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发展

20C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起步,最初在音乐创作上作出认真努力和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刘天华等。

这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内容主要有:一、从不同角度弘扬五四反帝国主义的思想;二、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三、美音是学校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

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20年代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进展,歌曲创作尤为显著。其中多声部歌曲特别是小型合唱曲也都出现一些成功之作。同时,为了适应普通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需的学校歌曲也由学堂乐歌时期用既成曲调填词为主的编配方式,改变成依据歌词谱写音乐的创作方式,这是近代音乐创作进步的一个鲜明标志。

1919年,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后又接受萧友梅提议改为音乐传习所,从而变成教育机关,萧友梅开始系统讲授夕阳音乐史及和声学。在此期间,他有目的地进行依词配曲的艺术性的歌曲创作,出版了《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稍后,赵元任的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是20年代音乐创作中突出的收获。他采用的歌词都是反映了‘五四’精神的新诗,其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很高的歌曲。他的音乐创作开我国音乐界一新纪元。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曲,歌舞表演曲与儿童歌舞剧,既能作儿童音乐教材,更符合儿童的课余游戏与表演。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民国时期儿童音乐创作的重大收获,对新歌剧和新歌舞剧的探索也具有启迪和开拓的意义。

以刘天华的《光明行》等乐曲为代表的二胡独奏音乐的出现,显示了传统音乐形式在近代的新发展,对中国乐器音乐的影响有着尤为深远的意义。

音乐理论在这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王光祈从20年代开始,便以比较音乐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东西方音乐,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欧洲乐器音乐创作也有了更多样的尝试;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欧洲管弦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西洋乐器音乐作品。

同时还出现了为着工农兵歌唱和宣传革命而写的创作歌曲。大多是选曲填词或作词配曲而成的。

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设置,到专门音乐学院-国立音乐的成立,反映出中国新音乐已进入到有目的地培养专门音乐师资和专业音乐人才的阶段,标志着新音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0-40年代。规模空前的抗日歌咏和音乐创作的发展。

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音乐中影响最大是抗日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期间创作的爱国歌曲在全国及海外传播,引起强烈的反响。

30-40年代又是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首体现在歌唱音乐创作上。独唱、合唱歌曲都有佳作流传。这一时期是新音乐史上创作和传播的繁荣时期。

抗战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的深入开展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而且成为抗日文化战线极为重要的一翼。

除了大量以白话新诗为歌词的创作,独唱歌曲中还出现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此外还出现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大型歌唱音乐创作是以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最为成功,它成为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近代中国歌剧有着多种探索。既有戏剧、舞台剧也有歌剧。

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进展,也都是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院(系)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学生姓名赵艳 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

目录 前言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题材特点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创作特点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学堂乐歌改变了乐歌课的现状(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家的出现(三)学堂乐歌促进了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四)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语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赵艳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清末民初专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这些歌曲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正是它们把音乐课引入了学校教育,促使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题材;曲调创作;音乐教育 前言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所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乐歌的题材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新思想。它的曲调以日本和欧美为主体,也有中国人自创作品,还有选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自从学堂乐歌时代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系统化的开端,它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开辟了道路。首先将乐歌课引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并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专业化道路。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不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而是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家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而百姓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为使自己获得人身自由,尤其是广大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 面对这种局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运动,他们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此期间,维新派领袖曾向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最后失败了。此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仍然坚持主张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并向广大群众传播新内容的乐歌。“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

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我国的广告形态演变发展历史谈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广告的发展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是物质资料产生发展的过程,推动其发展的无外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项。下面将此三大项细分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宽松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这四个方面,以下是结合我国广告形态演变历史的具体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发展,促进广告媒体的发明和发展,并且丰富广告的表现形式。由传统的传单、报纸广告到今日的网络广告、3D互动式广告,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从奴隶制到地主土地所有制,从人身依附到土地依附,再结合同时期的西方广告历史,可以得出:纵然广告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细化到每一时期仍不得不留意其政治制度。奴隶制下是人身依附,奴隶主才可能成为广告主或广告受众,因此此时的广告只能局限于传统的“吆喝”,受买卖双方的阶级所限,也注定是零星而又微弱的。可是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情况则大不相同,更多的人从毫无人权的奴仆解脱出来变成小型地主或者是自耕农,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广告主与受众基数激增,广告自然也就增多,花样、形式、内容也日趋丰富,以古代的宋朝最为典型。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又从土地依附变成了财产依附,不仅有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社会产品的消费也实现了大众化而非原先的自给自足,这时的广告发展无疑是辉煌而又灿烂的。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一批号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建立。可是从其权力来源、构成及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来看,只不过是被少数人构成的组织冠以全民所有制的名义行特权之实罢了。这种政治制度下的分配模式为:人民生产全部由国家再分配,没有了商品交换,自然广告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以及今天的朝鲜都是鲜活的例子。因为少数专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专制在损害全体国民权益的同时对统治阶级内部也增添了不可预知性,在出于统治阶层的部分曾深受其害的精英掌权后,集权模式松动,因此我们看到78年到88年广告从无到有,等到88年专制政治体制松动促使所有制改革后,中国广告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

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溪山琴况名词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既’二十四况’ 价值: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他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位)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1796到1850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约在19实际50到60年代形成京剧。 初期演员于三胜张二奎陈长庚称为三鼎甲19世纪到20世纪初梅兰芳,陈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成名,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钹等 昆山腔的产生以及历史地位:又叫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伴奏以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配合的伴奏乐队。地位:从明代中叶到清前朝,经过许多文人与艺人的不断改进,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由于音乐上过分的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所以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的最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海盐腔曾对昆山腔影响很大。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后为昆山腔取代。余姚腔:形成在浙江余姚,明嘉靖时已流传于江苏的常州、润州、扬州、徐州、安徽的池州、太平等地,它的文辞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后被弋阳腔吸收融化合流,以至衰落绝迹。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剧种,它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梆子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形成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感情激烈的冲突与对比。对深化戏剧性矛盾冲突十分有利,并因而受人喜爱。 道情:它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走唱: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其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板诵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和三弦也有增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 鼓词:是明代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的,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大量删减说白,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有小曲和大曲之分。小曲一般为民间小调,不做单独演唱曲目,大曲结构长大,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多,可以用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 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 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 6、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7、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 7、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8、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浅谈中国广告史

浅谈中国广告史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201班 学号:120420122 姓名:米园 指导老师:朱瑞波

浅谈中国广告史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广告在古代就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广告的发展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到底该如何认识我国的广告发展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谈自己学习广告后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关键词:广告、历史、发展、前景 本篇文章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广告历史摘自网络资料,主 要介绍了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对中国广告的认识是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为学习了解的知识有限,不足之处请见谅。 一.中国广告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广告阶段 中国古代广告萌芽于公元前l0世纪左右,距今3000多年。根据《周记》记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凡是进行交易都“告子士”。在商周时代,交易要以铭文形式铭刻于青铜器之上,这种铭文可以称为最早的广告。 随着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中国早期的商业活动者开始采用广告形式来传播交换信息,出现了广告的最初形式。 1.声响广告 2.文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烽火广告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告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广告的大发展,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宋代广告主要有以下形式: 1.灯笼广告 2.悬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招牌广告 5.招贴广告 6.印刷广告 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7.插图广告 宋代以后,广告的突出形式就是明代的插图广告。 (三)中国近代广告 在本章中界定的中国近代广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广告发展状况。中国近代广告最大的突破或称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近代西方出现的先进的传播媒介即报纸和广播电台进行广告。 1.广告形式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发展 20C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起步,最初在音乐创作上作出认真努力和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刘天华等。 这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内容主要有:一、从不同角度弘扬五四反帝国主义的思想;二、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三、美音是学校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 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20年代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进展,歌曲创作尤为显著。其中多声部歌曲特别是小型合唱曲也都出现一些成功之作。同时,为了适应普通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需的学校歌曲也由学堂乐歌时期用既成曲调填词为主的编配方式,改变成依据歌词谱写音乐的创作方式,这是近代音乐创作进步的一个鲜明标志。 1919年,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后又接受萧友梅提议改为音乐传习所,从而变成教育机关,萧友梅开始系统讲授夕阳音乐史及和声学。在此期间,他有目的地进行依词配曲的艺术性的歌曲创作,出版了《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稍后,赵元任的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是20年代音乐创作中突出的收获。他采用的歌词都是反映了‘五四’精神的新诗,其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很高的歌曲。他的音乐创作开我国音乐界一新纪元。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曲,歌舞表演曲与儿童歌舞剧,既能作儿童音乐教材,更符合儿童的课余游戏与表演。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民国时期儿童音乐创作的重大收获,对新歌剧和新歌舞剧的探索也具有启迪和开拓的意义。 以刘天华的《光明行》等乐曲为代表的二胡独奏音乐的出现,显示了传统音乐形式在近代的新发展,对中国乐器音乐的影响有着尤为深远的意义。 音乐理论在这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王光祈从20年代开始,便以比较音乐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东西方音乐,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欧洲乐器音乐创作也有了更多样的尝试;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欧洲管弦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西洋乐器音乐作品。 同时还出现了为着工农兵歌唱和宣传革命而写的创作歌曲。大多是选曲填词或作词配曲而成的。 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设置,到专门音乐学院-国立音乐的成立,反映出中国新音乐已进入到有目的地培养专门音乐师资和专业音乐人才的阶段,标志着新音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0-40年代。规模空前的抗日歌咏和音乐创作的发展。 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音乐中影响最大是抗日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期间创作的爱国歌曲在全国及海外传播,引起强烈的反响。 30-40年代又是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首体现在歌唱音乐创作上。独唱、合唱歌曲都有佳作流传。这一时期是新音乐史上创作和传播的繁荣时期。 抗战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的深入开展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而且成为抗日文化战线极为重要的一翼。 除了大量以白话新诗为歌词的创作,独唱歌曲中还出现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此外还出现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大型歌唱音乐创作是以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最为成功,它成为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近代中国歌剧有着多种探索。既有戏剧、舞台剧也有歌剧。 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进展,也都是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重要内容。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逐步兴起和发展的歌唱文化,一般是指为学堂唱歌或学堂开设音乐课而编制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的基础上,传播西方音乐知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促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以及推动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彰显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学堂乐歌概述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欧美列强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的时期,在维新变法新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一批有志青年为了探寻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救国之路,东渡到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音乐教育,以实现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美育和德育教育。 (二)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在中国灾难重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其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堂乐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抵御列强入侵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其二,对“军国民教育”进行积极宣传和大力推行;其三,反映拥护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新政的革命心声,提倡追求男

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民主精神;其四,表现学习新文化的欲望,倡导“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同时学堂乐歌结合学校教育和生活现状,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 (三)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对“学堂乐歌”歌曲的编写是以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现成歌调为蓝本,填配进去我国自创的歌词,甚至有时存在将同一曲调反复填配不同歌词的情况。而以我国传统音乐曲调为基础进行填配歌词的歌曲以及由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填配 歌词的歌曲相当少见。学堂乐歌歌词的创作强调“言文一致”,并使其适合儿童的需要,大部分歌曲采用单音歌唱的方式,即齐唱曲调,而多声合唱的方式较少,并且歌曲的作者对歌曲音乐表现形式并无过多要求。所以,我国学堂乐歌的表演形式常见于学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歌唱,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记谱法。 二、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19世纪末期,在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学堂教育逐渐兴起,学堂乐歌随之出现。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自古以来,我国比较重视音乐教育,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并未彰显,其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对人民而言,政治意义不太明显,自西周到大唐,音乐教育都只是作为帝王培养礼乐祭祀以及享乐的一种工具。直至

广告发展与演变(1)

广告发展与演变 1.叫卖声和陈列产品是广告最原始最古老的表现形式 2.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四寸见方雕刻铜板就是用来印刷广告的,是相当珍贵的宋代广告印刷史料,是目前最早的的印刷广告了。在西方,1450年,德人使用活字印刷术,从此西方步入了印刷时代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份报纸广告是乔治马赛休写的一本书的介绍,刊登在1625年2月1日的英格兰《每周新闻>封底下部。 现代广告 3.20世纪出至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历史上的工业时期这一时期的产品生产从生产导向型转向销售导向型。现代广告进入了黄金时期,其杰出代表和先驱是李奥贝纳、大卫奥格威和比尔伯思巴克 4.广告的发展趋势 1、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 2、从二维平面广告向三维四维广告发展 3、从印刷媒介到数字化媒体 5、广告的定义:中国国家工商局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从付费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一定的人传达一定的信息,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有责任的信息传播活动。简单来说: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 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 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 信息的宣传手段。 6. 广告的功能 1.主要功能就是传达 信息 传达产品功能品质优 点传达品牌个性与 形象信息企业形象 企业社会保护方面 2 附加功能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引 导消费趋向创造大众 文化 7 广告特征与分类 1创意性特征 2 艺术 性特征更具感召力感 染和表现力 3商品性特 征为商业服务 4时效性 时尚的价值观消费观和 审美观与新产品的特征 紧密结合起来 广告分类 以传播媒体为标准报 纸杂志电脑广播电 影网络等等 以广告为目的为标准, 产品广告企业广告品 牌广告观念广告工益 公告 8广告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是广告设 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 同时也是广告从业人员 的职业道德所在 2、实用性原则,广告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 进行的有责任的信息传 播活动 3、艺术性原则(有效 手段,艺术化手段广告 创意升华和继续购买欲 4、思想性原则广告在 推销商品式服务的同 时,也在引导塑造消费 者的价值取向 5、原创性独特新颖 的创意表现出来 9 广告策划的程序 有效的广告策划,定广 告传达到预期目的的有 力保证,是决定广告活 动的成败关键 广告策划以科学客观 的市场调查为基础,以 富于创造行的定位策略 为核心内容,以被广告 认同具有可操作性的广 告设计为直接结果,以 广告活动的效果评估为 终结,追求广告活动进 程的合理化和广告效果 的最大化,是企业广告 营销运作的重要的环 节。 10 明确广告的基本目 标 对广告而言,将自己 开发的商品式服务有效 地传达给消费者的手 段,而就消费者来说了 解商品服务的存在 进行市场调查是广告 策划与创意的基础,它 是广告活动将以实施的 切实有效的障 11市场调查的目的 产品定位 2 选择广告 策略 3确定广告媒体的 方式 4寻求广告最佳的 诉求点5 确定广告时机 2 市场调查的内容:1 广告的历史现状经营 模式行业竞争2 竞争 对手的先关情况3消费 者的满意度 4 产品情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一)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一) 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1.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2.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3.产生背景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4.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与演变

“时间中的时尚”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公元前21世纪-1840年)的发展与演变 概要:中国是世界广告的发源地。中国商业广告历史悠久。商业广告作为中国古代两种基 本形态之一,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更直观、简单地反映和强化了人们的需要,随着朝代的更迭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形式的发展也日趋丰富化, 并且随着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广告形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广告形式进行丰富和发展以外,基本上都会产生新的广告形态,并且直到今天有一些古老的广告形态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不可分。 关键词:商业广告形态萌芽初步发展兴盛相对成熟继承与发展 正文:一、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商业广告的萌芽时期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广告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分工以及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的出现这些条件都为商业广告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出现原始的商业广告形态---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广告:口头叫卖与实物陈 列广告,是我国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有了交易活动以后,人们进行交易时, 必然要将交换的东西陈列出来,通过陈列展示交易内容。如在<<诗经*卫风*氓.>>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记载,人们认为,这里所提到的“抱布”就是最早的实物陈列广告,并且这种实物陈列广告一直延续至清末。但是在商品交换活动中,光凭陈列和展示有时并不能把商品交换出去,为了提高交换效率,交换者开始有针对性地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产品,并伴以高声的吆喝,通过吆喝的叫卖声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宣传兜售商品。而且交换者开始有针对性地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产品,于是,出现了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广告,且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成熟。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隋代:商业广告的初步发展时期 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隋朝,中国古代社会完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实现了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商业逐步的过程中,商业广告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一)夏、商、西周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广告的表现形式仍然是口头广告和陈列广告为主,在这一时期它们已成为商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随着口头叫卖广告形式的多样化,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 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 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 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 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 三过程 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份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象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和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军歌》、《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黄河》、《十八省地理历史》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等。 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从军歌》、《妇人从军行》、《海战》、《陆战》、《炮兵歌》、《行军》、《学生军》等等。这可能是当时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受了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与一些爱国知识份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