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论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论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论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论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

但不能因此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个人对于就加速或延缓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任何历史事件,包括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亦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个人活动的偶然因素的辩证统一。个人活动也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这里就不得不想起二战头号战犯——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1914年8月加入德国陆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1月在垄断资本集团和军界支持下,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开始实现其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希特勒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建造了大量的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同时,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前面说过,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伟大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是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始终总是会出现的。”[2]

对于希特勒而言,即使没有他的出现,依然会有其他人代替他,或早或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要爆发。

其一,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割地、赔款、让权等,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所在,使德国总想“复仇”。

其二,一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更希望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支撑。在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新的资本主义大国崛起,但是在同一过程中,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十分浓厚,予以保留,所以这种历史传统对世界大战的爆发亦有一定的影响;

其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德国“魏玛政府”显得无能为力,十分软弱,无法挽救政局,急需要对外扩张解决国内矛盾。

其四,英法等大国最初用绥靖政策想以此来让德国去消灭布尔什维克,打击苏联,打击共产主义运动,极度退让助涨了德国及希特勒对外侵略的气焰。

无独有偶,面对同样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德、意、日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扩张侵略,企图谋取世界霸权。1940年9月27日,签订了军事经济合作条约,建立柏林、罗马、东京铀

心。就这样,希特勒有了“战略伙伴”,再加上他本人的个人能力,一场世界性的大战爆发。

1939年9月纳粹德国突袭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二战爆发后,在希特勒领导下,进行了一连串的“闪电战”,在战争中,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就连法国都不得不屈服于德国。后又发动苏德战争,战争一开始,德国取得连胜,气焰高涨,后来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被苏军粉碎了强烈的进攻,大败而归;随着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在随后的战斗中,节节败退,面临着覆亡的境遇,在世界人民的强大压力之下,德国投降。希特勒看到大势已去,为了逃避世界人民的惩罚,希特勒选择自杀。(另一说法是死于他杀,这里不再讨论。)

由于希特勒的无限野心,也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灾难。

时势造就了希特勒。历史选择了希特勒!如果希特勒选择历史的话,那他为什么不能够继续建立强大的“第三帝国”,从而瓜分世界,取得对世界的领导权,成为世界霸主。但他没有完成“使命”,德国也没有强大,反而战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处在美苏的控制之下,就连原有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瓦解。这一切的一切,对希特勒来说也许是一个悲剧,但我想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又是一种幸运。

现在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历史上没有希特勒,他也许不选择突袭波兰,或许是入侵别的国家,可能二战爆发的方式与时间会有所不同,但是历史进程绝对不会没有希特勒而中断、而改变。二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国际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尽管这些只是可能,但却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历史的总体进程不会因‘英雄’的出现而改道,也不会因为‘伟人’的陨落而易辙。”[3]

如若认为是希特勒选择历史观点,那么这是一种英雄史观,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是一种历史为唯心主义的观点。

所以,历史任务成熟了,一定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满足要求,这是必然的;谁来做这个事情,恰巧是他,或是另外一个人,这是偶然的。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么或早或晚的另外的人去代替他。

既然是英雄人物,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其鲜明的个性,具体表现为个人智慧及性格特点等,凭借自己的优秀才能,对国际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论、能力和品德等可以影响历史进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或推动作用。

总之,历史选择了希特勒,而并非希特勒创造了历史。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英雄豪杰要想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的,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活动,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反应了这一点。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8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33页。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8页。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基础练习 1.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上划的实施,是《寨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制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2.下图为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的漫画。漫画中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这幅漫画讽刺了 A.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B.西班牙内战 C.英法的绥靖政策 D.苏联的中立政策 3.一段时间以来,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去苏联化”……个别国家的部分人否定苏联的二战贡献……俄罗斯总统……呼吁世人和国民要尊重苏联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以下属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的有 ①1935年援助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④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4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5.某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余等:美国总结中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方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束此次战争……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销以结激起之自由人民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股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该国际会议召开地位于下图中 A.① B. ② C. ③ D .④

英美特殊关系

<著者>=姚雷 <中文文摘>=本文主要用国家利益的概念,从考察英美“特殊关系"的历史发展入手,揭示了“特殊关系”的实质,论证了“特殊关系”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恒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利益是决定一国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实力则是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等。导言考释了“特殊关系”的概念,指出其历史特征是战时联盟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利益的产物。 正文由三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1、二战结束直到五十年代中期,“特殊关系"的现实表现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特殊关系”是不平等双方的结合,美国是战后两极体制下的一极,英国是充满大国意识并企图维持大国地位的二流国家。战时联盟的友谊,美国对欧洲的战略设计及其世界战略目标的需求,英国残存的世界影响及其恢复本身地位的远景规划,共同的西方价值体系,促使“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程度不同的表现在许多领域。然而,对利益筛取的不同及国家实力的差异又使“特殊关系”始终与竞争相伴。本文主要从经济、军事安全和战略协调及区域选择上展示了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 伴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不断整合,英美双方利益追求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特殊关系”在沿着合作的基线走了一程后,最终在一方国家实力膨胀、一方实力急剧衰微,于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时破裂。苏伊士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2、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特殊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淡化。 多极格局最终成为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特征,美国意识到了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用灵活的手段,标以缓和的形式替代咄咄逼人的遏制模式,谋求不变的全球利益。与欧洲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强调美欧日的合作。英国也最终意识到其可悲的二流地位,毅然转向欧洲。这就意味着英国的利益选择在欧洲,其为美国担负世界义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沦为欧洲一员,丧失了在欧美矛盾中灵活选择的余地;增强了英国地位,继续发挥欧美之间桥梁的作用。表明维系英美“特殊关系”的利益共同点进一步受到局限,甚至基本只体现在防御合作上。伴随着利益选择的限制,“特殊关系”在这一经历了麦克米伦时代的修补,威尔逊时代的过渡和希思时代的“自然关系”三次演变。 3、撒切尔时代是“特殊关系”重新升温的时代。 八十、九十年代的英美关系在部分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秉承了历史上双边关系较为密切的传统,加之里根、撒切尔夫人作为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本已“自然"的关系重新“特殊”起来,“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具体表现为“非凡的联盟”。 冷战结束使得以遏制苏联为部分存在基础的“特殊关系"失去了目标,类似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般亲密的关系在新一代领导实之间未能形成。“特殊关系"的实质内容在进一步被削弱。 结论部分对“特就关系"做出了战略定位:(1)区域选择重点在欧洲;(2)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久的特征。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前瞻性地透析了“特殊关系”的未来发展轨迹;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受制于利益的调控,竞争仍然存在,但主线是合作。 本文最后尝试印证这样一个主题: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各自国家利益的根本反映,国家实力是实现其国家利益、对外目标的手段。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 <英文文摘>=The dissertation systemically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It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战争与国际关系

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知识结构 1、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 一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 过程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一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 战争爆发 二战过程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 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内容: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开辟了() 主要战役柏林战役;1945年4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操纵国: 2 构成:《》 巴黎和会作用: 国际联盟: 操纵国: 构成:《》 华盛顿会议作用: 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 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1933年 1922年,出现法西斯政权 1933年()上台,() 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亚洲策源

冷战政策表现政治: 经济: 世界格局的演变军事: 冷战中的对峙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五六十年代:1962年,发生 ()。美国占优势 美苏争霸70年代:1979年,苏军占领() 。苏联占优势。 80年代:1989年,苏联从() 撤军。美国占优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局面,朝多极化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多极化趋势受到挑战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 经济的全球化 1 2 表现 3 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 2 中国应对措施 3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熊月之

摘要:上海城市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 每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其人口数量巨大,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各国利益在这里互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巨大。这里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从这里内迁的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孤岛”时期呈现了世界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奇观,既可近距离观战,又畸形繁荣;国际情报网络在这里发生神奇链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这里奇妙集合;这里也是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令汉奸丧魂落魄的锄奸之地。战时上海,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要平庸有平庸,万象杂陈,令人目不暇接。很多戏剧性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竟有此事!这些奇迹是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中国人 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综合妙用上海城市特点的智慧结晶。 ① 关键词:上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作者简介: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①本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2015年8月7日《文汇报》,此文是全文。 ●特约专稿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熊月 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 事变以前的局部抗战时期,七七事变以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城市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奇特与中立。上海一市三治,存在着国际 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政治实体。自从1853年小刀会起义以后,这里就形成惯例,即一旦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无论是中国与外国的战争,还是中国内战,租界都宣布中立,事实上也保持了中立。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辛亥革命、军阀之间的江浙战争,以及北伐战争,炮火都没有波及租界。一二八淞沪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都是在华界进行的,包括闸北与南市,更主要是闸北。虽然也偶有炸弹误落租界之事发生,但那是极个别、非正常现象。 二是多元与交汇。上海人口庞杂,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全世界所有国际性大都市,无论伦敦、巴黎、柏林还是东京,都没有上海这一特点。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日双方,还是第二次世界大 4

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同盟国 1897: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 协约国1892: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引发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起战争。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协约国。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9月——10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年1月: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5月:意大利攻陷埃萨尔比亚。 1936年10月:德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柏林——罗马轴心”成立。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1937年近卫文磨上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台儿庄大捷。 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条款。 1938年9月,英法德奥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绥靖政策的顶端。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阿克: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1939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法西斯独裁政府。 1939年8月: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与苏联进攻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 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国法国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德军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 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在柏林签定《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保加利亚,匈牙利, 罗马尼亚相继加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下午,日对美国宣战,还有德国,意大利同时对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面爆发。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单元过关检测(五)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

单元过关检测(五)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扬州模拟)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解析:选C。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 2.(2020·南京诊断)下表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的主要内容是“冷战”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还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由此可推知“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的,B项正确。 3.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联邦德国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主要是恢复德国的经济,将之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这说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的是世界货币、金融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4.(2020·常州一模)1957年苏联《真理报》称:“人造地球卫星将打开星际旅行之门,很显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他们使人类之梦想成真。”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这说明() A.苏联国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 D.社会主义阵营实力不断提升 解析:选C。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维护其国家利益,这说明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故选C项。 5.(2020·石家庄二模)图一和图二分别为1956年和1970年欧洲冷战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 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91080075 颜廷飞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二战;中国;影响 前言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军民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非凡的贡献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国已对中国另眼相看,尤其是战后,中国的命运已不再操纵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已经甩掉。此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_朱敏

德国,曾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但德国两次在废墟上创造了惊人的复兴奇迹,这与德国在复兴过程中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密不可分。本文旨在对德国两次世界战争中的历史及经济法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及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一、“一战”后德国的复兴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失去了15%的耕地,75%的铁矿,44%的生铁生产能力,38%的钢生产能力,26%的煤炭产量,萨尔煤矿划归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归还法国,同时还背上了226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1923年“鲁尔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德国经济再次追上了英法两国,工业产值达到一战前的113%。 1929-1933全球经济“大萧条”蔓延到德国,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几十万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达600多万,银行频频倒闭。同时希特勒上台,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经济”,其主要内容是,(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建设,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二)提高税率,发行国债;(三)实行食物配给制,抑制消费,积极备战。德国设“军备经济总参谋部”,社会物资优先供应军需部门。 二、“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复兴之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地10万平方公里,被战胜国分区占领。联邦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原则,同时赋予国家一种作用,国家必须为竞争秩序确定一个框架和秩序,并不断的保护维持这一秩序,并强调干预、公平、合理和正义。主要内容有:(一)在保证自由进入市场,防止垄断行为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可以自主作出决定;(二)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把各个市场参与者的计划协调成合理有序的国民经济整体;(三)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原则、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社会平衡原则和国家原则。 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重创,仅柏林市的废墟如果用50节车皮的火车每天拉10列,也要用16年的时间。战后联邦德国人均食品供应仅为二战前的1/5。联邦德国首相阿登纳任命艾哈德为经济部长,全权主理战后经济重建事务,艾哈德废除数百条经济管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促使联邦德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获得调整。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折衷。鉴于对“自由市场经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朱 敏 (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具 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迈进。从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反垄断;国家干预中图分类号:D9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06-03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朱敏(1981—),男,山西壶关人,硕士,主要从事市场规制法研究。 2010年6月长治学院学报 Jun.,2010第27卷第3期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ol.27,No.3 ·6·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4年增刊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 张 瑾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 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关键词: “三环外交”;英国;美国;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39-05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①Alex May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 ork ,1999,p.91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为二战后的英国构想出 来的外交战略基本原则,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入手来探讨“三环外交”政策。 一、“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的 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既是英国光荣的顶点,又是它衰落的新起点。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在被动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在1948年10月9日的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帝国、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 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① 这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圆环,即同时兼顾英国与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在三个大圆环 中,英国是在三环的每个环内都有份的唯一国家, 位于三个圆环的相交点。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目前外交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丘吉尔构想“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点:其一,力图通过建立英美“特殊关系”,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其二,稳定和控制住殖民地这个阵脚,利用英联邦来维系殖民利益;其三,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与美苏相抗衡,进而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在“三环”的中心,从而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国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和西欧联合起来的力量,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尚可,但要应付来自苏联的强大挑战则不堪其任。只有将美国的力量与英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三环外交”真正奏效,可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支柱。 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尔温就在艾伯特大厅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 9 31

希特勒——纳粹的兴起

希特勒——纳粹的兴起 一个极其普通的男婴问世,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恐怖的名字; 数千年的玄术,自行创立的邪教和染满鲜血的种族歧视,笼罩了一个失落的民族; 罪恶到底来源于哪里?玄术怎样污染德国?一场惨绝 伦寰的屠戮又是如何爆发? 请您听我细说。 一提到纳粹,大家一定想到希特勒。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一级战犯,纳粹和希特勒两个名词从二战以来一直代表着血腥恐怖。希特勒有着极深的种族歧视观念,在二战中他疯狂地灭杀其他民族,妄图在旧世界上建立起所谓的新秩序,他的杀戮使数亿人卷入战火,使人类的文明史遭受到毁灭的打击。 1889年4月20日晚6点半,在奥地利莱茵河河畔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栈里,一个男婴出生了,孩子的父母相差23岁,这可能是造就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性格的原因之一,而以后的家庭暴力更导致了他残暴性格的发展。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少年时不学无术,幻

想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只身来到维也纳,但艺术上的失败让他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经常阅读一个叫《东方天坛星》的杂志,该杂志的宗旨是创造出一种金发碧眼的亚利安优秀人种,反对所谓的“劣等杂交人种”、尤其是反对犹太人,同时以卍(wan,四声)字旗作为其标志。希特勒正是在这本杂志里打下了他政治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道夫·希特勒企图在废墟中建立起邪恶的世界新秩序。由所谓的“亚利安超人”领导,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恐怖统治,希特勒利用了自创的宗教和古老欧洲玄术奴化国人。通过研究一些文献,证明了他自创的宗教来自于被曲解的古代异教传说,这让当时的整个世界陷入了由玄学者、杀人狂与疯子的统治之中。 纳粹相信古代的大祭司是其祖先,正是这些关于祖先的信念奠定了德国新宗教的基础,该教奉希特勒为大祭司。希特勒之所以发动邪恶远征,是因为他们相信“劣等人种”正在污染着亚利安纯正血统,外来种族一旦被消灭,新亚利安超人族将统治世界。为证明他们优秀,纳粹探究所有神话和宗教,只要能牵连上亚利安人信仰的,就一律断章取义拿来引用。希特勒妄想用消除异己的方式达到绝对控制,他不仅运用神话的力量,也吸收了基督教的仪式。 希特勒年轻时的经历影响了他日后的道路,他断章取义的改造神话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到底纳粹主义的来源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二战专题——你所不知道的希特勒

你所不知道的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是二战的头号战犯,有“战争狂人”的“美称”,被世人所唾弃至今。我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客观的,公正的对希特勒评价,我并不想去翻案,去叫嚣战争,我厌恶战争,战争是一种最没有人道主义的屠杀,战争从来没有赢家。当我以前再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迷雾重重,我想看到一段真实的历史。在看《我的奋斗》(相当于文革时的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我记得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请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了解了很多关于纳粹的事情,我才对它的真实有所触碰。 你不知道的四个关于希特勒。 第一 希特勒的个人习惯 希特勒这个人毕生几乎没有喝过酒,没有抽过烟。与他相比,同一时期的丘吉尔和罗斯福就差得多,更不说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刚开始是近卫首相)。他们的个人作风,个人问题相当严重,极其不检点。关于希特勒的个人情史,我不想过多解释,就我所知除了一个爱娃,应该没有其他的女人。有相当一部分的书说:希特勒的情妇怎样怎样!我也不清楚,有许多当年的资料和档案被英国和德国当局给封存了,有的到本世纪中叶才解封,请大家耐心等待个40年左右应该可以。希特勒不但自己不抽烟,还不允许士兵和将领抽烟,大家想一下,在苏联的漫漫长冬,苏联的士兵抽着烟,喊着乌拉,喝完酒,拿起枪向德国的阵地进攻,而德国士兵,穿着单衣窝在雪地上,无力的看着苏联士兵冲上来。能不失败吗!还有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在1945年4月30日的柏林地下室,当希特勒饮弹自尽后,他的尸体被他的护卫浇上汽油在烧时,他的侍卫们在畅快的喝酒吸烟,看到这段我无语了。 第二 希特勒的军事才能 关于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的能力,我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因为在当时一战后第一个认识到装甲兵种的领导人,他力主发展装甲兵种,是他提拔了古德里安,当他看到古德里安的《闪击!闪击!》时,高兴地大叫说这就是我要的东西。使德军在坦克等方面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在闪击波兰后,希特勒提出要进攻西线,德军最高统帅部坚决反对,但他以不可一世的顽固强制他的将军们下令进攻,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荷兰,芬兰,丹麦,比利时这些小国就不说了,连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也败下阵来。只留下那敦刻尔克的背影。但你要说元首的军事水平有多高,那就有点扯了,比如,在苏德战场上竟将中央集团军群中的两个装甲军,分兵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去支援攻打基辅和列宁格勒。放过眼前几百公里的莫斯科,兵家大忌是分兵,还有等等等等等等许多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元首的水平很难讲,鉴于元首没上过大学,没学过军事,是野路子。我能理解。 第三 希特勒和中国 大家或许以为希特勒和中国是八竿子打不到,其实不然,元首对中国有好感,元首准备和老蒋见一面呢!航班都订好了,日子订好了,说好对中国援助,给武器,给训练,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开始能和小日本拼拼,他们手中的武器中有德式装备也是这原因。可,都搞定了,小日本打进来了,德国只好放弃对中国的援助。其实,元首对小日本没有一点好感,在苏德战场上,说好夹击苏联。开打后,日本关东军就是不出来,在德军最困难的时候,一点不帮,还把老美拉了进来。苏联间谍佐尔格给斯大林一个电报,说日军1942秋天不会进攻苏联。斯大林立刻从远东调来5个装甲师投入战场,使德军陷入被动。说起小日本撩起老美,丘吉尔开心死了,开心的哭了,他用尽方法想让老美进入战场,罗斯福不干。这下可好,省了多少事呀!元首气死了,大骂小日本,不讲义气。而小日本们举国欢庆,“米国败于大日本帝国”乐死了!记得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