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的教学讲究方法,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小编整理了一份完整中药学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

1.1 从共性入手。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

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1.2 突出个性。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通过教学、突出中药个性、促使学生领会、掌握中药,是提高中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1.2.1 共性到个性。讲授药物时,将章节共性内容落实到具体药物时,尤其要突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如理气药,虽均有疏理气机,均能治疗气滞证,但具体到橘皮,则表现为理气调中,主治中焦气滞证;青皮则为疏肝破气、散结止痛之良药,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乳房结块等证,香附则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疏肝理气解郁、通调三焦气滞之良药和为调经止痛之要药;木香则善于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胀痛。通过上述方式,强化了对药物基本功用个性特征的认识。

1.2.2 主要作用与其他作用结合,以强化每个药物的个性。有些中药主要作用特征不明显,但结合其他功用即可反映出其个性特征。如紫苏发表散寒同时又能理气宽中,因此,紫苏具有关于治疗外感风寒兼有中焦气滞证的特征;香薷发汗解表,具有发散风寒药的一般特征,但由于该药同时具有化湿和中功能,因此,治疗暑湿证是其特征。

1.2.3 通过其他功用突出个性。药物其他功用是中药功能在特定章节、相对于药物基本功能而言的。其临床实用价值等同于基本功能,有时甚至超过基本功能。如平喘功能对于解表药麻黄而言是其他功能,但在临床中,麻黄平喘的使用频率远大于其发汗解表的基本功能。因此其他功能是中药功用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药物其他功能的讲授,依然要突出其药性特征。通过对其他功能个性进行讲解,弥补单一基本功用认识的片面性。

1.2.4 比较鉴别突出个性。鉴别比较是突出、强化中药个性特征认识的常用方法。其内容包括同章节相似药物比较:如黄芩、黄连与黄柏,石膏与知母、附子与肉桂、茯苓与猪苓等;不同章节药物的比较:如羌活与独活、枳实与厚朴、龙骨与牡蛎等;同源异用的比较,如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等;有不同药物同一功能的比较:如黄芩、砂仁、桑寄生、白术安胎;麻黄、代赭石、磁石平喘。

通过上述多角度体现中药的个性,将药物功用个性特征的方方面

面都呈现给学生,有利深化对中药理解,达到全面掌握中药整体性能特征的目的。

1.3 解决临床课前置问题。在中药课的学习阶段,虽然学生未进入临床课学习时期,但中药学教材中已经广泛涉及到内、妇、儿、外、等各学科的有关临床方面的内容,这给中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教学法只是抽象地讲授,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部分临床知识,从而导致中药学与临床课两学科间结合部脱节,失去了中药学桥梁课的过渡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中药学教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播放临床课教学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己制作课件)来讲授教材中的临床课内容,以解决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所造成的不利于中药课教学的问题,同时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1.4 增加实践课,提高同学对药物的认识

1.4.1 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生药标本室和学校门诊的中药房见习中药饮片,通过看、摸、尝乖等方法,对照每味中药,能基本分清类型,说出药名、性味及功能,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4.2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校位于苍山脚下,海拔悬殊较大,地貌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中药资源,野生中草药达千种以上,在讲授中药尤其是植物药时,我们将学生带到野外,在老师及当地药农的指导下,仔细观察辨认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学会采集方法,将采集得到的生药制作成标本,并到药园里聆听药农对中药的培育方式、保护措施、加工炮制程序的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校中药生药标本的种类和数量。

2.课后帮助同学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中药内容繁多,记忆颇难,但如果方法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笔者常把帮助学生记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1 通过归纳记忆。对某些功用类似或有某方面共性的药物,可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共性,区别个性,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授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时,重点讲黄芩,然后拿黄柏、黄连与黄

芩比较,提取出三者的共性是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证或火毒证。这样举一反三,同时记住了三味药的主治证。在分论其个性时,则注重内容的提炼,抓主要区别点。另外,对在某方面有共性的药物,如莲子心、竹叶心、连翘心、麦冬心入药部位相同,均入心经,归纳出皆有清心泻火、宁心安神功效。这样一来,使中药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化了记忆内容,直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2 利用歌诀记忆。实践证明,歌诀记忆效率极高,且能历久不忘。在教学中,笔者常使用两类歌诀,一类是同一类药物的药名歌词,如“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一看便知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龙胆草、苦参等属清热燥湿药,均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另一类是单味药歌诀,如“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丹参活血善调经,凉血消痈心神宁”。同时,也鼓励学生自编歌诀,这样更便于记忆。

2.3 通过图表记忆。将药物性能进行整理、归纳,绘成图表,既简洁明了,又提高了记忆效率。如单味药药性表、药物性能对比表及药物功效对比表等。

2.4 相反药物的对比记忆。把药性和主治证截然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以其反差进行对比讲解,一方面使学生对该药印象深刻易记,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辩证选药”的能力。如讲授麻黄与麻黄根时,强调一定要注重药物的用药部位,虽然它们都是来自于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木贼麻黄,但如果用它们的干燥草质茎则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患者,而如果是应用它们的干燥根则又都具有收敛止汗之效,主用于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的患者。大黄与巴豆时,强调二者虽均有较强的泻下功效,均治大便秘结证。但大黄性寒、主治热结便秘证;巴豆性热,主治冷积便秘证,应用时必须辩证选药。又如半夏与贝母,虽均有化痰之功,为治痰要药。但半夏辛温,主治寒痰、湿痰证;贝母苦微寒,主治热痰、燥痰证,临床必须区别应用。

2.5 归纳共有特征记忆。把药物功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这些药物的共有特征,一同记忆。如把具有升阳作用作为柴胡、

葛根、升麻、黄芪的共有识别特征,把安胎作用作为黄芩、桑寄生、续断、杜仲、紫苏、砂仁的共有识别特征。

3.总结归纳复习,提高同学准确选药的能力

在每一章讲述完成后,笔者都会选一些简单的病例,先让同学自己来选择用药,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述药物的配伍运用,一方面增强同学对药物个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复习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知识,让同学认识到对中药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死记硬背,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适应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小学生中医药课件

小学生中医药课件 题目一:如何学习好中药化学【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一、项目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并使学生掌控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中药化学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并使学生践行细致的科学态度,唤起自学兴趣,培育爱国精神。二、项目分析 1项目重点: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2项目难点:中药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三、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生首次学习中药化学这门学科,对这门课程不太了解。活动策略分析:增加能激励学生兴趣的视频图像。 四.教学准备工作: 1.设备教学视频 2参考资料、 一概述 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科。 2 中药化学自学对学生的建议: 掌握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其次了解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和分类,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含量的影响及化学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 3 研究对象 本学科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二自学中药化学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探索中药防病致病的作用机理 过去就是以身试药,现在可以利用现在化后的`手段积极探索中药食补的促进作用机理。运用中药化学理论抽取有效成分,确认化学结构,然后用药理学科学知识研究其在体内的稀释,新陈代谢,原产,排出以及各种药理作用,从而阐述中药防病治病的促进作用机理。2·发生改变药物剂型,提升临床疗效 中药传统剂型服用量大,疗效慢,服用困难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改革剂型研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掌控中药和中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能发挥疗效作用,在于其所含成分的含量 4·提供更多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中药各种炮制方法都与中药中所含成分的质与量有关,都会影响到中药的性能和治疗效果。 5·不断扩大药源,研发新药 当从中药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后,可根据该成分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进一步寻找新的含有该有效成分的药用资源,以扩大药源,利于药物生产。 人类在找寻食物的同时辨认出了药物,因此中药与人类的饮食存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道药食同源。同时中药本身就是经过长期若干代人同疾病并作斗争亲身体验,甄选证实有效率而留存下来的。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成分的命中率很高,国内外的科学家已越来越重视对中药的研究 五时间精心安排:2课时。 六项目实施: 1理论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先进技术和当代科技发展的衔接,及时将中药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我国中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中医中药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学生对中药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模式,积极探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 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

(完整版)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中药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精品教学课件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份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1、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完整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的教学讲究方法,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小编整理了一份完整中药学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 1.1 从共性入手。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1.2 突出个性。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通过教学、突出中药个性、促使学生领会、掌握中药,是提高中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1.2.1 共性到个性。讲授药物时,将章节共性内容落实到具体药物时,尤其要突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如理气药,虽均有疏理气机,均能治疗气滞证,但具体到橘皮,则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药学课件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一、A1 1、常用于治疗五更泄泻的药物是 A、丁香 B、附子 C、干姜 D、吴茱萸 E、小茴香 2、附子的归经为 A、心、肝、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心、脾、肺 E、心、肾、肺 3、既能温中止痛,又能杀虫,可用于蛔虫腹痛、呕吐或吐蛔的药物是 A、干姜 B、吴茱萸 C、砂仁 D、小茴香 E、花椒 4、肉桂入煎剂、研末冲服时的剂量分别是 A、0.1~0.3g、0.5~1g B、1~2g、0.1~1g C、1~4.5g、1~2g D、5~15g、3~6g E、以上都不是 5、补气养血药中加入适量肉桂,其主要目的是 A、引火归原 B、鼓舞气血生长 C、散寒止痛 D、补而不滞 E、以上都不是 6、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附子 B、肉桂 C、干姜 D、吴茱萸 E、小茴香 7、具有温肾阳,温脾阳,温通血脉,引火归原功效的药物是 A、附子 B、干姜

D、吴茱萸 E、桂枝 8、既能温中回阳,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A、生姜 B、干姜 C、高良姜 D、炮姜 E、煨姜 9、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附子的主治证 A、亡阳欲脱,肢冷脉微 B、寒凝血瘀,经闭阴疽 C、命门火衰,阳痿早泄 D、中寒腹痛,阴寒水肿 E、阳虚外感,寒痹刺痛 10、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药物是 A、人参 B、肉桂 C、鹿茸 D、附子 E、干姜 11、附子、干姜共同的功效是 A、补火助阳 B、回阳救逆 C、温肺化饮 D、温中止呕 E、温经止痛 12、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与气脱并见,应选下列哪一对药物 A、附子、黄芪 B、附子、人参 C、白术、附子 D、附子、干姜 E、附子、肉桂 13、丁香的功效是 A、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B、温中止痛,补火助阳,降逆止呕 C、降逆止呕,补火助阳,纳气平喘 D、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E、温胃降逆,温肾纳气,助阳止泻 14、治寒疝疼痛,睾丸偏坠疼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沉香

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第五版中药学课件(一)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课件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视实际操作和练习,引 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炮制过程中。教学过程 1. 导入篇 1.引入中药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理论篇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中药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中药药材的命名原则和分级标准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要求 中药药材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中药药材常见的药用部位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药材的产地分布特点和规律 3. 实践篇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定 •化学指标和定量分析 •药效学评价和药用价值分析 中药材的炮制技术 •炮制的定义和目的 •中药材的常用炮制方法和原理 •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和评价方法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常用中药制剂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中药的贮藏条件和注意事项 4. 总结篇 1.梳理和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答疑解惑,解析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有所提高,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中药学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教学内容 第五版中药学 教学准备 1.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阅读第五版中药学的相关章节 3.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4.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药药材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3.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产地分布 4.熟悉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和炮制技术 5.掌握中药的常用制剂和贮藏方法

(完整word)中药学 功效 整理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叶;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香薷;微温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白芷;温胃大肠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温肺肾心小毒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羌活;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藁本;温膀胱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生姜: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苍耳子:温肺小毒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 温肺胃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胡荽;温肺胃发表透疹开胃消食止痛解毒 西河柳:平肺胃心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凉肺肝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透疹祛痰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微寒肺肝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葛根;凉脾胃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柴胡;微寒肝胆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 微寒肺脾胃大肠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淡豆豉: 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寒肺膀胱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木贼: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谷精草: 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大寒肺胃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止血生肌知母; 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寒心胃小肠清热除烦利尿 竹叶;寒心胃小肠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尿 栀子;寒心肝胆肺胃三焦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夏枯草;寒肝胆清肝火散结消肿 决明子; 寒肝大肠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 寒肝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微寒肝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寒水石;寒心胃肾清热泻火 鸭跖草;寒肺胃小肠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寒肺胆脾胃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 寒心脾肝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寒肝胆清热燥湿泄肝胆火 苦参; 寒心肝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涩肠止痢止带明目 椿皮;寒大肠肝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带止血 白鲜皮;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 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青黛;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贯众;微寒肝胃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重楼;微寒肝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蒲公英;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清肝明目 紫花地丁;寒心肝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微寒肝心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穿心莲;寒心肺大肠膀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射干;寒肺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寒肺胃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勃;平肺清肺利咽止血 木蝴蝶;凉肺肝胃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鱼腥草;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教案主题:中药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熟悉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掌握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 4. 能够对常用中草药进行辨识和提取。 二、教学内容: 1. 中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1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1.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药学、近代中药学、现代中药学 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 2.1 中药的分类: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 2.2 中药的特点:复方性、整体性、个体差异性 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 3.1 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技术的目的和要求、常用的炮制方法 3.2 中药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原则、质量控制的方法 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 4.1 常用中药材的辨识方法:外观特征、性状、组织结构等 4.2 常用中药的提取方法:水提法、醇提法、油提法等

三、教学过程: 1. 中药学概念及发展历程的讲授 - 通过讲解中药学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 介绍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药学的演变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的讲授 - 分别介绍中药的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并解释其特点和意义。 -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对中药分类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讲授 - 细致介绍中药的炮制技术目的、要求和常用方法,如炮制的目的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性等。 -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如植物分类有关检验和辨识的方法。 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操作 - 组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参与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 -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中药辨识和提取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小测或练习: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对中药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特点、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进

中药学专业课程

中药学专业课程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草药鉴定、中药 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学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中药学专业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非常关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下面将从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 行论述。 一、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 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中药学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药基础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 中草药鉴定学等。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的组成 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2. 中药材学课程:中药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中药材的种植、采集、鉴别和炮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药 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方法、鉴别特征以及炮制技术。 3. 中药配方学课程:中药配方学是中药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包括方剂学的理论知识和方剂制备的实践技能。学生通过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方剂的设计原则、制剂方法以及方剂的应用。 4. 中药质量控制课程: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中药质量的评价和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 解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学习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二、中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可以采取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教师通过讲解课件、示范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传达给 学生。 2. 实践操作: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需要通过实验室实践来巩固学 生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中药制剂的制备、中药材的 鉴别和药效评价等实验操作。 3. 课程设计: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可以设计小组或个人的课程设 计项目。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 中药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 途径。 1. 实验室实践: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中药制剂的制备和中药 材的鉴别等实验室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实验技巧和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 2. 实习实践: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到医院、药店等实际工作场所 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中药市场 的运作。 3. 科研实践: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他 们可以参与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和方法。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doc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 教案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药学》教案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代表着作:《本草经集注》,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教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 价值。其他有名的本草着作,《雷公炮炙论》。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代表着作:《新修本草》,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 值。其他有名的本草着作,《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代表着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介绍其作考、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 和学术价值。其他有名的本草着作,《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等。药性 理论的发展。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代表着作:《本草纲目》,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 值。《本草纲目》的突出成就及其影响。其他有名的本草着作,《炮炙大法》、《救荒本 草》、《滇南本草》等。 (A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代表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介绍其作考、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 术价值。其他有名的本草着作,《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神农本草 经》的重新编辑。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以后) 中医药书籍的整理、中药的现代研究、当代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 (以上内容重点讲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着作。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教学课件 相关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相对概念,传统药物的总称,近百余年 ◇大部分产于中国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理论体系 ◆本草:大部分来源于植物 ◇常用:500种左右; ◇文献:3000多种; ◇目前:12800种以上; ◇其中80%以上来源于植物。 ◆中草药、草药、民族药 ◆本草学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学科。 ◆国外相关:汉方、韩药、Herbs、Botanic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有意试验→积累药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的发明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药剂发展。

►口耳相传→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字出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法、禁忌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不详 ◆成书年代:不晚于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原书早佚,现系明清以来学者整理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记述中药基本理论。“序例”总结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