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取决于所涉及的具体情况和上下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1. 定期审查和更新资产评估:对已有资产的价值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查,以了解资产的剩余价值。这可以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使用市场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工具来完成。

2. 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现有的资源和资产进行组合和优化,以创造附加价值。这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改进供应链、提高效率和质量等途径实现。

3. 创新和研发:通过创新和研发新产品或服务,为市场提供新的价值。这可以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等路径实现。

4. 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通过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从而增加剩余价值。这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形象、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积极参与社会责任等方式实现。

5. 开拓新市场或客户群体:通过开拓新的市场或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扩大销售和产品的覆盖范围,提高剩余价值。这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市场拓展、广告宣传等途径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最佳效

果。同时,获取剩余价值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策略、执行能力和市场洞察力。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总结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 C.能否购买商品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答案]D 【例题2·单选题】(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案]D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专项2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专项2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学习目标] 1.知道剩余价值的分割主体及他们之间的不同。2.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资本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3.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获得的方法及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通过改进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降低,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周转: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它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三章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第四章一二节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05 0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02 06 06 06 05 03 03 02 02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降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取得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2.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注:工人劳动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个别企业开始——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皮鞋的一般企业8小时工作日两双,劳动力价值3元/日一双皮鞋社会价值12元=(生产值料价值)9元+3元(新创造价值) 新创造价值总额3×2=6元 一般企业获得剩余价值计算:12×2=24元24-9×2-3=3元 某企业提高生产率一倍,可以生产4双皮鞋,生产资料价值=9×4=36元 新创造价值=6元(劳动时间没变) 每双皮鞋价值量=(36+6)÷4=10.5元 仍按照社会价值量12元出售,(12-10.5)×4=6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6元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 12×4=48元资本家耗资:9×4+3=39元 48-39=9元(剩余价值总量)9-3(一般企业都可以获得)=6元(个别企业获得)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本质相同。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搞了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这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折叠编辑本段举例说明 例如:原来工作日的长度是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则是100%。如果6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把工作日延长2小时,达到14小时,剩余劳动就增加2小时,变为8小时,剩余价值率=8时/6时×100%=133%。 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折叠编辑本段制约 资本家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虽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工作日不能缩短到

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因为这样就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但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延长,它受到两个界限的制约: 1、生理的界限 劳动者在一天24小时内,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吃饭、休息,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2、社会道德界限 劳动者在一天内要有阅读、照顾子女、社会活动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决定。 由于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都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很大的伸缩性。在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作日的过程中,工人为缩短工作日而斗争。工作日的长度最后取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力量的对比。 折叠编辑本段关系 1、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3篇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 余价值方法的认识3篇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是一种常态,而这也是工人罢工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 劳动时间是资本家和工人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一个生产纺纱的工厂、资本家购买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到资本家的工 厂进行劳动。纺纱工人利用纺纱机器等其他生产工具加工棉花、最后生产出纱产品,包括 纱线、布料等。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也是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 本家,而劳动产品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与此同时,这个生产纱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纺纱工人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力商品实际使用本身的过程,就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是价值增殖的过程。假定一个纺工人劳动力的价值需要6 个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也就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力的工资。但是,由于工人把劳动 力卖给了资本家,劳动也隶属于资本家,资本家就可以要求工人工作8个小时、那么,多 出来的2个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所以,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纺纱工人6个小时的劳动看做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 动力的价值:2个小时的劳动看做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就说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以,资本家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人的 劳动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对工人的剥削也就越严重。 生产剩余价値的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掲露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资本家 为获取更多的利润,绞尽脑汁,发明了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 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主要靠增加劳动量 实现产量增加,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在英国,从14 世纪末开始,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马克思对过度延长 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 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 生方式。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 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 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 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论揭示 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剩余价值论也从 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 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剩 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剩余价值 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通过剩余价值的科学合理分配 和利用,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剩余价值论也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实现全球剩 余价值的合理分配和国际财富的公平分享。 剩余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 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剩余价值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 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深入了解剩余价值论有所帮助。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理解资本主义 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最终崩溃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劳动价值与 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根本特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 本家利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生产商品,并通过售出商品获取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劳动 者创造了实际的价值,而资本家从中获取了超过他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利润,这部分 利润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而劳动者则追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导致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家试图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 劳动者则通过罢工、组织工会、争取劳动权益等方式来抵抗资本家对他们利益的侵害。这 种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时常发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激烈斗争的根 源。 剩余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资本家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它既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 随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由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获取和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 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不断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市场需求又无法跟 上生产能力的扩张,导致商品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剩余价值论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态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最终的超越指明了方向。 剩余价值论也为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鼓舞人们去积极参与社会变 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一)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一)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 1. 什么是剩余价值剥削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剥削则是指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从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 2. 剩余价值剥削的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剥削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雇佣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与劳动者签订雇佣合同,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力。•通过支付工资,资本家获取劳动力的使用权。 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些价值不仅可以弥补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还会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创造源于劳动者加班、加速度、技术进步等因素。

挖掘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挖掘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延长劳动时间等手段。 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将挖掘出来的剩余价值实现为利润。 •这包括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取利润的过程。 3.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具体实施 剩余价值剥削的具体方法根据不同行业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增加劳动强度 •要求劳动者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以增加生产效率和数量。 •引入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压缩劳动时间 •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这样可以在不增加人员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密度。

压低工资待遇 •通过降低工资水平,减少福利待遇等方式,减少对劳动力的成本支出。 •从而增加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空间。 加剧劳动强度 •利用技术手段监控和管理劳动者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劳动者始终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这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创造。 结论 剩余价值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挖掘剩余价值以及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能够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剥削的具体方法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工资待遇以及劳动时间等方面入手,旨在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中的一种基本规律和矛盾。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原理 什么是剩余价值剥削方法?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用他们的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却不进行实际劳动的方式,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获取超过自己投入的利润。 摩擦式剩余价值剥削方法 摩擦式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最早被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剥削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资本家利用自己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通过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工人进行交流,控制工作的节奏和效率,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法中,资本家通过改变工作时间的长度,让工人在同样的工资下劳动更长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剥削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法中,资本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改进生

产过程、提高劳动效率等手段,使得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 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资本主义制度与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关系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控制生产过程,从而形成了他们对工 人进行剥削的权力。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关键途径,而劳动者则只能以工资的形式得到部分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的批判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被马克思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为剥削和 压迫的根源。他们认为,剩余价值剥削方法导致社会的不平等、贫富 分化和阶级对立,同时也剥夺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尊严。这种剥削方法 的存在使得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而劳动者则被迫长时间从事繁重的 劳动,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结语 剩余价值剥削方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个核心特征,它通过不 同的方式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对于这种 剥削方法的批判和反抗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的目标,也是实现社 会公平和人类解放的关键所在。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商务楼中,每逢四点钟,不管是高级职员还是一般职员,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恐怖的时段,这时候,他们的上司可能会拿着一叠文件,亲自来到职员的面前,告诉职员明天上午9点钟到办公室汇报工作。看一下工作量至少需要三至四个小时,但下班只有一个多小时,老板并没有说加班,但准时下班工作肯定完不成,这一干就到了八九点钟,在日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存在类似的事件。 另外,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

2022电大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两种基本方法

2022电大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两种 基本方法 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在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在这貌似公 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 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一)剩余价值的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zhi值的客观必然性。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 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第一,剩余 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 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对剩 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 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实现困难,引发经济 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 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 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 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 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 装备水平的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资本家提高剥削程 度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相 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的起点。 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 的作用。 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指的 是商品个别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相差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 本家将商品按照商品价值出售,实现的是剩余价值,这个前提是资本家用 来出售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商品价值相等,这样每个资本家赚得的价值也 是相等的。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2 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 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3 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5 3.资本的总公式 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这是为贵卖而买。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6 (二)总公式的矛盾 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7简单商品流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