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概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Coli,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EHEC 分为157、26、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被分离出。

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

O抗原是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又可被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EHEC包括几种血清型,分为157、26、111。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还包括O26H11、O111及无动力的O157菌株O157NM等。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EHEC-O157H7为格兰氏染色阴性的、有动力、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没有芽孢、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有荚膜。它对热敏感,最适生长温度为37℃,30-42℃时在肉汤中也生长良好,55℃经60分钟可有部分存活,在75℃水中1分钟可被杀死。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几周甚至几个月,在冰箱内则可长期生存。在酸性果汁(PH为2)中甚至可存活几十天。对氯敏感,在余氯为1mg/l的水中可被杀死。O157∶H7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EHEC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因SLT能使Hela细胞和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组织病变,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to毒素,简称VT。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

发病机制

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157H7大肠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远端和结肠、肾脏、肺、脾脏和大脑。引起肠粘膜水肿、出血、液体蓄积、肠细胞水肿、坏死及肾脏、脾脏与大脑的病变。O157H7大肠杆菌主要依靠它产生的志贺样毒素、溶血素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力引起人体的损害。O157H7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细胞毒素,由于这种毒素能使绿猴肾细胞(又叫Vero细胞)变性坏死,因而把它命名为VT(Vero Toxin)毒素。这种毒素还可被志贺抗毒素完全中和,因而又把它叫做志贺样毒素。它能抑制真核细胞的蛋白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损伤内皮细胞,与出血性肠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有关。大肠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

力是许多肠道病原菌的共同特征。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O157H7大肠杆菌菌株都含有一个分子量为60-70Mda的大质粒,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个大质粒与细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也有报道认为O157H7大肠杆菌可借助一种新的基因而产生名叫“希加”的毒素对人体致病。毒素可破坏人的红细胞导致溶血,也可吸附于肾脏,堵塞毛细血管从而可引起肾脏和脑功能障碍,导致病情恶化,但这一点也还有待于实验的进一步证明。目前对溶血素的具体致病机制还不清楚。

EHEC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借助菌毛局限性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糖脂受体GB3结合黏附,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重点是盲肠与结肠,肉眼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除肠上皮细胞,GB3受体还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而导致HUS。广泛性肾小管坏死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Vero毒素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Ⅷ因子,从而出现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O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能力和对胃酸的抵抗力均较强,对细胞的破坏性大。据专家估计100个菌就可使人发病。而1个汉堡包的牛肉馅里可含有1000个细菌,足以使人得病。

传播途径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凡是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尤其重要,较常见的可传播本病的动物有牛、鸡、羊、狗、猪等,也有从鹅、马、鹿、白鸽的粪便中分离出O157H7大肠杆菌的报道。其中以牛的带菌率最高,可达16%,而且牛一旦感染这种细菌,排菌时间至少为一年。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奶制品的污染大多来自带菌牛。带菌鸡所产的鸡蛋、鸡肉制品也可造成传播。带菌动物在其活动范围内也可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场、水源或其他水体及场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极大。人及家畜、家禽中O157H7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发生O157H7感染爆发地区的农场和牲畜粪便进行检测,结果从7.1%的农场和1.8%的牲畜粪便中检出该菌。在美国进行的另一次调查中,在3.7%的牛肉、1.5%的猪肉和2.0%的羊肉中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1996年美国农业部进行的一个调查表明,在28个州中有4%的牛犊和5%的健康奶牛携带O157H7大肠杆菌。可见该菌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是较为严重的。1999年4-6月我国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对福州市菜市场家畜、家禽5种肉类标本共201例进行检测。结果从138份猪肉标本中检出3株O157大肠杆菌(2株为O157H7,1株为O157NM ),检出率为2.17%。广州铁路局卫生防疫站从市售的50份猪大肠样本中检出2株O157H7,检出率为4.0%。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500份家畜粪便中检出7份O157H7,检出率为1.4%,其中奶牛检出率为1.43%,猪粪为1.33%。秦皇岛市卫生防疫站还从275例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73%。可见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一样,也面临着O157H7大肠杆菌的威胁,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1. 通过食物传播O157H7大肠杆菌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O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能力和对胃酸的抵抗力均较强,对细胞的破坏性大。据专家估计100个菌就可使人发病。而1个汉堡包的牛肉馅里可含有1000个细菌,足以使人得病。在世界各地报告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爆发中,约有70%以上与进食可疑食物有关。动物来源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牛奶、奶制品等是经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动物屠宰过程中这些食物更易受到寄生在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污染。另外,其他食品,如蔬菜、水果等被污染也可造成爆

发。食品污染可发生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食物引起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加工时间不充分或温度不够高。1982年和1993年在美国发生的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的爆发,就是由于食用了某快餐连锁店的汉堡包引起的。研究证明,汉堡包的牛肉陷被O157H7大肠杆菌污染。英国曾发生一起与食用蔬菜有关的O157H7感染爆发。1991、1993、1996年在美国发生的O157H7感染爆发被证明与食用被污染的苹果汁和苹果酒有关。1996年5-8月份在日本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一起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爆发流行,可疑食物是牛肉和工业化生产的蔬菜。因而很多国家将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归为食源性疾病。1998年,我国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首次从市售的熟猪头肉中分离出EHEC,表明我国也存在由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

2. 通过水传播1989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发生的一起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共发病240多人。调查表明,该起爆发可能为水源性,是由于饮用水被污染所致。加强饮用水源的消毒管理后,疫情得到了控制。1989年12月-1990年1月在加拿大某镇也发生了一起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在2000多名居民中,发病243人,发病率11.6%。经证实也为水源性爆发。原因为天气寒冷,供水管道堵塞,导致市政供水系统受污染。除了饮用水受到污染可造成感染外,其他被污染的水体如游泳池、湖水及其他地表水等都可造成传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O157H7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引起人类感染可能并不需要在外环境中进行增菌。1991年在美国的俄勒冈州发生的一起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怀疑是湖水被粪便污染,感染者在湖水里游泳时不慎喝了湖水而被感染。对1992年在苏格兰发生的一起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患病儿童在一个家庭用的大水盆里玩耍,污染了盆里的水,结果用过同一盆水的儿童都先后发病。鉴于O157H7大肠杆菌可经水传播,1996年在日本大阪发生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后,有关当局关闭了大阪市的23个公共游泳池和515所学校的游泳池。

3.密切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引起O157H7大肠杆菌的传播。一个人感染了O157H7大肠杆菌后,常通过密切接触的方式把细菌传染给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如老师、朋友、亲戚等。在医院里,也发生了多起由于护士照料病人而感染了O157H7大肠杆菌的报告,并且得到了病原学上的支持。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中,二代病人症状往往较轻,很少出现出血性肠炎。可能是由于接触传播时感染剂量小或经人传代后细菌毒力减弱。

在上述三条传播途径中,以食物传播为主。有人对美国自1982年起发生的100多起O157H7爆发流行的感染途径进行统计,发现食源性的占71%(52%为牛肉制品,大部分与快餐店中的汉堡包有关;14%为水果、蔬菜;5%来源于未知食品)、16%为人与人接触感染、12%为水源性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而且老人和儿童感染后症状往往较重,容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因而严重的爆发流行往往容易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监狱、敬老院甚至医院等公共场所。在1996年日本的大流行中,病人大多数为学生。

临床表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潜伏期1-14天,常见为4-8天。轻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或仅出现轻度腹泻。部分病人有发热或上感症状,发热为自限性,一般1-3天消退。多数患者5-10天内痊愈。重者则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少数人,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可在病程1-2周

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

1. 出血性肠炎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中较为常见。典型表现为右下腹剧烈疼痛、腹泻,早期可为水样便,接着表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便或鲜血样便,量中等。常伴低热或不发热。病程7~10d,有时可延长达12d。部份患者感染后1周发生溶血性尿毒症征群。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张力低下。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升结肠、横结肠粘膜下水肿。其实,早在七十年代,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均报道过局部缺血性肠炎的散发病例,但直到1982年才明确了O157H7大肠杆菌感染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2. 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是由一系列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机制作用引起的多因素疾病。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外,许多细菌和病毒都可引起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立克次体样微生物、EB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血尿、少尿、无尿、皮下粘膜出血等。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特点上与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很象,但神经系统症状及发热更明显。病情发展迅速,90天内有70%的病人死亡。多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具有5种症状,即发热、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急性肾衰)和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轻瘫、昏迷、间歇性谵妄)。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1. 生化反应可采用山梨醇发酵试验、葡萄糖醛酸酶试验、棉子糖发酵试验、卫矛醇发酵试验、鸟氨酸和赖氨酸试验进行初筛,然后用O157H7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2. 血清学反应主要是检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体抗原O157和鞭毛抗原H7。包括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和针对O157抗原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其他方法。

但用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均不能诊断非O157血清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3. DNA探针技术目前已根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质粒和其致病性有关的假设,发展了特异性的DNA探针。该探针已被国际公认,并在世界上多数实验室试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99%以上,成为鉴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的关键指标。但由于该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主要用于临床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

4. PCR技术用于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DNA序列进行分析。该方法特异、敏感、快速,可在3-4个小时内出结果。

5. 毒素检测由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产生志贺样毒素,其中23%粪便中存在可中和的志贺氏样毒素(SLT-I或Ⅱ)。因而又发展了检测患者粪便中的志贺样毒素和血液中志贺样毒素抗体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细胞培养技术和条件,费时、费力、特异性不高,因而一般不采用该方法。

治疗

O157H7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对出血性肠炎的治疗应根据腹泻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即支持疗法和适当使用抗生素。饮食宜以流质量少为主,避免在直肠及结肠中有过多粪便。有条件时,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999年分离到的89株O157H7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O157H7对氨基糖甙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呋喃类、多粘菌素B及氯霉素的

敏感率较高,可供临床治疗参考。但目前国际上对是否使用抗生素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使用抗生素以杀灭细菌;另一种认为使用抗生素杀伤细菌后,可使细菌毒素释放出来,堵塞毛细血管,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而且根据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出血性肠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够缩短病程或住院时间,因而不主张使用抗生素。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可采用输入新鲜血浆、透析疗法、血小板减少疗法或用肝素、蛋白酶抑制剂抗凝等,必要时行肾切除与肾移植。

防护措施

1. 开展和健全监测、报告系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为一种新发现的食源性传染病。在我国该病尚未纳入法定管理传染病报告系统。而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最初采用的也是非法定的报告方式。报告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后来许多国家使用了统一的诊断和检验标准,对病例进行法定报告管理。加拿大最早于1990年开始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例进行依法管理。美国于1993年,日本、瑞典、德国于1996年开始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例依法进行管理。

欧洲的大肠杆菌监测系统已取代了沙门氏菌监测系统。美国CDC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也已开展了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监测。我国于2000年在全国开展了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的监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被污染的家畜、家禽的肉类、奶类及蔬菜、水果等引起,因而要大力加强对这类产品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疫情,了解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评价各项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2. 加强对食物和水源的管理,避免经食物和水传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多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爆发都是由于食物和水源被污染所致。因而要加强对家畜、家禽、肉产品和奶类的管理。要从食物链的每个环节,即从农牧业生产活动、副食品的加工和在工厂及家庭条件下的制备过程采取控制措施。重点应加强对冷冻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生食蔬菜、水果要洗净再吃等。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PCR检测试剂盒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PCR检测试剂盒 PCR快速检测试剂盒 --快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 目前,国内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主要采用国家标准(GB/T)和行业标准(SN/T),该类标准是由传统的分离培养、镜检观察、生化鉴定等实验组成,一般的检测周期在6~8 天,要求检测步骤较多而且精度低,存在着检验周期偏长、工作量大等缺点。临床上对致病菌检测也需要快速得到检测结果,以免延误病情。 针对目前微生物检测的现状,天津生物芯片结合目前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PCR技术的微生物PCR快速检测试剂盒。样品经过12-24小时增菌后即可进行检测。PCR检测试剂盒中包含DNA提取试剂和检测所需的全部试剂,客户仅需准备好样品即可完成检测。增菌后从收集细菌到检测完成不超过3.5小时,大大缩短客户的检测周期。每种细菌检测试剂盒均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两种,客户可以根据实验室配置进行选用。检测敏感度可达1-10cfu/ml。 试剂盒组成: 核酸提取液1ml/支 2支 PCR反应液500μl /支 1支 Taq酶 12μl /支 1支 阳性对照品 100μl /支1支 阴性对照品100μl /支1支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核酸扩增(PCR)检测试剂盒-aap 英文名称: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CR) diagnostic kit for EHEC aap 【包装规格】 20次/盒 【预期用途】 用于食品、水样、临床样品以及环境样品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的检测。 【检验原理】 试剂盒使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aap特异引物,可与样本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基因组的aap基因相应靶位点特异性结合,利用PCR反应达到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基因快速检测的目的。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特异地区分出来。 【主要组成部分】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组份规格数量贮存温度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1]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与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是指: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二、大肠杆菌是大肠菌群众多细菌的一个种类而已。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埃希氏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大肠埃希氏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大肠埃希氏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录素酶试验阴性,IMVi试验++--,有些菌株如碱性异型菌群,微产碱,不产气,无动力,易与志贺菌混淆。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构造主要由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三部分组成。现巳知有171个O抗原、99个K抗原和56个H抗原。 此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在无芽胞菌中是最强的一种,在室温可存活数周,在土壤、水中存活数月,耐寒力强,但是在30分钟内快速冷冻,将37℃降至4℃的过程,可杀死此菌。加热60℃,30分钟,此菌可灭活。此菌对青霉素有中等抵抗力,对一般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对漂白粉,酚、甲醛等较敏感,水中1ppb氯可杀死此菌。此菌耐胆盐,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煌绿等染料的抑菌作用 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而由其引起之肠炎称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本菌感染,婴儿腹泻中检出率较高,在成人中亦可呈散在或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新生儿病房及托儿机构可引起交叉感染而发生流行。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一般认为是非致病菌。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O 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集聚粘附性大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简介与预防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简介与预防 本文编者中山健民医院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引起的疾病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还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潜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的染病可能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威胁患者生命。它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染给人类,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调不彻底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是在1982年继美利坚合众国的一次该病暴发之后。 一、生长环境 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因为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 2、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3、O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经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二、引起疾病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炎)。还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2、潜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的染病可能发展为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综合症(HUS)。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特点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据估计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例死亡率为3%至5%。总体来说溶血尿毒综合症是幼儿急性肾衰竭的最通常原因。25%的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人可发生神经并发症(例如癫痫发作、中风和昏迷)在大约50%的幸存者中发生通常是轻型的慢性肾病。4、不同年龄组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病不尽相同,所报病例的最高发病率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美利坚合众国每10万病例中占0.7),63%至85%的病例是由于通过食物感染病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百分比在散在病例(3%-7%)和与暴发相关的病例(20%或更多)之间有所不同。5、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偶然暴发一般存在有散在病例的背景。一些暴发涉及大量病例,例如1996年日本发生的情况,该次暴发与学校午餐中食用污染的萝卜缨有关,造成9451人发病。有关发展中国家这一情况的数据有限,因为没有对这种病菌进行常规监测。 三、感染源头 大多数现有信息均关系到O157:H7血清型,因为从生物化学方面它容易与其它大肠杆菌菌株相区别,这一病菌的贮主看来主要是家畜和其它反刍动物,例如骆驼。它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例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透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向人类传播。2、受粪便污染的水和其它食物以及食物制备期间的交叉污染(与牛肉和其它肉制品、受污染的板面和厨房用具)也将导致感染。涉及O157:H7大肠杆菌暴发的食物包括未煎透的汉堡包、风干肠、未经高温消毒的新鲜苹果酒、酸奶、奶酪和牛奶。3、越来越多的暴发与食用水果和蔬菜(芽苗菜、生菜、凉拌卷心菜、色拉)有关,污染可能是由于种植或处理期间的某一阶段接触到家畜或野生动物的粪便。也从水源(池塘、溪水)、井和水槽中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Coli,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EHEC分为157、26、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被分离出。 一、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 O抗原是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又可被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EHEC包括几种血清型,分为157、26、111。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还包括O26H11、O111及无动力的O157菌株O157NM等。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EHEC-O157H7为格兰氏染色阴性的、有动力、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没有芽孢、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有荚膜。它对热敏感,最适生长温度为37℃,30-42℃时在肉汤中也生长良好,55℃经60分钟可有部分存活,在75℃水中1分钟可被杀死。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 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几周甚至几个月,在冰箱内则可长期生存。在酸性果汁(PH为2)中甚至可存活几十天。对氯敏感,在余氯为1mg/l的水中可被杀死。O157∶H7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EHEC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

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 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大肠杆菌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性状及特点 (1) 原核生物 (2) 形态与染色 (3) 培养特性 (4) 生化反应 (5) 抗原构造 (6) 抵抗力 (7) 异养厌氧型 (8)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 (9) 鉴别 (10)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4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2) 病原体 (3) 潜伏期 (4) 所致疾病 ? 5 检查法 (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卫生细菌学检查 ? 6 治疗方法 ?7传播途径 ?8 预防方法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由Escherich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1. 大肠杆菌性状及特点 (1)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单个菌体的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3)代谢类型 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菌落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抗性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早期发现疫情; 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 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 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 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 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 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1.监测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疫情的流行特征开展以病例监测为主、疑似病例搜索为重点的病例监测工作,必要时开展对外环境、动物宿主(家畜、家禽)及食品的专题调查。在确认发生暴发或流行的疫区,或疫情可能波及的地区除重点开展病例监测外,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环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的综合性监测。 2.监测范围与监测点的确定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关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1):0141-0143http://https://www.doczj.com/doc/a47236962.htm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https://www.doczj.com/doc/a47236962.html,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 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李正平,杨倩*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上皮细胞屏障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0)01-0141-0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Host Cells LI Zheng-ping,YANG Qian*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n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is an extracellular bacteria,primarily through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pathogenesis.EPEC can produce pedestals,and the bacterial fac-tors involved in attaching and effacing(A/E)lesion formation,modulates sever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ith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EPEC pathogenesi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enteropathogenic(EPEC)interact with host cells,and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PEC to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cells. Key words:EPEC;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tight junction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arrier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儿童水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危害。EPEC虽然是胞外菌,但是可以和肠上皮细胞紧密粘附,产生特征性的粘附和脱落(A/E)损伤[1],然后影响到上皮细胞的吸收。在体外EPEC也可以粘附宿主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2],包括细胞凋亡和与紧密连接损失有关的黏膜屏障的破坏。然而,一项最近的报告提出EPEC 很少在老鼠肠内定植,与致病性相比,EPEC和宿主之间更像是共生的关系[3]。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与外界接触。这些黏膜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其游离面位于腔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基底面与富含肠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固有层相接;侧面与毗邻的细胞接壤。这层上皮细胞构成了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连接起来的紧密连接可以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管腔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紧密连接也可以用来评价黏膜屏障的功能。跨肠上皮渗透的主要途径是细胞旁通路,而紧密连接是细胞旁通 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09-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8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B200606)和江苏省支撑计划(BE200830155)资助作者简介:李正平(1986-),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lizp1986@https://www.doczj.com/doc/a47236962.html,;*通讯作者:杨倩,教授,博导,E-mail:zxbyq@https://www.doczj.com/doc/a47236962.html,。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2005-8-15 一、前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 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并且大肠杆菌株ATCC 11775是该属的模式菌种。 附:肠杆菌科各属 大肠杆菌的不同菌株间DNA相关性为80%,而与同科的志贺氏菌属(除鲍氏志贺氏菌外)的DNA相关性可达80-87%。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附:有动力是什么意思?请看动力试验。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什么意思?请看革兰氏染色介绍。 大肠杆菌扫描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透射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分裂照片 最新: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 ?培养特性 由于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 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

(1)光滑型: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色,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齐,易在生理盐水中自凝。 (3)粘液型:常为含有荚膜的菌株。 此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附:菌落形态有什么用处?菌落形态学 生化反应 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抗原构造 比较复杂,主要由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夹膜K抗原组成。 ?抵抗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致泻性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 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enterovirulent E. coli )。 一般包括四种: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是一种罕见血清型细菌,因其能产生志贺样毒素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3-8天,平均为3-4天。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和腹泻,常为血便样腹泻,呕吐。多数病人5-7天内好转,病例中有25%-30%出现如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一周左右。 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这次疫情不同寻常之处是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受感染的成年人比例特别高(18岁或18岁以上的人占89%),尤其是妇女患者(68%的溶血性尿毒症患者、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患者58.8%为女性),而不是幼童和老人等通常的高危人群。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最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因的新型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6月2日,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公开了对欧洲近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原的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的结果,确认这种大肠杆菌聚合了至少两种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 中德科学家联合对本次流行的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种O10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与2002年从中非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过93%,同时它还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这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 造成本次疫情的菌株是O104:H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该种“杂种克隆”聚合了肠聚集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此次暴发的大肠杆菌是否含有已被发现的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初步分析结果只确定了Stx2基因的存在,而其他典型志贺毒素基因如Stx1,eae,ehx缺失。暂未发现有其他毒力基因。Stx2基因编码志贺毒素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并可能与出血性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症的致病性有关。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该菌株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目前又新发现5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头孢菌素、单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链霉素、萘啶酮酸类抗生素,使得该菌株对至少8种抗生素可能产生耐性。该菌株对carbapenems(卡巴配能类)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敏感。 5.8日德国爆发,曲线图如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试行)010625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 一、前言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和TTP 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 (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生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标准 (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肠道感染细菌简述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2. 关于肠杆菌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3.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胞 4. 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应是; A. +、—、+、— B. —、+、—、+ C. +、+、—、— D.—、—、+、+ E.+、—、—、— 5. 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是 6. 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变异 E.对外界抵抗力变异 7. 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肠道杆菌是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8.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产生H2S+++,动力试验+、尿素酶试验-,可能是下列肠道菌中的 A.大肠埃希菌 B.伤寒沙门菌 C.志贺菌 D.变形杆菌 E.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9. 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是 A. O6 B. O25 C. O157 D. O111 E. O158 10. 关于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潜伏期,可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B. 不引起菌血症 C. 发病2周内没有第二次菌血症 D. 不侵犯肝、脾、肾等器官 E. 患病后机体获得的免疫力不强 11. 志贺菌属常引起: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慢性肠炎 D. 假膜性肠炎 E. 肠热症 12. 机体抗伤寒的免疫主要依赖于 A. 体液免疫 B. 补体的作用 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生素的使用 E. 细胞免疫 13. 肠热症病人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 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14. 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样最好 A. 发病第1周 B. 发病第2周 C. 发病第3周 D. 发病第4周 E. 疾病恢复期 15. 肠热症并发症之一是肠穿孔,其原因是 A. 细菌的直接作用 B. 肠梗阻所致 C. 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关于大肠菌群特性

大肠菌群的特性 检测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意义在于: 1,它可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指标菌.大肠菌群因普遍存在于肠道内,若在食品中能检出大肠菌群,则表明该食品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 2,它可以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威胁是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属等.但对食品检验肠道致病菌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当食品中致病菌含量极度少时,往往不能检出.由于大肠菌群在粪便中存在数量较大(108~109个/克),容易检测,与肠道致病菌来源又相同,而且一般条件下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时间也与主要肠道致病菌相近,故常用来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当食品检出大肠菌群时,肠道致病菌有存在的可能.大肠菌群数值愈高,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就愈大.当然,也有可能没有致病菌存在,因为这两者之间并非一定平行存在. 大肠菌对氯很敏感,在含有0.5~1ppm氯量的水中,很快死亡. 大肠菌群等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对紫外线最敏感,用15瓦紫外线杀菌灯,距离50cm,照射1分钟,或距离10cm,照射6秒钟,几乎可全部杀死. 大肠菌群在60℃,热死时间为5~30分钟,在70℃,热死时间为<5分钟, 今天翻了周德庆老先生的书,写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代时: 10度860min 15度120min 20度90min 25度40min 35度22min 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范围7~49.5℃,最适生长温度37℃,最低水分活度0.95,pH4.0~9.0,最高盐度6.5%,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室温下能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可达数月,O157大肠杆菌75℃时,1min即被杀死,但它耐低温。因此说,理论上没有水分的环境,大肠杆菌是不能生存的。在生活中,大肠杆菌无处不在,有时又和水似乎无关。如人们的手上可以被大肠杆菌污染,而幼眼又看不到手上有水,这是因为大肠杆菌一个只有1微米左右,幼眼是看不到的,同样,水也是看不到的。人们看不到的,不等于不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