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与区域创新对策研究”(2009GXS1D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创新型集群与

知识创业的聚集效应、互动机理及绩效研究”(10YJC630043),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策略研究”(10ZLZLZF03700)。收稿日期:2011-01-19

作者简介:丁明磊(1976.8-),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创新。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丁明磊1,2,刘秉镰1,庞瑞芝1

(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类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以及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调整园区发展定位;提出科技园区的管理需要站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角度规划和布局科技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重视民生因素等措施建议,从而为其他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竹;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Mode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Ding Minglei 1,2,Liu Binglian 1,Pang Ruizhi 1

(1.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rel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paper giv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s.It discus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government-market mechanism of the science parks.It argu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along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 forces,and adjusts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of science park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paper also presents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science park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cluding planning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viding customized service to enterprises in the park,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factors,and so on.

Key words:Hsinchu;Neihu;science park;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1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构建动态优化的、开放的、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园区是一个以创新及知识经济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相互连接等方式达到聚集经济效果的区域,也是增进城市产业升级与全球接轨的空间单元。科技园区通过高科技产业带动地方发展,扮演着区域创新网络节点和中心的位置,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动态演进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各个国家及地区纷纷设立科技园区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工具。

Massey等人针对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一些重要目标,包括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连接、促进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与成长、鼓励企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促进企业聚集、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工作机会、提升现有厂商的竞争力等[1]。科技园区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工业园区,而是拥有健全的生活机能、便捷的交通网络、先进的信息设施等,需要更多的高级人才与更密集的产业连接,因此往往设立在人才、信息资源丰富的都市区域。根据政府与市场作用方式的不同,科技园区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发展,强调政府总体协调与系统实施;另一种是以地方为本位,突显市场经济自由化趋势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色,自下而上形成的科技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则分别是这两类发展模式的代表,尤其是内湖科技园区,由一个默默无闻、地处杂乱无章的都市边缘、被用来规划安置违章工厂而设置的地方型轻工业区,逐渐发展成为今日产业繁荣的明星级科技园区,其成功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2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与分析框架2.1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内涵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各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内的互动合作实现的,互动是创新的基础,包括学习、结网、集聚和联盟等行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2]。通过区域创新网络,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引入新的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动,通过资源整合与外溢效应发挥对区域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区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以及实现区域动态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的关键因素。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不断发生着“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过程。区域创新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创新资源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开放、互动与整合;另一方面由区域创新网络的国际化特征表现出来,在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能够将国际范围内最新、最前沿的创新资源与要素纳入进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保持创新的领先地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内生增长保证。

2.2区域创新网络的分析框架

区域创新网络是从区域层面考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功能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网络,以及以中介、金融等服务机构为核心的服务创新网络,在这三个子网络背后是政府与市场作用层面的制度创新,构成以技术创新网络为主体,知识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结构(见图1)。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技术创新子网络重在分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知识创新子网络通过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有效联系和链接,一方面通过知识创造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

图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示意图

表1

台湾一般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比较

资料来源:整合参考文献[3]、[4]的相关内容。

为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实现与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等的产生和发展;服务创新网络是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机构的集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知识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网络之间的相关联系,提供从科技成果产生到实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环节。由于区域环境,以及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不同,三个创新子网络的规模、延展空间,以及网络耦合性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态发生不同的变化。

3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的园区发展模式比较

3.1

园区发展概况

新竹工业园位于新竹市东南侧,台北市西南约

70公里处,于1980年由台湾地区政府规划建设成

立,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由“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化的重要策略,旨在建立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升级。新竹科技园目前辖六个基地,分别是新竹、竹南、铜锣、龙潭、新竹生医与宜兰,主要有集成电路、电脑及辅助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是台湾高科技工业的摇篮。截止2009年底,入园营运企业440家,员工13.2万人,年营业额8835亿元新台币(约268亿美元)。

内湖科技园区位于台北内湖区西南隅,最早为基隆河周边农业区,其前身是在1985年为了安置

2700家台北市汽修厂、违章与公共工程拆迁工厂的

内湖轻工业区,是台湾第一个因势利导民间投资的

都市计划科技园区(台湾一般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比较见表1)。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2—

2007年间,园区的企业营业收入在以年均接近30%

的速度增长。2009年,内湖科技园区进驻企业接近

3500家,9年中增长了4倍,其中营运总部22家,研

发中心12家,吸纳科技人员近10万人,产值近3兆元新台币(超过900亿美元)。通过与紧邻的“大湾南段工业区”、“大湾北段商业娱乐区”以及“北势湖工业区”等打造“大内湖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带和“南港—内湖—北投”科技走廊,有力地带动台北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比较如表2所示。

3.2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是通过学习与模仿美国硅

谷的发展模式,依靠政府的规划,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创新网络,政府在其发展前期发挥着主导作用,包括政府通过大量的资金和服务的投入为园区创新网络构建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自1978年筹建到2009年底,政府已投入836亿元新台币于园区的软硬件建设),以及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各种外部创新资源流至创新体系内。由于当时台湾面临资源匮乏、科技基础相当薄弱、资金不足、难以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等情况,决定了新竹工业园不同于美国硅谷,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在1990年前后,随着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园区,新竹工业园初具规模之后,政府的作用开始减弱,这时园区采用了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集群策略及垂直分工策略,组织之间所形成的自主协作机制,成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演化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内湖科技园区是地方政府与厂商共同合作,带

表2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注:(1)货币单位为新台币;(2)部分内容引自参考文献[3]。

动内湖周边地区发展的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地带)开发典型。内湖科技园区原始规划目的是希望集中市内违建工厂,以减少城市发展的障碍,由于区位与成本的优势,反而吸引了许多科技企业总部与厂商的进驻。台北市政府因势利导,利用都市计划方式,弹性开放土地使用分区,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支持,提高其发展效率。随着包括制造业、信息、通讯、生物科技等高附加值的产业聚集,政府变更规划,放宽产业进驻,进一步促进了区内产业发展。优质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单一行政服务窗口、良好的科技人才及文化、创新研发及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客观上加快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技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比较如表3所示。

4启示与建议

4.1研究启示

(1)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动态演进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科技园区不仅是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科技创新与创业孕育孵化的有效途径,而且作为占领科技制高点,推动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物联网、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同时,在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走一条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科技园区作为区域创新和增长极,通过其关联影响、扩散效应、示范效应来引领推动整个经济区域的发展。

(2)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以及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从科技园区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机制上来看,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新产业区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是本地化的行为主体,所有这些网络节点及其参与活动过程中都与区域内的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网络也只有通过本地化过程,即在外部开放连接的同时,重视根植性,才能不断从本地的创新环境中汲取营养。因此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环节[3]。在全球化继续加快并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的相对稀缺要求建立更加开放的网络与服务体系,使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区域产业创新模式正在从过去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呈现出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通过开放的创新网络,将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各类要素尤其是知识性要素在产业内聚集和进行高效配置,使内外优势资源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资源的聚合聚变效应。

表3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技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比较

(3)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根据园区发展阶段的演进,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一方面,在科技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在模仿硅谷等成功案例时,应充分注意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认真研究各种制约因素,作出符合当地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决策。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伊始,正是看到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与美国硅谷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搬硬套硅谷的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创造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市场与政府是推动科技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实现政府力量与市场力

量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聚集的环境。无论何种类型的科技园区,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需要把握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度”,这取决于政府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根据园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模式,在园区管理上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参与,促进开放式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及其良性发展,促使高创造性智力活动与高创新型产业的聚集和发展(见图2)。

4.2政策建议

(1)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开发需要站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的角度,超越单个行政区划的局限,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各地区科技园区的建设需要站在一个高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系统构建创新制度、措施与政策,并能够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不断拓展其空间边界和定位。例如,台湾地区将科技园区作为促进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工具,延续新竹园区成功的经验,于1996年和2003年分别设立南部科技园区和中部科技园区,为台湾建构完整的点、线、面,形成西部高科技走廊,从而驱动上、中、下游产业的发展,科技园区对台湾地区产业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2)根据园区定位及企业特点提供定制化、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强调以服务代替管理,以共同规划代替单纯的管制。以科技园区为重心的区域创新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是建立在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积极互动基础之上的,区域层次的创新政策应当起到催化剂的效果,刺激和协调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关系和互动,而非自上而下的线性指导模式;政府的服务创新应该适应创新网络发展的需要,设计促进区域的知识吸纳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公共服务政策,促进高效的知识与信息成为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来源,打造有效的资源平台和制度环境,促进资本、人才、科技和创业精神的有效对接[5]。

(3)科技园区作为区域增长极规划中,除了解决空间上的再分配问题,不能忽略社会与民生因素。Stohr和Taylor认为自上而下的功能性区域规划取向应转为自下而上的地区性发展取向,并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由过去中央、核心、精英式、功能性的考量,转移至地方、边陲、居民参与、地域性的方式[6]。地域性取向的区域计划不再只是以区域成长极大化为发展指标,反而朝向符合居民生活需求、富裕、就业,同时鼓励居民参与。塑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智力环境,成为科技园区对外界最重要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图2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的科技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Massey D.,Quintas P.,Wield D..High Tech Fantasies:Science Parks in Society,Science and Space[M].London:Routhledge,1992.

[2]盖文启.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炫逸.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发展对都市结构变迁之影响[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8.

[4]简文燦.台北内湖科技园区转型与发展竞争优势之研究[D].台北:私立实践大学硕士论文,2006.

[5]丁明磊,刘秉镰.知识型创业与产业集群创新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5):64-66.

[6]Stohr W.B..Development from Above or Below?[M].Chichester:Wiley,1981.

(责任编辑刘传忠)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学年论文 题目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级学院商贸信息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资金流通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就为大家分析重庆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经济物流业现状分析对策 1 重庆市市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市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 重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重庆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雏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1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平台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重组以寻求提升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 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1.1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规划 3.3.1.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AdHoc网络中的区域划分和资源分配问题第五组

Ad Hoc网络中的区域划分和资源分配问题 1 问题重述 随着人们对摆脱有线网络束缚、随时随地进行自由通信的渴望,近几年来无线网络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没有固定基站的地方进行通信, Ad Hoc网络技术应运而生。Ad Hoc网络不需要有线基础设备的支持,通过移动主机自由的组网实现通信。就其特点,在给定一些限制条件下,本文提出了关于如何合理划分Ad Hoc网络中的区域和分配资源问题。具体容如下: 对一个指定1000 1000(面积单位)的正方形区域构建一个Ad Hoc网络,需解决以下问题: (1) 以圆的形式对正方形区域进行覆盖,在满足所给定的限制条件下,通过建立最小半径和模型,求得圆的最少个数。若给每个圆分配一个信道,使得有公共部分的圆拥有不同的信道,在此条件下合理分配信道。改变公共面积部分的限制条件,重复上述问题。再根据条件,提出合理假设,讨论网络的抗毁性问题。 (2) 设正方形区域中有一满足给定条件的椭圆形湖泊。由限制条件:节点仅能设置在地面上,以及假设条件:一跳覆盖区圆的半径可以在75~100间随意选择,两个面积不等的圆相交,它们之间的公共面积应不小于大圆面积的5%,建立最小半径和模型,研究合理的区域分划和信道分配方案。 (3) 在假设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网络的连通性可能并未变化的情况下,采用基于节点的划分方式,在某一时刻将正方形区域的节点(用户)分成若干个簇。给出簇与一跳覆盖区的定义,并根据给定条件结合数据,建立半径最小和模型,研究一跳覆盖区划分和信道分配方案,找出区域连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讨论网络抗毁性。 (4) 在问题3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假设,根据所给的条件,考虑在动态情况下,通过建立模型,考虑网络连通性问题。 (5) 基于前面(3)中所给办法,从节能角度出发,根据所给条件,建立能量消耗与其所处位置关联的求极值模型,找到比较节能的区域分划方式,使出现第一个退出网络的节点的时间尽量长。并通过对该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对组网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6) Ad Hoc网络中针对如何保证通信的质量问题,根据所给条件,建立相关模型,对上一题中的通信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2 模型假设 (1) 节点可看作质点,其所占的面积可忽略不计; (2) 节点与其自身通信所消耗的能量为0;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网络社区划分算法

网络社区划分算法 目录 ? 1 简介 ? 2 构建一个点击流网络 ? 3 网络社区划分的两种主要思路:拓扑分析和流分析 ? 4 拓扑分析 o 4.1 计算网络的模块化程度Q-Modularity o 4.2 计算网络的连边紧密度Edge betweenness o 4.3 计算网络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向量Leading eigenvector o 4.4 通过fast greedy方法搜索网络模块化程度Q-Modularity的最大值 o 4.5 通过multi level方法搜索网络模块化程度Q-Modularity的最大值 ? 5 流分析 o 5.1 随机游走算法Walk Trap o 5.2 标签扩散算法label propagation o 5.3 流编码算法 the Map Equation o 5.4 流层级算法 Role-based Similarity ? 6 总结 使用许多互联网数据,我们都可以构建出这样的网络,其节点为某一种信息资源,如图片,视频,帖子,新闻等,连边为用户在资源之间的流动。对于这样的网络,使用社区划分算法可以揭示信息资源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发现利用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处理信息,因此比起单纯使用资源本身携带的信息来聚类(例如,使用新闻包含的关键词对新闻资源进行聚类),是一种更深刻的知识发现。 假设我们手头有一批用户在一段期间访问某类资源的数据。为了减少数据数理规模,我们一般只考虑最经常被访问的一批资源。因此在数据处理中,我们考虑UV(user visit)排名前V的资源,得到节点集合|V|,然后对于一个用户i在一段时间(例如一天)访问的资源,选择属于|V|的子集vi。如果我们有用户访问资源的时间,就可以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vi中产生vi-1条有向边。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的数据,可以vi两两间建立联系,形成vi(vi-1)/2条无向边。因为后者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低,下文中,暂时先考虑后者的情况。对于一天的n个用户做这个操作,最后将得到的总数为的连边里相同的边合并,得到|M|个不同的边,每条边上都带有权重信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V个节点,M条边的一个加权无向网络,反应的是在一天之用户在主要的信息资源间的流动情况。在这个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划分的算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闻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进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相伴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都市的经济社会进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判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阻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关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专门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专门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职员的高素养和高流淌性; 第四,鼓舞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舞创新并承诺失败,因此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治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进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进展特点上有专门多相似之处,要紧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进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依照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体会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进展所必备的差不多条件,也是直截了当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要紧科技园区一样位于大都市邻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如此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都市的干扰,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都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靠都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 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

网络社区划分方法及评价

网络社区划分方法及评价 【摘要】网络社区结构是社会网络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拓扑属性之一,其特点是,同一社区内的节点连接密集,不同社区间的节点连接稀疏。揭示网络社区结构对分析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理解其功能、发现其隐含模式、预测其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社会网、生物网和万维网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网络社区划分的起源、常见的社区划分方法及社区评价准则等三个方面介绍网络社区划分研究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复杂网络;网络社区;社区划分;社会网络分析;社区的评价;局部社区划分 0.引言 网络科学将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作为节点,元素之间的关系视为连接,那么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连接关系的网络。然而,近几年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且形态各异的真实系统的拓扑抽象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拓扑性质,如小世界与无标度特性等等。由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拓扑性质与随机网络、规则网络等有着天壤之别,且节点众多,因此被称为复杂网络。目前,复杂网络成为技术、生物乃至社会各类复杂系统的非常一般的抽象方法与描述骨架,相关研究成为重要的学科交叉研究前沿。 所谓社区(community)即指网络的内聚子图,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子图内部链接丰富,不同子图之间连接相对稀少。 1.常见网络社区划分方法 1.1基于优化思想的算法 基于优化思想的算法将复杂网络社区划分转化为优化问题,通过最优化预定义的目标函数来计算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比如K-L算法、谱平分法、随机游走(Random Walks)算法和派系过滤(CMP)算法等。这些算法的突出优点是速度比较快,效率显著。但是缺点也很突出,这一类算法都需要知道网络社区的数目,甚至KL算法还需要知道每个社区中各有多少节点,才能正确划分。这显然不适于网络未知社区的探索。 1.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源于社会网络分析中寻找社区结构的传统算法,主要基于分级聚类思想,按照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的相似性或者强度,把网络自然地划分为各个子群。其具体实现方式又有两种:其一是往网络中添加边,即凝聚方法(agglomerative method);其二是又从网络中移除边,即分裂方法(divisive method)。凝聚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网络中节点某种相似性分层进行聚类的。初始时,每个节点为一个社区,然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是一条近90公里长的环城公路干线。由于公路沿线建立了一批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到了七十和八十年代,随着各种文字处理和微机公司在此的聚集,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与128公路上的几百家私人公司的知识来源连接了起来,建立了一个科学综合体,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业,成为世界第二个最大的微电子中心,仅次于硅谷。 128公路的历史比硅谷早得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高科技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1977年,该地区积极学习借鉴硅谷成功经验,成立了马萨诸塞州高技术委员会,联合了128号公路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有700家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三分之二的产业用地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占用,每年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大约20亿美元,成为信息来源最快、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以及新产品不断涌现的科技与工业生产综合区域。与硅谷发展最大不同点:一是它的起点不是大学,其原动力也并不是来自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二是风险投资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三是军工研究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硅路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结合;风险资本的支持;联邦政府拨款;率先

高科技产业园案例借鉴(总)

高科技城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概念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我们把这类科技——工业综合体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世界各国高新区呈现千姿百态,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科学园、技术园、科技园、研究园、发展园;有的称为工业园、科学工业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有的称为科学城、技术城、文化学术研究城;有的甚至根据园区的技术开发内容和地理位置特点而称为硅谷、硅山、硅岛、硅廊、硅漠、硅原等等。 2.高新区发展历史 美国是高新区的发祥地。1 9 5 1年美国在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占地只有5 O英亩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逐步形成了今日闻名于世的硅谷。 与斯坦福研究园起步发展的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从林肯实验中心,沿1 2 8号高速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如今,这一半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 0 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 到1 9 9 2年在美国的5 O个州中有4 2个州建立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园等2 5 8个。 法国:1 9 6 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经过2 O多年的建设,该科学城现己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1 9 8 3年法国开始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它是一个典型的科研、教学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此外,还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高技术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为主的格勒诺布尔(Grenoble)高技术区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 英国: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是英国创办高新区的先行者。1 9 7 O年,剑桥大学的圣三学院仿效美国“硅谷”建立了剑桥科学园。此后,英国又相继建立了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如今已成为英国乃至全欧洲电子工业基础的苏格兰硅谷,以及兼具研究、开发、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经济学2班201451240 陈永兰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南邻梁平;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县240余千米,距达州市160千米。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均占重庆市的1/20。辖40个镇乡街道、437个村、72个社区。东汉建安21年以“汉丰”为名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开州区距重庆市280公里。北依巴山,南近长江,西与四川省接壤。开州区是一个人口大区、资源大区、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区,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淹没搬迁总人口15万人,比整个湖北省受淹人口的总数还多,是库区内最大的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县城,也将沉入水下。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开县,设立开州区,并于7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 开州目前的发展状况: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59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可比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5284万元、1651438万元、10830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4.6%、10.3%。三次产业对开县生

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1%、62.1%、31.8%,分别拉动开县生产总值增长0.7、7.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6.1:51.3:32.6调整为16.1:50.7:3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 年末全县县内就业人员70.26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29.23万人,比上年减少3.8%;第二产业就业21.67万人,比上年增加2.6%;第三产业就业19.36万人,比上年增加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扶持650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6万人。 开州的发展优势:开州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重点开发区,30分钟内可到达万州机场、长江深水港、火车站。市场辐射广,2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达3000多万;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3亿多,是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四地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潜在区域性市场巨大。气候较好,因为盆周山地阻挡,寒潮不易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冬暖春早,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夏季雨量充沛、温湿适度。开县能源非常丰富,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全县发电机容量达76.2万千瓦;天然气探明储量2650亿立方米,属国家大气田,中美合资的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年采输气在40万方以上。今日开县,文化厚重,资源丰裕,享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扶持、城乡统筹发展、扶贫开发等叠加优惠政策,加上开县综合以上政策,出台一系列推动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创业兴业服务平台齐备,投资环境优越,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政策最优的地区之一。 开州存在的问题有:开州四面环山,城市扩展有大量的山地,大大的加剧了建设成本。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规范化欠缺,旅游宣传力度不强。交通不便利,离主城较远,只有公路交通,无铁路、轻轨,道路规划差,容易造成道路瘫痪。然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外出务工,就业水平低。因此,需要(一)以实施生态涵养建设为重点,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二)以实施浦里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三)以实施环湖开发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四)以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六)以实施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发展新格

重庆市交通状况的调查

重庆市交通状况的调查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定位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交通战略优先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系统认真践行“坚持以富民兴渝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出行为根本、坚持以公众满意为追求”的“三个坚持”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全市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交通预计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内外通道网络逐步完善。“十二五”以来,相继建成渝利铁路、南涪铁路等7个项目,新增里程402公里,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774公里,路网密度2.1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兴隆场站、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等先后建成投用,形成了“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开通“渝新欧”国际货运专列和重庆至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货运五定班列,实现铁海联运、国际直达。成渝客专、渝黔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在建里程约1000公里,重庆西站、北站、沙坪坝站等枢纽工程建设顺利。 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在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基础上,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千公里和第四个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并采取“BOT+EPC”模式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超过700亿元,沿江高速、九龙坡至永川等20余个项目、1200公里顺利开工,其中已建成530公里。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1公里,路网密度2.9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对外出口通道12个,通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地方干线公路通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双百”目标顺利实现。新改建区县联网公路3000多公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5300公里,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大规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达100%。全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民生实事,在西部率先启动撤并村通达工程建设,全市2606个未通公路的撤并村中,已有1510个实现公路连通。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水运竞争优势有效增强。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51公里,船舶总运力6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居全国内河第一。全国最大的内河港—果园港投用,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7亿吨、集装箱370万标箱。成立内河首个航运交易所,水运影响力和辐射聚集度不断提升,周边地区货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与区域创新对策研究”(2009GXS1D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创新型集群与 知识创业的聚集效应、互动机理及绩效研究”(10YJC630043),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策略研究”(10ZLZLZF03700)。收稿日期:2011-01-19 作者简介:丁明磊(1976.8-),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创新。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丁明磊1,2,刘秉镰1,庞瑞芝1 (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类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以及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调整园区发展定位;提出科技园区的管理需要站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角度规划和布局科技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重视民生因素等措施建议,从而为其他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竹;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Mode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Ding Minglei 1,2,Liu Binglian 1,Pang Ruizhi 1 (1.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rel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paper giv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s.It discus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government-market mechanism of the science parks.It argu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along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 forces,and adjusts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of science park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paper also presents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science park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cluding planning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viding customized service to enterprises in the park,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factors,and so on. Key words:Hsinchu;Neihu;science park;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城市宽带网络IP地址的划分

城市宽带网络IP地址的划分 李军濮阳广电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 于自荣濮阳广电信息网络中心助理工程师 1. 前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城市宽带网络用户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多的网络运营商也纷纷开展宽带业务。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天然的宽带,目前也正在利用其先天优势,积极开拓市场,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作为从事电视传输的运营机构,无论是采用目前成熟的千兆以太网技术,还是利用Cable Modem,在注意拓展市场的同时,都应该特别注意对网络基础的建设。网络基础既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还包含地址规划和分配问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地址规划,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确保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2 科学规划地址的意义 2.1规范、科学、统一的地址规划对于网络建设和网络业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应该说,网络地址的规划应当是提供网络服务之前首先就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地址规划应是在充分考虑拟建网络规模、开展业务内容、提供服务级别和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的基础上,对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做出的最高层次的抽象设计。对网络地址合理规划,实际上就是对网络体系进行在既有和可以采纳的技术条件下的进一步优化,减少因为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设备和人力投入,消除或降低网络的建设维护成本。 2.2科学的地址规划是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客观要求。 网络管理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要求网络具备清晰的层次结构,以发挥网络的全部功能。通过合理的地址规划,可以方便的实现对网络的分级管理,降低各种人力和设备的开销。另外,科学的地址结构还有利于在不同层次实施可靠的网络策略,从而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要求。这种保障体现在即使在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也可以将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3合理的地址规划是A、B两个业务平台结合的要求。 传统电视节目的传输与网上各类数字业务服务通过传输介质实现物理上的融合,而地址的规划则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合理的纽带,使两个平台的网络结构及业务的可重叠性和可互补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 地址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对地址进行规划分配的问题上,应当充分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a.统一性原则:地址分配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这要求我们在网络设计之初就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熟悉掌握网络结构和业务内容,同时要对网络的建设和业务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考虑。

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16507323.html, 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宁海涛张敬伟熊华怡 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 【摘要】通过对学术定义的理解,本文认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差异的不断缩小、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本文选用Moran I 系数、基尼系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综合衡量重庆市“一圈两翼”协调发展状况。实证结论显示:近十年2003至2012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表明重庆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是有效的。 【关键词】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一、引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疆域、13亿人口的 发展大国,区域经济不平衡,构成了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在学术领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有大量的文献对其内涵、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做出了分析和探讨。虽然很多文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相对缺乏了对于地区内部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 自2007年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一直在西部担当者现先试先行的角色,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多年居西部前列,但是由于重庆市农村、大库区等特点构成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明显。2006年末“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 综上,本文试图通过阅读和梳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界定,定义出本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评价体系,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为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意见。 二、评价方法 本文按照如下步骤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1.梳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找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外在特征,2.选取合适且易获得指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描述刻画。3.建立模型并进行评判。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外在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