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毕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毕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毕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李瑞娜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1450年,德意志人古登堡发明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术。

众所周知,毕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古登堡要早上约四百年时间。然而,毕昇的影响力却不可与古登堡同日而语。毕昇使中国有了得以方便传播的书籍,而古登堡则推动了文艺复兴;毕昇使亚欧等国了解了一项经济实用的技艺,而古登堡则推动了近代化的工业革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印刷术史上的巨人无法平等对话?下面,请允许我列出以下几点愚见。

第一、二人活字印刷技术本身就已经分出了高下。

意大利学者潘奇罗利曾说:“中国印刷术古旧,而在美因茨看到的则是现代技术。”毕昇的活字为胶泥所制,不方便保存,也不方便连续使用。虽然后来也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但一个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依然依赖人为手工印刷。而古登堡的金属印刷术则不同,它从诞生开始,就已经使用机器印刷,将人的双手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单单“机器”二字,就已经让古登堡占足了上风。“活字印刷术被证实是一种真正的可供操作的装置,古登堡的巨大功绩就在于为此他调动了各个行业的技能——尽管它们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还懂得将它们以有效的方式结合起来。”1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所提升的生产力是毕昇的百倍乃至千倍。尤其是毕昇所创之法在中国并未被后世所完善,木活1《中国与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韩琦、【意】米盖拉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8年12月第一版,《印刷术与冶金业:两种相关联的历史(15——16世纪)》,罗伯斯特,页144。

字和泥活字到19世纪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即使到晚清时期西方石印技术传入,也没有改变手工印刷的状况。

第二、东西方文字系统本身的差异。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方块字一直被公认为世界最难以书写的文字之一,而且,汉字是世界上人口运用最多的文字,但充当世界语言的依然是较为简易的英语,这也是我国建国初期一些激进分子要求废除汉字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汉字乃表意文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字,活字制作起来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所印书籍没有足够的时间送达到传播地。而拉丁文为表音文字,每个单词来来回回反复使用的无非是26个字母,“中国人和朝鲜人(他们在古登堡之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当时可能有人,或者没人有天分看出活版印刷的潜在价值,但他们肯定没有字母,即一个字母体系的书写方式。”2这样,古登堡的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术就更容易缩短书籍的刊印时间,印刷技术也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和采用。而中国,因为方块字的笔画过多和难以书写,就失去了这一传播技术的良机。

第三、传播与出版本身的诉求。

首先从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范围来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但凭一己之力所完成,社会参与度和知名度都很低。而且,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透露,毕昇的发明最终成为沈括子侄的收藏,只在同姓家族或者亲密朋友等小圈子内传播。这大概也是中国的一项古老传统,长期受家族制度熏陶的中国人往往将认为好的东西当做传家宝或祖传秘方,只愿在家族内世代流传而杜绝外人得到或得知。这就大大局限了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范围。而西方的古登堡的发明则全然不是这般命运。古登堡是在金融家的支持下,与多位合作者完成的机器金属活字印刷术,并签订了合作协约,使得印刷术的秘密从开始就没有掌握在古登堡一人手中。因此,这项技术一诞生就由多人一同向外辐射。为与其他印刷者竞争,古登堡个人也采用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页186.

开源的模式,培训更多印刷工,让自己的发明和产业在整个德国和全欧洲传播开来。此后各种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大大促进了技术的传播进程,也推动了现代化的工业革命。

其次,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活字印刷出现于10——11世纪,当时北宋政府发行贩卖盐、茶的许可证,后来又发行房契和地契,为防止官员多印私卖,因此,在毕昇基础上发展的木活字便大规模应用于印刷官方契约3。后来,尽管活字印刷术也应用于刊印书籍,也大都局限于《佛经》,儒家的《经》、《史》、《子》、《集》以及官方文献。阅读者也大多是识字的上层人士。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而且不识字的人依然很多,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而西方则不是这番光景。随着传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开展,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几乎和《圣经》互为支撑。我们谁也不知道《圣经》到底为何人所作,但我们能够看到发行者的名字:古登堡。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马丁·路德在《一个基督教徒的自由》中主张人们平等的享有与上帝直接对话的权利。“印刷使得上帝的信息跑到了每家每户的厨房桌上,而且用的都是一种人人都明白的语言。”4这种基本上人手一本《圣经》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印刷品的流通范围,使平民也可以接触到这项发明所承载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不仅有2000年历史的字母书写系统,而且有相当丰厚的手稿传统。这意味着有许多重要的文本等待印刷出版。”5传播与出版本身的需要促使着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

第四、书籍的潜在市场。

魏晋时期,《晋书·文苑·左思传》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一“洛阳纸贵”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图书的流通与交易活动。

3马端临《文献通考》(1309),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十九,上册,页187.

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页49.

5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页187

唐代中后期,图书贸易的对象开始由手抄本扩展到印本书,而且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图书有了一定的市场价格。宋代以后,我国图书贸易开始有了更为辉煌的发展。宋立国时,国子监所藏经版不到4000块,至景德二年(1005年),短短45年的时间,藏版已有10万多块。而且,宋代国子监设立书库官,负责刻书和售书。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自隋唐五代成长以来以后,书坊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并于南宋时进入兴盛期,明代时进入成熟期。我国古代的三大出版机构中,政府官刻和民间家刻通常不以盈利为主,只有民间坊刻真正参与到市场中来,进而推动宋、元、明、清的图书市场相对繁荣发展。譬如,北宋东京相国寺书市,殿后专售书籍、图画等。建阳书坊林立。南宋学者熊禾在为重修的同文书院所作的《上梁文》中,有“书籍高丽日本通”等句,说明当时书籍已经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图书比过去大进一步。通俗小说和说唱词话的刊印加大了书籍的流通速度和覆盖人群。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也逐渐多样,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售网络,覆盖面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这些远不能及大洋彼岸的资本主义思想方式和市场机制。在西方,书店与印刷所越来越专门化,而我国则不然。“资本主义的思想方式和市场机制(供给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解释了不久后人们在生意中和印刷所与书店的地理分布上所观察到的专门化,另外还解释了成为这一领域特色的产品革新的进程。在这些方面,中国与欧洲或西方的模式之间似乎有根本区别,至少一直到19世纪都是如此。最后,显然不用说在15世纪出现的将媒体作为商品来界定在当今已经达到了实际上是无穷的规模。”6

第五、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6巴比耶:法国高等实验学院教授,又任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中国与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韩琦、【意】米盖拉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8年12月第一版,前言,页3.

作为一个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古国,科技始终附属于农业和生活发展,并不曾受到统治者和主流意识的重视。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外,再无其他史册记载,《宋史》自然也未提及。直至明代,这项发明在官方历史上都是一片空白。而其他的一些发明成就也只能散见于后来的《天工开物》、《畴人传》等私人撰述。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技不诞生于中国。而在欧洲,文艺复兴催生了很多科学研究,例如: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完成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哈维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成为生理学开山鼻祖;笛卡儿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佐证。一系列事件都证明探索与发现已在欧洲大陆蔚然成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把古登堡的印刷术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六、冶金业的强弱。

“问题最多的还是各种金属:首先是制作铅字的铅,还有做字冲的钢,做字模的铜,做压力机的铁。不同种类的金属,同时又是以各种方式成型的:铅是熔化铸造出来的,铜、钢和铁则是锻造、冲压和锉削而成。”7我国古代也曾出现过金属活字印刷,如铜活字,锡活字,但因冶金技术低,投资多,成本大而最终让位于质量较差但易于开发的木活字和泥活字。我国冶金技术开始于西周,虽然不是世界最早,但相比之下也要比西欧早上近2000年,西周的后母戊鼎就是当时冶金业最好的见证。直至明代中期,我国的冶金技术和钢铁产量在世界上都遥遥领先。此后500年则慢慢衰落下来。古代冶金技术大多用于兵器、农具制造上来,制造金属字模则是少之又少,而且技术远不如西方成熟。而此时的欧洲,拥有足够的金属矿产及最为重要的锻造冶炼技术。欧洲印刷术最开始的诞生地就是15世纪冶金业最活跃的德国中部和莱茵河流域。印刷术也是循着冶金工业这条7《中国与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韩琦、【意】米盖拉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8年12月第一版,《印刷术与冶金业:两种相关联的历史(15——16世纪)》,罗伯斯特,页145.

线路传播到了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和科莫等地。

第七、社会历史条件。

○1经济生产

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只靠小农经济为主,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虽已产生,但分布范围比较小,分布地区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难以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之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的苛捐杂税等,都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阻碍。而彼时的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已经相当繁盛,尤其是加尔文教宣扬的“入世”禁欲主义,上帝的预定论等,将资本积累划为合法地位,大大推进了生产发展和思想解放。活跃的经济贸易给图书的流通和印刷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相当便利的平台。

○2上层建筑

自明代以来,我国的“海禁”政策日益强化,至清代的“闭关锁国”达到顶峰。明清时期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打压了书籍的出版印刷。政治领域的风起云涌直接影响到了书籍的流通和技术的传播。国内国外的思想文化及经济活动几乎全然阻隔,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也未能面向世界。而欧洲则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的积极政策,如积极的殖民扩张,鼓励航海业的发展等,都将本土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也正是由此,虽然我国古代印刷术传至东亚各国,但近代所需印刷技术却还要从“西天”取经。

○3意识形态

在社会近代化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当欧洲积极冲浪的姿态向未来和现代科学挺近时,我们正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专心致志地刨着土砾。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与我国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形态形成强有力的对比。宗教改革为商

业发展提供契机,为思想解放提供支撑,而当时的中国,程朱理学早已在人脑中根深蒂固,哪怕是刚刚识字的孩子也懂得“小人予以利”的道理。于是,臣民跟着王朝一起衰落,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四起,才知道我非“天朝上国”。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毕昇的光芒早已湮没在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但不可否认,他依然是世界印刷术的鼻祖,是我国印刷史上的巨人。无论历史的浪潮怎样翻江倒海,无论到底是谁发明的印刷术更大程度的改变了世界,毕昇,都将作为我国技术史上的一代发明家,值得永远的尊敬。

参考文献:

1、《中国与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韩琦、【意】米盖拉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8年12月第一版,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3、马端临:《文献通考》(1309),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十九,上册,

4、姜茂发/车传仁:《中华铁冶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

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笔记

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笔记 封建的生产样式,说是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的结合,但是在那时候的基本劳动是农业。古代世界从都市及小领域出发,相反的,中世却从农村出发。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古代社会的消亡,基督教的成立和发展,而哲学及科学的发展,遂完全陷于停顿状态,在古代社会消亡的废墟上出现的是中世封建社会。 古代生产样式及古代日耳曼共产体崩溃的结果,中世封建社会发达起来。而且部分地形成日耳曼族和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诸关系的特殊综合。这一综合之所以实现,是收于日耳曼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结果。在罗马人方面,那是古代世界不可避免的没落形态。但如今在法兰克人方面,确是新发展的出发点。没落中的罗马,对于日耳曼族的侵入,日益无力抵抗,终于纪元第五世纪被征服了。 日耳曼族所带来的现成的东西,绝不是封建制度,它的起源,是从征服者方面在战争中的军事组织而来,这种组织到了征服之后,守着被征服诸国以及存在的生产诸力的影响,蔡发展到原始的封建制度,在末期的罗马,因为奴隶制走到了尽头的结果,那些奴隶主的大地,就从奴隶的单纯协业所做的大规模农业,转移到小规模的耕作,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由纳地租的不自由农民去耕作。归根结底,当古代生产样式崩溃中,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就已经发着芽了。

基督教加强了封建势力,教会拿着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稳固资格,用圣辉围绕着封建组织,拥护封建势力,维持封建的统治。从基督教会成立当初,就和国家强固地结合着。因此,基督教一天主教,做着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它在中世社会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的历史。因此,中世纪的一切意识,都隶属于这个封建的宗教,这是中世纪的决定性特征,这时候的科学和哲学,只不过是教会的忠诚顺奴婢而已,所以,后人称整个中世纪为“黑暗时代”,并称为“实现了的无理性时代”。 封建的生产样式,说是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的结合,但是在那时候的基本劳动是农业。古代世界从都市及小领域出发,相反的,中世却从农村出发。这时直接加入生产的,已不是奴隶,而是农奴的小农。在奴隶制下,奴隶的身体,供别人作为劳动手段而所有着,他们用别人的生产手段去劳动,是非自由劳动者。就是说,农奴因着人格的隶属关系,成了被牢缚在土地上的附属物。封建的生产样式,即劳动力和生产手段结合的样式,在封建诸侯的大土地所有,及封建农民承领的零碎土地的耕作中,表现在它的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础,到处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上的。封建的劳动形态,是劳动的自然形态,劳动是直接为了生产使用价值,且显现在人身的隶属关系上。因此,中世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是各都市在封建社会内部发生的时期,也是它往后就开始动摇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印刷形成原因

A印刷术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标志着人类掌握了文字信息的大批量复制技术,开始了对信息的批量生产, 从而使知识,思想,宗教,文化有了传播的载体,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 教育的条件,更使各种典籍得以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对世界的科学 文化及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具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印刷术的出现,也是世界媒介发展及传播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B对于印刷术的发明,世界上早有公认: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早 在隋唐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却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也因此将古登堡视为"现代印刷术之父". C中国古代印刷术形成的 ○1、历史原因:人类文明和物质文化基础的发展 一、源頭時期的社會環境与發展概況 遠在印刷術成熟之前,隨著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的發展,(人們出于生存和生產、生活的需要,)石器、木器、骨器制造和紡織、陶器等原始的手工業得到相應的發展。(其中与后來的印刷術有關的是紡織、陶器,以及稍后出現的金屬冶煉技術。) 為了美化生活,人們開始在制作衣物服飾的織物上描繪、繡織或印染美麗的花紋;在陶器上繪畫、雕刻或拍印几何圖案;并通過金属冶煉,制造金屬的刻刀等工具。(無疑,這些都与手工雕刻、轉印复制、織物印花等印刷術前驅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為印刷術之萌芽和發端。此后,) 隨著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手工雕刻、轉印复制、織物印染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印刷前驅技術不斷發展,(日趋成熟,直接)促成了印刷術的成熟和完善。 D二、手工雕刻与轉印复制技術的萌芽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有一种“几何形印紋陶”,或簡稱為“印紋陶”的陶器,為當時生活中廣泛使用之物。(這种陶器的特點是陶器表面裝飾著各式各樣的、由線條排列或交織成的几何形圖案和花紋,而且)它的圖案和花紋,既不是描繪的,也不是刻划的,而是采用一种類似于印版的印模拍印上去的。這种拍印技術,包括印模、拍印、印跡(复制品

译言古登堡计划:打造云端图书馆

译言古登堡计划:打造云端图书馆 7月2日,译言网正式发起“译言古登堡计划”。在官网上,译言这样介绍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多语种的、开放的协作翻译项目”。遵循开放版权、协作翻译和数字出版的流程,译言将网罗除英语外的其他主要语种和个别小语种著作,将更多的外语文学佳作介绍给中国读者。 译言网于xx年中上线,由三名在美国留学的清华毕业生创办,并于xx年正式成立公司开始商业化运作,定位于用翻译的方式消除互联网资料中的语言障碍,将优质的外文网络资料介绍给中文读者。年,创始人之一赵嘉敏卸去CEO职务,于年底创办东西网。年7月,东西网收购译言网,两家网站重新合并,由赵嘉敏统一管理,旗下拥有电子书品牌字节社。 过往的几年里,译言网在翻译外文资料以及翻译协作上有突出的表现,一直有翻译公版书的想法,但并未提上日程,促使“译言古登堡计划”成形,源于今年5月份的美国之行。纽约公共图书馆,为译言/东西网的同仁呈现了一个电子图书馆的图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在云端的图书馆一定要做,而且宜早不宜迟。”译言/东西网图书部主编李婷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有一半的阅读位置配备电脑,电脑里提供各种扫描的电子版图书,许多图书可以在云端阅读。电子书馆藏一方面减轻了图书馆对纸本书维护的压

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图书馆的馆藏量,毕竟物理位置有限,能收藏的书也是有限的。”回来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译言网将这个想做已久的计划上线了。 此计划推出之后,“协作翻译的文风统一及文学性的保证”是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台湾网友亦是台湾资深出版人的Octw Chen 评价道:“ 一、强调译者要通过试译,强调有权利更换译者,这是好事。商业计划不是同乐会,要协作就要负责任。 二、译言的长处实在不应该局限在‘协作’上。尤其是经典书的翻译,对速度的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的译文,这不只正确性,也包括译文的文学性。多人拆译对经典的文学性的追求应该是很难调合的。正确性没问题,文学性有问题。 三、我觉得译者实收40%太低了。” 另一个焦点则是“译者版税制”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译言网言明想借此机会推行“译者版税制”,希望一改过往传统出版中,译者被出版社以劳务合同方式雇佣为某一本书的翻译者,而不享有译稿著作权的现象。他们希望译者在享受翻译上的乐趣的同时也拥有经济上的保障。 针对“译言古登堡计划”及其中的疑问,本期“对话出版”专访译言/东西网图书部主编李婷。 优势:社区整合了资源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前已述及,《中华印刷通史》是中国印刷术的源流史,是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因此,勾画印刷术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轨迹,是本书重点内容之一。本书"古代篇"的七、八、九三章虽多有涉及,但其内容主旨在印刷工艺技术本身及其事业的发展,尚未从整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轨迹。 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印刷术,为与西方近代印刷术相区别,通常称它为"传统印刷术"。传统印刷术主要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两大系列,而应用最多的是雕版印刷。其间虽有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但二者均可归属于传统的雕版印刷。原因是孔版印刷主要用于织物印染,且印版也是雕刻的;而套版印刷本身就是雕版印刷。将传统的雕版漏印和套版印刷纳入雕版印刷系列中介绍,显得更为系统、适宜(参见表6-1)。 一、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 印刷术的种类繁多,工艺各异。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印刷、套版印刷、漏版印刷,以及应用较少的蜡版、磁版和吕抚泥版印刷(图6-1);近代传入的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等,都是印刷术,但又各不相同。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刷术中,最先发明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它门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雕版印刷的发明是最伟大的发明,具有开创之功。 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以下仅按总体分类──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两大系列作简要记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编先秦文学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印刷术的鼻祖

印刷术的鼻祖——毕昇与古登堡 毕昇,北宋布衣。北宋歙州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国伟大的古代发明家。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昇墓碑。 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7年,约翰内斯·古登堡(又译作“谷登堡”、“古腾堡”、“古滕贝格”,1397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是与东方的毕昇相比肩的历史巨人。 古登堡使用金属的字母将它们排列成印刷的书页,这个方式崭新的地方是这些字母可以被重新使用,过去的木刻的底板无法重新使用,它们只能印刻在上面的那一页,而无法用来印其它的页了。直到今天为止古登堡的圣经算做是印刷艺术中的一份珍宝。尤其它的排版非常美丽。 古登堡的发明在欧洲受到非常快的普及。在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就已经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 维克多·雨果称印刷术为世界上最大的发明。古登堡使用的字母由铅、锌和其它金属的合金组成。它们冷却得非常快,而且能够承受印刷时的压力。印刷本身是使用转轴印刷法,印的是纸和羊皮纸。 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刷量增加。它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他的发明在西方应用了三百年才被新的机器代替。介于古登堡这项发明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在他所著的《影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古代法》读书笔记

《古代法》读书笔记 20155211014 杜佳凤 一、写在前面 不知是因为这不忍卒读的翻译还是自身浅薄的法制史基础(您说得对,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代法》的阅读过程,时常伴随着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照理来说,才粗略阅读一两遍的我,草率地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亵渎前人思想的嫌疑。然而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感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碰撞,不禁感叹一句:“唔,这本书好像有点意思。”也算是在写文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二、作者简介 《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史学家,其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书中,他以近乎公式化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地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此后“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便被广为流传,也成为梅因主要思想的代名词。 在序言中,梅因直接说明了著作此书的目的,即“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古代法”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两句话的阐述,不仅为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明确全书的论证主题,也同时明确了梅因的主要论证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梅因是历史法学方法论的创始人,但梅因在晚年却否认自己属于历史法学派,他认为如果硬要把他进行归类的话,他宁愿属于比较法学派。这应该和历史法学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梅因还是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三、梅因的古代法研究方法 《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在当时,自然法深得人心,而梅因却一反时代主流思想的常态,对这种非历史性的、抽象的、假设性的纯理性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导言中,亚伦对当时流行着的智力状态进行了例举,一方面,“英国的法律史,不仅被忽视了,简直就是被蔑视。”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更是认为法律史可以重头写起。而另一方面,当

梅因《古代法》读书笔记

梅因《古代法》读书笔记 梅因的《古代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出了法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经典论断。更在于,他提出了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研究法律,开劈了法学研究的新的方法论。下面是的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法》读书笔记 梅因作为英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于1861年发表了《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这本书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1959年,又根据原文另行移译出版,我所看的是由沈景一译的xx年7月版本。怀着一份虔敬之心近期有幸拜读了这部在法学界里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虽然理解的过程很艰辛但总的来说还是受益匪浅。 在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自然法思想正被资产阶级用来做为反封建的最有利的思想武器。理性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而梅因却一反时代潮流思维的常态;在整个《古代法》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非历史性的抽象假设的纯理性思维的批判,认为"他们都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这首先在欧洲的大革命时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梅因这种学术研究上的独立批判精神不能不令人赞叹。 古代法共分为十章,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至五章作为总论性的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法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自然法

理性思维的批判而引出法律发展"从身份到契约"的这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论断;六至十章作为分论部分围绕"从身份到契约"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古今法律对照,和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梅因对遗嘱的早期史,财产、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等许多古代社会的具体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具体讲: 第一章,梅因首先给我们推荐了一种研究法律的历史方法路径:即由于早期的历史文件资料没有受到道德的,形而上学概念的影响因此远比后期资料更具有真实可靠价值更有可能包含法律在后来表现自己的一切形式;梅因把法学家对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探究看做像是地质学家对于原始地壳的研究一样可贵;随后梅因分析了各国法律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法律渊源都是沿着"判决" (荷马史诗中提到的"地美士")——"习惯"——"法典"这样的顺序产生发展的。并把远古时代的法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英雄时代"原始君主的" 神授"法律,"贵族时代"的不成文习惯法和"法典时代"。 在"英雄时代"最初法是以父权家长或是国王判决形式出现的,这种针对特定案件的,假借神意指示而下的判决并没有形成一般原则,只是法的萌芽状态;随着社会的进化,国王逐渐丧失神圣的权力,而为少数贵族集团所取代,这些贵族集团不再假借神意,而是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依照习惯原则来解决纷争,成为了法律的仓库和执行者,他们所依据的习惯也就成了习惯法,从而法律的发展也就进到了"习惯法"时代;再后来,由于文字的发明,加上大多数人民对于少数贵族的独占法律表示不满与反抗,从而促成了法以法典的形式加以公布,

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

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 一、我国印刷术向国外的传播 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后,就逐渐向外传播。 朝鲜是最早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中朝两国疆土相连,交往密切,公元995年(高丽朝六世成宗十四年),曾派遣使臣来宋朝请求官版《大藏经》,带了回去作为蓝本刻印,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1521部、6589卷的木刻卷本。这就是有名的《高丽大藏经》。 日本最早的印刷物是《陀罗尼经》,印成于公元770年(日本神户景云四年),这是在中国东渡的高僧鉴真大和尚与同去的中国匠人到日本以后刻印而成的。《陀罗尼经》共印100万张,分藏在十大寺院内,至今仍有实物保存。 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印刷术,据历史记载,是通过使臣、商人的往来以及中国僧人、华侨、印刷工人的外出,逐渐从我国传播出去的。 我国的印刷术,不仅传到了上述各国,而且经过丝绸之路影响到欧洲,促进了现代印刷术的产生。 1907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回纥文的木活字,是完全按照王祯的方法制造的。据分析,约在十三、四世纪,回纥人的印刷工业曾经相当发达,而且,回纥人的印刷术来源于宋朝和元朝。 波斯(现在的伊朗)是继回纥之后,中国印刷术西传途径上的另一个中继站。公元1294年,伊尔汗国曾在波斯的首都塔布里兹,用雕

版印刷术发行过一种纸币,是依照元朝的“至元宝钞”,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两种文字印刷的。波斯著名的历史学家拉施德在公元1310年完成的名著《世界史》中,也有关于中国印刷史的详细记载。 十三世纪初建立起来的蒙元帝国地跨欧、亚两洲。随着蒙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欧洲和中国人员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尤其是当时元朝的纸币,已经达到“每日印造不可数计”的程度,流传极广,这也促进了印刷术的传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元朝的纸币带回欧洲,并在他的《游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十二、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也使欧、亚两大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十字军从东方带回去的纸币、纸牌、版画等印刷品,对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亚洲各国的印刷术多是从中国传去的,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深受中国印刷术的影响,我国的印刷术,可说是渊远流长。 二、现代印刷术的产生和演进 我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

古人读书笔记

《古代法》的丰功 ———浅述梅因的历史法学方法 一作者及著作概述 1、作者 2、古代法概述 《古代法》一书的全名是《古代法—它与社会早期历史的联系和它与现代观念的关系》,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一部专门性的技术性法律史学著作,而是一部涉及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史论,尤其重视探究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关系。历史法学派一反自然法学派就法理论法理的局限,通过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的演变来研究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及法律变迁对社会历史演变的反作用。这一方法论上的创新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其理论阐释力,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法》全书分为序、导言及正文十章,各章名称顺次如下:古代法典、法律拟制、自然法与衡平法、自然法的现代史、原始社会与古代法、遗嘱继承的早期史、古今有关遗嘱与继承的各种思想、财产的早期史、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梅因以早期社会的习惯法与法典的规定为论据,推导出“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进而通过对法律的历史和传统的强调,批判从思辩的非历史的角度建立理性主义的自然法,是《古代法》一书的主要思想脉络。《古代法》第一章“古代法典”的卷首,同时它也揭开了一部不朽之作的序幕。在“法典”时代之前,梅因还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习惯法”时代,这就揭示出《古代法》中的“法”不仅包括法典,而且也包括习惯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章中,梅因就已经向古典自然法哲学发出了挑战,他说:“像‘自然法’或‘社会契约’之类,往往为一般人所爱好,很少有踏实地探究社会和法律的原始历史的;这些理论不但使 1法律学以后各个阶段都受到其最真实和最大的影响,因而也就模糊了真理。”在接下来的第二章“法律拟制” 与第三章“自然法与衡平”中,梅因提出了关于早期法律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在习惯法阶段与法典化阶段之后,借助于拟制、衡平、立法等手段对古代严苛的法律进行修正的阶段。上述手段的采纳,旨在使法律同日益进步的社会相和谐。带着自然法究竟从何处来这种疑问,梅因开始了第四章“自然法的现代史”的论述。梅因总结指出以自然状态的假设为基础的哲学是“历史方法”的劲敌。以自然法为立论基础,能够得出一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推论,但事实情况与这些推论并不一定总是相符的。梅因通过探寻史实,举出了许多活生生的反例。第四章处处透露出这样一种命题:理论的假设与思辨经常与历史现实发生出入。全书的角度看, 第五章“原始社会与古代法”具有总论的地位。它以家族为中心,论述了家父权、宗亲、血亲、妇女的权利与义务、监护制度、奴隶制度等重要内容,呈现了一个以“身份”为纽带的原始社会。并在章末提出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命题。从《古代法》的第六章到第十章,梅因向读者展现了早期社会的许多具体的法律制度,可以将这五章看作《古代法》的分论部分。围绕“从身份到契约”这一思想内核,梅因论述了遗嘱继承的早期史,财产的早期史,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梅因认为:一些理论家对早期人类所有权状况的设想与假定很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梅因看来,古典自然法哲学把不同时代法律的基本原则都归结为相同的原始自然状态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页。 3、前人对古代法的评价 1861年, 梅因出版了他的《古代法》。这本用优雅、纯美的文笔写成的著作很快成了一本畅销书, 很快便成为欧美学界最广泛阅读研究的法律经典著作之一。《古代法》不仅在法律界引起轰动,同时吸引了众多的非法律界的人士也纷纷购买阅读。梅因的《古代法》成了“19

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历史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科学技术范畴;印刷又是工业。当今的印刷工业,已经形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种学科、跨行业的庞大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被孙中山先生列于食、衣、住、行之后,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之一。如此重大的工艺技术的发明,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偶然事件。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要经过从设想、萌芽,到雏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印刷术也不例外。印刷术从萌芽到雏型,到完善,大约经历了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的长达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完成了印刷材料、印刷工具、印刷技术等印刷术所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雕刻文字。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日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从而引发

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制技术,为印刷术的发明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这些原材料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织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早很早就有了。纸张出现较之织物为晚。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麻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人工制墨出于先秦。此前人们用天然矿物质,譬如用硃砂、黑土等矿物质书写。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印刷提供了“一点如漆”的理想材料。织物、印墨、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术,其复制对像和内容,概而言之,无非图像和文字两大类.其中,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的需要,尤以文字的复制为多。同时,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因此,文字的诞生、发展和规范,就成为印刷术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了。 中国的文字──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刚刚从图画中衍生出来的文字,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尚在朦胧之中,我们称它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逐渐演变成象形文字。到了商殷时期,这种象形文字已演变成较为成熟的、现在可以见到的甲骨文字了。此后,汉字经过几次大的整理工程,由古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由隶书而楷书,几经整简、划一,到楷书,中国的汉字已演变成为笔划省简、规范,易于刻版印刷之文字了。笔的发明和发展,于汉字的演进和规范,功不可没。由于有了挥洒自如的毛笔,中国的文字才得以

论古登堡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论古登堡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魏婷 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正是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才造就了属于我们的新时代,我们才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生活中文字是不可缺失的,它能够准确的提供给我们一定的信息,从而提示我们如何去做。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新闻的传播成为可能,它的应用和推广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尤其是德国的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关于古登堡的生平只有很少确切可知。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的波折。古登堡于1394年到1404年间出生于一个美因茨的城市贵族和商人家庭。1434年迁居斯特拉斯堡,专门雕琢宝石,制作镜子。1438年同几名金银匠订立研究活版印刷术的合同,秘密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返回美因茨,改进自己研制的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的发明。从1450年起,与J.富斯特合伙经营印刷所。后来他又研究出了特别的作为字母的合金和铸造法。用这个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库,用此他印刷了他著名的《古登堡圣经》和其它一些书记和文件。在建立他的印刷厂之前他首先得为了筹备基金而奔波。他从一个当地商人约翰内斯·福斯特那里借了一笔高债来办这个印刷厂。因此可以看出古登堡是一个十分有头脑的人,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会坚守崇高的信念,努力去思考想方设法去解决。1452年,古登堡开始印制《四十二行圣经》的制作工作,于1455年完成。其间,因活版印刷术发明权问题,与富斯特发生争执。1455年富斯特起诉获胜,从而拥有谷登堡研制的活版印刷器材、《四十二行圣经》铅版和业已印毕的印张。其后,富斯特与P.舍费尔合伙,于1456年印制出《四十二行圣经》。由于富斯特与舍费尔盗用古登堡的发明成果,德国古登堡博物馆将《四十二行圣经》的印制年代定为1452~1455年。谷登堡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遇到了种种的挫折,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愈挫愈勇。后来,古登堡幸得美因茨市市长K.胡里的支持,再度进行活版印刷。他发明印刷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将当时已知的许多不同的技术有效地组合到一起.此外他在斯特拉斯堡铸镜子的经验也为他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那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真正开启了文化的大众传播时代。 谷登堡对于活字的发明,只是他的发明的一个部分,他对于利用金属活字的印刷,也做出了贡献,其中最显著的发明是改变了印刷的材料,以往利用木刻版印刷,采用的是水性墨水,多余的墨水会被木板吸收,因此印刷效果不错;而金属活字则不会吸收墨水。印墨必须自行生产,为此他用颜料和油调和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然而这一切准备的首要工作,仍是要制造一部印刷机,为此,他又发明了木制印刷机。整个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机械印制的流程,在古登堡的手中获得重大的突破。所以他为印刷事业付出了很多,多少次的无奈失败和多少次的重新振作。他的这一重大改造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印刷业,他将印刷的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变,它采用亚麻仁油,混合灯烟的黑灰,制成黑色油墨,用皮革裘沾涂油墨到金属印刷平面上,取得了均匀的印刷效果。印刷效果的大大改进自然使其传播功能提高。谷登堡当时的合作伙伴和同事,从他麻利学习到新印刷技术,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而促进了谷登堡印刷技术和活字技术在欧洲的普及。因为欧洲文字全部是拼音字母,因此,活字的种类并不多,印刷的改革也就比中国的汉字改革容易得多。他的活字印刷技术很快在欧洲各个国家传播开,在这过

【读本】中国印刷术

研学读本【样例】 课程九:中国印刷术 一、概述 在星光熠熠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造纸术、印刷术异常夺目。它们琴瑟和鸣千余年,承担着传播世界文化的历史使命。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和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共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考古学家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 通过印刷术课程内容,了解雕版印刷发明的历史、背景、意义及雕版印刷术的步骤,加深他们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通过了解印刷术,体验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能叙述表达印刷术的知识, 二、研学计划 三、研学内容 (一)印刷术的历史

1.印刷术知识讲解 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有属于工业范畴。当今的印刷工业,已经形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种学科、跨行业的庞大工业体系。如此重大的工艺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印刷术从萌芽到雏形到完善,大约经历了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长达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完成印刷材料、印刷工具、印刷技术等印刷术所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印刷术的国家。据记载,最早的印刷术,是隋唐之际发明的刻版印刷术。 刻版印刷是用手工刻出阳文反字,涂上黑墨,复印在纸上。这种方法比手抄书籍效率提高若干倍。 刻版印刷术发明后,在今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已有书商印售历书、诗歌、小学字书及阴阳迷信书等。十二世纪初,浙江、福建、山西等地的书坊刻书业已发达起来。官府刻书最早始于十世纪初,历代专职刻书的机构一般属国子监。印刷技术形式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我国的刻版印刷早于欧洲八百年。刻版印刷的发明和刻体图书的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印刷术资料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目录 简介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原因 印刷术的种类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凹版印刷: 孔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展 隐形印刷术 印刷技术的对外传播 现代印刷术的产生和演进 印刷术的深远意义 印刷流程图 印刷术语印前 印刷 装订 排版 其他印刷常用术语 谷登堡对现代印刷技术的贡献 印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 专业方向与特色 就业方向 简介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原因 印刷术的种类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凹版印刷: 孔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展 隐形印刷术 印刷技术的对外传播现代印刷术的产生和演进印刷术的深远意义印刷流程图印刷术语

印前印刷装订排版其他印刷常用术语谷登堡对现代印刷技术的贡献印刷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专业方向与特色就业方向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毕昇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编辑本段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雕版印刷 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刷术。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印刷术 《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印刷术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7、隋唐之际(7世纪左右),出现雕版印刷术。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8、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次革命,对中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传入欧洲后,有力推动了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行。 编辑本段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原因 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象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我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