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优质课大赛教案

《声声慢》优质课大赛教案

《声声慢》优质课大赛教案
《声声慢》优质课大赛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通过典型意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词,体会情感。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关注典型意象,学会抓住意象进行诗词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喜欢唱或听的歌曲

2、欣赏《月满西楼》

3、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18岁那年,找到幸福的另一半,嫁给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感情更是如漆似胶。然而,命运多舛,靖康之变(金国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后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临安在旧都汴京南,故史称南宋)后,也就是她42岁那年,金兵入侵中原,同丈夫颠沛流离,流落与南方,逃亡期间大部分古玩丧失殆尽,心情抑郁。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她孤苦无依,生活悲愁!

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与风格有所不同。

南渡前:

内容——闺思离愁

词风——芳馨俊逸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三)讲授新课

1、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试读,并评价;

(2)教师示范读。(配乐)

(3)学生再读(推荐)

2、理解词意

(1)结合注释卡片,理解词意

(2)自由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总体把握:哪一句、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本词的基调?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4)1、出示李煜和贺铸的写愁名句(简单分析比喻的修辞)

2、比较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两者具体,后者愁到无

语)

3、出示法国诗人克洛岱的《绝望》,试分析为什么写得不好(直白,不委婉)

李词(委婉含蓄,用意象来抒写情感)

《绝望》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读懂了,题目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

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

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赏析品读

(1)提问:作者借和景物(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情。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自选一种感兴趣的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分组)

②小组汇报,教师疏导

淡酒:“三杯两盏淡酒”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不是酒淡,而是心寒。)

典型意象分析:酒是愁思的象征。

急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思考:“急风”意在说什么?

典型意象分析: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本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

典型意象分析:雁是思念、寄托的象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有谁堪摘包含“无甚可摘”和“有谁堪与共摘”之意。

思考:“黄花”有没有寓意呢?(花盛,乐景写哀;花衰,以花喻人。)

典型意象分析: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处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略讲句意过渡。

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思考: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声衬情,有“顿挫凄绝”之感。)

典型意象分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开头七组叠词是怎样多角度抒写愁情的?(动作、境况与内心情感)这三句有何特色?(叠字叠词与音乐美)

(四)主旨总结:

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讨论: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你认为“愁”字包含了什么愁?

明确:(国愁,家愁和情愁。)并板书

(五)拓展训练:(比一比,写一写)

1、句子仿写: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的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滔滔不尽

它是贺铸的满城风絮,萦绕弥漫

它是李清照的

(六)配乐读(诵一诵)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声声慢》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和作图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 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4.引发冲突: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小组交流:尝试寻找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并尝试用这些条件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

2.明确确定位置的几要素。 〔1〕出示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胺较?000千米处。 〔2〕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西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 〔3〕交流:北偏东30埃闶窃趺蠢斫獾模?北偏东30胺较颍瞧 肽母龇较虻?0埃?/P> 〔4〕追问:如果只说在北偏东30度方向,能确定事发地的位置吗?〔明确:说清了方向,只能确定事发地在这样一条射线上,要精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还需要距离。〕 〔5〕小结: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2〕介绍为什么通常会说〝北偏东〞而不是〝东偏北〞,强调以南北为基准。 4.练一练。 〔1〕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胺较?000千米处。〕 〔2〕进一步明确:北偏东30啊⒈逼?5岸际且哉狈较蛭嫉摹? /P> 5.小结: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2〕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 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 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 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 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 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 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 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 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 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李清照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一、视频导入 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 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 生:愁! 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没有呢?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生1:不好。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接着问生1,你刚才回答说寻觅是动作,老师没有异议。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丈夫琴瑟合鸣的岁月。 师:那……她找到了没有呢? 生1:没有。如果她找到了,就不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师:很好。寻寻觅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啊找,如果不是失去的东西特别珍贵,她何至于要找个不停?但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助啊! 生1: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肯定都绝望了。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无助想哭的时候,会怎样做? 生1:找家人、朋友诉苦。 师:李清照有人诉苦吗? 生1:没有。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冷冷清清。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倒,只得自己借酒消愁。 师:你真的读懂李清照了,好,请坐。大家都认为冷冷清清四个字描写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还有没有其他层面的解读呢? 生2:我觉得还有心境上的冷清。因为习惯了无尽的孤独,以及总是怀念过去,所以词人的心境一定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清吧。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也同意你的解读。其实冷清是由外到内的,对不对?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仅仅指心情难过吗? 生3:应该还有对命运的嗟叹。 生4:我认为是处境凄惨。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样的,但处境和命运可以说凄凄惨惨,而内心特别特别伤心、伤到心底,惨到心碎才是戚戚的真正内涵。 师:好,非常棒。同学们真的是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品味这首词。这三句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作者的愁情可谓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深而重,由重至绝。令我们也不禁动容。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句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次第”是光景、境况之意。可见前面几句应有意象的出现。“了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完结? 师:“了”是完结、结束之意,“得”是能够之意,“了得”即能够结束,而“怎“了意即一个愁字根本概括不尽我的言外之隐啊!是一个反问句,一个愁字了得”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红笺一叶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的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教师:备注教学目标:以“愁”为切入点,在品味易安的愁情中增强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 在感知体验的同时进行表达,并从词中借鉴抒情的一些技巧,能大致掌握赏析诗词的一 般角度。 教学重点:1、愁的内涵2、抒情技巧 拟定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预设: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也曾经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执笔属文,展卷吟诗, 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曾经与自己的亲爱的丈夫共醉金石,夫唱妇随,携手出游,盛名于 世,笑靥如花; 这样的一个女子,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经历乱世,命运天翻地覆。可她依然能 独携瘦笔,以一颗万古愁心刻印了一种人生一种命运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将走近晚 年的易安,去读她的忧伤,读她的善感,,读她的愁情和坚韧,读她的情到深处人憔悴。 二、诵读感知,移情入词 设问(一):你从诵读中感受到词人的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淡淡的,还是很浓重的? 从哪个句子直接就能体会到呢? 学生活动预设: (1)齐读。 (2)找直接抒情句,再情读。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问(二)第一句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句最后的问号,暗示了什么含义? 三、初入文本,发现问题 围绕“愁”这一情感核心词,结合文本,我们能提出哪些关于这首词需要我们深入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批文入情,探讨“愁”的内涵。(6分钟左右) 方法:从“寻寻觅觅”的外延切入,合作探讨,发散学生思维。 环节目标问题设计:本词以“愁“起,词结“愁”未解,可见愁之浓重。那么,这两句 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词人的愁包含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过渡)谢冕说:我们 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 含的不尽的韵味。 过渡设问(三):文中的“寻寻觅觅“,结合下文和词作背景,你认为作者在寻觅到了吗? 你认为,词人易安在寻觅的也许是什么?请你说一两句,言之有据即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确定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 预设:旧时光、幸福生活、温暖、故国、丈夫身影… 教师活动:1、展示作者生平资料 2、结合词句点拨 3、总结提升:以“她想寻。。。。而寻不到”的句式来总结,所以“愁”才如 此深重,这里包含有易安太多的凄凉太多的忧伤太多的惆怅,这里有她有痛于天上人间 各半,悲于美满姻缘的难舍,伤于半壁江山的沦陷,恨于偏安一隅的懦弱,苦于形影相 吊的霜娩,愁于漫漫余生的难捱,包含了她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故土之 思。这里的愁,不只在于个人的愁,更在于国家的,民族的。这里的秋愁,不仅是季节

(北京版必修2)优质课堂实录《声声慢》

优质课堂实录:《声声慢》(北京版必修2) 课前语文课代表抄写有关诗词。 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 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教师:刚才这个故事讲得非常好,无论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最后人生的价值是不变的。我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人――李清照,她虽然遭逢战乱,一生坎坷悲苦,但是她的人生价值,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始终如一。 几点意见,一是抄写的有些慢,第二个是有些乱,应该讲究一个构图,这样抄写我板书的时候就不好写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学习《声声慢》。同样是男同学先齐读,然后是女同学读。 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是属于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 “声声慢”开始(男声)。 女同学,自己开始(女声)。 (整体效果还不错,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点评,只是在下面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声声慢 教学设计 (公开课参赛一等奖)

断肠一曲愁千缕 ——《声声慢》教学设计 新郑二中语文组王春辉 2015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能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工具:教学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初品诗情 (一)1、学生齐读词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一位女生朗诵。 (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四、细品词境 (一)、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二)、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叠词作用: (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鉴赏主要意象(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找出词中的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指定的一个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含义:“雁”有离愁的象征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含义::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1)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含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含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五、拓展提升 1、比较《醉花阴》和《声声慢》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愁”;不同点:愁的内涵、程度不同。 六、小结: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七、布置作业 愁是东去的流水,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愁是,,。 愁是,,。 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 愁 间接抒情(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优质课声声慢

《声声慢》教案 一、导入: 她以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还是爱情,她都不随波,这就使她难免有了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于一身,尝遍了愁之滋味。她积三百年之动荡,积古往今来万般愁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感受她笔下这篇苦难时代的灵魂歌唱。 二、诵读 1、提读 2、范读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诵并思考:这首词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愁 四、文本探究 作者怎样抒发愁情? 【点拨】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正伤心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宋文学家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字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请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蕴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P72 叠字的作用: (1)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2)加强情感表达 情感内涵及其递进: 【点拨】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2、间接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示例】(1)梧桐细雨,愁上加愁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Asking the Way 祁承辉)(上海市虹口区贝贝英语学校 I.Teaching Content Asking the Way A: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Bihai Hotel, please? B: Sure. You can go there by bus. A: Is it a long way from here? B: No, it'll take you fifteen minutes. A: Which bus can I take? B: You can take a No. 2 bus. A: Where is the bus stop? B: Just go straight. Look, the bus is coming.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T: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Bright. B-R-I-G-H-T. Shall we sing an English song named Bingo, and try. to change the' word Bingo with my name Bright? Step 2. Presentation 吠??涯渠睥栠牥?眠敨??牡楲敶?瑡琠敨愠物潰瑲??敨牡?潳敭湯?慳摩尠对不起(注).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ir meanings in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注②(早晨好,)①.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匠?对不起?獩尠硅畣敳洠履愠摮尠早晨好 is Good morning. T: Thanks a lot. And now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ity? I want to travel in this city,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should go. S1: Bai Lian Dong Park. S2: Fisher Girl. S3: Jiuzhou Town. T: Good. But I want to find a hotel now.Please do me a favour. 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some hotels in this city? S1: 2000 Hotel. S2: Yindu Hotel. S3: Bihai Hotel. (The teacher takes notes while the students are speaking.) Step 3. New structures learning T: They all sound very nice. But how can I get there, by bus or by bike? S: By bus. T: And how long will it take me to get there? Maybe fifteen minutes is enough.

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的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这首词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国破家亡,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 三、朗读《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一)、整体把握,抓住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上片: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5、上片小结: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三)赏析下片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最新《老王》优质课比赛教案

《老王》教案 1 2 3 【学习目标】: 4 一、知识与能力: 5 朗读课文8-18自然段,品析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6 二、过程与方法: 7 1、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8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学习老王,做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感恩社会对我们的关怀和温暖!11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深入了解老王的性格。 12 2、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13 14 【教学难点】: 15 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丰满人物性格的写法。 16 【教学辅助】:电子白板、微视频 17 【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表演法。 18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9 20 一、导入新课: 21 出示老王的图片,问:他是谁?他是谁笔下的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22 的?运用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平凡的人物,在杨绛的笔下成为不朽的23 经典。直切要害:引出今天的学习任务:研读课文8-18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方24 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25 26 27 二、研读课文: 1、播放微视频,翻转课堂,预习检查,教师出示思考题: 28 29 (1)第5、6、8-16段,看看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30 (2)、从中你可以看出老王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31 学生回答问题,上黑板板书,教师补充纠正: 32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价格相等。而且他从不因 33 为我们老实欺负我们。 34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5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 36 门感谢。 37 归纳: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善 38 39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全新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

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 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 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 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 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 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 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 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 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 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同桌交流探讨)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best bridge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2. It is also the best mean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 most perfect platform to update the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二:三维目标 Knowledge aim:To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know the hurricane and the tornado. Ability aim:Use their own word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Emotional aim: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ready to help others. 三:教学重点 1. To grasp main ideas of this passage in a very short time. 2. To learn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say or write a composition. 四:教学难点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