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纪金榜生物必修二第2章电子版

世纪金榜生物必修二第2章电子版

世纪金榜生物必修二第2章电子版
世纪金榜生物必修二第2章电子版

第1课时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___。

2.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

(2)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图像

分裂时期 细胞名称 主要特征

间期 _________ 进行 复制和有关 合成 _____ _____________ 同源染色体_____, 形成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分离 末期

_____________

染色体数目减半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卵细胞的形成场所:_____。

2.写出各种细胞的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

d._____________;

e._______;

f._____。 3.染色体的变化: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_______,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四、观察蝗虫 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解读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设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

2.细胞核DNA 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一、受精作用

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_______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___________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_____(父方),另一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间期复制与否 同源染色体 着丝点变化

染色体主要行为

① ② ③

染色体数目 2N →

DNA 数目 染色单体数

半的染色体来自______(母方)。

4.子代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___________具有多样性。

(2)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_______。

2.问题思考:

(1)1个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产生多少种卵细胞?为什么?

(2)受精卵中的DNA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吗?说明原因。

一、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

1.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形成的配子:

精(卵)原细胞个数配子个数配子种类

1个精原细胞 4 2种:(多种情况)

1个卵原细胞 1 1种:(多种情况)

1个雄性个体2n种

1个雌性个体2n种

(1)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能产生多少种精子?

(2)1个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中,有1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能产生多少种卵细胞?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1.内容:基因是由_______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

3.研究方法:_________法。

染色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平行关系类比推理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1.实验现象:

(1)显性性状为_____。

(2)F2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3∶1,符合_____定律。

(3)F2中雌性个体的性状为_____,雄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_______________,说明性状表现与_____有关。

2.实验现象的解释:

(1)假说核心内容:控制白眼的基因在__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_________。

(2)实验解释:

(3)验证方法:_____。

(4)结论: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 4.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个基因。(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_____中,独立地随_____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3节 伴性遗传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1)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_____基因。

(2)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________上,________上没有等位基因。 (3)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_____女性患者。

②具有_________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_____,且只能传给_____。 二、抗维生素D 佝偻病 1.致病基因及位置:

(1)显隐性:抗维生素D 佝偻病基因是_____。 (2)位置:只位于________上。 3.遗传特点:

3.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图解:

2.图1和图2表示的实验过程的实验者分别是__ __、 。

3.实验过程和结果:

(1)图1中出现小鼠正常存活的是___,小鼠出现死亡的是_ 。(填序号) (2)图1中⑤⑥分离出的分别是______、 _____。 (3)图2中⑦⑧分离出的都是____。

(4)图2中⑨⑩加入的物质分别是___、 __。 4.实验结论:

(1)图1代表的实验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____,将R 型活细菌转化为 。 (2)图2代表的实验结论是:____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者: 。

2.实验材料:(1)大肠杆菌 (2)T2噬菌体:①生活方式:专门_____在大肠杆菌体内。 ②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_____构成,头部内含有____。

3.对噬菌体的标记过程:

①含35S 的培养基 ②含32P 的培养基 ④

__DNA 含有32

P___标记的噬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 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 第一步

用___ 的噬菌体侵染_____的细菌 第二步

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____ 第三步

检测_______和_______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果 _沉淀物__的放射性很低;_上清液__的放射性很高 ______的放射性很低;_ _的放射

性很高

5.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观察:

结果: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_ _,但却不能检测到

__。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_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_____仍留在外面。 6.实验结论:_ _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四、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只由____和_______组成。

2.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 ,因此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判断正误: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4)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 ) 2.问题思考:

(3)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能否用32

P 和35S 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说明原因。

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 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细胞生物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DNA 病毒 RNA 病毒

核酸类型 遗传物质 2.细胞中的核酸:

(1)细胞中的两种核酸,DNA 主要存在于 中,RNA 主要存在于 中,但不管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遗传物质都是 。

(2)DNA 在真核细胞中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所以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构建者:__和_______。 二、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组成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④_____脱氧核苷酸_由一分子①______,一分子②_____和一分子③ 组成。

2.结构:

+ + → ③___蛋白质含有35

S 标记的噬菌体

(1)整体结构:由__两条__脱氧核苷酸链按_反向平行_方式盘旋成_双螺旋结构_。

(2)基本骨架:DNA分子中的①_____和②___ 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氢键_连接成碱基

对。依据此原则写出上图各序号代表的碱基种类⑤:_⑥:_⑦:_。

2.问题思考:

(1)不同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提示:相同。不同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都是磷酸与脱氧核糖分子交替排列连接。

(2)DNA分子结构稳定,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而后思 (1)从DNA分子结构看,决定DNA分子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DNA分子中G与C碱基所占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越强?

二、DNA分子中碱基的计算规律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

1.以DNA双链为研究对象时碱基数量的关系:

(1)A、T、G、C的关系:A=T,G=C。

(2)非互补碱基和之比:(A+G)/(T+C)=(A+C)/(T+G)= 。

2.以DNA单链为研究对象时碱基数量的关系(如上图):

(1)A1=T2,G1=C2,C1=G2,T1=A2。

(2)若1链中(A1+G1)/(T1+C1)=m,则2链中(A2+G2)/(T2+C2)= 。

3.DNA双链和单链中碱基数量的联系:

(1)若在双链中(A+T)/(G+C)=n,则在1链中(A1+T1)/(G1+C1)= ,2链中(A2+T2)/(G2+C2)=

(2)若1链中A1占的比例为X1,2链中A2占的比例为X2,则整个DNA中A占的比例为。

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1.提出者:___沃森和克里克____。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__大肠杆菌___。

2.实验方法:运用____同位素示踪___技术。

3.实验过程:用放射性__标记细菌的DNA 转入以含14N物质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取细菌,分离__,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

4.实验结果:

复制两次产生的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双链均含___,另两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__,另一条链含14N。

5.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方式为______。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概念:以______为模板合成________的过程。

2.时期:在细胞________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__。

3.场所:主要在____。

4.图解DNA分子复制过程:

(1)解旋所需条件:需图中酶[a]___和能量

结果:把两条螺旋的双链__解开

(2)合成子链:

①条件模板:模板是图中的链[b]___

原料:四种_______

酶:图中酶[b]____

能量:____

②原则:________

(3)重新螺旋:每一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_双螺旋结构___。

一、有关DNA复制的理解

1.(1)解旋酶作用是破坏。(2)DNA聚合酶的作用是连接。

(3)DNA连接酶的作用是。

二、有关DNA复制的计算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有14N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

1.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1)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

个。(2)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为个。

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_DNA的一条链___为模板,

按照__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合成____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___。(3)原料:_____。

(3)(4)碱基配对:___、C-G、G-C、__。

(5)过程:

(6)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DNA ___。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遗传密码子:__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__ ___。

在64种密码子中有___种编码氨基酸,3种_____

不编码氨基酸。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以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____顺序的___的过程。

(2)场所:____(或核糖体)。(3)条件:mRNA、tRNA、核糖体、____和酶。

(4)过程:

起始:mRNA与____结合。

运输:__ __携带氨基酸置于特定位置。

延伸:核糖体沿_ _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由对应tRNA运输相应的氨基酸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终止: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______时,合成停止。

脱离:肽链合成后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盘曲折叠

成具有特定_ ____和__ _的蛋白质。

(4)移动方向:判断依据是根据的长短,翻译在前。

(5)tRNA的生理作用是。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提出者:____。

4.写出完善后的中心法则: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途径: (1)直接途径:基因 __ _ 生物性状。 (2)间接途径:基因

__ __

生物性状。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_ 关系。

(2)实例:人的身高可能由____控制 ,同时与后天的___和___等有关。

(3)调控网络: _、基因与__ _、基因与____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一、中心法则的理解与分析 (1)以D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主要包括 ,它们能发生的遗传信息流是:

(2)以R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①不含逆转录酶的RNA 病毒,如 ,它们能发生的遗传信息流是:

②含逆转录酶的RNA 病毒,如 ,它们能发生的遗传信息流是: (1)结合中心法则,思考DNA 、RNA 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DNA 产生途径有DNA 的复制及逆转录;RNA 的产生途径有RNA 的复制及转录。 (2)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是否遵循中心法则?

提示:遵循。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DNA 的复制及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 录 翻 译

时间 场所 主要在 细胞质的

模板 原料 产物 模板去向

特点 碱基配对 遗传信息传递

意义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一、单选题 1.组成细胞的元素中有4种元素的含量很高,其中不包括() A.C B.O C.N D.P 2.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B.镁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镁影响光合作用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是人体的骨中的重要成分.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有些地区在食盐中加碘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3.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核孔是D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D.染色质是细胞核内的重要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如图表示人体内某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 B.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5.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中含有微量元素Fe B.细胞鲜重中的O含量最高 C.细胞中的N只存在于蛋白质和核酸中 D.淀粉和脂肪都只含有C、O、H 6.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则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糖类在生物体内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7.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世纪金榜】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时检测区基础达标: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检测区·基础达标 考点1:拉马克学说 1.以下叙述与拉马克进化学说观点不符的是( ) A.生物是进化的 B.变异是不定向的 C.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D.生物获得的变异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解析】选B。拉马克反对神创论,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拉马克认为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生物获得的变异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2.(2017·淄博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解析】选D。拉马克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逐渐进化的,A正确;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因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正确;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

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C正确;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 考点2:自然选择学说 3.(2017·威海高一检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的内容是( ) A.生物具有适应性 B.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生物具有多样性 D.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原因 【解析】选B。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达尔文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不清楚,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4.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取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现象说明( )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解析】选B。从“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可以看出该植物存在过度繁殖现象;“其中大部分被鸟取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说明要与不同种类的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生存斗争。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明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完善版)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 ①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②生命体的结构和层次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①观察细胞 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组成细胞的元素 ②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①氨基酸及其种类 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③蛋白质的功能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①①①①①①②②②③③③③③③ ①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①细胞中的糖类 ②细胞中的脂质 ③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5、细胞中的无机物 ①细胞中的水 ②细胞中的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细胞膜的成分 ②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和线粒体) 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②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③细胞膜的生物系统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①细胞核的功能 ②细胞核的结构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①被动运输 ②主动运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酶的作用和本质 ②酶的特性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①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②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③ATP的利用 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叶绿体的结构

世纪金榜高二必修二课后巩固作业(二)

课后巩固作业(二)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2011·菏泽高一检测)对终端框叙述正确的是( ) (A)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程序框是 (B)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程序框是 (C)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程序框是 (D)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程序框是 2.在程序框图中,表示判断框的图形符号是( ) 3.该程序框图的运算结果是( ) (A)2 (B)2.5 (C)4 (D)3.5 4.阅读如图所示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3,则输出的y的值

为( ) (A)24 (B)25 (C)30 (D)40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8分) 5.(2011·三亚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的运行结果是_____. 6.如图是求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一个程序框图,补充完整,横线处应填_____.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7.已知函数f(x)=x2-3x-2,求f(3)+f(-5)的值,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 8.有关专家建议,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左右,这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无害.所谓通货膨胀率为3%,指的是每年消费品的价格增长率为3%.在这种情况下,某种品牌的钢琴2004年的价格是10 000元,请用表格表示出今后四年的价格变化情况,并用程序框图描述这种钢琴四年后的价格. 【挑战能力】 (10分)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根据该图和下列各小题的条件回答下面的几个小题.

(1)该程序框图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2)当输入的x的值为0和4时,输出的值相等,问当输入的x的值为3时,输出的值为多大? (3)在(2)的条件下要想使输出的值最大,输入的x的值应为多大? (4)在(2)的条件下按照这个程序框图输出的f(x)值,当x的值大于2时,x值大的输出的f(x)值反而小,为什么? (5)在(2)的条件下要想使输出的值等于3,输入的x的值应为多大? (6)在(2)的条件下要想使输入的值与输出的值相等,输入的x的值应为多大?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终端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它相应的程序框是.任何一个程序框图的开始和结束都必须有终端框. 2.【解析】选C.在程序框图中“”为判断框,表示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 3.【解析】选B.由程序框图的顺序结构知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 1 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 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 Dd : dd=1 : 2 : 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 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 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 1 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 1 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 1 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1.B。 2.B。 3. (1)在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 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 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 为 1 : 1。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9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鱼) 原核细胞 较小( 1—10um ) 无成形的细胞核, 核物质集中在 真核细胞 较大( 10--100 um )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 细胞 核区 。无 细胞核 核膜,无核仁。 DNA 不和蛋白质结合 除核糖体 外,无其他细胞器 核仁。 DNA 和蛋白质结合成 有各种细胞器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真菌、植物、动物 染色体 细胞质 细胞壁代表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内容: 1、一 细胞学说建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 C 、H 、O 、N ( 90%) 大量 :C 、 H 、 O 、 N 、 P 、S 、(97%) K 、C a 、Mg 微量 : F e 、Mo 、 Zn 、Cu 、B 、Mo 等 元素 ( 20 种) 最基本 : C ,占干重的 48.4%,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 为骨架 物质 基础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 和差异性 。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二)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 不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生物必修三检测教材

生物必修三检测 一:选择题 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图表示与免疫有关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 B.②与细胞免疫有关 C.两者在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 D.从根本上讲,两种细胞的起源相同 3.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 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 容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主要是() A.高温条件下生长素转移到根部B.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 C.大雨提供萌发需要的水分D.雨水条件下乙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痉挛 6.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 A.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 C.破坏了入侵的非生物因子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7.假设一个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光合作用加快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8.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鱼糖中食肉的“黑鱼”,这种做法是为了( C ) A.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9.延长马铃薯保存时间的措施是() A.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增中氧气 B.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减少氧气C.用低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 D.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10.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无核膜和细胞器 B.幽门螺杆菌是寄生生物,不吃野生动物可避免这类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C.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产生抗体,获得抵抗再感染的免疫力 D.人体的胃只具备化学性消化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明细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明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完善版)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 ①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②生命体的结构和层次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①观察细胞 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组成细胞的元素 ②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①氨基酸及其种类 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③蛋白质的功能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①① ①①①①②②②③③③③③③ ①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①细胞中的糖类 ②细胞中的脂质 ③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5、细胞中的无机物 ①细胞中的水 ②细胞中的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细胞膜的成分

②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②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③细胞膜的生物系统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①细胞核的功能 ②细胞核的结构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①被动运输 ②主动运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酶的作用和本质 ②酶的特性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①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②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③ATP的利用 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叶绿体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