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安徽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概述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河及其支流涡河从县城中部穿过,始建于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誉。怀远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稻制种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等。206国道和蚌(埠)阜(阳)公路过境。淮河、涡河、茨淮新河常年通航。民间盛行的花鼓灯,以锣鼓伴舞,名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

3.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

(1)土地利用率

该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92188.58公顷,土地利用率为80.38%,比蚌埠市平均数89.84%低9.46个百分点。。在已利用土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面积为145294.1公顷,农业用地率为60.77%。相较1996年有所下降。

(2)森林覆盖率

根据详查,有林地面积2295.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即本县的森林覆盖率为0.96%;含有林地、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5%;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园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6%。有林地占林地的比重为98%,即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98%。

(5)水面养殖率

水面养殖率指养殖水面占水域面积的百分比。怀远县 2004年水产养殖面积为3000公顷,水面养殖率为48%。芡河以及一些水塘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场所。

4、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对怀远县土地变更调查,96-04年来各类用地面积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以此分析怀远土地利用现状。可表现为:

(1)耕地

通过资料审查与计算,本县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13.4万公顷下降至2004年的12800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3.53%,8年总计减少耕地5874公顷占96年的4.39%,平均每年减少734.25公顷。从这里可以看出怀远县作典型的农业县并成为国家重点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原因之外,也折射出怀远县耕地的丧失已经相当严重以及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非农建设挤占耕地,极少数为是农田的荒芜以及改为林地。

(2)园地

怀远县园地面积基本不变,均保持在1996年的1100公顷,占总面积的0.46%左右,也与蚌埠市的整个水平相持平。怀远县的传统园地为石榴果园,素有“怀远的石榴甲天下”之称,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地区。但近几年来由于县城规模的增大,以及经济工业发展的需要,很多石榴园遭到毁灭,用于别墅、商品房、厂房道路的建设。但是与此同时怀远其他乡镇的园地规模呈现了一定的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桃树、柿树、李树的种植,使全县园地的总体

水平维持在96年水平。

(3)林地

怀远县2004年林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0.96%,为全市水平的1/2、全省水平的1/16、全国水平的1/19、本省六安市的1/44。形势相当严峻!但值得一提的是从96年至2004年,全县的林地面积增长也相当迅速,8年内增林地57.60%,平均每年增加104.86公顷。

(4)牧草地

怀远县为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绝大部分土地为耕地,牧草供应几乎没有,但最近几年由于经济需要某些地区也出现牧草种植,面积达到7.17公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标志着怀远县经济的多元化。

(5)非农业建设用地

1996年以来,怀远县的非农建设用地发展相当迅速。2004年非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19.62%,其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13.15%,包括县城居民点用地为0.42%、乡镇居民点用地

3.31%、农村居民点用地为8.87%;工矿用地及特殊用地0.55%;交通用地1.84%;水域用地

4.63%。2004年怀远县交通用地为4399.6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1.84%,高于全市的1.65%的比例。8年来增加421.97公顷,主要是乡村公路的增加以及省级公路在全县的建设。

(6)未利用土地减少

1996年至2004年,全县土地利用面积为46911.4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19.62%,为全市同期水平的1.9倍。较96年减少3114.57公顷,占96年未利用土地的6.23%。

怀远县未利用土地主要是皖北荆涂山脉所占山地分布在县城及周围乡镇。近些年通过不断开发,改为耕地、园地、林地及乡镇县城扩建用地。一方面提高了全县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全县土地供求矛盾的紧张程度。

5、存在问题: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属于较低程度

主要表现为:

(1) 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闲置普遍

由于违规圈占土地,独立工矿用地没有按照严格的土地规划用地,分散零散,致使出现大量土地的闲置和浪费。2004年全县有共闲置土地836.85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0.35%,其中,以河溜、万福,城关等乡镇较多。

(2) 城镇土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城镇布局松散,疏密失调,集聚性较差,城镇建设用地多占用优质土地,土地使用效益低下。首先,怀远县集镇平均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低,镇建筑密度仅为30%,建筑容积率仅为0.86,大部分建筑层数3-4层,空间系数普遍较低。其次,虽然低位次的城镇发展较快,但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度仍不高,许多建制镇规模小,对周围乡村的经济活动的集聚力不足再者,城镇主要集中在公路干线两侧经济活动频繁且基础设施较好地带或建设在条件优越的地段,用地布局不规范,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 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怀远县在耕作方式上仍以传统粗放式耕作为主,资金投人低,投人产出效益低下;二是全县的耕地的经营管理严重不足,造成大量优质土地浪费,污染,荒废。

(4) 建设用地总共给量富裕,但浪费大,从而出现反常用地需求矛盾

目前,宏观上怀远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用地需求量大,特别是对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一些地方没有科学的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或者没有严格的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使用土地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突出,建设用地紧张。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当地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大批特批土地,大建特建工业产业园区,造成大量土地闲置。

(5) 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户均面积大,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怀远县的农村居民点多为自然村落,具有山区与丘陵地区呈点状居民点分布的普遍特征,分布零散。随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一户多宅与闲置宅基地现象普遍,而且布局极为不科学,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土地的大量闲置浪费。

6、对策与建议

(1) 建立权威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处理好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一要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力度好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三规合一”,从而确保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二要强调规划的执行力,树立土地规划的中央权威。‘土地规划具有强制约束力,一经批准,绝不允许随意突破,擅自、越权修改。三要强化规划制定与执行的社会监督,督促土地使用者按规定进度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建立“规划决定供给、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供应新机制。

(2) 盘活城镇存最土地,提高建筑容积率,走内涵式挖潜的发展道路采取无偿收回与有偿收回相结合的办法对闲置、废弃地收回进行储备或另行安排使用,盘活改制企业土地资产,充分发挥存量土地资产效益,减少新建、扩建项目用地,以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定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向空中、向地下、向集约型发展,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同时进行实施旧城改造,对城市建成区内的低层、低密度旧房屋地段进行重点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居住人口密度。

(3)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发挥聚集效应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发挥土地集中利用的规模效应。在项目建设中,要严格项目用地指标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标准,做到从严控制非法占、供地;在城镇化的进程,要注意统筹城乡用地,要探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减少相互置换的政策措施,搞好土地置换与指标调控,使土地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4) 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建立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供地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自觉节约用地。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发挥最大效益的最有效的手段。应进一步推进县域土地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的进程,逐步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人有偿使用的轨道。

(5) 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土地集约利用要完善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度,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责任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指标。另外,优惠的政策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手段。可实行物质补助和资金奖励农村迁村并点;减免推进旧城改造、企业搬迁改造、企业在规定层数内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有关税费及给予其他优惠政策以推进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7 、结语

基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有限供给的状况,土地利用应适应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地。虽然当前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我们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研究制定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下决心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式的根本转变,这是缓和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还有就是这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划以及正确的决策与领导上的。

8、参考文献:

[1]邵晓梅.刘庆,张衍敏.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3.

[2]丁春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 5, 33 (7):1 333-1334.

[3]刘文位.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德定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5 4-57.

[4]何伟,赵国龙.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若干问题研究[J] .安徽农业科

学.2006,34(9):1940-1941.

[5]李创求,探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方法[J].浙江经济,200 6, (14):4345.

[6]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3).

[7]乔丽.包头市九原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6

[8]安徽省怀远县土地利用规划

[9]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我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林口县概况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管辖,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介于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毗鸡西、鸡东,西连方正、海林,南交牡丹江、穆棱,北接依兰、勃利。县城所在地林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距省城哈尔滨市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林口县辖12个乡镇,其中9个建制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03%,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13亿元,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3亿元、7.11亿元、1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8:27.2:39.0。 2 土地利用现狀及土地开发程度 2.1 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247公顷。2009年林口县属面积3910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5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91.08%;建设用地面积为13692公顷,占总面积的3.50%;未利用地面积为21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42%。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在林口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21878公顷。农用地总面积316489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34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047公顷。本次论文课题只对县属部分做出分析,森工局部分暂不做分析。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反映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平的指标。土地开发程度高,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小;反之,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低,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2.2.1 土地垦殖率 它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林口县土地垦殖率34.84%,高于牡丹江市的16.8%。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种植业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公顷,园地9979.48公顷,林地131713.82公顷,牧草地990.44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公顷和35958.74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二是从土地利用地区分布看,南昌市的耕地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鄱湖平原、赣抚平原及岗地地区,即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而在丘陵及低山地区则相对较少,如湾里区仅有3887.02公顷耕地,仅占南昌市耕地总面积的1.48%。 (2)园地 2005年底,南昌市共有园地面积9979.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 南昌市园地共有四个三级地类,即果园、桑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全市园地面积中以果树种植最广,面积最大,共有果园面积8294.4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83.11%;各区、县中以进贤县的果园面积最大,有3452.33公顷,占全市果园面积的41.60%;果树品种繁多,以柑桔为主,其次为梨、桃、葡萄等传统水果。南昌市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历史,全市茶叶面积1282.63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2.85%,主要分布在湾里区中部的梅岭、洗药坞等低山区及其余各区、县的岗丘及低山区;全市桑园面积较少,仅224.76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南昌县的岗地丘陵区;其他园地总面积为177.68公顷,仅占园地总面积的1.78%,各区、县有零星分布。 (3)林地 2005年底,南昌市有林地面积131713.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80%,土地总面积的17.72%。南昌市林地主要分布在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第26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6No.9 2010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2010321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马世发1,何建华1,2※,俞艳3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包括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针对传统的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多目标、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其空间飞行搜索特性和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利用粒子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土地利用,智能体,GIS,粒子群优化,空间优化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9.053 中图分类号:S1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9-0321-06 马世发,何建华,俞艳.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1-326. Ma Shifa,He Jianhua,Yu Yan.Model of urban land-use spati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0,26(9):321-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引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和多准则优化决策、系统动力学、景观生态学、逻辑回归、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模型[1-4]。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大多偏向于对土地数量结构进行优化,不能做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如何有效地把土地利用目标匹配到具体的用地单元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土地利用优化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的数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高性能优化计算,空间信息学的智能化发展为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了重要支撑[5],因而将智能优化算法和GIS功能相结合,构建智能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研究的发展。如黄波等人用逻辑回归模型[6];刘艳芳、董品杰等人用遗传算法优化土地空间结构[7-8];邱炳文等人的多目标元胞自动机混合模型[9];徐昔宝用元胞自动机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等等[10-12]。遗传算 收稿日期:2009-07-24修订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43,40701145);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马世发(1985-),男,湖北宜昌人,主要从事智能优化决策、空间数据挖掘及GIS技术应用等。武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Email:whuma@https://www.doczj.com/doc/dc8003040.html,. ※通信作者:何建华(197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等。武汉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430079。Email:hjianh@https://www.doczj.com/doc/dc8003040.html,.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但是涉及到复杂的图斑编码,程序实现较为困难,且空间搜索关联性不强;多目标控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是在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用元胞自动机进行时序模拟,但是元胞自动机受邻域束缚,不能实现跨空间搜索。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进化算法,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能对多维非连续决策空间进行并行处理分析,目前已有学者把粒子群引入空间优化领域,如Sylverin Kemmoé等人的粒子群优化模型[13];杜国明等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的空间优化决策选址研究[14],验证了PSO进行空间优化决策的可行性。在研究现有土地空间优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粒子群算法的空间搜索特性,利用粒子群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类的相关法规,将模型优化地类单元按照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优化到二级地类图斑,本文据此使用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并以县域中心城区城镇土地扩张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验证了PSO 在统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性。 1PSO土地空间优化模型 1.1模型总体设计思路 粒子群算法原理要求在解空间随机布点(粒子),粒子通过历史最优值p b和全局最优值p g在权重的控制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来搜寻最优解。在应用PSO进行土地空间优化时,核心思想是利用粒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即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用其代表点如重心抽象为1个粒子,每个粒子有自己的地类(k)和位置(x,y),同一个地类(如建设用地)的粒子构成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