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沙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沙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地理区位

金沙镇位于绩溪县城北部偏东28公里处,与宁国市、旌德县相邻,素有绩溪县北大门之称。东依家朋乡,南系伏岭、扬溪两镇,西与板桥头乡及旌德县余村乡接壤,北与宁国市胡乐镇毗邻,皖赣铁路及215省道纵贯全境,设金沙、黄土坎火车站,具有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金沙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镇,与东水北流的戈溪河在镜内38号桥村交汇,流入港口湾水库。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金沙镇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东部为西天目山山脉,西部为黄山支脉,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貌形态多样,主要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地貌,地质环境脆弱,是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该区地面标高在500—1400米之间,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强烈。

2.气候条件

金沙镇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区域小气候变化较大。全镇多年平均气温为15.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无霜期240天,初日平均为11月8日,终日平均3月21日。全年日照时数1926.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3.3%,由此看出,本乡日照时数相对不足。

3.水文资源

金沙镇与扬溪镇交界,丛山关以下属金沙,丛山关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镇域支流汇入长江。境内有金沙河和戈溪河两条主要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

金沙河发源于校头乡东坑山南麓,东南流经龙丛源峡谷至丛山关下折向东北,流贯于金沙谷地,长20公里。上游流程9公里,称龙丛源水。出丛山关进入下游,称金沙河,下游流经界水村、黄土坎、金沙村至38号桥与戈溪河汇合,先后有石门坑水和起坑坞水注入。

戈溪河发源于和阳乡太子山西麓,长22公里,支流多,水网密集,水量丰富,为宁国西律河河源。比降18.9%。流域内崇山峻岭,水系如张开之摺扇,广布于县境东北部。西南流转西北流,经和阳坞、石门口、汪家店、戈溪、大河口等村,先后纳涧溪、桐源河、中坞水、兵坑河等支流,至38号桥与南来之金沙河汇合,北流入宁国。

4.旅游资源及文物古迹

金沙镇文物古迹比较罕见,宁国县志记载的梅家洞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了,位于绩溪县金沙乡北部的阳乐坞山腰,离县城35公里。传说宋朝金沙一梅姓大户得罪了朝廷,被降旨灭族,梅家300余口避匿此洞,为官兵侦悉,全部斩杀,后人遂称此洞为梅家洞。洞口呈拱形,高3.5米,宽2.5米。洞壁似用大小不等的黑色砖块砌筑,缝间有钟乳溢出,似石灰嵌缝。洞有四进,第一进特大,拱顶高约7米,宽近4米,深36米,拱顶和洞壁有钟乳溢出,如蟠龙走壁;通过长约2米、径30厘米的小窦,便为第二进,为瓶状圆洞;再匍行经7米长的窄道,进入第三进,此进似两个葫芦合并,中有圆门相通;第四进为曲肘形,内洞容积不大,仅可容10多人。四洞之间有窄窦相连,形同莲藕。

石镜寺遗寺位于金沙村东北2公里乌焦山山脚。寺址3亩方园,用十多座石拱桥连砌小溪两岸而成,泉水从址下桥洞潺潺流过,人可在溪水中直立行走。屋已倒塌,但西南角山脚丈许方园石镜尚在,虽数百年雨水风化,裂痕斑斑,仍可照出人影。址北有一峡谷,两岸峭壁如削,壁上苍松峥嵘,谷深处有一条丈许瀑布。

38号桥下的戈溪河水质清澈,河床有金沙,但人工开采已经比较大。

将军坑也是金沙镇的一个古村镇遗址,相传此地乃是古代屯兵之地,而此村出过一名将军,故由此得名。

黄土坎界水村东山,现有一观音庙,每年农历的三、六、九月的十九日,有许多信佛之人前往烧香,并取圣水。

三、历史沿革

金沙自古就是徽宁古道(徽州府至宁国县)的必经之地,位于县境北部,北连宁国,西北接旌德,丛山关下金沙河两岸及大河口以下,原属宁国县,1956年1月划入绩溪。兵

坑村,中坞村原属绩溪。1958年以前称乡人民政府,1958年实行(改)人民公社,1981年4月试点人民公社改乡人民政府,1999年4月由金沙乡改金沙镇人民政府。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金沙镇是外域文化和内部文化的杂交,传统文化不厚重,领域百姓多数从湖南、湖北、安徽合肥等地迁入,素有“九省十三市”之称谓,且50年代除兵坑、中坞外,其余属宁国。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心理背景,百姓们相互聚居。

四、城镇特点与问题

1、城镇特点

(1)金沙镇沿215省道带状发展,是典型的省道经济型城镇;

(2)金沙镇位于绩溪县最北部,受相邻地区的影响和辐射较大,具有移民城镇的特点;

(3)金沙镇现状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导,绿色食品加工和材料加工业发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

(4)城镇用地受地形限制较大,境内现有皖赣铁路、215省道、绩扬高速公路(规划中)等过境通道,对外联系便捷。

2、城镇问题

(1)虽然近年来金沙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产业间横向联系不足,城镇发展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2)金沙河和戈溪河对镇区用地发展影响较大,镇区防洪排涝问题严重;

(3)金沙村的村庄整治与改造迫在眉睫,但是村庄用地有限,环境问题突出。

(4)金沙镇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处于徽派文化影响的范围内,但在城镇建设方面徽文化体现不是很明显,金沙镇文化具有明显的外来性;

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八、九十年代,金沙就以乡镇企业多,并且盛产茶叶、蚕茧、木头、毛竹等在全县享有盛誉。2004年7月,金沙镇被市里确定为乡镇领导体制改革的试点乡镇,在全县率先进行了改革。把好绩溪的北大门,是摆在金沙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镇党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开门纳谏、博采众长,集中群众的智慧,研究确定了以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金沙镇产业定位比较明晰,工业化结构比较高。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900万元,比2005年增长48%,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34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6379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87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650元,比2005年增长7%。

金沙镇历年经济收益分配情况一览表(万元)

2007年,金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同比增长8%。

1.农业发展状况

金沙镇是典型的山区镇,全镇耕地面积4315亩,山场面积151617亩,其中茶园450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近1/3,滨川雪芽、障山野茶蜚声省内外。桑园1900亩,竹笋两用林7000余亩,山核桃3800余亩,是绩溪县主要的用材林基地和茶叶产区,形成了用材林、茶叶、笋竹两用林、蚕桑四大主要产业,另外还有其他种植业、养殖业等。

全镇已形成了以水稻、油菜为基础,茶业、山核桃、蚕桑、笋竹两用林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2.工业发展状况

金沙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具备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条件的有5个。①绩溪县康达砩石粉厂,2000年,由镇政府招商引资引进浙江外资企业“金莹公司”投资79万元,于2005年10月竣工投产,从2005年10月至今企业一直正常生产。2006年1-4月,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23.7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82.76万元,上缴国税26.1万元,上缴地税2.44万元,预计今年全年可完成工业产值700万元以上。②绩溪电线电缆厂,2001年注册成立,2005年来工业企业产值达500

万元以上,2006年1-4月工业产值达205万,预计全年达500万元以上。③金莹公司:2000年由镇政府引进浙江外来企业投资79万元,在金沙村扬坞建立了两条莹石粉生产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金沙镇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金沙镇金融机构有信用联社1家,工作人员5名,设经济发展办公室。

金沙镇商业主要分布在金沙村215省道两侧,兼有菜市、肉市、小饭馆和超市等服务网点,以个体经营为主。商业服务有四个集中区:金沙镇区的省道两旁,38号桥的三叉路口,五丰坡与横山下交界处,黄土坎村的省道两旁。另外饭店(包括餐宿一体的小型宾馆)共有6家,小型超市有5家。

4.各项社会事业

(1)学校:金沙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职工人数72人,学生624人,村级教学点5处。

(2)科技:金沙镇有农业服务中心一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改造。

(3)文化娱乐:金沙镇设有农家书屋一所,为安徽首家农家书屋。

(4)医疗卫生:金沙镇现有医院1所,其余各村设有医疗点。

六、人口及面积概况

2006年末金沙镇全镇在籍人口为86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51人,占总人口数的4.1%。从历年人口变化中可以看出,由于外出务工人数的逐年增多,金沙镇每年净增人口为负增长。各人口现状及对比图表如下:

七、村镇体系现状

1.现状村镇体系分级

现状村镇体系分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

(1)中心镇:即绩溪县金沙镇

(2)中心村:5个中心村,分别是金沙村、38号桥村、黄土坎、兵坑、中坞。

(3)基层村:79个自然村。

2.村镇建设

金沙镇村镇集中在215省道和兵坑公路沿线,村庄规模较大,数量较多。镇区在原金沙村基础上形成,建成区人口2738人,面积10.83公顷,38号桥村与镇区几乎连为一体。进入新世纪以来,金沙镇村镇建设发展迅速,沿215省道已基本形成工业走廊,新建了一批公共建筑。城镇建设由沿线发展逐步走向集中成片发展。

3.现状村镇体系分析

由于金沙镇处于中山、低山、丘陵区,因此,其村庄布局和城镇发展的特征基本沿交通干线呈轴线型发展。其中,沿215省道及皖赣铁路的中心村有3个:黄土坎、金沙村、38号桥村。延215省道及皖赣铁路的自然村有27个。

从村庄整体分布来看,由于地形限制造成村庄沿南北轴线发展为主,横向联系不足。金沙村为镇政府驻地,加上皖赣铁路在此设有二级站一处,交通优势明显,周边工业相对较为密集,是镇区内工业中心。

八、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交通设施

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镇域内公路网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镇域范围内东西向交通联系薄弱。金沙镇对外交通联系有215省道和皖赣铁路,215省道长13.4公里,路幅宽9米,沥青路面,为三级公路,现状可以满足金沙镇南北向的交通及过境交通的需求。现状215省道金沙段金沙镇西南侧收费站的设置对本镇域内过往车辆形成一定制约。而村与村之间联系的乡村道路则多为枝状尽端式。目前乡村道路基本实现了路面硬化,平均路宽4~7米。

金沙镇西侧交通联系主要为关深公路,有观音桥至新坑;东侧交通联系主要为兵坑公路(兵坑口桥至兵坑)、大上公路(大河口至上坞)和曹木公路(曹龙至木勺坞),其中兵坑公路为镇域东侧又一条南北向重要联系通道。

镇区内现有一个临时停车场,位于镇政府门前右侧,每半小时有一班至县城的客运班车。

2.供排水设施

金沙镇区依靠高山蓄水池供水,供水水塔位于金沙学校北侧山体,最大蓄水量为80吨,最大日供水量为200吨。供水管线敷设各自为政,重复埋设的现象较为严重,管材主要采用聚丙烯PP塑料管材。

金沙镇镇区内污水没有统一收集方式。雨污合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于金沙河,对河道造成一定的污染。金沙河河床比较高,几乎每年梅雨季节都会有洪水,排涝问题很严重。

3.电力设施

金沙镇现有位于黄土坎(四七一处)35千伏变电站一所,装机容量4500千瓦,负担整个金沙镇的用电。镇区共有专用变压器2台,公用变压器9台,供电电压等级为10KV、380V、220V。镇供电所担负着辖区内由高低压线路及配变的维护、农电管理和电量电费的抄核收缴等各项工作。

4.燃气工程

金沙镇镇区现没有液化气站,38号桥、金沙、黄土坎三村布置有沼气池工程,大部分农户均通过沼气池供气,基本能满足本户需要,其余使用木柴、煤、电。

5.电信、邮政设施

金沙镇现有电信支局两处,分别位于金沙镇信用社旁和金沙学校旁,有完善的电信服务系统,服务整个乡镇行政区域。电信主干和支干在镇区采用架空式铺设。镇区现设有移动营业厅一处,另有信号发射塔六座。在镇区信用社旁公路处设有邮政所一处,邮政种类包括电报、信件、包裹等。

金沙村东侧山脚下沿线有下埋军用通信光缆一根,军用光缆两侧5米的范围内禁止取土、挖沙。

6.消防防灾设施

全镇均无人防设施,没有山洞或类似的地下设施。

全镇建筑均无防震要求,新建房屋和老建筑的防地质活动能力较弱。金沙镇全镇均无消防站,且老城区住宅之间间距较小,基本无消防通道,更增加了消防难度。

7.环卫设施

目前环卫设施仍然缺乏,垃圾清运体制初步建立,但需完善、巩固、提高。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位于金沙火车站货运站场后侧的山坳。

8.广播电视

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基本覆盖各行政村。村镇广播系统还不完善。

9.殡葬工程

金沙镇开展殡葬整治工作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广泛宣传,攻坚克难,殡葬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2007年8月13日,该镇平毁空坟72座,占任务数的80%;实坟绿化完成325座,占任务数的65%,同时完成56个村民组村级公墓(集中墓葬区)的选址工作,申报核批村级公墓(集中墓葬区)41处,金沙镇依法有序的新型殡葬管理机制正逐步建立。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在充分考虑金沙镇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条件,本着合理规划、稳定发展、优化环境、突显特色的宗旨,以历史和发展的思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研究布局形态及其发展机制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镇,努力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规划原则

1 远近结合、上下衔接

在充分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解决近期建设中的问题,同时考虑到远期发展的多种可能,使规划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充分吸收上一轮规划中的合理部分,结合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对规划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2 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规划既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又与实际密切结合,切实可行。

3 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引导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全面考虑、突出重点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应依据国家相应规范和现状情况,着重研究解决城镇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主要问题。

5 战略优先、立足区域

从金沙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区域比较分析,合理确定金沙镇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三、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3. 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 《绩溪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

6. 《绩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7. 《绩溪县新农村规划--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0)

8. 《安徽省绩溪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

9. 绩溪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0. 金沙镇历年统计年鉴

11. 国家、省、市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五、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是指城镇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金沙镇镇域规划范围为全镇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08平方公里,本规划称“镇域”。金沙镇中心镇区规划范围0.25平方公里。本规划称“镇区”。

“大镇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北至38号桥,南以前坞村为界,控制区总面积0.52平方公里。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一、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

1.发展条件的利弊分析

(1)发展的有利因素

①地理位置

金沙镇位于绩溪县域的北部,与宁国市毗邻,为绩溪县与宁国市经济结合点。

②交通条件

现状215省道和皖赣铁路纵贯金沙镇,为金沙镇对外交通的主要联系通道。随着绩溪城镇群高等级公路网络的快速建设与发展,金沙镇仅依靠省道和铁路为对外通道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据有关资料,规划中绩扬高速的建设将使得金沙镇与外部联络、物资沟通渠道更加便捷,辐射范围也更加广泛。

③产业特色

金沙镇农林业基础条件较好,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林产业逐年稳定增长,特别

是茶叶生产,平均年产干茶180吨。工业近年增长迅速,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及新型材料工业的诞生,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

④环境资源

金沙河从镇区东面穿流而过。金沙河发源于校头乡东坑山南麓,镇域内河道长20公里。镇内山体植被覆盖率高,山水交融,生态质量与景观环境良好。

(2)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金沙镇距县城28公里,与绩溪县城距离较远,受绩溪县城经济辐射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沙镇经济的发展。

②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③人才及资金不足,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发展要求,且近年来劳动力流失严重。

二、镇域体系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根据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结合绩溪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本次规划期内的发展战略目标为:

立足现状,发展提升各产业,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加工业和物流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农业和果树园经济为基础的地方经济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把金沙镇建成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生态园林城镇。

2.城乡统筹目标

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重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科技兴农、富农路线,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推进文教卫体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一系列基本国策。

3.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近年来GDP年均递增20%,到2012年GDP力争达到2.0亿元,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远期GDP年均递增10-12%,到2020年GDP力争达到3.5亿元。

(2)经济结构:三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再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材料加工等工业经济,完善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探索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城镇化:形成由中心镇、中心村和自然村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远期城镇化水平达35.5%左右。

(4)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7%以上。

(5)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工业发展目标

金沙镇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协调发展,工业基础较好,多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主要企业有皖南大鹏股份有限公司、山里佬股份有限公司、山和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康达砩石粉厂等。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和材料工业等已成为金沙镇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镇域现有产业结构特征,即传统产业基础良好、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迟缓,规划重新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壮大中心镇产业结构,从而推进全镇城镇化进程。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由现在的一、二、三产比约2:5.4:2.6,达到未来的2.2:4.5:3.3的合理水平。

(1)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积极发展可持续工业产业,在提高现有工业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引进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的产业,进行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3)发展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优化等级结构。

2.产业布局优化

一是优化强化工业。充分利用金沙镇的交通优势,在镇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组团,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逐步实现工业入园,集中建设,加强工业企业间的横向协作和纵向带动作用,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大力发展可持续工业产业,节能、高产双管齐下,提升整体产业结构水平。

二是巩固农业。进一步发展山竹、茶叶、蚕桑、山核桃等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仓储业。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收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加强镇域内铁路、高速公路等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

四是城镇建设。加快镇区城市建设,提高镇区的服务水平,体现镇区的综合服务职能,提高金沙镇城市化水平。

四、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镇域总人口预测

(1)镇域人口现状分析

2006年末全镇在籍人口为8601人,其中非农人口为351人,占总人口数的4.1%。自1974年起,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稳定,目前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左右。近年来由于人口外出务工,金沙镇人口已经连续6年出现负增长。

(2)镇域总人口预测

经分析镇域历年人口变化因素主要为机械增长,因此,确定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为2‰,机械增长率为-5‰;2020年自然增长率指标控制在1.5‰,机械增长率按-3‰,则镇域人口规模为:近期2012年总人口8472人,2020年总人口约8447人。未来几年随着镇区经济的建设,机械增长率的负值高峰将会有所缓解。

(3)镇域各基层村人口预测

镇域基层村历年人口变化因素主要为自然增长,近期综合增长指标为5‰,远期综合增长指标控制在3‰,适当考虑流动人口因素。中心村人口规模为800-1100人;基层村人口规模为300-800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金沙镇现状城镇化水平为4.1%,根据《绩溪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城市化水平预测,金沙镇2012年城镇化水平为14.3%,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35.5%。

金沙镇城镇化水平预测表

五、镇域体系规划

(一)镇域体系规划的总体思路

1.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基础上改善增长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改善,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资源,特别是节约用地。

2.从区域角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

正确认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认识人口的集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区域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处理好城镇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处理好金沙镇与绩溪县县域的协作发展关

系,搞好区域层面的经济合作和投资建设,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正确处理金沙镇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安排好城镇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序,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3.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城与城、乡与乡、城乡之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达到区域资源合理分配,基础设施、社会公用设施共建共享的目的。促进镇域城镇体系合理健康发展,带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4.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市场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城市发展及经济特性非常强的空间资源来说,起着基本的调控作用。政府部门应当针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公共干预,以控制其过度竞争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倾向,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空间与社会资源,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

(二)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城镇发展分区,综合考虑城镇经济社会基础、综合发展条件和趋势,确定镇域城镇体系等级划分为三级。

按镇域体系规划分为三个等级规模:一级为金沙中心镇区,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人口集聚,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到0.3万人;二级为黄土坎、金沙村、38号桥、中坞、兵坑二级中心村,中心村总人口为0.08万人。三级为基层村。

(三)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城镇的职能结构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密切相关。根据绩溪县生产力布局,城镇职能将多样化,突出各自特点;同时注重城镇职能间的相互补充与协调。根据绩溪县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资源潜力,确定县域各分区基本职能类型如下:

职能类型:中心镇区是金沙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中心村是若干基层村的中心,配有一定的公用设施,以居住、工业园、物流产业功能为主,农林特产品加工为辅;基层村作为农户的就近居住地,远期可以在种植大户的基础上创办一些家庭农庄,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金沙镇镇域体系结构一览表

注:中心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85平方米计算。

金沙镇村庄规划情况表

(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以215省道为主轴线,结合镇域产业布局形态和道路交通结构,形成“一带两区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带”:沿215省道布置建设各种产业集聚带;

“两区”: 215省东西两侧,位于新坑、起坑坞片区的果蔬园及生态养殖经济区和位于兵坑、西直坞片区的山林经济区;

“三组团”:沿215省道建设三个功能组团,分别为黄土坎加工工业组团、38号桥加工业及物流组团、中心镇区组团。

规划以镇区为全镇的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服务产业,优化镇域产业结构。

中心组团的南北两侧依托215省道和皖赣铁路的交通优势,分别布置两个加工工业组团,建设两大生态工业园区。由于五丰坡村紧邻宁国市,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又处于规划绩扬高速公路鸿门出口位置,交通区位优越,适合发展仓储物流业及加工业。

在现有农林资源的条件下,在镇区东西两侧分别布置山林经济区和果蔬园及生态养殖经济区。山林经济区,主要发展竹子、茶叶、苗木等林业作物;果蔬园及生态养殖经济区主要发展蔬菜、水果、木耳、北瓜,山核桃等果蔬菜产品,打造规模种植及发展生态养殖。

(五)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积极发展区域

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位于镇东部人口密集区域,该区域已基本形成了沿215省道为轴的产业带。

措施:该区域内城镇村庄要率先实现现代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

土地利用和镇区、村庄建设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对居民点建设的要求。金沙村、黄土坎、38号桥、中坞、兵坑中心村和重要基层村按组团规模,采用保留传统居住建筑的集中建筑形式;符合徽州传统民居风貌的景观规划要求和山水自然生态环境景观系统规划的要求;中心村参照建制镇标准进行配置,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水平。

中心村及沿省道215线可视范围新建建筑必须按徽派建筑风格要求规划建设。

2.禁止发展区域

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范围及复垦区;林地及国家级、省级生态林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主要水源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区域;环境功能分区;地质灾害点等。

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复垦区:严格按照《安徽省绩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

(2)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林地:现有的村庄应根据规划搬迁或控制发展规模。生态林地主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核心,提供生态保障。

(3)主要水源保护区:村镇饮用水水源及供水设施保护区内,控制农田、林地的化肥、农药施放量。

3.控制发展区域

范围:除两个区域外的其它地区,位于金沙镇域东西两侧,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的区域。

措施:规划建设按村镇规划标准实施。

(六)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

镇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镇域体系规划统一标准配置各项服务设施,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按等级结构配置,以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结构控制。镇域基础设施规划应从县域出发并与金沙镇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1. 镇域道路交通: 215省道和村镇公路构成了金沙镇主干公路,村级道路则以215省道为主轴,呈树枝状蔓延伸至各中心村和基层村。道路建设应加强中心镇与中心村以及各中心村之间的交通联系,使整个镇域内部网络呈辐射状布置,并提高道路等级。

2. 规划要点:以215省道为主骨架,加强各级公路建设。近期内完成中心镇镇区范围内215省道路面全面改造工程,道路宽11米,规划金沙镇乡道,道路宽7.5米;其余乡村道路均达四级公路的要求,道路宽6米。2010年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镇中心设五级客运站一个,长途停靠点一个。

3. 镇域给水:金沙镇区生活用水分别接乌交山水库和庄坑坞水库来水,日供水量可达200吨以上。农业灌溉以山溪水、水库塘坝蓄水为主。

4. 镇域排水:金沙镇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统一排放至规划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对于各中心村、基层村,可以进行分区排水,生活污水经生物沉淀处理后排放。部分基层村在人口密度不大,水体、农田吸纳能力容许的条件下,采取雨污合流制。

5. 镇域供电:保证村村通电,近期由黄土坎35KV变电所供电,远期在38号桥附近另外规划35KV变电所一处,提高供电能力。同时,规划进行线路改造,降低线损,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 镇域电信、邮政:镇域各村已开通程控电话,规划远期电话普及率60部/百人,扩

大移动电话网及无线寻呼网的覆盖范围。中心村增设邮政营业点。

7. 广播、电视:现镇域内有线电视基本覆盖,远期入网率100%。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工作用房,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转播。

8. 镇域环保环卫:规划建议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在全镇范围推广沼气化。保护水资源,对水库资源及其流域水体进行保护。周边河流、水塘严禁排放工业污水,控制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耕作施用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9. 镇域防灾规划:加强山体丘陵的水土涵养林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以及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沿河加强堤防建设,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10. 公共墓地规划:各村设置集中墓葬区,远期在金沙镇镇区外设置公墓,原则上墓地位置需位于沿线公路和铁路两侧视线范围200米以外,规范丧葬行为,节约用地。

六、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村庄布局要体现集聚发展,符合金沙镇总体规划要求,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试点示范、产业推动、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二建”(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特色产业基地)、“三保”(保古建筑、保古道、保古树)、“四清”(清河塘、清路障、清废弃物、清柴垛)、“五改”(改建筑风貌、改殡葬、改灶、改路、改水)为切入点,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产业建设、村庄规划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整合自愿、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二)规划原则

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推进,提升村庄建设管理水平。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村庄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防止强行推进,避免城乡一样化。

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行政村整治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和徽派建筑,体现新农村风貌。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导,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建房,实现集体节约使用土地,降低人均公共设施配套成本。加强建设管理,搞好行政村,完善公共设施,引导独立农户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

(三)村庄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寻求适合金沙村特点的发展契机,使之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以及蚕养殖及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社会目标:保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切实改善生活居住状况。

3.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整治村容村貌,完善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水平,确保房屋质量安全,改善住房功能。同时注意建筑的文化内涵,保证村庄风貌的统一完整。另外开发利用沼气,推广应用农村住宅节能技术和太阳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第四章镇区建设规划

一、镇区概况

1.地理位置:金沙镇区位于金沙镇域中部的金沙村,金沙村现状建成区面积11.4公顷,是镇政府所在地。

2.自然条件:金沙镇区四面环山,金沙河从金沙村南侧自西南流向东北,在金沙村北38号桥村与戈溪河交汇,河流两侧山体植被茂密,环境优美。

金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干湿润区,四季分明,光照适宜,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降水量在1400-1700毫米之间,一年中4-7月份降水量最多,春夏雨量大大超过秋冬雨量,常出现夏洪秋旱的现象。

二、大镇区建设现状

1.大镇区人口:大镇区是指现状金沙镇和38号桥村的范围。大镇区人口共1305人,其中金沙村现状人口682人,38号桥现状人口623人。人均建设用地91.6平方米。

2.现状用地组成及规模:大镇区建成区主要由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水域等组成。建成区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平均宽200米,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11.9公顷。

①居住建筑用地:现状居住建筑用地占地面积5.44公顷,占总用地比例45.5%,人均用地54.4平方米。建筑密度较低,居住建筑质量较好,多为近年新建二至三层住宅。居住用地未形成组团,多沿镇区主要道路(开发路)分布,与商业用地结合较为紧密,部分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夹杂。根据镇区未来规划发展要求,需整合并增加居住用地,形成组团。

②公共建筑用地:占地面积3.72公顷,占总用地比例31.2%,人均用地37.2平方米,由卫生院、信用社、邮政所、电信营业厅、中小学、幼儿园、行政管理机构、商业服务等机构组成。

③生产建筑用地:占地2.12公顷,占总用地比例17.7%,人均用地21.2平方米,目前工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主要沿215省道布置,与商业、居住用地混杂。工业企业主要以木材加工、茶叶加工为主,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但用地较为零碎,不利整体发展,部分工业需要改造整合,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技术先进制造业靠近。

④道路广场用地:占地面积0.28公顷,占总用地比例2.4%,人均用地2.8平方米,目前镇区道路骨架系统主要是沿贯穿镇区的215省道两侧发展,但未形成完整的路网体系,存在一些断头路,亦缺乏必要的市民活动广场。

⑤市政设施用地:占地面积0.34公顷,占总用地比例2.9%,人均用地3.5平方米,由供电用地、邮电设施用地及其它公用设施用地组成。

⑥水域:主要为流经镇区东部的金沙河,水量较为充沛,河流两侧景观良好,可加以利用。

3.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系统:镇区道路骨架系统基本为枝状,215省道横穿镇区,是镇区的主要道路,现状路面状况较好,能够基本满足使用需求。但镇区内其他道路多为尽端式道路,不能满足交通量增加以及过境交通要求,根据未来发展规划,须对镇区道路进行系统规划。

镇区西侧为皖赣铁路,在金沙村北侧设有二级车站一处。

各路街现状一览表

(2)给水排水系统:镇区水源依靠乌交山蓄水水塔供水,最大供水量为200吨/日,从镇区发展来看,给水管径过小,供水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城镇进一步的发展需要。镇区几乎没有排污管道,污水不经处理就地排放或直接排入金沙河,对金沙河水体有一定污染。

(3)电力电讯系统:镇区的供电由金沙35kV变电所接入10kV线路,镇区电网多采用架空沿道路敷设,线路呈枝状,镇区现有专用变压器2台,公用变压器9台。目前镇区的电力系统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工业及城镇发展的需求。

镇区电信系统较为完善,电信主干和支干在镇区采用架空式铺设,全镇均采用数字程控设备,镇区现有移动、联通基站共六个。

三、规划的思考

1.如何对镇区功能进行准确定位。从区位现状和生态的角度出发,金沙镇适宜以吸引外来投资为主导、内部改造为目标的整体发展思路。但是基于目前镇区建设形态线长、面宽,工业建设初具规模的状况,总体布局应重点解决好多点投资、多点建设的状况,尽快形成整体框架。

2.镇区多主体开发的现实必然影响各开发主体的利益,为使规划能结合镇区开发现状,遵照道路建设最便捷、基础设施配置最节约、城镇整体形象最易形成的原则,如何在强化金沙镇整体性发展的同时协调各开发主体的利益将是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3.金沙河以及山体的保护与建设用地的冲突。镇区内金沙河贯穿南北,山体延绵,给路网布局和用地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成为规划的一个难点。

4.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道路、水电设施的不完善将成为制约镇区发展的瓶颈,如何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整改,成为保证镇区顺利发展的关键。

5.开发所带来的失地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镇区内居民多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小。镇区的开发将带来一定的失地居民,如何解决这些文化层次不高、无法在镇区内部安排工作的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将是保证镇区安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6.如何保证镇区发展按照规划目标实施。由于城镇建设需要资金量大且建设周期长等方面的问题,镇区需要分阶段逐步发展,因此如何将实际管理与规划有机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既满足镇区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又使镇区的发展具有较强连续性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7.215省道贯穿本镇区,是镇区主要道路,也是城镇发展的重要轴线。如何在保证镇区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的城市空间的同时,保持其作为一条交通干道的快捷畅通是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8.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既服从金沙镇功能上的合理性又满足建设上运行的经济性,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条件分析

1.发展的有利条件

(1)镇域内 215省道和皖赣铁路沿线轻工业建设基础好,初步形成规模,且交通便捷,加快了城镇的工业聚集速度,为做大产业经济核心区奠定了基础。

(2)近年来,随着加工工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沿215省道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镇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现状农业基础良好,为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镇区处于山区狭长谷地,受河流、公路及两侧山体的影响,镇区可建设用地容量有限,建设空间的拓展受到较大制约,需跨河发展。

(2)镇区四周被天官地、前坞、新庄、观音桥等村落包围,沿215省道和金沙河两岸呈带状发展。

(3)镇区内现状基础设施系统不完善,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对金沙河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利于镇区内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发展战略

1.发展区域经济,城乡共同进步

金沙镇是由金沙、38号桥、黄土坎、兵坑、中坞五个行政村组成,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各村发展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本次规划就是要将各行政村融为一体,从整个镇域开发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出发,实现与整个绩溪县的区域协调和城镇的工业用地开发、物流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全方位整合。

2.加快城镇发展,增加集聚功能

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适度增加,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

3.改革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开展乡镇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完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构建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上下联通、城乡接轨的社区服务网络。

4.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金沙镇依托产业带发展的战略,必将使得城镇的各项建设与市场需求产生碰撞,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规划的科学性目标。规划必须使城镇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的同时,更应使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镇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二)建设目标

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加工工业和仓储物流业为主体产业,以加强城镇建设为核心,以培育市场体系、改善投资环境为目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拉大框架,立体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为主,改建为辅,分期实施,逐步配套,使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

六、城镇性质与规模

(一)城镇性质

金沙镇在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等方面都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是地方性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为镇域内商业、集市贸易中心和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同时又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是各类工业、手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小型建材和农机修理为辅的工业集中地。金沙镇农林资源丰富,笋干、蚕茧等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镇域内现状有215省道、皖赣铁路纵贯全境,对外交通联系便捷,规划绩扬高速的建成将进一步凸显金沙镇的地理区位优势,促进物流仓储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绩溪县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及金沙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镇性质确定为:绩溪县北部以加工工业、绿色食品、仓储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重点城镇,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城镇规模

1.人口规模

镇区2005年底户籍人口682人,常住人口约为900人,根据综合增长率法和城镇化水平预测,考虑到户籍制度的改革及农业人口的就地非农化的转变,及近年来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机械人口的大幅增加,以及县域体系规划的预测,综合确定镇区人口规模为:2020年:3000人。

分析依据主要有以下可能因素:

①农业劳动力的就地非农业化

首先,应该看到,人口迁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口迁移的方式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对应,因而受到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人口迁移的主体。由于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地非农化成为主要的转移渠道,小城镇则成为吸纳迁移人口的主要去处。即农业劳动力首先就地实现产业转移,然后进行空间转移,分阶段地完成城市化过程。这也是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趋势,这样即避免了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过度集中,缓和了城市人口增长对现有城市内部结构造成的压力,又有利于小城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促进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②外来农业人口的本地非农业化

金沙镇加工工业和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金沙镇的城镇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金沙镇来说,尤其绿色食品的加工,既有传统基础,同时远销

国内外,对于整个区域有着很强的辐射力。随着绩扬高速的建设,其区域交通能力得以增强,工业、运输两大经济强项必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结果必将吸纳更多的外来就业人口。由此看来,金沙镇今后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工业、商贸、运输业的发展引起的机械增长,这里面既有市场化的作用,更有绩溪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城市建设发展格局的调整与金沙镇的发展带来的政策机遇。

由于金沙镇今后的人口增长主要靠机械增长,以及由于户籍制度改革而可能带来的新的自然增长,而这一增长规模虽然依赖于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加大,但它又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既有总数的不确定性,又有结构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而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把握性与可操作性,主要采用了“规模规划法”,综合估算出一个理想的人口规模状态,即2020年3000人。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关的用地规模和理想布局形态。

2.用地规模

镇区现状建设用地(除去水面、农田以及暂不宜建设的地域)面积为11.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91.6平方米。

2020年规划人均用地指标85m2/人,规划人口3000人,镇区用地发展规模为25.69公顷。这一指标主要考虑到镇区现有的建设格局、用地条件,以及产业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和用地要求等因素。

七、建设用地评价及发展方向分析

规划用地评定是以规划用地作为基础,综合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来鉴别各类用地是否符合规划与建设的需要,经评定,规划用地共分三类:

1.一类用地:指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项设施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须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镇区现状建成区内所有用地均为一类用地。镇区东部和北部及中部宜发展居住、公共建筑、工业等用地。

2.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主要分布在基本农田与山体结合部,占总用地面积比例较少。

3.不适宜建设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即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以特殊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作修建的用地。周边山体、金沙河、基本农田等用地均属于此类用地,规划需保留自然山体形态,开辟为城镇公园用地,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

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1.向南发展:金沙镇现状主要沿215省道两侧建设,在金沙河北岸发展,但北岸用地有限,新镇区的建设应当跨越金沙河(河道平均宽约25米)向南发展,南部用地平整,地质条件良好。

2.向东发展:目前镇区东部用地条件良好,可进一步跨河发展,地势平坦,沿河集合绿化景观设计,有利于营造环境优良的宜居城镇。

八、用地布局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金沙镇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域,其功能布局与交通、市政规划、生态环境等均与周边城镇有着密切联系,故规划中必须坚持区域的观点,打破条块分割,从全面综合、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城镇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发展方向。

2.科学性原则

遵循城镇发展和产业开发的内在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金沙镇。

3.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又要立足现实,考虑建设开发的实际可操作性。此外,本次规划还应尽可能保持适度弹性,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开发土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规划结构

以镇区为中心,顺应镇域的用地形态,形成"一河两片"的空间结构。

"一河":以金沙河为中心发展轴,沿河规划布置滨河景观绿地,形成城镇主要景观轴线和生态廊道;

"两片":沿金沙河东西两岸形成两个发展片区,西侧发展片区主要依托过境公路215省道,发展商业、金融贸易等,同时沿金沙河布置商住片区;东侧发展片区用地沿金沙河展开,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以商住用地开发和行政办公用地为主。

规划以镇区为全镇经济的核心,通过产业的聚集和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接力和扩展,形成联系紧密、有机互补的城镇空间结构。

(三)规划布局

1.居住建筑用地

镇区居住用地主要在镇区东西两侧沿金沙河两岸进行布置,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3.31公顷,人均44平方米,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0.8%。

(1)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采用居住组团级。

(2)居住组团的布置可充分利用金沙河及周边山体的自然环境,形成富有山水特色的新镇住宅小区。建议在建设新区的同时,注重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化,引入社区管理机制,提高建筑层数,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3)镇区内农居点的改造以土地置换的方式,按照整拆整并的原则在居住用地内集中安置。

(4)居住配套设施:居住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沿街布置,部分保留现状,部分新建,包括商业服务、市民广场、文化娱乐、医疗网点、管理服务和社区公园等。居住组团中心包括社区服务及组团绿地等。

配套规划教育设施一览表

(6)住宅建筑形式:居住建筑以低层和多层住宅相结合,建筑风格采用徽派建筑。组团内部结合水体、绿化组织各具特色的徽派民居风貌。建筑色彩建议采用暖灰色调。建筑物应尽量南北向布置,沿街住宅底层的一部分可用于公共设施如组团商店、文化站、物业管理等。

2.公共设施用地

镇区内现状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本齐全,但规模小、档次低,大多设施均沿215省道布置,与过境交通相互干扰较大。从现状发展来看,沿街杂乱布置公共设施,造成了设施的浪费和不合理的服务半径。

(1)规划原则

①以创建符合中心镇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形成规模等级合理的各级服务体系。

②以更新手法,集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服务质量。

③建立新的行政中心,通过新中心的设立,从根本上实现城镇资源、设施全方位整合的目的。

(2)规划结构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在强化中部核心区基础上,形成“一带两心”的布局结构。

“一带”:沿215省道形成的城镇级别的商业、金融业、行政办公服务带。

“两心”:指跨越金沙河发展的南北两个片区,形成两个公共服务中心,南部主要为次一级商业服务中心,北部主要为新的行政办公中心和配套商业中心。

规划“带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按居住区级配置,主要沿215省道设置,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行政管理、商业、金融业、旅馆业、信息业为主,配置为居住区配套的文化站和卫生院。

①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布局在“带状”公共服务设施中部和跨河北部行政办公中心,为金沙镇区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其它政府部门的派驻机构。

规划行政办公总用地0.68公顷。

②商业金融业用地

镇区商业金融业用地集中在沿215省道两侧布置。

居住组团级商业服务业用地结合小区中心设置。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2.07公顷。

③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结合镇政府的搬迁,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建筑设施设文化活动中心一处,同时保留原有金沙农家书屋,共占地0.22公顷。

④医疗卫生用地

保留现有的卫生院,规模12床,占地面积0.28公顷。

同时进一步完善便民型医疗保健网络,城镇社区内建计生服务站一所。

⑤设计引导

镇区公共建筑总体风格应体现徽派风格,形式与功能性质相吻合,标志性建筑及节点建筑要富于变化,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提高镇区的空间视觉效果。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4.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5.5%。

3.工业建筑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位于北部金沙河与戈溪河交汇处,产业主要以加工工业为主,控制二类工业,禁止有污染的三类工业。工业用地划分适宜于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操作,适应各种类型投资商的要求;各用地在可达性和使用公共设施的机会方面尽可能均等,保证每块工业用地能进行较合理的交通组织、空间布局。

(1)用地布局:规划工业用地依托现有215省道,沿省道形成生态工业组团,不断完善工业区的用地调整,形成园区规模。

(2)工业区建设要求:金沙镇在产业选择上应对入区企业设定一定的条件,以量化的环境、规模和产业指标为门槛。重点在于对镇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升镇区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有选择地接受国内外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的转移和入驻。

镇区的产业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a. 兼顾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

b.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

c. 依托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

d. 环境准入:镇区的发展应着眼于长远的角度对进区产业设定环境准入门槛,杜绝环境污染,维护镇区的景观形象。

根据以上原则,镇区工业门类的选择上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外向型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加工业的生产经营为特色,形成绿色食品、蚕茧、木材加工等为主导产品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产业。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4.72公顷,占大镇区建设用地的29.8%。

镇区用地平衡表

2006年规划区现状人口682人,2020年规划人口约3000人。

大镇区用地平衡表

4、城镇区开发强度分区规划

根据金沙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和环境发展要求,提出镇区各类建设用地地块划分方法及建设强度指标控制体系。

4.1用地划分控制

根据金沙镇区功能布局结构、道路骨架、地形地貌特征等及城镇与绩溪县城主城区的关系,对用地采用相对独立的编号进行划分。在控规阶段以镇区功能分区边缘路、绿带为界,将镇区划分为几个大区,每个大区以镇区主干路和次干路为界,划分为若干个街区,分别记为按控规标准编号,每个街区以城市支路和山体、水系为界,划分为若干街坊,每个街坊按单位用地界限划分为若干个地块。

4.2地块控制指标及其确定

地块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其中规定性指标10项,指导性指标3项。前者是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管理时必须遵循执行的指标,后者是供设计者和管理者参照执行的指标。镇区地块指标的确定在参照绩溪县城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镇区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镇区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相互均衡的基础上制定,突出其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规定性指标:

(1)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对地块主要使用功能和属性进行控制。表达方式按照城市规划标准用地分类类别和代号。

规划镇区用地类别划分到中类,用地性质确定以金沙镇城镇规划之镇区用地布局规划为基础,原则上各大类用地不做变换。为增加规划的适应性、持续性和操作性,功能性质相近或干扰较小的类别可以混合布置。同时,允许用地性质具有一定弹性,在不影响整体功能和环境的前提下,在小类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规划按建设项目与地块规划用途“兼容”(允许建设),有条件“兼容”(有条件允许摄制)和“冲突”(不允许建设)三种情况作出规定,并通过用地相容性和建筑用地相互适建来反映和规定。

(2)用地面积

地块的大小根据镇区用地具体情况,一般划分不跨越支路,以用地性质、开发建设方式、市场需求、现状和已征用地范围等状况为基础来划分地块,并便于用地管理和土地拍卖的方便。

(3)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指标确定主要考虑环境质量、地块区位、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容积率、建

筑安全卫生间距、气候条件、地形坡度、朝向等,并结合现状。规划分为以下几类标准:低、多层住宅25~30%;

商贸金融35%;

行政办公、文化娱乐30~35%。

(4)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确定主要考虑土地使用、镇区总体景观效果、空间轮廓、地块区位、建筑性质、间距、容积率、街道尺度和镇区消防、净空通道、高压走廊、景观视觉空间,以及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协调和地质条件等。规划分为以下几类标准:

低层住宅一般不超过10米;

多层住宅一般不超过18米;

中小学、幼儿园不超过12—24米;

商贸金融不超过24米;

行政办公不超过24米;

文化娱乐不超过12米;

一般道路沿线建筑高度不超过道路红线宽度加2倍建筑后退距离。

(5)容积率

容积率的确定主要考虑合理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涉及地块区位、建筑性质、密度、高度、间距、环境景观的拆建比等。规划分为以下几类标准:低、多层住宅0.8~1.0;

中小学、幼儿园0.6~1.0;

商贸金融1.2~1.5;

行政办公、文化娱乐1.2~1.5。

若地块开发者能为镇区提供一定比例的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绿地、广场等)和公益设施,则容积率可提高同样比例,最高可达20%;同时,为鼓励向地下争取空间,地下建筑面积不参加容积率计算。

(6)绿地率

绿地率确定主要根据地块使用性质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状况。规划分为以下几类标准:

多层住宅≥30%;

行政办公、文化娱乐≥25%;

中小学、幼儿园≥35%;

商贸、金融≥25%;

公共绿地、小游园≥75%。

(7)建筑后退

建筑后退距离确定主要根据地块位置、使用功能和消防、日照、安全、卫生、视线等要求。

A.后退道路红线

基本后退:11米主干道两侧:5米,6~7米次干道两侧:3米,4~5米支路两侧:2米。

高层建筑后退:按

H

K1.K2

W

2

确定,H为建筑高度(米),W为道路红线宽度(米),K1=1.5–2.5,K2=0.9–11。但后退距离必须满足不小于W/4。

特殊后退:指人流集散数量较大(商业、市场和学校等)和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必须后退,其后退距离依据其规模大小按有关规范确定。

B.后退地块边界

建筑长宽比小于2:1时,深度T=0.5H。

建筑长宽比大于2:1时,

正面:T=0.5H

侧面:H<24米,T=2.5~3米;

H>24米,T=5~6.5米;

开窗取上限,不开窗取下限。

系数在镇区可小一点,其他地区可大一点。另有规定,后退距离不小于5米。

(8)出入口位置

出入口位置控制的确定主要考虑减少对外围交通干道的干扰,并合理组织引导地块内部交通。规划出入口位置至道路交叉口距离必须保证:

主干道交叉口≥40~50米;

次干道交叉口≥30~40米;

支路交叉口≥20米。

(9)停车泊位

停车泊位主要根据建筑性质、规模和地块所处区位来确定。

(10)配套设施

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确定主要根据用地性质、居住人口规模,依据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结合环境现状,对非营利的公益性公建项目,必须加以严格控制;对可由市场调节机制调整设置的公建项目,则可结合实际选设或不设。

指导性指标:

(1)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的确定主要根据居住水平和建筑量,并结合现状实际,规划多层住宅地块人均用地指标20平方米/人。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5平方米/人。

(2)建筑形式

建筑风格形式是一个镇区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地自然地理、气候、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社会习俗和居民审美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规划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现状镇区地方建筑风格形式进行分析,结合镇区发展的要求,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形式进行控制。

本次规划结合金沙镇现状特征及镇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与皖南徽派民居建筑形式相结合,体现徽派民居的文化特色。一般要求采用坡屋顶,结合建筑性质、所处区位,在总的镇区设计引导下具体确定为:

居住建筑以中央绿地为核心,形成组团式建筑空间,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公共建筑形式处理细腻丰富,平面上和立面上处理要求考究,轮廓线丰富,细部处理精细;

镇区中心、居住区中心可建设特色商业步行街,步行街两侧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形成具有文化情结和商业氛围的消费环境;

行政办公建筑采用开敞式布局。

(3)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通常由建筑的屋面颜色、墙面色彩和小装修色彩组合而成。一般来说,建筑色彩组合(特别是墙面色彩和屋面色彩)主要取决于建筑形式,并考虑不同建筑环境气氛的要求。

具体要求为:

A.商贸区建筑色彩采用浅暖色,色彩要丰富、多样,力求形成热闹、繁荣的气氛;

B.居住区建筑色彩素雅,一般处理为白墙灰瓦,点缀深色线条,使人亲切、舒适;

C.行政办公建筑色彩用冷灰色,使人感到品位、档次较高,采用冷色基调配以白色线条的色彩处理手法体现文化品位;

D.建筑屋面色彩以蓝灰色、青灰色为基调。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

金沙镇对外交通主要有215省道和皖赣铁路,现状215省道路面宽9米,皖赣铁路现状为单线铁路,在金沙镇设有客货站场各一处。

金沙镇的远期发展将更好地依托过境公路的建设形成镇区面貌。同时,绩扬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得金沙镇与外部的人员、物资沟通渠道更加便捷,辐射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镇内道路交通

镇区路网规划要处理好过境公路和金沙镇内道路网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规划道路与河流、村落的关系,处理好规划道路与山体的关系。纵向借力于规划的过境公路的建设,横向依托原有道路,形成以网格式道路框架带动城镇建设的目的。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