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章节之一,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具体形式。

马克思在该章中首先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使用价值则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通过劳动过程而产生的,并通过交换过程实现。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劳动价值,也就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货币引入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简化了商品交换的形式。货币既是价值的形式,也是价值的存在形式。它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马克思随后详细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家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是在货币形式下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它通过购买劳动力,将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出新的商品,并实现价值增值。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过程,以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等价的工资。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量。第二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剩余价值。通过技术进步、工具改进等手段,资本家可以在相同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的量。

马克思还讨论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他指出,剩余价值需要通过商

品交换来实现,而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等价交换。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

系中,工资是按劳动时间支付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劳动时间以外的剩

余劳动所创造的,因此劳动者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得全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的不平等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只能获得等

价的工资,而资本家则获取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实质和剩余价值

的具体形式。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组织生产过程,以获取剩余价值,

而劳动者只能获得等价的工资。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不平等的商品交换

来实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示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并为寻求解决劳工问题和经济不平等问题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①形式不同。 第一、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公式是W —G —W ;资本流通公式是G —W —G 。 第二、买卖的顺序不同 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 第三、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商品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第三、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货币;资本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商品。 ②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量相等的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增殖了的价值。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G —W—G’。其中的G’=G +△G,△G就是剩余价值。如果货币在运动中获得了剩余价值,这个货币就变成了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③流通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资本的流通是无止境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是指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①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第一、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第二、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A.低价购买;B.高价购买;C.欺诈) ②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第一、货币退出流通储藏起来,其价值永远不可能发生增殖。 第二、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购买,而且剩余价值也只能通过流通才能实现。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1.劳动力的涵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①劳动力价值 A.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 B.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C.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保护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A.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指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B.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第一、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创造商品新价值的能力。 第二、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因而它与如何劳动过程一样都需要劳动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通过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与其他劳动过程不同的特点。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2.价值增殖过程 ①价值形成过程——指新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价值的过程。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在这一章中, 马克思详细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机制和资本运作的方式。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首先,马克思明确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他认为,剩余价值是在劳动过 程中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它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而资本家则利用劳动者创 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家如何通过生产过程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在与资本家签订雇佣 合同后,劳动力被卖给了资本家。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劳动过程 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他利用这个剩余价值来补偿他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并获得利润。 此外,马克思还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剩余价 值的生产,这被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 的提高,资本家开始采取更为高效的生产方式,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 缩短劳动时间,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增长,这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还延伸到了商品交换领域。资本家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动力来实现对剩余价 值的占有,并通过出售商品来实现利润的增长。 总的来说,在第七章中,马克思详细分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 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的具体形式。他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不同形式的

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和资本运作的方式。这一章的内容为后续章节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章节之一,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的具体形式。 马克思在该章中首先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使用价值则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通过劳动过程而产生的,并通过交换过程实现。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劳动价值,也就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货币引入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简化了商品交换的形式。货币既是价值的形式,也是价值的存在形式。它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马克思随后详细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家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是在货币形式下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它通过购买劳动力,将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出新的商品,并实现价值增值。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过程,以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等价的工资。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量。第二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剩余价值。通过技术进步、工具改进等手段,资本家可以在相同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的量。

马克思还讨论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他指出,剩余价值需要通过商 品交换来实现,而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等价交换。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 系中,工资是按劳动时间支付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劳动时间以外的剩 余劳动所创造的,因此劳动者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得全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的不平等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只能获得等 价的工资,而资本家则获取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实质和剩余价值 的具体形式。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组织生产过程,以获取剩余价值, 而劳动者只能获得等价的工资。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不平等的商品交换 来实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示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并为寻求解决劳工问题和经济不平等问题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资本与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与剩余价值 摘要:本文描述了资本的产生来源,资本的总公式,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以及可变资本的关系。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正文: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以成为资本,故而资本是流通中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流通就是首先从货币开始,人们用货币换取商品,进而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再出售换取货币,若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G'表示比G更多的货币则可得公式G-W-G'。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的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卖而买,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实质是两极同质异量,可以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和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两个流通公式。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货币投入流通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过程;第二,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在这其中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两个相反的过程均存在。 既然资本流通中是从货币开始的,货币也可以成为资本,与货币有关,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资本,及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因为只有劳动力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有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才能占有剩余价值,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有带来了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因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另外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货币在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才可以成为资本。对于剩余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可以包括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如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这个劳动过程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他的生产预付成本等于他的生产资料(在此称为不变资本C)和工人的劳动价值(除去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在此称为可变价值V)构成,假设他的销售价格即生产价格为Z,则剩余价值为Z-C-V。不变资本: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只是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被称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用来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题库之第六章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题库之第六章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 1 、利润率表示 ( ) 。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 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 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 、利润率是 ( ) 。 A. 剩余价值同所费资本的比例 B.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例 C.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同固定资本比例 4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 B.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 C.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引起的 D.商品价

值的变动引起的 5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 D.是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6 、超额利润是()。 A. 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7、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相比通常是() A.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时而小于利润率、时而等于利润率 8 、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9 、股票价格是 ( ) 。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与股息成反比 C.与市场利息率成正比 D.股息的资本化 10、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 A.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B. 转让了资本使用权,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 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 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也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11 、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是按照()。 A.全部资本计算 B.借入资本计算 C.自有资本计算 D.外来资本计算 12、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股息率为10%,年股息为10元,当银行利息率为5%时,这张股票价格是() A.100元 B.200元 C.300元 D.400元 13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资本论

资本论 名词解释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它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是内在的、抽象的,只能通过与另一种商品想交换,才能获得表现。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又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与具体劳动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称之为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个别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是指一个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又叫做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在这种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只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是统一的,只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它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不是简单的等式移位,而是反映本质的变化。 货币形式:当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一种特殊商品上的时候,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于是一般价值形式就转变为货币形式,其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上。 等价形式: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同相对价值形式相对立的一极。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只是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二节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人要成为资本家,首先手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绝不等于资本。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孤立地、静止地看,是看不出区别的。只有在它们的运动中,才能加以区别: 1.形式上的区别。当货币只单纯是流通媒介时,它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在这个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媒介物是货币;当货币作为资本使用投入流通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这个公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则充当了媒介物的作用。 2.本质区别。作为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生产者先出售自己的商品,换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在这里只起着交换的媒介作用;交换的起点和终点是两种不同的商品,这反映出整个流通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商品生产者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一旦目的达到,流通过程即告结束。资本的流通公式与此不同。这一公式是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用商品换取货币。交换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它表明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更多的货币,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货币正是在这种特殊运动中变成资本的。一般的货币只是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当作资本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这些物不能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资本是一种运动;③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二)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 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是一种 生产资料,并且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 去其劳动力价值所得到的剩余部分。下面将从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价值 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首先,资本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资本的投资、生产和流通。资本的投 资是指将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以实现 价值的增殖。资本的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通过与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商品价值,并且通过交换将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 资本的流通是指将货币资本重新投入到商品市场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等,进一步扩大资本的规模。 其次,剩余价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资 本主义经济中,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必需品。工人为资 本家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为资本家创造出一定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即 为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 商品价值,并将其中一部分价值占有为自己所有。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其实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 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工资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资本 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剥削的本质导致了社会财富 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阶级矛盾。

总结起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体现在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 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资本的运行过程包括投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而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通过 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这些具体形式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社会财富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BDB 6—10、BCCDB 11—15、CBBBC 16—20、BBCDB 21—27、CACCCC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 3、ABC 4、CDE 5、BCD 6、ABCE 7、ABCD 8、CDE 三、辨析题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 (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 (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此观点不正确。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 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此观点不正确。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此观点不正确。 (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 价值波动的。 (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 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四、计算题 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及其形式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制度。 本章重点: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本章难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3、剩余价值率和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最初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⑴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商品货币关系囊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 ⑵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㈠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A、从流通形式上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B、在两种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背后,是两种流通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种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第二、两种流通的内容和实质不同。 第三、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A、G—W—G′是资本总公式,因为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增殖,这个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 C、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㈡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

第八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本章主要 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和剩余价值如何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通过分析这些形式的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首先,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的运动。资本是货币变成商品,再变 成更多的货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力的价值所剩下 的部分,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得到的利润。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 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资本和剩余价值有三种具体的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 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在劳动力每天 的必要劳动时间(为满足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过后,资本家以各种手 段迫使工人继续工作,无偿地延长工作时间,从而获取额外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和劳动过程的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 余劳动时间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 高劳动强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劳动量来实现的。工人必须在相 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劳动,从而创造出超过他们自身生活所需的剩余价值。 这三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不同的剥削策略。不论 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最大化剩余 价值的程度来实现资本的增殖,实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目标。

本章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市场的交换来实现的。资本家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剩余价值。这个市场交换的过程是 通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来实现的。商品的价值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决 定的,而商品的价格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资本家通过剥削 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在市场上以价格的形式得到实现,从而实现资本 的增殖。 总之,第八章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讲解,我们可以更深 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剥削的机制。同时,通过市场的交换,剩 余价值得以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继续运行。这些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节资本和剩余价值 辨析题 1,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二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只在资本主义才存在。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2,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他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才能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这个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才存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把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看成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答:此观点错误。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商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过是不表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但不能说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中的人和物的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成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 问答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硬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不再流通领域,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答:(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从劳动力的价值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3)从劳动力的价值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3,作为货币的货币和做诶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答:(1)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二者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6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6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免费) 第6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概念题 1.生产成本 2.利润 3.利润率 4.平均利润 5.平均利润率 6.平均利润规律 7.生产价格 8.超额利润 9.商业资本 10.商业利润 11.商业流通费用 12.借贷资本 13.职能资本家 14.利息

15.企业利润 16.利息率 17.资本主义银行 18.银行资本 19.银行利润 20.股份公司 21.股份资本 22.股票 23.股东 24.股票控制额 25.股息 26.股票价格 27.资本主义信用 28.资本主义地租 29.级差地租 30.绝对地租 3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2.土地私有权垄断 33.土地价格 3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3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6.国民收入再分配 37.国民生产总值 38.资产阶级 39.无产阶级 40.地主阶级 二、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免费) w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3.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商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7.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9.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10.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11.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形式?12.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1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1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1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16.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17.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生产成本答:生产成本是指生产

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要点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 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增值部分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家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首先对产业资本价值增殖及其转化进行分析与考察是必要的。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在厂商看来,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K=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其界限是混淆的,二者都被看作是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殖部分——剩余价值。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 2、成本价格的意义 3、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年利润率 年P′=M/Y=(m′×v×n)/Y=[(m′×v)/Y]×n= P n′×n 4、M’与P’区别和联系 5、决定P’高低的因素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厂商之间的竞争。

①部门内部的竞争②部门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使得各部门不同的P’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 2、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的趋势 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4、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厂商利润的影响 6、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影响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 ①质上②量上 3、价值与生产价格的联系 ①生产价格在价值基础上形成, ②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额, ③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4、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5、超额利润 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 6、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剩余价值首先在职能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其次在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配。 职能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它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 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因此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如何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如何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那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如何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如何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 本家来讲,确实是 品所耗费的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 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 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

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 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 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 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制造的。因此,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 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 动耗费。 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生产成本作为资本 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六讲-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六讲-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第六讲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从而在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全貌。 【教学重点】 1、平均利润的产生 2、生产价格的产生掩盖了剥削的本质 3、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教学难点】 1、平均利润是如何产生 2、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要了解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首先要了解成本价格的概念,了解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只是它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为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就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说,成本价格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资本家赚钱还是赔本的界限;②它是资本家竞争的基础。 不仅如此,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而且看作是由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因为预付总资本虽然只是部分地加入了生产成本,但却全部参加了生产过程。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一、名词解释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年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借贷资本、利息、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参与制、商业信用、期票、汇票、银行信用、银行券、国家信用、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股息、股票价格、创业利润、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本主义地租、租金、级差地租、虚假社会价值、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单项选择题 ⒈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①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②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③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④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⒉平均利润是:() ①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②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③企业主收入的总和;④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⒊商业利润是:() ①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②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③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④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⒋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①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②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③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④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⒌银行利润率是() ①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②平均利润率; ③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④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⒍股票价格是() ①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②等于股票票面额; ③股息收入的资本化;④股权收入。 ⒎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①只须缴纳级差地租;②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③拥有土地所有权;④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⒏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①信用中介;②万能的垄断者;③支付中介;④普通的中介人。 ⒐按距离实际资产的远近程度,虚拟化程度的上升顺序为() ①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 ②金融衍生物,政府债券,组合证券,传统的股票等; ③政府债券,传统的股票等,金融衍生物,组合证券; ④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 ⒑虚拟经济可:() ①脱离实体经济;②不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③产生泡沫经济;④不需宏观调控。 三、多项选择题 ⒈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①二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②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③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④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⑤后者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⒉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