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学习目标】:

1. 明确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理构造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学说。 【主干知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常形成 常形成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 地下水储藏区,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A. 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沟、海岭)分成六大板块;

B.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的运动;

C.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现象 (1):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红海、大西洋、地中海、大西洋中脊、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

(2)解释某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解释某地多地热资源的原因

(4)解释某地多有色金属矿的成因 【高考链接】

(2015山东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 B C D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大理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

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6.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课堂总结:

巩固练习:

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

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一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一岩层上升一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一水平运动一外力侵蚀

读下图,回答2~3题。

10.关于图中B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形成的向斜

B.外力作用形成的背斜

C.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后,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D.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

11.下列地貌的地质构造与图中A处一致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庐山C.渭河平原D.安第斯山

南迦巴瓦峰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边的终点,也是这一带的最高峰,海拔达7782 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雪山、冰峰、峡谷、急流是南迦巴瓦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a、b、c、d分别代表

A.a断层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单斜山

B.a断层 b向斜山 c单斜山 d背斜谷

C.a断层 b单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D.a断层 b背斜谷 c单斜山 d向斜山

13.从地质构造上看,南迦巴瓦峰是

A.断块山 B.背斜山 C.向斜山 D.火山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和沿AC线所作的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可能存

在的资源分别是()

A.背斜,山地,石油、天然气

B.背斜,盆地,石油、天然气

C.向斜,山地,地下水

D.向斜,盆地,石油、天然气 15.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 )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先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然后是从南流向北

C.基本呈南北流向

D.从西北流向东南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16、17题。 16. 该地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谷 C. 背斜成谷 D. 向斜成山 17. 该地质构造 ( )

A. 便于储水

B. 便于储油

C. 上部岩层较老

D. 两侧岩层较新

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9.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I 、II

B . III 、IV

C . I 、III

D .II 、IV

图2为某半岛地形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板块挤压作用的影响 B.板块张裂作用的影响

C.变质作用的影响

D.重力作用的影响 4.下列关于该半岛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雪与温泉相映

B.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植被稀少

D.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冰川 5.与伦敦(51°N )相比较,R 地 A.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大 B.昼长相似

C.日落较晚

D.以上三项无法推断

图3 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读图完成6 ~7 题。

6 .图中岩层从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A .T1 T2 T3

B .T2 T3 T1

C .T3 T1 T2

D .T3 T2 T1

7 .甲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下陷

B .背斜顶部受外力的侵蚀作用

C .流水的侵蚀作用

D .冰川的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 引言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形的特征,其形成与各种力的作用有关。其中,地球内部的力,即内力,在地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球内力的分类与特点 地球内力主要分为构造力和热力两种类型。 2.1 构造力 构造力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和变形引起的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造成的压力、张力和剪切力。这些构造力会使地壳发生拗压、抬升、下沉、断裂等现象,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2.2 热力 热力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引起的力。地球内部不断的热能释放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产生应力和变形。热力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方面。

3.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变化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使得地球表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由于地壳拗压作用,山脉形成;地壳的抬升使得高原和山地出现;地壳的下沉则形成盆地和洼地等。这些地貌变化直接受到构造力的影响。 3.2 热胀冷缩引起的地貌变形 地球内部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当地壳板块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时,地表可能发生断裂、抬升、下陷等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是由地下岩浆的热胀引起的,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地貌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3.3 地震引起的地貌变化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的地壳震动现象。地震会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破裂,从而改变地貌形态。例如,地震造成的地质断层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断崖、峡谷等地貌特征。

4.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与地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地貌的形 成需要内力的作用,而地貌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力的分布和释放。例如,地表的断裂和抬升会改变地壳板块的受力状态,进而影响内力的释放方式。 此外,地貌对内力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貌的高低 起伏和形态特征会导致内力分布的差异性。例如,在山脉地区,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内力会被积聚在山脉脊线附近,从而加剧地震和火山活动。 5. 结论 内力作用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壳运动, 热胀冷缩和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貌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地貌的形态和特征也会影响内力的分布和释放方式。对于地貌的研究和认识,理解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学习目标】: 1. 明确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理构造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学说。 【主干知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常形成 常形成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 地下水储藏区,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A. 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沟、海岭)分成六大板块; B.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的运动; C.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现象 (1):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红海、大西洋、地中海、大西洋中脊、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 (2)解释某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解释某地多地热资源的原因 (4)解释某地多有色金属矿的成因 【高考链接】 (2015山东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 B C D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大理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 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6.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常形成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后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常形成高原、盆地、断块山(如庐山、黄山、华山、泰山)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堆积形成的山体称为火山。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岩石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发生变化后,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变质作用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三、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导致沉积岩层发生变形,会形成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将形成褶皱(图1)。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水平剖面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图1 褶皱示意图 背斜有时能形成山地,但有时也会形成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侵蚀所致。向斜有时形成谷地,但有时也会形成山地,这是由于向斜中心部分受挤压,难以侵蚀所致。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或张力可能会使岩体破裂,若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则形成断层。断层可分为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前者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后者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一侧将形成高地(断块山,如图2),下降的一侧将形成谷地。 图2 断块山示意图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在背斜构造处找石油、天然气,在向斜构造处找地下水;隧道工程应选址在背斜而非向斜,水库、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四、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了为

高考文综地理常考点,内外力作用与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高考文综地理常考点,内外力作用与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重要考点。以特殊地貌景观图、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貌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高考命题的趋势。现在学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内容,迎接高考挑战。 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内力作用表现及影响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形成地表形态粗毛坯。 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蚀常形成山 ③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的统称。 特别注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3.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1)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板块的相对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④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⑤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 用、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 凹陷,形成高山 或盆地 各种地表形态 是内力与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 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一板块边界鹭内方向板块运初方向(葭非洲板块为参照)

3.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 、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岩层中间向上 隆起,叫背斜;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 断层构造。其中E 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 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 地或谷地。

高中地理知识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概念解读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即为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由海岭、海沟等隔开。大板块的内部还有很多小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风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种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的影响下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分解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如机械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属物理风化;在空气、水等作用下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植物根系导致岩石裂开,属于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就是风、流水、冰川在一定速度下挟带碎屑磨蚀、冲刷岩石,使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二、原理阐释

考点1: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缘的黄 土堆积 例1、指出下页图中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析:三角洲是河口地区河流入海泥沙沉积而形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水土保持能力强,水土流失少,来沙少。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导致入海泥沙量较少;入海口附近,地形、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河口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加之海浪侵蚀,且大陆架较狭窄,海岸较陡,不利泥沙沉积。 考点2:六大板块与世界宏观地形 板块同大洲或大洋的范围有区别,只是借用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命名而已,而且板块的边界不是大洲、大洋的边界,而是由海沟、海岭、造山带等构造带隔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陆地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雅鲁藏布江是两个板块的地壳缝合线。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 (2)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 (3)掌握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结合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景观图分析地形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重大地质灾害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变化 本讲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 2.板块构造学说 本讲难点: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 课时一: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一、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板块构造学说 1.理论内容: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造山带,不要把大洲和板块混淆。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典例分析】 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 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回答(1)一(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课后作业】填图完成六大板块名称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下图,回答1~2题。 1. 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B.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2.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A.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B.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 C.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 D.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 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5. 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 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7. 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春 B.春→ 夏 C.夏→ 秋 D.秋→ 冬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轮16 常见的地貌与内外力作用

常见的地貌与内外力作用 (2022·成都蓉城名校联盟二模)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2. 图中砂砾岩层下界为相对平坦的面,该面形成时期() A. 地壳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稳定,接受沉积 D. 地壳稳定,遭受侵蚀 (2022·重庆二模)嶂石岩地貌是太行山中部和南部发育的典型石英砂岩奇险景观,它以色红、顶平、身陡、棱角明显为特征,以规模宏大的阶梯状绵延大墙展现在世人面前,享有“赤壁丹崖、万丈红绫”的美誉。图1为嶂石岩地貌景观图,图2为嶂石岩坡面发育过程剖面图,据此完成3~5题。 3.原始崖壁的地质构造属于() A.断层抬升 B.断层陷落 C.背斜隆升 D.向斜凹陷 4.嶂石岩地貌发育的起始部位为() A.顶部坚硬岩层 B.顶部松软岩层 C.底部坚硬岩层 D.底部松软岩层 5.形成棱角明显特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坍塌崩落 D.搬运堆积 (2022浙江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细。完成下面小题。 6.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 7.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全国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貌 主干知识梳理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分布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亚欧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为太平洋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海沟。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与地貌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断层 (1)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2)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三火山地貌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 组成 甲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B.向斜山 C.背斜谷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 解析:1.B 2.A 第1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在甲处的埋深判断,在甲地中部埋深大,两侧埋深小,所以岩层中部向下凹陷,属于向斜构造;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向斜槽部岩石坚硬,风化速度慢,所以最先会演变成向斜山。第2题,根据同一岩层的连续走向,乙处是背斜构造,该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拱起部分出现缺失;该处连续性的岩石应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与周围的岩石类型不同。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八个堆积面T 1 ~ T 8,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1 。读图,完成3~4题。 3.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是( ) A.T 2形成时期B.T 4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下图,回答1~2题。 1. 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B.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2.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A.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B.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 C.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 D.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 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5. 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 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7. 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春 B.春→ 夏 C.夏→ 秋 D.秋→ 冬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1.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经典题,4分)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根据海陆轮廓、经纬度等图示信息判断板块边界类型 (2)(2016.4浙江选考,2分)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1分)板块碰撞(1分)(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相对位置与板块边界类型。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注记信息,可以判断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褶皱的判断方法 (3)(2016浙江文综,4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 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解析:由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读图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且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故B、D项错误。图中西侧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A项错误,C项正确。 4.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常考地貌 a.断层的判断方法 (4)(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读图,完成下题。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B) A.地堑谷 B.断层谷 C.背斜谷 D.向斜谷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有明显的位移,应为断层构造,而背斜、向斜是褶皱构造,故C、D项错误。剖面图中只有一组断裂面,南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层谷,而地堑谷是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陷而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b.断层及断陷湖 (5)(2018全国Ⅲ文综,4分)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km。读图,完成下题。

内外力综合作用与地貌导学案

《地质作用与地貌》导学案 一、课程标准深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对认识地貌部分内容的深化,重点要求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的要求有两个:①从变化的观点考察地貌;②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察地貌,一定要明确任何地貌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地自我推断。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根据地质构造图,分析判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内外力综合作用下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分析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地貌类型,探究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 导入:重温经典 (2020.1浙江选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 请同学们自主建构地质作用形式思维导图

三、关键能力看拓展 拓展1:内外力作用先后顺序判断: 拓展2:内外力作用形成地貌的过程性判断: 描述黄山奇峰异石的地质形成过程(6分) 地质过程性问题答题技巧: 组成黄山的岩石为花岗岩 四、高考真题回头看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3.(2020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是图1中丙地的气候资料。 图1图2 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1)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5分)

高考考点丨考点19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高考考点丨考点19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 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 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三、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蚀常形成山。

③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特别提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②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完整word版)专题七、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专题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自主学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运 动 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运 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影响因素作用 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地貌 搬运作用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误区警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 是 ,B是(或变质岩),C是 (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合作探究: 一、主要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运动 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岩层变化产生地貌举例关系 运动岩层发生水 平位移和弯 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 断裂带和巨 大的褶皱山 脉 (如马里亚 纳海沟)、巨大 (如阿尔卑 斯山、喜马拉雅山)、 形成,如(西洋 海岭)等. ①它们相 伴发生; ②在不同 时期和不 同区域,两 者常有主 次之分; ③就全球 而言,地壳 运动以 为主, 运 动为辅 运动使岩层发生 大规模的隆 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 原、断块山 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泰山、庐山, 汾河谷地、, 台湾海峡,东非大裂 谷。 二、主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 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 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 形成,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红色沙漠”、“石 漠化”等 (例:长江三峡、黄土 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 河、、石林、峰林等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 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 云岩等)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瑶琳仙境)

地貌即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它是地球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即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它是地球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构造地貌:地球内营力作用造成的地貌,主要造成大幅度的地貌单元,如山脉、高原、盆地、海盆等。 (2)流水地貌:由地表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造成的地貌,如长江三峡等。 (3)岩溶地貌: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共同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石芽、石林、溶洞、落水洞等。 (4)冰川地貌: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及对侵蚀物的搬运、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常形成角峰、刃脊、U形谷、冰川湖等。 (5)风沙地貌: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主要是沙石)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如石窝、风蚀蘑菇、风蚀雅丹等。 (6)海岸地貌:由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台地、海蚀洞、海蚀柱、海滩等,浙江普陀山为典型代表。 (7)丹霞地貌:中生代湿热气候条件下沉积形成的陆相红色沙砾岩层,在风化、流水等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貌,常形成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天然桥等,武夷山、丹霞山为典型代表。 (8)花岗岩地貌:由花岗岩体所构成的峰林状高丘与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的通称。 (1)构造湖: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断陷、沉降所形成的构造盆地,储水而成的湖泊,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 (2)火山口湖:火山爆发后,喷火口沉降、凹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等。 (3)火山堰塞湖——火山喷发的熔岩堵塞河床,抬高水位而形成的湖泊,如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4)冰川湖——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如天山天池等。 (5)岩溶湖——可溶性岩石被溶蚀成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如贵州威宁的草海、广东肇庆星湖等。 (6)风成湖——沙漠地区受定向风吹蚀形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的月牙泉。 (7)潟湖——沿海洼地由于沿岸流所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所形成的湖泊,如太湖、杭州西湖等。 (8)河迹湖——由于河道的摆动,残留下来的河道所形成的湖泊,如扬州的瘦西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