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沉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沉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沉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药理作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 茯苓这味药是个运用及其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类药物配伍不管寒热温湿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茯苓的产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功效和成分的现代研究(如茯苓素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的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等)。 关键词:茯苓,利尿,镇静,茯苓多糖,茯苓素,三萜类。 1. 茯苓的基本概况: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以云南的产品质量最佳。主要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等。茯苓性味甘淡,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临床上利水渗湿常与猪苓、泽泻配伍;健脾和胃常与白术人参相配;宁心安神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配伍 。 2. 影响茯苓质量的因素: §2.1自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茯苓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主要是人工的栽培,故远远其功效要远远不足于古代时候的茯苓;茯苓对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当密切,如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等,而现在却对环境不那么重视;在栽培中其菌种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各地没有一个标准[ 2 ]。 §2.2炮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的茯苓中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与生品相比较,茯苓经过炮制后,其总糖及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药理作用: 3.1利尿作用: §3.1.1 其中茯苓素是起利尿的主要成分,可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显著激活和茯苓素具有好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功效。茯苓的利尿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清醒度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又密切关系。慢性实验明显利尿,急性不明显。对健康的人不具有利尿作用,但可增加水肿患者的尿液排出。 §3.1.2茯苓的 K+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a+/ K+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原因为茯苓促进Na+排泄与其中含 Na+量无关( 因其 Na+含量极低) ,而增加排泄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与袢利尿药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较持久,由电解质紊乱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较少[ 4 ]。 §3.1.3 给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茯苓利尿效果,试验结果可见,1.5g/kg剂量组20min、30min内排尿量增加明显,2.5g/kg剂量组药效更为明显,排尿量在给药10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40min后利尿作用趋于平稳,但尿量仍远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5 ]。

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 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篇二: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红花功效与作用 红花的功效: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冠心病。果实入药,功效与花相同。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慎用。种子含油量高于大豆,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4%,有降血脂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居食用油之冠。医药上红花油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cus pidatum siedet Zucc)的根及根茎。别名阴阳莲,花斑竹。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利尿通淋、祛痰、止咳、通经等。主要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淋浊带下、经闭、烫伤。 虎杖中含有较多的羟基蒽醌类成分及二苯乙烯类成分。其中主要有大黄素、大黄、大黄素-6-甲醚、大黄素3-D-葡萄糖苷及β-谷甾醇、鞣质等。虎杖得主要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病毒及镇咳平喘、常用来治疗急性炎症、烧烫伤、肝炎、气管炎等。 一、虎杖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 1.大黄素(Emodin):橙黄色长针晶(丙酮中结晶为橙色,甲醇中结晶为黄色),mp256-257℃。几不溶于水,对于下列溶剂的溶介度分别为:四氯化碳0.01%,氯仿 0.0718%,二硫化碳0.009%,乙醚0.14%,苯0.0415。易溶于乙醇,可溶于氨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水溶液。 OH HO OH CH3 O O 2.大黄酚(Chrysophanol):金黄色六角型片状结晶(丙酮中结晶)或针状结晶(乙醇中结晶)。mp 196℃,能升华。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冰乙酸、乙醇, 稍溶于甲醇,难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水溶液。可溶氢氧化钠水溶液及热碳酸钠水溶液。

OH OH CH 3 O O 3.大黄素6-甲醚,(Emodinmonomethl ether ):金黄色针晶,mp207℃,能升华。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度与大黄酚相似。 OH OH CH 3O CH O O 3 4.大黄素6-甲醚6-D-葡萄糖苷(Anthraglycosibe A ):黄色针晶(稀甲醇中结晶)mp230-232℃。 O CH 3O OH O O CH 3glu 5.大黄素3-D-葡萄糖苷(Anthraglycoside B ):浅黄色针晶(稀乙醇中结晶含1分子水mp190-191℃。 O HO CH glu O O OH 3 6.白藜芦醇(Resveratrol ):无色针状结晶,mp256-257℃,216℃升华,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

沉香

沉香 李欣睿 018215142 沉香,是一种药材名,属药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沉香树高约30 - 40公尺,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当累积的树脂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便为可使用的沉香。然而,伤口并不是树脂凝聚的唯一原因,沉香树脂亦会自然形成于树的内部及以腐朽的部位上。 1沉香的产香机制 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十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 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可可球二抱菌、芽枝霉,镰刀菌、毛霉、青霉 ,木霉等有关。此外,球毛壳菌、尖抱镰刀菌和裂褶菌也与沉香形成有关。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是次要作用。有研究报道称,树体总是在有创伤时才能形成沉香,而健康树体没有沉香形成。从树体木块中分离真菌,将真菌接种,结果表明沉香形成是由开放性伤口引起,非由特定活性真菌而产生。 生物受到外界侵染,一般都会自动产生防御机制。沉香的形成也可能是对创伤的防卫性反应。有人认为,沉香木创伤后的沉香形成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生理变化阶段:首先是树体受伤后,其薄壁组织细胞内淀粉减少直至消失;第二阶段是在淀粉粒消失后会有显著的液胞化现象,归}{现褐色小滴状物。在液胞化的过程中,发现空胞转化成为耐高渗透压状态,与沉香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真菌或菌丝。 2沉香的造香技术 白木香种植6-7年后,胸径巧时即可人工造香。一般认为树龄愈大,树脂凝结时间愈长,其取香质量也愈好。人工造香就是人为使木材受到外伤,促进真菌侵入。 2.1砍伤法 通常选择8--10年或10年以上、树直径30cm左右的植株,在距地面1.5--2m处,顺砍几刀,刀与刀之间的距离约30--40cm,伤口深约3--4cm。一段时间后伤口附近的木质部会分泌油脂类物质,数年后逐渐变成黑棕色,这便是沉香。取香后造成的伤口,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2半断干法 在离树十基部1--2m处的树十上锯一伤口,深度可达树十粗的1/3--1/4,可在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之间的距离为30--40cm,伤口宽约3--4cm,俗称“开香门”。伤口处也能结香,数年后即可在伤口处取香,取香后香门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3化学法 用甲酸、硫酸等处理伤口,可刺激伤口,采收后再用药物处理,仍可能继续结香。 2.4人工接种结香法 在大树上用锯或凿在树十的同一边,从上到下每隔40--50cm开一香门,香门长为树十粗的一半,深度为树十粗的一半,宽为1cm。如果是小树,则每隔15cm钻一个洞,从树十一面穿向对面,以不穿透为准。开凿香门后,天气十燥时用冷水淋湿伤口,随即将菌种塞满香门,用塑料薄膜包扎封口,以防杂菌的污染或昆虫、蚂蚁等的危害,又可保湿以利菌种繁殖。当上下伤口都结香而相连接时,大约4年后整株砍下可采到二级沉香。 2.5凿洞法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 (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与天然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陈丽花1,李志军1,王定勇2 (1.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530;2.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三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马鞭草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二ESI?MS二1H?NMR二13C?NMR 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三 结论首次报道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化合物3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关键词:马鞭草;杨梅素;抗乙肝作用 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09)03-0242-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CHEN Li?Hua 1,LI Zhi?jun 1,WANG Ding?yong 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Red Cross Hospital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rict ,Guangzhou 510530,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 Guangzhou ,Gunagdong 510006,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MS,1H?NMR and 13 C?NMR.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ffe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kaempferol (1),quercetin (2),myricetin (3),ursolic acid (4),verbenalin (5)and myricetrin (6).Conclusions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were first https://www.doczj.com/doc/c57625734.html,pounds 3and 6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chemical constituents;myricetin;anti?hepatitis B virus 收稿日期:2009-03-02;修回日期:2009-05-19 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2008A81) 作者简介:陈丽花(1962-),女,广东广州人,主管药师;通讯 作者:王定勇(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Tel:020?39352140,Email:wdingyong@https://www.doczj.com/doc/c57625734.html,三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 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三马鞭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二消肿利尿二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 用于治疗伤风感冒二水肿二痢疾二黄疸等证[1]三现代研究表明,马鞭草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BsAg,并能抗乙肝纤维化[2-3]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4],作者筛选到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有效部位三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该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其中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 1 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XRC?1显微熔点仪(四川大学科仪厂制 2 42广东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Jun.2009,25(3)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虎杖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白攀芦醇苷,具有扩血管、抗血栓艟休克、降血脂厦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虎杖还具有抗茵、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各种病毒感染等疾病. 美键词虎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其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和葸醌苷、黄素、大黄索甲醚、犬黄酚、总苷A、慈苷B、芪类化合物(白黎芦醇苷、糖苷类氪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疮痈肿毒、关节痹痛、经闭经痛、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近年来,根据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现综述如下。 1 种质资源 虎杖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耐寒,不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等省[1]. RAPD[2]、ISSR[3]和SRAP[4]扩增结果表明,22个引物中l7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4.45个DNA片段,其中90.8%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3—8个DNA段,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表明虎杖种质资源多态性水平较高(90.8%)。说明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2 栽培技术 2. 1繁殖育苗 在5~6月份虎杖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提前1 d浇足水,以确保植体内水分充足。翌日,剪取地上部粗壮主枝,去除叶片、叶柄、侧枝及顶部细弱枝条;将枝条在分枝处剪开,保留5~10节,作为繁殖用种条。 将准备好的种条,整齐横放,排列成行,行距10cm,覆沙5~8 cm,浇足水,并注意保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萌芽齐全方可少浇水或不浇水。种条埋人沙中7~10 d后,自茎节处萌生新芽,萌芽率约60~70%;15 d左右自节处生根,生根率达98%以上。 2. 2 移栽定植 2. 2.1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地块,施人腐熟的饼肥后深翻一次(25- 35cm),清除草根及杂物,耙细、整平。 2. 2.2移栽与定植 种条埋人25 d左右,长出嫩芽、生根数量较多后,可挖出种条,并从芽点处剪断,每小节即一株小苗。按株行距30 cm×60 cm定植,每穴1~2株,芽点向上斜放,培上细土,浇足定根水。移栽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 2. 3栽后管理 虎杖幼苗定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幼苗期要结合除草,松土。当植株长高后,可转为粗放管理。

秦艽_威灵仙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_吴晨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1.01.050 秦艽-威灵仙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吴晨1,魏昀1,张志红2,高慧琴1 (1.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秦艽-威灵仙药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相关疾病”网络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秦艽-威灵仙药对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STRING、DAVID、CTD等数据库查询药对作用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预测其作用通路和生物过程以及药对可治疗疾病的种类,进而讨论秦艽和威灵仙配伍后产生的药理作用规律。结果(1)秦艽-威灵仙药对共检索得到活性成分13个(11种),二者共有活性成分2个;(2)oleanolic acid和lematosideA'_qt是秦艽-威灵仙药对治疗疾病的关键活性成分,此外还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三萜化合物等成分在药对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药效;(3)通过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重要靶点55个,degree值排名前五的重要靶点分别为GAPDH、MAPK3、MAPK1、PTGS2和ESR1;(4)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相关疾病网络分析得出药对可以治疗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肝细胞癌、实验性肝硬化、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肥胖症等473种疾病;(5)共富集到GO生物过程28条,发现药对活性成分参与机体半乳糖代谢过程、类固醇生物合成过程、胰岛素抵抗过程、氮代谢过程、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过程、血管平滑肌收缩过程、药物代谢的合成过程等;(6)富集KEGG信号通路:秦艽-威灵仙药对活性成分主要对肿瘤、神经传导、炎症、内分泌等4大类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秦艽-威灵仙药对的活性成分丰富,作用靶点多样,影响通路和生物过程繁杂,对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化学药物损伤等方面的疾病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秦艽;威灵仙;药对;活性成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1)01-0206-07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Qinjiao(Gentiana Macrophylla)-Weilingxian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ouplet Medicines WU Chen1,WEI Yun1,ZHANG Zhihong2,GAO Huiqin1 (1.College of Pharmacy,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730000,Gansu,China; 2.Editorial Department,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730000,Gan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tive components,action targets,pathways and diseases of Qin-jiao(Gentiana macrophylla)-Weilingxian(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ouplet medicines.Methods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targets,diseases and pathways were enriched from 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STRING,DAVID database,etc.The relationship of targets protein,key pathways and kind of illness were predicted by STRING and DAVID database.Results(1)Thirteen different active ingredients and2sam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searched.(2)Oleanolic acid and lematosideA'_qt were key active ingredients,which were abstracted from Qinjiao(Gentiana macrophylla)-Weilingxian(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ouplet medicines.Iridoid terpenes,phytosterols,saponins,iridoid glycosides and triterpene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3)Fifty-five important targets were found by analysis and top5targets were GAPDH,MAPK3,MAPK1,PTGS2and ESR1.(4)There were473kinds of diseases,which included rheumatoid arthriti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xperimental liver cirrhosis,breast neoplasms,prostatic neoplasms and obesity,which can be cured by couplet medicines.(5)Twenty-eight biological processes were searched by GO analysis,which included galactose metabolism,steroid biosynthesis,insulin resistance,nitrogen metabolis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6)Pathways in cancer,pathways in nerve conduction,pathways in inflammation and endocrine can be affected by couplet medicines.Conclusion Qinjiao(Gentiana macro-phylla)-Weilingxian(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ouplet medicines which have lots of ingredient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any targets act on several pathway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couplet medicines are good for curing cancer,nerve con-duction,inflammation and endocrine. Keywords:network pharmacology;Qinjiao(Gentiana macrophylla);Weilingxian(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ouplet medi-cines;chemical components;mechanis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81960725) 作者简介:吴晨(1994-),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方向:中药与复方应用。 通讯作者:高慧琴(1962-),女,甘肃兰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E-mail:2739137732@qq.com。 602

沉香研究进展

中药沉香的研究进展 中药沉香为传统名贵中药,临床使用广泛,但是由于结香期相当漫长,加上大量的采挖与交易,沉香的自然资源已接近枯竭。2007 年,国际香市的交易量不足20公斤;2008 年全年的产量不足10 公斤。产量的不足自然会导致供需矛盾的突出,市场价格不断地攀升。国家药监局2000 年度全国药品统一抽验资料显示,在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沉香的不合格率高达91%,因此,学会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显微、理化、波谱等方法进行真伪鉴别[1,2]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对沉香的来源,沉香产香机制,产香方法,沉香常规鉴别方法,组分评价方法以及沉香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行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沉香的文献综述沉香近些年的研究的进展。 1.沉香来源 沉香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曰:“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冶[3] ,并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不復入药,唯治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冶[4]。西晋时期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作为岭南第一部本草书籍,在卷中将蜜香、沉香记载在同一条目下,云:“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冶,书中将薰陆香与枫香单独记载[5]。可见早期对于沉香的品种记载处于混乱状态,而且对沉香的药用功效也了解甚少,多作香用。沉香药材可分为国产沉香和进口沉香,其国产沉香又名海南沉香,主产于海南岛、广西等地;白木香英文名为Incense Tree,又名牙香树、女儿香、栈香等,是我国生产中药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历史上我国的白木香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由于白木香自然繁殖率低、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虫害及人为掠夺式砍伐等原因,白木香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白木香1987 年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现在各国家均严禁对其进出口,2010 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沉香植物来源只有一种,即白木香[6]。目前,我国药用沉香70 %以上依靠进口,市场缺口较大,药材价格相当昂贵。 2. 沉香的产香机制及沉香的造香技术 2.1 沉香的产香机制 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 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Aspergillus sp.)、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芽枝霉Cladosporumsp.、Ebicoccum granulatum、镰刀菌(Fusarium sp.)、毛霉(Mucor sp.)、青霉(Penicillium sp.)、Rhizoplius sp.、Sphamopus sp.、Tolura sp.、木霉(Trichoderma sp.)等有关。此外,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裂褶菌(Schizophyllum sp.)也与沉香形成有关[6~8]。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曲汉卿田鑫程南针 (甘肃中医学院) 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传统 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 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 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 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 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 1)茯苓糖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

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 3)其他成分 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 2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国产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素(Poriatin,三萜类混合物)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有明显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茯苓多糖与茯苓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细胞毒作用,真菌多糖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和血液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生长.主要通过4个途径来激活机体抗肿瘤的作用: 1)依赖宿主的免疫系统激活机体对肿瘤免疫监视系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 2)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而实现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3)升高肿瘤细胞膜上的唾液(SA)含量. 4)能增强肝脏SOD活性而清除氧自由基[9].茯苓的抗癌作用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抗肿瘤作用,首先影响人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复制.

乌桕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07-1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JJ5138) 作者简介:彭小列(1966-),女,湖南永顺人,高级实验师, 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E -mail:pengxiaolie2005@https://www.doczj.com/doc/c57625734.html, 。 乌桕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彭小列 1,2 ,易 能1,程天印 2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 乌桕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乌桕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乌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90(2008)03-0001-02 Research Advances i n Chem i ca l Con stituen ts and Pharmacolog i ca l Effects of Sapium sebiferum Peng Xiaolie 1 ,Yi Neng 1 ,Cheng Tianyin 2 (1.College of B i ol ogy and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 ,J ishou University,J ishou 416000,China; 2.Veterinary Facult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 Abstract:Sapium sebiferum (L.)Roxb .is a p lant of Euphorbiacea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 oduced the recent p r ogress in the study of main che m 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 macol ogical effects of Sapium sebife 2 rum .The p r oble m s in the study were als o discussed . Key words:Sapium sebiferum ;che m ical constituents;phar macol ogic effecti on;research advance 乌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 .,别名木蜡树、乌桕籽、木梓、桕子柴等,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乌桕为亚热带树种,分布范围广泛,在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及西北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乌桕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可用作木材、提取乌桕油作为化工原料、乌桕脂制作巧克力等。乌桕还具有药用价值,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凉、味苦、具小毒,叶、根、皮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利水通便、疗毒等,主治头痛、牙疼、水肿、湿疮、疥癣、蛇伤和肝硬化等病症。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乌桕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体外抑菌作用、抗炎 作用、降压作用、降胆固醇作用及促癌作用等[1-2] 。乌桕在国外作为外来种,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 当地植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方面[3-4] 。本文对近 年来乌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为乌桕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1 化学成分 分析表明,乌桕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灰分含量占总干重的6.13%~10.43%,蛋白质5.13%~11.45%,脂肪3.82%~7.24%,膳食纤维18.64%~31.34%,水溶性总糖13.21%~26.72%,水溶性多糖1.24%~4.37%;总黄酮1.41%~5.81%,总酸0.0004%~0.005%。微量元素含量(μg/g 干重)为:锌32.21~157.15,铜18.81~230.94,铁95.71~256.05,锰287.55~1412.69,为富锰植物;常量元素含量(mg/g 干重)为:氮10.48~23.41,磷0.93~2.04,钾3.75~10.06,钙 7.68~16.56,镁1.63~6.56[5] 。 氨基酸是乌桕叶营养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桕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异亮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它们合计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以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7种,其含量占总 — 1—第27卷第3期2008年6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 ild Plant Resources Vol .27No .3 June 2008

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

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原理及产物得率的因素 演讲者:张世雄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化学成分 + +虎杖 +根和根茎含游离蒽醌及蒽配甙,主要为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1‐3],大黄酚(chrysopha-nol)[1,2],蒽甙(anthraglycside)A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甙(Physcion‐8-O‐β‐D‐glucoside)[4],蒽甙(anthraglycoside)B即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emodin-8-O‐β‐D‐glucoside)[3,4],迷人醇(fallacinol),6‐羟基芦荟大黄素(citreorsein),大黄素‐8‐甲醚(questin),6‐羟基芦荟大黄素‐8‐甲醚 (questinol)[5]等。还含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即是3,4’,5‐三羟基芪(3,4’,5-tri- +hydroxystilbene),虎杖甙(Polydatin)即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甙(rerveratrol‐3‐O‐β‐D‐glucoside)[3,6],又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右旋儿茶精(catechin),2,5-二甲基‐7‐羟基色酮(2,5-dimethyl‐7‐ hydroxychromone),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精(7‐hydroxyl‐4‐methoxy‐5‐methyl coumarin),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配(2-methoxy-6-acetyl-7- methyljuglone),决明蒽酮‐8‐葡萄糖甙(torachrysone-8-O‐D-glucoside)[5],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3]以及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 (rhamnose)[1],多糖[7],氨基酸12.99%和铜、铁、锰、锌、钾及钾盐[8]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