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疾病,但是由于其病程漫长,需要患者与医生长期与之斗争,因此,CML的管理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报告了诸多CML的研究进展。 今年ASH大会CML继续教育板块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与讨论。第一,对于初诊患者,该如何选择一代和二代药物?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二,用药之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该如何管理?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该如何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哪些患者可以尝试停药,停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结果如何?这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的把CML从初始治疗选择、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停药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呈现,将国际知名专家的主流观点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值得国内的专家学者观看借鉴。 ——初诊CML的诊治进展 对于初诊CML患者,来自澳大利亚的TIDEL II研究结果(摘要49)提示,不能忽视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意义,Ph染色体和癌症相关基因异常均与不良预后有关。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基因

组数据,并与ELTS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初诊患者的疾病风险,甚至有助于指导更优的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二代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Bosutinib)、氟马替尼等已经获批上市,不同药物的结构和抑制靶点差异导致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所差别。然而,在CML的一线治疗选择中,一直没有头对头研究对比二代TKI之间的疗效差别。令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ASH 大会上,来自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的研究者报告了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在慢性期CM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的疗效是一致的,这提示我们,在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之间做选择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共存疾病等,只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即可。 ——TKI耐药患者的治疗进展 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在一代TKI伊马替尼、二代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情况下,国外通常换用博舒替尼治疗。新型的BCR-ABL1抑制剂Asciminib特异靶向ABL1 STEMP,有别于传统TKI,在既往研究中也显示出临床疗效。今年ASH 大会上报告的ASCEMBL研究(摘要LBA-4),首次在既往接受≥2种TKI治疗的CML患者中,对比了Asciminib与博舒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博舒替尼,Asciminib具有更好的安全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导语: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 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它的那个骨髓是以髓系增生的,四周的血白的细胞增多以及脾脏会肿大为主要的特征。其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或是融合基因。他那个中生存期在3至4年。让我们来了解下它的病体特征: 1.慢性期 (1)症状:通常大多数CML患者临床上处于“慢性”或“稳定”阶段,此期可持续3~4年。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脾区不适、出血及乏力、体重减轻和低热等代谢增高的表现。20%~40%的患者无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增高或脾脏肿大而诊断。少数病人有痛风性小关节疼痛。此外,还有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病变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发热少见。 (2)体征:主要表现为脏器浸润。90%患者脾脏肿大,程度不一,肋下可及至巨脾伸延至盆腔,质硬常有明显切迹。脾栓塞时脾区可触及摩擦感或闻及摩擦音。可有轻到中度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少见。胸骨常有压痛,以胸骨柄的下端为著。眼底视网膜浸润,可见到视网膜血管迂回扩张,并可见呈片状的出血斑以及白色浸润中心。 2.急变期慢性期经过数月或数年之后,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骨髓原粒+早幼粒细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每个病人何时急变尚不能预测。一旦发生急变,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一、概述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白细胞在生长、分化和发育的一定阶段发生恶性变,这种丧失正常功能的恶变克隆无节制地增殖,导致对全身器官组织的广泛浸润,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居首位。 二、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我国各地调查资料,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每10万人口计算,上海为2.64—3.65,天津为2.85—4.33,平顶山市为3.5—7.09。从这些点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而与亚洲国家相近。儿童占我国人口3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至少有10000个新发病例。我国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70%,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25%,其余为一些少见类型。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白血病病因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类对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理解。迄今为止研究认为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物、病毒等是引起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一三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范可尼氏贫血等,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提示胎内染色体畸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病毒与白血病间的关系研究得较为深入,目前已先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小鼠、猫、牛、长臂猿等白血病病毒,所有这些病毒都属于C形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0年日本学者从日本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dult T-cell leu-kemia virus,ATLV),也属于C型逆转录病毒,1983年统一划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I型内,由此提供了病毒诱致人类白血病的确切证据。 (二)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l、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如何导致白血病,机理并未完全清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显然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必然与基因的某种改变相关联。现知动物和人类细胞以及某些种类的病毒株中都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并使其获得新生物特性的肿瘤基因,前者称为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或原癌基因,后者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细胞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的成员,他们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进程的一定时期起作用,并受内在机制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遵义医学院 影像学系 2010级K-1班 撰述人:杜贝(1020650126) 傅钰玲(1020650124) 王祝(1020650125) 何胜杨(1020650127)指导老师:朱杰华

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分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两类。从不知道其病因而束手无策到慢慢发现病因而有了治疗对策,医疗学者们已有了重大突破。从化疗、骨髓移植到现在研究的靶向治疗,将来还会有新的临床药物面世。本为就白血病的历史、历来研究及未来发展进 行综述讨论。 关键字: 白血病历史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未来发展

前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中国各类肿瘤第七位,发病率为4.7/10万人口,欧美国家为6.4/10万人口。死亡率占各类肿瘤的第六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导致正常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据调查,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小于10岁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1】安徽省儿童医院曾调查分析1992-2001年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32例病例中,年龄以1-5岁最多,占56.1%。类型最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50.76%),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9%)。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相继到来,白血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儿童白血病入院病例数年均上升2.42%(P>0.05),其中ALL病例上升趋势明显,年均上升9.1%(P<0.01);AML则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5%(P<0.05)。目前,急性白血病患者居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总人数之首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组研究进展,部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随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物应用的进展,已有部分白血病病人可以完全痊愈,使白血病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诊断和MIC分型】 (一)AM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

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AML的M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诊断以外,还必须作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I)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es,C)检查,即MI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融合基因检测,即M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M0和M1~M7型。 2.免疫表型:髓系免疫标志:CD13,CD33,CD14,CD15,CDw65,CD45 ,MPO等;红系免疫标志:CD71,血型糖蛋白;巨核系免疫标志:CD41,CD42,CD62,CD61; 免疫表型常伴有淋系抗原表达,较常见的有CD7,CD19等,则诊断为伴有淋系标记的AML(Ly+-AML)。 3.细胞遗传学改变:①染色体数量改变:高二倍体(≥ 47),低二倍体(≤45),+21,-7,-8,-11等。②)染色体核型改变:t(9;11),MLL-AF9融合基因(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ALL 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范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ALL疗效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二、适用范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ALL。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ALL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

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2.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4. 发热:约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72小时内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5.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Hematolog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Editorial Board,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44(5) 被引用次数:91次 引证文献(93条) 1.吕慧.王薇.杜智卓.赵文理.王易.胡绍燕.柴忆欢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2.胡洪玻.胡群白血病复发患儿骨髓 DNA结合抑制因子4蛋白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3.杨丽华.余晶.邓兰.杜江.王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关系[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4.李敏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观察[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1) 5.王昭霞.杨志敏.邹亚伟.李敏敏.陈福雄.钟帼钰.关镜明.卫凤桂.吴上志.何振涛.吴梓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02 细胞株耐药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1) 6.张耀东.胡群.刘双又.张柳清.刘爱国.孙燕.熊昊CD38在1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2) 7.杨彩萍.薛奇英.郁莉雅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临床护理 2010(1) 8.罗剑锋.崔洁柔红霉素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 9.余晶.王斌.兰和魁.邓兰.杜江.杨丽华儿童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易感性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0(2) 10.高红英.陈娟娟.陈光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医药实践 2010(8) 11.刘壮.张义堂.吴香苓.韦红英.刘红艳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10(5) 12.高举.马志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0(5) 13.李慧霞.刘炜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31) 14.刘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化疗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33) 15.王菊香.张园海.曾炜炜.陈琳.钱江潮.周海霞.黄珍.方希敏.徐霞.李原Tei指数监测柔红霉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0(5) 16.刘辉.薛天阳.许伟.高吉照不同时间应用亚叶酸钙解救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白血病小鼠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9) 17.孟岩.梁筱灵.宪莹.王刚.苏庸春.肖剑文.温贤浩.于洁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期刊论文]-儿科药学杂志 2010(5) 18.王昭霞.赵玉新.邹亚伟.董崇娟.肖春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 2010(6) 19.许静.李庆平.王斌.陆勤.方拥军.黄婕.徐康康.罗琳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消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概述】: 1.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以粒系增生为主,无病态造血 2.Ph 染色体t(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标志,p210BCR-ABL是其分子发病基础 3.p210BCR-ABL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它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持续磷酸化,致使发生造血干细胞增殖 失控、抗凋亡和黏附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变化。 4.慢性期NAP积分低于正常或阴性,急变时NAP积分可能转变至正常或升高 5.发展史 (1)19世纪中叶第一个被命名为白血病。 (2)20世纪60年代初证明CML患者有特殊的Ph 染色体---是肿瘤病中发现的第一个标志染色体。 (后确定为t(9;22)(q34;q21)) (3)20世纪80年代证明了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发病基础。 (4)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功应用于治疗CML。从而开创了研发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肿瘤的时代。 6. 【临床】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可出现骨痛 【骨髓】 1.形态学、注意blast、basophils的比例 【遗传学检测技术】 1.染色体 (1)敏感性:5%(分析20个细胞) 2.FISH (1)假阳性:1%~10% (2)Interphase FISH:不需要处于分裂期细胞,PB和BM均可 Hyperphase FISH:需处于分裂期细胞,需BM Double FISH:可监测到所有变型的Ph (3)敏感性:1-5% 3.分子生物学 (1)敏感性:1/105 4.突变分析 【Ph染色体】 1.9号染色体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R基因区域,而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2.常见3个断裂点区: (1) M-bcr:含有5.8 Kb核苷酸,可产生2种形式的bcr/abl融合转录本b2a2、b3a2。蛋白产物皆为P2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生堡』L型盘查垫!垒生!旦复丝鲞筮!翅鱼!也』丛!丝!,!!E!!堡鲢!垫!堡:!!!:!!:塑些! 表1CCLG—ALL2008方案的构成 .643? 注:CCLG: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VDLD方案:长春新碱一柔红霉素一左旋门冬酰胺酶一地塞米松;DNR:柔红霉素;CAM:环磷酰胺一阿糖胞苷_6.巯基嘌呤;HD.MTX:大剂量甲氨蝶呤;HR一1’,27,3’:BFM协作组高危模块方案l’、2’、3’;VDLD(延迟强化I):长春新碱一阿霉素一左旋门冬酰胺酶一地塞米松;6一MP:6一巯基嘌呤;MTX/VD:甲氨蝶呤和(或)长春新碱一地塞米松;MTX/CA/VD:甲氨蝶呤和(或)环磷酰胺一阿糖胞苷和(或)长春新碱一地塞米松;一为无方案 表2按年龄鞘注的药物剂量(mg) 脉滴注,每12小时1次共5次,d3~5。三联鞘注d5。 5.延迟强化治疗:VDLD+CAM方案:对于LR患儿,VCR1.5m∥(m2?d),静脉注射,d1、d8、d15;阿霉素25me,/(m2?d),静脉滴注,d1、d8、d15;L.ASP10000U/(m2?d),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dl、d4、d8、d11;Dex10mg/(m2?d),口服,d1~7、d15—21,无需减停。CAM方案剂量和用法同LR早期强化治疗。IR患儿在插入8周维持治疗(6一MP+MTX)后,再重复1次上述的(VDLD+CAM)。高危延迟强化治疗(VDLD+CAM):VCR1.5mg/(m2?d),静脉注射,d8、d15、d22、d29;阿霉素25ms/(m2?d),静脉滴注,d8、d15、d22、d29;L—ASP10000U/(m2?d),肌注或静脉滴注,d8、d11、d15、d18;Dex10mg/(m2d),口服,dl一2l,9d减停。CAM方案剂量和用法与IR.ALL相同。 6.维持治疗:LR和IR:6-MP+MTX/VD方案选择以下任1种:(1)6-MP50mr,/(m2?d),口服8周;MTX20m∥(m2?d),口服或肌注,每周1次,持续至终止治疗;每4周叠加VD(VCRI.5m∥m2/d,静脉注射,dl;Dex6mg/(m2?d),口服,d1~5);(2)1周VD与3周6-MP+MTX序贯进行,每4周为1个循环。HR:(6-MP+MTX/CA/VD):每4周1个循环,持续至终止治疗。第1~2周(6-MP+MTX),6-MP50ms/(m。?d),口服,d1~14;MTX20mg/(m2?d),口服或肌肉注射,d1、d8。第3周(CA),CTX300mr,/(m2?d),静脉滴注,d15;Ara?C300m∥(m2?d),静脉滴注,d15。从维持治疗的第49周开始,由6-MP+MTX代替CA。第4周(VD),VCR2ms/(m2-d),静脉注射,d22;Dex6ms/(m2?d),El服,d22~26。从维持治疗的第81周开始,由6MP+MTX代替VD。庇护所预防:LR:鞘注MTX,dl,每8周1次共6次;IR:三联鞘注每8周1次,d1,共4次;T?ALL及HR:三联鞘注每4周1次,共10次。总疗程LR为2年,IR和HR:女孩2.0年,男孩2.5年。 7.t(9;22)/BCR—ABLl阳性患儿的治疗:t(9;22)(q34;qlI.2)/BCR-ABLl阳性的儿童ALL应给予高危方案化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有条件的患者儿在化疗的同时可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 8,CNSL和TL的治疗:初诊时合并CNSL的患几在诱导治疗中每周1次三联鞘注治疗,直至脑脊液转阴至少5次。在完成延迟强化治疗后接受颅脑放疗,但<1岁不放疗;1—2岁剂量为12Gy;年龄>/2岁裁量为18Gy。复发的CNSL隔天1次三联鞘注治疗,直至脑脊液转阴,颅脑放疗同上。同时根据复发的阶段,重新调整全身化疗方案。初诊时合并TL的患儿在巩固治疗结束后进行楔形活检,确定是否睾丸放疗。TL复发的患儿,一般作双侧睾丸放疗(即使为单侧复发),剂量20—26Gy,对年龄较小的幼儿采用12~15Gy可保护正常的性腺功能¨“。在作TL治疗的同时根据治疗的阶段,重新调整全身化疗方案。 (四)化疗说明 1.泼尼松试验d1~7,从足量的25%用起,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加至足量,7d内累积剂量>210mg/m2,对于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可减低起始剂量0.2—0.5mg/(m2?d),以免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第8天评估泼尼松反应,如在使用泼尼松过程中自细胞计数升高,表现泼尼松反应不良而被评估为高危患者,应转用HR-ALL方案。 2,在诱导缓解治疗的d15、d33行骨髓形态学检查,LR患者d15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I>25%应转用IR.AI上方案;IR患者d15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t>25%应转用HR-ALL方案;d33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5%者应转用HR—ALL方案。 3.MTX鞘注治疗应在泼尼松实验治疗第1天内就进行(WBC>100×109/L可延迟至第2~3天进行),尽量避免穿刺损伤性出血,第1次腠椎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来操作,操作前应注意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 4.每个疗程化疗完成后,一旦血象恢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O.5x109儿,血小板I>50×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须及时作下一阶段 万方数据甲氨蝶呤 见更正:https://www.doczj.com/doc/9f10235063.html,/index/hzx/20141016/1413438939813_1.ht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or myeloid) leukemia (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特点为由于骨髓干细胞失常而导致的,髓细胞的加速且失控地增长,以及髓细胞在血液中的过度积累。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前体过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所有年龄阶段都有发生,但在20~5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年发病率为0.1~0.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占成年白血病患者的15~20%。我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0000例。使用传统治疗,病人患病后1~1.5年内由慢性期进入加速期,3~6个月后,进入急变期并死亡,另外有20~25%的病人不经过加速期而直接进入急变期。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三年,少于20%的病人能存活五年以上。 二、Bcr-Abl癌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元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的异位。临床上以费城染色体,即由于染色体异位而异常短小的9号染色体,为特征。由于此种异位,Bcr基因与Abl基因并置在一条染色体上形成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leukemia)癌基因,其编码产生了致癌的Bcr-Abl融合蛋白。这种Bcr-Abl融合蛋白是一种构成性激活的酪氨酸激酶,能导致细胞癌变。而Bcr-Abl激酶也成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主要靶点,通过抑制其活性,可达到控制及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的。 三、人类发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过程 由于只作用于Bcr-Abl相关蛋白,Bcr-Abl激酶抑制剂以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成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已有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普纳替尼等五种Bcr-Abl激酶抑制剂上市。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的产生主要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目前已证实的BCR-Abl突变有15种,包括Y253H、E255V、F359V、T315I等在内,其中T315I 在突变中占的比重最大,达20%的耐药程度,且耐药程度最高。随后开发的一系列药物如博舒替尼、巴菲替尼、塞卡替尼等也都对该突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反复使用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等二代激酶抑制剂(TKI),T315I突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针对T315I突变有效的TKI已迫在眉睫,为克服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问题,多种新型Bcr-Abl选择性抑制剂正在开发中。 本报告所依托的课题就是通过分析已上市的以及开发中的Bcr-Abl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及其与蛋白的结合模式,通过生物电子等排,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合理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抗T315I突变的Bcr-Abl抑制剂,并与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合作,进行结构优化,构效关系研究,以及药理、药代性质等成药性评价。

白血病现状及新进展03年-吴敏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在人群中年发病率为3/10万左右。目前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我国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白血病又占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儿童急性白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占70%左右。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30%左右。 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目前AL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EFS)达70—80%,也是当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治疗效果的提高,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更准确地判断预后,根据预后分型用药。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判断认识提高 危险因素正确的判断从而使ALL根据不同分型更合理用药。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展,危险因素的判断更能体现白血病细胞本质的因素。 (一)细胞遗传学进展 目前,在诊断ALL时普遍采用MIC分型(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分带技术以及分子探针的应用,使白血病的分型又向前推进一步。目前发现90%以上的ALL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包括数量异常和结构异常。ALL多数表现为46条染色体,其中以假二倍体为主,其次为超二倍体。 1.数量异常①超二倍体,约占ALL的1/4,以前B-ALL多见。虽然二倍体可累及任何一条染色体,但以4、6、10、14、17、18、20、21及X染色体最常见。②假二倍体,即伴有结构异常的46条染色体,常表现为染色体易位。以L2型多见。③亚二倍体,较少见,约占3%~8%,以45条者居多,一般为20号染色体缺失。 DNA非整倍体是肿瘤的特异性标志。DI指数是用流式细胞术DNA图形探讨白血病倍体水平及增殖活力。许多研究表明超二倍体(染色体>50条或DI>1.16)的急淋白血病预后好。德国BFM协作组对90年4月—95年3月1154例ALL进行研究表明DI>1.16 的297例6年EFS达84%,DI<1.16的857例6年的EFS为73%。 2.结构异常儿童ALL中,已发现近40种非随机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约50%为染色体易位,多数已明确其基因定位。对于儿童白血病而言,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有: ①t(1;19)(q23;p13):多见于儿童pre-B ALL。位于19p13的E2A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属于HOX基因家族。A/PBX1融合基因的pre-B ALL预后和治疗效果较差。 ②t(12;21)(p13;q22):这是近些年才被发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位于12p13的TEL基因具有螺旋-回转-螺旋结构,同样编码一种转录因子。具有这种易位的ALL预后较好,原因不清。 ③t(8;21)(q22;q22)易位:主要见于AML-M2。位于8q22的ETO基因含有2个锌指结构,可能编码一种转录因子。但目前认为AML1/ETO融合基因的形成并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必须有其它遗传学改变才能造成发病。 ④t(9;22)(q34;q11):见于95%的CML和3%~5%的儿童ALL。这是最为经典的白血病染色体易位,其结果是产生了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gene, Abelson oncogene)融合基因。这被认为是细胞恶变的根本原因。另外,BCR/ABL融合基因还被认为是检测MRD的重要标志。 ⑤t(15;17)(q24;q21):见于AML-M3。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这种易位的AML-M3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较敏感,同时,PML/RARα也被认为是检测MRD的重要标志。 ⑥inv(16)(p13;q22):见于AML-M4Eo。染色体倒位的结果产生了CBFβ/MYH11(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融合基因。 ⑦涉及MLL基因的染色体畸变:MLL基因位于11q23,又称为ALL1、HRX、Hrtx1基因,具有转录因子和DNA甲基转移酶的许多特性。涉及它的染色体畸变包括t(1;11)、t(4;11)、t(6;11)、t(9;11)、t(10;11)、t(11;17)、t(x;11)等,多见于婴儿白血病,包括ALL、AML和MDS等,因此被称为Mixed Lineage Leukemia gene,患儿预后多较差。 由于白血病涉及的染色体易位如此众多,如何快速简便地检出这些畸变便成为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儿童医院目前已建立并开始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新诊断白血病患儿的染色体易位情况,这种方法采用8个平行PCR 反应,同时检测29种白血病相关的染色体结构畸变/易位(包括87种mRNA剪接变异株)。目前已检出的畸变有t(1;19)、t(7;10)、t(8;21)、t(9;22)、t(12;21) 、t(15;17)、T AL1D、dup(11q23)等8种染色体畸变(13种剪接变异株)。 2.危险因素分析 影响预后因素很多,除了与诊断时MIC分型有关,国内外许多治疗组认识到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泼尼松诱导实验反应及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是否达CR与预后长期无病生存率(EFS)相关。 [单因素分析](以下各项均为危险因素):(1)白细胞计数≥50×109/L。(2)DNA指数≤1.16(3)t(9;22)或bcr/abl(4)t(4;11)或MLL-AF4(5)年龄<1岁(6)在诊断时合并CNSL。(7)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差(8)缓解治疗第33天未达CR。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卫健委公布最新版)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0%。APL的临床表现与AML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以往APL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APL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AP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5年无病生存率达90%以上。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PML-RAR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1)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2)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早期死亡风险高。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表现为面神经瘫痪。 2. 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 根据WHO 2016诊断标准,APL常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特征性的融合基因PML-RARα。偶有形态学不典型但同样具有PML-RARα的病例同样可以诊断APL。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1. 血常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白细胞大多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外周血片可以找到异常早幼粒细胞。血小板常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高、血小板降低明显者更易发生DIC,合并严重出血。 2. 凝血功能 AP L病人一般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确诊或疑诊APL 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早预防治疗严重出血。凝血异常表现为:PT延长,AP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及FDP增高,结合血小板降低,提示存在DI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皮书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白 皮 书 2015.06

前言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俨然是一种“绝症”,频频见诸报端的白血病患者的故事,更让人谈虎色变。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5.76/10万,在0-16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就是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除了这主要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白血病如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6-2.0/10万[1];在中国约为0.36~1/10万,以中老年人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体肿瘤,但其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经历了20世纪初的放疗,核素治疗,20世纪50年代的白消安治疗,60年代的羟基脲,再到80年代的甲异酸,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首个能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药物治疗——干扰素治疗。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使得超过80%的首次发病的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到8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然而,由于耐药和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FM方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儿童白血病研究进展 健康网讯: 李娟顾龙君 20012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allbfm为德国柏林法兰克福蒙斯特(berlinfrankfurtm櫣nster,bfm)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研究协作组的简称。这一协作组在过去的20~30年间对儿童all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提出了早期治疗反应的预后意义,对儿童all的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allbfm对儿童all治疗的研究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试验性研究、allbfm 81方案、allbfm 83方案、allbfm 86方案、allbfm 90方案、allbfm 95方案、allbfm 2000方案。这些方案对儿童all的诊断和治疗作了一系列调整,现将其演变和进展作一综述。一、诊断主要根据fab形态学分型和细胞化学综合分析结果[1],确诊all的依据是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淋巴细胞或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不少于25%。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nervoussystemicleukemia,cnsl)则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5个/μl和涂片镜检发现幼稚淋巴细胞,或ct发现颅内浸润[2]。免疫分型主要依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协作组(europeangroupfortheimmunologicalcharacterisationofleukaemias,egil)的建议[3]。细胞遗传学发现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可以提供某些预后信息。allbfm协作组也相继开展了细胞遗传学研究。提出t(9;22)和t(4;11)等异常核型的预后意义。幼稚淋巴细胞的dna指数(di)为白血病细胞g0/g1期细胞同正常细胞的比率,以di=1 16为界用于评估预后[4]。1992年12月,在各实验中心开展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用于检测bcrabl融合基因以来[5],通过2年随访发现bcrabl(+)患儿的2年无事故生存(eventfreesurvival,efs)为53%,bcrabl(-)患儿为7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二、临床分型 1.bfm危险因子(riskfactor,rf):allbfm协作组在1976年首次提出rf这一概念,用以衡量all初诊时白血病细胞负荷并进行危险程度分型。该方案规定rf用统一公式计算表示:rf=0.2×log(血中幼稚细胞数/μl+1)+0.06×肝cm+0.04×脾cm(均为肋下cm数)[6]。 2.泼尼松治疗试验:泼尼松治疗试验这一概念最初在allbfm 83方案中形成[7]。allbfm 83方案对全部all患儿进行泼尼松治疗反应试验:以泼尼松单药治疗7天,并在泼尼松治疗的第1天给予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鞘内注射1次。为了防止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应根据白细胞计数,肾功能指标及各项机体代谢参数,将泼尼松剂量逐渐增加至60mg/(m2·d)。根据治疗第8天(d8)外周血幼稚细胞绝对计数进行评估:如幼稚淋巴细胞计数≤1000/μl为泼尼松敏感(prednisonegoodresponse,pgr);如幼稚淋巴细胞计数>1000/μl为泼尼松不敏感(prednisonepoorresponse,ppr)。allbfm 83方案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泼尼松治疗试验能揭示白血病细胞的内在耐药性,并与预后相关。 3.临床分型体系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之前,儿童allbfm协作组对all尚无系统的临床分型体系。allbfm 81方案中根据rf将患儿分为三组,规定:标危(sr)rf<1.2,中危(mr)rf为1.2~1.7,高危(hr)rf≥1.7。allbfm 83方案中,进一步将标危患儿分为低标危组(lsr)rf<0.8,高标危组(hsr)rf为0.8~1.2,中、高危分组与allbfm 81方案相同。因allbfm 83方案中发现了泼尼松治疗试验的重大意义,故allbfm 86方案和allbfm 90方案,主要根据rf和泼尼松治疗反应进行临床分型。allbfm 86方案具体危险分组如下:标危组(srg):rf<0 8,pgr,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无纵隔肿物;危险组(rg):rf≥0.8及pgr,或pgr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纵隔肿物;试验组(eg):ppr,或诱导治疗第40天未达完全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