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萨克族简介

哈萨克族简介

哈萨克族简介

哈萨克族简介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哈萨克族使用的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J.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2002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周亚成 (新疆大学阿尔泰学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 要]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体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现在骨信仰习俗表现出其有意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一面,这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哈萨克族;骨;信仰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2)01-0024-04 在民间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从古至今始终纵横交错地表现出许许多多有信仰色彩的事象,或表现为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或表现在口头上形成了一些信仰的语汇或口头文学,或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精神生活的某种力量。[1]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十分广博,并且由于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民间信仰习俗多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骨信仰习俗便是其中之一。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反映了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和朴素的环境意识,从中也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一、骨信仰习俗的多重表现形式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身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表现在行为、观念、语言和一些仪式中。 (一)人体骨骼信仰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骨骼是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架。人体的骨组织中含有65%的矿物质和30%的有机物质,因而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红骨髓,是造血器官之一,因此骨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不仅极为看重骨在人体中的实际作用,而且将骨的意义延伸、扩张,表现出对骨的极端崇拜,达到了一种信仰的境界。如:哈萨克语称骨为 syjek(髓叶克),通过对这一词添加附加成份和予以相应的动词,既用来表示人的体形外貌,也用以表达人的情感、心态。哈萨克语说 长大成人为 syjek bekiw直译为 骨头长够了; 成长、长大为 s yjektenedi,直译为 骨头长大了; 魁伟、强壮的小伙子为 syjek ti d igit直译为 骨头大的小伙子。当一个人十分 悲伤、悲痛时,说成 saj syjegi s rq rlaw,直译为 悲伤进入骨头, 含冤受屈、受压抑为 syjegi d as w,直译为 骨头受压, 天性说成 syjekke bitten minez,直译为 从骨里产生的性格, 积习已久,根深蒂固为 s yjekke si iw,直译为 渗进骨头里的。哈萨克谚语也说 syjek tam r s yjenisip qun k!redi,aw z tamer art ?alade(骨中的朋友相依为命,嘴上的朋友斤斤计较); s!z s yjekten!tedi,tajaq etten!tedi(恶语穿人骨,棍棒破皮肉)等。哈萨克族对骨一词的宽泛运用,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 [收稿日期]2001-01-05 [作者简介]周亚成(1962-),女,陕西富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 24 !

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 “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毡房 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哈萨克族婚礼 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哈萨克族待客 终年以草原为家的哈萨克人会盛情接待远道来的客人。在哈萨克人家中,有为老人特设的木床,客人进屋后应坐在地毯上,切忌坐床。如果床上遮挂了布幔,客人不要掀开向幔中看。哈萨克人待客礼仪周到,入座时,一般是客左主右,客人们在毡房内按次序席地而座,主人先将奶茶、酥油、油炸食品、奶酪、糖果等牧区最好的食品让客人品尝。然后主人牵来一只肥羊,站在毡房门外,对客人说:“尊敬的客人,你远道而来,是我们家的荣耀,请允许我宰羊为你接风洗尘。”客人中年长尊贵的人这时要代表大家向主人祝福,感谢主人的盛情,祝愿主人家兴旺发达。进餐前主人提壶进屋,从左侧开始按顺序为客人倒水洗手,用餐之后则从右侧开始按顺序倒水。羊肉煮熟后端上餐桌,主人先用双手捧起盛有羊头的盘子交于那位年长尊贵的客人,客人则将羊头上一只耳朵割下来先递给主人家的孩子,一来表示赞扬你家的孩子听话,二来表示对主人家的尊敬(重视对方的孩子是对主人的尊敬),再将羊头奉还给主人。一般吃肉时,羊的肋骨和后腿肉给客人食用,羊腿上的关节肉和胸肌肉给女婿和儿媳,羊舌、腰子和心脏则给小孩。 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赛马 叼羊是为祈祷祝福的一种文娱活动。开始先由主持者祈祷,众人再向主持者祝福。然后宰杀被争夺的羊,割下羊头。发出抢夺信号,参加者飞马来夺(也有用活羊争夺的)。夺到的羊被人们簇拥带回,亲友一起共食,叫做“幸福肉”。 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诺鲁孜。 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哈萨克族文化

走近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以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总数已超过一百二十万。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其中冬不拉最为代表。他们的民间乐曲大都雄浑古朴,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草原风格。马是以逐水草为居的哈族人民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哈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那吾热孜节。其中那吾热孜节历史最为悠久,“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哈族的民族服饰,他们的服装便于骑乘,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她们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着哈族女子的勇敢和坚定。

哈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有句谚语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哈族人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送行时一定要热情。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卖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哈萨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自由美丽的民族。在河海大学,哈萨克族的同学,是我们最亲最爱的朋友。

[哈萨克族,习俗]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12 月中旬,冒着零下30 多度的严寒,我们访问了阿勒泰市切尔齐克乡克孜勒乌元克村哈萨克族的一位萨雅齐。他家在冬牧场,离阿勒泰有70 多公里。大雪过后,这里已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四野静寂,了无人迹。沿着崎岖不平的雪路,我们的汽车停在一排孤零零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面前,门前的几头奶牛身披雪霜,黑色牧羊犬的脸面也挂满白胡子。 这位名叫巴依达吾列提俄德尔希的哈萨克族萨雅齐,个头不高,虎背熊腰,十分结实。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进到另一间房里把他心爱的老鹰请到了我们面前。从来没和老鹰这么近距离地面对面过,天空中翱翔的小黑点,一下子变成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让我顿时心惊肉跳。鹰高80多厘米,体重约 7 千克,双翼展开据说能达2米。 鹰最厉害的身体部位爪,三趾向前,一趾朝后,铁钩般锋利。抓取猎物时,鹰爪像尖刀样地深深扎进猎物要害,撕裂皮肉,扯破血管,扭断脖子,猎物顷刻毙命。展开后犹如大氅的巨大双翼是老鹰的另一有力武器,当它以时速200 公里以上的速度向下俯冲时,宛如一架小型飞机,任何活物撞上,都只有倒地不起的命运。 哈萨克族萨雅齐的老鹰站在一个木墩上,头上蒙了一个黑皮眼罩。几分钟后,主人动作轻柔、缓慢地摘下了老鹰的眼罩。我们的眼前像突然摆放了两颗黑漆漆的夜明珠,熠熠生辉。老鹰神情严肃,用它锐利的眼神睃视了下四周,然后目光冷冷地落在我们身上,仿佛是在审查我们这些陌生人。 阿勒泰的鹰多住在悬崖峭壁上,每对巢区大约相距 10 公里。3 月上旬是老鹰们的恋爱季,它们成双成对地在空中盘旋追逐。4 月中旬产卵;巢多置于悬岩凹处,距地高20 多米,一般人很难接近鹰巢。鹰巢很大,直径一米多,中间凹下去,铺树枝、树叶、枯草和羽毛等,鹰巢要用很多年,每年都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使用年限长的鹰巢会更大。 鹰每次产蛋的数量不多,一般每窝产蛋 1 到 3枚。蛋的大小和鹅蛋差不多,青灰白色,上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蛋产出后即孵蛋,公母鹰轮流孵蛋,孵化期 40 多天,80 天左右鹰雏即可离巢。一窝如果孵出三只小鹰,由于食物不足,最弱的小鹰,就会被哥哥或者姐姐欺负,甚至被啄死吃掉。所以,通常情况下,一窝只能孵出两只鹰。 那么,他们怎么捉到鹰呢?我非常好奇。鹰巢那么高,鹰又是常年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展翅飞翔。真是想象不出驯鹰人是怎么做到把空中霸主变成身边的工作伙伴的。 俄德尔希告诉我,捉鹰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野兽多么凶猛,却都逃不出狡猾的猎人精心设下的圈套。方法一:在鹰经常飞行的地方,摆一只死兔子在地面,然后绑一只活乌鸦在死兔子身上,乌鸦不停乱动,好像正在吃兔子,再支一个20多平方的大网在地面之上,就可以张网待鹰了。 俄德尔希告诉我们,鹰很聪明,也很懂感情,但同时非常凶猛、狂妄。刚捉到时,不给吃喝,脖子上栓根绳子,并用眼罩罩住鹰眼,把它放在悬挂在半空的木棍或木墩上,昼夜不停地来回摇晃,使鹰无法入睡或休息。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1.白天鹅的故事(哈萨克的来历)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后来,因战争失利,部众四散,他身负重伤,单独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行走。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戈壁滩上犹如火炉一般。重伤和饥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滩上。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它给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湖边。卡勒恰哈德尔喝了水,伤病好像完全消失。顷刻间,这只白色雌天鹅突然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后来,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2.“姑娘追”的起源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3.“冬不拉”的传说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1)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与他一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为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可汗命令王宫里的奴仆必须在三天内找到他,谁带来不好的消息,谁将会受到嘴里灌满鼎沸铝水的惩罚。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www.doczj.com/doc/9310227479.html,/product.sf.3970714.1/ 论文摘要: 本文是笔者在深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查干布拉克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略)文主要以查干布拉克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并分析了定居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探讨(略)及影响.以期对哈萨克族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及学术界对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查干布拉克村的背景情况,简述了村落的发展概况以及民族关系的现状.第三章论述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农牧业体制变革是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一变迁历程伴随着牲畜种类与结构、牧养方式的变化(略)改良、农用机械的改进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五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的影响.第六章余论,是对全文的总结. The dissertation is acc(omitted)on the basis of three month field work at Qagan bulak village of Qapqal xibe Autonomous country ,I 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omitted)g .Taking Qagan bulak village for example(omitted)r tri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Kazak by the methods of self-observ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c.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omitted)riefly introduces th(omitted)dies and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 目录:摘要第3-4页 ABSTRACT 第4页 1 绪论第7-16页 ·研究的缘起第7-8页 ·研究的意义第8页 ·文献综述第8-12页 ·生计方式变迁的理论研究第8-9页 ·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第9-11页 ·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理论及方法第12-16页 ·理论架构第12-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关于田野工作第14-16页 2 社区概况第16-20页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第16-18页 ·村落发展概况第18-19页 ·民族关系第19-20页 3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33页 ·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传统的畜牧生计方式第20页 ·定居后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5-33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缘起第25-26页 ·定居后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6-33页 4 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33-38页 ·环境的变化第33-35页 ·自然环境第34页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加纳扎”仪式结束之后,即举行出殡仪式。坟地远的用骆驼驮,并用毯子覆盖灵柩。墓穴根据地形挖成直墓坑或掏成洞穴,尸体头部朝南,足部朝北,面朝西(即面对麦加)安放在墓穴里。在尸体放进墓穴之前,所有送葬者每人在尸体上放一撮土,然后安放尸体,并堵好洞口。 死者入葬七天时要举行“七天祭”,并给洗尸的人赠送衣服或衣料。四十天时要举行“四十天祭”,一周年时举行“周年祭”。 按照传统习惯,对死者要进行长时间的哀悼。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内必须身着黑服,头包白布,以志悼念。同时还要唱挽歌一年。挽歌自有其固定的哀调。每天在旭日将升和夕阳将落之时唱挽歌,如果远远看到前来吊唁的人也要唱挽歌,与吊唁的人见面时更要大声唱挽歌。如果前来吊唁者是女的或是近亲,则相互拥抱,放声大唱挽歌。 死者埋葬之后,亲属和本部落的人们要给死者家送食物、白布和牲畜。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毡房旁边要挂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有严格区别:年轻人挂红色旗子,老年人挂白色旗子,中年人挂的旗子是一半红一半白。死者生前经常乘骑的马要剪断尾巴,不允许任何人骑。转场或搬家时,需将死者生前所用的马鞍和衣物统统挂在马背上,并由死者的妻子领着走。同时还要带上志哀的旗子,经过别人的毡房时都要唱挽歌。 一周年时,要重修死者的坟墓。坟墓的形式视其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地位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者方形的墓形。也有呈八棱形状的。一些有名望的死者,还在坟墓上用砖砌起高高的拱塔,墓地范围很广,他的亲属或同部落的人都可埋葬在周围。 一周年的祭祀活动是极为隆重的。除重修坟墓外,还邀请亲属和本部落的人参加祭祀活动。祭祀之日,先将死者生前的乘骑牵到毡房前,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哭着与死者的乘骑告别,然后将乘骑宰掉,并将志哀的旗子拿下,折断旗杆。接着宰杀许多牲畜款待参加祭祀的人,并举行赛马、摔跤和阿肯弹唱等活动以悼念死者。悼念活动结束后,死者的妻子取下头上的白沙,儿女们脱下黑色的丧服,并将事先挂在屋内的死者生前的衣服取下,交给主持祭祀仪式的老年人。老年人将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乘骑的马头,四个马蹄和马皮一块拿到墓地上去安放。

迪玛希的个人资料介绍

迪玛希的个人资料介绍 中文名:迪玛希外文名:DimashKudaibergen、 Димаш??дай别名: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 民族:哈萨克族出生地:哈萨克斯坦 职业:歌手星座:双子座血型:B 身高:180cm体重:60kg 毕业院校: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大学出道年份:2010年 代表作品:《歌手》《一个忧伤者的求救》《Opera2》 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音乐世家里,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而对音乐着迷,并从小开始学习钢琴。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5岁便在音乐合唱团演唱歌曲,6岁时获得了哈萨克斯坦“Айналайын”钢琴比赛的冠军。 2010年,获得 “ЗвонкиеголосаБайконура”国际艺术节一等奖,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同年,报名参加了“雏鹰之翅青年歌手大赛”,但由于年龄太小而没有入选正赛。 2012年,参加“Жас?анат(青年荣)”大赛,并获得总决赛冠军;同年,参加“Восточныйбазар”国际歌唱比赛,并获得总决赛冠军。 2014年,参加“Славянбазары2015”流行歌曲大赛,最终获得总决赛冠军,比赛期间他还演唱了《Opyatmetel》等歌曲。

2015年,参加“国际斯拉夫音乐节”,并取得了175分的成绩,并因此在中亚及东欧斯拉夫地区获得关注;同年,获得“欧亚歌手大赛”第一名。 2016年,推出首张个人EP专辑《DimashKudaibergen》,收录 了包括《Yerkeleteyin》、《Daididau》等在内的4首歌曲;同年, 签约黑金经纪,成为旗下签约艺人。 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的嗓音能够横跨4.5组音阶,他也因此被誉为“哈萨克斯坦国宝级天籁”。身 高超过190cm的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拥有深邃的五官,不少人在 还没听到他开口唱歌时,都会先被其高颜值吸引。迪玛希·库达依 别列根是一名实力派歌手,他能熟练掌握多种唱法,尤其以高音见长。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神似林志炫,他也因此被称作为“青春 版林志炫”。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有着一双大眼睛,像小鹿一样 透着无辜。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一直都是以英俊帅气的形象示人,他能轻松驾驭美声和流行唱法,嗓音清亮还自带歌剧混响。

精美的哈萨克族图案

芦草沟镇中心学校美术教学教案课题精美的哈萨克族图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课本了解哈萨克族团的由来、图案排列规律、色彩搭配。 2、过程与方法 欣赏并绘制哈萨克族图案,体验独特的形式美感,由学习教材中的图案到自己设计的图案,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更深层次的了解哈萨克族文化,传承哈萨克族的图案绘制及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案的由来并设计哈萨克图案。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并制作哈萨克族图案。 课型绘画课时一课时教具彩笔、水粉颜料、排笔、纸、课件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备课人任玉娇授课人任玉娇领导签字

旁批 课前导入 一、导入 教室播放一段视频“哈萨克族舞蹈”,学生观看。 提问:同学们看到的这段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你是通过哪些方面知道的? 学生回答 教室小结,引出新课 《精美的哈萨克族图案》 新授内容 二、新课新授 1、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这一词是什么意思吗? 2、谈谈你对哈萨克族的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并利用课件展示答案。 3、利用课件为学生播放哈萨克族的房屋、服装、用品等图片。 提问:看过哈萨克族的服饰、房屋装饰及用具,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图案 4、请同学们快速看书,请找出哈萨克族传统图案的起源。 学生看书并回答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哈萨克族图案 学生欣赏 5、课件欣赏:哈萨克族图案的制作手法 哈萨克族图案的制作是多种多样的,有绣制、编织、剪贴和雕刻等。 6、哈萨克族图案的制作方法:一般需要连续或对称的纹样。 拓展练习

动手绘制哈萨克族图案 绘制过程 1、定版 2、设计纹样 3、依次拷贝 4、完成图案 5、填涂颜色 小结 哈萨克族图案充分体现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韵,我们不刻意追求写实,而追求美的幻想和夸张,无论是图纹还是配色,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板书设计 精美的哈萨克族图案 哈萨克族图案的制作,有绣制、编织、剪贴和雕刻等

浅析哈萨克族的服饰特征

浅析哈萨克族的服饰特征 一、哈萨克族的服饰特征和文化心理 从古至今, 牛羊与哈萨克民族的衣食住行结下了不解之缘羊皮袍、狐皮帽、毡筒、皮靴等已成为草原服饰的重要标志比骨针缝合兽皮更进一步的是服装面料的革新与创造, 可以根据人体特征体裁衣, 出现了具有领、襟、袖的上衣和前后开胯的裤子, 其造型和缝制技法也更灵活多样, 体现出人类服饰发展的不断进步。哈萨克族先民大部分生活在新扭北部和中亚等区域, 一直保持着以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他们以牛羊为伴, 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融合外来文化,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标淮。黑白相间中点缀着艳丽的色彩以及纷萦的装饰性图案都成为哈萨克族服饰的主要审美特点。这种独特的服饰艺术是哈萨克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反映出哈萨克族人民的审美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积淀。 哈萨克族服饰的基本图式, 多为单独或四方连续的植物纹样、三角形、几何形或连续的花纹形状, 在方和圆之间找到形式的互补与和谐在大量的西城考古发现中, 三角纹是最常见的纹饰母题哈萨克族牧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原山区地带, 四季明显, 光照强烈, 浓艳鲜明的色彩是哈萨克族普迫喜爱的色彩。在草原戈壁的冷色环境中生活, 他们选择红色来装饰毡房和服饰, 在色彩心理上可以起到抵御外界寒冷和调节环境单调的作用, 历代传承和地理环境成为影响哈萨克族服饰颇色和审美心理的主要因素。在纹样的题材上多以传统的植物、果实、兽角为原型, 变异成各种几何形, 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蕊。 在哈萨克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服饰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象征性的拟态, 还是巫现的活动, 都离不开炽热的歌舞, 而这些歌舞必须能够打动人心, 引起信徒的虔诚膜拜。因此, 那些图腾崇拜仪式或巫术礼仪执行者的服饰往往是该部落、该民族的服饰中最具典型性的部分, 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那些图腾崇拜的意识和代表灵物逐渐转化成具体的图案保留在服饰中。比如猫头鹰象征粉正义, 人们头顶插着它的羽毛可以避邪并保一方平安, 中国的哈萨克族儿童的塔克亚帽冠顶端插看的乌克猫头鹰的羽毛, 就代表着远离病魔, 永保安康的离意同一民族或支系由于不同的图腾崇拜, 在服饰上也会有相应的体现。历史上, 由干哈萨克族受萨满教的影响, 将白天鹅作为其重要图腾之一。白天鹅是天神与灵魂的化身, 哈萨克族人民以白天鹅为圣鸟, 倍加保护, 若能得到它的几片羽毛, 更是倍加珍贵。在中亚地区居住的哈萨克族人至今将火尊称为“火娘娘” , 服饰上以红色象征这种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不同国家、地区哈萨克族的服饰特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透过灿烂丰富的民族服饰, 我们可以发现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和服饰特征。 1、中亚地区哈萨克族的服饰艺术 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服饰艺术很难找到传统宗教影响的影子, 更多体现出对于审美的追求。自从世纪末沙俄进驻中亚地区后, 它的工业文明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区域内开始传播, 纺织业获得发展并可以生产出精细的棉麻等先进产品, 取代了以往传统的粗毛制品。同时, 艺术的品味和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哈萨克族服装的装饰中, 现代调色、印刷等技术逐步代替了民间传统的自制颇料及图案组合, 更倾向于俄罗斯民族风格, 图案丰富、色彩纯粹, 形成极为高贵典雅的风格。采用机制、剪贴、印刷等制作手法, 在相子、领口以及前雄、袖口等地方, 运用细膝的线条组成花纹或花卉图案, 以连贯自由的几何形为主, 并以重复连续的手法构成整体图案, 形成了庄重美观的特色。此外, “十月革命”后由于教育模式的传播中亚哈萨克族服饰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 2、中国哈萨克族的服饰艺术

哈萨克族的30条禁忌

哈萨克族的30条禁忌 哈萨克族的禁忌很多,表现在生产、生活、做客、婚姻和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 1、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进入房内,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在房侧或房后下马,并把马鞭放好。 2、做客时,忌讳客人坐在放有食物的箱子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胡大赐予的,是圣洁的。 3、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毯上,不许把两腿伸直。 4、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捏鼻涕、挖鼻孔、放屁、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否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尊敬。 5、吃饭、喝茶时,不能脚踩餐布,更不许跨越餐布。在餐布收起来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离开。如有事外出,不能从人前走过,须绕到人后面走。 6、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而应该掰成小块吃。 7、主人做饭时,客人最好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 8、主人端上来的茶、酒、肉和其他食物,不管好坏,都要高高兴兴的接受。茶不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喝酒最好要一饮而尽,如果不会喝,也要喝一点,以示谢,否则主人会以为你瞧不起他或者有别的意见。主人给的肉也要痛痛快快地接受,不要不吃,否则主人是不高兴的。 9、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水,而应用毛巾擦干。 10、哈萨克族忌食猪肉、驴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兽肉,也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他们认为,这些肉和血都是不洁的。 11、在哈萨克族人家住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不然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他们。 12、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多是住两天。 13、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说能“胖”,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14、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当着主人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的狗,不要当面数主人牧畜头数,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牧畜遭受损失和灾难。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他们认为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是侮辱了使他们致富的神灵。他们认为,牲畜的增多和肥壮,都是由主管拴绑各种牲畜的绳子的神灵赐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不有用脚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头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点人数,否则会被认为是把人当作牲畜清点。 18、借用的马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示。 19、儿媳妇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 20、妇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妇的房子、青年妇女单独住的房子,不要随便进去,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或赤膊进别人的房子。 21、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和抽烟。

电影“鲜花”体现的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文化

电影“鲜花”体现的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文化 哈斯铁尔.巧坦 摘要:新疆本土电影《鲜花》对民俗文化的运用非常重视,为了很好地展示出哈萨克族特殊而独具艺术魅力的民俗文化,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哈萨克族的多种民俗事象,使它成为影片有机体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影片的一大奇观,在影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俗文化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鲜花》;哈萨克族;民俗文化 引言:的该片以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一种即兴表演方式)这一文化形态和草原生活的有机结合为叙事背景,着力塑造了一位性格坚毅、善良智慧的女阿肯“鲜花”的生活、情感、奋斗经历,表达了哈萨克族独特的励志哲理,以及原生态的文化魅力,弘扬了真善美。民俗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包含了群体共同文化意识,因此,民俗在电影的情感、思想、气氛、风格特质等层面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鲜花》中许多民俗的运用都是富有深意的,它将民俗的文化意义与影片的情节相融,对于电影主题的抒发起着绝妙作用。 正文: 影片《鲜花》亦如其名,是一部洋溢着芬芳动人气质的作品。与投资上亿的“大片”相比,这不是一部大制作,但这并不代表其境界和格局狭小。恰恰相反,这个讲述哈萨克女阿肯(歌手)的故事同时在叙述一个民族的文化诗意,甚至后者才是叙述的本源和魅力所在。为了很好的展示出哈萨克族特殊而独具而艺术魅力的民俗文化,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哈萨克族多种风俗习惯,使它成为影片的一个亮点。在影片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2.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加审美的情趣,调动观众的情绪 在民俗影片中,民俗事象不能游离在故事之外,不能只是利用民俗文化来制造“奇观化”的视觉盛宴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不仅仅只是利用民俗文化来进行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是将民俗文化与情节交融,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更加引人入胜。《鲜花》这部影片是以“鲜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可以说,鲜花虽然经历了“失父”、“断指”、“丧夫”等磨难,但整体说来,她的人生也不算特别曲折离奇。如果以记录的方式来展示鲜花的一生,并不会使多少人感动。但是,影片巧妙地将民俗文化故事情节有机融合,这就增加了影片的审美情趣,吸引了观众。影片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结构,整部电影由 5 部分组成:摇篮曲、挽歌、谎言歌、哭嫁歌、无声,这样组织结构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哈萨克族那种“从出生到死亡,唱着歌来,唱着歌去”的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井然有序,繁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成立于1954年11月,下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唯一的哈萨克族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26.91万平方公里,通常所讲的伊犁是指伊犁州直区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相邻,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南与阿克苏地区相邻,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人口291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2.8%,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七师及所属19个团场。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素有“塞外江南”美誉,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之乡”和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瑰丽的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伊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自西汉以来,伊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成吉思汗西征、左宗棠收复疆土、林则徐治水、锡伯营大西迁等重要事件。在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包括哈萨克、维吾尔、汉、回、蒙古、锡伯等13个世居民族在内的47个民族共同孕育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独具特色的伊犁文化。 伊犁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这里年均降水量为465.4毫米,伊犁河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约占全疆水资源量的20%;拥有天然草场5100多万亩,森林面积1097万亩,耕地800余万亩,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已探明矿种9类63种,煤、铁、金、铀、石灰岩储量居新疆前列,其中煤炭远景储量4772亿吨,已探明储量564亿吨;石油探明储量7.6亿吨。 伊犁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边境线长475公里,伊宁市距乌鲁木齐6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原首都阿拉木图436公里,是新疆乃至全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国际大通道。沿边设有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3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公路口岸,具备中哈国际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伊宁机场、西气东输管道四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正在建设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在新疆设立的两个“特区”之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全国唯一的跨国经济合作区。 伊犁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境内有库尔德宁雪岭云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野核桃、小叶白腊、四爪陆龟3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天山马鹿、雪豹、麋鹿、盘羊、四爪陆龟、裸腹鲟等60多种珍稀动物和野生核桃、苹果、巴旦杏、雪莲、甘草、贝母等3000多种高等植物、700多种药用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哈萨克族民俗中的传统节日及娱乐活动

哈萨克族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同学们,关于少数民族,你们都知道哪些 让我来告诉各位哈萨克族人是游牧民族,是属于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拥有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 “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 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它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 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 ,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提醒内容 (1)同学们,关于哈萨克族,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关于哈萨克族的的风俗习惯,你又了解多少? (3)关于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你又知道多少?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节 肉孜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 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戏娱乐活动有:叼羊、赛马、姑娘追、猎鹰活动等

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哈古春。关于纳吾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诸神,而这个节日与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人们以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送哈萨克人把从这一天开始的新月叫做纳吾鲁孜月。纳吾鲁孜节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浓郁,哈萨克人将它作为新春佳节隆重地庆祝是有道理的。,开展娱乐活动,《纳吾鲁孜歌》的产生与纳吾鲁孜节有关,是哈萨克人习俗歌的组成部分,Nawrz 种食品做的(也可Nawrz 。做罢年粥,人们还要效用过冬的马肋肠、马肥肠、马碎肉肠、马脖肉、马做骨肉。这天,人们,月冬宰的牲畜头一直存放至纳吾鲁孜节献给老人,老人malga 谁不想得到老人

哈萨克民间诗歌简述

诗歌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活中每一重要事件都有诗歌伴随着,生孩子、结婚要唱歌,死了人、祭祀也要唱歌。总之,诗歌已与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19世纪下半期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Abay Qunanbayev )(1845— 1904)就曾这样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诗歌对哈萨克人 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诗歌给你打开了世界之门,诗歌也将伴同你在坟墓中安息,我的人民,你要理解:是诗歌使得生活有了乐趣。 哈萨克族民间诗歌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列四大类: 1.生活习俗歌(salt-sana jyry ) 多与哈萨克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其中又可分为婚礼歌———佳尔-佳尔、出嫁告别歌、揭面纱歌和哀歌等。兹将其中主要的几种简单介绍如下: 佳尔-佳尔(jar-jar )。男女青年间的对唱,在新娘即将动身前去婆家时,由参加婚礼的男女青年分成两组演唱。小伙子们的一组所唱内容多是欢快、戏谑性的,目的在于安慰新娘;而姑娘们的一组所唱则多表达惜别、留恋之情。有时也通过姑娘们之口,叙说哈萨克妇女在旧时封建宗法社会中的悲惨处境。“佳尔-佳尔”的名称来源于这种对唱每一句诗后,由男女双方合唱的一句“佳尔-佳尔”(意为朋友-朋友)。通常每段诗由四句组成,前两句本身没 有什么具体意义,只用于加强后两句的寓意。如: 小伙子: 城里买来了漂亮的嫁妆 佳尔-佳尔! 丝绒的萨乌凯雷②压得你头不能昂, 佳尔-佳尔! 你不要老放心不下爹娘 佳尔-佳尔! 自己的公婆还不是一样 佳尔-佳尔! 姑娘: 房前的流水明明亮亮 佳尔-佳尔! 我在镜中看到郁郁不乐的面庞 佳尔-佳尔! 尽管这位青年满口把公婆夸奖 佳尔-佳尔! 再亲也比不上自己的爹娘 佳尔-佳尔! 小伙子: 你好比白兔从我们面前跑过 佳尔-佳尔! 好比草原上漂亮的小骆驼 佳尔-佳尔! 我说,姑娘你为啥哭得这样伤心 佳尔-佳尔! 难道令弟没跟你来作客? 佳尔-佳尔! 哈萨克民间诗歌简述① 耿世民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要:诗歌与哈萨克族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每一重要事件都有诗歌伴随,哈萨克 族民间诗歌按其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生活习俗歌、民歌、对唱和长篇叙事诗四大类。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诗歌;分类中图分类号:I207.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1)01—0034—04 收稿日期:2010-10-10 作者简介:耿世民,男,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3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1第1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

大学英语课堂演讲稿-介绍哈萨克族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zak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zakh Good morning and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effort to be here with us today. My name is Huang xinmei and I’m major in systems engineering. What I’d like to do today is to talk about the Kazakh nationality. Because I worked in Altay as a voluntary teacher last year, and I have som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m. This brief talk will hopefully act a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is minority. I’m going to express my speech from three aspects: their houses, foods and customs. Kazakh nationality is Kazakhstan’s main national and one of the ancient minorities in China. It mainly distributes in Xinjiang and Gansu province. Ancient Kazakh people lived by grasses and have a nomadic life. What the herdsmen living in is a kind of houses that is portable, easy to support and dismantle. It is not only easy to carry and durable, but also is a kind of residences with comfortable and protection, rainproof, shockproof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 room has an automatic air circulation system, the light can also be adjusted by the Kazakh’s delight, because it is made with white shuttlecock. And the yurt’s decoration is very exquisite, people call them “the white house” on the grassland. Then let’s talk about their diet. Meat and milk are the most two kinds of food they usually eat. Their staple food is noodles. They love to have beef, mutton and horsemeat. Their drinks are mainly milk, specially, they drink the horse milk, it is a kind of rare drinks. What you may unexpected is that tea is also have a special place in the Kazakh diets. They mainly drink the brick tea, and they often drink tea with milk, they called it milk tea. It tastes a little salty, because they like to add some salt. There’s another typical food, called baolsak. It is a kind of fried snack, which is made of flour. It tastes just like the fried bread stick that we eat in the morning. Baolsak and milk tea often joined together, just like the han people’s steamed stuffed bun and porridge. The Kazakh herdsmen are very hospitable and usually receive guests with this kind of food.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ir customs to you. The Kazakh have great respe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