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学教师化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学教师化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学教师化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学教师化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附答案)

化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 化学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及教法的重要学科,也叫化学教学。(×)

2. 化学教科书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制。(×)

3. 化学课程目标突出强调对学生“双基”的培养。(×)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6. 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7.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8.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

9.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10.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

11.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12. 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

13、“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的同义语。(×)

14、化学课程就是指课程标准与教材。(×)

15、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关于科学概念的知识。(×)

16、教材栏目的设置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17、化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知识技能目标。(×)

18、科学探究的活动内容就是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19、教学情境是指“教学的情感环境”。(×)

20、转变学习方式就是重视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

2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2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3. 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2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27. 21世纪初化学新教材的内容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

28. 从科学教育的功能考察,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方法。(×)

29.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

30 化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31.化学问题解决就是学习与某一化学命题相关内容的知识。(×)

32. 化学教学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论述正确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二部分简答题及答案

1. 教科书的编写常映射相应的课程编制理论,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制体系体现的是哪种理论,简单分析其利弊。

答:学科中心课程编制理论。逻辑性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理论性强,学术性强,难度大,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关注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2. 从多个角度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殊认识过程;以育人为本、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统一的过程。

3. 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化学概念的两种主要学习形式及相应教学方法。

答: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有具体例;比较、归纳,分析、演绎。

4. 绘制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解释化学教学中使用知识结构关系图的重要意义。

答:画出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图,正确,且涵盖硫的重要化合物。

恰当引用相关理论(如知识结构化,建构主义,主体性发挥,遗忘规律等),且解释合理。

5. 说说化学教科书编制坚持“三序”结合的意义。

答:说出教科书编制“三序”结合原则的内涵(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在教科书编制时的有机结合)。每个“序”简要做说明解释。

6. “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观点辨析。

答: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如果是盲目的试误式发现学习,就有可能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如果教师教授得法,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判断一种学生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学习,关键在于新学知识是否与已有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既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7. 即将实施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及如此设置的意义。

答案要点:(1)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设置,分必修、选修两类,必修包括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

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不能说出具体名称也可)

(2)意义:从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主体性、体验性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8. 简述观察能力的结构特征。

答:选择力、程序力、敏感力、准确力,每一要素适当加以展开说明。

9.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化学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目标得以实现。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有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

答:2个必修模块:化学1(2学分,36课时);化学2(2学分,36课时);6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为2学分,36课时)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生在学完必修课时化学1和化学2后,至少要在6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选修课程则在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功能有所侧重。设置了模块内容的体系有所不同,有的着力反应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则充分体现了化学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10.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pH值是否会变化为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答:PH=6.0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倍),PH不会变为8.0。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电离程度加剧,H2O H+ + OH- 由于产生的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0,而不会降到8.0。

11. 这是现行的A 、B 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

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答:教材A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 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

教材B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

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12.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85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的平均分和

标准差分别为85、5;83、5;80、5。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

步,为什么?

答:(10分)0585851=-=z 4.05

83852=-=z 15

80853=-=z T1 =10Z1 +50 =50 T2= 10Z2 +50 =54

T3 =10Z3 + 50 =60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

13.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对21世

纪初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4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课程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14.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元素化合价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答:、教材A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表达过份强调科学性,对于初中生的理解,太抽象。教材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科学性,又易学生理解。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请用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答: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16. 简述21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答:课程:化学1 化学2

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践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7.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

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

答: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提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虑)

18. 以“分子”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答:在绘制概念图时,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直接相关的中心内容,其次要抓住其它的性质特征,然后再抓住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物质

微粒

特征←分子构成原子

∣∣保持

小,运动,间隔化学性质

种类改变∕﹨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上图的制作过程:“分子”这个核心概念是与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联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然后,再去完善“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相关概念。“微粒的上位概念是”物质”,“化学性质”的下位概念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此外,也不能忽略“分子”这一核心概念直接体现的性质特征:如“质量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

19.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著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答: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不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少。

20. 以“电解质”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上图的制作过程,“电解质”这个核心概念是与“溶液”和“电离”逐个两个概念形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

然后再去完善“溶液”和“电离”相关的概念,“溶液”的上位概念是“分散系”,而溶液还包括非电解质。电解质根据电离情况的不同分为强弱电解质。

此外,也要关注“电解质”的直接的特征,并注意在概念下面加上实例,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图。

21. 以钠与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学习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答: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将实验、观察与思维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学生首先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浮、熔、游、红、嘶),尝试根据反应现象解释原因,并对该反应的产物作出推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

验证实验方案: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收集的气体能被点燃。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内容:高一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硫酸》(第一课时即“一、硫酸”部分内容)问题:(1)设计本节的教学目标

(2)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拟定本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选择的依据及使用于哪些具体知识点

(4)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步骤及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简单设计

....“浓

硫酸强氧化性”的探究性

...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若有必要则画出实验装置草图

..(1)“教学目标”参考: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了解浓硫酸的保存和用途;结合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逐步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对比稀、浓硫酸的性质逐步树立内因外因、量变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

理由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等;使用的知识点及依据

(4)教学过程:体现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体现演示技能构成要素

时间、语言、书写、页面等因素

2.材料分析设计题。

材料:(《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8题。)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碳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

2,还有CO

2

和水蒸气

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

体中有CO 和H 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 2SO 4的装置用途是 ,

盛NaOH 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

(2)仪器B 中需要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仪器C 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

其目的是: 。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

g —ab — 。

(5)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的实验依据是 。

(6)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 2的实验依据是 。

问题:

水和沸石 浓H 2SO 4 NaOH 溶液 澄清石灰水

b d

(1)请在原题空格上填写相应的答案;

(2)请分析该试题的命题意图;

(3)据试题质量分析,该题相关质量指标:P=0.578 ,D=0.822,请作简要评价。(4)你认为学生若要顺利完成这一实验需要具备哪些必备的基础知识;

(5)你认为学生在作答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试分析其原因;

(6)若要求你以“水蒸气通过灼热焦碳后形成的混合气体成分探究”为课题进

行一次探究教学,请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一份微型

..教案(实验药品、仪器、装置及方案可不受限于原题提供的素材,必要时可画实验草图)

解答:(1)除去水蒸气;除去CO2。氧化铜(CuO),CuO+H2= Cu+H2O,CuO+CO= Cu+CO2。无水硫酸铜(CuSO4),检验H2O 。g—ab—kj —hi—cd (或dc)—fe—lm 或g—ab—kj —lm—hi—fe—cd(或dc)—fe—lm或g—ab—lm—hi—fe—cd(或dc)—fe—lm。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考查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收集证据及推理等。(3)难度中等,稍微偏易。区分度很好。

(4)相关物质如CO、H2、浓H2SO4、CO2、NaOH、无水硫酸铜(CuSO4)、澄清石灰水等的性质和用途,相关仪器设备如干燥管、洗气装置的正确使用,除杂方法,等等。说出三点以上

(5)说出两点以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尤其是学生的错误观念或模糊观念)。2分合理解释相应的原因。

(6)教学思路较好地体现探究教学的思想。实验方案合理、可行,各

初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1)

初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S-32 Cl-35.5 Mg-24 Ca-40 Fe-56 K-39 Cu-64 一、下列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括 号内,45分。 1.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 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2.原子序数在1~18之间的四种元素甲、乙、丙、丁,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13,甲、乙和丙是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相邻元素,则丁一定 不是( ) A.氢B.氯C.氧 D.铍 3.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有关操作合理的是()A.过滤时用蒸馏水洗涤滤纸上的硫酸钡沉淀,以除去其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B.使用滴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高锰酸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用洗洁精清洗热水瓶里长期积淀的水垢 4.高铁电池是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放电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电压。高铁电池放电的化学方程式为: 3Zn+2K2FeO4+8H2O3Z n(O H)2+2F e(O H)3+4KOH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B.放电过程中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高铁电池能减少汞等重金属污染D.放电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升高 5.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 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甲为氯化铵时,X可以为氢氧化钾 B.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一定不可能为 碳酸钠 C.当X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 D.当X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氢氧化铜、硝酸银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OH—、C1一、HCO3一、Na+B.Na+、Cu2+、C1一、SO42一 C.Ag+、Cl一、NO3一、K+D.H+、Fe2+、SO42一、NO3一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硫酸铵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气味 B. 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C. 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D. 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含有CO32-的盐 8.已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如下图所示利用海水可获得许多化工产品。 下列 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 A.第① 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等杂质,加入的试剂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第②步中加入的试剂为CaCl2溶液 C.第③步中发生分解反应

中学教师化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 化学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及教法的重要学科,也叫化学教学。(×) 2. 化学教科书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制。(×) 3. 化学课程目标突出强调对学生“双基”的培养。(×)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6.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7.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8.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 9.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10.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 11.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12. 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 13、“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的同义语。(×) 14、化学课程就是指课程标准与教材。(×) 15、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关于科学概念的知识。(×) 16、教材栏目的设置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17、化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知识技能目标。(×) 18、科学探究的活动内容就是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19、教学情境是指“教学的情感环境”。(×) 20、转变学习方式就是重视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 2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卷完整版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 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卷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 2、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4、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5、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进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 目标、目标和目标. 6、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的个学生实验。 7、探究活动包括、、等多种形式。 8、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9、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0、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11、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主题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和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二、判断。(20分,每小题2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习题讲解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3、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是固定的。() 4、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5、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6、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7、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少了。() 8、课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9、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10、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 三、选择。(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结构 D、课程实施建议 3、下列教材呈现方式不正确的是() A、活动性栏目 B、资料性栏目 C、示意性图片 D、实践经验 4、关于实验教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B、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不进行实验 C、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 D、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中应该() A、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B、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本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 C、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 D、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6、下列主题哪个是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 A、金属与金属矿物 B、身边的化学物质 C、微粒构成物质 D、我们周围的空气

化学教材教法试题和答案

《与化学专家教师的对话》习题 一、判断题: 1.化学学科和化学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法拉第(Faladay M)倡导“最好的实验是复杂、大型和鲜明的实验”。() 3.科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只有如此方能使科学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4.“应用领先观”比“科学领先观”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5.各级学校所设计的科学或分科化学类课程,应依随教育的总目标,处理好: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学科专业与升学就业之间的平衡关系。() 6.教学理论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教育事业的心脏。() 7.要想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高师生必须要转化角色,将自己摆在教育教学行动架构中。() 二、填空题: 8.化学从实验化学进入定量化学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拉瓦锡_________和道尔顿__________的提出。 9.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肇始于18世纪50年代,而作为“学科”进入学校体制的化学教育教学活动则推迟到________________。 10.美国化学家布里斯罗(Breslow R)曾概括地说“化学是一门中心的、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_的科学”。11.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公认的化学概念、_____________和基本事实教给学生,并能反映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12.1903年,《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型期。 1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强调的学生必须学会的四种“支柱知识”是指:学会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4.学校教育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方面具有强烈的国家计划性(体现国家意志)。 15.“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_________,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高师生___________,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6.简述什么是科学教育? 17.请简要论述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8.请简要论述科学教育广域4目标的内容?

初中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10.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强调教师的( C ) A 合作精神 B 友爱精神 C 奉献精神 D 自律精神 11. xx 代表作(A) A《论语》B《学记》18.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A )A教师B 家长C 自我D同伴 19. 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C ) 20. 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教育方针C教学目标A.观察法C实验法节的能力。B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B访谈法D.行动研究法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C ) A 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以人为本 D 统筹兼顾 2. 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B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持性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A 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C《理想国》D《大学》 3. 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4.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 B ) A 定势 B 迁移 C 应用 D 技能

5. 《xx 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 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 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 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 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 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成为( A ) A 变式 B 反例 C 正例 D 比较 7. 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 焦虑症 B 抑郁症 C 强迫症 D 恐怖症 8. 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 教书育人 B 教学 C 班级管理Dxx 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 具有( C ) A 创造性 B 广延性 C 长期性 D 示范性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 学习兴趣 D 学习期待

2019年教师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2019年教师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一) 第一部分新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现行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执行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化学课的内容标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五部分。 3、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中,说的“三维”目标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选择题(共5分) 1、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灵魂是() A、课程理念 B、教师 C、教材 D、课程 2、《化学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的一大亮点是() A、科学探究 B、内容重构 C、实用性强 D、评价多样 3、下列教学方法属于讲授法的是() A、阅读教材 B、记笔记 C、检索资料D谈话法 4、《标准(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新增的二级主题是() A、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B、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C、物质组成的表示 D、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的是() A.身边的化学物质B.化学与社会发展C.发展科学探究能力D.物质构成的奥秘三、简答题(共5分) 简述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讯17日,正在建设中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开始铺设桥面.大桥的桥面从北岸开始向江心铺设,已经进入江中200多米.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工程将加速缓解松花江两岸跨江交通紧张现状 B.制作钢梁的钢材属于合成材料 C.松花江特大桥投用后将是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完整版)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 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 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 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 D.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 国际性 B.美观性 C.准确性 D.科学性 3.下列选项 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 课程标准 B.教科书内容 C.教学方法 D.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 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 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 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 负极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 的NaOH 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三、教学设计 【内容1】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 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 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一)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解决处理一些生活实际小问题。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 一、一学年教学工作回顾: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琐碎,尤其学到微观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作用。“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鼓励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 2、备课方面精讲精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规划,认真写好每一句要讲的话。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

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简记为7 个字,“查装(茶庄)定点收离熄(利息)”。 3、课后及时做好课堂总结每节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搜集每节课各种教辅书中考核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课上有时间给学生提提问题,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必经途径。 4、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听课学习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参与听课,教师间相互听课、听完课后能虚心向师父请教学习教学方法,收获颇丰。新教师之间讨论困惑,相互取长补短,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最新教师招考高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子式为C 3H 6Cl 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2.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①CH 3CH=CH 2+Br 2CH 3CHBrCH 2Br ②CH 3CH 2OH CH 2=CH 2+H 2O ③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 ④C 6H 6+HNO 3 C 6H 5NO 2+H 2O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 ③④ 3.将浓度为0.1mol ·L -1HF 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 ) A. c (H + ) B. K a (HF ) C. )()(HF c H c + D. ) ()(+ H c F c -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CO 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将 B .Li 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22Li O C .将SO 2通入2BaCl 溶液可生成3BaSO 沉淀 D .将NH 3通入热的CuSO 4溶液中能使Cu 2+还原成Cu 5.用0.1mol·L —1的盐酸滴定0.1mol·L —1的氨水,在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c (NH 4+)>c (Cl -),c (OH -)>c (H +) B .c (NH 4+)=c (Cl -),c (OH -)=c (H +) C .c (Cl -)>c (NH 4+),c (OH -)>c (H +) D .c (Cl -)>c (NH 4+),c (H +)>c (OH -) 6. 将15mL 2mol·L —1 Na 2CO 3溶液逐滴加入到40mL 0.5mol/LMCl n 盐溶液中,恰 好将溶液中的Mg n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 n 中的n 值是 ( ) A .4 B .3 C .2 D .1 7. 能 正 确 表 示 下 列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 )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 +=Fe 2++H 2S ↑ B. NH 4HCO 3溶于过量的NaOH 溶液中:HCO 3-+OH -=CO 32-+H 2O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说明 1、学科性质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教学论为依据,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原理和规律,探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设课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探讨中学化学教学规律与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初中化学教学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打下较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作贡献。 3、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 (2)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特点,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主要教学方法。 (3)理解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掌握指导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4)理解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各种形式的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掌握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常规,理解初中化学教学的规范化要求。 (6)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的意义、有效途径及主要方法。 4、教学原则性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知识的要点,并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理解是指: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并用概念和原理去解释和说明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掌握是指: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执教时应明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切实贯彻“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2)本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灵活地运用课堂讲授、实验、电化教具、自学辅导、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总结经验、收集信息和开展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分配、讲授顺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4)本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要注意对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为此,应加强平时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工作。成绩总评时,应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常州市第五中学/姬晓芳 摘自:《百度快照》 一、本章结构 1.在全书中的地位 前一章向学生介绍了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章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入手,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小问题开始,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具体化,它也是迈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步。从本章开始,学生真正接触到比较具体的宏观化学物质,为下一章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了铺垫。 2.知识结构 本章十分清晰地分为四个部分,围绕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进行教学。 本章起始提出四个问题: (1)我们时刻都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由什么组成? (2)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3)二氧化碳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 (4)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时紧紧以这四个问题为起点,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及其发现历史,加强氮气和稀有气体用途的内容,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生物固氮”的介绍,扩展了有关目前空气污染的篇幅,结合空气质量日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生命活动需要氧气”重要意义的提出,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引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各以一种非金属、金属、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说明氧化反应以及剧烈和缓慢两种状态的存在。以大量图片展示氧气的用途。对氧气的获得仍从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两个方面介绍,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在练习与实践中还增加了“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 第三节根据学生以往生活、学习中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了解,简介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对二氧化碳作初步的认识。通过对二氧化碳的三态的描述,结合相关实验,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由二氧化碳灭火器引

化学学科教材教法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材教法考试理论复习题 1、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灵魂是:课程理念 2、《化学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的一大亮点是:科学探究。 3、中学化学教学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4、现行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执行的标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5、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化学课的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部分一级主题。 6、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中,说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简述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原则有哪些?①目的性和方向性统一的原则;②科学性与情感性统一的原则;③体验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⑤知识内容和过程教学并重的原则; 8、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9、《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10、《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11、《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12、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13、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14、贯彻本《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15、这5个一级主题及二级主题的名称。 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16、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 17、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8种基本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18、中学化学教学根据教学形式分类可分为:课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个别教学法、电化教学法 19、化学用语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0、化学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学教学计划制定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学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第一题(12分)化学家们自 19世纪以后陆续发现,有一些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组分或中间产物的浓度能够随时间发生有序的周期性变化,即所谓的化学振荡现象。苏联化学家 Belousov B P 和 Zhabotinsky A M 最早发现了均相条件下的化学振荡现象,后人称他们发现的化学振荡为 B-Z 振荡。下面是一种 B-Z 振荡: 在含有硫酸铈( III )催化剂和 Br -的溶液中,用 BrO3-氧化丙二酸,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变黄,一会儿又变为无色,如此振荡。反应机理为: 第一阶段:当溶液中 Br-浓度较高时, Br -与 BrO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 Br2 ,后者立即与丙二酸发生一取代反应。 第二阶段:当 Br -浓度较小时,反应切换到此阶段,即 BrO3-氧化 Ce3+到Ce4+,本身被还原为 HOBr。 第三阶段: Br -再生,并把丙二酸彻底氧化。 分别写出三个阶段的总反应式: 第一阶段: BrO3-+2Br-+3H+ +3CH2(COOH)2===3BrCH(COOH)2+3H(2O3分) 第二阶段: BrO3- +4Ce3+ +5H+ ===HOBr+4Ce4+ +2H2O(3分) 第三阶段: HOBr+4Ce4++BrCH(COOH)2===2B-r +4Ce3++3CO2(g)+6H+( 3分) 反应究竟在哪个阶段,是由 Br -的浓度( 2分,不点出浓度扣 1分)决定的。 使溶液呈现黄色的物质是: Ce4+( 1分) 第二题(9分)某无色溶液其中可能存在 Na+、Ba2+、AlO2-、 S2-、SO32-、SO42 -。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暂缺) 请回答: 1、沉淀甲的化学式为 S(2分)。

化学教育理论

化学教育理论

模块一教材教法 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基础 一、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化学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大纲体现大学本科化学、化学教育及相近专业的水平。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应考人员备考的依据。 编写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应考人员了解考试的内容,为应考提供复习范围和备考的水准及要求,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服务。 二、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大学本科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生产、生活、实验和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化学知识非常丰富庞大,为了帮助应试人员更好的复习、了解考试内容,特指定化学学科考试范围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技能(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为了便于考生参考、复习,本大纲分上述三科编写。 三、考试内容 1.无机化学 (一)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1.了解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取(5)重结晶与过滤 Ⅲ.化学教育教学技能 1.认识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3.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4.了解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思考题: 1.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晓这些特征对教学有何益处? 2.试就某个教学原则,谈谈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落实。 四、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参考书目】 1.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版,上、下册.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大纲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4134235 课程类型:教师教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总课时数:3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1)理解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2)具有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重、难点及教材深度把握的初步能力; (3)通过系统的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将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及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全过程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纲要 学习内容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分析和高中必修一、二化学课程内容分析”等。教学时数:36学时。 模块1 绪言微格教学概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微格教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能掌握微格教学教案的设计。 3.懂得微格教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点: 1.微格教学的研究对象 2.微格教学的研究方法 3.微格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微格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语言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技能的功能。 2.掌握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语言技能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教学要点: 1.语言技能的功能 2.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3.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二章导入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导入技能的功能。

2.掌握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导入类型分别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导入技能的类型教学要点: 1.导入技能的功能 2.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3.导入技能的类型 4.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三章讲解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讲解技能的功能。 2.掌握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讲解类型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讲解技能的类型教学要点: 1.讲解技能的功能 2.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3.讲解技能的类型 4.讲解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四章板书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板书技能的功能。 2.掌握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板书类型各写一份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 1.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2.板书技能的类型 教学要点: 1.板书技能的功能 2.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3.板书技能的类型 4.板书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五章演示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演示技能的功能。 2.掌握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演示类型各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 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2.演示技能的类型 教学要点:

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9月测试 化学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O 16 F 19Cl 35.5K 39Fe 56Cu 64Zn 65Br 80Ag 108Cs 13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干馏可以得到甲烷、苯和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 B.含磷废水的排放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C.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可以用直馏汽油,不能用裂化汽油 D.利用反渗透膜可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氯、液氨、液态氯化氢都是非电解质 B.鸡蛋清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C.古代的陶瓷、砖瓦,现代的玻璃、水泥、光纤等都是硅酸盐产品 D.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不同于电解质溶液 3.下列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4.下列有关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都是热能和化学能间的相互转化 B.H+(aq)+OH?(aq)= H2O(l) △H=-57.3kJ·mol?1可以表示所有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 C.如果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D.根据CH4 (g)+2O2(g)=CO2(g)+2H2O(g) △H=-890.3kJ·mol?1,可以得出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 5.某溶液中可能含有Ba2+、SO42?、Na+、NH4+、S2?、I?。分别取样:①加足量氯水,无明显现象; ②用pH计测试,溶液显弱酸性。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要的试剂或实验是 A.Na2SO4溶液B.焰色反应 C.BaCl2溶液D.浓氢氧化钠溶液6.用6.02×1023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 A)的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L水吸收标准状况下2.24L Cl2,所得溶液中,N(Cl?)+N(ClO?)+N(HClO)=1.204×1023个 B.16.85gCsCl晶体中含有6.02×1022个如图所示的结构单元 C.6.5g Zn与足量的浓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1 mol-CH3中的电子数为5.418×1024个 7.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为香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可以生成2种较稳定的四烯烃 B.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C.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21.5mol氧气(标准状况) D.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480 g溴单质 8.HNO2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易分解为NO和NO2;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把Fe2+氧化为Fe3+; AgNO2难溶于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NO2溶液加入到新制的氯水中,氯水会褪色 B.AgNO2固体加入到新制的氯水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Ag++NO2?+Cl2=NO3?+2 AgCl↓C.HNO2和浓硝酸都有不稳定性,久置后都会显淡黄色 D.人若误食亚硝酸盐(如NaNO2),会导致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而中毒 9 10.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或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用图①所示装置可以除去甲烷中的乙烯气体 B.用图②所示装置可以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液 C.装置③可用于洗涤BaSO4表面的Na2SO4 D.用装置④将SnCl2溶液蒸干制备SnCl2晶体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考试题(一)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考试试题(一) (分数: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2.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 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共66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1—35.5 Fe—56 Cu—64 I—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福娃是奥运会吉祥物。制作它的外部材料为纯羊毛绒,内充无毒的合成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福娃的内充物是引起白色污染的主要物质B.纯羊毛和合成纤维可用燃烧法区别 C.制作福娃的外部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D.合成纤维吸水性和透气性比纯羊毛好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化学键吸收能量,破坏化学键释放能量 B.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 C.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溶液会产生聚沉现象 D.H+、S 2—、Fe2+、Na+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3.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2.24L SO3中所具有的氧原子数约为1.806×1023 B.7.8g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0 C.具有6.02×1023个中子的D2O的质量为2.0g D.1mol白磷含有共价键数目是2.408×1024 4.下列各组物质的类别归属正确的是 A .同位素:B.分子晶体:I2、SO3、固态氩 C.非电解质:Cl2、BaSO4、C2H5OH D.化合物:重水、双氧水、矿泉水 5.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中正确的是 A.CH2=CH-CH=CH2 1,3—二丁烯B . C .甲基苯酚 D .2—甲基丁烷 二、选择题(本题36分)每小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6.下列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是 A.HCl B.Na2O2 C.C2H2 D.CH4 7.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分液漏斗分离溴乙烷和水的混合物 B.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 C.为了除去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硝酸钡杂质,可以加入过量的碳酸钾溶液,过滤后除去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调至溶液的PH为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