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台湾地区工业区制造业各行业设厂家数比例表

(一)編定工業區績效評估指標 工業區的編定首重開發績效與競爭力的永續成長,若要瞭解其開發績效與競爭力,則必須對評估指標做一深入探討。編定工業區的競爭力可從工業區本身及所在市鄉鎮的幾個下列產業競爭指標分析得知: 1.廠商家數 編定工業區各製造業各行業設廠家數可以做為工業區編定的必要性參考,廠商數的多寡影響工業區編定的實質需要性。 2.編定工業區面積 編定工業區的面積是可視為產業競爭能力與投資環境優劣的初步參考,亦即從工業區面積的增減與設置區位可作為產業競爭指標的變化基礎,但是工業區的面積尚須與其他相關因素及條件共同配合評估,方能較準確評估其編定開發效率。 3.所在市鄉鎮製造業員工人數 編定工業區所在的市鄉鎮製造業員工人數亦含影響編定工業區的實際開發效率。 4.所在市鄉鎮製造業員工總薪資 從編定工業區所在的市鄉鎮製造業員工總薪資變化可作為編定工業區的實際執行成效的參考依據之一。 5.所在市鄉鎮工業區地價 編定工業區所在市鄉鎮的工業區地價,也是能從現實面與開發成本的考量依據。 (二)編定工業區開發績效與競爭力評估結果分析 對於全省編定工業區產業競爭力的評估,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e Analysis,DEA)進行檢測。 自 Charnes、Cooper及Rhodes於1978年提出CCR模式之後,DEA便廣泛地被使用在多項投入、多項產出之效率評估上,根據Seiford(1990)整理分析,從1978到1990的這段期間至少有397篇與DEA有關的研究出現,在九0年代以後的相關研究更是不勝枚舉,較重要的是,從Charnes、Cooper及Rhodes以後,Byrnes(1984)進而提出將整體效率分解為純效率、擁擠效率及規模效率,對完整建構結果分析基礎貢獻最大。另外,Boussofiane,Dyson&Thanassoulis (1991)認為DEA模式中經由運算求出之權重同時具有優點與缺點。優點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1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闻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进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相伴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都市的经济社会进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判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阻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关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专门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专门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职员的高素养和高流淌性; 第四,鼓舞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舞创新并承诺失败,因此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治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进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进展特点上有专门多相似之处,要紧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进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依照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体会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进展所必备的差不多条件,也是直截了当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要紧科技园区一样位于大都市邻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如此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都市的干扰,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都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靠都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是一条近90公里长的环城公路干线。由于公路沿线建立了一批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到了七十和八十年代,随着各种文字处理和微机公司在此的聚集,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与128公路上的几百家私人公司的知识来源连接了起来,建立了一个科学综合体,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业,成为世界第二个最大的微电子中心,仅次于硅谷。 128公路的历史比硅谷早得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高科技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1977年,该地区积极学习借鉴硅谷成功经验,成立了马萨诸塞州高技术委员会,联合了128号公路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有700家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三分之二的产业用地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占用,每年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大约20亿美元,成为信息来源最快、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以及新产品不断涌现的科技与工业生产综合区域。与硅谷发展最大不同点:一是它的起点不是大学,其原动力也并不是来自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二是风险投资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三是军工研究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硅路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结合;风险资本的支持;联邦政府拨款;率先

台湾工业概况

台湾工业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

业。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但就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工业发展来说,受世界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台湾工业生产增长极不稳定,波动相当大,1974年出现5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76年到1978年又出现13-23%的高增长。80年代,台湾工业在波动中保持中速增长,年平均增长 6.9%,其中1982年出现70年代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中,台湾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即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与污染防治工业。90年代中期后,台湾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整体来说,90年代,台湾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年平均增长4.4%,其中1990年出现50年代以来第三次负增长,2001年出现第四次负增长。

高科技产业园案例借鉴(总)

高科技城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概念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我们把这类科技——工业综合体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世界各国高新区呈现千姿百态,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科学园、技术园、科技园、研究园、发展园;有的称为工业园、科学工业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有的称为科学城、技术城、文化学术研究城;有的甚至根据园区的技术开发内容和地理位置特点而称为硅谷、硅山、硅岛、硅廊、硅漠、硅原等等。 2.高新区发展历史 美国是高新区的发祥地。1 9 5 1年美国在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占地只有5 O英亩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逐步形成了今日闻名于世的硅谷。 与斯坦福研究园起步发展的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从林肯实验中心,沿1 2 8号高速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如今,这一半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 0 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 到1 9 9 2年在美国的5 O个州中有4 2个州建立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园等2 5 8个。 法国:1 9 6 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经过2 O多年的建设,该科学城现己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1 9 8 3年法国开始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它是一个典型的科研、教学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此外,还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高技术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为主的格勒诺布尔(Grenoble)高技术区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 英国: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是英国创办高新区的先行者。1 9 7 O年,剑桥大学的圣三学院仿效美国“硅谷”建立了剑桥科学园。此后,英国又相继建立了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如今已成为英国乃至全欧洲电子工业基础的苏格兰硅谷,以及兼具研究、开发、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工业园区发展概况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漫长历史中,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些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并对全球环境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特别是进入18 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逐步建立了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工业集中地的工业园区也逐渐发展起来。 工业园区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复兴和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依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先进运输设备的发展,使适度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得到了发展。 1、起步阶段(1950 年代——l970 年代) 1950 年代末,出口加工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兴起,工业园区作为一种发展手段被广泛采用。1959 年爱尔兰兴建香农国际机场自由贸易区,贸易区内既可进行转口贸易、储存,又可进行加工,区内企业享受财政上的优惠政策,这种产业区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出口加工区的正式诞生。台湾是亚洲最早兴办出口加工区的,而且在1965 年制定了《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高雄、新竹、台中等分别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而且均业绩斐然,成为早期工业园区的典范。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效仿,广泛通过工业园区(又称工业团地)的形式发展各类制造业。随着欧美日等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进一步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转型阶段(1970 年代——1980 年代) 到1970 年代后期,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竞争局势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一些经过精心规划、环境优美、区位良好、以充分的绿色空间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起来。同时,为了复苏冷战结束后停滞的经济,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美国,早在1951 年就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即俗称的硅谷。其后又相继建立了300 多个高科技工业园区,约占全世界总数的1/3 。硅谷地区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了高科技工业的中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取得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与区域创新对策研究”(2009GXS1D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创新型集群与 知识创业的聚集效应、互动机理及绩效研究”(10YJC630043),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策略研究”(10ZLZLZF03700)。收稿日期:2011-01-19 作者简介:丁明磊(1976.8-),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创新。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丁明磊1,2,刘秉镰1,庞瑞芝1 (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类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以及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调整园区发展定位;提出科技园区的管理需要站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角度规划和布局科技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重视民生因素等措施建议,从而为其他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竹;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Mode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Ding Minglei 1,2,Liu Binglian 1,Pang Ruizhi 1 (1.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rel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paper giv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s.It discus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government-market mechanism of the science parks.It argu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along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 forces,and adjusts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of science park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paper also presents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science park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cluding planning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viding customized service to enterprises in the park,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factors,and so on. Key words:Hsinchu;Neihu;science park;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科教产业园案例分析

科教产业园案例分析

四、案例解析与启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规划 1、成功经验 (1)良好的区位和科研、产业基础 (2)分期开发弹性修改的科学规划 (3)园区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 (4)鼓励和刺激投资的税收优惠与资金扶持、土地厂房便宜 (5)起步期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体制 (6)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与条件 2、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发展用地短缺和土地、劳动力成本过高,使工厂不断外迁; (2)园区住宅用地规模不能满足员工居住需求; (3)土地使用强度未达到1.2的容积率(2.0); (4)停车场、子女教育设施、游憩活动等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规划用地图 项目面积(hm2)百分比(%)备注 研究专用区79 3.76 其中商业区 1.20hm2 工业区123.36 5.87 零星工业区 2.640.13 工业住宅社区85.16 4.05 住宅区84.044 风景区21.66 1.03 农业区208.989.94 保护区1023.1848.68 学校用地150.877.18 机关用地92.5 4.4含军事、电信用地公园绿地77.44 3.69含儿童游戏场 垃圾处理厂 5.20.25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污水处理厂 4.660.22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货物转运区 5.580.27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加油站 1.50.07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停车场0.20.01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市场0.30.01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变电所 4.240.2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墓地32.08 1.53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71.76 3.41含高速公路用地 河道27.35 1.3含排水沟、池塘 合计2101.7100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土地使用平衡表 资料来源: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特定区主要计划书(1980.11)

高科技园区的4种发展模式

高科技园区的4种发展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2009-10-16 14:40:15 查看( 34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层出不穷,各国高新技术区也是各有特色,其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四种:高新技术产业地带模式、技术城模式、科学城模式和高新技术加工区模式。 1、高新技术产业地带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地带,是一种无确定边界、无事先规划、因某些优越条件而自然形成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集中区域,它是由科技工业园(或称科学园)以及大量独立的高技术小公司在地理上集聚而成的高技术集中区域,在国际上通常称之为高技术综合体。典型的有美国硅谷、128公路,加拿大北硅谷(渥太华市中心至西郊卡尔顿、卡那塔、尼比安约20公里长的地带),英国苏格兰硅谷(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两市间高速公路地带)。 高新技术产业地带地域宽广,企业多,从业人员数量大,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规模集结地。尽管这些产业带没有严格的计划和规划,但当地政府或其它主持机构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吸引高新技术科研与生产单位。 【案例: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圣克拉拉县帕洛阿尔托到圣荷塞市之间,长约50公里,宽约16公里,共70余平方公里的一个谷地。1955年时硅谷有7家公司设立研究园内,发展到现在,在硅谷的高技术工厂工作的员工约有22万人。硅谷是全美知识界和科技界名流的集中地,共有9所高校,33所技工学校,100多所私立技工学校。 硅谷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但以下几个因素对硅谷的发展至关重要: (1)良好的自然条件。旧金山湾有优越的地理条件,阳光明媚,气候舒适,有“天然空调”之称。北加州富裕的生活质量,吸引人们来到此地生活工作。 (2)活跃的社会环境。硅谷从经济、社会和组织形式来看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真正重视个人的价值。硅谷的许多人来自美国东部和西欧,他们为摆脱墨守成规的文化和官僚主义的束缚,被加州特殊机会吸引而来。 (3)人才优势。在硅谷,领导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既懂得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全才,也只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组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世界一流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为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后援。 (4)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创业与风险投资关系很大。苹果电脑公司1976年创办时,投资企业家马克库拉投资9万美元,借贷25万美元,占30%股份,从而推动了苹果电脑的发展,进而使革命性的个人电脑成为新兴产业。Adobe1982年创建时得到著名风险投资公司H&Q的支持,后者获得了百倍的利润回报;Adobe公司在成长壮大后,又与H&Q

工业园案例: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模式对比分析

?工业园案例: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模式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3-5-21 11:32:00 | 925 人感兴趣| 评分:3 | 收藏:0 壹商网独家策划:初始模式为传统工业园区,随着技术的发展带来产业革命,产生了生态工业园、高新技术科技园、电子产业园、IT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集群的效应带来了产业新城的时代。之前,壹商网已介绍了城市更新的工业园转型升级模式。今天,壹商网将分享工业区改造升级及工业办公物业模式下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模式对比分析。 前程回顾:创意产业园案例——厦门留学生创业园 工业园转型案例:唐山曹妃甸及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工业园升级转型及案例——苏州工业园 案例一:台湾新竹科学园 一、园区概况 新竹科学园区包括工业园和科学城两大部分,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新竹已发展成以IC 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二、转型演变 在科学工业园的基础上成立了科学城,使得整个新竹科学园区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三、完善配套 高端居住区、完善的生活配套,打造了一处便捷、高效的生活城。

1、香山山城:新竹青草湖附近,占地500公顷,规划为可供1.5万人居住的大社区,为本园区及附近区域的民众提供居住。 2、园区还具备完善的商业、休闲娱乐、教育、医疗配套 四、工业旅游 重视“工业旅游”开发,通过遗迹保存、展示中心打造等将旅游和工业相融合,以此成为营销宣传的重要手段。

1、历史古迹城:将历史古迹完善保存,并以人行道将诸多古迹连接起来,形成新竹的观光资源。 2、园区展示中心等其他旅游相关设施丰富。 案例二、环保旅游生态城“海尔工业园” 一、园区概况 海尔集团在青岛共设立有五大园区,拥有完整家电产业链。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在短短17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的跨国企业集团。

台湾高科技园区

台湾高科技科技园 【台湾新竹科技园】 在台湾西北部,距台北市约7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它就是新竹市。新竹市滨临大海,空气清新,温泉、瀑布密布,每年吸引着大批岛内和海外的游客。自从这儿开始兴建“新竹科技园”以后,这座美丽的城市又罩上了一层现代化的工业与学术科技气氛。 新竹工业园区位于新竹市东南部,园区控制规划范围为2100公顷,其中可供开发的土地约600公顷。园区提出的建园口号是“多目标、多功能”,使园区“学院化、公园化、社会化”。新竹科技园被公认为亚洲三个主要科学园区(另两个为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新竹科学园区不仅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而且台湾当今10大企业当中有7家来自新竹。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弥补加工出口区外销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的不足,促使工业升级、产业结构变革,台湾当局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美国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区即硅谷为模拟样板,在新竹兴建一座科技型的工业园区。当硅谷渐渐成为寸土寸金之地,生产成本逐渐增高时,台湾有意识地吸引国际大企业把生产制造转移过来。通过资金投入、产业引导,使本地出现一大批集成电路生产型企业。低廉的成本、优异的质量使美国企业纷纷把产品委托给他们代为生产加工。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OEM,也叫代工基地。 选择新竹作为科学园区主要考虑了两个有利条件。首先是地理位置好。新竹距台北只有70公里,离桃园国际机场、基隆港、台中港都不远,而且岛上的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都经过此地,交通十分方便。第二是这儿的科技机构集中,有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附近还有许多机械、电子、石化等企业,可以与园内的工业相互配合。 到2001年底,园区共有高科技公司289家,其中有34家公司股票上市,25家公司股票上柜,3家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总资本额6183亿元新台币,占台湾产业资本8%;年营业额达6510亿元新台币,年贸易总额6952亿元新台币,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9%。 园区从业人员有10.28万多人,62%为大专以上学历,硕士有1.67万多人,博士有1209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海外学成回台人员4108人,由他们参与设立的公司113家。在园区21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海外学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带回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在园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竹工业园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即集成电路、电脑及辅助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这六大产业中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两项产业成绩最显著。目前,这两项产业的总产值占科学园区营业总额的90%以上,是工业园区高科技发展的主体。园区内集成电路厂商有78家,产值高达558亿元,有从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测试到包装等各种性质的上、中、下游公司,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之一。工业园电脑及辅导设备生产产值也超过540亿元,产品有个人电脑、监视器、图像扫描仪、网络卡、鼠标等。其中,鼠标和图像扫描仪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为全球产量的80%和55%;网络卡和终端机的产量占世界第二;个人电脑居第三位。岛内宏基、神达、美格等重要电脑商都建在园区内。 新竹工业园非常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并且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以1999年为例,新竹工业园的厂商共投入386亿新台币用于研究和开发上,占当年总产值的5.94%,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台湾一般厂商1%的研发比例。在这386亿新台币的研发费用中,用于集成电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著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价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对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特殊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很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 第四,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励创新并允许失败,所以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管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发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发展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 展特点及启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世界着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着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价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对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特殊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很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 第四,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励创新并允许失败,所以

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科技园成功的经验

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科技园成功的经验 摘要:硅谷是成功的高科技工业集聚地,硅谷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新竹科学园是效仿硅谷较成功的少数园区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硅谷和新竹科学园成功经验,为我国各地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提供参考。 关键词:硅谷;新竹;经验;产业集聚 美国的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各国纷纷仿照硅谷的发展模式创办科学园区,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硅谷真正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但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园却成为少数仿效硅谷并办得较为成功的科学园之一。硅谷和台湾新竹科学园为何会成功,他们各有什么成功经验,对我国各地发展科学园有何借鉴意义,成为这里研究的问题。 一、硅谷成功的经验 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约100公里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其中心,它由于发展电脑及半导体而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拥有大小上万家技术公司,著名的有惠普、网景、英特尔等。它的成功发展被喻为“硅谷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崛起开始,硅谷已成为其后每十年一次的技术革命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成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硅谷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硅谷的企业大多集中资源于单一产业领域,进行专精经营,企业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企业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专业化生产及核心竞争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细化,企业大多专门化于特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水平或垂直产业分工与合作,并且硅谷内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大部分很简单,没有复杂的等级结构,没有链条很长的中间管理层,传统的以等级结构和庞大的中间管理层为特征的“官僚化”企业组织基本上不适应硅谷的企业。这种结构简单的企业增强了对市场的灵敏性,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 (二)重视企业间社会关系网络建设 硅谷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企业之间有着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能促使企业实现广泛合作与信息共享,更使得技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整个区域内得以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但是企业间社会关系网络也没有消除竞争,反而加剧了竞争,企业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市场地位,都努力抢先于竞争对手将新技术或新产品推向市场,而激烈竞争反过来促进了企业加强学习和合作。硅谷就是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关系中增强了竞争力。 (三)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创新的文化氛围 硅谷内有一种不怕冒险、宽忍失败、热衷创业、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这种创新的思维和文化能激励科技人员勇于进行科技创新,能激励企业家勇于冒险不

2020年(发展战略)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发展战略)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于美国西部壹条长约48km、宽约14km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壹座座科技园区于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仍有著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于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壹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创建了壹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于“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壹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于壹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价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于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对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特殊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第壹,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很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 第四,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运营环境; 第六,和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于比较中才能见得更清晰。美国学者于《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壹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俩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和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于文化氛围上,硅谷鼓励创新且允许失败,所以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于管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发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于发展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于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经验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和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于。世界上主要科技园区壹般位于大城市附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这样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城市的干扰,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城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托城市便利的交通、服务

国内外科技园区招商机制探析

国内外著名科技园区的招商机制探析 张国梁/集团公司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作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始在周边建立科技产业园,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就近转化,其中不乏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著名科技产业园。这些科技园区不但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更带动了区域内科技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激发了当地的经济活力。借鉴欧美国家的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许多亚洲国家纷纷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发展科技园区,促进高新技术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其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韩国大德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园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园区招商及运营机制。 一、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类型 从发展模式来看,科技园区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类科技园区在招商机构设置和活动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内生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区位优势。在发展早期,内生园区多凭借自然环境、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吸引企业入驻,后期则以风险资金和公司衍生为主要模式。硅谷是内生型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外生型科技园区,初期以廉价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并配合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后逐步演变为“引进一消化一出口—升级”的模式。跨国公司、海外留学人员是外生型科技园区的主要招商对象,其招商机制较为成熟。韩国大德科技园即为典型的外生型科技园区。 二、著名科技园区的招商机制 科技园区的实质是一种产业空间布局,只有通过招商聚集起足够的科技企业和中介部门,才能发挥出园区整体优势,增强园区内的竞争和创新张力,进而提升园区的功能定位,实现园区“经济活跃、配套完善、百姓宜居”的目标。 但在发展初期,园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集群效应尚未显现,招商工作的开展尤为困难。国内外许多成熟园区经历了初期、发展、成熟、升级的全过程,其在不同阶段的招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