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_想象_创造_继承与历史_杨巍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_想象_创造_继承与历史_杨巍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_想象_创造_继承与历史_杨巍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_想象_创造_继承与历史_杨巍

●民族宗教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

杨巍孟楠

摘要二战之后,族裔民族主义开始在一些已经被确立为民族国家的国家中生长和繁殖,而其号召口号依旧是对共同历史记忆、血缘和文化的追溯。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谈这一过程,各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都无外乎是一种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的关系。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必然要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间最有势力的共同体,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族裔

学术界关于民族与国家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从未中断,但从目前的主流意识来看,世界上所共同承认的国家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为世界性组织所承认的,占有一定人口,享有一定领土、领空、领海的主权国家。而关于民族的概念则包括很多重含义,其首先是与国家等同的nation一词,而这一层含义的出现乃是与近现代国家的产生是同一时期的,其强调的乃是与政治归属相关的政治认同;另一层含义乃是与ethnic group相对应,其强调的乃是共同血缘和共同文化。正是若干的ethnic group组成了nation,构成了近现代国家的最基本框架。那么,如何看待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之间的关系呢?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骚认为,“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或者说是历史地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民族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而不属于自然的或生物学的范畴。”①因此,他强调,古代民族与今天所讲的民族实质上是两个概念,古代民族仅仅只能是一个朴素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认同从部族开始就逐渐由血缘开始转向地缘。综合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今天人们所讲的族群(或族裔)则是一种对朴素认同抑或说前族裔时代的象征性继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理论,也出现过若干次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这些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随着现代化的日益发展,民族的内部矛盾开始凸现。这时候,族裔性的民族主义水涨船高,日益被多族群或多族裔国家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全球化的进程发展迅速,随着国际间人口流动的增强与扩大,全世界已经没有一个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因此,民族或者族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或可以说是多族群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卷入各种世界性的浪潮之中,所以,我们有必要真正切切地弄明白民族、族群、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其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以及今天它们在世界舞台上如何运作。

一、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起源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讲到:在人们对民族和民族意识的讨论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在欧洲,而他却用一本书来论证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在美洲,起源于美洲的独立运动。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认为,近代的国家、民族和民族主义应当是发源于欧洲,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崛起,在法国的人权法案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语言:“各民族均享有独立主权,无论其民族大小如何,人种为何,疆域何在。人民的主权是不能擅加剥夺的。”但无论是在1789年版的《人权宣言》中还是在1793年版的《人权宣言》中都并未提到各民族争取主权及独立的权利。菲利克斯·格罗斯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中则将国家分为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和公民国家两种形式,并认为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纽带是不可分割的,以地域为纽带的国家形式是近现代公民国家的原型,而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形式则成为部落民族主义国家的建国理由。同时,菲利克斯·格罗斯也讲到:“今天众所周

知的民族概念,是个历史性概念,它出现的时间刚好是在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王朝衰落之前。那时,这个术语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的定义有一些不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一个包括文化、传统和共同祖先的共同体。”②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却认为“民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产物。民族应当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是与国家的产生相伴随的。杜赞奇在分析以上学者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把民族看做是一个有内聚力的集体主体。第二种假设认为民族主义意识自身是一个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意识形式。”③因此,其强调用多线的历史来论述近代民族的产生。而印度学者泰戈尔则认为:在英国未统治印度之前,印度人民根本不知道何为民族。泰戈尔在《民族主义》一文中讲到:“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国王,也不是人类当中的种族,而是一个民族,而我们本身并不是民族。”④而在安东尼·D.史密斯那里,民族被认为是一种继承与创造的事物,是对前现代族裔的继承和对现代化的适应。他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指出:“确实,我们在前现代时期可能找不到‘民族’,至少找不到近几个世纪出现的大众化、法律化、公共化与地区化形式的民族。另一方面,我倒发现了很多松散的集体文化单元,我们称之为族裔,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具有共同祖先神话和历史记忆、享有共享文化成分、与历史版图有一定联系、具有一定团结的(至少在精英层是这样的)、有名称的人口单元’。如果民族是现代的,至少是经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可的大众现象,那么它们现在的形式和特征大多是起源于先在的、产生于有关地区的早期族裔的族裔联系。”⑤那么,民族到底是源于对以往传统族裔的继承的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是源于人类的共同想象?抑或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民族主义塑造了民族,还是民族产生之后共同产生了与其他民族的区别意识从而产生了民族主义?这是现代民族学家必须要正确回答的问题,也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谈到民族主义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对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看来,民族主义应起源于美洲,他将其称为“第一波”民族主义的“美洲模式”;在“美洲模式”的感染与启发下,在1820年以后出现了欧洲的“第二波”民族主义;而“第三波”民族主义则被称为“官方民族主义”,它是对“第二波”民族主义的反动与模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殖民地民族主义,则被称为“最后一波”民族主义,是对帝国主义的反映。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则将民族主义运动分为三个阶段:A阶段纯粹是文化、文学与民风习俗的交融时期,其中所具有的政治甚或民族暗示;在B阶段中,出现了民族主义的先驱以及诸多推动“民族概念”的激进派,同时,他们还大力鼓吹借政治手段来建立民族国家;C阶段,亦即民族主义纲领需要借助人民支持的阶段,或至少是民族主义者往往大言不惭宣称他们拥有广大人民支持的阶段。在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从阶段B转入阶段C乃是一大转折点。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的转型期是在1870年—1918年,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以往民族主义区别在于:第一,曾是自由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核心要素的“门槛原则”已遭扬弃。也就是说,任何一群人只要是自认是一个民族,便有权在他们居住的领土上享有独立的国家主权,并拥有自己的政府,全权治理国家;第二,对这种“不具历史渊源”的民族而言,它们自然会以族源、族裔特征以及语言等因素,作为决定民族归属的重要指标,甚至演变成唯一指标;第三,虽然所谓“非国家民族主义运动”势力愈来愈庞大,政治野心也愈来愈难餍足,但民族主义的第三项演变主要是与既存国家的民族情感有关。⑥民族当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但就民族主义的运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民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且正是这些民族或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安东尼·D.史密斯笔下的族裔或语言性的民族主义的出现提供了模板。

事实上,民族主义应当是产生于民族之前。正是民族主义的诞生和民族国家的建立,才出现了民族这一称呼。即使是菲利克斯·格罗斯所讲的现代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和公民国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出现之后。尽管菲利克斯·格罗斯做了大量的非洲部落国家的实地研究,并对罗马的公民国家原型进行了深刻的发掘,但我们可以确定,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仍然是一种朴素的认同观念。这种认同产生于人们对他者的区别,产生于人们对一个城市或一种政治理想的认同,而并非今天的民族主义,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是今天民族主义或国家构建形式的原型。事实上,就今天人们对组成一个国家的群体的诉求,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纯粹的民族主义的,要求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一种是公民国家类型的,在这一国家中,所有的人无论宗教信仰、无论种族,一律被称为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国家成立后,试图以共同的公民认同和国家认同建立一个民族之上的国家民族,而这时原来所谓的民族也就为族群所取代;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原教旨主义国家,这种国家诉求是以宗教为号召的,要求建立某一共同宗教信仰的国家,这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因为近现代的民族国家的构建早已取代了旧有

的宗教或王朝的统治,但在许多伊斯兰国家这一建国诉求仍然被一些人追随着,其试图恢复曾经的伊斯兰辉煌,一些极端分子甚至不惜破坏现在已有的其他民族国家的统一。然而我们讲,两次世界大战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的民族国家(无论是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公民国家),而这些民族国家的建立都是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是经过人们的自愿选择而自发组成的民族国家。即使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独立要求,也是在这些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亚当·罗伯茨在《超越错误的民族自决原则》一文中讲到:“自决权还暗含着另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在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共产主义者执政时就出现了,在后殖民时代也很明显,即自决权只能使用一次,而且要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才能使用。选择是自由的但决定是终生的……有时,这一原则还有一种更广泛的引申含义:在早期未获得独立主权的民族(此处应为族裔),错过了历史的公共汽车,可能再也盼不来下一辆了。”⑦因此,任何试图分裂既有民族国家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

二、近现代对民族概念的混沌认识

关于民族这一概念,需要考虑的范围实在太广,在国内以往关于民族的研究往往是从某一民族的起源抑或是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谈到学科则主要是从体质人类学或者说是考古学、民族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来进行研究。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菲利克斯·格罗斯、杜赞奇、安东尼·D.史密斯等学者的研究一直不是很受关注,特别是很少有人将他们的学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虽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的序言中讲到其观念是“欧洲中心论”的,但从该书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其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乃是人类想象的共同体这一观念的认同。菲利克斯·格罗斯虽然试图通过对非洲部落国家和古罗马的研究来论证民族国家的构建在古代时期就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即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和公民国家,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一词的出现是在世俗王朝衰败以后。安东尼·D.史密斯对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关于民族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和继承,而杜赞奇则将关于民族的各种学说进行了分类和描述。这样,五位学者就不约而同地将民族一词的起源锁定在了世俗王朝与宗教共同体的衰败之后。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出现于世俗王朝和宗教共同体的衰败时期,并且与国家联合共同代替了前者,这样近代的民族就不再是以往的朴素认同,而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想象和继承的共同体”。

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对民族概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混沌,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学者对于民族研究的模棱两可。实质上,包括马林诺夫斯基等人所做的民族田野调查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猎奇心理的,至少在大多数读者阅读时是这样考虑的。人类学家对被调查民族的风俗习惯、体质特征、宗教信仰、语言等的描述,使得大多数追随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以此为基础作为民族的区别特征,并以此来划分民族。民族社会学更多的是从人们的民族认同,从主观与他观来对民族进行划分,并以此来进行民族关系研究。而体质人类学或考古学则根据追溯某一民族的族源,以共同祖先来区分民族。正是这种对假设的纯正民族的研究,使得人们越来越混淆民族的真实概念。另一方面,人们对民族概念认识的混沌是因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民族”概念的范围的可把握性往往发生变化,政治群体与文化群体往往在其概念中混淆。那么,究竟要怎样来解释民族这一概念呢?这必须再次从民族在其诞生之初一直到现代的范围和指代意义来进行解释。

为了追求自由与平等、为了摆脱宗教共同体与世俗王朝对人类社会的桎梏,人类选择建立新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所有人一律平等。部落民族主义国家选择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公民国家则选择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即在其中的个体无论种族、无论宗教信仰都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和对国家的义务。但在现代公民国家成立之后,又不得不建立一种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度,从而再次求助于民族,即在所有有差别的群体之上建立一种民族国家认同。这时就出现了民族与民族的文字性冲突,一些多民族国家转而将国内有差异的群体称为族群,这样就不仅解决了概念上的冲突,而且又可以以文化共同体、以国家认同为口号,号召人们忠实于自己的国家,并且将族群限定在文化或血缘范围,从而与政治割裂。这样就与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区别开来。通过官方对文化的塑造,创造了新的作为与国家和政治相对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创造了与文化和血缘相对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之下的族群群体。

三、传统国家与近现代国家

传统国家与近现代国家的具体分界应当是以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为标志。而近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最基本的区别应当是近现代国家对平等和自由的肯定。传统国家的统治主要是以宗教共同体和世俗王朝作为传统统治的基本工具,在这里国家的统治者往往依靠神权或血缘进行传递,国家的大小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手腕(例如利用政治联姻等手段)或

者对周边国家的吞并,传统国家的统治存在歧视和剥削,但这往往是以地域来进行划分,例如罗马帝国视其征服地区为野蛮人、英格兰对苏格兰的欺压、中国元朝时期的四等人制度,其中有可能掺杂一些对征服地区大多数人种的歧视,但即使与征服者流着共同血液的人种长期在被征服地生活也往往被视为歧视对象。在提到个人时,人们往往以地域或其所在的王国来对其进行称呼。例如,生活在英格兰的盎格鲁人在称呼其同种的生活在苏格兰的盎格鲁人时必将称其为苏格兰人。美国学者菲利克斯·格罗斯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一书中提出国家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民主的公民国家,另一种则是部落民族主义国家。这里所讲的公民国家是指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无论其宗教、人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一个包容性的多元国家。而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则有别于原始的部落,是一种主张一个民族建立一个独立的、单一的民族国家,对其他生活在其国家地域内的民族进行驱逐或迫害。这两种模式都是传统国家的继续发展,都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在人文主义影响下的公民国家要求不同民族或种族间的平等和民主,要求在相同的历史记忆下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们建立民主的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而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则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或原教旨主义的追求本民族的利益,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认为只有严格地划定了界限,才会取得平等和民主。公民国家强调的是对共同祖国的忠实,对国家的认同。部落民族主义国家强调的是对共同血缘和共同宗教文化的认同,对种族或民族的认同。为了说明近现代的部落民族主义国家与传统部落的不同,菲利克斯·格罗斯专门对非洲的国家模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发现,在非洲的历史上真正绝对的传统国家并未建立,而是以部落国家的形式出现,其包括:(1)前国家———没有一个传统的中心权威;(2)原生型国家———具有基本的制度和权威;(3)传统的土著国家。这些国家又可以被划分为单一种族或同族的和多种族及多个异族的集团;(4)现代后殖民国家。⑧在非洲的传统国家中人们更多的是依靠部落提供保护的,是血缘将人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与欧洲部落民族主义国家最不同的地方,这种血缘关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像欧洲部落民族主义国家那样依靠神话或文化来进行民族的编织。在非洲的部落国家中也存在着多元文化或多种族共同生存的现象,这往往是出于政治结盟或经济互补而从根本上就进行了阶层划分。在欧洲人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之前,非洲的社会与国家都是部落的、传统的,但当欧洲人带入新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以后,这种自然而然的

部落意识开始被打破,因此,在后殖民时期,欧洲部落民族主义国家的模式为一些非洲国家所学习,造成非洲混乱的现状。也许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思考的那样,民族是被人们想象的,因此民族意识的产生就成了近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看待近现代民族国家呢?也许我们需要寻找它真正产生的时期。

四、民族国家———历史的创造还是人类想象

事实上,就世界上现有的近现代国家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近现代国家都有其成为固定的、有边界的、为世界公认的同一体的独特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一种群众性的运动在起着关键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领导者的思想。在法国学者莫斯的《乌合之众》一书中具体地探讨了群体与精英的关系。但国家边界的真正划分应当源于战争性的群体运动,要么是革命,要么是一致的对外抵抗经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近现代的英国与传统的英国就已经不是同一个国家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应当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它将人们对国王的认同转向对国家的忠诚(有学者认为大革命后的法国才是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因此,就近现代国家来讲,其产生应当是先于近现代民族国家的。那么,民族是在何时与国家联姻而产生民族国家的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认为,真正的近现代民族国家应当产生于美洲殖民地,民族是被现代人建构出的想象的共同体,而这种建构在18世纪末被创造出来了,“其是从种种各自独立的历史力量复杂的‘交汇’过程中自发地萃取、提炼出来的一个结果;然而,一旦被创造出来,他们就变的‘模式化’,在深浅不一的自觉状态下,它们可以被移植到许多形形色色的社会领域,可以吸纳同样多形形色色的各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组合,也可以被这些力量吸收。”⑨这种模式一经创造,就开始被普遍效仿,甚至由于政治的需要出现了官方民族主义,从而最终将民族国家一词摆在了历史的道路上。那么,民族国家到底是历史的创造还是人类的想象?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主义成了一个困扰世界尤其是困扰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冷战以后的民族主义热潮,使得许多原本已经趋于融合,进入法制化发展轨道的多民族国家再一次步入泥潭。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应当在于民族国家这一理论的不完善,但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其实这是早已预见的。菲利克斯·格罗斯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我们又一次面对一个看似简单、经常面对但却

从来没有能够解决的古老问题,一个对现在和未来都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同的民族、部落、宗教集团和种族如何能够和睦地比邻相处。”⑩那么,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真正主谋是谁呢?实际上就民族与国家来讲,在英语中nation就既指国家又指民族,纵观历史,如果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讲,民族主义最早产生于美洲殖民地,进而是欧洲国家,然后才是亚、非各国,那么,我们几乎可以判断,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实际上就是在国家成立之前以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为出发点,以共同利益为其斗争的源泉,在限定地域内不分宗教和种族而共同达成协议,成立共同的国家,而这一国家一旦成立就会不断强化其主流文化,使其成为该国家地域内的各个宗教、种族的共同认同,并利用民族以一个统一的名称为其命名,例如美国的美利坚民族。这样,就把文化、政治、民族三方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得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对国家产生认同。但同时由于这些所谓的民族国家是在共同奋斗目标的前提下达成的契约式的国家,太多地干涉私人宗教信仰或种族文化必然会引起少数群体的反感,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族群的概念,从而保证了多元文化在认同主体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底线,也保证了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忠于国家的同时保留了个人的选择。从国家意义上来讲,民族即是国家,个人既属于国家的公民,又是民族的个体;从组织或团体角度来讲,保证了个体的族群归属或者说选择归属。而作为其他的多民族国家来讲,往往正是没有看清楚这一问题,而是盲目地对民族主义进行了解释和效仿。当然前面所提到的部落民族国家模式,在这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的。菲利克斯·格罗斯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一书的序言中记录了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42年手稿中的一句话:“因此,我们可以概括战后(二战)重建的基本原则,这样说也许更好,人类社会的未来结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结构,必须向理想方向改进,哪怕是缓慢的改进。必须授予所有民族、种族和其他少数集团最充分的文化自治权利。政治主权永远不能与族属相联系,因为这种联系会导致民族主义的危险爆发。”

五、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

那么,民族、族群、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首先,就民族和族群来讲,我们必须看到其形成是一个过程,而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则更不能脱离这一过程来谈。那么这个过程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一过程包括英国的建立至冷战结束后的最后一波族裔性的民族主义(所谓族裔性的民族主义其主体实质上正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族群)。之所以要将族裔性的民族主义包括在这一跨度之中主要是因为其所最求的目标与二战结束后所确立的民族国家的构建之初的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都试图建立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是多族群的或单一族群的,或共同宗教信仰的,其都没有跳出民族国家的怪圈。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民族主义诞生之初,其必然是将族群的某些共同性进行了借鉴和糅合。美国和美利坚民族的确立是在共同被边缘化的共同性下建立的;德国的建立是以经济壁垒的打破为基础的,最终为俾斯麦政治强权、共同教育以及追溯共同文化的前提下建立的;英国的建立则是在世俗王朝统治中完成在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形象中凝固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则是在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不得不确立起自己的民族或民族国家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都是以共同的历史或血缘或传统为号召来确立其共同体的。二战之后,族裔民族主义开始在一些已经被确立为民族国家的国家中生长和繁殖,而其号召口号依旧是对共同历史记忆、血缘和文化的追溯。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谈这一过程,各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都无外乎是一种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的关系。

民族与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整体结构的基本共同体,但为何在今天,在现代性的不断发展和巩固的今天,仍然存在族裔性的民族主义,而且其如浪潮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日益成为多族裔民族国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安东尼·D.史密斯在其论述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他认为,这是现代性制约了民族主义,也正是现代性为族裔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在现代性的大厦中,族裔团结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又一种选择。在对待族裔民族主义的问题上,最普遍的话语应当是族裔去政治化,这告诉我们,族裔必须远离政治而仅仅与文化相对,民族应当是与国家相对,是民族国家一词的组成部分,只有民族才能与国家相联。那么,我们不仅又要问,什么是民族?它与族裔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它们是不同时期话语权的产物。人们利用族群的共同性来确定民族,形成民族国家。这一时期,人们生活在民族国家的话语权之下,只有形成了民族国家,才会被世界承认,才可能号召全民起来反抗他者或标榜自己。所以,在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下,形成民族国家成了殖民地国家必须的途径。而当民族国家形成之后,由于地域和族裔的种种原因,在一些多族裔的民族国家中,接着又出现了以族裔为号召的族裔民族主义,其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民族歧视、民族压迫还是经济、政治的不平等?实际上无外乎是民族

主义再次作祟。只要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区别意识,那么这种区别意识必然会导致利益的冲突,而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只能作为一种催化剂而存在,而并非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族群一词的使用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又一创造物,它巧妙地解决了族属问题,使得人们传统的、情感的、血缘的,甚至是由于共同宗教或共同地域的共同想象有了更好的归宿。这就使得族属问题与政治问题脱开了,也巧妙地避开了部落民族主义国家的困扰,并且使得民族国家更有说服力,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向心力,又保存了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间。人们在法律上属于一个民族国家,是这个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所有人在此受到公平的对待,同时又不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或族群归属打破,而是在接受主体文化的同时依旧可以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而族群归属,由于是公平对待,所以,族属问题很难被用于政治利益的争夺。

那么,民族主义将会存至何时呢?全球化的浪潮是否能够将其代替呢?人类社会还在轰轰烈烈地向前发展,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必然要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全球化的号角不断吹响,但其胜利的明天仍然在遥远的未来。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间最有势力的共同体,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因此,在多族裔国家中如何将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如何将族裔去政治化,如何以公民国家的姿态来调和各族群的关系,将是目前所有多族裔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以上这些概念的解释也许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反思。

注释:

①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②⑧⑩菲利克斯·格罗斯(美):《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第146页,第5页。

③杜赞奇(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④泰戈尔(印度):《民族主义》,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汉译世界名著丛书》,第4页。

⑤安东尼·D.史密斯(英):《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⑥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英):《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⑦亚当·罗伯茨:《超越错误的民族自决原则》,《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主编,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美):《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说明:本文系新疆大学世川良一优秀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U-SYLLF090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孟楠新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君敏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上接第33页)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设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来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通过统一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地区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强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输入地的归属感,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参考书目:

1.马戎:《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

2.沙海琴、李淑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张静:《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9年第1期。

4.吴世昌、刘辉:《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5.秦琳:《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可调适性探讨》[J],《思想战线》2008年第30卷。

6.陈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7.李喜景、白志红、沈玲:《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特殊制度困境及其跨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蔡正非、李喜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协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说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视角下的南疆三地州新型农民培养”(项目编号:09XMZ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晶晶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女

綦群高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张涛新疆农业大学思政部讲师)

〔责任编辑:拾华〕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已不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存在于多层治理体系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希望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1959-),男(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 05-0029-07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字眼,专家学者们更是对其非常关注。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世界性潮流,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难怪人们对其格外关注和普遍重视。何谓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如果因此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利与弊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的严峻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除了面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麻城二中高二三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 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4.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8.周恩来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9.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箕”是指()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11、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学生板

历史论述题 备注:老魏的学生才有资格享用几点忠告:1.不拼不博,等于白活;高三不累,辛苦白费 2.一心力,惜时光;坚定力,戒浮躁。 3.今年学习努努力,明年湖大做兄弟,今年学习不努力,风里雨里,兄弟在工地搬砖等你! 解题方法: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设问方式】 …(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基本方法】 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步骤】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注意】 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 题型一【典例】 典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_政治论文

民族主义是预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有学者预言“当20世纪末临近的时刻,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是‘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学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但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泛起,却使人们觉得这样乐观的预测未免太早,与此同时,对民族主义这种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并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的意识形态,它在未来一个世纪中将会有何种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分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在预测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时,回顾对民族主义的性质的争论是十分有益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注: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尔大学1983年版,第1—5页。)。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注:汉斯·科恩:《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纽约1961年版,第1-8页。)。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注:哈维丁·凯:《历史、阶级与民族国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伦敦1988年版,第138页。)。汉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光辉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则的所谓民族主义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情绪早就?嬖冢 皇堑?8-19世纪才发展成为要求每个民族都 《民族主义》(ElieKedourie,Nationalism),建立本民族的政权的政治原则(注:伊利·凯多尔: 纽约1961年版,第1、15-18页。)。而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论述,民族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的,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9页。)。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对民族主义的含义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无法对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进行有意义的预测。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义的本质,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客观上已经分为了几个大类,而在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含义不同的“民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使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上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一)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注:C.梯利:《欧洲革命(1492-1992)》(C.Tilly,EuropenRevelution1492-1992),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民族主义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注: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一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发生在( ) A.汉元帝时 B.汉武帝时 C.三国时 D.南北朝时 2.“丝绸之路的”是闻名世界的东西交通要道,它开创于( ) A.西汉 B.秦朝 C.东汉 D.战国 3.下列不属于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C.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4.东汉时期的一次治理黄河的行动使得黄河在以后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这次治理是在谁的 主持下进行的( ) A.王景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明帝 5.右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稀世珍宝,这一文物的生产年代是( ) A.战国 B.汉代 C.魏晋 D.秦朝 6.右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具,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一工具的发明者及朝代是(课本 74页上冶铁水排图,不带下面的文字)( )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7.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可后来匈奴既发展畜牧业,也发展农业。这是受哪一民族的影 响( ) A.蒙古 B.汉族 C.羌族 D.越族 8.古代的西域是指( ) A.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B.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 C.今天中亚和西亚一带 D.今天的西欧一带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典故和谁有关( )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霍去病 10.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最早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 ) A.西汉 B.东汉 C.战国 D.秦朝 11.“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是哪部作品的主张(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无神论》 D.《论衡》 1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台湾 B.南京 C.洛阳 D.北京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一次短暂统一是( ) A.东晋 B.西晋 C.南朝 D.北朝 14.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B.加强对汉族地区的通知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洛阳的气候好 1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北人南迁 B.温暖湿润 C.土地肥沃 D.种植水稻 16.西汉末期商人用于交易的货币应该是下列的哪一种( ) A.半两钱 B.圆形方孔钱 C.五铢钱 D.刀币 17.两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新成就的是( ) A.冶铁用水排鼓风 B.发明使用耧车 C.纺织使用提花机 D.用钢材制成的兵器 18.“蒙古好风光,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 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 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 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 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1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 体施压的国家。o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 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9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1o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09CM Z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5民族)国家与暴力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 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民族和民族主义》

10 邱志芳《民族与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民族的概念: 至今尚无一个通论或标准规则,可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即使有人宣称“民族认同”乃是他们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价值所系,已无法解决此项明确界定的难题。(p5) 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因为这个历史新生儿才刚诞生,正在不断的变化,且至今仍非举世皆然的实体。语言、族群性等,其实都非常的含糊不清,想用他们来判断民族,无异缘木求鱼。(p6) 作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立场 1.我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采用盖尔纳的定义,亦即“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p9) 2.作者认为“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创立。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p10) 3、民族,并不光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反应,同时也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4、“民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有居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p11) 总结: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就是自有民族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所从事的学科性质、政策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分别给民族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较有权威的是,1913年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概念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民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民族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总在试图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在衡量判断什么是民族时,便有了众多不同的见解。地理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家们则把民族看做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政治学家们认为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哲学家们认为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社会学家们则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心理学家们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病学家们则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从民族主义来研究“民族”的概念 “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p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