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篇一:苏轼书法鉴赏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

学号:*********姓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

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制,最后又复归平缓。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读其文句,感其心境,观者莫不为之动容,书为心画,此言不虚也。

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篇二: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富于才情、善于抒情的苏轼书法,天真烂漫,是宋代书法中最长于抒情的书法艺术。他学养深厚而又极富才华,一生历尽坎坷,但豪放乐观,他的书法也体现出这种精神。

考其书法,“东坡先生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黄庭坚语)。据介绍,佥判凤翔时写的《亡伯父苏涣诗帖》是较早的作品,小楷诗稿,此帖极具典

型的晋人小楷风味。熙宁年间在京时写的《治平帖》,赵孟頫认为“字画风流韵胜”;判杭时的《钱塘帖》、知密时的《乞超然台诗帖》、知徐时的《黄楼帖》、知湖时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都是任情纵意,字字断还欲连的小行书,真正的兰亭风格。在黄州以前,苏轼的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继承传统,典型的晋人风格。他早有革新精神,一直反对唐人讲究法度的条条框框,提倡书法艺术要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

《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内容为作者自作诗,诗作是苏轼罹难文字狱后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潦倒的真实写照。该帖为手卷形式,其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故有“苏书第一”之称。诗文全篇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服,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此外,在黄州写的手札、序跋等书法作品,也是宋人尚意书法的杰作。《新岁展庆帖》是写给陈季常的书信,更多地表现为尺牍上的抒情尽意之美,一封短简,几行问候,书迹优美,包含深情美意,令人珍惜。苏东坡这一篇贺新年的书迹,醇厚婉美,自然劲秀,真情透于笔端,令人白看不厌。董其昌誉为“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至主薄曹君尺犊》、《获见帖》、《一夜帖》等抒情小品,长短错落有致,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是宋人尺牍中的精品。苏东坡对自

己有别于晋人、唐人的尚意书法也颇珍视和自负,曾书“此纸可裁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自负之态跃然纸上。

苏东坡秉持“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的艺术创新论。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其自我意识,而非他人意识。但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苏东坡的创新论中,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吸取精华,也即“自出新意”和“不践古人”的辩证统一。他还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就是说,“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才是艺术创新的准则。

苏东坡在创作上主张重神轻形。苏东坡的一首诗云:“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明显表示了对形质的轻视。为此,他学习古人书法时,往往不拘形质,以意为之。《西楼帖》中有他临的王羲之草书,他自跋云:“点画未必相似,然颇有逸力风气。” 苏东坡的重神轻形与其“寓意”说非常有关。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综观苏东坡一生的艺术成就,贯穿其中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书法精神。“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苏轼的艺术创作讲究遵循“自然”,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而不应当刻意雕琢粉饰,于法度上锱铢必究。不求工而工,无意于佳而佳,这种自然天成的淡雅之美正是苏轼所苦苦追寻的书法美学理想。

篇三: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图文]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

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 历史地位与影响 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多才多艺,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书法成就只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文化成就中的一个部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门类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因此,我们考察苏轼书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将其置于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 当我们将苏轼的书法思想放置于这个中国古代文化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考察的时候,便不难发现苏轼的书法思想在宋代文化发展和中国古代书法发展中所具有的无以取代的历史地位。” 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摘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同样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和知名的画家。他的书画作品从选题、运笔、构图、思想表达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带领了当时书画的主流风向,并且对后世的书法绘画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苏轼书画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和《枯木怪石图》为研究对象,系统挖掘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取材形式、绘画技巧及创新等艺术特征。在收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细致的进行分析总结,对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究和分析。关键词:苏轼;书画;《黄州寒食诗帖》;艺术特色;《枯木怪石图》; Abstract Su Shi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China, Northern Song Dynasty statesman, thinker, is also a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and a famous painter. Although he has no system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theory monographs, but as the main advocate and the mainstay of Song Dynasty "Shang Yi"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bout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of his painting, but also produc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in Huangzhou "poetry and Guaidan wood fig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ining system of him i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style, material form,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artistic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ion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he Su Sh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a more systematic study and analysis Key words: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uangzhou Han Shi Posts ; artistic features; dead rocks map ; 目录 TOC \o "1-3" \h \u 摘要I Abstract II 前言1 一、苏轼简介及时代背景2 (一)苏轼简介2 (二)时代背景2 1、政治2 2、经济2 3、文化2 二、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3 (一)苏轼书法的缘由3 (二)苏轼书法的表现手法3 1、用墨丰腴3 2、字体形状多用扁侧3 3、轻重错落3 4、大小悬殊3 (三)《黄州寒食诗帖》的历史价值4 1、《黄州寒食诗帖》简介4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

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然诗与帖又有矛盾:帖云“仆在钱塘”见“堂前小阁中壁上”书蔡君谟“绰约新娇”诗,而诗云:“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二者必有一伪。再,《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又载苏轼《题蔡君谟诗草》云:“此蔡君谟—《梦中》—诗,真迹在济明家,笔力遒劲。”并自署为“元皊五年十月四日”。 此是苏轼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时间。这又留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篇一:苏轼书法鉴赏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 学号:*********姓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 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以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款识: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五月初三日。 印鉴:鉴藏印:秋壑、玉壶生、四明姚氏、邵璔真鉴、曾藏钱梦庐家(2次)、荻思过眼、定甫审定、明存真赏、明存阁珍藏书画、古堇周氏宝米室秘笈印、周氏世守、思学斋鉴藏印、王季迁家珍藏。 附属作品:陈继儒题跋。 游虎跑泉诗帖在北京长风拍卖公司2008年春拍会上以957.6万元拍出。 3、《人来得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_苏轼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_苏轼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等人。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苏轼行书书法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欣赏 本朝善书第一者——苏轼 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等人。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书善则善矣,然千年来学习苏轼书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书画家钱泳所说:“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因此,他甚至认为:“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其观点似有偏颇,但苏轼书法确实难学。苏轼天资聪颖,随手写去修短合度,他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他的书法“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得晋之韵、唐之法,并开创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难以企及。学习苏轼书法我认为有几个门槛是很重要的。 一、苏轼书法,信笔处最难感悟 众所周知,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没有法度的信笔挥洒。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里说:“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东坡的信笔处,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书意造”,是“无意于佳。” 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书法尚意,苏轼滋味犹浓。然韵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学。“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性情跃然纸上。如果学习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还要把字里行间的“意”写出来,那只有一个路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身临其境、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图文]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

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 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doc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doc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的书法风格以豪放、洒脱、自然、灵动为主要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一、注重个性表现 苏轼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他的书法作品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和刻意,而是以自然、流畅、率真、朴素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这种个性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笔法灵动自然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灵动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气息。他的书法作品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呆板和僵硬,而是以灵活多变的笔法,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力。 三、结体奇崛多变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奇崛多变,充满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他的书法作品中的结体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布局疏密有致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疏密有致,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和形态,整个作品看起来既和谐又生动。他的书法作品中的布局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墨色变化丰富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墨色上变化丰富,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墨色和质感,整个作品看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他的书法作品中的墨色变化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意境高远幽雅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意境上高远幽雅,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表现了他的个性和思想,也蕴含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意境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在于注重个性表现、笔法灵动自然、结体奇崛多变、布局疏密有致、墨色变化丰富以及意境高远幽雅等方面。这些特色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还是一位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堪称独具特色,其中以其“尚意”风格最为著名。本文将从苏轼书法作品的字体造型、墨色韵味、意境自由等方面,分析其“尚意”风格的特点,旨在更好地认识苏轼书法艺术。 首先,苏轼书法作品的字体造型极具特色。他的每一笔都自由奔放、灵动生动。苏轼在字体创作中注重个性表现,追求自我风格的展现。他的字体较为随意,不拘泥于规范,尤以隶书见长。隶书是一种行书演变而来的字体,苏轼在隶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使得他的隶书更具个性、更富变化。苏轼的书法字体大胆有力、雄浑飘逸,疏朗干净,极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使人无法抵挡。 其次,苏轼书法作品的墨色韵味十分独特。苏轼善于利用浓淡、激荡等技法,使墨色韵味丰富多彩,充满变化。其作品也有点少见的紧凑感,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气息。苏轼还擅长运用“飞白”技巧,即在字体周围留出大片没有被墨水笼罩的空白,让书法显得更加灵动生动,具有一种蓄势待发的美感。 最后,苏轼书法作品的意境自由,突破传统规范,流露出一种自由、豁达的舒适感。苏轼在书法创作中,常常不受限制地运用各种技法,挥洒自如,富有创意性和想象力。他的书法作品不是纯粹的模仿传统字体,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更具现代气息。苏轼用其自由、豁达的个性,去表现诗人、文人的思想情感,使书法作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他无与伦比的创造。 总之,苏轼书法以其独特的“尚意”风格,打破了传统规范的束缚,注重个性创作,展现出自由奔放、灵动生动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在笔墨、画面、情感、意境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其书法作品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反映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浑豪放的个性内涵,也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自然、情感的深刻理解,在艺术和思想上给这个时代留下了无尽的启迪和感悟。

苏轼的书法艺术赏析

苏轼的书法艺术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都是以诗文著称,世称“三苏”。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能文工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擅长枯木竹石,书法方面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早从“二忘”,后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处吸取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的书法重点在于写意,通过深刻理解书法中包含的艺术,应用传统的技法来展现书法艺术,又反过来在展现书法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风格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称其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而这些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都是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 (一)早年时期书法特点 苏东坡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其特点表现为笔触精到、字态妩媚。对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去黄州之前,也就是1079年以前,是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苏轼受到父亲酷爱书画的影响,自幼也非常喜欢笔砚和书画,还曾经尝试手抄经史来提升自己,在这其中,苏轼也收获了不少乐趣。由此可见,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并创作书法,其早期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角度,以行书、小楷、楷书几种字体较为常见。而最能体现苏轼书法艺术特点的则是行书和草书,行书的代表作有《奉喧帖》和《眉阳奉候帖》,这也是苏轼现在保存最早的两部书法作品。世人评论,此两件书法作品的笔法劲爽,在点画及神韵方面都堪比王羲之的

苏轼水调歌头行书书法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行书书法作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俊逸洒脱的书法著称于世。苏轼精通书法,尤其擅长行书,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行书作品。本文将针对苏轼的 行书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和赏析。 一、苏轼行书的特点 苏轼的行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 的行书作品,整体上呈现出豪放洒脱、流畅自如的特点。苏轼的行书 笔势大气磅礴,刚柔并济,线条舒展流畅,富有变化。他的字体端庄 凝练,字形结构简洁,笔画富于变化,给人以独特而奇妙的视觉享受。 二、苏轼行书作品赏析 1. 《赤壁赋》行书 苏轼的《赤壁赋》行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行书作品中的 经典之作。整篇赋以行书书法表现,字体洗练瘦削,横线流畅而优美。苏轼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笔法,以及点画的变化,使整篇作品生动 而丰满。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江山如画的景致,彰显苏轼笔下的豪情壮志。 2.《水调歌头》行书 苏轼的《水调歌头》行书是他的另一经典之作。苏轼以朱砂作为书 写材料,运用鹤顶笔勾勒出流畅而有力的字形。整篇作品笔致雄浑,

气势磅礴,能够充分展示苏轼的豪放情怀。字间间留有适度的空白,构图简洁、富有节奏感。苏轼在行书中以简洁而独特的笔法,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苏轼行书书法的影响 苏轼的行书书法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行书作品中的大胆创新和个人风格的展示,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行书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激发了后人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思维,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 苏轼的行书书法作品独具魅力,承载了他丰富多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他的行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流畅自如的风格,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通过对苏轼行书书法的赏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轼这位文学家、书法家的艺术成就。

蝶恋花苏轼书法作品

蝶恋花苏轼书法作品 苏轼蝶恋花,文字精美,为人千古传唱,而书法家们也喜欢在苏轼的词中寻找灵感,借此创作出了非常不错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蝶恋花苏轼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学书必成的十四条铁律 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笔力。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有功无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