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

中国历史来在航海上的作为

丁芍艺

国航181,201810623015

【摘要】从航海实践看,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国家航海行为,汉朝时期就打通了中国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统一起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有甘英远航大秦,法显、鉴真海上弘扬佛法,郑和七下西洋等许多辉煌的海洋实践。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祖先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

【关键字】中国;航海历史;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中国人很早对中国陆海关系有了认识,在早期的典籍《尚书》中,就有记载中国地理环境“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称为“环九州为四海”;春秋时期,沿海大国齐国为相管仲就提出“官山海”。认识到海洋提供的“盐渔之利,舟济之便”。唐朝诗人方干:“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城已过寅卯时。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船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到明中叶提出“海上经略”的战略思想。

从航海实践看,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国家航海行为,汉朝时期就打通了中国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统一起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有甘英远航大秦,法显、鉴真海上弘扬佛法,郑和七下西洋等许多辉煌的海洋实践。

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祖先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

明朝海军曾装备过的一种战船,不过通过影子的分析(个人见解)似乎这是仿造的葡萄牙的一种近海的战舰。

《殊域周咨录》卷九“佛郎机”条是这样记载的:“佛郎机番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其铳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火药制法与中国异。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其中佛郎机是指当时的葡萄牙。

明朝海道副使汪鋐通过在葡萄牙船上的中国水手,得到了机铳和蜈蚣船的资料。“有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机船,见有中国人杨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国,备知造船、铸铳及制火药之法。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卖酒米为由,潜与杨三等通话,谕令向化,重加赏赉,彼遂乐从。约定其夜,何儒密驾小船,接引到岸,研审是实,遂令如式制造。”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汪鋐就使用在杨三、戴明等指导下仿制的葡式炮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败葡萄牙人,驱逐在粤葡萄牙出境,凿沉葡船,夺得大小火铳二十多管。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殖民者别都卢(Pedro Homen)率船队入侵新会西草湾,汪鋐又用仿造的葡式炮船大败入侵者,这一仗活捉别都卢等42人,杀死35人,缴获大小火炮20多门和战船2艘。

《明史》中记载“。蜈蚣船,象形也,能驾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傍楫数十,行如飞。”

桨船

(或名游艇)原为平时载运游客於江面游玩的小型桨船,但在战争发生时被徵调改良为一种小型突击舰艇。船上不设女墙,船身低矮,船舷上之桨床左右随艇之大小长短每四尺置一可让士兵坐著的木床。由於体积小,行动灵活,前进、回转、后退皆十分方便,兼之速度极快,便於偷袭敌舰,惟甚惧火攻或巨型炮弹的攻击,平时可做民船或小型货船之用。此型桨船在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曾由当时的水军统治官冯湛改良研制成长八丈三尺,具有涉浅、迎敌、破浪等多功能的新式桨船。

古船-走舸

三国时代称运兵船为走舸,也类似于后汉时代的露桡。《三国志?周瑜传》提到,黄盖“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黄盖放船引火后,就是改乘这些走舸。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中,《三国志》是第一个用舸这个字,更是唯一提到走舸这名词的正史。

公元237年,割据幽州辽东郡将近五十年的公孙氏拒绝曹睿的召见,击败毋丘俭,正式叛变,改年号绍汉元年;次年238年,曹睿派大将军司马懿率兵马四万远征,包围辽东郡首府襄平县。《三国志公孙渊附传》提到七月时,“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士兵不安,部将打算撤退到高地,司马懿不准。终于雨停,在投石车部份提到,司马懿军发动总攻击,消灭了公孙氏。《三国志?孙权传》也提到“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计算起来,这次轻船的运量也与走舸相类似。

汉武帝的“楼船”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前在位)统治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为了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贸易,所以加强造船业,建立强大的水师并七次巡海航行。

据书籍和解放后出土的汉代船模研究,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战船、货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舟扁)、艇、扁舟、轻舟(舟令)舟、舫舟等。战船中又有弋船、桥船、艨艟、斗舰、楼船等。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一千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能知道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汉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浆,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木郭)中出土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浆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8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有船尾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

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的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楼船高十余丈,分三楼层,“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

汉武帝从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曾于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2年,公元前94年,公元前89年七次巡海,不但年距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二年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参考文献:《殊域周咨录》;《三国志》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

(完整word版)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 关键词:大跃进 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郑崇兰和仙乐)

(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

(“仙乐”俯视图) 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 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 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之我见 沾化县黄升镇第一小学张景梅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下面谈谈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薪尽火传、世代相承,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传承。学习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中国古代能人辈出,部分航海、造船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处于现代中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从古说起,浅观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航海发展。上古时期从浮具(人是跨着一根树干,或是抱着一个葫芦作为渡水的)到腰舟(数个葫芦用绳子绑到一起,以提高渡具的浮力)到筏(将有浮力的物体绑扎在一起可以加大浮力,足以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漂浮在水中)。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水浸主动创造水上交通工具的一个飞跃标志。后又借助石斧和火(恩格斯断定)用整块木头制作成了舟(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新石器的遗址证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舟 夏商周时期出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经证明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 商代时人们已认识东南西北风。春秋战国时期 气象上——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这一时期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方向等都相互联系,并和一些政治主张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罗万物的体系。水文上——开始有所认识,海洋潮汐以及由

此而生的潮流对开航海活动影响很大。天文上——进展表现在对恒星与行星的观察的定量化上。确立东西方向,对北斗星与北极星的观测与辨认已相当精细了。出现交通运输通行证——节,水陆交通运输凭证(舟节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该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线。以渤海湾口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辽东半岛,南到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 最早的海战吴齐黄海海战。(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但以老牌临海国家齐国的胜利告终。)它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吴、楚、越 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

关于中国历史句子

关于中国历史句子 关于中国历史句子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她孕育了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了数以千计的炎黄子孙。我们敬仰她,爱她,她是一副壮丽的风景画,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祖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才能变成现在我们幸福的家园。弹指一瞬,建国 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它是在重复过去。 人生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煤。 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最新[形容中国历史悠久的句子]形容历史悠久的句子大全.doc

【主持词大全】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我们,也在成为一段历史。下面给大家带来形容历史悠久的句子。 黄山最高的峰是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那耸立天外的峰顶,云雾缭绕,神秘莫测,使人感到它攀登之难难于上青天。特别是山上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似乎正在下坠,令人心惊胆颤。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在丹霞地貌的山峰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那石阶小道像一架云梯,从天空中斜插而下。又窄又陡的石头台阶,只能容得下两个人走过去。我们顺着台阶先到东面,那儿有许许多多鹅卵形的小山丘,小山丘色彩斑斓,仿佛是画家有意画下的彩虹桥似的,各个山丘大小不同,色彩层层也不相同。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一个接一个,随时进入你的眼帘。从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红日万仙楼,再向上是中天门玉皇顶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爱好书法的文人看到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恋不舍。 老街又称“宋街”是效仿宋都建筑风格修建造的街道店铺,东起青春巷,西至镇海桥,全长1273米,宽6-8米,由一色的褐红麻石铺砌而成,细心的你走在街道上一定会发现有些石头上有一个铜钱印的下水孔,这是徽商的一种经营理念——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堂 长城,你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你豪放的气魄,气如长虹;你穿越历史的空间,向世人瞩目;你滔滔不绝地心诉屈辱的历史,你默默地呈现出一幕幕,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一点点,仰天挥洒“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一朵瑰丽奇葩的创世史诗。 元代僧人善住对它描述道“借得他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声长。”从中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一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还肩负繁忙的运输任务。 丝丝缕缕的光线透过树缝,地面上有无数光斑在摇曳,周围绿意盎然。晶莹的汗珠在青丝间悄然滑落,沉重的脚步终于迈过了最后一级石阶,“南天门”三个大字在眼前印刻,已经偏过几十度角的太阳微笑地望着胜利的我。 太阳的光芒照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顿时全身暖和起来。现在我看清了,太阳是从山的顶上跳出来的。太阳离开山顶慢慢上升,顿时霞光万道,好像天空也被燃烧起来了,真漂亮!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传播

航海NAVIGATION 20船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头盖。雄伟,壮观。 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飞船发射上升段从第277秒开始到箭船分离时刻584秒,总计才307秒,按照分计算才5分零7秒。为了这5分零7秒,东海救助局领导、干部和一线职工,付出了多么艰辛的代价啊!在月亮型桌椅边,大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酒泉发射中心进入“读秒时刻”,当指挥长读到最后一个字母时,大家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此刻,他们的心已经在飞翔,飞到了晨曦的晴空,飞到了连云港海域,飞到了长江口…… “东海救助文化”又一次成功写生:承载使命,守望和谐。 组,同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工作上的分工。 ——10月30日,“东海救116”轮进行了返回舱模拟回收训练。早上9时正,训练正式开始。按照事前布置,在不动船的前提下,搜索回收组将“大靠把”放入海中,同时释放小艇进行搜索,找到模拟返回舱后,小艇人员用返回舱专用吊带将大靠把接上,并通过缆绳由“东海救116”轮引至船边,最后由克令吊将“大靠把”吊至飞机平台的铅块上并固定,训练基本在设想之中顺利地完成。下午,针对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刘锦章船长召集大家进行了模拟训练的评估,会上大家就整个搜索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调整部分布置。会上,刘船长还转达了孙富民局长的慰问短信,孙局长对全体船员表示慰问和鼓励,并指示要尽全力做好此次“神舟八号”保障任务。大家纷纷表示,将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10月31日,“神舟八号”发射在即。“东海救116”轮执行“神舟八号”海上应急保障待命任务也进入冲刺阶段,上午,各组人员再次对各自负责的设备进行了检查和测试,以确保所有相关设备均处于可用状态,万无一失。中午,搜索回收组人员再次进行了模拟返回舱搜索及回收训练,从质量到时间上得到大大提升,整个训练过程一气呵成。为适应可能的夜间搜寻,搜索回收组在天黑后测试了频闪灯的效果。 让我们回到东海救助局救助值班室。2011年11月1日凌晨,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局长孙富民与救助指挥、值班员在耐心等待激动时刻的到来。 孙局长十分关心现场气象,他询问“东海救111”轮杨青船长,回答是肯定的:很好!他又询问“东海救116”轮刘锦章船长,得到了同样回答。孙局长会意地笑了。 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频道显赫地投影到大屏幕上,不时地播送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酒泉发射中心以及青岛控制站前方记者的实时报道,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其相邻的是现场待命船“东海救111”轮和“东海救116”轮,通过远程可视系统,可以看到,驾驶员们在宽敞的驾驶台忙碌着。 随着塔架渐渐打开,“神舟八号”飞Industrial Highlight 业界看点 摘要: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航海文化的窗口和形象,在后续建设和科学运行过程中,必须正视博物馆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创新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切实加强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以及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关键词:中国航海博物馆 文化传播 文化创新 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新文化。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建设,是基于中国航海历史与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一种选择、综合与创新。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保存、延续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理性认知航海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建构条件,结合中国从航海大国走向航海强国的文化路径与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博理念与文化创新机制。本文就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创新传播问题做初步探讨。1 中国航海博物馆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国务院正式批复成 文/杨权斌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 传 播

海洋强国这五年 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海洋强国这五年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中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历史上海洋不仅以其丰厚的物产养育了耕海牧鱼的广大中国渔民,也因其通道畅达为历代王朝带来了八方来朝的荣光。 近代以后,危险也通过海上来到中国,促发中国人看向海外。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走在了“海洋强国”的征途上。而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至今并将始终激发国人前行。 沙船、福船、广船 中国人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发明独木舟,此后又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航道、不同用途的各种船型,主要的船型有三种。一种是沙船,船底较平,适宜航行于水浅多沙滩的航道,通常行走于黄海、渤海航线。 一种是福船,是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远洋著称。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即福船船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船队最大的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丈八者六十二”。正是仰仗福船的卓越性能和船员们高超的航行技术,郑和的船队航线遍及亚非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一种是广船,产于广东,也是一种尖底海船,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适合远航。中国海船在世界上最早采用水密舱结构,即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

单独舱区。水密舱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远航的安全系数。罗盘与火长 早期船只在海上行驶,一般利用辨别星辰的天文导航、辨别沿岸与海中地物的地文导航等,在远洋航行时,受到很大局限。11、12世纪之交,中国海船率先使用指南针导航。2014年6月4日,在海南省东部的琼海小镇潭门,64 岁的渔民卢家炳在展示配合《更路簿》使用的罗盘 北宋朱彧所著《萍洲可谈》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放置指南针的罗盘由火长执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载:“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火长,又称舟师,即今日的船长、驾驶员。 指南针用于航海后,不论晴雨明晦,船员皆可辨识方向,航海从此进入“定量航海”的阶段,“虽天际穷发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海作出的巨大贡献。 海道针经 用指南针标示的航路称为针路,在记载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郑和航海图》上,除了标记国名、山川地物等多种信息外,也标记了针路和更数,更数是以“更”标记的航行时间。 1935年,时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的向达先生在牛津大学图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聪明、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甲骨文就是中华文明和传统 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甲骨文,是指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与占卜有关,因此,又称“卜辞”或“龟甲”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目前出土的甲骨已达15万片之多。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可识读的文字,目前,共发现单字4500左右。可识者近2000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具备现代汉字的方块字特点,符合汉字造字的“六书”理论,而且,由甲骨文、两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再到汉魏的隶书以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鼻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促进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日本北枝篆会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古文字起源——中日甲骨文书法展”近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举行。 这次展览以汉字文化中的瑰宝甲骨文为主题,展出中日两国古文字专家、学者、书法家模拟甲骨文创作的书法、篆刻以及甲骨文考古挖掘图片等共计210余件。台湾省古文字学者也对此表达了极大兴趣,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参加展览。其中有日本书法篆刻家北枝篆会会长北室南苑先生及其会员以甲骨文为主要题材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85件,中国(含台湾地区)甲骨文学者及书法家作品100件左右。 展览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了解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博得更多人士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关心,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往。 现刊载此次展览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中国航海业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2005年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迎来第一个航海节。尽管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每当提起中国,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之与农耕文化相联系,实际上,中国曾是拥有深厚航海传统和先进造船技术的海洋大国。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自海上逃亡的奴隶。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战甚至海战。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至秦汉时,中国的版图直达南海。秦时有几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其中徐福东渡日本广为流传。在繁荣昌盛的汉武帝时代,中国开通了自东南沿海通往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从而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联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通道,其时往返一次需时28个月,航程数万公里。 在这背后,有日臻成熟的造船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造船业高峰。最迟至汉时,中国已经发明了舵、锚、帆、橹,这是当时其他国家船只所不具备的。至三国年间,以水军立国的东吴,先后派水师前往台湾和海南,并开始同罗马帝国直接交往。中国丝绸分别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成为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伴随着强盛的隋唐时代的到来,中国航海进入大发展阶段。隋炀帝对开发南方海外通道投入巨大力量,他多次派出使节出访东南沿海各国。唐代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商船可远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附近。唐代史册记载了许多关于远洋航海的记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录了从广州启航经新加坡、斯里兰卡、波斯湾,南达东非达累斯萨拉姆的当时世界最长航线。由于国家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造船业此时出现鼎盛时期。贞观年间,有年造大海船400艘的记载。 宋代,中国人为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探索广阔的海洋。繁盛的海上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至南宋末年,朝廷海外贸易的年度税收已达200万贯。南宋建立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水师,拥有战船最多时达到6000余艘,官兵数万。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还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自1405年起,由数百艘大小船只,2、3万官兵组成的中国船队,在郑和及其助手的统率下,七次进入印度洋,剿灭海盗,经营贸易,调解诸国纠纷,迎送各地使节。其船队的规模和所用船只的大小,远远超出了世界上的其他海上力量。 当时,造船工场遍及中国沿海、沿江各地,其中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所建造的郑和宝船,长130余米,宽近50米,9桅12帆,排水量在1500吨至约2000吨之间,这是史载人类所建最大的木帆船。 然而,大规模的航行终因糜费过巨难以为继而中止。明中期以后,中国转入闭关自守状态,明禁民出海法令竟实施200年之久。清朝继续实施禁海政策。与此同时,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发展各自进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航海业翻开崭新的篇章。目前,中国已拥有运输船舶21万艘,载重量86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造船能力位居世界第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考察船已多次远航南北两极考察。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 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 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 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 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暨南大学

关于写中国历史悠久的句子

关于写中国历史悠久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写中国历史悠久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而其任可得而称也。 一代天骄,莫属于从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爱民,他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他从不会随意错杀好人、平民。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到学校报道后来到寝室,迫不及待打开电脑,结果是学校还没开通网线于是想到把上学期遗留下的历史问题给解决了先 历史有如悲剧,要没有情欲、罪恶、灾难,在其中掀风作浪,就会显得毫无生气,令人生厌。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歌德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米左琴科 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 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波普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作者:[唐]孟浩然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 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科林伍德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胡也频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 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 “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一)窑洞民居的历史与现状 受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陕北民居主要以窑洞民居为主。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为广大陕北居民所接受,并沿用至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与半穴居时期,依据中国历史发展时期,窑洞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发展: 1.距今50万年前,出现了各种供挖掘的石器,可以推断,从那时起古人类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