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_黄雅玲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_黄雅玲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_黄雅玲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_黄雅玲

第28卷 总第166期攀 登(双月刊)Vol28General.No.166 2009年第3期 2009年6月出版Ascent(Bimonthly)No.3.2009June.2009

中图分类号:J2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09)03—0098—03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

黄雅玲

(江苏省国画院,江苏 南京 100017)

摘 要:本文从西方铜版画艺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引发的西画东渐入手,分析了西方铜版画在华从传播到出

版的历程,最终揭示了外来文化艺术熔融于中国社会的关键所在:即必须建立在适合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基础之上。

关键词:西洋铜版画;艺术;明清时期;传播

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大陆兴起文艺复兴,随着航海地理大发现和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西方绘画艺术也随之传入了中国。

一、西方铜版画传播之初始

西方绘画在中国传播具有开创性的和建功立业性的当首推当罗明坚。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前往广东肇庆传教时,广东地方官员“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这应该视为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绘画。西方绘画也从此开始传入了中国。从1595年起,在广东韶州传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接受了江南名士瞿太素的建议,带着西洋绘画艺术品与科技文化等类的书籍,通过结交官宦名绅走出了广东,先后到达江西的南昌、江南的南京等地,利玛窦最终的目标是进入北京。他深知通过展示有关耶稣事迹的绘画就很容易向中国人解释基督教义,正是处于这样的认知,他把有铜版画插图的书籍带入了中国。在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奇珍异宝中,有三幅西洋油画引起万历帝较大兴趣。它们是《时画天主图像》、《古画天主母图像》、《时画天主圣母像》。据与利玛窦同上北京的传教士庞迪的记载,这三幅画都是西洋油画的精品。万历皇帝甚为喜爱,其对西洋绘画的好奇心和玩赏兴趣也由此骤然大增,万历皇帝向传教士提出了自己很想知道欧洲宫廷的式样的想法。恰巧在利玛窦、庞迪的礼物中就有一幅以西班牙圣劳伦索宫为题的铜版画,除这幅铜版画外,利玛窦他们还将一幅威尼斯圣马可宫的画片一并呈递给万历皇帝。当万历皇帝提出要了解西方皇帝的丧葬礼仪时,庞迪当即将刚刚收到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的殡葬图呈示给太监,并让他们转示万历皇帝。在利玛窦呈献给万历皇帝的这些绘画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那幅以圣劳伦索宫为题的铜版画,利玛窦特别在这幅铜版画上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由于中国最高统治者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西洋铜版画,这就勾引起他对西方绘画的兴趣和喜爱,万历皇帝甚至诏令宫廷画师在利玛窦的指导下用色彩放大复制了这幅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复制或言出版西洋的铜版画,至于是用什么色彩复制,是油画色彩还是别的色彩,今已无从考证。这导致了西方绘画艺术在华的传入。这其间,西洋绘画在中国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两部西洋铜版画书籍影响尤甚:其一是《圣经故事》。它是由16世纪欧洲著名的印刷中心安特卫普(Antwerp)印刷,并由当时西欧最有实力的出版商普朗坦·克里斯托夫出版。从出版与传播的角度来看,当时在西欧出版后的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就传到了中国,在当时中西交通尚未敞开,交往不畅的情况下,如此先进的出版印刷技术和精美的图书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惊异。其二是《福音史事图解》,它的出版比《圣经故事》稍晚,但比《圣经故事》更有魅力。该书以铜版画的形式将圣经的内容连续描绘出来,插图总共达153页。它的铜版画主要由雕版名家威力克斯三兄弟依照当时安特卫普经营工场的著名美术家帕里斯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黄雅琴(1962-),女,江苏省国画院高级政工师。

98

与澳斯的画制作。一流的画家、一流的雕刻家和一流的出版商“共育”出的一流的西洋绘画艺术图书,它的艺术效果与美术价值更高。

综观明代西画东渐的整体状况来讲,主要画种是油画及其复制品———铜版画,正如胡光华先生所说:“明代西洋绘画在中国的转承影响,主要是通过油画之铜版画复制品。”

二、清代对铜版刻印技术的“引进”及铜版画在华的出版和传播

在清代宫廷中涌现出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安德义、潘廷章和贺清泰等一批西洋派画家及其他们所形成的“郎世宁画风”,在清代宫廷画院中产生了以焦秉贞、冷枚等为代表的受西洋绘画艺术影响的“新型”画家。从清代的西画种类来看,不仅有油画、铜版画,还有壁画、镜子画、珐琅画等等,这远比明代丰富多样。而就画种的影响范围而言恐怕仍以铜版画为最大。

西洋铜版画的“原底”是西洋油画,其构图以焦点透视为主,色彩鲜明,栩栩如生,仿佛置于真景之中。清初耶稣会聘请了一位世俗的西洋画家切拉蒂尼来华装饰北京的教堂,切拉蒂尼用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装饰耶稣会教堂的墙壁与天花板。传教士曾描述:参观的中国人如何用手去摸墙,他们不能相信那柱子是画出来的。当他们抬起头看天花板时,那些按照透视方法描绘出来的巨大空间,那些似乎在天国中漂浮的人物,令他们惊叹不已。正因为油画和它的复制品铜版画具有渲染场面与“定格”情景的特殊功效,它与统治者宣扬“文功武治”与天下歌舞升平的特殊政治需要与帝王们的猎奇心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康熙对西画的喜欢比起万历来说其意义要积极得多。康熙喜欢学习西方文化,他不仅学习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等,后来还喜欢上了西洋绘画。康熙赏识传教士画家马国贤的绘画才能,让他在宫廷侍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马国贤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铜版画的绘制全部完成,并付之印刷,当时满文版印有30部。“皇帝高兴地命颁赐给他的子孙和皇亲贵戚”。与此差不多同时,康熙皇帝还命令马国贤着手将有名的《皇舆全览图》制成铜版。该地图后来被分成四十四块由马国贤雕成铜版并予以印刷,这是西洋铜版地图制作和印刷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应用。作为画家的马国贤服务于清廷,他上承热拉蒂诺,下启郎世宁,在西画东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不仅与中国宫廷画家一起创作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描绘了中华帝国皇家园林的美妙与精巧,渲染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特殊功效,而且还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和《皇舆全览图》制成铜版画,因此可以说他是正式向中国人介绍和传播西洋铜版画制作技术的第一人。以后,郎世宁、王致诚、安德义、潘廷璋等一批西洋传教士画家相继东入华域,进入清廷,创作了一系列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品,形成“郎世宁画风”,将西画东渐和西洋铜版画的东输推向了“顶峰”。

三、郎世宁画风与铜版画的出版和传播

所谓“郎世宁画风”是指在清康熙后期至嘉庆初年清朝宫廷内以郎世宁为首的,包括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潘廷章、贺清泰等一批西洋传教士画家担任清朝宫廷画师,创作出《聚瑞图》、《百骏图》、《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圆明园图》等一系列的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品,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尤其是郎世宁不但自己在宫廷内作画,而且还将欧洲绘画的技艺传授于中国的同行与学生。他的中国学生多达十余人,如斑达里沙、孙威风、永泰、张为邦、丁观鹏等等。“这些画家连同他们的老师郎世宁等,在宫廷中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同时代的文人绘画及民间绘画的新颖、别致的流派,并使之成为雍正、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主要风格。”“郎世宁画风”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明清之际西画东渐达到了顶峰。

综观“郎世宁画风”百年的兴衰历程,就“郎世宁画风”发展与演变本身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为清康熙和雍正两朝,相对而言,西画味较浓;后期以乾隆当政为起点,其画作品风格有所变化,作品更适宜东方民族欣赏的“口味”,且与中国画家合画的作品增多。在相当程度上郎世宁画风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需要,它与“康乾盛世”几乎同命运共呼吸。其代表作是《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由此可见“郎世宁画风”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为西画东渐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催化了中国本土铜版画的诞生、出版与发展。

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当平定西北叛乱的清朝军队凯旋返回京师时,乾隆皇帝为永远追念这平乱中英勇奋战的将士,命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人要将这场战争图制成铜版画。200套铜版画终于在1774年全部出版完工,并于第二年全部

99

运达北京。不久,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制作的铜版画《圆明园图》问世。这是历史上最早在中国本土由中国人自己制作成功的铜版画。《圆明园图》铜版画成功出版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真正掌握了西洋铜版画出版技术,从此,清廷铜版画的出版进入了“繁荣”阶段,它改写了中国绘画史与科技出版史,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四、西方铜版画传入中国的历史影响及意义

第一,无论是铜版画《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还是《圆明园图》,它们都是组画,充分运用了西洋透视法和明暗法,既生动、活泼、真实、写实,又气势磅礴、构图繁复、精到,中西画家、艺术家通力合作,贯彻“中西合璧”的“郎世宁画风”的艺术之魂。其创中国绘画史之最,将西画东渐推进到了极至的地步。

第二,虽说组画《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从绘制到雕刻直到最终的出版几乎都由西洋艺术家一手操办,但它由中国的皇帝几乎不计成本地“买单”,最终基本上是在中国的统治阶层内传播开的带有很浓的西洋绘画烙印的艺术出版物。

第三,《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这套铜版画是当时中外一流的画家和顶尖的雕刻家共同合作创作出来的杰出艺术作品,该组画中渗透了“中西合璧”的“郎世宁画风”的艺术特征。从此中西合璧成为当时铜版画的最基本的艺术格调。《圆明园图》铜版画出版以后,清代进入了铜版画制作出版的“繁荣”时期,铜版画《两金川战图》、《台湾战图》、《安南战图》、《苗疆战图》、《狞苗战图》……相继出版和问世。这些作品的出版为人们研究近代西方与中国关系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成为向中国画坛传送新画风的契机之一。

第四,清廷铜版画的出版与传播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中“与准回两部激战的画面终究渗透了中国绘画精神,是以中国古代版画特有的高雅沉静风格描绘出来的。跃动的人群与奔马、巍峨的高山与云烟成为画面背景。这种中国绘画的构图自然会引起西方人的好奇。”正值西欧风行的“中国热”方兴未艾,所以,《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在西方社会大受欢迎。并对西欧画坛产生一定影响。法国学者雷依纳谷在《古代及近代飞马奔跑的表现》文中指出,在这之前,欧洲绘画中从未有过的奔马构思,但在这以后情况就开始变化了,18世纪“在法国保存了许多临摹作品,在那些版画战争图中反复出现的奔马形象,当然给予那些常常有机会学习的艺术家们深刻的印象。

总之,西洋铜版画自明末罗明坚、利玛窦首次传入中国,到清康熙朝马国贤在华首次正式进行铜版画制作出版,直到清代乾隆中后期才在中国真正生根———铜版画《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和《圆明园图》出版和传播为标志,期间整整花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从此以后中国铜版画出版和传播进入了“开花结果”的“黄金时期”,这也是西画东渐最终开花结果阶段。然而“开的花”恰恰是昙花,从乾隆中后期绽放到清道光、咸丰年间花谢影销,其“生命周期”时间比起其“生根”时间实在太短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回首到西画东渐之初来考察原委。

罗明坚、利玛窦携带西洋油画和铜版画东入华域时,这些在传统中国人看来纯属于“奇技淫巧”,一开始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猎奇的“玩物”,延及清代“康乾盛世”,其功能性有所增加,成为封建专制帝国的政治宣传的辅助工具,从它依附于专制皇权起就决定了其未来的命运,当帝王们玩腻或毫无雅兴时,也就是其寿终正寝之时。这一现象说明,真正的艺术的引进与植入一定要建立在适合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基础之上,也就是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否则最终注定是要夭折的。

参考文献:

[1]胡光华.中国明清油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

Abstract:ThispaperproceedswiththeeventthatWesterndrypointsartsintroducedintoEastduringMingandQingdynasty,an-alyzesaboutthecourseofitspromulgationandpublishinginChina,andfinallyrevealsthecorethatforeignculturalartswereabletoblendintoChinesesociety:intermsofmustbaseoncompatiblesociallifeandsocialfundament.

Keywords:Westerndrypoint;art;MingandQingduration;promulgation

责任编辑:雨 薇—

100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艺术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艺术? A. 山水画 B. 京剧 C. 书法、山水画、京剧都是 D. 书法 2 【单选题】(20分) 根据本节内容,哪一个研究方法是“艺术史的分期、断代的研究”? A. 文献研究法 B. 田野调查法 C. 图像学研究法 D. 观念史分析法

3 【单选题】(20分) 以下哪句说法是正确的? A. 中国艺术史它不是历史学,它只是来研究艺术为主。 B. “艺术”史研究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思想史研究等交叉。 C. 究其艺术的本质概念就是艺术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 D. 现在的艺术并不是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设计等艺术综合体。 4 【单选题】(20分) 进化论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进步的,始终是向前发展的。这种进步是以()为标志,以物质工具为尺度。 A. 物质资源 B. 艺术 C. 生产力 D. 社会制度

5 【单选题】(20分) 河姆渡文化属于哪个历史时期? A. 魏晋以后到晚清 B. 原始艺术 C. 夏商周三代艺术 D. 秦汉艺术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以下选项中,()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新时期时代先民建筑的结构规整、功能齐全、礼制初现的样态。 A. 石寨山遗址 B. 丁村遗址 C. 白羊村遗址 D.

半坡遗址 2 【多选题】(20分) 黄河下游有()和()这两种文化。 A. 河姆渡文化 B. 半坡文化 C. 北辛文化 D. 大汶口文化 3 【多选题】(20分) 原始艺术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区。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北方地区 C. 黄河下游地区 D. 黄河中上游地区

第七课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第七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体会版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2.体验、感受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3.尝试用木版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 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2.教师准备:课件、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以木版画制作录像的一个片断导入本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三)讲授新课: 1.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版画是绘画和印刷工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造型艺术,是画家运用各种制版方法和印刷手段完成的艺术作品。 ·版画起源于印刷术的出现,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 利用中外版画作品简介版画的发展概况 ·版画的制作是画家在平面的版上,通过刻、画、贴、封堵、腐蚀、感光制版等手段,或造成版面的凹凸不平,或对油墨的吸收与排斥,或造成油墨的封堵与漏印,经过印刷机或手工着色印刷,便能在纸上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印痕肌理,具有独特的印刷美感。 2.版画的分类 a.按制版印刷方式与材料的不同,分四类: 木版画(凸印版画):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国简介发展概况 铜版画(凹印版画):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和意大利简介发展概况石版画(平印版画):产生在19世纪,随着1789年德国人森纳菲尔德发明石版印刷术发展起来 丝网版画(漏印版画或孔版画):最年轻的版画简介发展概况 把不同版种制版印刷方法和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综合版画 b.按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油印版画、水印版画、创作版画、复制版画、电脑版画、木口木刻、木面木刻、拓印版画、独幅版画等。 举例介绍 c.按版画材料的不同还可细分为:麻胶板画、塑料板画、石膏板画、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美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思想、宗教信仰、地域差距、生产方式以及政体的区别,产生了绚烂多样的中西方文化,共同编织着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都犹如灿烂的星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却各成一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发展脉络、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等等,但这些依然是表面因素。深层次上讲,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主要存在以下差别。 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留白,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而是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写的是意境、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洋艺术绘画,追求造型的准确,强调透视、色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写实的艺术表现。 齐白石虾图,是中国水墨画写意之经典。重在画虾,却未画水,墨迹间的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运用宣

纸和墨收放自如,将虾之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其“心物统一”的艺术境界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成就,作品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疑虑,有的愤怒、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画面生动,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自古强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天地和谐。而西方《圣经》中说上帝七天造万物,上帝是神,人类对神充满敬仰与虔诚,而上帝的形象依然是人形。 因此,中国多为山水花鸟画,体现雄伟浩瀚的山河或是秀气灵动的生灵,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勾、皴、擦、点,晕五技,画中的人物通常十分渺小,源于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追求和谐之美。 而西方最初以人物为创作对象,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表现着神对自然的支配和对人的关怀。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已经体现在母爱和人性,但仍是高高在上,充满着

四下美术《套色纸版画》教案

5、套色纸版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套色纸版画的基本知识,了解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对如何套色充满了新奇,愿意动手、动脑创作自己的作品。套色纸版画的制版、印版的方法。 3、情感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多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教学难点:多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版画范图、彩色油墨、胶滚、白纸板、刻刀、圆珠笔、铅笔,吹塑纸、白乳胶、瓶盖、木蘑菇、马莲、勺子、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树叶、白纸板、吹塑纸、圆珠笔、剪刀、刻刀、白乳胶等。 教学设计 一、欣赏导入 1、展示单色纸版画作品供学生欣赏、探究。 单色纸版画黑白分明,简练明了。 2、出示一组套色纸版画,学生深入了解感知。 这些是其他班的同学制作的纸版画,画面主体物突出,色彩丰富,非常有特色,好看吗? 3、师介绍:这些都是套色纸版画。色彩丰富了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欣赏乐趣。用色彩套印的版画称为彩色版画或套色版画。套色版画因其瑰丽,多姿的色彩而引人喜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套色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5、板书课题:5、套色纸版画 二、分析尝试 1、出示图例,请学生想一想这幅纸版画是用几块版子印出来的?(两块) 2、能看出来用的是什么材料吗?(有凹凸肌理的树叶,有纹理的底版……) 3、想了解怎么做的吗?教师示范。 先将选作底版的瓦楞纸滚上绿草地的色彩,再将树叶滚上另一种橙红的色彩,将此树叶主版确定好位置放在草地底版上,选一张白色纸覆盖在版面上,进行拓印。

师介绍这种就是多版多色的套色纸版画。 4、学生尝试,同桌合作滚印底版及主版,合作一张“草地上的风景”。 在尝试过程中注意不同材质的肌理运用(可以运用天然肌理,也可以运用粘贴各种材质肌理),注意彩墨的应用,两块版尽量选择滚印反差大的色彩。完成的作品送到黑板上展示,简单评价作品的构图及层次感。 三、交流总结 师生互动、交流:刚才,大家尝试套印了一张纸版画,我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能不能帮老师总结一下多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呢? 生回答,师屏幕上同步演示步骤并板书。 生回答,师屏幕上同步演示步骤并板书。 1、构思。 想一想,你要表现一幅怎样的内容和画面。 2、制作。 分别制作两块版,一块作主版,一块作底版。 3、拓印。 先滚油墨,将主版和底版分别滚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油墨。再拼版,将主版放在底版合适的位置上,选取一张白色或浅色的印纸覆盖在拼好的版上进行拓印。 四、示范板演 1、同学们刚才通过尝试及分析,初步了解了多版套色的制作方法,想不想再试一试制作一张自己独特的纸版画作品? 2、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版画内容的主题,比方说: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但课堂上不可能全部一一展开。今天我们以喜爱的动物为主题来进行创作。老师很喜欢威风凛凛的大狮子,现场就来示范一下。 (1)制作狮子主版。 观看制作流程视频,回顾拼贴纸版画的方法。 (2)制作背景底版。 示范用海绵纸、报纸制作草丛。报纸揉皱,草丛一簇簇剪好,拼贴固定。 介绍:无论是主版还是底版都可以选择不同质地和肌理的材料,例如:白板纸、吹塑纸、墙纸、马粪纸等……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 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 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 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 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 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 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 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 2、青铜器文饰: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3、青铜器铸造工艺: 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 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观念性的、自由与创新的、具有批判性的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在形式上对美国等西方艺术的模仿或美其名曰“挪用”显得极其相似,缺失中国自身当代艺术应有的创新性。 西方艺术史大致由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三大部分构成,在美术史上习惯于把1860年法国库尔贝举办的“库尔贝落选作品展”视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开端,至1960年前后波谱艺术的出现宣告现代艺术的降温,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起始。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将西方美术史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代艺术史,一条是前卫艺术史。现代艺术是包括从塞尚、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到波洛克等等;前卫艺术则是指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等等。由前卫艺术发展而产生了当代艺术。现代艺术是关注艺术语言的实验,离现实社会特别是具体到社会问题上是相对较远的;而当代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介入社会。现代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主张个性张扬与个性解放。而当代艺术是对文化价值进行重组,其特征体现在对生活的介入,以直接的方式去影响社会精神、文化、体制与消费。当代艺术有最大的创作空间,是自由的,但是作品必须是创新的,即是当代艺术的语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能重复别人的语境(作品),更不能回归传统,但可以用一切传统手法来重组和实现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

一、当代艺术的特点 (一)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观念的表达 当代艺术作品更加直接面对生活,更加创新,在作品中反映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注和思考等人文关怀。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观念的表达,作品的观念性更强。如徐冰的作品《9.11灰尘》、《种树》、《烟》、《天书》文字系列作品等都是对人类生存与环境问题、人类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二)当代艺术是更加的自由 当代艺术对美的范畴的大大拓宽,特别是生活中现成品进入艺术作品或是成为艺术作品,改变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生活即是艺术,当代艺术提出更多的促使人们思考的问题。 (三)当代艺术的批判性 当代艺术家具有超前的敏锐视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掘社会问题,作品具有时代性批判性。如称为当代艺术的先锋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通过对农民贫困生活状况的描绘,来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批判,呼唤社会改革。张晓刚的作品《大家庭系列》《同志系列》都反映了一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批判文革带给这代人生存与心理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说当代艺术作品必定会与当下社会产生共鸣,同时对未来生活有启示和精神的指引。 (四)当代艺术必须在观念、技法、思想和语境上都是全新的。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 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肉好吃的原因.羊在六畜中主食,味甘美,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因而“美”作为味觉的“甘”因而“美”字除了表示味觉感受之外,必然也包括触觉在 内,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字的本义应该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 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关于“听觉”我们从汉语有关听觉的概念“闻”字的双关性(既指听觉,又指嗅觉),由此可知,“美”可普遍使用在味.触.嗅.听四觉之中,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以至于把“美”字主要限于视觉感受方面,把“美色”主要当成视觉的对象,事实上,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 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 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西方审美意识的显著特色是对视.听觉的高度重视。这一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尽管对视,听觉的重视源自希腊,但 是它是西方审美意识一贯的特征。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进于智慧的官能”,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西方人的审美意识对视 听二觉较之其他三觉具有特殊的重视。这一特征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 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而贬后三者,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 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 视听的对象必然处于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然接近对象乃至 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 意识以视.听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若把中国审美意识的这一特色与 西方审美意识的特色作一比较,便可发现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西方人普遍把视.听二觉作为审美感受,而把嗅.味.触排斥在美感领域之外。柏拉图明确地把视.听二觉定义为“理论感官”即能认识真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持一种断裂的宇宙观,认为神圣的价值外在 于人和世界而存在,视.听觉恰好用于感受外在对象,故而适宜认识外在的神圣价值,易 言知,在西方审美意识中,外在的美学价值决定了外在感受方式,视.听觉超越了为触.嗅.味诸觉而被有意识地提升被当作合适的审美感官。西方艺术之所以特别重视“形式”和“色彩”是因为它们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而与神圣的价值相关。 中西方艺术不同的美学价值观。“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则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 察该民族或文化的艺术面貌和特色。 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之儒家的美学价值。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 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 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 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两边“呤咏情性”方面,导致中

大班教案版画美术:儿童油印纸版画

大班教案版画美术:儿童油印纸版画 1、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画面的内容,感受画面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 2、了解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及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活动准备: l、课件:不同风格的大班幼儿油印纸版画作品。 2、油印纸版画制作的工具、材料。 3、简单的制作程序图(可参考P.15-16“五、油印纸版画”)。 活动过程: 1、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油印纸版画作品。 (l)教师:这些画给你什么感觉?画卜有什么? (2)教师:这些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猜猜它是怎么画的?用了什么工具和材料? 2、出示油印纸版画制作程序图,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制作过程。 (1)教师:这是油印纸版画的制作过程,谁能看懂图的意思? (2)教师:第一幅图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材料? (3)教师:第二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复制? (4)教师:第三幅图是干什么的?剪哪块版? (5)教师:第四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印?

3、介绍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演示印制过程。 (l)教师:我们一起看着图,也来做一幅纸版画..先要用什么工具?然后用什么工具? (2)教师: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复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 4、幼儿尝试制作纸版画。 教师:请你们也来试着制作一幅纸版画。需要帮助的时候怎么办? 活动建议: ☆活动廷伸继续欣赏哥哥姐姐的纸版础作品。 ☆区角活动将版画制作步骤图放在区域内,幼儿可以自由探索。 ☆家园共育为幼儿准备制作油印纸版画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 【评析】 提供的欣赏作品要求丰富、美观。美观不是精致,而是生动、充满稚拙感的作品。丰富是指内容和制作彤式多样。内容上有单个形象的作品,有多个形象组合;有的没有底纹的,有的有背景或底纹。这些作品的欣赏对培养幼儿学习版画的兴趣很有帮助。

中国艺术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862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艺术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绘画、书法部分约30分 雕塑部分约20分 音乐部分约30分 舞蹈部分约20分 戏曲部分约20分 文学部分约20分 建筑园林部分约1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艺术史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传统艺术部类之发展源流与脉络。 2、掌握中国历史各阶段主要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 (二)考试内容: 内容主要限定在中国古代艺术史方面,涉及少量的20世纪以来的艺术。考查的主要艺术部类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六大传统艺术。对于中国的建筑、园林与书法,亦应有一定的了解,应在宏观上把握其发展的脉络和每阶段的独特成就。 1、原始社会的艺术 ①结合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理解原始艺术之实用性先于审美性的特点。 ②原始艺术“三位一体”的内涵。 ③巫术与原始艺术的关系。 ④原始社会中绘画和雕塑的类型及特点。 ⑤原始岩画、舞蹈形彩陶盆等原始艺术的文化史地位及意义。 ⑥原始社会在乐器制作方面的成就。 ⑦“构木为巢”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 ⑧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了解。 2、商周时期的艺术 ①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②商代青铜雕塑的类型、成就及饕餮形等纹饰之审美涵义。 ③商周时期玉雕的发展情况。 ④“律吕”、“八音”、“丝竹”、“五声音阶”等概念及其对中国歌舞的贡献。 ⑤商周在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方面的情况。 ⑥商周时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周易》、《尚书》。 ⑦对皇家园林——周代灵台的了解。 3、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 ①绘画方面的主要类型及收获。 ②理解墨子的“非乐说”。 ③《乐记》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乐记》文本的解读。

初中美术: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念等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 念等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rintmaking lesson plans-paper printmaking steps-copperplate print concept, et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念等 (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示范与制作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念 1、通过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版画的特点和种类。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纸版画的特点,初步掌握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和拓印方法。版画教案--纸版画制作步骤--铜版画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纸版画的制作与拓印方法。 2、难点:纸材的选择和表面肌理的处理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1、教具准备: 1)挂图: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麻

胶版画、水印木刻版画、纸版画及步骤。 2)木板:可用三夹板或马粪纸版。 3)纸:卡纸、宣纸、复写纸、旧报纸。 4)笔:铅笔、圆珠笔、油画笔、铁笔。 5)刀:剪刀、木刻刀 6)其他:印泥、油墨滚筒、纱布棉球、汤匙或木蘑菇、桨糊或胶水、镊子一把。 2、学具准备:事先布置学生自带小木板一块、木刻刀、浆糊或胶水、复写纸、印泥、旧报纸。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一张宣纸、圆珠笔。 四、教学步骤 第一学时: (一)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是否准备了木板、复写纸、圆珠笔。 2、导入新课:版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艺术,也就是我国的木刻艺术。我国最早的木刻版画。早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印的佛经扉页佛像画--《祗树给孤独园》,现存英国博物馆。木刻版画到宋代已经很发达。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它绘画造型艺术一样,经过不断演变化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版画造型的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1、气韵生动: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阳刚与阴柔: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3、和: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史前艺术(玄想与务实) 旧石器时代艺术石器 新石器时期艺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艺术磨制石器与玉器(玉兽面纹锛) 彩陶和黑陶虚灵飞动(彩陶鱼纹盆黑陶高足杯) 岩画与建筑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时代) 青铜器司母戊鼎 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青铜器可以用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战国时期艺术 以儒家和老庄美学思想为主体的先秦美学显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早熟性和其他一系列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的特征。艺术视角逐渐从天上转向人间,从鬼神转向现实人生。 写实手法占据上风。 战国时期艺术概貌 1.绘画和雕塑走向独立 战国帛画(我国绘画的开端)《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湖南长沙楚墓出土) 2.青铜工艺技法多样,有模印、线刻、金银错、鎏金、镶嵌、失蜡法 3.建筑、书法、纺织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瓦当,音乐《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甲骨文、金文 秦汉艺术 秦代艺术概貌 (一)秦代建筑艺术具有帝家风度 1.宫殿建筑:咸阳宫、阿房宫 2.陵墓:秦始皇陵 3.秦长城 ★秦代雕塑艺术具有写实风格秦陵兵马俑武士群俑将军俑骑兵鞍马俑 艺术特色:巨大广博细微精深 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 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 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 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二)秦代书法:秦篆李斯小篆 汉代艺术概貌(气势古拙)

中西方艺术摄影 相约中国艺术摄影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中西方艺术摄影相约中国艺术摄影 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谈谈中西方艺术摄影,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中西方艺术摄影:由于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造成艺术摄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摄影题材的不同:人体与风景? 当今中国艺术摄影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说,西方艺术摄影的所有题材,几乎都有中国摄影家在拍摄。然而,在对

中西方摄影艺术史上各占主要地位的题材进行审视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西方摄影主要内容是拍摄人(肖像、人体、纪实)。特别是人体摄影有其艺术传统。西方摄影史上,在摄影术发明不久,达盖尔银版照片就有人体题材。被誉为‘吃术摄影之父”、《人生的两条道路》的作者奥斯卡·雷兰德堪称人体摄影领域的先驱。尽管人体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更迭、流变,但其势常盛不衰。 而在中国,人体摄影长期以来一直不能成为摄影家创作的主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骆伯年拍摄的《汲瓮》、郎静山的《凝思》,此后人体摄影潮涨潮落。而社会上对人体摄影的理解程度,固然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有关,更与时代的风气有关。另一方面,在中国,风光摄影在艺术摄影活动中,成为数量最为庞大、地位最为显赫的摄影主流。与此产生反差的,西方摄影史上,风光摄影却从未占有过重要的地位。鲍昆认为:‘哪使是被公认为风景摄影大师的安塞尔·亚当斯,在其摄影实践中,恐怕对他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区域曝光法的研究,和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表达自我与自然的沟通。对于摄影技术特性的痴迷和膜拜,使他的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我们现在所谈的风光摄影。”

创意纸版画

目录 前言 (1) 第1课版画艺术 (2) 第2课认识纸版画 (4) 第3课色彩对比 (6) 第4课构图常识 (9) 第5课美丽的花草 (11) 第6课彩色的气球 (13) 第7课可爱的水果 (16) 第8课漂亮的蘑菇房 (18)

前言 本课程是以发展学生自主性为依据而编写的一套学校校本教材。在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自己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更好的培养自身能力。培养学生张扬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感,享受学习的和谐幸福感。本套教材主要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继承传统版画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型版画形式,操作简单易学。 2、内容简明实用、图文并茂,注重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 3、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生亲自体验自身劳动成果。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认识版画 第一课 版画艺术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 活动一: 欣赏不同形式的版画各有什么不同效果?你还知道那些版画形式。 版画起源 1

铜版画的技巧与迹象的关系

铜版画的技巧与迹象的关系 摘要:绘画其本体语言就是指痕迹——迹象。铜版画中出现的迹象包括偶然出现的迹象,不同材料(自然材料、工业材料)带来的迹象和画家用刀、笔刻画出来的迹象。从技术的层面来研究迹象在铜版画中的特征。作为画家必须研究迹象在画面中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铜版画;技巧;迹象 迹象是技巧的产物,但是迹象观的改变却可能产生新的技巧。所谓技巧,无非是指画家用工具在材料上作迹造像时所使用的办法而已。在中国,对技巧的态度严重地两极分化,一方面,民间画家和院体画家非常重视技巧,把技巧看作饭碗,相信“一招鲜,吃遍天”。运用时取得了好的迹象效果,由于版画创作需要较强的技术性的参与,所以要想实现语言的突破,除了解决好其他因素之外,技术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纵观铜版画的发展,每一次的创新都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有时技术甚至成了语言突破的主要的原因。有的技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甚至美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 伦勃朗采用单纯的线腐蚀法作为铜版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他的存在成为铜版画史的一个鲜明的分水岭,伦勃朗的铜版画有一种孤傲的气质,带领人们跨越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自由自在的表现手法和永不知疲倦的探求心,给文艺复兴以来的版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给人们显示了版画的那种新鲜和多变的绘画表现特征。由于线蚀法不像雕凹线推刀法那么费劲,就很容易就能在经过防腐层,再在酸性溶液中腐蚀而加深线的凹度。在伦勃朗的铜版画作品,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描绘,感情真挚自然,线条修饰精致,色调和谐。伦勃朗在做腐蚀版时,身心持续紧张、兴奋,这和现代一些铜版画家的工作方式相近似。伦勃朗的线具有方向的多样化和强烈的体积感、空间感、强调光影的处理,在人物的衣褶处理上,采用对比的纵直、水平与斜线把他们贯穿起来,并在某些地方用针镂的两三种排线使作品产生了“织物”效果和线的节奏。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铜版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位擅长色彩调子和光影塑造手段的艺术巨匠为线条而陶醉,线的形体塑造与节奏是他作品魅力和快感的源泉。使用金属版硬质材料,画面效果庄重典雅,而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线是铜版画的主要艺术语言。线条的艺术创造可以在抽象与写实两个层面上进行,但在写实的语境中同样含有抽象语言。再现中的线条有很多其实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它们都是艺术家操作利用工具特性的结果。线是铜版画的基础,大自然中不存在线条,再细的线状物在放大镜面反射下观察也会有面。,线是人类的发明,线条是主线和形体骨架,是想闯入无定型号世界的人创造的向导,它引导我们穿过自然物体的迷宫。没有线条,我们会寸步难行。 铜版画用线的物理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笔直或弯曲、短或长、窄或宽、Z字形或螺旋形的,各种不同的线都使人有着微妙的心理联想,线条可以组织或分解画面,线条的方向、位置、规模、类型,雕刀和刻针的弹性或粗细、在金属版上镌刻用力的大小,通过画家的艺术处理,都不得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艺术家是线条的控制者,通过线条的描绘或腐蚀,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能力、经验、意图和精神力量,使人感受到线条的内在含义:均衡或失重、明确或含糊、紧张或轻松。线条的个性或感情主要依赖于所描绘表达的对象,伦勃朗的铜版自画像就是一个例子,细密交叉的线表现出对象丰富的层次和物体质感。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械B0903班 姓名: 学号: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摘要:中国人信奉儒教、讲顺从孝顺;西方人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与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字:文化差异影响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饮食、礼仪、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一个电影叫做《刮痧》,这部电影充分显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刮痧”是中国的非常有效一个治病的方法,通过刮皮肤,什么病都好了,只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在美国人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是虐待孩子。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

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国,然而又把这种重视整体的文化发挥到极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整体的利益,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东方人因此很重视传宗接代,如果没有儿子来接替自己,那么整条链则是断在自己的手里,是没有脸去见先人的。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国人的处女情结也是起源于此。而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显得更开明,也更容易带来幸福。东方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