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劳动力流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加大对新农

村建设的投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多

部门的需求增加,传统的人工农业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成

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机

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

应用。同时,农民也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生产

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农田环境。农业基础设施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力供

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可以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改善农村

交通条件,保证农村电力供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农

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农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确

保农田环境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再次,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农业现代化需要

更高水平的农民素质和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提供更

多的培训机会,培养农民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同时,

还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推动兴办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发挥农民

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自主创业能力。

最后,要改善农村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农村农民的社会服务和

生活条件是影响他们转型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此外,还要改善农村

居民的住房条件,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支持,提供更多的住房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是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

农民培训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向城市落脚,农村生产力逐渐失活,这也是农村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而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则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指以设计科学,灵活适应现实,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方式,通过生态化、生活化、现代化和文化化建设,创造宜居乡村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产业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环境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不仅代表着现代化的血脉,也可以说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条途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继承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将现代科技和经验倒入乡村,不断更新和完善乡村经济。 二、发展新型农业、加强示范带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加强对新型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也叫现代农业,是指以农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生态农业模式。新型农业发展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以外,加强农业示范带动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示范带动能够通过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理念,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从而增强农民的

信心,提高农民的生产力,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将农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加工成大批量的生产和服务,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生产规模,缩小农业生产门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能够实现合理的技术引进、组织机制的优化,从而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四、农村合作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合作体经济是指由多个自愿联合,依法注册成为经济组织,共同经营合作的经济实体。农村合作体能够吸纳并整合社区内零散经营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合作体经济的发展中,可以通过集中采购、集中销售等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农村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才能有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的潜力和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上述的五种途径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 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生产场所。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农村是不可能建设得很好的。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农业仍然是农村中的主要产业,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村面貌就不会得到改善。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还因为农业发达水平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条件还处于人刨畜拉、靠天吃饭的落后水平,那就很难想像会有现代化的新农村面貌。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共同特征是生产条件先进,包括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

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只有这样的一种农业生产状态,才能够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更因为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条件先进,更在于生产效率高,包括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不断地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资源利用率高,才能适应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在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产出率高,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要强调的是,土地产出率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近两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大丰收,粮食增产1000多亿斤,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粮食生产仍然是供不应求,产需之间有几百亿斤的缺口。只是由于大量进口粮棉油等产品,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平稳并有走低趋势,人们才对此关注不足。展望未来,我国粮食等产品的供求形势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纺织业等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

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关键环节

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关键环节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立足本地实际,把握关键环节,通过重点突破实现全面推进。 一、加快农业产业开发。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加快农业产业开发,关键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初步形成“东林、西桔、南药、北枣、中粮”的产业格局,柑桔、枣子、金银花、粮经、畜牧五大支柱产业优势日益凸显。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扩大规模,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积极扶持优势产业,还必须注意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路子。从我县来说,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抓好朱红桔、鸡蛋枣、金银花、龙城鹅等特色产业,力争在扩面提质上有新的突破。对一个乡镇、村组来说,要因地制

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精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支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和专业村。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把发展农业的着力点放在抓农产品加工、抓龙头企业上,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集中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必须针对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功能弱的现状,积极抢抓国家的政策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抓好大型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建设,扎实搞好农村沼气工程、饮水工程、清洁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广泛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建设,抓好村级组织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其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如何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创造物质条件,夯实经济基础。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内涵:今年中央1号文件具体表述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并实现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特征:(1)产业融合性;(2)功能的多样性;(3)资源集约性;(4)市场灵敏性;(5)生活服务性;(6)发展持续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2、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3、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4、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许多设施陈旧、老化。 三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的主要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三)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二00七年元月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劳动力流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加大对新农 村建设的投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多 部门的需求增加,传统的人工农业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成 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机 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 应用。同时,农民也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生产 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农田环境。农业基础设施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力供 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可以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改善农村 交通条件,保证农村电力供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农 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农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确 保农田环境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再次,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农业现代化需要 更高水平的农民素质和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提供更 多的培训机会,培养农民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同时, 还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推动兴办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发挥农民 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自主创业能力。

最后,要改善农村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农村农民的社会服务和 生活条件是影响他们转型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此外,还要改善农村 居民的住房条件,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支持,提供更多的住房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是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 农民培训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和林格尔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盛乐镇党委书记云月旺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和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近年来,盛乐镇“三农”工作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盛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盛乐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盛乐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况 盛乐镇位于和林格尔县北部,是由原盛乐镇(土城子乡)、巧什营、公喇嘛、西沟门乡合并而成。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辖地面积587.16平方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毗邻,西与托克托县接壤,北与土左旗、赛罕区相连,距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全镇现有3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

总户数11711户,人口48553人。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盛乐镇主要种植业以粮饲玉米、青贮玉米为主,主要养殖业以奶牛为主。奶牛存栏7.85万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2元。 2、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及县委、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增强、三个提高、四个集中、五个提升”和“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具体方略。镇村干部过去抓农业的观念,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现阶段,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培养壮大乳、肉、马铃薯、柠条沙棘四大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乳业基地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今年,全镇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14.4万亩,青贮玉米及牧草4.8万亩,马铃薯2.1万亩,全镇总播面积达到22.6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沟门和巧什营东西两个十万亩农业园区,园区形成了“田成网、

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贺曙光李德新 2007年第3期——政策解读新年伊始,中共湖北省委发出了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2007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省委一号文件),这是我省连续四年出台的第四个关于“三农”方面的文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更加周密,主题更加鲜明,支持更加有力,政策更加实惠。这也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工作核心的一贯指导思想。 一、省委一号文件体现了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 2006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在干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不快、农民生活不够富裕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2006年10月起,省委、省政府组织专班,开展专题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研究具体措施,为起草省委一号文件做准备。在文件起草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相关部门的汇报,并就有关重大问题作出指示;多次带领专班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意见。省政府先后在鄂州、孝感等地召开了6次专题研讨会,就文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问题征求意见。文件初稿形成后,又多次组织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讨论修改。可以说,省委一号文件形成的过程是充分调查研究、发扬民主的过程,是不断

深化对省情、农情认识的过程。这个文件集中了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的智慧,反映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抓好农村工作的战略思想和总体要求。 二、省委一号文件突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对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周密部署。概括地讲,就是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具体来讲,要切实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四大工程,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重点是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优质粮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注重调优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水稻、小麦。扶持20个水稻主产县市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稻生产基地,在鄂中北8个县市建设1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核心示范区。二是实施农业板块工程。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强连片开发和建设,走“专、精、新、特”路子,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工程。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重点在粮食、棉花、油料、畜禽、水产、饲料、蔬菜、烟草、果茶、药材等方面,发展精深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四是实施多功能农业工程。在保障农业食品功能的同时,注重开发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禹城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禹城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禹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强农惠农,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对照“十二五”的新要求,既总结了新成就,也查找出存在的不足,初步制定出了发展规划。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禹城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要。面对80万亩耕地,50多万人的现实,禹城市委、市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准确把握科学化的本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园林化水平。 (一)强化组织,科学管理,积极开拓市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为把农业做大、做强,禹城市委、市府把品质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可持续农业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成立了具体负责产业化的领导组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政策扶持,我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百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德州市级12家。前三季度农业龙头企业新增投资16.88亿元,销售

收入465530万元,利润37036.55万元。狠抓基地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膨胀。全市已经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6处,其中,粮食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22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000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120处。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大格局流通。对外通过在边境贸易城市设立“批发中心”、“专卖店”的形式,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网上交易业务,使中樱、中商、福田、贺友等企业的产品销往国外;对内依托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35处,形成较科学的销售网络。强化组织领导,培育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余个,带动农户3.8万户。每户去年因此增加纯收入达4380元。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玉米生产加工方面,全市有规模较大的玉米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转化玉米近80万吨,而且实现了“玉米芯加工木糖醇、木糖渣生产食用菌、木糖渣生物发电、玉米粒生产淀粉-低聚糖、玉米秸青贮饲养牲畜”的典型模式,玉米从根到梢吃干榨尽,促进了我市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调查统计,教育培训,加快平台布局,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和农业节能高效的重要途径。以工业发展为支撑,禹城特色明显、示范性强、富有成效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有力的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2008年9月,禹城与中科院取得联系,就农业信息化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二、目标和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目标包括: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三、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开展一系列重点任务,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以下是几个重点任务的描述: 1. 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 通信等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村 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5.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提 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四、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 收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减轻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负担;通过土地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通过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等。政府还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 五、成效评估 为了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将建立健全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包括农村经济 发展指标、农民收入指标、农村基础设施指标、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农村社会事业指标等。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政策调整,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六、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构建社会 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培育乡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支持,评估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将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新农村 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对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 质量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提出几点关于新农村建设 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是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的命脉,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规 范性和通行能力。此外,还需加强对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 施的建设,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基础设施服务。 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升级的支持。一方面,通过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经济产业的引导与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提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三、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农民拥有 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可以在村庄规划上下功夫,建设更加整 齐美观数量相对适宜的农村住宅。同时,要鼓励农民使用可再生能源

代替传统能源,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推动农村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 利用。 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教育是农村儿童成长和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大对 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与覆盖率,改善农村学校的教 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同时,要鼓励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需要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 人才。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 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农村从事农村发展工作。同时,要注重 培养农村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使年轻人在农村找到发展 的空间和机遇。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田面积保护和耕 地质量改善,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 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 业升级、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加强人才引进与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变革,从早年的农村集体 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着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 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集体经济的破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 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促进农村土地规划和开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4.推动农村教育、卫生、环境、村容村貌、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改善和发 展。 现状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些取得的 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投 入有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产 业升级的动力和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3.农村人口流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条 件得以提升,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未来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展望也有很大的前景。在 未来的建设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推动农村的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乡村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社会环境,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人民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多样化,实现乡村就业多元化,使乡村经济稳定发展,乡村振兴就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其次,乡村振兴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善乡村交通状况、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乡村水利设施等,而这些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而乡村振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财政和社会资源上的支持。 此外,乡村振兴会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市场机制等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 最后,乡村振兴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善乡村社会环境,开发农村文化活动,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流动,引导农村人口回流,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乡村振兴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实现“两个

一百年”目标。因此,加强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应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立足新农村建设,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走乡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文化、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大多元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政策制度,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逻辑互动。 国家应坚持发展乡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引进有效的市场机制,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期持久带动乡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发展。 而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加强乡村经济发展的管理,继续推进乡村金融业发展,建立拥有乡村振兴政策和资源优势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承担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落实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总之,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正在为乡村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和地方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乡村振兴战略5大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5大方面 乡村振兴是一个旨在促进乡村发展、增强乡村经济、优化乡村社会生活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地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缺乏、环境问题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乡村的发展。以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方面: 一、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乡村地区,土地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农民的土地权益,中国政府推行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中国政府将推动农业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

才能促进乡村发展。中国政府将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着力实施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政府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展旅游扶贫、乡村民宿等项目,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五、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之一。在中国的乡村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基层组织薄弱、矛盾纠纷多发等。中国政府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乡村综合治理、构建健全基层维稳体系,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的水平。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发挥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速。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乡村地区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人口大量外流、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等。为了保障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政

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全文)

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最新形势和发展趋势,我们特别组织了一次关于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 现代农业是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显著区别,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而新农村建设则是国家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推出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特别组织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这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对农业生产的带来的变化。 2. 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各方对政府决策的态度和目前的实施情况。 3. 探讨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推进两个

领域的发展。 三、调研对象 我们的调研对象主要是现代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代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我们在北京、山东、浙江、广东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四、调研内容及结果 1. 现代农业发展 (1)科技成果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比如,在山东,一家名为“大豆天下”的企业,推行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通过搜集大数据,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浙江某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对土壤中矿物质含量和作物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提供了针对性的化肥应用方案,还推广了绿色有机肥料,使得土地肥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提高。 (2)现代化农业的特点 我们发现,现代农业已经呈现出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是规模化经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时期,为进一步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受到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机构在推出农村经济支持政策的同时,也应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经济生产结构,提升农业整体服务质量与竞争力,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对策分析 农业发展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当农业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除了能够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农业经济管理即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将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做好。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对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面对国内外多种挑战和竞争,但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大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在抵御生产风险、生产技术、资金投入、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政府机构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包括地域农业生产带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政府可适当增加对这一类主体的投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主心骨”,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结合地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将特色农林业、规模养殖业等新兴农业引入农村,并不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改造农村地区的中低产田,扩大农区灌溉面积,提升农区生产整体总量。 当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建设新农村,为了更好地完成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就要积极地完善和优化当前的经济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地转变思想,只有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结构,实时地更新农业发展观念,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要高度的重视农产业的深加工,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还有,在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升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3年最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023年最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同志们: 经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后,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正视问题,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2023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中央二十字方针和赣州五新一好整体推进要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五个最来集中反映:最显著的变化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最突出的变化是两主六特产业格局加快形成,农民增收渠道更为宽广。最难得的变化是抓新农村建设、推进三农工作的方法日趋成熟,体制机制更为完善。最深刻的变化是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大为改变,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包括村组干部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和抓工作的能力水平都有较大提升。最可喜的变化是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但是,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弱势、农业弱质、农村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城乡差距拉大和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没有建立,新农村建设要向纵深推进,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今后我国城乡关系的主线和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级市,农村人口多,发展基础差,不可能依靠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