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1.黄兴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善化(今长沙)

出生年月:1874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16年10月31日

生平概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生。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三十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乘机起义。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因军饷无着,军队哗变,于是大量裁遣。嗣后又自行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

特别是民生主义。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联合,改组为国民党,黄兴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汉川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兴师讨袁,黄兴表示赞同。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对黄兴有所责难。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离日旅居美国。袁世凯恢复帝制时,他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并为护国军筹措军饷。袁世凯死后,他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10月31日在上海因病逝世。著有《黄兴集》等。

华兴会: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三十寿辰(虚岁)为由,邀集刘揆一、章士钊、宋

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十二人,在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渊恂宅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次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为会长,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革命志业口号。随后约半年时间,华兴会大力招募会员,并在外地设立分会,同时联络其他同性质的组织,议定于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大宴时在长沙起义。不久,黄兴变卖长沙的祖屋和农田筹集革命资金,并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创办东文讲习所作为活动据点。

实干家:1905年7月,他在日本结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并力主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

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主要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到越南河内,与孙中山一起策划在南方起义。9月时黄兴先后发动并指挥了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黄兴等人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在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2万清军周旋月余,并激战数十回,大破清军。后弹尽粮绝,退回河内。之后他又发动云南河口等起义,都遭失败。宣统元年(1909年)秋受孙中山之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于次年春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起义再次失败。1910年11月3日,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决一死战。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黄兴和赵声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碱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称帝。黄兴派人促进遇难护国军起义讨伐袁世凯,并在美洲为蔡锷率领的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6月,因孙中山、蔡锷多次电催,他于是由美国赶往日本,为国内反袁斗争筹款购买军械。

后世评价: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

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据说章太炎的外号“章疯子”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黄兴之口。章太炎很敬重黄兴,曾愿拥戴黄兴为同盟会领袖。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2林觉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闽侯(今福州)

出生年月:1887年

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

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同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3秋瑾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光绪二十九年,其夫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

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邹容

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6岁入私塾,12岁育《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及名家传记。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已见,切齿于满清统治的暗弱腐败,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以“绪论”、“革命之原因”、“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奋笔疾书,完成《革命军》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故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还从满清王朝官制的腐败、刑审、官吏的贪酷,对知识分子、对农民、对海外华工、对商人、对士兵的政策及对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五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查封。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被判刑两年,罚做苦工。因洋人待“犯人”甚虐,麦饭粗劣,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华泾乡野。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已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呼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炳麟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署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题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这是对邹容及其《革命军》的中肯而确切的评价。

为纪念邹容,在出生地重庆和就义地上海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邹容路。

辛亥革命讲义

辛亥革命讲义 展开: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盛大节日。每年国庆节期间,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威武雄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都会矗立起一位伟人的巨幅画像,深情的注视着过往的人们。这位伟人,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百多年前,孙中山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领导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它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十九世纪,一同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国难深重 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这段历史的起点是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 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正竭力扩张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为了谋取暴利,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不仅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而且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收缴的鸦片,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然而,英国却借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战争已经爆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对英国这个交战对手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巨大变化可谓浑然不觉、一无所知。1842年5月,战争已经进行了近两年,道光帝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来往,与俄罗斯是否接壤。面对这些问题,满朝文武官员也是张口结舌,无人知晓。 在这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终败下阵来,被迫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洋银”二千一百万元,使中国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桌子线)。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屈辱和苦难的开端,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开原有的轨道,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封建统治阶级警醒和振作起来,相反,他们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把《南京条约》看成“万年和约”,想当然地认为,天下从此太平无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1843年,两江总督耆英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称“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道光帝也承认,但他并不能提出任何解决办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的危机很快再次袭来,在十几年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不仅侵略了广州天津等沿海重要城市而且还攻进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从中国攫取了经济、政治等特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当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压,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因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辛亥革命不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增加,但还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缺乏雄厚的阶级基础,这就使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有较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是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扼杀的。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归根到底,革命党人方面的力量太弱小,袁世凯方面的力量则很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的

辛亥革命浙江革命人物评述

评述辛亥革命时期浙江革命人——杨哲商 不可不说,孙中山领导的那帮革命人是一帮疯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帮亡命之徒。他们没有恐惧可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可以从孙中山和地下势力结合窥见一斑。 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特征。我所要说的杨哲商烈士也是如此。 杨哲商中学毕业后曾在县学任教,可后来不满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到了上海启动学校任教,并在这期间广泛接触了革命思想,阅览了《革命军》、《浙江潮》、《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后来,他又结识了革命人秋瑾,从此献身于革命事业。但不幸的是,杨在后来“因公殉职”。在王葆桢所著《杨旭东传赞》中这样记载到当时的情况:“闻之矍然起曰:‘果如此,死亦何憾!’不禁拍案叫绝,灯花忽落,药乃爆,屋瓦皆飞,骸骨俱化。於戏语竟谶耶!”说来这也是可笑,一个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人,竟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命丧黄泉!这难道是命运弄人?然而我们无法确认这段记述是否可靠,毕竟作家的文字带有修改的印记。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的死得出一个结论——当时的革命人缺乏严密的思维。 可能这个说法过于偏激,怕有人会说:“当时的条件如此艰苦,哪有优良的环境给你制造炸药?”更有人会说:“就算是条件优良也不能确保不会出意外,现今的实验室不也是照样会出意外?”的确,我不否认以上的观点。但是,当时的革命人的举动也太“大无畏”吧。且看看杨制造炸弹的方法,“将硝镪水、黑铅等置于玻璃管内,封紧两端后装入香烟灌、牛肉罐等铁盒内,四周再用硫磺粉、盐酸、多角铁片塞满,加盖封口。”要知道,铁片和盐酸混合后就会产生氢气,这种及其易燃党的气体哪怕是碰到一点静电也会发生爆炸,这种方法就算是在现代也是要及其小心的。而当时的杨在恶劣的条件下竟然敢大规模制造这样的“土炸弹”,这不是典型的“不怕死”吗? 此处联想到孙文私自制造炸弹一事,不也是因为“疏忽”,差点赔了命吗?想想看,当时中国民居普遍采用木材,在这样的环境下热火朝天的制造炸药,那不就是送死吗? 其实,当年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还不仅体现在随意乱制造炸药上。我想说说清末流行的刺杀活动。这里提到徐锡麟。当年徐锡麟为杀一个恩铭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是买官接近,更是趁教学一职培养了大批革命学生。然而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是,刺杀当天,陈伯平扔的手雷居然没有炸!这精心策划的刺杀大计就被一颗小小的手雷给搅黄了!估计徐锡麟在执行刺杀计划的前一天还在为自己的“完美”计划沾沾自喜呢!但是,徐锡麟究竟还是做了功课的,在短暂地犹豫之后立马拔枪,将自己手中两支枪的子弹尽数打光,然而这数枪均未置恩铭于死地!还是那陈伯平的补刀送了恩铭最后一程。 然而,我还是想说当时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他们当时刺杀的全是清政府的改良派!恩铭就是其一。他们试图通过杀死清政府内的改良派,留下保守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而他们的目的也确实实现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举动可能让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在我看来,他们完全可以私下创立、发展一直人民支持的军队力量,把腐朽的清政府送进历史的垃圾箱,而保住这些有能力和想法的改革家。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革命人的“努力”使得清政府加速腐朽并未后来的革命创立基础,怕也无日后的“辛亥革命”以及共产党的“开天辟地”。 可能我的想法显得幼稚,但这就是我读这段历史的些许想法。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来认识革命,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辛亥革命胜利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这个共和政府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再次,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最后,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巩固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范文800字以上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范文800字 以上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要革谁的命?或者说,“革命”有什么意义?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电影后,我内心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篇1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我看辛亥革命__中国近代史论文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苏俄在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改变了清朝后期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历史。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再向各国政府发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要求召开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同年10月26日,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共13个西方国家参加。11月19日会议第二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中国享受关税自主之权利,允许解除各该国与中国间现行各项条约中所包含之关税束缚,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率条例于1929年1月1日发生效力。” 一战胜利不仅使中国获得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 年巴黎和会的荣誉,而且因此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后来还被选为国联行政院六个非常任会员之一。首次进入就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

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中的意义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科目考 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中的意义 从最开始接触中国近现代历史,我的内心就被灌输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思想。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结束了,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我算是有了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通过学历史我们可以明白古人在改革,变法乃至革命失败,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的原因。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避免走他们失败的道路而重蹈覆辙。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辛亥革命。对于辛亥革命,有的人说失败了,他们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又有的人认为辛亥革命是胜利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确实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但是我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关于辛亥革命的成果与意义,大概有下面几点,让我一一道来。 第一,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这个共和政府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

最新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范文800字以上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范文800字以上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要革谁的命?或者说,“革命”有什么意义?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电影后,我内心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篇1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

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篇2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提示: 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 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 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 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4.图片展示: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讲述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提示: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昌起义(电影辛亥革命) 7.教师提问: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注:灰色字体为评论,绿色字体为重点引用,红色为关键字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观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2.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3.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4.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论述: 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 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玩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引以为耻辱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

1、.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西方教育,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并感到国家面临危机,开始认识到依靠清政府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艰苦的寻求救国真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进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功绩和地位也逐渐为革命者所公认,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众望所归的领袖。 2.章炳麟,原名绛,好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所发起的革命活动。它撰写了《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合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赴日留学,到东京后立即投入爱国革命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他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并且宣传了爱国思想炙热激进,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武器。 5.女革命家秋瑾,她批判封建旧礼教,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她强调,妇女接到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欲自立,非参加革命不可。他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6.黄兴,少年时代受过封建主义的教育,后来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收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活动。归国后,成立华兴会,任为会长。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八单元 第22讲 辛亥革命练习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2讲辛 亥革命练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 ) A.民主革命有了统一政党的领导 B.第一次提出了“兴民权”的要求 C.首次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主张 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 )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土地纲领 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3.下列哪一刊物最早阐发了三民主义思想 ( ) A B C D 4.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下列孙中山的主张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D.“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 5.下列对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活动内容在实质上具有落后性 C.客观影响上具有进步性 D.实际效果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延缓了革命的到来

6.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扫墓,这主要是因为黄花岗起义 ( ) A.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起义 B.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影响最大的起义 C.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 D.是同盟会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7.武昌起义后,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这表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态度是 ( ) A.保持绝对中立 B.调和南北矛盾,结束冲突 C.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 D.扶植和保护清政府 8.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1.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根据所给的茶馆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A.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些改良社会风气的法令 B.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被彻底废除了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一): 这几天来,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辛亥革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看完这本书,我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缩于西方列强手中,帮忙西方列强欺压中国民众感到无比的愤怒,正是这种无能,才会造成中国史上这巨大的耻辱和损失。他们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好处? 是啊,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振兴中华,让我们为昔日的祖国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 辛亥革命读后感(二): 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 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 平生血泪都耗尽。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 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他立下决心必须要改变中国,使中国不再受到他国的侵略,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上。并且说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豪言壮语。 辛亥革命也告诫我们要铭记革命的重大好处,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光辉弹指的一瞬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辉煌,一份梦想。一百年后这天,我们苦难的祖国最后由衷地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为广州起义筹款。此后,孙中山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进行了“社会革命”的尝试,企图实业救国。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1年,孙中山又到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又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准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