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章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何为俗——民众的学问(研究对象)

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狭义的民俗理解

1.文化遗留说:古代人残存的原始观念,习惯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意识形态。

3.民间文学说:侧重点为口头民俗。

4.传统文化说:排斥新民俗。

二、广义的民俗理解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规模性,传承性的现象;

是以口耳相传,行为规范和人心理想的影响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与时俱进的。

三、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民俗学的任务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展,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帮助我们认

识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解释和改造现实生活。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本质特征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群体活动

2.民俗是一种群体之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具有全民性

3.集体响应实施,不断加入新元素,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民俗的集体性、全民性

1.民俗是一种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2.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

3.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4.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结晶

5.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

6.部分民俗由个人创造——集体响应传承

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强调时间上连续性和约定俗成。

伏羲女娲新疆阿斯塔那古墓汉代画像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是一种现实和手段,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民俗的扩布性

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有条件有选择地扩布。

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

扩步的步骤

1.判断价值作比较2。作出取舍3。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了民俗文化的扩布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民宿的稳定性

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各种节日的传承,相对稳定,包含着可变因素。传承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民俗的变异性

民俗在传承和扩布的过程中会产生鉴定的变化

民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清明节,介子推还是青团祭祀方式的改良。

民俗文化的变革在不断的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逐渐消亡。

类型性(模式性)

所谓的类型性是指某些民族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灰姑娘故事类型中国唐朝段成式,《西阳杂组》——《叶限》借助鱼骨和金鞋进入上流社会

规范性

民俗文化的实质:民众沟通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的约束力,

规范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例如穆斯林礼拜。

服务性

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

规范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民俗文化,民俗服务于生产和社会实践,(24节气)

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

向上帝祷告穆斯林礼拜,信仰激发出艺术创造行为

规范性和服务性

服务性和规范性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规范性和服务性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规范是社会的需要,需要优质服务的目的。

匿名性

民间故事与传说太多,没有固定的作者

传统建筑,民间饮食

民俗的基本特点

1.集体性

2.传承性和扩布性

3.稳定性与变异性

4.类型性(模式性),

5.规范性和服务性

6.匿名信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调教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维系功能

2.教化功能

民族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工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个人社会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规范

人生四大仪礼

二十四孝:传递孝文化,怎样对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

3.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根据特定的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加强时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

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形成: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民俗是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源于民俗。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民俗对人的控制是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生存控制。三。维系功能

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生活保持稳定

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民俗及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也维系着群体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个民族或社会群体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因而形成特定的集体心理,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过节日是我们经营和维系家族关系的方式。

四.调节功能

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为了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补偿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性是相对于专门的学术创作和官方行为与生活无冲突,随心所欲

心理宣泄功能

通过歌声让新娘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的转变,带有心理宣泄,帮助人们完成心理的疏导转换

补偿功能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满足,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在某些宗教中人们暂时超越了尘世的苦难。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史前民俗,古代民俗,近现代民俗

史前民俗: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及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民俗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产生,使用时期和使用热食,(审美意识的萌发、彩陶文化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旧石器时代、史前婚姻习俗、原始族内婚、族外婚、史前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渊源于同一祖先的血缘组成的亲属)。

父系氏族公社(妇女出嫁,从夫妻子女血缘可以确认成为复兴财产的继承人)。

古代民俗

夏朝——鸦片战争前夕,奴隶社会加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分为两段:一.夏朝——汉末,汉族的形成期,二.汉末至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

会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期.

特点

1.没有加强在氏族成员头上的国家政权

2.民族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

一.夏商——汉末

1.夏商周

夏商:传承史前民俗

周:在民间风俗的基础上形成官方礼仪

2.春秋战国——秦

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秦始皇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汉民族以华夏族为主体,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二.汉末——鸦片战争前夕

1.汉末——隋唐

战争和大规模的民俗,民族流动促进汉族与周边民族融合民俗活动愈加丰富,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心情也影响了民俗的发展

2.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与繁荣,古代民族在明清两代基本上已成定制

古代民俗

特点:

1.由民族融合引起的民族交流和同化规模大

2.始终保持以汉族民俗为主题

3.统治阶级制定的官方礼仪互相影响

近现代民俗

1840年——今天

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变革引起传统民俗的改变,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民俗,打造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兼有国际性的民族体系

民俗学的起源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的德国

1806~1807格林兄弟开始收集民间故事,背景。精英阶层不再使用德语,1812年《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出版,象征民俗学科的诞生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

中国民俗学发端于20世纪初

背景:以旧取新寻找新文化

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歌谣征集处并发表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享用的物质文化事项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贯穿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地域性

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2.季节性

人与自然的相处受到自然现象规律的制约,所形成的物质生产民俗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3.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4.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出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是在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乘机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手段存在的形式,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存在形式;这部分习俗主要有农业在当今生活中。

作用:对农业生产取得指导和训诫作用。

特征

周期性、季节性、传承性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业生产这一年中的自然时序节令的适应性极强,(二十四节气),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农业生产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是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条件之一,农业的收成关系国计民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

人们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自然现象有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超自然的神灵。人类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灾害的恶神与能解或消除。

四.农业经济,祭祀习俗

农业经济,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的经验认识的一种总结,是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状况及某些可借鉴的东西。

灶神

1.大禹,死后被封为土地之神

2.句龙共工之子

巴腊神

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中国民间仍视八腊为除虫禳患的神,祭祀于八腊庙称为八腊祭。

八腊分别指

1.先啬:神农

2.司啬:后稷

3.农:农夫

4.邮表:茅棚,关系农民温饱的都是生活大事,农民无不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得以实现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局限性。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具体的生产程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习俗,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知识的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娱乐:习俗原始社会的艺术审美功能与生存需求的使用功能是融

为一体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与文化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创作,丰收以后庆祝,是表演节日中的文娱活动跳舞,采茶歌,祭祀祖先,共性描述一年四季的变化可以判断寒暑更替,又可以满足农民对民族文化娱乐审美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狩猎、游牧、渔业民俗

狩猎民俗比农业民族更为古老,是早期人类获取肉食的主要途径,人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原始养殖业从狩猎业中分离出来。

狩猎民俗

旧石器时代狩猎的方法基本是围猎法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狩猎被称为田或田猎,

狩猎的最佳季节为冬季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信仰因需要而产生,因惧怕而笃信,

原始社会尊崇万物有灵论

猎民中宗教信仰发达,祭祀活动丰富,

狩猎民族笃信与狩猎生产相关的狩猎神,狩猎禁忌反复,见了动物不直呼其名,称呼代称。

出猎前占卜方向

狩猎时间七不出八不回。

四.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赫哲族鱼皮部落)。

在我国不仅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河流湖泊居住在这些

区域的居民与渔业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提高生产和增加收入为目的。

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周日为目的约海上经验丰富,渔业是我国汉民族中的渔业海上专业习俗,渔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渔业收益是否安全系于民,长期对海面气候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根据资源环境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捕鱼工具。

第三节工匠民俗

将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中全身新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

工匠习俗

这也是劳动工具的制造者,原始劳动和原始记忆成了公交产业的古代起源,原是市场的出现交换生活物品的需要手艺人原始经济群体从独立出来为了发展副业,出现了专职工匠。工匠民俗,走乡串户全是出售摆摊。

传统建筑技巧

中国传统建筑技巧之最。榫卯结构,构建连接方式是两个构件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突出的部分是榫,凹进去的部分是卯,榫和卯连接作用又称为衲凿,民间称公母。

斗拱与横梁的交接处。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的外伸,形式优美。

文房四宝

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微州)宣纸(安徽宣城),端砚(广东肇庆)。

传统师徒制的关系

1择徒拜师,师们更看重求医者的内在品质。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一不锈。道不轻传入门弟子均长时间的考察,最后才能在这期间是否通过考察徒弟,在日常生活中杂活的能力和态度,决定要不要传授技艺

2.拜师仪式:

一拜祖师、二拜师傅、三师傅训话及赐名、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工匠行业的禁忌

选择工匠行业的禁忌,厨师春节封刀,泥匠做完活,用水冲洗工具而是擦干净,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习俗,但做棺材要收拾干净。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和行为禁忌。祖师崇拜

祖师是工匠所属行业的守护神,酒神杜康负责山洞阴暗潮湿凉时容易腐烂枯死的树,赣中树干的裂缝往外渗水移动活动品尝之后觉得味道不错,便将其带回家。这是酒的由来。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一)。师徒关系的系普性

师徒关系的亲缘性,系普性传承

(二)。技术传承的封锁性

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姑嫂饼

(三)。生产活动的严密性,对祖师的祈求和祭祀言语和行为禁忌,

行话和隐语。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

商业民俗:商品交换与贸易活动中的习俗

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专业化,剩余产品越来越多。

非物质生产者增多,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交换活动更加频繁。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不是居住建筑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目的。

1.满足生理需要

2.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满足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身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一节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有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用特殊的技术程序加工制成的,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特色性的食物,饮料等其他食品方式的总称。

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二。节日习俗、三。祭祀习俗、四。待客习俗、五。特殊食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什么是民间服饰?

精英服饰:是由天才设计师或者名望比较高的设计师为特定的人群所设计的服饰,个人定制,固定的使用群体设定是比较追求个性。

民间大众服饰设计师设计出服装之后,并将生产很多人共同穿着通俗层面上的大众服饰。

民间服饰:一般情况下没有固定的设计的社会成员约定,组成了一种穿着方式,而且比较长社会群体将某些民族文化寄托在服饰上。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1.不同质量的衣着

2.附加的装饰物,3人体自身的装饰、4.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

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

(一)、最初阶段

羞耻男女有别,本能得把身体的某些部分遮盖起来以遮蔽身体防寒技术为主要目的自然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性,

(二)、第二个阶段

遮蔽身体,适应生产需要

(三)、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自身的标志,颜色等级:黄紫朱绿青黑白。(四)、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是构成的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的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的构成要素

1.是服装原料的性质而行

2.服装的样式

3.服饰的色彩

4.佩戴的饰物,

5.服饰的花纹图案

服饰承载着文化观念,标记这个人的性格社会地位等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第三节尊崇进组强调礼仪伦常,人生礼仪的四大换装

1.诞生

婴儿服饰丰富的配饰,凝聚着父母的殷切希望

2.成年。

男子20岁加冠礼

由氏族长辈在宗庙中主持举行,同时作为氏的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

加冠的程序“三加”

加缁布冠加皮升加爵升

女子15岁笈礼

拜祖先,拜父母,交易,教以侍奉尊长之礼

加笄:将头发绾成一个簪,用一块黑布将插上簪子

穿裙仪式:父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穿上麻布短衣,穿上石榴长裙,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行礼时女子有母亲为她脱去旧长衫,换上了新款衣。石榴长裙系花腰带裹缠包头巾,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的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

结婚

婚礼以红色为基本色调,新娘的服装几乎都是离不开红色婚礼,使用红色可能与原始人认为血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观念有关

新娘:青绿色青衣黛眉。新郎:绯红色。

丧服

丧礼

死者:安抚灵魂,生者:尽孝道正人伦

丧服源于祖先崇拜,丧服制度是依据身高与死者的关系亲疏而制定的一套等级制度的服饰,我国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

1.渐衰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服渐衰服者手握哭丧棒,服丧期为三年。

2.由粗麻布做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整齐,服丧期分三年一年五月。

3.大功服

亦称大红,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父兄弟。均服丧期为九个月。

4.小功服

亦称上红

为叔伯祖父母等服小功服,服丧期为五个月。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连接,其他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况的视觉符号,同一种熟悉的人都。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个民族的人,并一次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十分敏感的反应的变化,中山装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命名的套装服饰演变趋势简便大方服饰变化的原因,一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武士间的相互影响服骑射穿耳洞。

第四节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福建土楼

2.房屋就是大体相同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4.民房低于官方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居住,建筑民俗中的,随处可见太极八卦,坐北朝南靠山面水,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受天的影响,将天体运行方位与人是相对应。

第6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包括诞生的成年礼,婚礼和丧礼,人生一世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和角色的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的,对他人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人生仪礼可以使人实现一种社会状况下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转变,向人们展示三个阶段即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入仪式。

第二节诞生仪礼

一.求子仪式;(一)是向神灵祈求,(二)由旁人送子,(三)行器崇拜与行为模仿巫。

高媒:管理婚姻生育之神姜嫄,帝喾的次妃生子名锲,是商王朝的始祖。

锲辅佐大禹治水,被封于商地。

二.孕妇禁忌食物禁忌

三.为维护孕妇的身体与情绪的健康某些经济过去,孕妇流产难产胎儿的缺陷等二期的亏损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婴儿出生以后需要的衣食物品。

三.庆贺生子。

降生礼俗

闽南重男不重女,男孩送花灯以示提案丁女孩;不升花灯,只算添口。江浙地区报生送壶壶嘴上插的柏树叶或者万年青,柏树与百岁谐音而取其吉利

生男:红头绳扎两个桂圆。生女:红头绳扎在壶把。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

检验小孩天赋和未来的前途作为一种仪式感,娱乐方式反映出家长和长辈望子成龙

哈尼族的生育民俗

一.诞生日线的物质准备火塘次火塘,提供温暖的环境,对火神的崇拜,祈求火神辟佑鑫鑫儿,取木炭,辉在新生儿的眉心抹上黑点一事,

标志诞生前的物质准备而心不出事有不擦雪水归去也有意遮盖,寄托长辈的新生儿的美好祝愿三白色绣花线白色,环绕婴儿手臂两圈,为了检测孩子的成长速度,辟邪镇。

二.禁忌采伐,果树结果也是在运广场果木皆有生命,跨级龙收割水稻时用来脱谷壳的工具,孕期妇女跨过今年收成三婴儿的啼哭将报告自己的到来,而向家里的祖先和长辈报告,三代表自己身体健康是出门来,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或第九天新生儿横跨出自己的家门以告天地。邻居准备蛋一庄里少许鸡一只。

第三节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和水平而举行的仪礼。

表现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在婚礼的经营日前举行成年仪式二月,又将与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3, 相对独立的权力亲情号加冠加笄礼的规范与特征,形成严厉的年龄规定,二成年以你的性别区分30年里一年中的考验。

瑶族度戒

瑶族度戒仪式准备阶段

准备米猪鸡酒,等物资,度戒仪式穿的衣服,制作祭祀用的香烛,冥币椅子,修理乐器使用的工具。武官师傅,文官师傅,引教师傅,三位未婚男青年三位未婚女青年。

2.烧香

3.瑶族渡戒十戒:一戒不得呼天骂地;二戒的不准毁骂父母;三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 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纵览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 46年创于英国。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民俗学 重点

绪论 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什么理念基础上的?对Folklore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1、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富国强民”思想基础上的。严复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救亡图存的思想。20世纪初民俗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民众有价值的生活文化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国民性。顾颉刚从历史与民俗,江绍原从宗教与民俗的交叉研究,均致力于挖掘几千年来被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为建设新文化,塑造新的国民性服务。 2、Folklore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和智慧。20世纪初我国民俗学界关于Folklore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江绍原曾将其翻译为谣俗学、民学、民俗学,将其理解为民众的一切传承性生活文化知识;周作人虽然没有对日本沿用的民俗学(Folklore)做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从其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认同来看,关注的也主要是国民生活知识和民族基层文化内容。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说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从民俗的生活层面而言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样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样态。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住蒙古包、以狼为图腾等是其基本生活样态。(2)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它体现在男婚女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3)民俗是活的生活样态。民俗不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而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 2、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1)所谓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是说民俗赋予了日常生活相应的规范或范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还体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 (2)民俗作为文化模式体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文化;日本民族具有浓重的耻辱观念等等。 (3)不同民族文化模式不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民俗文化模式的冲突或融合。如满清政府强制汉人剃发,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满清政府为维护自身通知,又注重弘扬汉族孝文化。 第二章 1、中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 (1)十二生肖作为是一种历法形式,是适应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表示法。十二地支是古代太阴历用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的方式,后来与十天干结合使用,又产生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2)十二地支用十二种动物表示,这十二种动物如猪狗牛马羊等一般是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古代社会这些动物往往也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同时,不同动物代表不同时辰,也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认识有关,因此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上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它是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中国民族民俗优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民俗学教案

民俗学教案 【篇一: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 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 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 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 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 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 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 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 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 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 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 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 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 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教学提纲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 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民俗学的概念 (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 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 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 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 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爱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 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捕鱼为 生、狩猎为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3)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信仰有着紧密地联系,它往往蕴含了一个 民族古老的文化信息。侗族的背牌,表明了他们对蛇的崇拜;畲族妇女 的狗头帽,说明了狗图腾。 4)服饰的标志作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在服饰上也都存在 很大差别。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专业分析

民俗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2、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素

质的人材,以高素质和高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专业学习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田野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本学科基本知识的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就业目标:第一,文化宣传部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第二,大专院校教学人员;第三,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部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研究方向 01区域民俗研究 02民俗文物研究 03文艺民俗学 4、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02文学理论 ④806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注:各院校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16.1 复习笔记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一)神话学派 1.产生 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 (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入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 (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

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 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 (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2)人类各民族从生物性和心理学规律来看,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有着某种共同性。 (3)未开化民族的神话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通过研究未开化民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 ?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