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说明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6

目录

0 导言 (3)

1 基本情况 (3)

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3)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4)

1.3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5)

1.4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12)

1.5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16)

2 发展条件评价 (19)

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19)

2.2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状况 (21)

2.3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与受损情况 (22)

2.4防灾建议 (23)

3 规划目标和任务 (23)

3.1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23)

3.2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23)

4 村镇规模预测 (24)

4.1人口规模调整 (24)

4.2用地规模调整 (26)

5 灾后空间布局调整和规模、等级结构思路 (27)

5.1规划目标 (27)

5.2灾前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28)

5.3灾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 (28)

5.4灾后城镇发展等级序列的调整 (31)

5.5灾后城镇发展职能安排 (32)

5.7规划调整思路 (32)

5.8灾后聚源新区发展思路调整论证专题 (33)

5.9灾后村镇住宅建设规划 (34)

5.10主体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 (38)

6 灾后产业布局调整 (39)

6.1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39)

6.2产业空间布局 (40)

7 灾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1)

7.1近期重建及规划原则 (41)

7.2规划方案 (42)

8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46)

8.1利用灾后修复之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46)

8.2都江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修复与保护 (47)

8.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修复与保护原则 (48)

9 灾后旅游初步设想 (48)

9.1都江堰旅游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48)

9.2都江堰市域旅游分区 (49)

10 灾后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51)

10.1交通系统 (51)

10.2给水和排水 (53)

10.3供电工程 (55)

10.4燃气工程 (57)

10.5通信工程 (57)

10.6环卫工程 (58)

10.6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58)

11 近期(2010年)规划及实施 (60)

11.1目标与任务 (60)

11.2近期安置灾民人口和用地需要 (60)

11.3近期城镇重点区域 (60)

11.4近期住宅建设 (60)

11.5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60)

11.6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及防灾设施 (61)

12 政策建议 (61)

13 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专题 (61)

13.1基本情况 (61)

13.2村庄恢复重建布局规划 (63)

13.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布局规划 (68)

13.4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69)

附录:近期重点项目建设及投资估算 (71)

0 导言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截止到目前,全市震灾死亡3000多人,失踪400余人,市域1442.1万平方米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道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项市政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自然、人文遗产遭遇浩劫,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0亿元,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在地震的惊痛过后,灾后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但以辩证的眼光来看,重创的背后存在否极泰来的巨大生机,因此此次灾后重建设不应当是匆促的恢复,而是灾后的重建与复兴。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5月25日)),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居民住房和公用设施建设与优化方案,为国家进行灾区重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灾区居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并以重建为契机,实现都江堰市的良性发育与繁荣复兴。

1 基本情况

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南部,距成都48公里,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全市域共辖19个乡镇,市区包括幸福和灌口两镇。至2007年末,全市户数22.6万户,户籍人口6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农业人口4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

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68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以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13.2:36.9:49.8。市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419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

(1)农业

灾前现状概况: 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粮食总产量17.34万吨,油料总产1.35万吨,肉类总产8.35万吨。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10个,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19个,重点龙头企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2个。

地震灾害影响:

◆因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崩塌与滑坡共造成7241.1亩农用地损毁,水电、

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损毁,需要投入财力、物力与精力恢复生产。

◆灾后居民安置点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农用地,造成现有农用地面积一定程度

上减少,临时安置点拆除后面临农用地恢复问题。

◆地震造成3000多人口死亡,400多人失踪,1万多人受伤,给农业生产带

来一定影响。

(2)工业和建筑业

灾前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21.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利税总额达6.15亿元,同比增长50.2%,其中利润比重达35.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8%。2007年完成建筑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7.1%。

地震灾害影响:

◆地震造成厂房、管网等设施大量损毁,影响工业发展进程。

◆灾后工程地质等条件的重新评估、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现有工

业布局。

◆地震造成市域范围内56.19万m2房屋倒塌,776.24万m2房屋损毁,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364715.12万元,灾后重建将客观上推动建筑业的

发展。

(3)旅游业

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5%,其中:境外游客17.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3亿元,景区门票收入达1.6亿元。

地震灾害影响:

◆地震造成青城山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损毁,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后山中

度损毁,旅游资源受到中度或轻度不同程度的损毁,在较短时期内旅游业

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遭受打击。

◆地震在一定程度上为都江堰旅游业发展带来有利条件。灾后重建为景区周

边环境整治、景观风貌改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质量

提高等创造有利条件。

(4)其他

灾前都江堰市科技事业发展步伐稳步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兴旺,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取得良好成效。受地震灾害影响,市域内因地震造成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孤残儿等弱势群体增加,社会发展负担增加。另外,灾后就业成为乡镇、农村居民面临的突出问题。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根据各村镇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统计数据,结合现场调研情况,按照受灾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全损:龙池、虹口、向峨。如龙池城镇基本夷为平地。

较严重损毁:紫坪铺、中兴、青城山。如紫坪铺,农村灾毁较为严重,镇区还有部分房屋仍在使用,政府建筑损毁严重。

部分损毁:都江堰城区、聚源、翠月湖、大观。

中心城区:旧城区一环路内6平方公里居住5.17万户、约13.98万人。按照将旧城区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区的思路以及防震减灾对建筑间距的要求和国家居住区规范要求,一环路内纯住宅用地宜为1.2平方公里左右,净容积率1.3,户均100平方米,宜居住1.56万户、5万人,约8.98万人须向外疏解。

村镇人口受灾情况

1、镇区人口指建制镇镇区(建制乡集镇)建成区人口,该人口数一般小于镇

域人口数量

2、面积数据统计年份统一为2007年底数据,灾前人口数据统一为2007年底

数据,灾后为“5.12”地震后数据

3、人口灾后数据龙池、虹口、青城山、向峨、紫坪铺、玉堂、蒲阳、聚源、

大观、中兴、安龙、崇义、翠月湖、石羊、胥家等受灾镇乡填报,其余乡镇仅需填报灾前数据.

1.3 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1.3.1道路交通设施

都江堰市交通发达,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有成灌高速与成都相连,建设中的都汶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13、317和省道106穿境而过。(1)公路

都江堰公路县道以上里程已大336公里。国道213和国道317线横贯市境东西,省道106线纵穿南北,十字交叉形成公路的主骨架,与市区向往辐射的多条公路连接成网络。市域有多条县道,连接市内各镇。

都江堰现状道路及受损情况

(2)铁路

成都青白山-—都江堰的铁路属于四川省的地方铁路,是宝成线的支线,在境内长15.11公里,并在境内中止。在都江堰市的车站是四级站,距城区4公里,站内有到发线三条,轨道吊台、座吊一台,主要承运长途进出境物资。线路设计能力700万吨/年,实际能力500万吨/年。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灾损情况不明。 1.3.2其它市政设施

都江堰电网覆盖市域全部地区,市域内所有乡、镇、村均已通电。 网内有220kV 变电站一座,主变一台,总容量150000kVA ;110kV 变电站三座,主变6台,总容量223000kVA ;35kV 变电站16座。

全市域灾前有自来水厂3座——自来水一厂、自来水二厂、城西水厂、配气站1座、电信局2座、污水处理厂3座——青城山污水处理厂、蒲阳污水处理厂、都江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1座——都江堰垃圾处理厂。

市政设施灾前情况一览表

1.3.3 学校

灾前都江堰市全市共有公办学校92所,学生7.8万人,校舍面积60万平方米

都江堰学校受此次地震影响较为严重,其中:

校舍完全倒塌的学校共有5所,倒塌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

校舍遭受严重破坏的学校43所,严重破坏,不能使用的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

部分校舍中度损毁,部分校舍严重破坏的学校29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0.7万平方米;

校舍轻度破坏和基本完好的学校15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

损坏比较严重的学校多位于北部山区的学校,其中龙池、虹口的学校损毁比较严重。

市域学校的情况及具体受灾情况见下表:

灾前学校及受灾情况

1.3.4 医院

地震后,都江堰共有25处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建筑严重损坏的医院18座,总损毁面积79400m 2 。

下表为严重受灾的医院的情况:

严重受灾医院表

另外,建筑遭受中度损坏的医院有7座,下表为7所医院的具体情况:

中度受灾医院表1.4 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1.4.1 历史遗迹灾损状况总体分布

都江堰市重要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域内,故古迹灾损较为集聚地发生在此圈域。

(1)老城板块

都江堰水利工程:囊括一系列历史人文古迹,凡水利工程古迹情况尚好,凡古建筑遭遇极度重创(损毁状况详参附表1)。老城范围内系列古建筑:灵岩寺、千佛塔、城隍庙、奎光塔损坏严重,未至坍塌。老城内历史街区:西街、北街、南街、宝瓶巷等历史街区,建筑普遍成为危房,但除少量近年造的劣质建筑外,垮塌建筑较少,街道震前原貌基本可观。

(2)青城山板块

核心景区青城山前山建筑受灾严重,包括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师洞建筑群

青城后山旅游中心泰安老城古建及仿古建筑遭到全面重创。青城山沿线赵公山景区、青城内山王婆岩景区、青城外山景区,古建筑群损毁严重,但灾损状况不甚均衡,例如大观镇境内青城外山普照寺建筑群损毁严重,而天国寺建筑群受灾相对轻微,基本完好。

(3)其他区域

其他各镇文物古迹分布较少,若干古寺观、古窑址、古墓群亦遭到损毁,其中古建筑历史价值相对不高,相对于遗产保护核心区域损失较小。

1.4.2 市域文物保护单位灾损状况

都江堰市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震中遭遇重创: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囊括的系列古迹受损惨重,所幸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大体完好,堪称奇迹,因而价值倍增;芒城遗址尚未发掘,状况不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玉堂窑址;灵岩寺及千佛塔;城隍庙;奎光塔;天师洞大殿及唐碑,皆遭遇不同状况的较严重损毁。

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约80%以上遭到不同程度损失破坏。

都江堰市域历史遗产损害概况总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水利工程系列历史古迹灾损状况

青城山核心景区系列历史古迹灾损状况

1.5 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1.5.1 乡镇居民安置意愿分析

(1)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其中城镇居

民问卷94份,农村居民问卷126份,覆盖中心城区、青城山、虹口、紫坪铺、大观、龙池、中心等城镇。

(2)原房屋受灾情况

受地震影响,各乡镇及中心城区房屋损毁情况严重。调查乡镇总体上22%房屋倒塌,39%严重损坏,两项总计比例为61%,另外有18%中度损坏,15%轻微损坏,基本完好的仅占6%。虹口乡、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倒塌和严重损毁率合计90以上。

(3)未来就业打算

中心城区:倾向从事原有职业,从业方向较为广泛。

青城山、大观、龙池等镇灾后从事经商及服务业比例均有大幅上升,分别上升19个、30个、23个百分点,该行业比例分别占各镇被调查从业意愿的76%、75%与29%,其余被调查对象基本倾向维持原有职业,但大观镇意愿从事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或其他从业人员比例较为明显的减少。

中兴镇与其他乡镇:从业意愿无大幅变化,以经商及服务业为主。

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灾民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财富的意愿较为强烈,在青城山、大观与龙池等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乡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4)重建意愿

1)重建方式

中心城区:居民原址重建意愿极其强烈,93%调查对象表示希望原址重建,居民反映原住地已形成了生活与就业的环境,搬迁会造成生活与就业的不便,表示不愿搬迁。

青城山与其他乡镇:原址重建愿望也十分强烈,占受调查总体的80%左右,其中中兴镇原址重建意愿为100%,大观镇也高达90%;另有约2成居民表示愿意在本镇迁建,但能接受的安置地距离离原住地距离在1公里以下;少部分居民表示出进入市区安置的意向或愿意完全听从政府安置,对安置地位置无要求。

龙池镇该项调查表现出较为特殊的情况,72%受调查者希望原址重建外,另有28%居民希望异镇移民安置或进入市区安置。

2)重建建筑面积期望

通过原建筑面积与期望建筑面积对比显示,灾区居民对重建住房面积要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同时对100 m2以下住房需求整体上降低,各镇具体情况为:中心城区:大部分居民倾向维持原有面积,约50%期望100m2左右,近2成期望100m2-150m2;部分可接受重建面积略小于原有面积,但希望应大于70m2;其余认为应按照规划要求重建。

青城山镇:青城山镇:200m2以上住房需求由灾前45.5%下降5.5个百分点,但原面积100m2以下居民希望重建面积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大;100-150m2与200m2以上建筑面积是最大的需求,各占40% 。

大观镇,原有建筑面积在150 m2-200 m2的居民对灾后重建建筑面积要求有较大幅度下降,由灾前32%下降至10%,相应地对100 m2-150 m2住房面积需求由

灾前5%上升至20%,对200 m2以上大面积住房需求上升7个百分点。

中兴镇,灾后对100 m2以下住房需求大幅度下降,由灾前70%下降至灾后25%,下降幅度为45个百分点,于此同时对100 m2-150 m2与200 m2住房需求各调整至42%与25%,分别较灾前上升32个、15个百分点。

龙池镇对灾后住房建筑面积要求整体下降,对100 m2以下、100 m2-150 m2、150 m2-200 m2以及200 m2以上需求分别为0%,22%,33%与44%。

其他乡镇:居民意愿基本维持原有住房建筑面积。

3)建房造价与自筹资金能力

绝大多数乡镇居民表示,建房造价与市场水平一致,集中在30万以下与30-50万区间。但调查表明重建自筹资金能力低下,整体集中在3万元以下,另有约7%的居民表示无丝毫能力自筹资金建房,与农村该项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高于农村地区。

(5)接受政府安置房意愿与方式

总体上,中心城区在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继续使用原住房意愿十分强烈,而在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大大高于其他乡镇;与之不同的是,中兴镇、青城山、大观镇居民则表现出无论原住房是否继续可用,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普遍较低;龙池镇居民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不到50%,但相比较之下,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要略高于其他乡镇。具体情况如下:

中心城区居民:调查显示,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85%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15%的居民希望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几乎没有居民意愿接受政府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倾向放弃原有房屋。如原住房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67%的居民希望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33%的居民倾向于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青城山和大观两镇居民:调查显示,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分别有60%、67%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25%、11%的居民希望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另有15%与22%的居民意愿接受政府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倾向放弃原有房屋。与中心城区大有不同的是,如原住房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87%青城山镇居民与95%的大观镇居民倾向于接受政府能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中兴镇居民:较其他乡镇特殊的现象是,中心镇居民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较低。表现为:在原住房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92%的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但是受调查者没有意愿放弃原住房,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而在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情况下,仍有67%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合理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龙池镇居民:各项意愿表现得较为中立,原住房可继续使用情况下,仅40%居民希望继续使用原住房,33%倾向接受政府合理经济补偿,放弃原有房屋,27%希望放弃原有住房,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情况下,有56%的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合理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剩余44%的居民愿意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

其他乡镇该项调查样本较低,无明显意向情况。

1.5.2 农村居民安置意愿分析

(1)原房屋受灾情况

受调查农村房屋受损严重,56%倒塌或严重损毁,24%中度损坏,约20%轻微损坏或基本完好。

(2)未来就业打算

青城山镇:农村村民灾后经营农家旅游意愿比灾前略微增强。

其他乡镇:农村村民从事原有农业生产意愿均呈现大幅度下降,绝大多数村

民意愿转向外出务工或从事农家旅游等,中兴镇居民除从事上述两职业意愿增强外,对经商的意愿也增加了15个百分点,各镇农村居民均希望尽快解决收入问题,灾后在较短期时间内获取财富的心理较为急切。

(3)重建意愿

1)重建方式

90%以上的受调查农村居民选择原址重建或本村迁建。

龙池镇:受调查农村村民100%希望原址重建。

青城山镇、大观镇、中兴镇:各村村民原址重建意愿分别为70%、50%、59%,本村迁建意愿分别为14%、39%、37%,接受异村移民安置的意愿均不及5%。青城山镇与大观镇分别有10%左右的居民希望进入城镇安置,希望进入城镇安置的村民灾前多为务工人员或经商者,灾后从业意愿集中在务工、经商、农家旅游与事业型单位。

其他乡镇:受调查村民半数以上倾向于原址重建,其他可接受本村迁建。

访谈表明,就业因素是村民或乡镇居民选择原址重建或本村迁建(或本生产小组迁建)的主要影响因素。村民认为离开所在村,就等于失去了原有土地,无法进行生产,则失去生存的根本。

2)宅基地与建筑面积期望

宅基地面积150 m2-250 m2,建筑面积100 m2-200 m2是灾后重建住房最主要的需求。

中兴镇、大观镇分别有6成、8成以上村民的期望集中在宅基地面积150 m2-250 m2,建筑面积100 m2-200 m2这一范围内。对150 m2以下与300 m2以上的宅基地需求与建筑面积100 m2以下与200 m2以上的期望均呈现下降态势。

龙池等其他乡镇对宅基地面积要求有所下降或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但对150 m2以上大建筑面积需求略有上升。3)建房造价与自筹资金能力

建房造价期望: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上,龙池、大观与中兴对5-10万元造价住房需求分别为75%、59%与41%。

自筹资金能力:青城山、大观、龙池43%-50%村民自筹资金能力在3万元以下,其他乡镇70%以上村民自筹资金能力在3万元以下。其次,3-5万是各镇村民较为普遍的自筹资金能力范围。另有近30%、13%的青城山村民与龙池镇村民表示能够自筹10万元以上。

4)建房材料意愿

对重建建筑材料的意愿调查显示,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是最普遍的要求。村民对建筑材料要求集中在水泥、砖等,占总数的86%,另有10%的村民希望用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对钢材材质建筑的需求也有所体现;另有部分村民表示无论何种材质,只要能抗震就行。

5)重建房屋类型意愿

2层独院楼房是村民灾后重建意愿中最重要的房屋类型,其次是独院平房,小部分居民能够接受3层以下联排式楼房,几乎没有意愿显示接受多层住宅。

青城山镇:村民90%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65%)或独院平房(25%),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10%居民表示能够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紫坪铺镇:77%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46%)或独院平房(31%),10%居民表示能够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虹口乡:90%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60%)或独院平房(30%),各有5%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或多层住宅(4-6层)。

大观镇:87%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31%)或独院平房

(56%),13%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

够接受。

中兴镇:95%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80%)或独院平房(15%),5%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龙池镇:100%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71%)或独院平房(29%),无调查意愿显示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和多层住宅(4-6层)。6)共用山墙意愿

青城山镇、中兴镇村民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或觉得无所谓的占61%与77%,不能接受的占39%与23%,不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旅游或意愿从事农业旅游、外出务工或经商等职业。

其他乡镇村民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或觉得无所谓的占90%或以上,小部分从事农业旅游与从事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或意愿从事农家旅游的村民不能接受共用山墙。

7)院子与杂物间需求

几乎所有的村民希望重建房屋拥有院子与杂物间。

(5)对宅基地处理态度

青城山、紫坪铺、大观、中兴分别有75%、75%、89%、71%的受调查村民能够接受异地安置后,原宅基地入股,由集体经营而受益。

与上述乡镇不同的是,虹口乡与龙池镇分别有73%、88%受调查村民不同意上述宅基地处理方式,虹口乡持该态度的灾前75%从事养殖业、务工、农家旅游、经商或事业型单位,受教育程度高于平均水平(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3%),灾后该群体从事上述职业的意愿上升至90%以上。而龙池镇持该态度的灾后100%意愿从事农家旅游、外出务工与经商。2 发展条件评价

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2.1.1地质构造及地震

(1)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区内的褶皱构造有:彭灌复背斜、懒板凳—白石飞来峰、懒板凳向斜、赵公山向斜、青城山向斜和背斜、戴家沟向斜和石板滩背斜等(见图?)。轴向多为北东向展布。以彭灌复背斜为例,轴向北40°~45°东,长约60km,宽约30km,为一梭状古隆起。裂隙以走向北10°~20°东和北60°~70°东两组压扭性裂隙最为发育,倾角60°~70°和70°~85°;呈走向北30°~50°西的裂隙多为张性。杂岩体多有片理劈理化。

断裂构造:从晋宁运动开始至喜山运动,本区经历了岩浆侵入和断裂大规模活动,东南部成都平原下沉,北部前震旦系古生界老地层向东南推覆于中生界新地层之上,中间为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近南北向、东西向的扭性断裂和北西—南东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龙门山构造带在区内西北绵延长50km,宽20~50km,呈北东40°~50°方向展布,有两条北东向压扭性大断裂横穿本区。

虹口映秀断裂:为龙门山后山北川—中滩铺断裂的一部分。为北东向压扭性深大断裂。分布于虹口乡和龙池镇北部,境内长40km,断层面向北西倾斜,倾向300°~330°,倾角50°~60°。在龙池的干沟,破碎带宽达30m。

灌县断裂(二王庙断裂):系龙门山前山江油—灌县断裂的一部分。从彭州通济场西南经宽河坝入境,又经洞坛口、懒板凳、都江堰火车站至二王庙,过岷江后南折,至泰安寺和两河北部入崇庆县境。在区内长约50km,走向为北东30°~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都江堰市旅游发展规划(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杨振之 一、教学目的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理论的方式,介绍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并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 二、教学计划 本课程共有36个课时,每周两个课时。开发篇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要多花一些时间,其第一、二、四、六章各用两次课讲完,剩下的课程用10次课将完。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案例是理论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形象策划 一、旅游地 1、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的基础 2、旅游业是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并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增长 3、旅游地的范围可大可小,依具体情况而定 4、旅游地与旅游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 三、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一)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及其释放 1、历史文化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2、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作用 3、历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中的优势比较(二)旅游者的感知、认知 (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差异化形象定位 2、旅游形象遮蔽 (四)旅游市场定位 四、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形象 五、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

六、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 1、知晓度调查 2、美誉度调查 3、形象度调查 4、满意度调查 5、旅游地形象信息来源渠道调查 七、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的评价 1、知晓度评价公式 2、美誉度评价公式 3、形象度评价公式 4、满意度评价公式 案例:四川省江油市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摘要 第二章旅游产品策划 一、如何把握可开发为产品的资源要素 (一)发现、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二)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三)把握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_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_的导向与实践动向_徐泽

□ 徐 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 [摘 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精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立足省级政府事权,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城镇化为核心,强调规划研究的综合性和政策制定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规划的内涵,强调对空间由“面”到“点”的全方位管制与引导;明确实施抓手,强调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程序;城镇化;空间管制;规划实施[文章编号]1006-0022(2012)1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献标识码]A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Xu Ze [Abstract] Accor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law,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bases on provin-cial powers of authority, highlights planning openness and dynamics, differentiate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stresses all-round spatial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combines plan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s planning authority, rat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procedure, Urbaniza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本期主题: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 [编者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课题,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做准备。新办法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是对《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对城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和编制审批提出的新要求。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为主题,邀请参与新办法修订、研究的专家,以及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的规划师,就法定规划编制 审批办法的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颁布实施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对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和调控模式转型、统筹城乡空间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导向、调节和分配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的修订,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 的原则,改名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 (以下简称新办法)。笔者结合参与修订工作和规划实践的体会,对新办法的导向和实践动向进行总结。 1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回顾与认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确立的法定规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国务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36) 徐 泽,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自然资源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牡丹江市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 报告说明 (1) 1.1调查分析背景 (1) 1.2调查分析方法 (1)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 2.1市场现状 (2)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 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 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 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 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 4.1质量评价 (18) 4.2开发建议 (20) 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 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 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 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 6.1旅游发展认知 (38) 6.2旅游发展诉求 (41) 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 7.1旅游市场定位 (43) 7.2旅游市场预测 (44)

1 报告说明 1.1调查分析背景 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专栏1-1 调查说明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 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 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 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