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教学对比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教学对比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教学对比

复杂叙事性文章应用“感知主干、分析枝叶、绘成枝叶繁茂的大树”的阅读教学方式,直奔主题搜集处理作品信息、获得阅读审美体验,从而快速地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除了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亲情有所思考、感悟外,还有一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从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学这两篇文章的重点。

标签:阅读教学叙事性文章整体感知思考关联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这两篇课文都是教读课文,都是大家之作,在文章特点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篇幅长、材料多、组织严密、结构安排较为复杂,是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起来是有些困难的文章。对于大家之作,老师们对其主题思想、表现方法、教学重难点等都有不少独到睿智的真知灼见。

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除了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亲情有所思考、感悟外,还有一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从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学这两篇文章的重点。

阅读复杂叙事性作品首要就是抓住“领袖”。所谓领袖,从其最初的意义来讲无外乎就是衣服的领子和袖口,我们知道拿一件衣服找到了领袖,提住领子,衣服的形貌就展现在眼前了,在理一下周身,衣服就完全成形了。阅读复杂记叙性文章也和理好衣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抓住“领袖”,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我特地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教学。

“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常青大树”

1.标题导读,主体着手,整体感知”树干”

《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人物来做标题的。一般来说,叙事性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和主要内容最精练的概括。

《藤野先生》叙述的重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主要选材应该是以藤野先生有关的事情,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我的母亲》亦然如此。

用浏览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直接写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有关的段落并概括出具体的事情: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一、一周内容概述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重点知识介绍 (一)、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

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似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的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教学对比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教学对比 复杂叙事性文章应用“感知主干、分析枝叶、绘成枝叶繁茂的大树”的阅读教学方式,直奔主题搜集处理作品信息、获得阅读审美体验,从而快速地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除了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亲情有所思考、感悟外,还有一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从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学这两篇文章的重点。 标签:阅读教学叙事性文章整体感知思考关联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这两篇课文都是教读课文,都是大家之作,在文章特点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篇幅长、材料多、组织严密、结构安排较为复杂,是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起来是有些困难的文章。对于大家之作,老师们对其主题思想、表现方法、教学重难点等都有不少独到睿智的真知灼见。 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除了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亲情有所思考、感悟外,还有一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从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学这两篇文章的重点。 阅读复杂叙事性作品首要就是抓住“领袖”。所谓领袖,从其最初的意义来讲无外乎就是衣服的领子和袖口,我们知道拿一件衣服找到了领袖,提住领子,衣服的形貌就展现在眼前了,在理一下周身,衣服就完全成形了。阅读复杂记叙性文章也和理好衣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抓住“领袖”,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我特地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教学。 “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常青大树” 1.标题导读,主体着手,整体感知”树干” 《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人物来做标题的。一般来说,叙事性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和主要内容最精练的概括。 《藤野先生》叙述的重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主要选材应该是以藤野先生有关的事情,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我的母亲》亦然如此。 用浏览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直接写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有关的段落并概括出具体的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措施和方案)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五、教学课时安排 《藤野先生》2课时《我的母亲》3课时《我的第一本书》1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再塑生命》1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 单元检测及讲评2课时合计:13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篇2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散文诗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引发的心灵之声。 《雪》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

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

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 一、在分析背景、品味语言的同时解读本文的中心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 篇文章,这样的编排可见其作者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亦可窥 见这篇散文在本单元的重要地位和此地位背后隐藏着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依次是:《藤野先生》(鲁迅)、《我的母亲》(胡适)、《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第一单元的卷首语写道:“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诉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这段文字给整个单元奠定了“奋斗、关爱和温情”的暖色基调。除此之外,卷首语还提出了学习要求,那就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这样明确的学习要求能指引学生怎么学并且提示了学习的重点,我想还是十分有益的。 在正文前有这样一段文字:“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 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 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诉了发生在20 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这段文字绝不是无故出现在正文前的,必然有深意。虽短小却精悍,

简明却扼要,直白地说出了《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想要表达的中心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及赞赏,也引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说到解读文本,仔细研读自是最重要的,不仅要解读得正确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读鲁迅的文章,更是一字一句也漏不得的。 品味字词是最基本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 字不仅仅把作者的失望写得淋漓尽致,也交代了作者以前的求学经历。第一段,作者把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写得相当到位,写作手法也很独特。作者用“樱花烂熳”“富士山”等日本特色来表现中国人,有种讽刺意味儿;用“油光可鉴”“标致”来写清国留学生,似褒实贬,将其丑态刻画得相当真实。“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是鲁迅对在仙台颇受优待的真实感受,他是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真人,从侧面也体现了鲁迅敏感的自尊心。“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则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不服输的精神。鲁迅心里住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他无法漠视,也无法不去思考、去追寻这样的字、词、句在本文中处处可见,这些细节不仅是作者的精炼用词更是情感的表现方式。所有细节立体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读文章是少不了研读细节的。 除了研读字词、细节,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三段写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状态让作者很失望,四五段写关 于仙台的经历,其实是为了交代作者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及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的生活。六至三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的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三段则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

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人教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预习学案 【单元说明】 P21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实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位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容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它不追求完整性;其次,回忆性散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关注这两个“我”。 【学前储备】 一、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二、背景资料 《藤野先生》: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回忆我的母亲》: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自主学习】 一、预习案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3、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4、完成练习册课前自主预习部分。 二、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在课文图解中补填相应的内容。练习册P31 P35 2.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3.请大家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课《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对比阅读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比较阅读 复习教案 学生齐读:《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 师:从题目看,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写人的。 师板书:作者写作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方法 1、藤野先生(回忆性散文) 中国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鲁迅向朋友解释用这个名字的原因。 一是由于母亲姓鲁, 二是由于周鲁是同姓之国, 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鲁迅精神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鲁迅之相貌:这张脸有点不买账,有点无所谓,有点酷,有点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基本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这样!”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的摩登,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写作方法:讽刺 修辞手法:反语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爱国(鲁迅的中心思想)

《藤野先生》与《我的母亲》教学文本结构寻同

《藤野先生》与《我的母亲》教学文本结构寻同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两篇饱含真挚情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独立篇章,而《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中节选的文段,亦能独成篇章。这两篇文章一篇写老师,一篇写母亲,差不多上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为中心。编者将两篇文章选入同一册课本,且安排在同一个单元内容里,旨在让学生学习两位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体悟人一辈子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便于我们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制造性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一,两文的开头部分没有直截了当写到藤野先生或母亲,而是都用大段文字作引入,以衬托、突出藤野先生或母亲。《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用五个自然段近800字之后才写到藤野先生。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去仙台的缘故,而去仙台使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五个段落中写了许多情况,或写见到藤野先生的缘故,或作正面或反面的衬托。总之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紧密关系。《我的母亲》一文开头也用了三个自然段800多字之后才写到母亲。这些文字写作者自己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突出表现了作者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和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确实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在别的方面没有进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说,“但这九年的生活,除读书看书之外,怎么说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确实是我的慈母。”从以上分析来看,开头虽有大段文字没有直截了当写到藤野先生或母亲,但绝非赘笔。这一点两文是相似的。 其次,两文中间主体部分,都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或母亲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藤野先生》一文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一是主动关怀“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二是为“我”改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循循善诱;三是关怀解剖实习,表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整合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两个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复印《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的故事。 2.准备相关的绘本、图片或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绘画纸、彩色笔、剪刀等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引入《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两个故事的一些基本情节。 2.使用相关素材展示一些故事中的关键场景或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猜测和想象。 二、阅读和讨论(20分钟) 1.学生阅读《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的故事。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故事中的主要事件有哪些?主题是什么?你觉得故事中的人物怎么样?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三、角色扮演(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演示。他们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进行适当修改。 2.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小组根据表演内容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四、手工制作(30分钟) 1.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选取一个角色进行创作。 2.学生可以使用纸张、颜色笔、剪刀等材料,制作自己的人物造型。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造一个新人物,将其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组合或对话。 五、作品展示与分享(15分钟) 1.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学生可以分享对两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或者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论和建议。 六、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对两个故事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回顾和总结。鼓励学生自学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两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_《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3、赏析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 1、《怀鲁迅》郁达夫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外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是不寻常的丧葬,这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即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的一死,使人们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2、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其中明线是,暗线是。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概括出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1东京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 3初到仙台受到优待。 4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5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三:合作探究: 1以上所概括的事情,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2 请找出文中能蕴含鲁迅先生感情的语句赏析。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B“实在标致极了”,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C“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四:达标测评: 1:请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写自己亲爱的母亲,可以是一个片段,细节,场景…… 2:你对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爱国深情有何感悟? 五:作业:日记,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藤野先生》学习效果分析 这节课上完之后,觉得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喜忧参半,整体来说,学生能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能感恩自己的母亲,能有意识地运用富含感情的语言,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1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内容,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

初中语文_《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 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2、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文本诵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来看题目,什么是“先生”。一提到老师,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一提到老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书育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精读6——23段。寻找批注。 二、久别长相忆 1、阅读6——23段,思考: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 2、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关注细节。 预设一、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分析:穿衣服不讲究,不注重外表。生活很简朴,不拘小节。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哪里?后面有一处照应。都用在研究学问,为了研究学问心无旁骛。这是一位生活俭朴潜心研究的老师。 预设二、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分析:除了关心鲁迅。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在平时,你的老师会怎么说? 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读读。读出了什么?严格,凶巴巴的。而且感觉这位老师高高在上。地位是不平等的。那我只是去掉逗号呢?语速很快,很着急,没有耐心。而这样我们再来读读原句,你有感觉出什么了?藤野先生耐心、和蔼、平易近人、待人友善。这样我们也明白在散文里,特殊的写法,一定有特别的用意啊。 预设三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汲取《藤野先生》一课的教训,我在上《我的母亲》一课前仔细的分析了这一课的特点:《我的母亲》一课在感情上可以说是《藤野先生》的延伸,在写法上都是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不同的是《我的母亲》这一课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容易把握__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一课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再阅读中兼有写作。第一课节时我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并按以下要求写作: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可参照课文从学习、做人即为人处世方面去写)以《我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第二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篇朱德的《我的母亲》,把学生习作,课文和朱德的《我的母亲》三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想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彻悟。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样的课充实,能学到真本领。从这一课我也懂得语文教学已经不在是守着一本课本纵横天下的时代,课前课后我们要准备的有很多很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 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58 1藤野先生57 2我的母亲56 3我的第一本书55 4列夫·托尔斯泰54 5再塑生命53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52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51 6雪50 7雷电颂49 8短文两篇48 9海燕47 10组歌(节选)46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45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44 11敬畏自然43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42 13旅鼠之谜41 14大雁归来40 15喂──出来3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38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37 16云南的歌会36 17端午的鸭蛋35 18吆喝34

19春酒33 20俗世奇人3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31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30 21与朱元思书29 22五柳先生传28 23马说27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6 25诗词曲五首25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24 第六单元单元说明23 26小石潭记22 27岳阳楼记21 28醉翁亭记20 29满井游记19 30诗五首18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17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59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 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

《我的母亲》精心备课与练习

《我的母亲》精心备课与练习 胡适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段的品读感悟母亲对我的爱,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体验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设想 一、重难点 1、重点: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难点:体会母亲伟大而细腻的爱。 二、教学思路 由于这篇课文同《藤野先生》一文在写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习本文时就比较容易,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自行从结构、主题、写法、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等方面自学。自学后,设想如果自己要讲这篇课文,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这篇文章。问题提出后,并自行作答。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初步理解文意并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做好旁批。 二、教师准备: 录制歌曲《慈祥的母亲》和下载歌颂母爱的诗歌,以烘托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时目标: 理解文意,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二、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慈祥的母亲》或《烛光里的妈妈》。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有关作者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三、感读课文 《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都是写人的,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借鉴《藤野先生》的学习方法,自读课文,从文章的结构出发,伸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主题和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并自行作答。如提出的问题独立回答有困难,小组内可以讨论。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默读提示: A、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B、抓住关键词、句、段。 C、结合课导读及课后练习。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1——4)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二部分(5——12)具体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当家之难及母亲的不被人格所辱的事。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影响之大。 四、研读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