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的底气 读后感

民国的底气 读后感

《民国的底气》读后感

民国的个个学术大家,性格或低调,或张扬,但无一不是没有本事之人,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们前进的呢?我认为是坚持与不羁。

就拿《民国的底气》这本书书中第一个写的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来说吧!辜鸿铭先生出生于南太平洋马来西亚半岛西北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园主把他收为义子,后把他带到先进的欧洲学习,成为了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学者,那么是什么驱使他从先进的欧洲回到中国并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呢?我从书中读出,一共有四个人以及一种性格。辜鸿铭先生的父亲辜紫云先生在辜鸿铭临去英国时,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哪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义父英国人布朗先生并没有以为他是中国人而欺负他,反而淳淳教诲他要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强国的责任,并且对他的教育倾尽心血。著名作家卡莱尔对他说:

“世界已经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人的行径,社会组织,典章文物,是根本错误的〃〃〃〃〃〃”在新加坡与马建忠与他会晤的时候对他说了中华文明的神妙之处,这一席话对辜鸿铭来说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从此辜鸿铭开始埋头研究中国文化。

生父在祖先牌位前的告诫,义父的淳淳教诲与倾尽心血地教导,卡莱尔对历史的敏锐眼光及强烈的批判精神,马建忠和他的一见如故以及倾心忠言,这些对辜鸿铭后来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光靠外界的力量是不可能成为在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竞争的时代中的大家的,他自身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辜鸿铭有着先天狂傲不羁的性格,和后天的机智敏捷的辩才与最朴拙的坚持。在初到英国后先生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与希腊文。在英国留学时,因为在重大节日时摆祭品,引发出与女房东的辩论;在去柏林的列车上倒读德文报纸的事情,也都显现出辜鸿铭先生与众不同之处。

民国的大家虽性格各异,思想不同,在不同地方任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后天特点那就是对所做之事的坚持。

《历史深处的民国2读后感》

读书摘录--《历史深处的民国2共和》 在这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纷乱的民国。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一直致力于推荐民主共和,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影响至今。下面摘录两段: 1、思想和信仰,是人心中所依赖的最根本的东西,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长久。因为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练就一种神秘无形但确实存在的恐怖力量——超越了世俗和利益的凝聚力。 2、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3、全书至此,关于孙中山的笔墨甚多,其中有褒有抑,这一切都是按照史料行笔,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孙中山只是一个凡人,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 4、表面上看起来,他失败了无数次,也犯了无数次错误,甚至称得上幼稚的错误,可是仔细想想,像他这样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人,史上能有几个?!一个连续奋斗近四十年、从英姿勃发的青年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仍不言放弃的人,难道不是英雄吗?!

5、无数次的失败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勇气,每次他都以百倍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率领他的支持者们发起又一次进攻。他一次次倒下,再一次次站起。只要还能够站起来继续战斗,那么战斗就没有结束。孙中山从没有败给任何对手,他只是输给了时间。幸运的是他在受到时间致命一击之前,做了一生中最重要最英明的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那所如日中天的黄埔军校,那支依托黄埔军校而迅速成长的铁血国民革命军,将帮助他实现北伐中原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这群赤诚报国的铁血军人将在十二年后挺身而出,用悍不畏死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伟哉!孙中山!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500字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500字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你就收获什么 1 我们的现在,就是曾经的自己,用时间的工具,一步一步塑造成了今天的样子。 现在的自己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决定了将来的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是世界上最民主的资源,你的一天是24小时,川普一天也是24小时,特勒斯威夫特一天也是24小时,没有人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同样的时间,花在什么上面,决定了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时间就在哪里。 读大部头的专业书,远比阅读厕所读物要难。所以,前者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高手,后者只能做街头抠脚的吹牛大汉。 道理大家都知道:每天把休闲时间花在前者上面的人,生活得不会太差。可是真正去做的人太少了,过程太苦太枯燥。 2 人生是一场积累的竞赛,没有沉淀,就没有收获。不去吃苦,你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你连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 精彩的人生,一定是不断积累,不断挑战,不断折腾的一个过程。八十岁高龄的王顺德,每天依然坚持游泳、健身,所以,他依然可以

继续走秀,拍哑剧,演电影,八十岁的生活依然精彩从容。 毁掉自己的不是时间,而是不成长,不进步,让自己日复一日地复制同样的生活。 3 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停止进步了? 一、每天抱怨外界环境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在抱怨: 经济形势不好,我赚不到钱了。 再努力读书,也比不过拼爹的。 再努力写作,也比不上有团队炒作的。 事实是,失败的人,总在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不能成功,为什么总是我。而成功的人,总能泰然接受一切大环境,有问题,找自己: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改变自己,自己应该如何做。 二、从不在意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谁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你抱怨不够用,是因为你浪费的太多了。 别人在深夜写作练笔的时候,你在追各种连续剧。 别人在学习优质公开课的时候,你在刷看综艺节目。 别人在背单词的时候,你在刷朋友圈,忙着给别人点赞。 别人在晨跑的时候,你在被窝里保暖做梦。 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你想什么,而在于你做的是什么。 三、不愿过自律的生活,觉得太痛苦 生活过得好的人,都是敢于对自己狠的人。只有在人后加倍努力,才能在人前表现的毫不费力。轻松随意的生活,固然可以惬意一时,但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多年之后,你只会变成了更差的自己,甚至陷入生活的绝境。总是让自己生活在舒适区的人,反而舒适不了太久。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是陈学东先生的力作,这本书很好地记录了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探讨了各种现象 的背后原因和历史因素的作用。陈学东在书中从人物、事件、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方面,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演变和变革。 读完《历史深处的民国》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深入了解其文化、政治、经济的前提。这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政治时期的历史大事,还深入分析了每个时期的特征、优劣和原因。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宝藏。 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喜欢书中的文学素材,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和丰子恺的漫画,他们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生活。除此之外,陈学东在写历史时,非常注重叙事技巧,全书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方法,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带领我们回顾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些今天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比如政治腐败、民族问题、经济发展等等。在思想上,书中对于自由、平等、人权等方面的理念进行了讨论和思考。这为我们思考当下社会的问题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启示性。陈学东的深入思考、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引领我们认识和思考历史的启示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同时,书中也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现状,让我们更能够明确中国的地位和将来的方向。 总之,陈学东的《历史深处的民国》全景式、多维度的描述和思考,不仅是一本了解民国历史的好书,更是我们思考历史和当下中国的好材料。它为我们打开历史研究的一扇大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认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900字欣赏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900字欣赏 《从晚清到民国》一书由唐德刚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1840后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变化,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走向,是我们了解中国的一本好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900字欣赏。 历史的真相,我们已不能窥之,可尚能从书中寻其踪迹。事实就在那里,任天下人评说,后世之人寻究考据成一家之言,力图保存其原貌。太史公尚有言曰:一家何敢,况历史之复杂,怎可是片牍之章便能尽叙,即使是提其精要亦各有偏颇。欲了解一段历史便不能仅凭几篇定论就信之,即使史料齐全,亦有可商榷之处。 晚清至民国那般波澜起伏,浩浩荡荡的七十载,怎会如教科书上那般僵硬,简陋。虽然作者任是一家之言,但其笔下的历史却更生动一些。唐先生独特的思想,使我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也毫无匮乏之感。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华民族尤死方生的几十年的历史,脉络清晰纵横交替,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历史的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其曲折蜿蜒之处如三峡奇险,必洪波涌起,过之廖几。晚清至民国便是危险之一,社会文化的大转型,千年文化弱,古埃及之金字塔仅存,古罗马斗兽场,古印度之恒河,或是成绩的汉谟拉比法典,民族存亡之秋,藏得以安度,这是我们的幸运之处,但一想到国人死伤无数,痛苦之极,亦不可忘之。 晚清之际,国家统治民族的大机器,已经烂的彻彻底底,资本主义的盔甲已略显其威,封建压迫与殖民入侵下千疮百孔的社会百态,此混乱之际,执政者殚精竭虑,欲引清泉灌死水,饥饿的寒士科场失意,想揭竿而起做皇帝,众大臣改革创新,欲夷之长技以制夷,却也不敌老太后,欲享千年富贵荣华, 洪秀全科场不易,企图以宗教信仰建立梦中小天堂,却沉沦权欲。变成死人无数的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之战,以一臣战一国,无力回天,李鸿章自知压制不住,康有为等戊戌变法,实则也是大教条主义,毫无实权的小皇帝,终究不敌老太后,

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民国先生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民国先生读后感 潘晓丰 暑假读了《民国先生》,感触颇深。此书以扎实的史料功夫,流畅优美的文字,再现了近代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教育实业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到出版巨擘张元济、陆费逵,从名人雅集,到友人情谊,本书呈现了民国文化人的人生百态和民国新教育各方面的图景,读之令人感叹。 在近年来的民国热中,民国教育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书通过各章角度独到的观察、叙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其丰富的内容能让读者对民国教育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此书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文人往事以及作者的身边事,文字平易而不失文采,娓娓道来像演说也如好朋友之间的聊天,读来十分亲切。 书中以人带事,不但介绍了民国时传统学校教育的情况,也探讨了家庭教育,教育出版,学校音乐教育等问题,令读者在感慨之余,也对当下的教育产生思考。 特别是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更令人受启发。梁启超先生早年投身政治,但出生入死的残酷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世故、冷酷、

无情或者圆滑,他总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重情感,那么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全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表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那就是“爱”和“美”。 梁启超这种人生态度,对他的孩子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而他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了他的真传,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个个生机盎然兴会淋漓,从不悲观,个个都在追求“爱”和“美”,成了人生的成功者。 由于孩子远离身边,梁启超只能在书信中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的新情况。收不到他们的信,每次都焦急万分,而收到来信时,则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信中,梁启超常常这样称呼他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老白鼻……从这些称呼当中可以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向父母讨债的。天下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必耗费父母的心血,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梁启超的这些子女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在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信中,也能常常看出作为父亲的煎熬与纠结。 梁思成与梁思永,从小就是一对活宝,专爱调皮捣蛋,对他们的成长,梁启超没有少操过心。1923年5月8日,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你最爱的两位弟弟,昨日,从阎王手里把性命争回。”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在阅读《民国风度》之后,我深深被那个时代所吸引,被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厚一笔的人物所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 民国,一个动荡但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孕育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保持了独立的精神和风骨。从高风亮节的大学校长到风云政界的气节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引领了整个时代的风潮。 在《民国风度》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句,它们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精髓,更对现代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 “谈起民国,脑中就出现烟雨朦胧的优美画卷,这是民国诗人带给的印象。”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那个时代的诗人,用他们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细腻、感人的画卷。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敏感,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起民国,很容易浮现出风云际会的辽阔图景,这是民国政客带给的印记。”与诗人带给我们的柔美画卷不同,政客们则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们活跃在历

史的舞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这种宏大的视角和深远的影响力,是那个时代政客们的独特魅力。 “大家眼中的大家是怎样的呢?”这句话引人深思。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这些观点和见解又都是基于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这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的精神,是那个时代人们之间深厚情谊的体现。 “品读《民国风度》时,才知道赵元任原来不仅是对语言有着天赋的敏感,而且还对音乐颇有研究。他研究语言学,不为功利,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仅仅是因为‘好玩儿’。”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赵元任。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对生活也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好奇心。这种纯粹的学术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缩影。 《民国风度》中的经典语句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更对现代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特别被赵元任的故事所吸引。他不仅在语言学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对音乐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研究语言学,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了名誉,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仅仅是因为“好玩儿”。这种纯粹的学术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档】民国风度读后感1000字-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民国风度读后感1000字 篇一: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过去很久了,民国中的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基本上离开了我们。但是 民国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一塌糊涂的年代,却又 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术上取得了炫目的辉煌。即便是现在,几乎在每个领域中, 都可以在民国中找到让我们敬仰的名字,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要说大 师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时间的远去,民国中的人物不但 没有让我们忘记,反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高大。 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 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 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 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 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 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什么是民国风度,其实那个年月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风度,书里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性格的又风度的人。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就会让你 侧目,你会找出很多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想这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乱,所以具有了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无论你是留辫子穿长袍,还是穿西服打领带,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都会有人支持和赞美。于是各种文化无论东方的还是西 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使劲发展,让你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民 国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读徐百柯所著《民国风度》,见识了那个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比 较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尤为感慨,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书生 气而少有铜臭气,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钻研精神而少有投机取巧,民国时 期的那些学者,有着与今天的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然不失风骨、风趣和风雅,内心都坚 守着一个“人”字和一个“士”字,虽性格特立独行而不失硬朗,却又都懂得 生活的乐趣着实好玩得有趣。

民国风度齐明月读后感1000字

民国风度齐明月读后感 《民国风度》是由张爱玲和梁实秋合作创作的一部描写中国人生活的长篇爱情小说。这部小说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名为齐明月的女子与其姐夫陈慕白、好友何碧珊之间的故事。全书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演绎,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作者是张爱玲,小说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民国风云变幻、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人们留下了一段精彩而又有意义的爱情佳话。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段有着浓厚上海特色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齐明月因与其姐夫陈慕白之子陈绍宽相爱而与姐姐分开两年又重逢而引起了一场轰动世界的恋情。在追求陈绍宽的道路上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是一直伴随着她左右的存在。《民国风度》通过塑造女性形象、讲述故事情节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剖析等多种手段描写了这段时代女子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乱象,旨在为那些渴望婚姻、爱情、自由与平等、尊重与包容的女性提供一个广阔的世界去追寻她们最真实美好或者最向往幸福的生活。 一、齐明月的爱情之路是曲折而又坎坷的,她最终以自己的努力为陈绍宽换回了真正喜爱她的男人。 齐明月的第一段爱情是她自己所说的:“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我有一个非常爱我和我丈夫的男人给我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因为他给我带了一个心爱的人!”然而她的第二段爱情是她和陈绍宽两人分道扬镳后两人又重新开始的故事。陈绍宽在齐明月的帮助下走上了追求爱之路。他在齐明月提出分手后他为她写了一封信:“别了明月姐姐,我永远祝福你!”然而她依然在等待。由于他无法控制她在感情中遇到了挫折和打击,因而对齐明月彻底失望甚至在婚后不听家里人意见离开齐月月而出走。在那个动荡不安、军阀混战、风雨飘摇的年代中一段爱情被破坏无疑是令人惋惜的事。然而小说中另一部分女主人公虽然也遭遇了爱情挫折与打击却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小说中描述了这样一句话:“我没有放弃他的勇气,我不相信世上还有这么一个人!”在我们看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奋不顾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齐明月却能够用自己的努力让一个男人重新爱上对自己真正有兴趣的那个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齐明月的勇气不仅仅体现在爱情上,更是在爱情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 二、齐明月所追求的爱情是纯粹而美好的,虽然追求者与被求求者都在寻求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但当他们真正投入到对方身上时彼此都变得更珍惜对方,这是两人爱情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幸福很难两全。当爱情被世俗所侵蚀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很多年轻的男女在面对爱情时会产生冲动之情,所以他们愿意用一生去经营这段婚姻。但是齐明月却没有,她只是把陈绍宽当成一个朋友,她对他并不会有太多的在意和疼爱。齐明月认为自己爱陈绍宽胜过了爱情本身,她不愿相信自己追求者的眼睛能够看到“真”。所以即使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家人以及朋友的反对,齐明月也依然选择相信他们之间的情谊能长久地走下去。陈绍宽对齐明月更是充满爱意和尊重,他对这段感情充满期待。虽然齐明月无法接受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找到一位伴侣,但是她还是没有放弃对爱慕之人陈绍宽多加挽留一段时间。如果说一个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加长久地幸福下去,那么在受到爱情失败之后再努力追回这种期待又有何妨?当两个人真正付出真心时才能得到真正的爱。

民国的底气阅读记录

民国的底气阅读记录 书中首先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民国成立于1912年, 是中国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权摇摇欲坠,无数 的内忧外患使得国人的生活异常艰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国人 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底气。他们顽强不屈,在战争和动乱中努力求生存,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努力。 书中接着介绍了那个时期的政治风云。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多变,各 种派系和势力争相争夺权力,战争和内讧屡见不鲜。这使得民国时期的政 府常常难以长期稳定。然而,尽管国家政权的频繁更迭,国人的底气却始 终没有消失。他们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 统一和发展而努力。 在经济方面,民国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自从1840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而民国时期,国人开始积极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他 们积极吸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虽然经济发展进程曲折艰难,民国人民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的底 气源自于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民国时期的社 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贫富悬殊和封建习俗束缚着人们的发展。然而,这并没有消磨掉国人的底气。他们积极探索着新的社会观念,希望能够改 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在文化方面,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思想解放给了 人们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迎接现代化的到来。

总之,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坎坷与挑战的历史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底气与希望的时期。国人在那个时期表现出了强大的坚韧和奋斗精神,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期待。《民国的底气》这本书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实的史料,揭示了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敬佩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底气。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篇1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 在阅读《民国底气》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这本书以民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描绘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文化名流的生活和思想,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对民国底气的解读。作者认为,民国底气源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底气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中,更体现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上。 书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鲁迅的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位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为民众发出了强烈的声音。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民国底气的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民国底气?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品质。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民国底气》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名流的生活和思想,更让我对民国底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导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篇2 民国底气读书笔记 在阅读《民国底气》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笔下那个波澜壮阔、思想激荡的年代所吸引。书中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自由和创造力的社会画卷,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读书笔记中,我将从主题思想、故事叙述、论点和结论等几个方面来总结这本书。 在主题思想方面,《民国底气》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作者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史料,展示了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政治家、艺术家等群体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书中强调了民国底气不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支撑,更是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在故事叙述方面,《民国底气》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示了民国时期社会的风貌。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两党之争等历史事件,以及陈独秀、胡适、鲁迅、徐悲鸿等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贡献。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变革,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勇气和智慧。 在论点方面,《民国底气》强调了民国底气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作者认为,民国时期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为国家的独立、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书中也指出了民国底气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民国时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民国风度读后感

Bottom line If you have someone else in your heart, make it clear and I will qui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民国风度读后感 这是一本太轻太轻又太重太重的书。 合上书,有一句话在我脑中不停地回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从两千多年前传来的话,轻盈而浪漫,一如书中描写的那些长袍的袍角,在历史的风尘与炮火中,亭亭而立,却又飘得潇洒而轻盈。 书中描写的大多是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初次遇见这些陌生的名字,加上每篇一千多字的叙述,这些人的身影仅能在文字后留下的大片思想的飞白中隐约呈现。他们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并不远,但那些身影却仿如隔世。并且,在那些如磐石般墨黑的身影里,有什么,已经或许永远定格在历史中,成为人们永远的怀念和无法企及的优雅。但,不知为什么,初见这些沉默的背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轻盈。 是的,“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眼中,这群老先生最美最优雅的地方,正是在于,在那样一个沉重的`年代,他们能用思想漫步云端,在阳光下,专心地吹着自己心爱的泡泡,像孩子追赶风筝般,用纯粹的“喜欢”,去追逐一项常人看来无

比沉重的事业。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年代,“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能像孩子一样用心追逐、保护自己的学问,能像孩子一样,用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眼去环视天下,能像孩子一样固执、坚持,与“权势”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把生命置之度外,只为那份正直与纯净,没有世故,没有做作,那种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文人风骨”,慷慨,正直,自由,纯净,执著……美得让人无所适从。 那个纷乱的年代,用自由两字,孕育出了这样一代人:他们用骨子里的“士”字,让那个年代升腾旋转到一个让人无比向往的高度,与春秋战国魏晋遥相呼应;也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力量,汇成一片没有杂质的自由天空,让文化的鸟儿自由飞翔,不受伤害。鲍鹏山评价庄子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守护心灵的树”,而这些百年前的身影却足以让我感觉到,庄子并不孤独。他们执著守着的,都同样是,中国人最原始的纯真与轻盈。 而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在战车上奋力拼杀,我们不知道在追逐什么,也渴望找回那份纯真。但那些背影化成鲜血淋漓紧攥着的拳头,化成一声重重的叹息,化成遥不可及的距离,让我们在黑暗中迷茫无措,只好一次又一次眺望那些守着月亮的遥远的树,叹息着在寻求生存的道路上与他们越走越远。我们是失去翅膀的孩子,

国风读后感(2篇)

国风读后感(2篇) 【第1篇】民国风度500字读后感 民国风度500字读后感1 很久以前,对于历史,我一向比较喜欢古代史,尤其喜欢汉朝前期和隋唐年间的那段历史,后来,受一个三国迷的朋友影响,对三国年间的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之后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又开始喜欢清朝年间的历史,但是至始至终,对于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却始终无法深入。 可是在渐渐接触到民国的那些历史书籍之后,心中的那个柔软的角落里开始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年代,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各种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着,属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人将这个年代称之为能与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年代,只因这是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和迅速变化的时代。 我对于民国的前后时间段是比较模糊的,只是觉得也许从国人们纷纷开始剪去辫子,学习西洋文化开始,或许就已步入民国时代。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海外归来的学子,沉浸于中国千年文化的学者,各种思想的辩论或是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再加上各种军阀混战,军人的思想不同于文人的思想,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的

民国辉煌。 《民国的风度》,所写的是那些在民国时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分人,对于这些人的描述,不仅仅是通过他们的光明一面,而更侧重于客观地描述,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辉煌的,也有那么一段时光是晦暗的,这些在民国时代能领一方风骚的人物虽然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可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生平的种种事迹。作者对于这些人的把握恰到好处,不是长篇大论般地深入描写,而是每个人千字的精简描述,旨在表现这个年代这些人物的各种风骨,独属于这民国时期的人文风貌。 历史,在时间的潮流中弥散着浓郁的香味,其实无论是那一段历史,都有这独特的人文风貌,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故事,只是,当我们沉湎于那些宏大的历史故事之中时,是否还有余力来发现其余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民国时期,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国难当头的痛苦时期,可正因为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光,才造就了那些独具魅力的思想火花,潜心下来,读一读这份民国档案,品一品那段峥嵘岁月。 民国风度500字读后感2 辛亥革命百年,民众各种庆祝方式,有的提笔书胸臆,有的泼墨展风采,有的欢歌唱豪情。在我看来,踏实的坐下来,点亮台灯,捧起一本讲述民国那些年发生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庆贺的模式,一种

《民国的底气》读后感1000字

《民国的底气》读后感1000字 “近代中国翻天覆地,重大历史事件频出,波诡云谲,仅1912年到1919年的短短7年间,便先后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和五四运动。当事人的感受和我们今日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历史截然不同。对我们来说,历史发展的主线已经非常清晰,各种事件也历历在目,而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们却是正切身经历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更替,未来还会发生什么,现有的事物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站在当时的时间里,所有人都被历史推着往前走。 看电影《无问西东》最高光的时刻除了最后那句“Mayyoualwaysrememberhowpreciousyouare〞就是最后彩蛋中出现的西南联大那群人,而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那群师生,辜鸿铭、王国维、黄侃、钱玄同、梅贻琦、陈寅恪、赵元任、吴宓、刘文典、金岳霖、叶公超、傅斯年,为他们一一立传。 而他们的底气,源自最传统的士文化,传承魏晋之风,得益于他们良好的教育背景,文人的贵族文化,力排众议,坚持自我,敢于担当,纯良的大学环境,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待人教学,狂,痴,怒,傲,都是这么可爱。这些人的情怀令人喟叹。又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后半生的他们或出走台湾或遭受文革迫害,没有人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他们大都依然傲骨依旧,一袭长衫,目光如炬站在历史中,无愧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印象最深的是傅斯年,他在历史中是个不应被无视的角色,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代理北京大学的校长,主持殷墟开掘,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由于特殊原因却不为更多的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是个胖子,但不是因为吃的太好,相反他一生都过得十分清贫。他出生在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但是父亲早逝幸得父亲的门生关照支持,少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又留学欧洲,在国外生活清苦,跟陈寅恪一起被誉为“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回国后一直在任教,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在抗战胜利后对伪北大教员问题,他杀伐决断,毫不留情,绝不聘用,包括昔日的恩师周作人,因为他说“专科以上学校,必须要在礼仪廉耻四个字上,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典范,给学生们、下一代的青年们看看。学校是陶冶培植后一代青年的地方,必须要能首先正是非,辨忠奸。〞而到台湾后,继续“傅大炮〞的行事作风,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利益,他可以直接跟蒋介石对着干,直接上阳明山讨要学校经费,对学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他的目标是要把台大改造成1919年左右的北大,学校具有民主、自由的风尚,教授享有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但是造化弄人,他在台大才干了一年多就在1950年12月20日出席参议会时不幸去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