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

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因此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如何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如何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那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如何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如何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

本家来讲,确实是

品所耗费的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

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

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

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

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

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

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制造的。因此,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

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

动耗费。

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生产成本作为资本

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

能重新购买生产中

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

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假如

高于生产成本,他就能赚钞票盈利;否则,假如低于生产成本,就必

然赔钞票亏本。可见,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再次,

的关键。由于商品

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因此它们之间便存在一个差

额,那个差额的大小能够阻碍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的高低。哪个

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那个差额就越

大,其商品的销售

价格就能够相应地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越处于有利地位。

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在生产成本范畴

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不消逝了,它们一律表现为资本的耗

费。在那个地点既看不出商品价值是如何样形成的,也看不出不变资本与

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资本家看来,不管哪种

资本差不多上价值增殖所不可缺少的,不把资本支出在购买劳动力上,

当然不能使价值增殖;但不把资本支出在购买生产资料上,同样不

能使价值增殖。因此,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不

被抹煞了,剩余价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

表面现象上却不是如此。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

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不,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

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全部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

值公式W=c+v+m变为(c+v)+m即k+m。

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预付资本尽管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然而在物质形态上

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

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差不多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制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假如把它作为

可变资本的产物,确实是剩余价值;假如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

值被看作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

割断了剩余价值同雇佣工人剩余劳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

行增殖的结果。如此一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

了。若是用P

出现,商品价值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转化为利润,因此剩余价值与

预付总资本(C)的比率确实是利润率。用P代表

利润率,则P’=m/C

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

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

量上也有差不。由

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

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大概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

(四)阻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资本主义利润率会经常发生变动。阻碍利润率的高低有以下一

些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

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而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则取决于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因此,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就越高;反

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利润率也就越低,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率的

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可见,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

成正比关系。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

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

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制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

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因此,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

相反方向变化。但需要指出: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就整个生产部

门而言的,不是就个不企业来讲的。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

周转速度加快,能够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年利润

率,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年预付总资本。因此,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节约的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约本身可不能带来更

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生

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要较少的预付资本,即能够将利润率公式中

分母的数值缩小,从而提高利润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从阻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能够

发觉,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假定投入同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

率相同,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使利润率

高低不同。那些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

比较高;那些条件相反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比较低,从而不同部

门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进展的较低时期,不同部门的

利润率的高低差不确实存在。只是由于不同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差

不并不专门大,因而利润率的差不也不专门大。然而,这种情况怎么讲同

利润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利润是同预付总资本相联系的,假如等量

的预付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始终获得不等量利润,那些利

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可不能永久甘心于这种状况。随着资本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

的现象:商品假如按价值出卖,则

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利润

率不同;假如各个部门的资本有相等的利润率,则商品就不能按价

值出卖。为了解决那个矛盾,就要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平均

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

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

必定开展激烈的竞

争。假如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

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资本家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

部门。

率趋于平均化。这是

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

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低

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比例的

这种变化,引起市

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

供应量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利润率低的商品供应量减少,会造

成供不应求。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些供过于

求的商品价格下降,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的不同变

化,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

由于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投入该部门的资本利润率下降;原来

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相反的缘故,资本利润率提高。如此,资本

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

接着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地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

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

移才会趋于停止。

假定有食品、纺织和机器制造三个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资本

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资本的利润率也不同。通过部门间的竞争,

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情况如下表:

见书。141页

如上表所示,三个部门投人资本数量假定相等,差不多上100,剩

余价值率差不多上100%,然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可变资本数

量不同,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就不同,从而利润率有高有低。在这

种情况下,利润率低的机器制造业部门的资本就会有一部分从本部

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食品工业部门。由于资本的转移,使

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大量增加,产量上升,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因

此,商品价格下跌到价值以下。相反,机器制造业资本减少,产量

下降,造成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便会涨到价值以上,一直到价格的

变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即各个部门都获得 20%的

平均利润率时,资本的转移才会临时趋于停止。

可见,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

简单的和绝对的平

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一定量预付资本依照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关于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年级学号专业姓名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财产所有权 D.贷放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 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7.不变资本是指()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B.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C.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D.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C.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D.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E.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历年考点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1.利息和利息率 2.资本主义信用 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2.绝对地租 第五节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同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A.利润 B.利息 C.平均利润 D.生产价格 2.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范畴是【】 A.剩余价值率 B.劳动生产率 C.利润率 D.利息率 3.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者【】 A.成正比例变化 B.有时成反比例有时成正比例变化 C.按相同的方向变化 D.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4.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两者【】 A.按相同的方向变化 B.成正比例变化 C.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D.成反比例变化 5.部门之间竞争通常采取的方式是【】 A.进行资本转移 B.采用新机器设备 C.改善经营管理 D.改进生产方法 6.生产价格等于【】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 C.预付资本加剩余价值 D.可变资本加平均利润 7.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表现为全部【】 A.预付资本的产物 B.不变资本的产物 C.伺定资本的产物 D.流动资本的产物

8.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便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表明【】A.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 9.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A.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0. 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的是【】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D.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 11.平均利润形成后仍然存在超额利润是因为【】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额 B.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存在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额 D.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存在差额 12.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的【】 A.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流通资本的职能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B.销售商品和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D.补偿流通领域中各项流通费用的支出 15. 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 A.工商的相互协作 B.商品的购销差价 C.商业的降价促销 D.工商的相互竞争 16. 商业利润率一般 A.高于平均利润率 B.低于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D.与平均利润率无关 17.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 A.与纯粹的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B.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C.支付商业店员的工资以及广告等费用 D.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18. 关于商业流通费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在这部著作中,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BDB 6—10、BCCDB 11—15、CBBBC 16—20、BBCDB 21—27、CACCCC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 3、ABC 4、CDE 5、BCD 6、ABCE 7、ABCD 8、CDE 三、辨析题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 (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 (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此观点不正确。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 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此观点不正确。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此观点不正确。 (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 价值波动的。 (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 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四、计算题 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价值”

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开始这篇论文之前,先阐述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不是一篇可以拿去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篇宣扬社会主义多优秀资本主义多糟糕的批评文章,更不是一篇应付老师敷衍 了事的滥造作业。这仅仅只是自己看了课本和《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相关章节的读书笔记和个人感悟而已。由于时间匆忙,观点也许不全面深刻,论证也许不是很有力,但有一点,自己终于对资本有一点浅浅的认识了。 ——小序资本是什么 资本,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按照西方的说法就是指资本家占有、 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1]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资本就是在生产关系中,每个人拥有的对生产关系起作用的生产要素,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转化为一种统一的度量,这种统一的度量在股份 制公司里面就表现为股份,它可以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建筑物存量(物质资本), 也可以是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技术知识)。[2]

什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 说到商品的价值,首先要解释下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即商品的自然属性。”[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在交换过程中用交换价值来表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例,决定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如果用公式表示一下:a (价值)*a(交换价值)=b(价值广b(交换价值)。所以, 把价值的概念抽象出来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说简单一点就是能换成多少个标准的统一度量单位(就是多少钱)。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增值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即资本在劳动者劳动过程 中产生了增值价值(利润),这部分价值减掉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工资)剩下的价值。假如剩余价值为零或为负数,就意味着资本家要破产了。 三、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 要搞明白怎么产生剩余价值,就先看什么产生了剩余价值,首先,我们把资本分成两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可变的,所以叫可变资本。 这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或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