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总结:四逆汤服用20天,腹部恶寒消失,后期服用一段附子理中汤(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寒症消失。

云居木2010-05-21 21:04

转帖声明:个人体质不同,此试药文章仅作参考。大家谨慎了解药性为好。

此文章为2008年写的,经过传播,现在流通的附子药性也许已经改观增强,大家需要注意这个一点。

个人试用,50克已经感觉非常热量。不太适应。

三天前开始服用四逆汤,从现在开始每天将服用四逆汤的体会记录下来,以供自己研究,也让同道们参考。

服用四逆汤的理由:

1,自己是一个中医,也经常开四逆汤给病人服用,自己却没有服用过,没有深切的体会,想体会一下。

2,自己有如下症状:

a,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开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脐部受凉则易腹泻;手脚易生冻疮。

b,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

c,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

d,眼睛近视,有鼻炎,虽经过治疗鼻炎症状已经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旦感冒,总有很长时间鼻子不通畅而且鼻涕较多;有慢性咽炎,抽烟,每日早晨刷牙后总有一段时间咽部有痰,得用很长时间清嗓子;

e,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阳气甚时就昏昏欲睡;多年前有过一次心悸。

f,饭量一般,口味尚可,但是经常有食后腹胀不适的感觉;

g,舌淡红苔薄,口不渴,喝则喜热饮,饮凉则脘腹不适。尺脉沉取无力。

3,分析:太阴虚寒则饮凉即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太阴脾主四肢,太阴虚寒故四肢不温,脐腹部不能受凉;手太阴肺开窍于鼻,太阴虚寒故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咽部有痰;足少阴肾经虚寒则怕冷,四逆,易生冻疮,腰痛嗜睡;手少阴心经君火不足则心悸;故综合判断为太阴少阴两经虚寒之证。四逆汤补先天命门之火,散一身之寒,祛五脏之湿,故服之。

云居木2010-05-21 21:05

第一天,制附片50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先煎制附片1小时,取一小勺尝已经不麻口,下干姜、炙甘草再煎30分钟,服用。单尝附子汤感觉味苦,现在服用四逆汤感觉味道苦中带甜,有姜的味道,不是很难喝。上午十点服用头煎,下午四点服用二煎,晚上九点服用三煎。三煎味道已经很淡了。看来四逆汤煎服两次即可,三煎的意义不大了。服后当天没有什么感觉。

第二天,制附片6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法如第一天,不过只在上午十点,下午六点各服用一次,即一天服用两次。晚上去岳丈家吃饭,喝了白酒二两。

晚上睡觉时按照往常一样用开水泡脚,但是发现,今晚的脚根本就不感觉冷,温度也比往常高。是服用四逆汤的效果呢,还是喝了白酒的效果呢?暂时还不能肯定。

今天是服用四逆汤的第三天,制附片7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服同前。

由于昨晚在岳丈家吃饭,今天早上就吃了昨晚的剩饭了,我素不喜吃剩饭,故用开水泡了吃,也没有必要品味了,很快就连吃带喝的装进了胃里面。

十点了,打算要服用四逆汤了,但是感觉有些腹胀,准确说是胃脘部胀闷不适,可能是早上的剩饭吃的方法不对头吧。四逆汤照样服用。

今天煎煮四逆汤有意在附子煎煮不到一小时(大约在水开后40分钟)就尝尝,发现也没有麻口的感觉,就将干姜和炙甘草下了同煎了。

为什么煎煮时间不到,还是不麻口,是不是现在的附子都制得太过头了?我一直有些怀疑,我生尝制附子时就不感觉麻口的,难怪现在的制附子可以用到这么大量,伤寒论上最大量也就“大者三枚”而已,现在我的70克,无论如何也超过这个量了。

云居木2010-05-21 21:05

第四天,制附片8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故意缩短制附片的煎煮时间,到45分钟时口尝已经没有麻嘴的感觉,再下干姜、炙甘草煎煮15分钟,此为头煎。二煎同昨天。服用方法同前。

感觉口味较昨日稍微苦一些,大概是附子与姜草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吧。

不知道同行们所进的附子到底是什么样,我进的制附片黑黑的,生嚼在嘴里面都没有多少麻嘴的感觉,只有苦味夹一点涩味。不知道是不是用胆巴制的太过了。难怪以前开方附子用上4-50克都没有反应,我现在用到80克也还是毫无反应的。

网上搜到这段关于附子的发言,看来恐怕是真的了“四川江油中坝的附子是道地附子。但即使道地附子也与以前的附子在功效上差了很多。为此,卢火神曾多次给我们讲到这个问题:1.在种植上为了追求品相和产量,大量使用化肥。2.在炮制上,与以前的炮制方法完全不一样。以前采用九蒸九晒,外加童便浸泡,河水冲洗。而现在为了更快地发家致富,怎么可能用这么多工序、这么多时间来炮制,往往都是在胆水里煮两小时,再烘干即可。在胆水里煮了两小时的附子,其功效可想而知,拿回家还要先煎两小时,哪里还有附子的气气,剩下的都是胆水的苦咸涩味。这也是现在很少有附子中毒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卢火神现在附子用得不多,更多的是用替代品。我准备在明年夏至附子收成时,在卢火神的指导下,到中坝去收一些好的生附子,然后用传统的炮制方法做一些道地的制附子。其实不仅仅是附子,其他的中药材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医衰败的原因之一。“中药可能要毁掉中医!”也许不是一句夸大其词的话。”

云居木2010-05-21 21:05

第五天,制附片9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到我发这篇帖子的时候,制附片已经煎煮了30分钟,刚才尝了一尝,隐隐约约口里感到有那么一丁点麻的感觉了。呵呵,看来我进的这个附子说是假的也不对。

刚刚把干姜和炙甘草下了,等15分钟就可以喝了。

刚才顺便给供应我中药饮片的经销商(时间长了,都是朋友了)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尝附子的过程和感受,并指出他给我的附片是质量不好的统货,并要求他给我弄几公斤优质附片来尝尝。他承认我现在用的是统货,并答应给我联系几公斤优质附子。

呵呵,我倒要尝尝,优质附子又是什么味道,给统货之间有多大的区别。

药还在煎煮,先发了这篇帖子,明天再将今天的喝完两煎的感受发上来。

――――――――――――――――――

本来打算明天再发帖的,可是,服用今天的四逆汤后有了一些感觉了,不过不是很强,怕到明天忘记了,所有赶紧记录下来:

11点钟,也就是喝下今天的四逆汤大约1小时后,先是连续打了5、6个喷嚏,接下来,又打了几个哈欠,呵呵,我想,许是寒邪被赶出来一点,通过喷嚏出去了吧,至于哈欠,应该是虚阳被收敛回去了一些,发越在外的阳气相对不足了,更露出了少阴证的真相“但欲寐”吧。而且,细细一品味,舌头似乎也有一些麻或者涩的感觉?不明显,但是好像有一点,呵呵,看明天的了。

云居木2010-05-21 21:05

第六天,制附片10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制附片先煎半小时,口尝已经不麻,乃下姜草,复一刻钟,头煎成,约150毫升,温服。

至夜间7点,服二煎,十点半卧寝。

未寐之时,细细体会,发现近两天好像鼻子通气的感觉似乎确实较前畅快了些,而且以前脐部一直很凉甚至是冰凉,现在摸起来好像也确实比以前暖和了不少。细细摸摸自己的脉象,也发现两侧尺脉确乎较前有力了一些,呵呵,除此而外,尚无重大发现。

是我的寒气太重,阳气太虚还是这个制附片的质量欠佳呢?

继续服用,以观后效。

云居木2010-05-21 21:06

糊涂王子指出当用黄或白附片,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我的诊所里面暂时还没有这两种附片,只有这种黑附片,我看炮制可能太过了,没有力量。

更为无奈的是,我药房的制附片今天不够用了,前两天就打电话联系的,说送过来还没有来。我药抽屉里面只有60克了,无奈,今天就只好用60克了,不能骗大家。

第七天就:制附片60 克,炙甘草30 ,干姜30克。煎煮同前。

服用之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云居木2010-05-21 21:06

第八天:本来应该是昨天的,可是昨天没有附片了,断货了,呵呵,只好等一天吧。所以这个第八天就变成今天了。

制附片11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煮方法:三药一同煎煮,没有将附子先煎,共煎煮1小时,十点服用头煎。

唯一感觉到的是今天的药液比较可口,因为今天早上送来的制附片是跟以前一样,但是炙甘草倒是炙得比较好,比以前的炙甘草下的蜜多很多,看得出应该甜一些的。果然汤液味道好很多。

云居木2010-05-21 21:07

第九天:制附片120克,干姜40,炙甘草40克。

煎煮方法:三药同时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尝尝已经不麻嘴。此为头煎,二煎加水煎煮3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上午十点,下午6或7点。

体会:不麻口,口感上尚可,服后可以坚持不漱口。自从50克附子服用开始,至今已有9天了,综合体验就是,现在的附子制的太过,早已没有书上记载的那样毒性,不过同时附子的阳热之性也大受约束,服用至今未尝体验到中毒的感觉,此其一;其二,细细想来也不是全然无功,1,视力疲劳较以前略有好转;2,鼻子比以前通畅,鼻涕比以前少;脐部已经没有恶寒的感觉了;手上的几个冻疮已经接近痊愈(只是这几天气温有所回升,不知道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冻疮痊愈,只有等过几天气温下降了,不再生冻疮,才能说明问题。)云居木2010-05-21 21:07

第十天,制附片13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服方法:同煎30分钟,上午十点,下午6点服用。

体会:跟前一天没有太多的差别。

云居木2010-05-21 21:07

第十一天:

制附片1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40克。

煎服方法同前一天。

由于一领导孩子结婚,我们去某饭店吃他们的喜酒。其实就吃了一点红酒和饮料,菜是

不少,不过乱七八糟的也没有什么很可口的,最糟糕的是竟然没有米饭,到大家都下席的时候才发现肚子还是饿的呢。

出来一看那饭店的牌匾:某某食府。感情是叫食府,不是叫饭店,难怪没有米饭吃。早知道没有米饭,那些菜就该多吃点,不要光顾了形象了,活该饿肚子。呵呵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也就是喝了一点红酒,饿了一顿饭。早上起来上厕所,竟然大便溏的更厉害了。哎,想不到,吃了这么久的四逆汤,还这么不顶事。

但是不能放弃,还没有体验到中毒的感觉呢,明天吃150克,我就不信现在的附子一点力都没有!

云居木2010-05-21 21:08

好,明天按照这个方法来试试看,用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看看煎煮需要多长时间。

至于吃这么长时间,即没有中毒的反应,也没有症状完全或者说很明显的改善,我也有些怀疑了,不过,根据王正龙的理论,应该是寒邪太重,药不胜病的原因。我打算按照王正龙推荐的方法吃一段时间看看,坚持下去,即是体验附子的使用方法、四逆汤的功用,同时,我也想验证一下王正龙的元气理论是否真的是那么回事。

云居木2010-05-21 21:08

第十二天,制附片15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加水600毫升,小火慢慢煎煮,等煎到55分钟时倒出来一看,呵呵,不到200毫升了。

按照张仲景的方法,才不到一小时,药液就只三分之一了,我想,肯定不是张仲景原意。呵呵,张仲景的用量远远没有达到150克,同样炙甘草和干姜也没有60克,而我这么多放再药罐里,加上600毫升水,一煎之后发现,罐子都满了――药物自己吸收了不少水分啊!

呵呵,张仲景的服用方法是一次煎煮,分为两次服用,等于每次服用了一半量。所以我还是一次全喝了,下午再煎服一次。

服后没有多大动静。

云居木2010-05-21 21:08

我想等附子用量达到200克后,如果还没有中毒的表现,我就改用附子理中汤了,因为现在150克附子加60克干姜和60克炙甘草,我感觉药罐都装满了,等到附子200克时,肯定没有办法再加了。

到时候就改用附子理中汤吧。也慢慢从中等量加上来。

云居木2010-05-21 21:08

第十三天:制附片16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呵呵,药罐子都满了,按照以前的煎服方法,附子先煎半小时,再共煎半小时。上午十点、下午六点服用。

跟前一天相比,没有多大动静,呵呵。

云居木2010-05-21 21:09

其实附子理中丸我也服用过,效果不错,但是这次主要是试药,我一定要试到200克附子才停手。如果附子用到200克还动静不大,我就再试用附子理中汤、当归四逆汤等等,一定要体会一下热药的副作用,看看是什么感受。

第十四天:制附片17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煎煮服用方法按照第十三天一样,服后的感觉也是一样。

云居木2010-05-21 21:09

今天是第十五天,今天加大炙甘草的剂量,按照4:1:2的比例来配方服用

制附片180克,干姜60克,炙甘草90克

这是糊涂王子提出的比例,我想有一定道理,我前面的四逆汤甘草干姜量相对较小,很

难喝,苦味较重,今天这个应该好喝一些了。

本来还想用王正龙先生的四逆汤比例3:4:5的,可是,这样一来,我实在找不到这么大的罐子,为了尝尝王正龙先生四逆汤的味道,只好到时候小其制来尝尝看了。

药还在煎,还没有服用。

如果服用之后有什么特殊感受我今天晚上就将这篇文章重新编辑,如果感受依旧,就不再

云居木2010-05-21 21:10

第十六天:制附片190克,干姜60克,炙甘草100克。

先煎制附片30分钟,余药下后再煎30分钟服用。

头煎于上午十点许服用,药液倒在茶杯里面,等稍温,服用时见药液上面浮有一层膜状物,挺黏的。我想可能是制附子里面的蜂蜜吧,长时间的煎煮,不就像熬糖一样吗?尝尝那层膜,味道不错,有点甜。

由于昨天和今天的四逆汤炙甘草的比例比较大,糖液的味道好了许多,喝起来不是很苦。

不过,服用之后,动静还是不明显。

下午6点再喝二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不再补充了。

云居木2010-05-21 21:10

今天,终于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了:我吃附子开始中毒了!!

呵呵,今天是我服用四逆汤的第十八天:制附片200克,干姜70克,炙甘草100克。煎服方法同前一天。

罐子实在是装不下了,满满的药,看不到药液,将罐子倒个底朝天,才倒出160毫升药来,于十点钟服用。

服后大约1个小时,慢慢的感觉嘴唇有些木木的,直到现在,下午三点了,还有一些,就像春节时候一天到晚嗑瓜子,连嗑了好几天后的嘴唇,麻的感觉不甚,倒是很有些木!

看来,附子怎么用,不可否认,有一个量的问题。火神派用附子,提倡足量,可能也确实是看到了现在的附子制的太过,药力大减的方面。根据这十八天服用四逆汤来看,平时我们用附子,如果把握了证,是该用附子的,附子完全可以从50克开始服用,应该完全安全,反而是量小了真的没有作用。

从明天开始,打算将附子的量降下来,再改成附子理中汤,服用一周看看有什么感觉。呵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云居木2010-05-21 21:10

第十九天,由于前面吃的四逆汤也算不少了,光制附片就吃了2060克,虽然脐部的恶寒感消失了,但是,其他的诸种症状还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我分析,我的症状也不完全是四逆汤证,我服用四逆汤,除了针对这些症状外,初衷更是想体验一下四逆汤及附子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等问题。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开始试用附子理中汤: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木香7克。

由于近来的大便感觉有些后重,所以于附子理中汤中加了木香7克。

煎服方法:附子没有先煎,全部药物一起煎煮45分钟为头煎,二煎25分钟,三煎25分钟,早中晚空腹服用。

头煎服用后无任何感觉,中午吃了两个苹果,余无特殊,晚上三煎服用之后不到半个小时,开始腹痛,但是腹痛不剧烈,接连上了两次厕所,也就是腹泻了两次,大便稀溏,泻后人感觉比较舒服。

晚上,躺在床上,感觉鼻子里面呼出的气体比较热,而且肠蠕动增加,放屁连连。今早起来,再泻了一次,不过不再很多了,泻后,感觉腹中都空了似的。

看起来,附子理中汤还是比较适合我的,就按照这个量,先吃几天再说。

云居木2010-05-21 21:11

第二十天: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木香7克。

煎服同上一天。

服后,白天无事,晚上连续腹泻两次,量多质溏色黄气腥,肠鸣音亢进,放屁连连,屁不太臭。泻后感觉腹部平坦(以前老是感觉长将军肚了,很是不爽)些了,而且有饥饿感。

还有就是感觉身上尤其是背部膀胱经所过地区有些酸疼不适,右侧胁部有些疼痛(一年前骑摩托车摔伤过这个部位)。

云居木2010-05-21 21:11

第二十一天: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

煎服同上一天。

这次的附子理中汤中没有再加木香了,结果服后从早到晚都没有腹泻了,不仅如此,而且到目前为止将近40个小时了,没有大便,以前是每日都不止一次的。是太阴的寒湿被祛除干净了呢,还是去掉了木香的缘故呢?等两天看看,如果大便趋于正常了,再加木香试试。

另外:浑身疼痛必前一天更明显了,以前曾经痛过的地方,包括曾经受过伤的地方,现在没有哪一处不感到疼痛了,不过不是太剧烈,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但愿这正是王正龙先生所说的服用四逆汤后的正常反应。

云居木2010-05-21 21:11

第二十二天: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

煎服同上一天。

白术用炒白术。

大便渐趋正常,已经成形,为条状。余同前一天。

云居木2010-05-21 21:12

所有这些,正是阳药运行的表现。服用附子理中汤,其效明显胜于四逆汤,其理即在脾主四肢,脾气一运,阳气即能达四末,然此亦与前此所服四逆亦有必然之联系,前所服之药,功不可没!

云居木2010-05-21 21:13

第三十天,制附片50克,党参5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

煎服方法同前。

从元月7日到元月15日,这8天中,我一直在服用附子理中汤,不过,每天都在试用不同的加减方案:有时加木香,有时加苍术、有时加陈皮、茯苓,有时加巴戟天、补骨脂等,体验不同的加减所煎出的药液的口味,服用之后的感觉。

到现在为止,自己摸脉,发现尺部已经较以前有力得多,而且三部均比较缓和有神,现在外面雪花飘飘,而我手脚上的冻疮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仅仅剩下耳朵上还有一点冻疮的痕迹。以前老实感觉肚脐部位从来没有温暖过,现在已经没有感觉了,就是说,肚脐部位已经不引起我的注意了,这说明这里已经恢复了正常。还有,从我记事时候起,我从来没有发现我的大便能够成为干湿合度的条,现在也出现了,虽然还不能保证每次大便都成很好的条状,但是已经是常有的了,而且,大便都比较爽了,呵呵,都是医生,说说没事,大便这么爽的感觉真的很好啊!

我打算,附子理中汤还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等到我打算停止的时候,我再向大家做一次比较完整的总结。

云居木2010-05-21 21:13

谢谢楼上朋友的关注,四逆汤直到现在还在服用,不过现在是隔一两日服用一剂,剂量

还是保持最后上传的剂量。

感受:以往每年酷暑季节,吹电风扇都必需将肚脐盖上厚厚的毛毯,如果是睡空调房马上就会拉肚子。呵呵,冰啤酒就更甭想喝了。今年,可以睡空调房,可以电风扇吹腹部,可以喝冰啤酒了,而且感觉精力实在好多了。

至于副作用,我想也有一点,就是,今年入夏以来,头发里面,头皮上常常会出一些疖子,象小时候一样,不过较小一些,多能自愈,只是洗头的时候有点痛。而且有此起彼伏的趋势,现在还有。我当它是脱毒外出,也没有理会。

云居木2010-05-21 21:14

...我的一位网友自己服用四逆汤,几个月之后肾里面的结石竟然也消失,所以他还问我四逆汤是否治疗结石呢!

云居木2010-05-21 21:16

滋录吴佩衡之治验一则以证之:

石淋

黄某,男,44岁。腰痛数年,X线摄片发现右肾盂结石10粒,小如花椒,大如蚕豆,1958年11月延吴佩衡诊治。腰痛时发,痛如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小腹胀痛,小便短涩。饮食欠佳,精神疲乏。舌苔白滑而厚腻,脉沉迟无力。辨为肾脏寒极,水湿不化,内结成石。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主之,四逆汤加味:附片60g,干姜40g,桂枝、茯苓各30g,杜仲、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各10g,北细辛、甘草各6g。服药11剂后,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4粒。X线复查,原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功也。继以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00g,干姜50g,狗脊10g,薏苡仁、桂枝各3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北细辛、甘草各6g。前后服药数10剂,腰痛己不发作,于1959年1月恢复工作。X线复查,结石仅剩1粒。再以上方加减,最后1粒结石亦随尿排出,彻底治愈。(《吴佩衡医案》)

按肾结石治疗,一般不离海金砂、金钱草之类利水通淋之品,平心而论,效果平平。吴佩衡未用此类套方套药,专从阴寒湿盛着眼,投以大剂附、姜,竞使结石排出,不治石,而治人,确实才高识妙。

云居木2010-05-21 21:17

四逆不是常服之药,因为附子是攻而不守。所以调整过来之后,要与相应汤剂善后。

不防服几盒附子理中丸试试。

四逆汤试验总结

附片50克先煎,加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0克桃仁和40克茯苓

二十一二度,自己不觉得冷,但是寒邪直入脏腑而致腹部冷痛。经服成药和经络热敷按摩调理基本上寒凝腹痛已经没有了,但是仍然喜热恶寒,腹部也是凉的,即使肌表不凉,放一会儿就会觉得里面凉。而且寒邪留连多年,想来也不会只伤阳明,应该还有余寒未除。用刮痧和拔罐效果不大,我觉得应该是寒邪在内,寻常之力很难祛除。看到很多关于附子的讨论,于是决定服四逆汤验证一下。

药店里有白附片和熟附子,熟附子看起来似是黑顺片。买了二两白附片,颜色淡黄,质硬,断面似玻璃,咬了一点点,味道很淡,试不出味道来,也不知道质量是好是坏,不过看起来很干净。干脆又买了一斤白附片,一斤干姜,半斤炙甘草,一斤桃仁,一斤黄芪,一斤卷茯苓(论斤买比零称便宜多了)。

回来后开始煎四逆汤,因为对附片效果没有把握,第一次用了附片20克先煎半小时,然后加约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还有10克黄芪、10克桃仁煎一个半小时。药煎好了以后倒在杯子里,有一股扑鼻的怡人的辛香,喝起来微辛,甘甜。喝得很开心:我王老五喝了

那么多中药,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药啊!

药汤喝了一小碗,先是觉得喉以下热热的直到腹部,以前经常有咽炎,这次却觉得喉咙凉凉的很舒服。过一阵右手右脚开始觉得冷,好像遇寒开始起鸡皮疙瘩那种感觉。但是手心还是暖的,只是手指觉得冷。平时身体不会觉得冷,看来是寒邪外越到太阳了。又过了一阵右手右脚逐渐开始回暖。煮完的附片试了一下,粉质,确实象土豆片,口感说不上是有点麻还是涩,但是很淡,还不如花椒。

第二天早晨起来有点鼻塞,很快就好了,但是畏寒愈甚。看来附子量还是轻了。这次干脆50克附片先煎,加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0克桃仁和40克茯苓,附片还是先煎。(这以后的也全是先煎,就不一一说明了。)

喝完以后睡了个午觉,起来开始头痛。前额和眉骨痛。查了一下附子中毒症状,这个应该不是。看来是附子驱寒之力甚强,而太阳散寒之力不足,所以寒郁阳明。下午又喝了一碗药汤,但是头痛一直没好,晚上把煮完的附片吃了一些,另外拿一两干姜和一两生姜煎了一碗水加红糖喝了,然后早早睡下。

第三天一早起来,头痛全无,世界真美好。

不过这时后腰开始觉得凉。鼻子略有点干,估计是阳气蒸腾而致体表津液略有不足,但是因为本身寒湿盛,津液不足当是临时现象,不足为虑。不过附子本身也可以袪脾湿,茯苓应该可以先去掉了。继续煎四逆汤,干姜和炙甘草减半,黄芪和桃仁照旧,切了一大块生姜(从这一天开始以后的四逆汤基本上就是这个配方),加服香砂六君丸。喝了以后腰不凉了,手脚又开始先冷后热。“土豆片”全挑出来吃了,虽然没有真正的土豆好吃。

第四天,腰部两侧开始觉得凉。看来是寒邪已入少阳,但是以前只是觉得阳明寒甚,而少阳寒邪伏里,却并不觉得,现在附子。继续煎四逆汤,加服温胆丸。然后腰侧渐渐不冷了,脐周开始觉得冷。接着喝药,吃土豆片。

脐周不冷了,右下腹阑尾的位置有点隐痛,可以前这个部位从来没疼过,不知道是不是寒气外散时不小心走到死胡同出不来了,还是寒凝冲脉。痛的并不厉害,我也不打算去看西医,反正他们就是两把刷子,如果不是阑尾炎可能就给点止痛片或消炎药,这两种药都对寒凝腹痛没一点好处;是阑尾炎的话就手术切除阑尾,平白挨一刀,搞不好还来个肠粘连什么的再遭二茬罪。中药清热解毒似乎也不太适宜,因为病因在寒,再用寒凉之物只能再迫使寒邪入里。我开始按耳朵上阑尾穴---就算不是阑尾炎,这个部位周围也没错----很痛,按了一阵以后开始见效,腹部不痛了。

为了促进活血散寒,晚上热了一杯黄酒加姜丝。

第五天,腰侧凉,环跳部位开始觉得冷痛。继续四逆汤,附子量加大到约100克,加服温胆丸、香砂六君丸。然后逐渐回暖。另外再加热敷。发现舌边的瘀斑似乎淡了一点。

不过现在的四逆汤没有开始的好喝了,有点咸,很奇怪这个咸味哪里来的,因为这些药里面没一样是咸的。本来还有点怀疑刚开始的时候附片量少而干姜甘草量多所以味道不显,现在附片的比重大大增加,所以胆巴的味道就出来了,于是又掰了一小片附片,含到最后嚼了也没觉着咸,什么麻苦涩也没有。不知道这些附片是不是用胆巴加工的,如果是的话看来胆巴也已经去得很干净了。照有些文章的话讲,这个附片加工出来什么味道也没有,基本上就是土豆片了。煮出来的土豆片倒是略涩,不难吃可也不那么好吃,还容易饱肚子,耽误吃正饭。感觉上药汤偏于驱寒,土豆片偏于温煦。

第六天,腰侧和环跳部位还是觉得凉,嗓子有点痛。寒气仍盛。继续战斗。附子100克,干姜70克,生姜50克,甘草40克,黄芪10克,桃仁10克。加服温胆丸、香砂六君丸。加强热敷。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任何上火的现象,但是能感觉得到寒退之象,应该很快就可以结束实验了。考虑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服完以后打算服玉屏风丸固表以及滋养气血药收敛巩固。

中药相似功效药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真正根治月子病的民间秘方

真正根治月子病的民间秘方 最近红尘精灵接到了很多友友的留言询问关于治疗月 子病的偏方,其实毕竟是偏方,个人认为还是到正规的医院咨询以免耽误病情。对于友友们的需要,我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偏方给需要的友友们,不过声明一下我是没有用过的哦,如果要用请到正规的医院去咨询是否可用谢谢祝你们早日康复!真正根治月子病的民间秘方 各位女士、男士你们好! 根治月子病的秘方: 我有一个根治月子病的秘方,献给你们,虽然于男士无关,可你依然有一份爱心,关心你的母亲、关心你的爱人,你一样可以留心记住这个秘方,为你的亲朋好友解除病痛,也是你的责任。(是妇女生孩子在坐月子时,得的任何疾病都能根治)呵呵! 方料:核桃(每年秋天刚下来的新核桃) 、酒。(以酒为引子)用法:一次性吃7个核桃,同时喝一两杯白酒,喝酒后盖被子蒙头发汗,每天吃一次,连吃7天为一个疗程。(就这么简单,药到病除,一星期即可解除痛苦,而且物美价廉,皆大欢喜。) 药方作用:核桃油能开骨缝,所以能治月子病。以酒为引子,把药引入病罩发汗,能把病气、湿气、邪气逼出体外。 注意:因为开骨缝发汗,吃后病罩的局部有痛感或这不适感。汗发的越彻底,就好的彻底。请坚持7天噢。

这个秘方有十五年了,当时我全身的关节痛,特别是手指、脚趾关节肿大、和腰部疼痛,这病折磨了我12年,特别是一个家庭主妇,生活不能自理,好痛苦。在95年刚巧碰到了一个亲戚,获知了我的病情后,告诉我这宝贵的秘方,为我解除了12年的病痛,不甚感激!现在我已经治好了15年了,这么好的秘方,时刻没有忘记,因为这月子病太难治了,痛苦熬人。所以,在此有机会告诉朋友们,这是我的心愿!祝朋友们解除病痛,建康快乐! 月子病要月子治吗?--不用,三十年的月子病都好治 老人常说:月子病月子治。意思是说:月子病难治、治不了,只有等到下一次坐月子才能治好。月子病均为受凉所得。生孩子时,孕妇全身关节松动,毛孔放开,所以一旦受凉,寒邪即深入体内,难以排除。寒郁经络,不通则痛,所以表现为:一受凉即全身关节疼痛、头痛。一旦得此病,可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愈。此病好治,针对病机治疗,没有治不好的,方用大剂麻附辛加味。07年2 月13日,一农村老妇找我看病。自诉:产后三十多年来,一直头痛、手脚麻,中医西医看了不少,光吃中药合起来就有一车。我开了3付药给她先吃吃看(麻黄12 桂枝20 白芍20 炙甘草10 鸡血藤30 当归12 细辛15 附子40 炮姜20 枳壳30 半夏12 陈皮12 党参15 白术15 三棱12 莪术12)。约两个月后她又来了,说忙着过年,忘了吃药(以前

四逆散与四逆汤使用法

用四逆散、四逆汤寒热有别 手足厥冷由于伴随症状的不同,而病因、治法大相径庭。若手足厥冷伴有畏寒、神疲、脉沉细微或欲绝等,此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寒厥证,治疗宜用四逆汤。 若手足厥冷伴有身热、脉弦等,此为肝气郁滞,阳气内郁的热厥证,治疗宜四逆散。可以看出,四逆散、四逆汤都能治疗手足厥冷,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组方用药不同。下面分别表述之。 四逆汤的组成:生附子、干姜各9 克,炙甘草12 克。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或亡阳证。 症见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呕吐腹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亡阳者症见手足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四逆汤的方义: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亡阳导致真阳衰微欲绝,阳气不足,不能温熙四肢,则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逆。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阳祛寒,尤其是生用,迅达内外,回阳救逆力量更强,为君药。干姜辛温之品,温中散寒,其药性“守而不走”,以补附子“走而不守”之不足,与君药配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为臣药。炙甘草甘缓和中,即可缓和附子、干姜之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又可协助附子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并助干姜温健脾阳,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四逆汤的辨证要点: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微。 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积实、芍药、炙干草各9 克。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证。症见手足厥冷,身热,或院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四逆散的方义:由于肝胆之气为外邪所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成手足厥冷。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辛散之性,透解郁热,使阳气外达,为君药。积实行气理脾,消痞导滞,调理中焦之气,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和柴胡一起恢复肝的体阴用阳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四逆散的辨证相点:手足厥冷,身热,脉弦。 在治疗手足厥冷时,一定要辨证准确,不能寒热不分,四逆汤、四逆散不分。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

19 肖劲松,章军建,黄朝云,等. 逍遥散治疗中风后抑郁 68例.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33. 20 陈微,赵树华,许淑芬,等. 百合地黄汤治疗脑卒中后 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17-418. 21 赖群清. 自拟活血解郁汤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60例 疗效分析. 广西医学,2005,27(8):1281-1282. 22 张秀荣,赵鸿运. 舒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2002,22(3):35. 23 洪杰斐,李君良. 郁星菖志汤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 郁的疗效对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04-2505. 24 周晓卿. 越鞠丸加味合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18-19. 25 任德启. 调神通络汤配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 例. 陕西中医,2004,10(25):879-880. 26 李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50例. 中国实用乡 村医生杂志,2005,12(5):57-58. 27 谌剑飞,梁浩荣,宋颖.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28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78-179. 28 刘志顺,刘军. 调理髓海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 床观察. 中国针灸,1997,17(9):543-544. 29 申鹏飞,孔莉,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 症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2005,25(1):11-12. 30 蒋振亚,何林娜,彭力群,等. 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 后抑郁症. 中国针灸,2002,22(1):30. 31 龙浩文,谭佩珍,冯建宏,等.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的临床观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173-174. 32 荣琦,金泽,蒋希成,等.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0 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5,3(21):36-37. 33 杨秋霞. 疏肝解郁化瘀汤辅加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30例. 中医研究,2005,18(8):27-28. (收稿日期:2005-12-18) (本文编辑:樊红雨)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杨学伟崇卓郭云良 四逆汤是《伤寒论》的急救要方,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在现代临床中广泛用于休克、重症腹泻、麻疹、胃下垂、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肝脓肿、复发性口腔炎、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1]。以下就四逆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归纳如下。 1 四逆汤的活性成分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2]。一般认为四逆汤中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的化学成分为附子中的生物碱、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甘草中的三萜皂苷类。 1.1附子: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除乌头生物碱外,还有醇胺、脂类及多糖等。乌头碱同时也是附子的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合作项目(2003AA624030) 作者单位: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杨学伟、崇卓、郭云良)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 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 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 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 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 (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 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 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李建西医案鉴赏系列】第二讲(三)当归四逆汤治疗颈肿案

【李建西医案鉴赏系列】第二讲(三)当归四逆汤治疗颈肿案 接下来我们准备讲第二个病例,这是惠强看的,包括病案分析也全是他写的,我没改,等下大家看了再来讲。 庄某,女,1985年 2013.11.25.10Am 诉:颈喉结左上见一橄榄大肿块两周,伴局部皮肤微痒。近几日似渐变硬。 诉病起于数日前一次外感,症见畏寒,发热,咽痛。发热愈后见颈部肿块。于大学时亦曾见肿块,用药后消失。近来自觉易“上火”、口溃等。口不渴,不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纳一般,寐时不安。易目酸、畏光。末经11.21,后延十几日,之前尚准,平日色头黯后红,夹较多血块,量尚可,行经5-6天。 体偏瘦,面色偏黯不泽。平日纳不佳。易作咳,曾作咳迁延两三个月不愈。性情抑郁。脉多呈滑细偏弦韧象,时带涩象。 挺有意思的一个病例。投影内容看完了吧,大家想一想,这个病人比较黑比较瘦吗?惠强。 惠强:对,偏瘦,脸色也没有光泽。 师:这个汗多不多有没有写? 惠强:汗不是很多。 师:汗多不多是看病人这个阳气够不够、疏泄强不强的重要标准。你一定要问,而且要问得很详细,比如我们喝了热汤会流汗这天气,看他会不会流汗,这天气不流汗,肯定有问题,哪里汗最多都要问仔细,偏瘦,皮肤偏黑是不是? 惠强:也不是黑,偏黯,没有血色。 师:汗偏少,来,光浩,来,什么方。 光浩:半夏厚朴汤。 吴:当归四逆汤合生脉饮 潘:当归四逆汤合麦门冬汤 姜:肾气丸 郑:当归四逆汤合麦门冬汤 陈:当归四逆汤 苏:当归四逆汤 吕:潜阳丹合当归四逆汤 陈:逍遥丸加减 李:桂枝汤合四物汤 辨:气郁化火成结。 柴胡18、炒黄芩12、姜半夏18、生姜5片、海藻冲洗25、昆布冲洗25、黄药子18、花粉18、皂刺15、夏枯草18、浙贝15、玄参15、生牡蛎(杵细包)25、生黄芪30、当归15;7副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依六经八纲辨证精神,痹之为证多属表证,方剂亦多从此类取之。其治疗该病用得最多的处方只有几个。到底是哪几个处方?又是如何加减化裁的?且看正文~~前列腺炎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都有,慢性的更多,但是前列腺炎的治疗大多数用清利湿热这些办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我在临床上,一边学习一边临证的过程中,发现在陈士铎的《辨证录》里面有一个方子很好用,我临床使用过,确实疗效不错,现介绍一下。书中淋证里面说“人有小便流白浊者,如米泔之汁,如屋漏之水,或痛如刀割,或涩而刺痛,溺溲短少,大便后急”。像这些症状描述的就是一个急性前列腺炎病人,因为有尿道流白浊的东西,还感觉到疼痛、刺痛,小便短少(每次尿量少、尿频),大便以后不舒服,这都是前列腺的问题。陈士铎有一个治疗这个病的方子,叫散精汤。方子的组成:刘寄奴一两,车前子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水煎服。他讲的是很神的,一剂即愈,当然我在临床实践中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一剂症状减轻了,以前说的好就是不疼了、不流了就算好了,现在我们是检查化验没事了才算好,要求标准不一样。另外,他还有一张方子也是针对这个的,叫桂车汤(车前子一两、肉桂三分、知母一钱,王不留

行两钱),水煎服。也是一剂愈。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车前子是一个必用的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就是在刘寄奴、车前子、白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王不留行,这样合起来以后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疗效非常好,我治疗了很多的病例,疗效确实比其他的方子都好,所以把这个方子介绍给大家。当然在辨证的基础上,再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或者调整剂量,那样的话就更加稳妥。另外,在慢性和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前列腺炎的病人,一定是告诉他不可以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容易引起体内的湿热,使湿热加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告诉患者,让他严格的禁止这些。前一段时间正好有一个肾功能不全的病人,60多岁,男性,这个病人也有前列腺增生肥大,伴随有前列腺的炎症,病人出院的时候蛮好,肾功能也在好转。病人回去以后高兴,他的朋友们过来看他。病人认为,原来这么重的病好到这种程度,祝贺祝贺吧,就拿了一瓶葡萄酒,老哥几个坐在一起喝,也就喝了一瓶,他自己喝了一杯,是中午喝的,到晚上12点就尿不出来了,赶紧跑到医院插导尿管,这才解决了。所以说,酒,哪怕是葡萄酒、啤酒,都不要饮用,饮用以后就便这个病迅速加重,非常快。所以说对前列腺炎病人的饮食治疗,必须强调戒酒和戒食辛辣。这就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参考。对痹痛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上应发汗或利小便,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由甘草、附子等组成,主要用于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等;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1 药品名称 【方名】四逆汤 【汉语拼音】Si Ni Tang 2 处方 附子 15克;干姜 6克;炙甘草 6克。 3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4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3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5 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6 方解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

地龙的功效与作用

地龙的功效: 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归肝、胃、肺、膀胱经。功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平喘、利尿、通络除痹。主治高热烦躁、惊痫抽搐、肺热喘咳、热结尿闭、痹痛肢麻、半身不遂,以及疮疡肿毒等证。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息风止痉,作用不强。清热作用好,清肝热,还能明显退壮热,发烧降体温。对热盛生风和温热病或小儿惊风有壮热的可用。但不常用,因为它息风止痉作用弱,且新鲜的退壮热和息风止痉作用更明显,干了汤剂作用就不明显,干品用的最多的是通络或舒筋活络,通经就是舒筋活络,使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缓解。活络,疏通脉络或经络,改善麻木偏瘫、口眼歪斜都常用。偏瘫和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配伍如黄芪、红花、川芎平喘。可用于肺热的哮喘。利尿消肿。用于湿热水肿。用的最多的是通络和平喘。平喘就是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1.清热息风,用于高热惊痫、癫狂。地龙咸寒降泄,性走窜,既能息风止痉,又善清解高热,故适用于高热所致的狂躁,惊风抽搐,癫痫等症。治疗温病热极生风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可单用本品煎服取效,或与钩藤、牛黄、白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治疗小儿惊风,高热、惊抽,可以本品研烂,与朱砂共为丸服。治疗高热狂躁或癫痫,常单用鲜品,同盐化为水,饮服。 2.通经活络,用于痹证及半身不遂。地龙长于通行经络,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之证。因其性寒能清热,故适宜治疗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常与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湿热、通经络药物配伍。亦用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与川乌、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络丹。治疗气虚血滞,中风后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配伍,如补阳还五汤。 3.清肺平喘,用于肺热哮喘。本品又清肺热平喘。用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鸣有声者,单用研末内服即效,亦可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 4.清热利尿,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肾,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四逆汤

四逆汤 6 《伤寒论》方之四逆汤click to expand contents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1]。四逆汤确有强心、改善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临床抗休克、心衰、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同时四逆汤还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这对治疗心肌梗死尤为必要[2]。应该注意该方剂的煎煮时间要长一点,以减少乌头碱对心脏和胃肠道的毒性,防止诱发心律失常[2]。但是对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这样的危重症单以此方治疗难以达到迅速的治疗效果(因煎药需时间),还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液体方法,抗休克、抗心衰及溶栓疗法等[2]。 6.1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一枚)[1]。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9g、甘草(炙)6g[3]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4]6.2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功能回阳救逆[1]。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1]。近代将本

方制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1]。《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6.3 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1]。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6.4 方解方中生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且可缓解生附子辛热燥烈及毒性,为佐使药[1]。本方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3]。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形成心肾两虚,阴寒独盛,故逆吐利诸症乃作,此阳衰阴盛,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3]。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热,人心脾肾经,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3]。干姜亦辛热之品,归肺脾与心经,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以为臣[3]。干姜与附子,两者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3]。配伍炙甘草为佐使,性温俱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耗散之虞[3]。

四逆汤的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处方一 四逆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制)300g干姜200g甘草(蜜炙)300g 四逆汤的做法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处方二 四逆汤的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用药禁忌: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 处方三 组成:山茱萸1两,细辛1两,干姜(炙)1两,甘草3两(炙),麦门冬1升(去心)。 主治:卒中风不能言,厥逆无脉,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分为4服。 制备方法:上切。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生葱、韭菜。 处方四 组成:干姜半两(炮裂,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 主治:阴毒伤寒,脉候沉细,四肢逆冷,烦躁头痛。

《中药学》学习笔记:祛风湿药之络石藤和寻骨风

《中药学》学习笔记:祛风湿药之络石藤和寻骨风 络石藤 【药用】夹竹桃科潘援藤本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痈。 《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别录》谓其除那气,则以邪热而言。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者。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阔疑。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又谓主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络石藤功能祛风而舒经活络,性寒清热,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

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2.用于疮疡肿痛: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处方用名】络石藤(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海风藤:及胡椒科植物海风藤的藤茎。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症一般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种水浆不下。」 《本草纲目》:「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水煎服,白酒引。 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寻骨风 【药用】马兜铃科草本植物棉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平。归肝经。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 ,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 克桔梗6 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 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 ,女,73 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 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 克通草6 克大枣15枚. 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 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 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

四逆汤治验案-最新文档

四逆汤治验案 笔者临证27 年,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症,每获效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1 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案 李某,男性,62岁,2013年9月6日初诊。失眠,心悸、头晕3 年,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本次症见:失眠少寐(每晚不足2 小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困倦而睡又睡不着,伴心悸,头晕,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倦怠乏力,怕冷,两腿膝下冰凉感,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阴阳失调。治法:扶阳抑阴,启阴交阳,使阳复其位,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 30g,龙骨30g 先煎牡蛎30 g 先煎,枣仁45g ,远志15 ,菖蒲15g,磁石20g 先煎,黄柏6g ,紫石英20g 先煎,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 25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进服7 剂后,每晚入睡4 小时,继续服15剂后每晚入睡6 小时,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 剂,睡眠正常,诸证悉除。 按:失眠与欲寐相近,分为前半夜失眠和后半夜失眠;前半夜为入睡困难,阴虚者居多,后半夜为醒后难以入睡,老年人多见阳虚者多,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 心藏神” 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

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少阴条文中说“恶寒,身?、脉微细” [1] ,因身体发冷而不寐。正如后人所谓“水寒而不藏龙也。”病机总属阳不潜藏也。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 安魂魄,镇下焦” 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磁石(这里应用“ 去性取用” 的原则)。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应用此方,引火归原,达到阴阳平衡,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平衡调和,最终达到治疗目。 2 四逆汤治疗难治性低血钾案 患者,男,23岁,2013年11月15日初诊,住院号:412918。颅咽管瘤术后7月,多尿2月,低血钾3周,血钾2.0mmol/L 。上午8:00COR为99.17nmol/L (正常140~440nmol/L ), TSH0.07mI/L (0.34-5.6mIU/L ),T31.13nmol/L (正常1.34 ~2.73nmol/L ),住院期间每天口服补钾12g,静脉补钾4g,治疗15 天血钾不能纠正。症见:畏寒肢冷,身困嗜卧,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颅咽管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属于少阴证,肾阳虚惫,固摄失司,治宜固肾纳气,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 先煎,干姜15g,补骨脂30g 先煎白术30g,山萸肉45g,益智仁30g ,炙甘草45g,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50ml ,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进服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目录*一、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二、当归四逆汤的组成、用法及主治*三、当归四逆汤的现代用法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1、当归四逆汤能改善血液循环: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均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2、镇痛和镇静身体、缓解解痉作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均有镇痛、镇静作用,当归、芍药、甘草有解痉作用。 3、抗菌和消炎作用:中医药中的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当归具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具抑制胃液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用法及主治1、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 (6g),炙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 2、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月艮)。 3、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4、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

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5、方解: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 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当归四逆汤的现代用法1、偏头痛 某女,32岁。自诉右侧偏头痛6年余,每年发作3~4次,常于感寒受凉或劳累过度时发作,以太阳穴周围疼痛为甚,常伴有 眩晕呕吐。疼痛缓解期常有神疲嗜睡,食少纳呆,失眠多梦等症。素来身体瘦弱,四肢清凉,脉细软无力,舌质淡,苔少。证属气血亏虚,元阳不足,寒客经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拟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蔓荆子、钩藤、党参、大枣、黄芪、生姜各10g,细辛、桂枝、吴萸各5g.3剂。二诊头痛减轻。更进

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

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 周连三述;唐祖宣整理 茯苓四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五味药组成。五味配合,既可回阳救逆,又能培土补虚。 此方主治,仲景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而分析其内容,确包括了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三个方剂的药物。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的功能,主治少阴病厥逆,恶寒踡卧,下利清谷,腹疼吐利,脉沉等证,乃阳虚阴盛阳亡之证,故急以姜、附回阳。此方比四逆汤多茯苓、人参二味,茯苓能补脾渗水利湿,人参补益气血。四逆汤纯为回阳,本方兼以固正矣。干姜附子汤治疗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之证,乃汗、下后阳虚阴盛,势急而病轻,故仅用姜、附二味,不用甘草,扶阳以抑阴。茯苓四逆证,虽亦发于汗、下之后,但阳虚而正亦虚,势缓病重,故用大剂复方,扶阳以补正。四逆加人参汤比茯苓四逆仅少茯苓一味,主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之证,此为阳亡正亦虚,故加人参以固正。阳虚者,由于寒盛;正虚者,源于脾弱。寒则多为水邪克火,脾弱多为水湿不化,故茯苓四逆以茯苓为君,伐水补脾而利湿。其力较以上三方为缓,而具有三方之总合作用,并有利水去湿之功,临床运用范围较上三方为广。现将个人运用本方的点滴经验作一简介,仅供同道参考。谬误之处,希加指正。 1.阳亡正虚烦躁案: 故友段××,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

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疼,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 茯苓一两高丽参一两炮附子一两炮干姜一两 甘草一两急煎服之。 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十余剂而愈。 按:烦躁证,病因颇多,治法各异,有邪在表而烦躁者,治宜清热解表;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治宜苦寒清下;此例烦躁,年高体弱,正气素亏,真阳衰败,加之久病误服寒凉泻下,伐其肾阳,败其脾胃,正虚阳亡,则大汗出;汗出多则不仅亡阳,亦亡其阴,阴阳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真阳欲绝,无阳鼓血脉运行,脾胃衰败,不能生血,则脉细欲绝。 盖神发于阳而根于阴,阴精者,神之宅也。故阳气升,阴精不足以济上阳之亢则烦;阴气降,阴虚无阳以济之,阳根欲脱,则躁。本例微阳飞走,本根欲断,故生烦躁。仲景说:“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故用此方,回阳固正。阳壮正复,腠理固密,其汗自止。用此方而不用四逆者,以四逆为回阳抑阴之剂,无补虚之功。不用四逆加人参汤者,以兼有烦躁欲死之证,故以茯苓为君,补脾以止烦。恐药轻不能挽垂绝之阳,故以大剂,频频饮之,疗效颇速。 2.发热不愈正虚亡阳案:

穿根藤的功效与作用

穿根藤的功效与作用 穿根藤是中草药里面的一种,我们可以采用穿根藤来治疗很多疾病,还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穿根藤的不同药效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困扰我们的小问题。 【别名】 春根藤(《广东中药》),木头疳(《广西药植名录》),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广东中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 ★ 匍匐九节 的 ★ 枝、叶

或 ★ 全株 。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原形态】 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或钝;托叶膜质,短鞘状,早落。圆锥花序顶生,3歧,宽1.5~3.5厘米;萼管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管;雄蕊5;子房2室,胚珠每室1颗。核果小,近球形,白色,长约5毫米。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东,福建、广西亦有。

【性状】 干燥枝条粗者达6毫米,黑褐色,着生不定根,横切面中心有髓。叶对生。枝端常带有花序或果实,果实棕褐色,表面有棱线,顶端具宿萼,横切面有2室。以叶多,无根头、杂质者为好。 【化学成份】 全株含高级脂族醇、酮,豆甾醇、β-谷甾醇。不含三萜酸。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

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捣汁或漫酒。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 【备注】 少数地区将本品作络石藤使用。参见"络石藤"条。 【摘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