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崇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初稿

文崇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初稿

文崇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初稿
文崇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初稿

达州市渠县文崇镇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达州市渠县文崇镇人民政府

二О一一年七月

达州市渠县文崇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环境

保护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何祝(党委书记)

副组长:蒋述贵(党委副书记、镇长)

陈明浩(党委委员、镇人大主席)

王广寿(党委副书记)

王可新(党委委员、副镇长)

成员:李俊(镇党政办公室主任)

毕明春(镇农业办公室主任)

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公室,李俊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胡浪、贺利军,负责创建工作日常事务。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总论 (5)

1.1任务由来 (6)

1.2规划依据 (6)

1.3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6)

1.3.1指导思想 (6)

1.3.2规划原则 (6)

1.4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7)

1.5规划的技术路线 (10)

1.6规划重点 (10)

第二章规划区域背景情况 (10)

2.1自然条件 (10)

2.1.1地理位置 (11)

2.1.2水系 (10)

2.1.3气候 (10)

2.1.5土壤与植被 (10)

2.1.6水土流失 (11)

2.1.7地质灾害 (11)

2.2社会经济概况 (11)

2.2.1概况 (12)

2.2.2人口 (12)

2.2.3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 (11)

2.2.4交通 (12)

2.2.5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 (12)

2.2.6社会事业 (12)

2.2.7新农村建设 (12)

2.3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13)

2.3.1规划目标 (13)

2.3.2社会经济 (13)

2.3.3现有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 (16)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7)

3.1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7)

3.1.1水环境现状 (17)

3.1.2大气环境现状 (20)

3.1.3声学环境现状 (21)

3.1.4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 (21)

3.1.5化肥及农膜使用量 (24)

3.1.6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27)

3.2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27)

3.2.1城镇人口现状分析 (27)

3.2.2社会经济现状及评价 (28)

3.3.1评价指标与方法 (28)

3.3.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9)

第四章预测与规划目标 (31)

4.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1)

4.1.1人口预测 (31)

4.1.2经济预测 (31)

4.2环境预测 (32)

4.2.1水环境预测 (32)

4.2.2大气环境预测 (33)

4.2.3环境噪声预测 (33)

4.2.4固体废弃物影响预测 (33)

4.2.5生态环境预测 (34)

4.3规划目标 (34)

4.3.1总体目标 (34)

4.3.2近期目标 (35)

4.3.3远期目标 (35)

4.3.4控制指标 (36)

4.4生态环境功能划分 (37)

4.4.1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37)

4.4.2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37)

4.4.3功能区划分的原则 (38)

4.4.4功能区划分结果 (38)

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42)

5.1生态景观整体布局建设规划 (42)

5.1.1 规划的目标 (42)

5.2.1住宅区的非控制性组份规划 (42)

5.2.2 行政、文化等用地的非控制性组分规划 (42)

5.3水土流失控制规划 (43)

5.3.1规划目标 (43)

5.3.2水土流失现状 (43)

5.3.3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43)

5.4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44)

54.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 (44)

54.2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内容 (44)

(2)宣传绿色消费 (45)

(3)设计城市开敞空间宣传板 (45)

(4)宣传绿色文明 (45)

第六章污染治理规划方案 (46)

6.1水污染治理工程 (46)

6.1.1规划目标 (46)

6.1.2水资源保护规划 (46)

6.2大气治理工程 (47)

6.2.1“十一五”计划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总要求 (47)

6.3声环境污染源综合整治 (48)

6.3.1声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原则和目标 (48)

6.3.2噪声控制对策 (49)

6.4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整治 (50)

6.4.1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目标 (50)

6.4.2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方案 (50)

6.5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51)

6.5.1农业发展状况 (51)

6.5.2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目标 (51)

6.5.3耕地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 (52)

6.5.4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 (53)

6.5.5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管理方案 (53)

6.5.6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 (54)

6.6绿地建设规划 (55)

6.6.1规划原则和目的 (55)

6.6.2绿地规划目标 (55)

6.6.3镇域绿化规划方案与措施 (56)

6.6.4镇区绿化规划方案与措施 (56)

第七章实施方案 (58)

7.1经费概算及实施计划 (58)

7.2资金来源 (59)

7.3强化环境管理,依法保护环境 (60)

7.3.1加强技术支持力度 (61)

7.3.2制定镇区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各项环保实施 (61)

7.3.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62)

第八章环保目标可达性分析 (63)

8.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达性分析 (63)

8.2污染治理规划可达性分析 (64)

8.2.1水污染治理 (64)

8.2.2大气环境治理 (65)

8.2.3声环境治理 (65)

8.2.4固体废物环境综合整治 (65)

8.2.5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65)

8.2.6绿地建设规划 (65)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省、市(州)、生态县(区)建设正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达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和建设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当作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途径。根据《达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达州市域总体规划(2008)》和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等相关规划,达州市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三个集中”,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努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文崇镇地处达州市渠县北大门,属平原坝区,距离达州城区仅62公里,距离县城6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油菜;经济农作物有绿色蔬菜、优质水果;农村副业以养猪、养鱼、小家禽等为主。乡镇企业主要为沙石、制砖等。

为促进文崇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本次规划按照国家环保部《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环发〔2010〕75号)、

《四川省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考核标准,依据《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框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对文崇镇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能引起的环境变化,分析了文崇镇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的优势和问题。参照指标要求,从文崇镇环境保护的整体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生态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环境意识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和措施,为文崇镇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总论

1.1任务由来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促进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创建生态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乡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和深化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础。

文崇镇是渠县商贸经济重镇,交通发达,人气兴旺。近年该镇以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了全镇的经济主体产业。达州市环保局、渠县环保局力荐文崇镇为创建生态乡镇的乡镇,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普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合理的结构和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创建生机勃勃、秀美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文崇镇建成经济繁荣、环境良好、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小城镇。

按照四川省环境保护局《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要求,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必须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编制乡镇环境规划,并批准实施。为把文崇镇建设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和全省

文明建设示范城镇,文崇镇人民政府根据《达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达州市总体规划》和《渠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组织专业规划人员通过对文崇镇进行现场探勘、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并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的要求,编制《渠县文崇镇建设生态乡镇环境规划》。

1.2规划依据

达州市渠县文崇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以下列文件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8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

(13)《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

(1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5)《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纲要》;

(16)《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8]82号);

(17)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18)四川省《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19)达州市统计年鉴2008年、2009年;

(20)建设部《乡镇规划标准》,1994年;

(21)达州市人民政府《达州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8年;

(22)达州市人民政府:《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8年;

(23)四川省达州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0~2015年);

1.3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根据文崇镇的生态环境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探索通过保护资源、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达州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要求,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促进小城镇在推动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健康地发展,全面推动渠县文崇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1.3.2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照以下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文崇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其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镇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及空间布局,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5)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6)充分发掘文崇镇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风景特色,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具有深厚淳朴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镇。

(7)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8)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科学地研究,高起点、高标准,使规划方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9)保护重于治理的原则。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组分和过程之间以复杂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的恢复工作往往是极其繁杂、极其艰巨的过程,治理工作的消耗往往几倍甚至几十倍破坏时所产生的效益,即“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规划中树立“保护重于治理”的原则,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1.4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1.4.1规划范围

依据《达州市渠县文崇镇规划》规划范围,并根据具体规划内容确定规划范围如下:规划范围为整个文崇镇行政区,即文崇镇幅员面积51平方千米,所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文崇、台山、促进、革新、山峰、学堂、下湾、石湾、庙坝、

谭坝、社区),57个村(居)民组。

①水环境:包括全镇域,以主要河流巴河为重点;

②大气环境:全镇域51平方千米;

③声环境:以文崇镇古镇区为主,兼顾全镇域;

④生态环境:包括全镇域。

1.4.2规划年限

规划基准年:2010年;

近期:2010年~2015年;

远期:2015年~2020年。

1.5规划的技术路线

文崇镇环境保护规划技术路线是:根据文崇镇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收集自然、社会和环境资料,从污染源调查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入手,分析研究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环境功能分区,确定环境质量保护目标,通过污染源排放负荷和环境质量预测,提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削减方案,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制定规划方案,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报告,报请审批。

1.6规划重点

本规划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文崇镇的社会经济水平对文崇镇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2)以《达州市渠县文崇镇规划》为基础,在文崇镇当今经济发展基础上预测文崇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规划期内经济增长引起的“三废”发生量、排放量及其环境影响;

(3)结合《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试行)》中的考核指标,对文崇镇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提出各指标的规划目标值,并重点对其未达标项提出可行性措施并制定规划目标。

(4)结合文崇镇保护规划,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镇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措施;

(5)结合文崇镇城镇特点,对文崇镇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并制定环境保护目标;

(6)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农村环境保护方案;

(7)根据文崇镇环境质量现状及预计情况,制定大气、水、声污染等综合污染整治规划。

(8)结合文崇镇的整体规划目标,制定环境规划重点项目。

第二章规划区域背景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文崇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东北端,巴河东岸,镇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7°,北纬37°,镇域面积51平方千米。文崇镇南与渠县丰乐、西与报恩乡一河相隔,东北与达县龙会、九岭等乡接壤,距达州市62千米,距渠县67千米。

2.1.2水系

文崇镇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优质巴河水系一条。环绕8个村。该水系日均流量达50000方以上,年均流量可达1825万方,且冬夏枯水不大,可供常年开采。

2.1.3气候

文崇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7.6?C,1月份平均气温6.6?C,8月份平均气温(28.1)C,年平均降雨量1068.5mm。

2.1.4土地

文崇镇土地总面积18338亩,林地用地总面积13000亩,有林地面积合计10700亩,其中天然林6700亩,人工林4300亩;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

2.1.5土壤与植被

文崇镇土地肥沃,供肥能力强,便于引水灌溉。镇内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有着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该镇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浇灌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竹、林、水果、黄花、中药材、野生蔬菜、优质畜草等生长。自然植被以壳斗科、蔷薇科、禾本科、菊科、蕨类等为主。

2.1.6水土流失

文崇镇属浅丘陵轻中度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00公顷,主要是水力侵蚀。即面蚀、沟蚀、重力侵蚀,尤其以面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为主。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为450公顷,占流失面积的75%,中度流失面积为70公顷,占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侵蚀量为0.8万吨,水土流失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75吨/平方千米·年。该区水土保持措施以封禁治理、预防保护、保土耕作措施为主。

2.1.7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等因素,确定文崇镇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有4处,分别为文崇村3社老油房(滑坡)、石湾村6社登子河(滑坡)、学堂村2社大石盘(滑坡)、谭坝村4社杨家沟(滑坡)。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概况

文崇镇幅员面积51平方千米,所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文崇、台山、促进、革新、山峰、学堂、下湾、石湾、庙坝、谭坝、社区),57个村(居)民小组。2.2.2人口

截至2010年底,全镇5484户,19536人,其中农业人口17657人,非农业人口1879人。

2.2.3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

2010年底,全镇GDP达到795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5:25:20,外出务工人数达7285人,全镇居民储蓄净增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4元,达到48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

2.2.4交通

达州市区至文崇镇三级水泥公路62千米,渠县县城至文崇镇有三级水泥路67千米,镇域内通车公路里程56千米,交通便利。

2.2.5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

随着经济发展,文崇镇的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该镇设综合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2所,镇初中1所,有在校学生2252人,教师147人,

师资力量较强。

设镇中心卫生院一所,病床数35张。内部科室、设施齐全。

2.2.6社会事业

目前,文崇镇生活用水由自建的水管站水厂统一供应。镇内设有邮政支局,可每日收阅当天各类报刊杂志及信件。

截止2010年,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已覆盖全镇,有线、无线网络均已开通。镇内目前是以农家乐为主提供接待服务,中、高档设施相对较少。2009组建老年协会、乐队2个,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2.7新农村建设

辖区内文崇村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文崇镇共建成沼气池185口,化粪池115口,建设机压井552口,新建混凝土村道公路11.6公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2%。移动电话大量进入农村家庭,全镇移动电话拥有量达8000部,固定电话拥有量达500门,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广大群众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3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2.3.1规划目标

规划对象为整个文崇镇区域,规划目标为将文崇镇建设成为强势旅游产业体系,历史文化深厚,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现代,城镇风貌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的空间形态和休闲度假的源仙境;成为文化繁荣、生态优良、空间舒适、景观宜人,且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21世纪现代化小康城镇。

2.3.2社会经济

《达州市文崇镇总体规划》如下: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1)经济发展战略

①第三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文化旅游和场镇度假的产业体系。

②第二产业:以商贸重镇为依托,推进场镇开发,实施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建筑、加工业为主的工业。

③第一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大镇为主的产业背景,最终实现农耕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

④经济空间发展战略:以场镇为中心形成的村镇和农业发展轴为纽带,从而带动经济区的发展。

(2)综合经济分区

①北部经济区突出经济区个性,具有大量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丰富的林果资源,可开发出较高质量、有规模的旅游景点和高品味的产品,维护其生态农业资源的完整性。

②经济区包括古镇和新区,并以文崇镇社区粮食主产区为主,集中发展绿色传统农业、绿色畜禽业、水果蔬菜生产,并结合地方农业风光,具有大农业、大景观、开放性农业观光园区布局,成为农业观光地。

(3)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

①经济发展目标: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2010年~2015年为15%,到2015年,全镇GDP增加到8557万元。

②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至201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52:17:31调整为35:15:50;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4)镇域人口与用地规模

按照人口增长率为8‰,2015年镇域总人口控制到20000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达6000人。近期2015年镇区用地规模为1.8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镇区用地规模为2.5平方千米。

(5)村镇体系规划

①村镇发展战略目标:构建文崇镇数量、等级合理,分布均匀的村镇体系。

②村镇等级结构:文崇镇镇域村镇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中心城镇,第二级是中心村,第三级是基层村。

③村镇规模结构:文崇镇镇域村镇体系规模分为三级:第一级城镇,远期2020年聚居人口5000人;第二级中心村,聚居人口400~500人;第三级基层村,聚居人口300~400人。

表2 镇域各村(社区)职能规划、、、、、、、、、、

名称等级职能

社区中心社区二、三产业

文崇村中心村种养殖业

台山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促进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革新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山峰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学堂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下湾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石湾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庙坝村中心村种养殖业

谭坝村基层村种养殖业

(6)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①给水工程

在现有的水厂基础上扩建,满足城镇和周边乡村的供水需求。

②排水工程

规划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和雨污合流制,城镇新区采用分流制,老区保留现有排水暗沟,采用雨污合流制。规划镇区雨水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结合道路排入农灌区和河流。

③供电工程

规划远期用电负荷为400万KW,镇区由文崇变电站输出供电。

④电信工程规划

采用市话普及率法预测电话用户,规划2015年市话容量80000门,2020年10000门。

(7)生态环境规划目标

①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改变能源结构,普及使用燃气,并辅以使用电力,使大气环境整体上应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上。设置消烟除尘设备,废气达标排放率达80%。

②所有工业企业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必须进入污水管道,加强巴河水源的整治和保护,水质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

③镇区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镇区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80%以上,废渣不下河。

④加强噪声污染管理,使其符合国家噪声控制标准,环境噪声城镇区达到国家1类(夜间)和2类(白天)标准。全镇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平均控制在65dB,镇区环境区域噪声按功能区划分达到国家标准。

⑤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0%以上。

2.3.3现有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

根据对现场调研情况,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上述规划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生活垃圾

镇区目前没有垃圾填埋场,《达州市渠县文崇镇规划》中没有确定建立垃圾填埋场,只提及垃圾的清运。

(2)生活污水

在文崇镇人口最集中的老镇区,但雨污未分流;镇区仍有部分污水通过明沟暗渠直接排放或部分污水经过简易的沉淀池沉淀后直排至巴河。

随着文崇镇新区的规划建设,将吸引更多的游客,餐饮、住宿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将随之增加,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重新规划建设。

(3)汽车带来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

商贸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车辆,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规划中未对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的减少提出可行的措施。

(4)农村环境污染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田园观光业的不断开发,由此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另外,由养殖业和种植业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小视,因之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治理。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3.1.1水环境现状

(1)废水排放情况及主要污染源

文崇镇废水的排放主要包括生活废水的排放和畜禽废水的排放两部分组成。生活废水: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中的规范标准,常住人口的用水量按普通住宅的标准并取中间值计算,其值为150升/天人;可以接纳的住宿人口的用水量按照旅馆、招待所的标准并取中间值计算,其值为200升/天人;可以接纳的

在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温溪镇城市规划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5.1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7.5万,其中外来人口4万,镇区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路灯3200余盏。随着温溪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人口集聚步伐加快,城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今年,是我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关键之年,作为青田县的工业重镇和东部组团主要区域之一,温溪镇将以此次动员大会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确保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为此,温溪镇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人民群众是创建活动的受益者,更是开展活动的参与者,温溪镇将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深入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对部署的任务进行再发动、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与各村、居两委,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状,采取横幅、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氛围,全面提高群众认识,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是建立制度,完善机制。把创建工作列为镇重点工作来抓,出台《实施办法》和以奖代补的村(居)考核制度,做到创建工作与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相挂钩,全面提高干部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实行一月一评比、一月一排队、一月一通报的考评制度,严督实查,跟踪问效,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加大“一线巡查,现场办公”力度,加强对重点路段乱停、乱放、乱摆摊的整治,切实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力争全镇不留一个死角。

三是增加投入,完善基础。按照“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工作目标,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抓好旧村改造、垃圾填埋场整治、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49省道人行道改造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温溪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狠抓江北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采取倒排机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做到“基础建设、设备招标、管网铺设、边坡护理”等多措并举,力争11月底前投入试运行。 四是开展整治,优化环境。把创建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全镇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的先锋作用,动员全镇广大党员、学生和职工开展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断加快创建步伐。从工业重镇的实际出发,继续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监控,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全面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温溪镇将立即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共同抓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同时,在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成立工作小组,进一步细化工作,明确任务,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各位领导,同志们。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之举;是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民生、提升干部工作作风的有力抓手。因此,请县委、县政府领导放心,温溪镇将以志在必得的士气、决战决胜的信心、分秒必争的干劲,扎实工作、全力以赴,着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青田! 谢谢大家!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的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创建规划编制指南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做好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一)确定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 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 (一)总则 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1.任务由来 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社塘坡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纪实

打造城市后花园共享碧水与蓝天 ——社塘坡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纪实社塘坡乡位于吉首市西南部,距乾州新区9公里。是吉首、凤凰两县市五乡镇交界之处。全乡辖三岔坪村、西门口村、强虎村、关候村、十八湾村5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乡域总面积86.7平方公里,全乡共2569户,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纯少数民族聚居地。 社塘坡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内平均气温16~18℃。境内有乾州至黄石洞公路纵贯东西,辖区内有黄石洞水库,跃进水库,均为中型水库,总有水域面积2.15平方公里,全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东部略开阔,多风化石,西部多断层山,脉络纵横,山头突起,峭壁深壑,峡谷阴湿;西南部群山重叠,最高海拔860米,为高寒地带;中部有4条溪水,顺山势向东流出;“一条路、两水库、三大坡、四小溪、五大坪”为全乡基本概貌。主要物产有粮油、蔬菜、小水果、椪柑、母猪等;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矿、含钾页岩矿、煤、钒等。 社塘坡乡水能、林业资源丰富,政策落实、规划有序,村村通水泥路,村庄错落有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生态奠定了社塘坡乡创建生态乡镇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吉首市乾州新区的建设,社塘坡逐步成为“吉首后花园”,将打造集吃、住、行、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也是吉首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重要位臵,紧紧围绕“生态立乡”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林业、休闲旅游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生态资源和在发展中促进保护的原则,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努力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社塘坡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8至2013年的台账上,众多的工作栏下都记录着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通过摸索实践,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路子。据统计,近年来,全乡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通组道路硬化率达93%;投入420万元,解决了900多户、4600多人安全饮水问题;投入1800万元,维修防洪提22处、4800米,维修溪坝16座、生产道18000米,确保全乡3500亩稻田的灌溉;投

省级生态乡镇指标

附件1: 2010年紫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情况 紫泥镇历来重视农民增收工作,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第三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全镇农民所得总额38006.4万元。年末,全镇农村人口59385人。 2010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农民人均所得为:所得总额/农村人口数=380064000/59385=6400元。 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 龙海市统计局 2010年3月6日

2010年紫泥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情况 紫泥镇属农村地区,多数为农业人口,居民大部分为教师及镇政府、镇直机关工作人员。2010年度,紫泥镇居民2507户,人口数10091人。 2010年度居民人均所得为:家庭收入总额/居民人口数=8248万元/10091≈8173元。 附:紫泥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人工汇总表 龙海市统计局 2010年3月6日

紫泥镇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情况简介 近年来,紫泥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生活用水安全的意见,实施好省政府“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组织各村投建自来水等“人饮工程”。辖区内的饮用水来自龙海市龙水自来水有限公司,经检测,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标准,达到95%以上,能满足集中式供水对水质的要求。 附:水质分析结果报告单 龙海市卫生局 2011年6月1日

附件4: 紫泥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近年来,紫泥镇十分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加强水源头的植被保护,禁止向水库、湖泊等水源头倾倒垃圾和各种污染物,有效地提高了地表水的质量。 根据《龙海市城市环境规划(2002-2020年)》的划定方案,紫泥镇内主要水体为九龙江南港、中港、北港,水环境功能为一般渔业、工农业用水,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 龙海市环保局 2011年6月1日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doczj.com/doc/9f17496419.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国家级生态乡创建指标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指标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二、建设指标

三、指标说明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政府成立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下设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措施得力,定期检查落实;乡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两次。要求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等。 考核要求:查看近1年内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印发的有关文件和污染源档案等资料。查看乡镇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有关文件、记录。查看各级环保项目下达、建设、验收和管理文件。查看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环境保护人员的有关文件、档案。现场检查。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指标解释: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并获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命名或公告;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生态村指标,并获上命名或公告。按照环境保护部、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乡镇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县有关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会议精神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我镇古辣社区蔡村在去年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把蔡村作为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经过一年努力取得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镇把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一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事务。镇党委书记蒙明语同志多次亲自到蔡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对建设项目制定作了具体的布置镇长蒋原也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工作。县挂点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到现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农业助理每天都到现场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二、项目建设情况根据市、县有关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会议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的研究对蔡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了安排并由南宁市规划设计院对整个村庄进行了整体修编规划开展了村屯路硬化、办公楼、村级养老院、公共厕所、渠道硬化等项目建设。 1、硬化了从宾横二级公路进村的道路和村内道路共1 米总造价达1.72万元。 2、耗资5.5万元建造村级养老院一座。 3、投资6.1万元建设办公楼文化室。 4、投资 3.74万元硬化村中渠道600米。 5、投资1.8万元建设了一座标准的公共厕所。 三、建设成效通过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民的各方面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民群众的讲文明、讲卫生的新风逐步形成农民增收节支效果明显农民的思想意识普遍提高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农村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1、有效地保护山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绿山步伐。目前村上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清洁的沼气烧柴、草的农户少了。植被得到了保护减少了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山林。 2、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使“蔡氏书香古宅”远近闻名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使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促进了村上生态农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富民步伐由于沼气池提供了优质高效沼肥为推进高效养殖业、林果业、无公害蔬菜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 4、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亮村步伐。在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中我镇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切入点坚持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在沼气池建设的拉动下广大农户积极对水、厨、厕、圈、路等进行综合治理着力改变村容村貌。那些结合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路建了沼气池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和沼气能源农家厨房贴上了白瓷砖摆放干净的厨柜普遍建起了新型自动排渣沼气池及冲水式厕所。庭院整洁卫生村路、巷道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三.1新庄镇创建国家级生态城镇工作报告

费县新庄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工作报告 费县新庄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 凝心聚力强势推进 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全力打造生态乡镇——费县新庄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报告新庄镇位于费县南部,地处费县、兰山、苍山、枣庄山亭四县(区)交界处,S234(沂蒙公路)、S342(岚济公路)在境内交叉贯通,距全国第三大批发城--临沂市区44公里,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全镇现辖33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面积12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耕地7.9万亩,人均耕地1.65亩,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较快,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地瓜等。2010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14%;完成财政收入1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3元。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庄人民与各种反动势力英勇斗争,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2年2月年成立的信兴庄村党支部是费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抗战时期费县党政机关曾设在我镇的埠下村。境内有抗战时期著名“东流抗日自卫战”、“官流庄惨案”及歼灭巨匪刘黑七的“柱子山战役”等革命遗址。改革开放以来,新庄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

成绩,荣获了“党建工作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治理先进镇”,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为创建省级生态镇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新庄镇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通过创建市级卫生镇,奋改善了人居环境。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更高小康的目标,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高点定位,明确提出动员全镇力量,确保年内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并将这一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开展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统一思想,强化领导,科学谋划,完善规划修编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对照创建省级生态镇的各项标准指标,高点定位,研究制定了《新庄镇创建生态镇工作计划》,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及六个工作推进组,分为第一类:综合性工作组包括创建督查组和资料组;第二类:专业工作组包括镇容环境卫生组、镇辖社区、单位创建工作组、改厕工作、农村创建工作组、环境保护、企业创建工作组、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和除害防病、公共卫生组以及创建行政工作推动组。将此项工作纳入正常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立足镇情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工作责任制,聘请部分人大代表和知名人士为环境监督员,建立健全镇村一体化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使创建生态镇建设驶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法制化轨道。确保了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全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全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20**年,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和环保局的指导下,通过全体乡村组干部的努力,群众的积极配合,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就2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以下自查总结: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年初成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一把抓,乡长具体负责,分管副乡长和环保专干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落实的领导小组。建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把搞好辖区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常工作中。在班子会和工作安排会中都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研究安排到位。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底有总结。 二、搞好生态细胞建设 我乡在年初就将幸福美丽乡村的申报纳入重点工作,专门抽调人员和成立申报工作小组,全体乡干部配合,聘请专业人员,完成了幸福美丽乡村的《规划》和《技术报告》申报材料。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准备迎接验收。在社区开辟生态花台,实行拍租承包管理。 三、抓好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规范辖区内畜禽养殖 我乡辖区内无工矿企业,无化工企业,对水源地的保护压力相对较小。规范辖区内的畜禽养殖,严格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宣传教育群众加强对畜禽粪便的处理,避免出现畜禽粪便污染事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日常巡查,确保饮水安全。 四、抓好工程领域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整村推进示范片工作存在我乡有序开展,实施项目工程多,我乡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完成项目环评及审批工作。严格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协助环保部门做好辖区内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工作。 五、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严禁焚烧垃圾、秸杆 我乡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共同推进,落实按县级相关部门要求,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培训,按要求修建分类处理池,落实专人抓好分类处理工作,做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积极争取沼气项目,从根本上消除焚烧秸杆的现象,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 我乡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在村居民落进行环保宣传。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农膜回收率和秸杆综合利用率,严禁辖区内出现销售使用高毒、剧毒,高残农药现象。

创建省级生态镇实施方案

创建省级生态镇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依据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区建设省级生态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区府〔20xx〕11号)文件的要求,现就我镇建设省级生态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自然、经济、社会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原则,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生态功能分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工作。 3.坚持科技支撑、体制创新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经两年的治理,我镇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森林面积增加1000亩, 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空气质量优,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环 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经济发展,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5%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运用广播、宣传车、宣传画大力传播生 态知识,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如何改善环境,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2.镇政府依据省级生态镇的指标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村民委员会要根据自身条件,做好规划,组织实施环境建设项目,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努力建好生态村。 3.重点抓好5件事。(1)城乡环境整洁。镇、村建设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优。健全垃圾处理工作,沼气农户普及率达50%以上,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无乱扔塑料包装袋,农业薄膜用后从土地回收。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2)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应做好清洁生产。科学用药,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用量。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畜、禽规模化养殖应建立废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管理。开展 秸秆综合利用。(3)发展森林,改善环境。强化现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严禁违法占用林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水源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白寺镇“十三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

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豫环然[2001]38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