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及个人观点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及个人观点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及个人观点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及个人观点

公民科学素养综述

自然辩证法5班18组

摘要: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渗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近些年来,国内外政府及组织积极致力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本文综述了公民科学素养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养;影响;研究;提高

第一章公民科学素养的简介

1.1 现实案例分析

从地沟油到40天速成鸡,再到人造假鸡蛋;从2003年的非典到前几年的禽流感,老百姓一片恐慌,板蓝根、绿豆被买的脱销,价格也随之猛涨;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随着谣言“食盐会受到核污染”的传播,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都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把这一辈子要吃的盐都储备了。当然中国人民抢盐,韩国人民抢泡菜,美国人民抢碘片,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是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的结果比较,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

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是18-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造成我们的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我们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仅限于正规教育阶段,这和日本等国家也形成巨大反差,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还不是知识经济社会。

造成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片较低的原因,首先传统的重理轻文教育及其重实用轻理论、重技术轻人文的理念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缺乏对追

求科学和真理的动力和目标。科学是对真理和自然界的探索,而中国社会文化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这让更多人关注的不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人和人的关系。在当下的新闻和信息流动中,与科学相关、去探索自然界真理的内容比较少,而吹捧有权人、有钱人的娱乐新闻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这方面需要媒体能正确地引导舆论,而不只是去满足公众的猎奇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缺少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不太浓重,很多人把受教育阶段接受的内容作为应试升学工具,走向社会之后就遗忘抛弃了,培养全民科学精神因此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1.2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

就社会本身而言教育成果的体现会很大程度的延迟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改革期间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不能简单地被调研估计出来的。几个简单的问题调查一下几个简单的学科词汇真的就能体现公民的科学素养吗?由于公民的科学素养即是全体特质的表现又和个体内在特质有着极强的想关性。国家公民素养的提高不是靠加强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就上去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国家自然发展的时间周期体现出来的。这个周期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特定时期下社会人口的更迭速率的。说白了,就是低文化水平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淘汰而接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人群成为社会主体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新老两代人的时间跨度,而是旧的相对落后的不完善认知和理念被更为科学化的思想和观念替代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时间跨度决定的。为什么国内社会学者,科学界工作者经常把现在的中国社会公民素养的方方面面和多年前的西方国家相比较。因为这些国家在他们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这样的社会公民素质转变更迭的漫长过程。而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不旨在公民具有了更高的科学知识水平,附加的影响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的逐渐形成。这种遵循社会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富强稳定的软实力体现。

文献对科学游戏这一新颖概念对教育和公民科学素养影响进行了综述性的讨论,很好的联系了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结合文献内容,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的是对于一个具有较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社会来说,群体本身会有意无意的不断更新和改善自己已有的科学成果,并且思考新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自发的良性发展模式。如果把以上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联系到现在的中国,或许这样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即便是对中国当今的大学生群体。现今中国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仍然严峻。即使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仍然缺乏对科学和自然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取和消化科学信息的能力。这意味着在进入社会若干年后,这种科学能力的缺失或许会变得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努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不仅要让更多的人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里,物质上保证公民群体基本素质提高更旨在让年轻的社会成员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公民结构的新陈代谢。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年轻公民能够在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里继续发展。

第二章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

“公民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公民”、“科学”和“素养”。“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素养”的英文单词为“literacy”,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有学识的,另一种是能说会写的。美国著名学者米勒认为,科学素养即个体能阅读、理解科学问题,并能表达关于科学问题的某种见解[1]。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那么,科学素养就应该包括从阅读食品包装上的商标、修理汽车到读懂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最新图像等一切行为能力[2]。当然,每个国家对科学素养均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在印度,有人认为科学素养不仅仅暗指详细的基础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对科学能干什么的广泛理解和接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不能做什么。科学素养可以使公众灵通地选择。拒绝迷信、盲目崇拜、不能证实的推测和避免被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等[3]。2006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该纲要确定了科学素养的四个内容、两种能力。四个内容: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两种能力:应用这些内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4]。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第三章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3.1 公众科学素养关于综合国力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这一意义上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量化数据。

3.2 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关乎人的综合素质

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盲从行为,也与缺乏科学方法有关。

第四章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民科学素养它的触角已经极其敏锐地伸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公民的个人生活,抑或社会生活,都受到科学技术广泛深刻的影响[5]。多年来,人们对科学素养在生活

中的各种可能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Macario[6]等人曾研究了消费科学素养影响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选择。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认知上的和态度上的因素调节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知识水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尽管如此,一些作者认为应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科学素养”上,甚至超过知识水平。因此,作者在西班牙南部进行了这项研究,研究表明,感知上带来的好处和风险在形成对转基因食品的行为意图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转基因食品技术的态度是形成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好处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另外,行为意图在科学技术素养和社会学人类素养方面显示出一些差异,对体系和知识的信任的差异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科学素养在教育方面也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Irvingm[7]对成人科学文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科学文盲可能从高中开始。人们对中学科学教育和公众理解科学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是成人忘记了他们之前受的科学教育,还是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当科学教育项目提出这些问题时,24个16岁的悉尼第10中学学生被带进接触真正的科学。意想不到的结果表明:即使是好的高中理科学生也不了解真实的在现场和实验室进行的科学。这个结果在一个新的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进一步进行测试,针对同一年龄组,使用真实的天体生物学前沿的数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技术学习的工具,一个专用的研究信息和通信技术辅助学习设施和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合作。此外,一个大学一年级班级将被测试,作为非科学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高中生立即成为科学文盲的证据。我们通过科学素养评估体系(SLA)对中学生进行评估。科学素养指导人们的发展措施是我们评估的理论概念。在每学年的开始,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SLA作为学生的形成性科学素养评价,另外,也可以利用SLA-MB通过与一名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个人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动机。总之,我们要发展一个促进科学素养、抵抗无知科学、促进理性科学思考的社会[8]。无可厚非,时代需要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不仅是高中教育,大学的教育更需要被关注,我们需要一个灵活的学院课程安排以及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形成有一系列系统的思考方法与方式。目前,学校面临一个快速变化的景观来要求学校改变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变革必须与当代文化与和谐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为指导[9]。近年来,西方国家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一种

开放式的教育教育模式,即通过科学游戏的方法来提高和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10]。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尤金·加菲尔德等人通过社会调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的公民大众之间的脱节,最终这一问题还是被归因到教育上来,即美国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的《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一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主要实行基础教育改革,1965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后,教育改革开始向高等教育推进并一直持续到现在[11]。

在政治方面,也有人曾研究了公民素养与愈发降低的公民选举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跨国分析报告[12]中报道了公民素养、政治知识和选举能力的关系。在加拿大选举中,国家鼓励公民多阅读报纸。报纸的阅读量和政治知识有关,但是增加的阅读量并没有对选举参与产生很大的有利影响。另外,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并没有对公民选举参与度有提高。还有,阅读报纸的量对此影响不大,影响大的因素是阅读报纸的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潜在的选民的关键在于报纸传输给他们什么样的信息,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信息的。潜在的参与选举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年长选民,中产阶级选民和受过良好教育的选民是最有可能投一张选票。

综上,科学素养在经济、教育、政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有着重大意义,公民科学[13]这一概念被提出。在我国,公民意识普遍还不高。对于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的决策,我们还没有公民的普遍参与[14]。截止到2007年,中国前后共进行了7次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15]。如何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这一问题有待深究。

第五章个人观点

5.1

A. 抢盐风波等反应目前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并不高。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市民

疯狂抢购食盐,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通过查阅一些文献我们可以知道食盐中碘的含量根本达不到预防核辐射的作用,碘盐和碘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大量公民缺乏科学素养,最终导致这一起“抢盐”的闹剧。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结果表明,如今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见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B. 垃圾分类处理等反映中国公民缺乏相应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淡薄是导致科学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小的乡镇都设置分类回收垃圾箱,但是却鲜有公众会事先将垃圾分类好然后进行丢弃,分类垃圾回收箱形同虚设。很多公民潜意识是,垃圾分类处理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反映了当前中国公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意识,从而导致科学素养不高。相比之下,日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做得很好,据称日本公民都是排着队将分类好的垃圾进行处理,相比之下可见一斑。并且公众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模范示范作用。

C. 我国科学素养将逐步提高,但是地区差异较大。教育水平是影响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随着前些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高考扩招等手段,抛开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其好的方面是中国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文化程度逐步提高,科学素养逐步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不同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东部地区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较高,而偏远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养相对缺乏。要提高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就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将优势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D. 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增强公民的科学意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必须使公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可以带动经济水平的

发展,提高公民的生活生平。公民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与价值,也就会重视培养科学素养,重视子女受教育水平。

5.2 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综观文献,我们都知道科学素养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素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教师科技紊质和科技教育能力的培养;最后,要积极利用和创造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显然实现学生全体乃至所有公民的科学素养大幅度提高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士以及公民的普遍参与来提高科学素养。这条路途很长,我们不能急于一时,国家要做好充分的计划以及颁布有利政策及措施实施。目标是明确的,但是路途是坎坷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必须也要上下而求索!

5.3

作为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平时关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较多,在我看来,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毕竟有些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学到这些知识,对于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闻,一些网友有些时候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非常普遍。他们并没有想办法搞清楚事情的原委,而是直接选择相信大众的观点,这是非常可悲的。

无可非议,当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并不高。怎样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值得全民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只有每个人自己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参与其中,问题才会更快的得到解决。当然,政府的作用也很大,我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5.4 公民科学素养对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制度形式的影响

民主政治要想摆脱多数人暴政的尴尬,可以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有效地切入点,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正

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一般而言,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其构建和运行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基础的。源自人性中的自利、作为抗议性的理想的平等和客观批判的理性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价值,而公民的科学素质与民主的内在价值息息相关,意义重大。

公共权力与民主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设定,是民主政治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二者都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现代民主政治以保障公民权利为要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公民人权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在于由公民行使权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将在不同层面上提升政治主体的参政能力与水平,真正实现高效的人民的统治。

公民科学素质是政治决策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现代民主政治虽然仍以代议制为制度主流,但是随着信息运动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民主政治制度运作的主体是公民及代表公民的民选机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全方位的管理者,而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同时是接受其授权主体的对象。

总而言之,只有全体公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公民才能够享受的到更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科学素质之于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5.5 公民科学素养和政治选举之间的关系

关于公民科学素养和政治选举之间的关系,综合文章所列举的各种因素,我觉得要提高选举参与度,首先要提起公民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度,提高受教育程度,多阅读关于政治内容的报纸。例如改变报纸排版和编辑方式,实质上对提高公民选举程度作用不是很明显。其次,多阅读政治内容新闻也和阅读的总量的关系不大,而是和阅读的频率有关。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个因素是很关键的,总体上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公民也更加愿意参加公民选举,关注政治大事的程度也更高。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提高政治觉悟性,关心国家大事,因为这关乎我们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方向,更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必须拥有理解一些科学术语的能力,经常性阅读日常新闻杂志,面对一些争论争议的时候,尽量看清其本质,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政府机构应

该学会使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去探索测量公民科学素养的途径,对此,一系列决策必须得制定。

第五章结论

本论文从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出发,综述了了不同研究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定义理解,并综述了近些年来,人们对其影响的研究,主要方面为政治、经济以及教育方面。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科学素养已渗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1] Jon https://www.doczj.com/doc/c212381775.html,ler. Scientific Literac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dus,1983,l 12(2):29~48.

[2] Jon https://www.doczj.com/doc/c212381775.html,ler. The measurement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8, (7): 203~223.

[3] 史玉民, 韩芳. 印度公民科学素养发展概况[J]. 科普研究. 2008, 3(1): 44~49.

[4]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刘书雁, 戴同斌. 关于公民科学素养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业. 2011, 24(2): 148~149.

[6] Macario Rodríguez-Entrena, Melania Salazar-Ordó?ez. Influence of scientific-technical literacy on consumer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regarding new food[J]. Appetite, 2013,60(1):193~202.

中文的王晶莹,张跃,孟红艳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纵向比较[J].科技导报,2013,31(33):68-74

[7] IrvingM, Klotz. Science literacy: What do we mean by it, and what do we want[J]. https://www.doczj.com/doc/c212381775.html,cation. 1992, 69(3): 225.

[8] Wiley Periodicals.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Science education. 2014, 98: 549~580.

[9] John Wiley, Sons. Scientific literacy: new minds for a changing world[J]. Issues and trends. 1998, 82: 407~416.

[10] Matthew T. Marino, Michael T. Hayes. Promo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global citizenship with videogames[J]. Cult Stud of Sci Edu. 2012, 7: 945~954.

[11] Eugene Garfiels. What Is Science Literac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J]. Current comments. 1988, 11: 251~257.

[12] C.J. Pattie, R.J. Johnston. Civic Literacy and Falling Electoral Turnout: The United Kingdom 1992-1997[J].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3, 36(3): 579~599.

[13] Rick Bonney, Steve Kelling. Citizen Science: A Developing Tool for Expanding Science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Literacy[J]. BioScience. 2009, 59(11): 977~984.

[14] 李大光. 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J]. 民主与科学. 2006, 6: 22~26.

[15] 何薇. 公民科学素养研究在中国的十九个春秋[J]. 科普研究. 2008, 3(4): 34~40.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就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影响了解有多少,有多深。此次开展的区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我区还是第一次,是了解我区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一、我区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此次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选取了各层次公众组成的随机样本384人。其中男性公众185人,占48.18%;女性公众199人,占51.82%。现将主要数据及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国 家 机 关 机 关 企 业 办 事 员 商 业 及 服 务 人 员 学 生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生 产 工

人 失 业 及 下 岗 人 员 其 他 企 业 法 人 家 务 劳 动 者 离 退 休 人 员 2.6% 3.9% 7.81% 3.9% 9.9% 6.77% 12.24% 6.25% 0.52% 1.3% 44.27% 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采集和后期计算,结果表明我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2%,而杭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9%,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11提供资料高于杭州市的平均水平。 二、我区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电视、报纸是我区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高达85.94%的公众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科学技术信息;通过广播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1.93%、通过因特网、杂志、图书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3.18%、16.15%、13.54%;排列较后的主要渠道依次为亲友或同事、专业技术培训、音像制品,其比例分别为5.47%、3.39%和1.56%。以上情况说明,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公民科学素养题目

1、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最早生命体是()。 A、原核细胞 B、脊索动物 C、灵长类动物答案:A 2、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疫苗接种法,最初由()国家发明的。 A、日本 B、法国 C、中国 答案:C 3、大黄蜂飞行时,扇动翅膀的方向是()。 A、直上直下 B、横8字 C、横6字 答案:B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食盐的量是()。

B、5g C、6g 答案:C 5、猫为什么蜷缩着身体睡觉()。 A、舒服 B、散热少,暖和 C、安全 答案:B 6、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氢气 C、二氧化硫 答案:A 7、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其中()颜色的光穿透大气层的本领最大。

B、红色 C、蓝色 答案:B 8、诺贝尔奖为何没有设立数学奖()。 A、诺贝尔心仪的姑娘选择与一位数学家在一起,诺贝尔心里不爽 B、诺贝尔认为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事理,而诺贝尔奖应授予在实际应用上造福人类的杰出人物 C、诺贝尔奖设立时,没有数学这门学科 答案:B 9、克隆技术的本质是()。 A、单性繁殖 B、双性繁殖 C、无性繁殖 答案:C 10、全球第一颗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用()材质打印的。

B、金属 C、陶瓷 答案:A 11、植物的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其中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答案:A 12、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的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 A、同极互相排斥 B、异极互相吸引 C、有磁性 答案:A 13、当虾肉与富含()的食物共同食用时会产生有剧毒的砒霜。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答案:C 14、铁路钢轨的接缝处为何留有空隙()。 A、节省钢轨材料 B、便于维修 C、预防热胀冷缩带来的钢轨长度变化 答案:C 15、油料着火时,不能用哪种方法灭火()。 A、干粉灭火器 B、水 C、沙土 答案:B 16、速干衣为何干的快()。

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如何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 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 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一)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 (一)、社会科学部分 2011年2月江苏省科协、省统计局发布了第四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4.9%,比全国调查结果高1.63个百分点,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本次调查是从了解公民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三方面定量测评的。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核心指标,用于测度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民科学的素养方面。公民科学素质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影响本代甚至下一代青年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并及时地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计划,进行科学教育。 为了加强科普宣传的力度,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我们探索着编写了这本小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因而,在编写时受我们知识水平限制和老化,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老科协编执笔孙云生 2011年4月(一)、社会科学部分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方法获得的,以精确的概念、定理、假说等理论形式加以表述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形成的,并在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知识。 科学作为生产知识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发展性。客观性是指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性,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实验,又被实践所证明;理论性,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手段,对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 2、科学的任务和分类 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揭示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是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范冬萍(1965-),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N o .6,2006J OURNA L OF SOUTH CH INA NO R M A L UN I V ERSITY (SOC I A L S C IENCE ED IT I ON )2006年12月D ec .,2006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 范冬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 要的手段。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这种新的理念主要 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 教育模式。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N 4;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6)06-0009-06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其中,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关系成为学界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与模型 科学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 D.H urd )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而科学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方面。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在社区里发挥功能的重要性。可见,科学素养内涵的丰富和扩展实际上反映了科学内涵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变化趋势以及人们对科学本质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试题

一、(1-10题,每题2分)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的五大重点人群为。 A.教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B.未成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C.自由择业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D.未成年人、新居民、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的社会行动。 A.群众团体参与 B.科协参与 C.科技部门参与 D.全民广泛参与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A.经济 B.国民教育 C.继续教育 D.科学技术教育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年的阶段性目标。 A.2049 B.2020 C.2050 D.2060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政府主导 B.政府辅助 C.群团参与 D.科协的科普主力军 6.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促进和谐”。 A.提高觉悟 B.提升素质 C.教育为主 D.整体提高 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针对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中提出,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讲文明、爱科学 B.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素养论文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总结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总结2018年xx局在县委、政府以及县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科协的细心指导下按照《2016年全县“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作”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及有关方案认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精心组织布置,有效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多形式开展活动,我局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置,全面开展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 xxxx局高度重视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的开展,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具体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专人负责,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的领导,制定了《xxxx局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针对xx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成员科室、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自己工作实际,切实做好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学习型机关,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科学素质 我xx局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科学素质。结合党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每周干部职工开会工作学习会议,适时开展科技学习,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活动,积极探索学习型培训模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整体科学素质。结合全县范围深入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素质。 三、紧扣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科学素质活动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结合xx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各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围绕防灾减灾、殡葬改革、封建邪教等开展宣传。全心全意为民解难事,办实事,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到实处。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期间,xx系统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活动。5月12日上午在中心广场xx部门连同县发改、财政、县医院等30多家单位参加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活动。在中心广场活动现场,各单位现场设置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咨询区,热情为群众解答各类防灾减灾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现场树立横幅近xx幅,展示宣传展板xx个,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xx多份,《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和《农村防灾减灾手册》xx多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提升民众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范文)

范文一: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

中国梦语境下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思考

中国梦语境下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思考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反映着公民个体的素质和创新潜质,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是实现中国梦、广西梦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精准施策,以不断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标签:中国梦;广西梦;公民科学素养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兴国梦,当前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除了要用广西速度建设美丽广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步提升广西的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和广西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成、生长都蕴含着本质的规律和奥秘,而科学是人类探求规律和未知的认知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人类正是有了科学知识,才从愚昧蛮荒状态走上文明轨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解释有多种,通过综合学者的各种观点,可总结出它包含的要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的水平一般从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公民而言,其科学素养水平不能苛求要与科技人员等同,而只要能达到以下要求即可:能将“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结合,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播到生活常识的具备和精通,从而达到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纲要》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层面不同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对有层次、分阶段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指南。 二、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第一部分 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的个人情况. 101.性别(由调查员直接记录) 1.男 2.女 102.您多大岁数了? ________周岁 103.您的实际文化程度______ 1.小学以下 2.小学 3.初中 4.高中或中专 5.大专 6.大学 104.您现在的职业(做什么工作)___ 1.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工作人员 5.服务性工作人员 6。工交企业人员 7.农林牧渔劳动者 8。家务劳动者 9.学生和待业人员 10。离退休人员 11.城镇待业人员 12。丧失劳动能力者 13.个体劳动者 14。其他—————— 第二部分 现在我想问几个与您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01.您知道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消息主要来源于下属渠道中的哪一个或哪两个? 1.报纸、杂志 2.图书 3.广播 4电视 5.和亲友、同事的谈话

6.因特网 7.其他渠道 202.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如果有,是经常有,还是偶尔有? 203.如果您收看电视节目中的科学节目,请问您平均一个月看几次? 1.很多次(超过三次) 2.三次 3.一两次 4.几乎没有 204.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 205.您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话题感兴趣吗?兴趣程度如何 1.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6.您对当前新闻话题感兴趣吗?是十分感兴趣、一般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 1. 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7.您是否经常阅读报纸? 1.每天读 2.一个星期读两次或两次以上 3.一个星期读一次 4.少于一星期一次 5.几乎不读 208.对于您来说,有没有定期阅读的刊物?若有,请问平均每个月看多少份?请写出其中专业杂志的名称 208a:1。有 2。没有 208b:每个月看_______次 208c:名称(1)_______ (2)_________ 209.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看多少小时的电视?请写出。 时间:_______小时 210.在您看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1.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听多少小时的广播?请写出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2.在您听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3.您在公共图书馆借过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本?借过录像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盘? 213a. 1.借过书 2.没有 213b.:一年中借过_______本 213c. 1.借过录像带 2.没有_____ 213d.:一年中借过_______盘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作者:张红霞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但科学素养教育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从国际上看,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 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 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 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