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论航海史及其发展影响

班级:航海1114班姓名:陶然学号:2011110113

关键词:中国航海史发展影响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

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

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探索海洋,不断谱写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就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而言,实质上是15世纪中华民族向海洋的一次大进军。诚如金叔平、吴志良所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早期全球化的尝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世界航海史交流发展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航海是创建世界文明社会的先驱事业

十五世纪初开创的“世界大航海”运动,标志人类活动开始走向海洋,实现了全球性的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类的全球视野和对地球环境的认识。航海使人类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世界,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

随着航海的发展,一些沿海先民为探索新世界,离开本土,漂洋过海,推动了世界性的航海移民,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人类大迁徙”。正是通过航海移民,建立了许多沿海国家,奠定了全球性的人类分布与世界社会格局。

东方航海的“西进”同西方航海的“东来”,交汇于非洲的好望角,开创了人类活动舞台向海洋的大转移,突破了区域文明,实现了东西方“文化大交流”,奠定了世界、地区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格局。

显然,流通的海洋具有全球化的原始属性,而航海活动勾画了人类

发展的轨迹。谁先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积极发展航海事业,开始利用海洋和开发各地资源,他便首先致富,并带动了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强国。有的国家甚至凭借航海的优势称霸海洋,支配着当时的国际政治。

历史说明,航海是人类最早认识、征服、开发、利用海洋的先驱事业。没有海洋,就没有生命和人类,没有航海,便没有现代的文明世界。然而,由于各国对海洋的认识、利用的差异,航海事业在该国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凡是航海发达,坚持海洋活动的国家都富强了,而所有漠视海洋、航海衰落、实行闭关锁国的国家都落伍了,大多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形成了贫富悬殊的国家和世界社会。

航海是世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中国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中国的航海活动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在唐、宋、元至明代中叶,中国在世界海洋上独领风骚800年,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终停罢了航海事业,实施闭关锁国,让中国人失去了开放看世界、追逐世界新潮流的机会,最终酿成“舰毁海防摧,国破山河碎”的惨痛教训和百年耻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教训。

航海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体现和支撑力量

航海是国家综合国力与对外开放的体现。中国航海史折射着“航海盛,国家强;航海衰,国家弱”的一般规律,航海对国家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航海业得到恢复与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标志海运大国地位的国际航运“A类理事国”,维护海洋主权,发展海洋经济,支持

国家开放与繁荣。中国航海兴衰史,折射着中国国力的盛衰变迁,佐证“面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客观规律。一切海洋活动均离不开航海,航海在国家和世界发展中体现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航海是先进科技的集成与综合应用。

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点。今天,不仅军舰、科学考察船,或是商船、旅游船,其船舶制造技术,航海技术与运用,仍然是高技术的集中领域。而且,现代航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所以,必需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安全、高效地运筹航海工作。

航海是经济交流的主要载体,航海的发展催生了港口业。船舶云集港口,随即带动造船、建筑和出口工业等临港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物流、金融、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成为水路运输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门户,文化交流的桥梁,产生了港口城市。所以,“以港兴市,港城共荣”成为沿海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航海是推动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动力。

当今世界的发展,对航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共创“和谐世界”和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中,航海本身在发展中不断拓展和逐渐专业化。当今航海的任务,已经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而是根据特定的使命形成各自的系统,在维护主权、发展经济、创新科学、海上执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动空间已不限于水面航行,而是从水面、水体到海底的整个海洋立体空间。21世纪的航海,将在不同的领域

各显神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发展航海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当今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潮流,中国只有真正解决了海洋安全,消除了向外发展的海上屏障,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获得了海洋方向上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航海日”活动的主题是“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高屋建瓴,寓意鲜明,涵括了当代海洋的核心问题。“爱我蓝色国土”,首先,要认识海洋,要有明确而浓厚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经济意识;第二,要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第三,依法管理海洋,爱护海洋环境,要保护好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航海事业”,首先,要将航海事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来理解,树立海洋运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航海在港航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观点;其次,应列入国家规划,切实大力发展航海事业。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的航运大国,但还不是航运强国。所以,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应在重视航运交易、航海服务等“软件”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使我国由航运大国迈入航运强国的历史地位。

今天,无论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或海洋维权,都需要航海来保证。所以,航海不仅在历史上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驱动力,而且在建设现代文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

李全平-中国航海日朗诵诗《迈向深蓝》

迈向深蓝(朗诵诗) ——献给第五个中国航海日 李全平 1 我的眼里 你是富饶的三江水孕育成的一千颗明珠 我的耳畔 海水在潮涌中混合着钢铁的节奏 这节奏——排山倒海生生不息 我的心中 你是汹涌的东海潮烘托出的一千粒宝石 我的身旁 汽笛在轰响中喷薄着前进的动力 这动力——源源不断可歌可泣 在北纬30度在千年的东方渔港 在一声声连绵不绝的号角中 在一朵朵如同音符般跳跃不停的浪花里 舟山像一艘满载着财富的巨轮 ——蓄势待发 ——乘风破浪 ——所向披靡 我听到浪花簇拥着浪花 发出振聋发聩的惊叹声: 不产一滴油 你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原油储运中转基地 不产一粒矿砂 你却可以为中国最大的钢厂输送矿砂原料 不产一块煤 你却可以给华东地区的一座座电厂供给燃料…… 2 这就是雄奇的舟山—— 在历史的长河里

你那载满丝绸、陶瓷与茶叶的“绿眉毛” 曾经把文明的种子和中华民族的光辉 播撒到了广袤地球的 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港口 这就是奋进的舟山—— 你的风度你的胸襟 你的气魄你的谋略 把海市蜃楼铸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殿堂 在新世纪的交响中 你已经成为屹立在中国蓝色版图上的弄潮儿 向陆地向海洋向明天 伸展着跨越的脊梁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个永远年轻的老船长 怀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激情 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我要带领着我的海员们 走向世界走向八方 舟山啊,我的心跳 已经融入你向往的那一片深蓝—— 你的万吨轮深水港 你的龙门吊跨海大桥 托举起了海洋经济的曙光 看呐,我看到你的怀抱里 ——日日夜夜百舸争流 ——时时刻刻千帆竞发 你,一座被热情和幸福充满的港湾 一个海上的花园之城 已经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你的名字 镌刻在中国海岸线的中央 ——每一位舟山人的心房 3 迈向深蓝—— 我们跟着你迈向醉人的深蓝! 有人说这里是海天佛国人杰地灵 有人说这里有物华天宝风生水起 有人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 舟山——就是龙的眼睛

最新尔雅《民俗与文化()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中国古代能人辈出,部分航海、造船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处于现代中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从古说起,浅观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航海发展。上古时期从浮具(人是跨着一根树干,或是抱着一个葫芦作为渡水的)到腰舟(数个葫芦用绳子绑到一起,以提高渡具的浮力)到筏(将有浮力的物体绑扎在一起可以加大浮力,足以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漂浮在水中)。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水浸主动创造水上交通工具的一个飞跃标志。后又借助石斧和火(恩格斯断定)用整块木头制作成了舟(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新石器的遗址证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舟 夏商周时期出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经证明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 商代时人们已认识东南西北风。春秋战国时期 气象上——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这一时期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方向等都相互联系,并和一些政治主张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罗万物的体系。水文上——开始有所认识,海洋潮汐以及由

此而生的潮流对开航海活动影响很大。天文上——进展表现在对恒星与行星的观察的定量化上。确立东西方向,对北斗星与北极星的观测与辨认已相当精细了。出现交通运输通行证——节,水陆交通运输凭证(舟节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该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线。以渤海湾口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辽东半岛,南到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 最早的海战吴齐黄海海战。(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但以老牌临海国家齐国的胜利告终。)它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吴、楚、越 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

2021年中国航海日宣传标语大全

xx年中国航海日宣传标语大全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庆祝中国“航海日”,增强全民航海意识和蓝色国土意识; 庆祝中国“航海日”,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 爱我蓝色海洋,保护海洋环境。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航海教育提高海洋意识 普及航海知识助力经济发展 弘扬郑和精神丰富航海文化 推进水上运动强健国民体魄 发展旅游航海丰富生活品质 实施江海联动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两岸合作,同创民族复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科学发展统领,促进海洋和谐。

促进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发展船舶工业,振兴海洋经济。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保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庆中国航海日迎世界海事日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运强国 扩大友好合作坚持和平发展 拓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秉承科学航海服务海洋经济 做强造船工业服务航海事业 庆祝中国“航海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庆祝中国“航海日”,迎接“世界海事日”; 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传统符号

传统符号具有一般符号的共同属性,即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具有特定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1],人们通常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传统符号,赋予它特定的寓意与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才能深入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内心。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2]一书作者吴卫教授,多年从事传统艺术文化研究与高校设计教学工作,此书是他多年在此领域耕耘的结晶。通过对十个传统符号,包括华表、赑屃、辟邪、獬豸、商鼎、石鼓、门神、彩画、脊饰、金蟾等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元素的这十个文化瑰宝,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作者在对传统艺术符号作品收集的过程中是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并通过精心筛选,深刻解读和分析了这十个符号中所蕴含的传统艺术文化精髓,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正如书名所反映的那样是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范畴,外国人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美国的费正清和英国的李约瑟,但从学术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符号的国外学者却是凤毛麟角。国内研究古代传统艺术装饰文化的个案及论文,如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的《麒麟送子考析》、已故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的《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等,但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还较少见到。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篇署名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提出:“我们应该研究……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 [3]。而吴卫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研究的正是梁思成先生提到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小品,是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及图像学等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此书能够让读者接受并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传统的艺术符号及符号后面所蕴含的博大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从事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借鉴和解读中国古典艺术装饰符号都大有益处。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传播

航海NAVIGATION 20船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头盖。雄伟,壮观。 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飞船发射上升段从第277秒开始到箭船分离时刻584秒,总计才307秒,按照分计算才5分零7秒。为了这5分零7秒,东海救助局领导、干部和一线职工,付出了多么艰辛的代价啊!在月亮型桌椅边,大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酒泉发射中心进入“读秒时刻”,当指挥长读到最后一个字母时,大家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此刻,他们的心已经在飞翔,飞到了晨曦的晴空,飞到了连云港海域,飞到了长江口…… “东海救助文化”又一次成功写生:承载使命,守望和谐。 组,同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工作上的分工。 ——10月30日,“东海救116”轮进行了返回舱模拟回收训练。早上9时正,训练正式开始。按照事前布置,在不动船的前提下,搜索回收组将“大靠把”放入海中,同时释放小艇进行搜索,找到模拟返回舱后,小艇人员用返回舱专用吊带将大靠把接上,并通过缆绳由“东海救116”轮引至船边,最后由克令吊将“大靠把”吊至飞机平台的铅块上并固定,训练基本在设想之中顺利地完成。下午,针对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刘锦章船长召集大家进行了模拟训练的评估,会上大家就整个搜索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调整部分布置。会上,刘船长还转达了孙富民局长的慰问短信,孙局长对全体船员表示慰问和鼓励,并指示要尽全力做好此次“神舟八号”保障任务。大家纷纷表示,将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10月31日,“神舟八号”发射在即。“东海救116”轮执行“神舟八号”海上应急保障待命任务也进入冲刺阶段,上午,各组人员再次对各自负责的设备进行了检查和测试,以确保所有相关设备均处于可用状态,万无一失。中午,搜索回收组人员再次进行了模拟返回舱搜索及回收训练,从质量到时间上得到大大提升,整个训练过程一气呵成。为适应可能的夜间搜寻,搜索回收组在天黑后测试了频闪灯的效果。 让我们回到东海救助局救助值班室。2011年11月1日凌晨,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局长孙富民与救助指挥、值班员在耐心等待激动时刻的到来。 孙局长十分关心现场气象,他询问“东海救111”轮杨青船长,回答是肯定的:很好!他又询问“东海救116”轮刘锦章船长,得到了同样回答。孙局长会意地笑了。 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频道显赫地投影到大屏幕上,不时地播送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酒泉发射中心以及青岛控制站前方记者的实时报道,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其相邻的是现场待命船“东海救111”轮和“东海救116”轮,通过远程可视系统,可以看到,驾驶员们在宽敞的驾驶台忙碌着。 随着塔架渐渐打开,“神舟八号”飞Industrial Highlight 业界看点 摘要: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航海文化的窗口和形象,在后续建设和科学运行过程中,必须正视博物馆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创新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切实加强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以及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关键词:中国航海博物馆 文化传播 文化创新 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新文化。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建设,是基于中国航海历史与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一种选择、综合与创新。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保存、延续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理性认知航海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建构条件,结合中国从航海大国走向航海强国的文化路径与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博理念与文化创新机制。本文就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创新传播问题做初步探讨。1 中国航海博物馆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国务院正式批复成 文/杨权斌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 传 播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海洋强国这五年 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海洋强国这五年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中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历史上海洋不仅以其丰厚的物产养育了耕海牧鱼的广大中国渔民,也因其通道畅达为历代王朝带来了八方来朝的荣光。 近代以后,危险也通过海上来到中国,促发中国人看向海外。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走在了“海洋强国”的征途上。而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至今并将始终激发国人前行。 沙船、福船、广船 中国人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发明独木舟,此后又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航道、不同用途的各种船型,主要的船型有三种。一种是沙船,船底较平,适宜航行于水浅多沙滩的航道,通常行走于黄海、渤海航线。 一种是福船,是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远洋著称。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即福船船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船队最大的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丈八者六十二”。正是仰仗福船的卓越性能和船员们高超的航行技术,郑和的船队航线遍及亚非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一种是广船,产于广东,也是一种尖底海船,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适合远航。中国海船在世界上最早采用水密舱结构,即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

单独舱区。水密舱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远航的安全系数。罗盘与火长 早期船只在海上行驶,一般利用辨别星辰的天文导航、辨别沿岸与海中地物的地文导航等,在远洋航行时,受到很大局限。11、12世纪之交,中国海船率先使用指南针导航。2014年6月4日,在海南省东部的琼海小镇潭门,64 岁的渔民卢家炳在展示配合《更路簿》使用的罗盘 北宋朱彧所著《萍洲可谈》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放置指南针的罗盘由火长执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载:“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火长,又称舟师,即今日的船长、驾驶员。 指南针用于航海后,不论晴雨明晦,船员皆可辨识方向,航海从此进入“定量航海”的阶段,“虽天际穷发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海作出的巨大贡献。 海道针经 用指南针标示的航路称为针路,在记载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郑和航海图》上,除了标记国名、山川地物等多种信息外,也标记了针路和更数,更数是以“更”标记的航行时间。 1935年,时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的向达先生在牛津大学图

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xx航海日是郑和下xx多少周年 xx航海日是郑和下xx多少周年纪念日?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3月17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16年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611周年纪念日。 xx航海日简介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达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的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去,其中也有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传达对客观的认知与价值取向,传递方式是对产品的艺术加工。但由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原有价值取向对视觉传达产生了影响,使得产生的效果没有明显成效,所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公众接受视觉传达所表达的内涵迫在眉睫,并且民族文化的参与至关重要。由此对于民族文化与视觉传达之间存在的关联要深入了解,并且深究门主文化对于视觉传达发展趋向的指引和应用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应用;民族文化 视觉传达是一种艺术设计,它凭借视觉器官的认知来传达信息,由“传达”与“视觉符号”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多种引人耳闻目的视觉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来讲解、传递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视觉符号”形式种类繁多,与之相关联的行业范围颇广,由此注定它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参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它经历了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世界有多个民族组成,经过历史年代的沉淀,民族文化内涵深广,民族的文化带动世界的文化被诸多认同,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将民族文化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增添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不足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一、视觉传达中应用民族文化符号的作用 (一)审美价值 历经时间河流漫长时间的洗礼,中国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一定独特而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内涵的积累是靠地区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摸索积累、创新与改造,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特点的文化,具有对艺术美的定性思维与认识。比如老子推崇“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以及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坚持浑然天成而守拙的审美价值,坚守“无为”“无不为”的精神境界。这种自然的审美价值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景象有着巨大的影响意义。随时代的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通讯设施的进而缩短,所以比以往越来越多的价值选择呈现在现代人面前,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视觉元素出现在现代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中,繁多的选择不仅使人眼前一亮也使人视觉疲劳目不暇接同时信息的传达效果锐减。因此设计师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一定的启示,设计的产品符合自然、简单,让产品以简单回归自然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抓住人们这种纯粹的审美价值。 (二)传承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他们从存在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涵义,每一种包括文字、纹样、图案的出现都表现出一种独有的意义,这种特点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得以运用和保留。当产品上出现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时,就会使得该地区或其他地区的人在意义的理解上产生一定的指引作用,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同时传统的文化也通过这种产品带动的形式形成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视觉传达设计的面向对象是人民大众,设计的做平在各个方面都要一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将重刑思想传递给大众,使得人民最直接的面对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可以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唤醒人们对某样事物特定认知,从而来认识产品功能及审美价值。例如自古以来在民族文化中,象征尊严皇族并代表着神秘又强大的力量的龙图腾,当龙图腾这一文化符号出现在某种广告宣传的产品中时,就会在无形中赋予该产品一种相似的内涵意义,使人们在面对该产品是会产生相似的感觉。 (三)商业作用 中国目前的发展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数产品的设计形式以及营销的方法手段采用的都是西方的形式实施的,没有中国传统的风格的体现,要想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必须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来汲取经验,发展民族传统风格。应对民族的才能更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 展的影响 自动化102 尤阳 201010232068 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此令于永乐年间伴随郑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 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

中国航海业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2005年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迎来第一个航海节。尽管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每当提起中国,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之与农耕文化相联系,实际上,中国曾是拥有深厚航海传统和先进造船技术的海洋大国。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自海上逃亡的奴隶。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战甚至海战。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至秦汉时,中国的版图直达南海。秦时有几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其中徐福东渡日本广为流传。在繁荣昌盛的汉武帝时代,中国开通了自东南沿海通往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从而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联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通道,其时往返一次需时28个月,航程数万公里。 在这背后,有日臻成熟的造船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造船业高峰。最迟至汉时,中国已经发明了舵、锚、帆、橹,这是当时其他国家船只所不具备的。至三国年间,以水军立国的东吴,先后派水师前往台湾和海南,并开始同罗马帝国直接交往。中国丝绸分别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成为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伴随着强盛的隋唐时代的到来,中国航海进入大发展阶段。隋炀帝对开发南方海外通道投入巨大力量,他多次派出使节出访东南沿海各国。唐代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商船可远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附近。唐代史册记载了许多关于远洋航海的记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录了从广州启航经新加坡、斯里兰卡、波斯湾,南达东非达累斯萨拉姆的当时世界最长航线。由于国家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造船业此时出现鼎盛时期。贞观年间,有年造大海船400艘的记载。 宋代,中国人为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探索广阔的海洋。繁盛的海上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至南宋末年,朝廷海外贸易的年度税收已达200万贯。南宋建立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水师,拥有战船最多时达到6000余艘,官兵数万。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还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自1405年起,由数百艘大小船只,2、3万官兵组成的中国船队,在郑和及其助手的统率下,七次进入印度洋,剿灭海盗,经营贸易,调解诸国纠纷,迎送各地使节。其船队的规模和所用船只的大小,远远超出了世界上的其他海上力量。 当时,造船工场遍及中国沿海、沿江各地,其中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所建造的郑和宝船,长130余米,宽近50米,9桅12帆,排水量在1500吨至约2000吨之间,这是史载人类所建最大的木帆船。 然而,大规模的航行终因糜费过巨难以为继而中止。明中期以后,中国转入闭关自守状态,明禁民出海法令竟实施200年之久。清朝继续实施禁海政策。与此同时,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发展各自进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航海业翻开崭新的篇章。目前,中国已拥有运输船舶21万艘,载重量86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造船能力位居世界第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考察船已多次远航南北两极考察。

中国航海日的建立意义

中国航海日的建立意义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意义 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 台湾地区把3月17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运输船舶。我国外贸进出口物资

90%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航运、港口、渔业、造船、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由中国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壮举,今年3月17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航海和海洋大国,有必要设立航海节,以此增强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华夏史上最伟大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标志着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顶峰。 明初,元代的“驱口”得到了自由,手工业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取得了恢复发展,明朝前期我国国势强盛,矿冶业、纺织业、制瓷业特别是沿江海发达的造船业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突出的特色展现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经过“靖难之役”(公元1399;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夺得帝位,是为成祖。为了争取海外地区对政权更替的了解和归附,提高威望,显示中国富强,加强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友好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中国的文化符号,太美了!

中国的文化符号,太美了! 【珍稀奇文化】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符号——是指能够代表中国并且足够影响世界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一千个中国人眼中有一千个中国符号,你心中的又是什么呢? 《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 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中国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