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摘要:在我国彝族的各种传统民族文化当中,彝族舞蹈的地位十分重要。彝族舞蹈拥有十分丰富的形式,舞蹈风格十分鲜明,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品味以及艺术形式,对彝族独特的舞蹈特色进行展现。本文分析讨论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其发展状况,并透过研究看到传承和保护彝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彝族舞蹈;;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一:彝族舞蹈概述

(一)彝族舞蹈溯源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十分团结,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并且浓郁的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富而又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每个民族因为地狱的不同,风俗的不同以及信仰和文化的不同,各个民族的舞蹈内涵和舞蹈形式也各有千秋。

在彝族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彝族的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彝族人民看来,彝族的舞蹈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人们之间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

彝族有很多种族源的说法,其中包括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滇池中心说等等,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是东来说,即指氐羌族群是彝族远祖的来源。彝族的形成时期是发生在南诏那个时期,当时在南诏时期,庙会舞、巫舞和佛舞以及各种各样的乐舞都非常盛行,有些歌舞到现在仍然在彝族人民中间保留和流传。据有关数据统计,彝族的民间舞蹈约有170多种,跳法大约就有1900多种。彝族最主要生活的地方是神山,一直到我国解放之前,仍然保留着很多的社会形态,所欲,彝族仍然保留着远古时代的舞蹈风格。彝族生活和舞蹈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例如过节、斗争、祭祀、农耕、声场等,舞蹈的动作形态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演练而来的。因此,这也从另一方面形成了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的彝族舞蹈文化。

(二)彝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1.彝族舞蹈的意义

彝族民间的舞蹈拥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从舞蹈表达的内容来看,舞蹈大多表演耕种、狩猎、丰收和放牧等场面,并且表现出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勇猛姿态和男女之间互相倾诉爱慕等的情节。彝族的民族舞蹈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把生活中普通的动作提升到美的表达和层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而且独具美感。而这些模仿人们生产劳作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舞蹈动作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彝族舞蹈的不同分支

由于支系众多,彝族舞蹈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四川凉山地区的民间舞蹈质朴古拙、动作简练,通常是与歌唱和器乐演奏紧密相连的,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边歌边舞和群舞。红河地区和云南楚雄的舞蹈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技巧性,经常伴有乐器演奏。而黔桂地区的舞蹈则是以祭祀、婚丧活动中表演的舞最有特色,有些舞蹈不用乐器伴奏,而在生活气息的歌唱中表演,期间会以呼喊来助兴或增强气氛。彝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有烟盒舞、阿

细跳乐以及披毡舞等等。

(1)烟盒舞

烟盒舞同时也叫跳弦和跳乐,是指在跳舞的时候舞者的手中各拿着一个由竹皮制成的烟盒,跳舞时用手指弹响烟盒的底部,用来控制舞蹈中的动作和节奏,因此得名烟盒舞。是具有一定技巧的自娱性舞蹈,起源于彝族名为玩场,吃火草药的习俗。

(2)阿细跳乐

也叫阿细跳月,意思就是“欢快的跳”是彝族阿细人的群众性舞蹈,他的表演形式非常自由活泼,男女老少都可以来参加,具体人数不限,有男舞者弹拨大三弦,吹竹笛作为伴奏。

(3)披毡舞

流传于四川凉山地区,一般是在婚礼上表演的形式。各地跳法都很相似,身穿披毡,多为双人对舞,男生女生都可以参加,但舞蹈动作,表演时,男女是互相对立的,互相唱和的,舞随歌起。

二: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彝族舞蹈的体态动律

1.彝族舞蹈的情感色彩

彝族舞蹈大多数都体现出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彝族舞蹈多处体现了彝族的民族性特点,比如舞蹈动作中的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都是鲜明的彝族舞蹈元素,彝族舞蹈具有鲜明的韵律,优美的体态以及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都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2.彝族舞蹈的动作情感

舞蹈不仅仅会在人体上得到表现,同时还会从服饰文化、面饰文化、音乐特色以及相对应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杂技等方面交相辉映。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彝族舞蹈的现代化,彝族舞蹈已经和文化等不同的艺术相互连接,密不可分。首先,彝族舞蹈的韵律上具备内敛外张的特点。我们在欣赏彝族舞蹈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彝族到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没有较大的动作幅度,同时也不具备一个较快的舞蹈速度,整体较为耐人寻味,在表演方式当中容易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也就是说彝族的舞蹈在气势当中比较内敛,同时在表演过程当中吧这种内敛的气势内部融入到表演者的感情当中,从而能够让进行表演的演员能够将这种情感转变成为十分激情的舞蹈韵律,在这个过程当中,舞蹈动作也能表现出张力,也就是外张的艺术特色。另外,彝族舞蹈在表现的形式当中也具备模拟和表现的艺术特色。彝族舞蹈和其他舞蹈一样,都是使用人体的各种动作对舞蹈当中的内涵进行表达,都是从虚拟化转变成表现性的一种过程,这是虚拟性和表现性相互结合的成果,这种特点和彝族人民日常生活当中的习惯和对其独特的情感具备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彝族舞蹈当中的节奏十分和谐,同时也较为热烈,彝族到能够十分突出的表现出自己的节奏,一个舞蹈的灵魂就是其中的节奏感,在彝族舞蹈进行表演的时候,具备十分鲜明的节奏感,一个舞蹈,如果拥有一个较为强烈的节奏该能够引导者舞蹈动作以及其韵律的掌控,这就是节奏当中的和谐,同时形体动作伴随着节奏的大小,强弱的变化而随之转变,让进行观赏的人们产生较为强烈的视觉波动,从而能够让其得

到情感共鸣,这也是彝族舞蹈十分典型的艺术特征。

3.彝族舞蹈的动作内涵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一顺边”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一顺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例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中跳的“都荷舞”,这是一种只有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舞,跳时,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一顺边”的优美艺术造型。

4.彝族舞蹈的动作表现

舞蹈中多处用到三步一抬腿舞步和一边顺舞姿,使整个舞蹈动作整齐悦目。舞蹈多次围成圆圈和一大横排,大家一起手牵手,波浪式和一顺边的动作多数都在横排中展示,还有下肢动作偏多,采取了比较接近民间跳皮筋的动作编排成舞蹈动作,看上去整齐,节奏感强,舞蹈中还有两两配合,或多人配合的动作,嬉闹中跳着欢快的舞蹈给观众一种愉快的心情,整个舞蹈呼吸平缓顺畅,体态优美,舞蹈节奏明确。

(二)彝族舞蹈的舞蹈服饰

由于彝族舞蹈支系繁多,因此,舞蹈服饰繁多,但彝族舞蹈服饰特嗲大都颜色鲜艳,并且配有很多首饰。

在历史当中,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彝族舞蹈当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痕迹,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具、服装等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舞蹈本身的动作当中。当然,原始的印记不仅仅指的是彝族舞蹈当中所具备的独特的舞蹈动作元素,假设说第六环境、服装和当地人进行生产活动的不同方式促进了具体的动态形成,那么舞蹈当中最为原始的气息更多的是从整体的风格和气息当中产生的。

大部分的彝族舞蹈的服装用的主体色是白色,袖子边围和衣摆的位置用了民族风的绣花来镶边,上衣是裙子的设计,及膝,腰部以下是开叉的设计,裤子也采用了民族风的绣花来收脚扁,整套衣服看上去很清爽,不受束缚,帽子的设计也很独特,额头顶端位置多成了一尖锥状,像鸡冠一样,两条丝帕垂直于脑后,黑色长布缠于头部,帽子耳朵两端垂着两条想耳环一样的东西,体现了彝家女孩的美。

三:从舞蹈看彝族文化内涵

(一)彝族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

1.审美心理

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是其能够得以生存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语言表达及非语言表达是一个民族表达审美心理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彝族的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表达过程中,彝族舞蹈的表达就是其非语言表达形式的体现,它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审美心理。

2.眼神表达

舞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眼睛是最真实的感情。眼睛里面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内心的一种直接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连接起来,更好地表达出舞蹈作品需要传输给观众的情感世界。著名的戏剧表演大师盖叫天先生在他的《粉墨春秋》一书中把眼神分为以下七类,即看、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 《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 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 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 一、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 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 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 (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 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 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 讨论研究动作) (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目的让学生知道 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 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 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 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 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 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 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 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 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 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彝族民俗文化展策划书

彝族民俗文化展策划书 前言: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人世世代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久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了弘扬彝族文化,再现伟大的彝族风情,谱写彝族人的热情,2013级彝语班联合2014级彝语班将在十一月举办“彝族民俗文化展”。 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热情似火的彝族风情, 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展会; 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彝族民俗; 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 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彝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 一、展会名称:彝族民俗文化展 二、展会主题:彝族风情

三、展会标志:三弦 四、展会时间:待定 五、展会地点:待定 六、主办单位:XXXXX 承办单位:XXXXXXX 七、展品范围:1.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3.民俗风情 4.建筑文化 5.民俗工艺品 展会形式则以:PPT图片+文字说明及现场实物展示为主 八、办展目的:通过模拟整个专业展会的全部运作过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作能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弘扬彝族文化,彰显彝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促进彝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九、展会特点:学生自办的展览,专业强,可参与度高,展品独特,影 响范围广。 十、展会性质: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流。 十一、展会进程: 1.宣传阶段:口口相传,吸引观众。 2.筹备阶段:确立展会各项负责人员,制作相关的PPT,收集 相关展品。 3.实施阶段:由主讲人由PPT讲解+实物展示。 4.总结阶段:负责人聚在一起讨论展会的得失和需要改进的 地方。 十二、展会时间安排及工作部署:待定。 十三、展会筹备委员会工作安排。 流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

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精简篇)

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区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地区,全区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3万,全区辖6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少数民族乡镇6个(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云山彝族傣族乡、永庆镇傣族、瓦窑镇白族彝族),有民族村委会68个,居住有彝、白、傣、傈僳、德昂等26个少数民族13.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7%。其中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满族、佤族9种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 近几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较快,截止20XX 年8月,全区共有非遗项目名录87项,涉及少数民族的有近30项,其中省级名录3项(彝族舞蹈擦大钹多次在国家、省、市重要场合及重大节庆日上演,并多次获奖见后注解);州(市)级名录61项(省山乡、永庆乡傣族舞蹈嘎光、杨柳乡甘沟村彝族麻纺织传统工艺、永庆镇德昂族传统服饰习俗、云山乡芒龙村拉仑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云山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汉庄镇永铸村铸造工艺之乡等),县级名录11项。共有传承人46名,其中,省级传承人17名,州(市)级传承人29名;区级传承人1名。 二、工作开展情况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一直以来,全区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如以哀牢民族起源传说《九隆传说》、勐赖坝傣族民间故事《月罕姆卓与冒龙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口述文学,以彝族《青龙山上水好吃》、苗族《送郎送到麻栗坡》、德昂族《妹妹在山上等阿哥》、白族《花见蜜蜂笑着开》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等,使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多姿多彩,内涵丰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将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有效推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

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

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 前言 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舞蹈得到弘扬。舞蹈是一个民族的肢体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彝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彝族旅游生活中是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代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我们的民间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彝族舞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旅游文化的重视。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而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个因素中产生的。如旅游者在彝族旅游时参与的娱乐活动------围着篝火跳舞,就是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生活方式、服装饮食、音乐舞蹈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旅游文化的特征包括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等等。 (一)旅游文化的综合性 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旅游文化是一项以文化交流、文化消遣为基础,涉及社会各类成员,包括各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和借助于日益丰富的旅游媒体的综合性大众文化。 在现在由于旅游产业的转型,旅游业得迅速发展,旅游文化也不断提高,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包括在旅游文化中的帮助旅游的专业人员和设施也逐渐统一规划,为旅游提供了各种旅游服务,使旅游资源得到更有利的发挥,旅游文化包括旅游的所有活动,也包括不同的人种和不同阶级的人群。 社会的发展是影响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人,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对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不同。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也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在休闲娱乐的环境中,可以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鲜感。 旅游文化也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这门文化需要你自己投身到特定的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时间:2010-05-04 08:43来源:未知作者:东人达点击:次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关键词】彝族;文化;社会;和谐;思想 主持人:蓝勇 主持人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和藏族的遗传距离都更靠近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移过程。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应该说这两个民族在认知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东人达《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文指出彝族的和谐思想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这种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种思想融入社会中就是彝族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要求在彝族内部,也要求在各民族之间。应该看到,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汉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十分重大参考价值的。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早期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往往是生产力不高的背景下以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为背景的,所以,当各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怎样将这种生态意识保护下来,转变成为我们的现代生态意识就是值得研究的。王庆《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计量统计分析来对藏族认如风格作研究,研究的角度十分新颖,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关于藏族的“场独立”与“场依存”的结论不管怎样,但我感觉探索这种认知风格现象与藏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角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当然如果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将藏族的认知风格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认知风格比较,同时考虑到历史上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时间维度,研究就更有意义了。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民族彝、哈尼、傈僳、拉祜、纳西、基诺都在西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包含有和谐因素,表现出崇敬祖先、集体主义、生态保护、勤劳、勇敢、正直、团结、互助、好客的品格与传统,但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如在以祖先为核心的崇拜中,不同民族所注重的,彝族为六祖与祖灵,哈尼族为神树“伏玛尼”,傈僳族为鬼神台一的精灵“尼”,拉祜族为天神“厄萨巴”,纳西族为东巴教,基诺族的行使主体为巫师“布蜡包”、“莫丕”。 本文以西南彝族为研究对象。彝族历史悠久,很早就创制了老彝文,有上万部彝文古籍传世。从彝族先民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衍生出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于彝族的传说、崇拜、祭祀、习俗、礼制、规范、节日等活动中,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天地人合一是彝族和谐思想的根源 彝文经典古籍《西南彝志》的彝语音译是《哎哺啥额》。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即清

传统文化研究学习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识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②文字的作用、意义③史学典籍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③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08级3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 关键字: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年彝族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服饰 1.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则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

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代表“地母”。所以“一博”就是祖先。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 彝族火把节中的“焚人”与丧葬习俗中的“火化”虽然焚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