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某

些疾病的表现。在中医中,咳嗽被认为是体内的某种失衡现象,需要

通过调理来恢复平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中医师承的医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咳嗽问题。

医案一:表寒里热型咳嗽

患者:男性,40岁,咳嗽已有一周之久,咳嗽声低沉,痰量少,咳

嗽时感觉胸腹部灼热,食欲减退,口干,舌苔黄腻,脉象滑紧。

辨证:治疗上,此为表寒里热型咳嗽,治标可用理中汤配合小柴胡汤,治本可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理中汤+小柴胡汤+荆防败毒散

医案二:阴虚火旺型咳嗽

患者:女性,30岁,咳嗽伴口干、咽干,症状加重于晚上,身体疲

乏无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滑。

辨证:治疗上,此为阴虚火旺型咳嗽,治标可用麦门冬汤配合沙参

麦冬汤,治本可用更年煎。

方药: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更年煎

医案三:痰湿阻肺型咳嗽

患者:男性,50岁,咳嗽有痰,痰黄稠厚,口苦,胸闷,气短,舌

苔厚腻,脉象滑滞。

辨证:治疗上,此为痰湿阻肺型咳嗽,治标可用苓桂术甘汤配合平

和散,治本可用消痰汤。

方药:苓桂术甘汤+平和散+消痰汤

医案四:肺热化痰型咳嗽

患者:女性,60岁,咳嗽伴痰黄或绿色,味道较难闻,咳嗽声高亢,口渴,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辨证:治疗上,此为肺热化痰型咳嗽,治标可用清肺汤配合川贝炖

梨汤,治本可用敌痰败火汤。

方药:清肺汤+川贝炖梨汤+敌痰败火汤

医案五:肺肾不交型咳嗽

患者:男性,45岁,咳嗽声低沉、干燥,痰少或无痰,咽干,五心热,舌红苔少,脉象细滑。

辨证:治疗上,此为肺肾不交型咳嗽,治标可用六味地黄汤配合鱼

腥草煎剂,治本可用固肺汤。

方药:六味地黄汤+鱼腥草煎剂+固肺汤

总结:

以上医案仅为例子,每位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咳嗽问题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咳嗽强调的是整体平衡,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来达到痊愈的效果。若自我调理无法缓解咳嗽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某 些疾病的表现。在中医中,咳嗽被认为是体内的某种失衡现象,需要 通过调理来恢复平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中医师承的医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咳嗽问题。 医案一:表寒里热型咳嗽 患者:男性,40岁,咳嗽已有一周之久,咳嗽声低沉,痰量少,咳 嗽时感觉胸腹部灼热,食欲减退,口干,舌苔黄腻,脉象滑紧。 辨证:治疗上,此为表寒里热型咳嗽,治标可用理中汤配合小柴胡汤,治本可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理中汤+小柴胡汤+荆防败毒散 医案二:阴虚火旺型咳嗽 患者:女性,30岁,咳嗽伴口干、咽干,症状加重于晚上,身体疲 乏无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滑。 辨证:治疗上,此为阴虚火旺型咳嗽,治标可用麦门冬汤配合沙参 麦冬汤,治本可用更年煎。 方药: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更年煎 医案三:痰湿阻肺型咳嗽

患者:男性,50岁,咳嗽有痰,痰黄稠厚,口苦,胸闷,气短,舌 苔厚腻,脉象滑滞。 辨证:治疗上,此为痰湿阻肺型咳嗽,治标可用苓桂术甘汤配合平 和散,治本可用消痰汤。 方药:苓桂术甘汤+平和散+消痰汤 医案四:肺热化痰型咳嗽 患者:女性,60岁,咳嗽伴痰黄或绿色,味道较难闻,咳嗽声高亢,口渴,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辨证:治疗上,此为肺热化痰型咳嗽,治标可用清肺汤配合川贝炖 梨汤,治本可用敌痰败火汤。 方药:清肺汤+川贝炖梨汤+敌痰败火汤 医案五:肺肾不交型咳嗽 患者:男性,45岁,咳嗽声低沉、干燥,痰少或无痰,咽干,五心热,舌红苔少,脉象细滑。 辨证:治疗上,此为肺肾不交型咳嗽,治标可用六味地黄汤配合鱼 腥草煎剂,治本可用固肺汤。 方药:六味地黄汤+鱼腥草煎剂+固肺汤 总结: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 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 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药量如下: 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 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 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 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查看患 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服用 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 多清稀。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 介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而中医师承传统病案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通过记录中医师对于各种疾病的诊疗、用药经验等,对后代医师进行传承和启迪,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档将介绍20个经典的中医师承传统病案,其中包括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药方和治疗效果等,以期激发读者的兴趣,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中医医学知识。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 1. 感冒 这个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常见感冒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包括以草药为主的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的应用。 2. 慢性胃炎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该病案介绍了中医师通过调理脾胃、祛 食积等中药方剂和适当的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3. 失眠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失眠是一个常见的病症。这篇病案介绍 了中医对于失眠的独特治疗方法,包括通过调整情志、祛风安神等 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的应用。 4. 肩周炎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关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案多有记载。此病 案着重介绍了中医师对于肩周炎的诊断、针灸治疗和中药外敷等治 疗手段。 5. 糖尿病 这篇病案详细介绍了中医师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采用 中药调补肾气、祛暑和调节饮食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来维持血糖平衡。 6. 高血压 该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节血气、改善饮食结构、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7. 高血脂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的高血脂病案,主要介绍了中医针对高血脂的中药治疗方案、针灸疗法和适宜的饮食调理。 8. 冠心病 这篇病案详细介绍了中医对于冠心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通过中药调气血、舒肝息风和合理饮食结构等来缓解病情。 9. 久病体虚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关于久病体虚的治疗方案是多方面的。该病案介绍了中医通过中药补气养血和适当的营养调理等方法治疗久病体虚。 10. 咳嗽 这篇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咳嗽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煎剂的应用、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11. 月经不调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引言: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作为中医学的学生或者是从业者,我 们需要不断从先辈名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本文主要记录了100篇中医医案,旨在让读者充分 了解中医学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可以从实例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第一类:病案分篇 1、妇科疾病:某女患上痛经多年,经过多位医师的治疗均无改善,最终得到一位名医的治疗,采用温经散寒汤方,连续一个月治疗后,痛 经症状逐渐缓解,两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消化系统疾病:某男患有慢性胃炎、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经多种治疗无明显好转,通过采用调理脾胃的中药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 显改善,体重也有所增加。 3、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咳嗽、气喘,通过采用中成药合剂和针灸的方法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第二类:治疗方法

4、针灸治疗:某女患上脑梗塞后,经过分别采用康复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方式,针灸治疗效果最佳,体力得到显著提高。 5、草药配方治疗:某男患有夜尿频繁的症状,通过采用某中药配方,两个月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推拿治疗:某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过采用推拿、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效果最好,腰疼症状明显减轻。 第三类:病症分类 7、关节疾病:某老年男性患有颈椎病,采用手法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8、神经系统疾病:某女性患有帕金森病,通过采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方式,病情得到控制。 9、心血管疾病:某男性患有冠心病,长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 10、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通过采用中成药、针灸、吸氧等治疗方法,病情得到控制。 结语:

咳嗽医案四则

咳嗽医案四则 展开全文 病案一:林某某,63岁,海南海口籍。患者因“咳嗽三周余”于2012年12月11日来我科室就诊。 一诊:(2012年12月11日):患者自述三周前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等感冒症状,自服维C银翘片后热退,但出现咳嗽气喘,遂来我科就诊,刻诊:无恶寒发热,但有咳嗽咳喘,昼轻夜重,夜不得寐,痰粘难咳,色黄,咽干咽痛,纳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浮数。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咳嗽(肺热)。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中药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2袋杏仁2袋石膏2袋甘草2袋枇杷叶2袋车前子2袋鱼腥草2袋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另用双商(少商、商阳)放血,日1次,左右交替,连续4日。 二诊:(2012年12月14日):患者自述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已无咽喉痒痛症状,舌红苔黄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3剂。 三诊:(2012年12月17日):患者自诉仅晚上偶见咳嗽,咳痰,夜晚可以安睡。舌红苔白,脉细。中药以桑芩颗粒加减:桑叶2袋白前2袋百部2袋僵蚕2袋甘草2袋。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 四诊:(2012年12月21日):患者咳嗽病情基本痊愈,嘱其调饮食,慎起居,多休息。 按语: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常用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者。本例病人因感受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等外感风寒表证的症状,如及时就诊,对症用药即可痊愈。但病人自服治疗风热外感的VC银翘片,导致外寒未解,入里化热,进而出现咳嗽咳喘等肺气失宣等表现,故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仅七味中药,即获显著疗效。同时针对肺热而出现的咽干咽痛的症状,配合双商放血,体现了针药结合的治疗优势。 病案二:患者王某某,女性,64岁,海口籍。因“咳嗽1月余”

中医医案——咳嗽(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肝郁气滞咳嗽 病案:易某,女,30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咳嗽已月余,服中西药至今病仍未愈。出示病历:中药已服过祛风、散寒、清热、润燥之剂;西药曾内服镇静止咳药。 诊查:症见咳嗽吐痰,早晚为甚。气上逆则咳剧,时作寒热,头晕胁痛,胸闷不舒,疲乏少食。口苦咽干,痰涎壅塞,咽喉间如物梗阻。面色欠华,神情抑郁。苔薄白,脉微弦。 辨证:证属病久情志不舒,七情郁结,气郁生痰,肺道不利而咳,肝亦病也。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治。拟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柴胡9g 当归9g 白芍9g 茯苓9g 白术9g 薄荷9g 苏叶6g 厚朴9g 法半夏9g 金钱橘9g 川贝母6g 甘草3g 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咳嗽气逆减,喉间如物梗感消失,饮食渐增,不作寒热。续服上方药4剂,嘱煎剂服毕,用逍遥丸五两,早晚吞服以调理善后。 1

按语本案为肝郁气郁滞致咳,病由内发,为不足之证。咳久气虚,肺失清肃,金不制木,肝气上逆,故生痰致咳。木郁则达之,气滞则利之,故以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并进。二方功用,前者重在疏肝,后者重在理气,均非治咳之剂。本案咳嗽为肝郁气滞,二方疏肝理气实为对证之方,故服之病愈。凡治咳嗽,最要分清内外所因,及新病久病之异,若久而有郁,务要开郁。若不详细辨证,因循前医治法而不别寻蹊径,以板法治活病,无怪乎医家病家均有咳嗽难医之叹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熊寥笙医案。 熊寥笙,名寂,字以行,1905年生。四川省巴县人。中医研究员。弱冠之年,学医于同乡马祖培 先生。1930年到重庆行医,曾主编《国医月刊》,同汪精卫政权取消中医相对抗,积极宣传中医事业对 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即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科工作,志在振兴中医。 后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先后创办该市第一、第二中医院。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 熊氏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医识渊博,治验丰富。曾著《中草药常用七百味歌括》、《伤寒名案选 新注》等书。 2

杨兆林经方传承河南郑州杨航:咳嗽医案

杨兆林经方传承河南郑州杨航:咳嗽医案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前言: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一般以师授为主。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以下是杨兆林教授师承弟子跟诊经方医案、医话或自己门诊临证医案,供临证交流,提高临证,开阔视野。 一般资料:患者,苏某某,女,71岁。就诊日期:2021年11月27日 主诉:间断咳嗽多年,加重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间断咳嗽多年,受寒或劳累后常发作,时常服西药治疗。近半月不明原因咳嗽加重,现请求中医治疗。 刻下症:患者家住农村,房间寒凉,平时稍作咳嗽,半个月前晚饭后外出散步,回到家中就感觉浑身发凉,服用“感冒灵颗粒”后稍缓解,夜里就开始咳嗽,有白稀痰,咳嗽严重时有上不来气的感觉。平时怕冷,颈项部一直僵硬发凉,按摩后会好转。乏力,短气,胸闷,身上沉困,腰酸,喜叹气,偶有头蒙,无浮肿,小便可,大便稍溏,有排不净的感觉。舌淡苔白,舌面津液明显,舌下无曲张;脉浮。 既往史:冠心病、风湿病。 辨证:《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即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疗寒饮咳嗽基础方,辨证要点为咳嗽,痰清稀。此案咳嗽痰清稀,脉浮符合此方证,故选此方。 诊断:咳嗽。 病机:寒饮咳嗽 治则:温肺化饮止咳 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茯苓15g,干姜5g,五味子10g,半夏15g,杏仁5g,细辛3g,紫菀12g,冬花12g,桂枝8g,党参10g,炙甘草5g 三付水煎服。日三次。因患者年龄大且基础病较多,故处方剂量

陈学忠老师运用麻辛止嗽散治疗咳嗽医案

陈学忠老师运用麻辛止嗽散治疗咳嗽医案 李官英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李官英,女,大邑县卫生健康局,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四川大邑611330 E-mail:****************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 摘要:患者李XX,女,53岁。因“声音嘶哑、咳嗽6天”就诊。中医诊断:咳嗽(风寒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处方:麻辛止嗽散 关键词:暴喑咳嗽麻辛止嗽散陈学忠 医案:李XX, 女,53岁。2020年11月13日就诊。 患者11月7日中午因饮酒后出现声音嘶哑,逐渐加重,晚上完全不能发音,偶有咳嗽,伴咽喉不适,无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暴喑(肺气郁闭)晨起自行以开音汤加减宣肺开音,处方如下: 炒僵蚕颗粒10g 马勃颗粒10g 桔梗颗粒20g 薄荷颗粒10g 蝉蜕颗粒10g 木蝴蝶颗粒20g 麦冬颗粒20g 诃子颗粒15g 瓜蒌皮颗粒10g 金银花颗粒15g 醋香附颗粒15g 佛手颗粒20g 炙甘草颗粒15g 共2剂,开水冲服,一日一剂。 服药后声音有所好转,能发声,但仍感声音嘶哑,又因夜间受寒后出现咳嗽加重,以晨起、夜间,遇冷后明显,甚者半夜咳醒,胸部疼痛,咳声重浊,咳而不畅,感气紧,咳痰少,不易洛出,余无特殊不适。遂于11月13日下午就诊于陈学忠老师。

刻症见:声音嘶哑,咳嗽,气紧,晨起、夜间、遇冷后咳嗽加重,胸痛,痰少。纳可,二便可。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诊断:咳嗽 证型:风寒闭肺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麻辛止嗽散加减 炙麻绒15g 细辛10g 全蝎6g 杏仁10g 紫菀15g 黄芩15g 桔梗20g 瓜蒌15g 百部15g 白前15g 陈皮12g 红花15g 矮地茶30g 地龙10g 炙甘草15g 2剂,水煎服,每天3次,每次100ml,温服。 患者服药后声音恢复,咳嗽、气紧、胸痛症状消失。 讨论:失喑分暴喑与久喑,暴喑分风寒、风热,病机为外邪闭郁肺气,肺气宣发不利,气机不畅。《医门补要》:“肾为声音之根,肺为声音之户。”肺为华盖,属娇脏,居于上焦,“上焦如羽”,失喑与肺、肾二脏密切,病在咽喉。《内经》曰“火郁发之”,在治疗失喑时, 用宣肺发表的方药以达宣肺开声之效。开音汤为陈学忠教授的自拟方,无论“金实不鸣”之暴喑,还是“金破不鸣”之久喑均可用开音汤加减。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其病位主脏在肺,《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 止嗽散出自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息道,以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外感咳嗽病程较短,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内伤咳嗽起病慢、病程长,一般无外感症状,常伴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应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肺金燥热、阴虚证;痰多者,属脾虚痰湿;痰白清稀者属虚寒证;痰白而稠厚者属脾湿;痰黄而黏稠者属肺热。在脏腑辨证上紧扣脾肺,推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以及土不生金、木火刑金的理论。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寒热错杂之顽症,常常寒热并用,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治疗咳嗽疗效颇佳。益气养阴、宣肺止咳法治疗咳嗽 孙某,女,54岁。8月28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初诊: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 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处方: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二诊:9月21日。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三诊:10月14日。咳嗽基本止,偶尔咳嗽,无痰,咽中犹如物

阻,大便每日一次,便稀。舌淡,苔白,脉弦。上方去桔梗、半夏,加黄芪30g。10剂,水煎服。 四诊:10月24日。服上方,咳嗽明显改善,每天偶咳两声。自觉咽有物阻,大便稀,每日1次。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脉弦。上方加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5g、苏叶12g、桔梗12g。15剂,水煎服。 感悟: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该患者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冬花、白前、炙甘草)加减。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脾肺以化痰饮,助党参培土生金;更配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与五味子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桂枝、白芍补肝疏肝,以疏脾土之壅滞;柴胡、黄芩清肝疏肝,以制木火刑金;炙甘草补中调药;加陈皮、桔梗理肺化痰,宣肺利咽。咳嗽之治,需详审病情,辨析症因,方能切中病机,准确施治。 感谢关注

王自立医案5则(一)

王自立医案5则(一)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自立;咳喘;水肿;胸痹;不寐;心悸 王自立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博士生导师,业医50余载,取各家之长,广收博采,辨证中重视由因寻证与审证求因,施治中贯穿标本缓急与治病求本。笔者曾有幸跟师进修学习1年,获益匪浅,现整理王老临床辨证施治医案数则如下。 1咳喘 案例1:患者,男,69岁,1980年11月22日初诊。咳喘10余年,逢冬即发,近2周来受凉后咳嗽,气喘加重,咽中痰鸣,咯痰不利,痰色由白转黄,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淡,苔黄,脉细滑数。曾用抗生素输液不效。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加。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王老辨证为宿痰之体复感风寒,化热郁肺。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利气。方以加减桑白皮汤:桑白皮10g,黄苓10g,川贝母10g,知母10g,瓜蒌10g,桔梗10g,前胡10g,金银花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舌苔退大半,咯痰爽,色微黄,胸胁胀闷减轻,口干咽燥。原方加沙参10g、麦冬10g。继服6剂,诸症渐缓,但见语言声低,疲倦无力,食少纳差,喘息时断时续,咳嗽伴小便自遗,舌淡,苔薄,脉细弱,此乃肺气虚弱,肾气不固,投六君子汤合参蛤散1个月以收功。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健则气盛,肺肾衰则气衰。本案患者年迈,阴气内亏,肺肾俱虚,固本之法,无疑金水两治,然风热外袭,搏于皮毛,荣卫受邪,故发卫分之证;邪郁化热,肺受熏灼,清肃之令不行,水津四布失度,气液煎耗,痰热壅肺,此标急于本也。急则治其标,安有不清其热、不化其痰而坐视肺受邪侵之理乎。 2水肿 案例2:患者,男,40岁,1981年3月6日初诊。面目及下肢浮肿5年余,反复发作,多次尿检示尿蛋白(++~+++),近1个月来浮肿加重,食后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时有恶心欲呕之感,舌苔厚腻,脉弦滑。王老辨证为水湿浸渍为本、饮食停滞为标,投保和汤以消食导滞。拟方: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患者胃脘胀满、泛恶减轻,饮食渐进,全身浮肿同前,伴身重,神倦。此为水湿内聚,治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改方以五苓散合五皮饮:茯苓15g,白术30g,猪苓10g,桂枝10g,泽泻10g,大腹皮10g,桑白皮10g,陈皮10g,生姜2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连服半个月,肿势渐消,纳食尚可,尿蛋白由“+++”降至“+”,唯觉腰酸,易感冒。以济生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调治1个月,复查尿蛋白转阴,遂告临床痊愈。 按:肿为水溢,胀为气凝。肾主藏水,肺行诸气,脾肾两亏,水不运行,溢于肌肤则肿,留于脏腑则胀。现病家饮食停滞,壅塞胃腑为急,遵“急则治标”之旨,投保和汤治之。水非气不行,非土莫制,证属脾土先亏,不能制水,肺失所生,不能行水,水气相搏,不归正化;然脾虚必由命火不足,是以古法补脾先以补肾,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脾为运化之源,肺司百脉之气,水气两治,肿胀可消。3胸痹 案例3:患者,男,48岁,1980年10月25日初诊。因患者过劳,左侧胸部剧烈疼痛5h,伴肩背痛及左侧小指疼痛,气短,喘促,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脉沉涩。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王老辨证为心脉瘀阻、阴寒凝滞,治当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急投冠心苏合丸含服,并用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丹参15g,檀香10g,砂仁6g,瓜蒌15g,薤白10g,枳实10g,桂枝10g,制附子15g,红参10g。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服3剂后,疼痛减轻,胸部仍闷胀,活动后气短,出汗多,舌质转淡,脉沉弦无力。药已中病,复用前方减制附子量至10g,去枳实、桂枝,加黄芪15g。继服15剂后,疼痛消失,但感倦怠乏力,饮食欠佳,心前区不适,舌淡、有齿痕,脉沉细,乃心脾两虚之证,以归脾汤半个月收功。 按:阳微阴盛,痹结在胸。胸中者,清阳之地,心肺居之,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荣,气为卫,荣卫相随,经络通行;卫为阳,荣为阴,卫主温煦,荣主润濡,故上焦开发则营卫通行,清阳充盛则膻中以明。

【余国俊师承讲记】三仁汤方证

【余国俊师承讲记】三仁汤方证 本文摘自《余国俊中医师承讲记》 三仁汤,大家都很熟悉。有的医生喜欢用三仁汤,说是“清利湿热”,这个说法准确吗?不太准确吧?三仁汤出在《温病条辨》的上焦篇?中焦篇?还是下焦篇?请回答。(众答:上焦篇!)回答正确!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三仁汤的出处。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三条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的组成是,“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吴鞠通之后,有的医者解释三仁汤,说是杏仁宣畅上焦,白蔻仁温通中焦,薏苡仁清利下焦。主药是三个仁,所以叫三仁汤。 但吴鞠通不是这样解释的。吴氏自注说:“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试问方中何药能轻开上焦肺气?主要是杏仁。因为四川气候潮湿,湿热致病者一年四季都有,三仁汤大有用武之地,江老也很喜欢用。时病用,杂病也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江老在中医病房用三仁汤治疗肾炎蛋白尿,效果很好,治验多多,他的女儿江文瑜总结发表过3例,现举1例,以见一斑。 男患,25岁。浮肿、尿少,持续蛋白尿5个月。尿蛋白(++++),红细胞少许,尿素氮14.2mmol/L,血压165/95mmHg。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中、西药治疗无效。现症为全身高度浮肿,小便不利,呕恶,厌食;苔黄厚腻,脉沉滑。辨证为玄府不通,三焦湿阻,气化失司。治法以开通玄府,宣畅三焦。用三仁汤合五皮饮加减,服7剂后,呕恶止,浮肿消,纳食增,二便如常;惟苔尚厚腻,尿蛋白(+++)。继用前方(去五皮饮),服8剂后,厚腻苔退,尿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9肺癌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9肺癌 王某,男,75岁。 主诉:诊为右肺癌3月。初诊:患者3月前因“咳嗽,感闷半月”,在外院经CT诊为右肺癌,纤支镜活检为低分化鳞癌。已行放疗,DP 方案联合化疗1周期,并行介入治疗1次。目前患者干咳,憋闷,咳嗽时感右侧胸痛,不发热,体力尚可,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苦,脉弦细。既往体健,否认慢性肺病及肺结核病史。吸烟史40余年,平均吸烟20支/天。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亏虚、痰毒内蕴)西医诊断:右肺癌放化疗后治则:治宜益气养阴、润肺化痰、解毒散结。拟肺积方加减。处方:全瓜蒌30g、浙贝母20g、清半夏12g、蚤休20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20、炙麻黄12g、生石膏30g、地龙12g、沙参30g、紫范15g、百部15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黄连12g、仙鹤草30g、陈皮12g、补骨脂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咳嗽减轻,仍感右胸痛,时头晕,不发热,无憋喘,纳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方药:上方加百合30g、冬花15g。14剂,水煎服,日一剂。三诊:仍干咳无痰,胸闷,气短,纳差,无发热,胸痛,纳差,大便干。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CT 示:1.右肺下叶病变较前略见缩小2.右胸腔包裹性积液。方药:上方加麦冬2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患者已行化疗4周期,停化疗1周,感咽干疼痛,咳嗽减轻,痰少,痰中带血,时憋闷,不发热,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方药:上方加玄参20g、牛子15g、白茅根30g、侧柏叶15g。14剂,水煎服,日一剂。五诊:已行化疗5周期,现患者咽干较前轻,时轻咳,不发热,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方药:上方加三七粉3g(冲)。14剂,水煎服,日一剂。疗效:调整治疗6月,症状改善,病情无进展,继续中药维持治疗。 感悟: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多以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痰中带血,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

_醉花窗医案_咳喘诊治特点及其启示_禄保平

_醉花窗医案_咳喘诊治特点及其启示_禄保平 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中医界也强调证候的定量化、客观化、微观化,以适应科研和临床的需要科研和临床的需要。在研究寒证这一传统证候时,应进一步贯穿其数理思维,渗入自然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则有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辨病和方药指导,同时也有利于传统中医学向当今科学前沿穿插与赶超,其结果也有助于丰富现代科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米渠,吴斌,严石林,等.论虚寒证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的高起 点切入研究)))分子中医研究系列报道(1)[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3):169-171. [2]梁晓平.辨证论治的不足及发展趋势[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0,12(2):130-131. [3]陈涤平,陈四清,王瑜.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必要性及方法探讨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板),2001,17(3):138- 139. [4]魏瑶,诸凯,何坚,等.生物传热学在中医舌诊定量化中的应用研 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2):135-137. [5]郑重,黄信勇,王米渠,等.温针改善寒证交感皮肤反应的研究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8-10. [6]谭从娥,黄信勇,吴斌.骨关节炎肾阳虚证个案的温针疗效及基因 收稿日期:2009-09-24 作者简介:禄保平(1971-),男,河南许昌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医内科科研及教学工作。 表达谱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0):2662- 2664. [7]黄璐琦.分子生药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5. [8]王米渠.中医分子生物学)))分子中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3:1-8. [9]L i p i ng Yang,M iqu W ang,W eiW u,et a l5.T ranscri pto

感冒医案:师承冯世纶教授医案精选

感冒医案:师承冯世纶教授医案精选 第一节感冒 【病例1】外感发热发热7天 钱某,女,52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 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凑效,遂请冯老会诊。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躁烦思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 冯老师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 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 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之阳明病; 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 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 可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24g,黄芩10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同煎)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体温由39℃下降至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1剂,患者体

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天痊愈出院。 【病例2】感冒 王某,女,45岁,护理部主任,初诊日期:2007年2月20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师诊治。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病例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医案记录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医案记录(跟师□独立□) 患者姓名:朱峰性别:男出生日期:1979、7 就诊日期:2015-01-13 初诊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1周 现病史: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周前因过食肥甘厚味后出现咳嗽,咳痰量多色白,晨起加重,痰出咳减,自服清热化痰止咳颗粒未缓解,咳嗽,咳痰日渐加重,咳痰粘稠,黄白相兼,粘稠难咯,伴胸闷气喘,气息粗促,胸部胀满而痛,口渴,神疲,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8.5°P94次/分,R19次/分BP135/80mmHg 患者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率P94次/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2015-1-12 胸片示双肺下叶肺纹理增粗,呈片状、斑片状炎性浸润;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为15×109/L,中性85%。痰液细菌涂片检查找到大量葡萄球菌与脓细胞、痰中白细胞可找到革兰阳性菌。 中医诊断:咳嗽 证候诊断:痰热郁肺 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处方:清金化痰汤 药物:黄芩10g山栀10g桔梗10g麦冬10g桑白皮10g贝母10g 知母10g栝蒌仁10g橘红10g茯苓10g甘草6g 复诊:2015-1-19患者自觉咳嗽、咯痰减少,胸闷气喘,气息粗促好转,食欲进步,未曾受凉感冒,胸片示双肺下叶肺纹理增粗,炎性表现较前明显减轻;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为5.2×109/L,中性65%。嘱继续服用2周,复诊。 心得体会: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更以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故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 签名:于立波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中医师承医案案例50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中医师承医案案例50 目录 感冒 (1) 咳嗽 (3) 哮病 (8) 鼻渊 (10) 胃脘痛 (12) 痞满 (16) 呕吐 (18) 泄泻 (20) 积聚 (23) 头痛 (24) 眩晕 (26) 胁痛 (30) 不寐 (32) 心悸 (34) 胸痹 (37) 水肿 (41) 淋证 (44) 郁证 (45) 虚劳 (46) 血证 (48) 消渴 (50) 汗证 (51) 瘿瘤 (52) 月经不调 (53) 崩漏 (55) 癥瘕 (56) 痹证 (60) 腰痛 (64) 颤震 (66) 痤疮 (67) 黄褐斑 (68) 风团 (69) 脂溢性脱发 (72) 阴疽 (73) 奔豚 (74) 口疮 (75) 舌沟炎 (77) 梅核气 (78)

感冒 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 病例1:胡某,女,79岁。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医嘱:忌生冷辛辣食物,避风寒,勿过劳。 二诊:1998年11月13日。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三诊:1998年11月17日。病人畏寒症状已消失,体温正常,无不正常汗出,稍感乏力,纳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腻,脉弦细。体温36.5℃。为巩固治疗,中药照上方加防风10g。3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数十年来防御外感之力极差,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外解少阳表邪,里温太阴寒湿。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桂枝、干姜、甘草合使,能温化太阴水饮以益中;瓜蒌根、牡蛎合配,可生津润燥以止渴,逐饮消满以开结。共组成外解少阳、内温太阴、解表温里双治之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之主药;干姜则是温化太阴里寒之佳品,今柴、芩与干姜配伍,则成少、太双医之法。通过服用本剂,可早杜邪传太阴而化寒,为治少阳入太阴去路之良方。因为病情迁延,体虚不固,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发汗利湿、兼清里热法治疗感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