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申蕾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申蕾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申蕾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申蕾

2015年第12期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66期

Serial No.266

No.12,2015经济研究导刊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支付、融资、理财等目的的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充分显示了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金融模式的重视。

相较国外而言,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惊人。2012年下半年以来,各种运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2013年更是出现超预期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2013年被称为

“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表现多样,科技化企业进军金融业,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金融产品创新再造后推出,主要在于服务小微企业,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进行技术融合,助推银行服务,使客户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等等。互联网金融势头较猛,未来势必成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相较而言,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已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内涵、模式的探讨,深入到了互联网金融运营的阶段性反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及相应管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方面。下文中关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基本上可依上述环节归类,但已有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环节。

Kim

(2005)将电子商务的在线交易内容进行归纳研究后发现,其中已包含有大量第三方信用机构的服务内容,比如银行卡、信用卡的授权金融机构、客户互联网隐私保护机构、客户自行组织的消费者机构等等。Richard

(2005)则详细论述了B2C 模式电子商务的相关保险问题。Greiner

(2009)将当时已经顺利交易的14000笔借贷进行归总,分析后发现以Prosper 公司为平台的借贷双方均有获利,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因此得到极大提升,且借款利率也使其资产增值颇丰。DevinagaRasiah (2011)和Younos Vakil Alroaia 等

(2011)从安全性、可访问性、高效性、关注度等方面对网络融资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总结出了度量网络融资服务质量的维度变量。Thomas M eyer (2007)发现利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对借款人进行甄选,可以降低贷款的违约概率。Freedman et al

(2008)对Prosper 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揭露的“软信息”有利于补偿“硬信息”的缺乏。Scott ,John

(2000)发现在社会化金融组织中,当贷款组织者在为获取更高管理费收入而置贷款风险为次要地位时,将使贷款违约风险加大,如果贷款组织者在参与贷款中所占份额较大时,他就会选择违约概率较小的贷款项目。这些研究对于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很有启发。

国外学术界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不仅数量众多,且有不少的综述文献及教科书等。举例而言,早期的Alexander

(1998)已在其书中对市场风险模型的建立、风险等级的度量等作出了详尽描述。Caouette 、Altman 连同Narayanan

(1998)针对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信用风险做了详细著述,其中如何对信用进行评级以及对信用风险的度量成为了日后相关研究领域的标杆。Crouhy 、Gala 以及M ork (2001)所著书籍是风险管理分析师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之一,该书框架完全限定在BIS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国际

收稿日期:2015-01-19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网络金融的特征、机制及其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阶段性成果(2014XJ36)作者简介:申蕾

(1984-),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国内外众学者纷纷围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开展一系列学

术探讨,并得到大量具有高利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引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问题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的文献归总分析,详尽梳理国内学者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观点,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传统金融体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2-0215-05

清算银行)要求范围内,主要对资本充足率要求范围内的风险类型做一分类,是一本偏向实务操作的指导用书。Hull(1999)的书至今仍是衍生工具相关风险管理教材的经典范例。Jarrow(1998)在其著作中完成了对波动率的计算,与其他方式不同的是,他是通过衍生工具来演算。Jorion(2001)首先著书详细解释说明VaR方法的使用,紧接着Jorion(2005)又出版了一本专供风险管理分析师考试的书籍,当中全面介绍了风险管理,是一本操作性十分强的实务类用书。

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方面,Stijn Claessens、Thomas Glaessner及Daniela Klingebiel(2002)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全球各地已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甚至其金融服务提供者本身,被卷入此次变革浪潮中的,不仅仅有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还包括有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所有正在或者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的地方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那些尚未有电子金融业务的国家,例如巴西等,虽然其国内基础金融设施相当脆弱,未来也必将被电子金融的风潮席卷。Franklin Allen、James M candrews和Philip Strahan(2002)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有促使金融脱媒、联合银行业、增加信贷量等,可在一定层面上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Lihui Lin、Xianjun Geng以及Andrew Whinston(2001)称未来金融业的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原因在于它使得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层出不穷,迫使现有的金融服务以新的面貌形式出现,传统金融机构为保留自身比较优势,就必须找到可超越物理位置及网络服务形式的差异化服务。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的年度报告中(2001),特别对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双面影响做了详细论述,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金融体制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后者面临重重考验。对于支付、清算系统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进行相应监管,报告也给出了若干建议。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虽然至今国内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尚无统一定论,但已有相当多学者陆续展开此方面研究。谢平(2014)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处在传统金融中介与符合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非金融中介之间的一切金融活动及组织形式。杨东(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并且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新型金融业态。陆岷峰和刘凤(2014)、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金融机构及各类准金融机构借由网络传递信息,完成包括融资、理财、支付等各项任务。吴晓求(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完成投融资的新型运行机制,不过他特别强调了“金融功能链”与“独立生存空间”两个概念,意指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模式的简单变形,其旧有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

概括来讲,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指代的是传统金融服务向互联网领域延伸,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互联网居间服务及互联网金融服务。相对于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上。

如果从狭义的互联网金融角度来看,其运行模式主要集中表现为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P2P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充当中介,以互联网为平台为需要借款和投资的双方提供交易契机。尤瑞章、张晓霞(2010)对中外P2P(Peer to Peer,也称“人人贷”)在线借贷进行了比较,并对我国P2P在线借贷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李广明等(2011)对P2P网络融资平台中具有拖欠贷款行为的小额贷款者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苗晓宇(2012)分析了P2P网络金融平台的风险问题。吴晓光、曹一(2011)提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对于网络金融的机制、特征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较少。国外对网络金融的研究要深入一些,如借款人特征分析、借贷成功影响因素、借款人信息保护、网络联保贷款小组组织者欺诈行为等。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的网络融资业务之一,是指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或个人对公众展示其创意,在争取关注和支持的同时获得所需资金的一种借贷模式。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张明哲(2013)、黄海龙(2013)先后发表相关文献,指出网络融资业务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云计算和搜索引擎实现金融资源的供需配置和为资金配置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业务以P2P、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平台等三种典型模式为代表。王曙光、张春霞(2014)将中外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进行集中比较,并对众筹融资、P2P以及平台小额贷款三种模式做以具体类比分析。刘英、罗明雄(2014)细化研究众筹平台模式,并得出结论称众筹模式令低成本的快捷融资成为可能,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进一步填补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缺。谢平、邹传伟(2012)通过对网络融资运行机制的深度挖掘,提出以众筹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融资是一种处在传统银行边界之外的、令交易达到最大可能性的新兴金融模式。王海全、农飞龙(2013)在其文章中称互联网金融融资业务发展存在风险防范能力薄弱、法规制度及监管存在真空、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方支付实质是一个面向大众开放的支付平台,其作用在于充当买卖双方的信用中介,提供信用保证以确保交易顺利进行。作为直接涉及买卖双方资金往来的机构,第三方支付一直是学者所探讨的网络支付结算模式代表之一。潘静(2013)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实际调研,厘清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路径,指出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要依托金融机构的优势,着重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鲁佳雯(2013)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划分为启动期、盘整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四个阶段。于小洋、高雪林(2013)认为第三方支付应考虑拓展支付渠道、进行零售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通过建立线上信用评级体系等进行创新。杨琦峰(2012)则着重研究第三方支付中的资金沉淀问题,并且提出了设立备付金银行、明确利息归属及风险准备金计提等对应方法。

三、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只有短短几年,但其对传统金融体

制的冲击不可小觑。周宇(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一场深层次的金融变革。传统金融市场因此转向更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原有的分工化经营彻底转变为混业经营,风险的控制以及监管的难度因此而增加。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此相近。例如宫晓林(2013)就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制、特别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不会动摇传统金融体制根基,但在长期发展方向上其势必取代原有的经营模式。袁博等(2013)在其文章中指出,“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泛金融化”是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彰显其对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巨大影响力,对于这两者而言,能否互补共赢将是未来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邱勋(2013)认为,在各项互联网金融模式当中,已经成型的余额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包括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具体反映在市场地位、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理财产品及基金代销等业务上。屈庆等(2013)借由互联网金融对于货币市场及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乘数被放大,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大下降,最终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并提高了国内债市收益率。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会对国内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一定影响,但程度尚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在经过与传统金融体制的碰撞融合后,成为积极的有利补充。严建红(2001)指出,由于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往往不存在实物交换,因此互联网与金融业的交叉结合是可行且必要的。许多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出现了大范围内的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对接,金融业务的链条断接重组,为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做出了较大贡献。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加之科技信息技术比较发达,未来趋势一定是向互联网金融模式考虑,而这种趋势既不是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一种变形,也不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升级。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以往被传统金融体制排斥在外的普通民众拥有了参与在内的机会,激活了金融体系的生命力,这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有益推动力。曾刚(2012)在其研究中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而言是一个利好面,无论对传统金融体制结构优化还是对补充金融体制漏洞,互联网金融模式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后者还将大幅度提升我国直接融资的占比率,使其更加贴近我国本土金融市场。

学界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影响时着重探讨了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然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一方面,有学者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大。袁博等(2013)在其文章中称如今热议的“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等金融业内出现的新现象实质只能算作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虽已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对旧有传统金融机构的丰富。另有一些报刊杂志撰文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平等、开放、互助、合作”为导向的新型金融,它将势必冲淡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令后者进行被动式的信息化改革。龚明华(2014)指出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作用于支付结算、小微借贷和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未来将从根本上拉低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李博等(2013)认为P2P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一大支柱,它是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正因为这个原因,P2P才能在短时间内被普遍接受并广为传播。黄浩(2013)指出,当前传统银行面临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一难题,但实质上前者并不应该有过多担忧,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吸收互联网思维并应用以银行业务,例如大力发展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等,未来将是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有部分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完全替代商业银行,邱峰(2103)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资金融通、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中占有绝对优势,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这种影响无疑是长久的、全面的,并非是对商业银行的简单补充。罗微(2013)列举出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资金融通、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高效低成本运作模式对于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因此迎来了极大的挑战,其原有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经营模式面临革新。曹飞燕等(2013)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金融产品的销售、银行网点的铺设、服务内容及形式、客户的获取等方面进行描述,并得出互联网金融虽短期内无法完全替代商业银行,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问题

以金融稳定性来判断互联网金融,势必会对这种虚拟化的金融交易平台产生疑问,因此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侧重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对风险类型做了大致的归类。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方面。

在流动性风险方面,郭世邦(2013)指出由于网上支付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加之网上交易记录的严重缺失,导致第三方支付成为反洗钱体系的一股冲击力。王振等(2011)向第三方支付隐藏的可能性风险提出质疑,通过分析后指出洗钱风险确实存在,并给出了防范洗钱风险的若干政策建议。谢凯等(2011)认为客户支付资金流向同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并对如何降低这一类型风险提出相应措施。杨凯生(2013)着重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借贷问题,发现在其投资理财类业务中,有关产品不能够变相吸收存款的规定严重缺失,同样缺乏的还有对于借贷资金来源、应用管理方面的规范要求,因此也更谈不上针对其流动性风险采取的监管措施。罗宁(2014)称一些经营网络借贷的互联网企业正面临无法正常运营的困境,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往往从开展支付业务起步,当其向网贷业务迈进之时,配套的贷前风险控制及贷后风险监管都未能跟上,不良贷款不断增加最终将企业拖垮。

在信用风险方面,翁舟杰等(2004)指出鉴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撑、行业内人员的自律性不强等原因,P2P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张玉喜(2002)研究称,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处理需倚仗新兴技术,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则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导致客户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不满,并由此激发信誉风险。李文博等(2013)认为目前国内的整体信用环境及信用信息系

统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这恰恰是十分不利的一点。殷志勇等(2010)提出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业务及其本身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虚拟性特点,交易双方的真实资信状况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查证,有时甚至连交易双方身份真实性都无法保证,这无疑加大了网络信用风险。

在技术风险方面,张郁松等(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所倚仗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技术的应用,一直没有相匹配的规定或要求,操作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在实际运行之前并未进过充分的实验检测。李文博等(2013)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互联网金融在技术方面仍存在相当多的未知风险,其中以运行平台的系统安全最为重要。张玉喜(2002)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在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技术支持风险上表现显著,其余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新平(2013)研究称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在很多时候就介于合法和不合法之间,一旦操作不当就会沦为非法行为,譬如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存款等。

针对上述业已识别的部分互联网金融风险,国内学者分析研究了相应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目前我国学者的风险管理研究重点主要着眼于资金管理、网络平台运行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等。

熊建宇(2013)发文建议称如需保证交易资金的安全,就要特别注意建立起有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审核准入以及稳步退出的相关机制,否则将易引起资金来源断裂或交易期间内动荡。巴曙松(2000)在其文章中提出了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业务管理的若干建议,特别强调对信用制度的改善及沉淀资金的安全管理。王一飞(2014)指出,为确保资金安全,互联网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对于其所发行产品的自身风险进行调控,其次还需注意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适当帮助其控制总风险。何虹(2013)分别从资金的来源及去向管理、消费者资信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借贷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殷志勇等(2010)认为要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数,则必须首先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系统运行技术防范水平,以及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的传统银行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系数,其次还需要制定互联网金融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

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王元月(2003)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网络借贷向社会经济发展引入了诸多原本可避免的负面因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填充缺位管理,界定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王占军(2013)指出可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适合我国国内的风险管理政策,特别注意国内电子银行的业务安全及资本安全保障,提高业务监管能力、对于金融风险的预判能力,培养宏观控制的系统性及前瞻性。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且不多、意见分歧较大。刘亮(2013)称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移动化、电商化、“去金融中介化”的主要特征。张子春、张平(2013)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中以网络借贷为主,预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将在未来与网络借贷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一席。杨洋、张宇(2014)和郭畅(2013)都认同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将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众筹融资为发展方向,并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但对此朱晋川(2013)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状况、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力度、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发展路径及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与现今我国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相比较,有关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则显得较为滞后,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尚未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上移步到下一层次,且已有的研究结论指向性并不统一,各方学者的共识远少于分歧争论。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参照美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国家资料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金融机制背景,尝试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源自于国外,在与国内传统金融业态的大背景相融合之后,进行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尽管中外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由于中外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巨大,造就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发展历程及现有模式。

作为我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各种金融创新的先发之地,此番在迎接互联网金融方面也是如此,在上海各区已经开始和正在进行的金融创新试验区,不但成为国内首批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的试水点,更意欲打造互联网金融前沿领域的创新着力点,目前已有部分涉及金融控股、互联网支付、P2P网络信贷、云银行、在线金融产品销售、财富管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类型业务的相关企业参与到上海金融创新试验区中来,上海这个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势必发力互联网金融,新兴的金融机构与运行模式会否重构我国、特别是上海传统金融格局,接下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不能重新改写国内旧有金融中心的概念与存在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上海铸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等等,这些疑问都将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研究方向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3]李雪静.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6).

[4]鲁佳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金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5]陆岷峰,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1):5-15.(下转240页)

(上接218页)

[6]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7]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3):29-31.

[8]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北京: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9]杨东.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析[J].中国金融,2014,(8):45-46.[10]杨凯生.互联网金融谨防三大风险[N].人民政协报,2013-11-08.

[11]尤瑞章,张晓霞.P2P 在线借贷的中外比较分析———

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3).[12]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6-70.[13]张玉梅.P2P 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9):67-71.

[15]Alexander ,C.,1998,

“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sis.[16]Approach to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2002.

[17]BIS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Electronic Finance :A New Perspective and Challenges[M].Basel ,Switzerland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1.

[18]Caouette ,J.,Altman ,E.and Narayanan P.,1998,

“Managing Credit Risk ”,John Wiley &Sons.[19]Crouhy ,M.,Galai ,D.and Mork ,R.,2001,Risk Management ,McGraw-Hill.

[20]Franklin Allen ,James McAndrews and Philip Strahan.E-Finance :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2,

(22):5-27.

[责任编辑王玉妹]

二、促进沈阳高校

“协同”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一)政府引导高校确立协同创新的目标、形式与策略企业和高校应在政府引导下确立协同创新的目标、形式与策略,具体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协同创新的目标。包括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管理与技术问题。二是选择适合的协同创新形式。包括开展横向的联合研究和开展咨询服务。三是选择适当的协同创新策略,包括差异化策略、多样化策略、战略联盟策略、有进有退策略。

(二)依据具体情况构建协同中心的模式

对于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的行业可构建以重点高校为核心,以几所一般高校不同程度的参与,以企业群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中心,由核心高校主导研究方向和重点,中心应有自已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分配制度,监管制度等;对于产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较大,有核心企业和紧密层企业的行业,可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为核心,以一所实力强的高校为代表,以几所一般高校和众多一般企业不同程度的参与,以企业、产业需要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中心,由核心企业与代表性高校共同主导研究方向和重点,中心同样应有自已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分配制度,监管制度等。

(三)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

沈阳高校在协同创新事业应注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础领头羊的沈阳企业也不应局限于本地高校,而应注重实施“请进来”的战略,适当选择与国内其他高校协作创新,实现自企业利益。

(四)完善高校协同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形成的服务体系,包括共享的研发试验平台建设、硬件资源支持、信息数据库以及咨询服务机构的总称。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人才设备、创新精神、竞争机制等。改善创新环境要从创新因素入手。一是优化技术创新的组织体系。二是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制度体系。三是完善服务体系。

(五)通过各种政府支持手段,改变各方利益预期,调动协作创新积极性

协作创新关键在“协调”。政府应运用好管理、服务、资金、法律、政策等支持手段,通过项目,配套资金支持,人才利益导向等,改变各方利益曲线和收益预期,使协作创新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足够的诱惑力,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民间资金参与其中,将协作创新的事业发展起来,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辽宁促进技术进步带动节能减排的政策效果及着力点分析[J].辽宁经济,2011,(4).[2]李忠华,冯卓.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局限性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0,(6).[3]邓纯熙,陈恩伦.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N].光明日报,2013-01-28.

[责任编辑王玉妹]

!!!!!!!!!!!!!!!!!!!!!!!!!!!!!!!!!!!!!!!!!!!

互联网金融发展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P2P金融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作者: Caffard, Christophe 期刊名称: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卷: 20;期: 3;页: 20-24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1 Regulated brokers Regulated brokers are legal entities which have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and are subject to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s of the Comite de Reglementation Bancaire et Financiere (CRBF) and the Conseil des Marches Financiers (CMF). * Choice of legal form: regulated brokers are not requir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a specific legal form; however, under article 13 of the MAF Law, the CECEI checks whether the legal form of the brokerage company is appropriate for providing investment services. In practice, any type of commercial company is admitted: societes de capitaux (limited companies) or societes de personnes (partnerships). The formalities of share transfer, tax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of a company's management will be relevant factors to the choice of legal form. * Application for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from the CECEI: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a business plan includ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The CMF will check whether the business pla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requested by the broker. The CECEI will ensure that the applicant's own initial fu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usiness plan. The scope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is variable and covers one or more ofthe following investment services: Recep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orders to another investment services provider on behalf of investors, for execution. This is the core investm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来源......................................................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doc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 Y Sheffi,J.B.Ri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9,(2): 1 -11 [2] A.N. Berger. Bank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Evolution in the Ma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19,36(3):25-29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c concepts,2019, S. 203-214 [4] 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19(4):57-60 [5]胡跃飞.供应链金融一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 金融,2019,(22): 38-39 [6]牟龄.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N].金融时报,2019,(5) [7]李形,何肠衫.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界(评论),2019,(10) [8] 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如何写文献综述金融教研室(精)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本科在毕业论文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后, 经过消化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与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论文的论述性文章。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通常是作者对自己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相关问题的写作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的科学性论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 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 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 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 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 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 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 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 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

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3) 大数据定义 (3) 大数据来源 (3)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3) 大数据技术 (4)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4)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5)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6)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6)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7)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8)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9)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大技术变革.“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当前大数据分析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日趋庞大,无论是入库和查询,都出现性能瓶颈;用户的应用和分析结果呈整合趋势,对实时性和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高;使用的模型越来越复杂,计算量指数级上升;传统技能和处理方法无法应对大数据挑战. 正文: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报告 班级:09经济学(2)班学号:Xc09580217 姓名:金芳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对于我国GDP新增份额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日趋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张的障碍。我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进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目前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Gormley,Liu,Zhou(2010)认为,若政府没有提供一系列安全网,如失业、工伤、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为了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最为理智的做法就是尽量缩减当前消费、增加未来储蓄。 Kotilikoff(1979)利用生命周期函数,在分析部分均衡和总体均衡时发现,退休效应只是对社会保障在资本存量上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因此社会保障会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消费。 Barro(1978)的代际转移支付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家会所理论撕裂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以储蓄为中介变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内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因此不部分抵消挤出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偏好、禀赋、工作岗位,并且都缴纳相同的税金和社会保障费用,那么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就不会因为社会保障的引入而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若存在遗产动机,那么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效应即为零。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很多学者倾向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臧旭恒、裴春霞(2004)

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2) 大数据定义 (2) 大数据来源 (2)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3) 大数据技术 (3)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4)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4)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5)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5)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6)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7)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 大技术变革.“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 石油.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 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当前大数据分析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日趋庞大,无论是入 库和查询,都出现性能瓶颈;用户的应用和分析结果呈整合趋势,对 实时性和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高;使用的模型越来越复杂,计算量指 数级上升;传统技能和处理方法无法应对大数据挑战. 正文: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简单明了: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也就是说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 大数据来源 1)来自人类活动:人们通过社会网络、互联网、健康、金融、经济、交通等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微博、病人医疗记录、文字、图形、视频等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二、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

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三、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大数据外文翻译参考文献综述

大数据外文翻译参考文献综述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Data Mining and Data Publishing Data mining is the extraction of vast interesting patterns or knowledge from huge amount of data. The initial idea of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PPDM was to extend traditional data mining techniques to work with the data modified to mask sensitive information. The key issues were how to modify the data and how to recover the data mining result from the modified data.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considers the problem of running data mining algorithms on confidential data that is not supposed to be revealed even to the party

running the algorithm. In contrast, privacy-preserving data publishing (PPDP) may not necessarily be tied to a specific data mining task, and the data mining task may be unknown at the time of data publishing. PPDP studies how to transform raw data into a version that is immunized against privacy attacks but that still supports effective data mining tasks. Privacy-preserving for both data mining (PPDM) and data publishing (PPDP)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sharing of privacy sensitive data for analysis purposes. One well studied approach is the k-anonymity model [1] which in turn led to other models such as confidence bounding, l-diversity, t-closeness, (α,k)-anonymity, etc. In particular, all known mechanisms try to minimize information loss and such an attempt provides a loophole for attack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survey for most of the common attacks techniques for anonymization-based PPDM & PPDP and explain their effects on Data Privacy. Although data mining is potentially useful, many data holders are reluctant to provide their data for data mining for the fear of violating individual privacy. In recent years, study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sensitive in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cannot be identified easily. Anonymity Models, k-anonymiz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intense research in the last few years. In order to ensure anonymization of dat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ing the inform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