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2009-07-14 21:21:18)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思想正合《易》理,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经”《易经》所提倡。在经文、《彖》辞和《象》辞中,多有讲述,现摘录解释如下:

一,并于和谐的定义

《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注解]:乾,天;指自然界。“各正性命”,各自正常的繁衍生息。太,通大,非常。和,和谐。“利贞”引为原卦辞的“元亨,利贞”,贞,固;物之坚固,引为难,艰难。

[译文]:大自然的法则,是变化的,其目的就是促成世上的各类物种都能独立地适应环境,正常的繁衍生息。通过变化,并给他(它)们相互结合提供保障,使他(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中非常和谐,这就是各类物种“宜于战胜艰难”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因。

《乾.彖》讲述的是生存的和谐,是芸芸众生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注解]:顺动,动作协调、行为和谐。过,过失、过错。忒,偏差、差错。刑罚清,意为社会公平。豫,娱乐。

[译文]:由于天地运行得非常和谐,日月东出西没才不会有错,四季分明也不会出现偏差;圣贤之人以和谐之举,治理社会,社会就会没有邪恶而非常公平,使百姓拥护。由此看来,娱乐活动所表现的动作和谐,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意义很大呀!

《豫.彖》是借娱乐活动,人们的动作和谐,如舞蹈,来论述自然和谐和社会治理和谐的。在《恒.彖》中,再次对此观点进一步论述:

《恒.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译文]:日月凭借于天,才能永放光辉;寒去暑来,由于四季不断变化,才使世上万物繁衍不止。圣贤之人能长久的遵循自然规律,使大自然和谐,而天下就会演变为祥和、繁荣的社会。

《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注解]:刚柔,在自然界谓阴阳;在人事上,谓强、弱或勇、智;在国家关系上,谓战争与和平。人文,社会之像。“文明以止”,止,至;引为达到、实现。

[译文]:阴阳交错,构成五彩缤纷,万物斑斓的大自然;刚柔相济,构筑了纷纷攘攘的人类社会。要实现的社会文明,就是一个没有邪恶、纲常有序、诚信互动的和谐世界。审视大自然的和谐,可洞察到四时变化,万物更叠之规律;审视社会的和谐,可洞察到人类发展与演变之过程,并能促成其进步。

《贲.彖》讲述的是构成和谐的双刃剑。“刚柔”不仅适合一个国家的内政,也适应其外交。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得不到提升,就没有自立世界之林的能力,他人就不可能“平等待我之民族”,岂能在国际关系中取得和谐。

[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

[注解]:感,于自然界谓感应,于社会人群,谓感化或情感;于男女,谓爱情。

[译文]:在自然界,天地感应,阴阳结合,而生成天下万物。在社会上,圣贤之人以高尚的品质感化人们,而人们都去学习,去效仿,能使天下平安,社会和谐。审视一下男女之间的感情,在自然界,在社会万物中都能显现出来。

《咸.彖》讲述的是和谐的思想基础。我们现在所讲的“执政为民”,首先要对民众有深厚的感情,只有热爱人民,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感,否则,人民不会与你和谐的。

《解.彖》:“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注解]:解,于事物为开脱;于社会,谓环境宽松。

[译文]:天地开而雷雨发作,由于雷雨的作用,才使得种子的果壳迸裂,由幼苗长成大树,并开花结果,这是阴阳和谐,给草木生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社会上,环境宽松时,仁人志士可尽展风骚。由此可见,宽松的环境,于生物,于社会的意义多么大呀!

《解.彖》借“百果草木皆甲坼”,植物生长的环境,来喻意社会环境的宽松。和谐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环境宽松的社会。

二,关于和谐的理论基础

《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及《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其羞”等卦爻,讲述都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哲理,分析如下:

“无平不陂”,讲的是相对论,直译为:没有不平的路,就不会有坑坎之坡。在《泰》卦,讲述的是“泰”的条件,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平安的条件。就社会而言,没有不公道,不平等的现象,就不会产生邪恶与动乱;就财富而言,没有聚敛或拢断,就不会贫富差距拉大,而产生赤贫,形成不安定因素;就人的思想而言,没有一颗平衡的心态,就会产生邪念与贪婪。平衡,生活的相对平衡,社会的相对平衡,是和谐的基础。

坎不盈,祗既平”,讲述的是邪恶或矛盾,不使其激化的举措。“坎”,在卦中为坑坎,引为险难或邪恶之义。盈,增加。祗,对社会上的事物,谓尊重、慎重之意。我们的执法者,公正执法,不再增加问题而激发矛盾,并对现有问题和矛盾慎重地去对待,那百姓与政府中间的“坎”就慢慢抹平了。那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恒》卦讲述的是自然界持久和社会永固的卦,“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是告诫之词。羞,美食。这里引为利益或好处。我们的执政党,如果不对人民施以仁德,反而对其横征暴敛,掠取利益,社会不仅不会和谐,而且不可能“恒”,那就会“国将不国”的。

《彖》与《象》,是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结晶,是对《易》理的研发和批注。

浅析《周易》的和谐思想及运用(金瓯)

浅析《周易》的和谐思想及运用

金瓯

作为中华文明主要源头的《周易》,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它不仅对《周易》发展及运用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中华文明演进的影响至深至远,并随着时代发展,

愈发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本文就《周易》和谐思想及运用,谈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和谐思想是《周易》的灵魂

笔者认为,和谐思想是统摄《周易》的灵魂,《周易》的理、象、数都秉承和谐思想、追求和谐境界。

(一)和谐思想蕴含于《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基本原理。阴阳对立统一是《周易》的基本原理。《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周易》认为,整个世界由阴阳两大势力组成,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天地之间,凡是继承这一法则的,便是完善的;凡是具备一阴一阳的,就完成其本性。阳性势力和阴性势力在万物化生过程中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阳性势力主宰万物的创始,阴性势力居于从属、配合的地位。阴与阳两种势力协调并济,相反相成,决定了事物的生长化育。从中可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和谐思想,《周易》阴阳学说的展开也包含了和谐思想的阐发,和谐思想是《周易》基本原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和谐思想体现于《周易》“天地以顺动”的世界图式。照《周易》看来,世界是和谐存在并和谐运行的。《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说明天地承顺,宇宙和谐。《彖传》指出:“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这说明自然界不仅和谐存在,而且和谐运动,就象日月周转不会偏离轨道,四季更替不会出现差错。《说卦传》将八卦配于四方、四时,进一步描述了世界运动的图式:震卦位于正东,时为春,一切生物都在春季生长;巽卦位于东南,时为春夏之交;离卦位于正南,时为夏,一切生物都在夏季繁茂;坤卦位于西南,长养万物;兑卦位于正西,时为秋,在秋季因收成而喜悦;乾卦位于西北,是一年阴盛阳衰的开始,阴阳相搏而战;坎卦位于正北,时为冬;艮卦位于东北,时为冬春之交,一年四季又要重新开始。《周易》将万物组织在一个时间、空间相协调的体系之中,并以此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过程,清晰勾画了和谐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图式。

(三)和谐思想凸显于《周易》“保合太和”的价值取向。“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以阴阳高度和谐为万物存在的乐土,把和谐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法则。体现到价值观上,就是追求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追求和谐自由、调适畅达、各得其所的社会发展前景。《周易》“保合太和”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上。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把中立不倚的平衡之道作为天下正道和至高道德。中庸思想深入人心,《周易》的和谐思想已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几千年来连续不断,生生不息。

(四)和谐思想贯穿于《周易》相关学科的实践应用。依本人浅见,《周易》相关学科都以和谐思想为纲,按照“和谐格局该是什么样”→“有没有、有什么不和谐因素”→“如何消除不和谐因素”→“重建整体和谐”的思路展开。如中医,理想状态是阴阳调和,此时人体健康,“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当阴阳失调或失和,人体就有疾病。中医治病就是“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再如传统建筑学,以和谐为美,十分讲究对称、平衡、协调。北京故宫很有代表性,从天安门到神武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以中轴为基准,前后左右处处展现出对称性。又如古代乐理,依据《周易》阴阳二气相反相成的观点,构建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很好地显示出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律美。还有四柱预测,也是着眼八字命局的和谐,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整补救的。

二、《周易》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周易》的和谐思想不仅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而且升华为了一种系统化的思

维模式,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方法论价值,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系统地认识事物。《周易》的和谐思想是以对世界的系统把握为基础的。《周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二卦置于其后,在卦象和六十四卦的编排,体现出明显的系统性思维;六十四卦是一个整体,每卦又自成一个整体,组成一卦的六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任意变动其中的一爻就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的变化。正是注重系统把握,《周易》才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才能指引万物之间乃至整个世界的和谐。《周易》和谐思想所体现的系统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是吻合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包括许多互相联系又各有功能的组成部分,必须认识系统各要素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和谐。比如人的长相,要看整体效应。古人说:倾国宜统体,谁来独赏眉。五官单个虽好,但相互不协调,也是丑八怪。再比如领导班子配备,要讲整体优化。李瑞环同志曾形象地说:“一个班子就像混凝土结构,有钢筋、水泥、沙子、骨料。光是钢筋就没法受压,没有钢筋,混凝土一拉就裂了,所以要讲合理地配比”。一个好的班子必须是你擅长这方面,他精通那方面,各有长短,这样组合起来,才能成为能力素质过硬的好班子。

(二)辩证地分析矛盾。《周易》的和谐是阴阳的和谐,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告诉我们,追求和谐必须把和谐背后的矛盾搞清楚、处理好,这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是一致的。列宁曾经深刻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因此,我们追求和谐,不仅要系统把握事物,还要进一步挖掘事物内部的矛盾。实际上,决定事物本质及发展趋势的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全球范围,有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也有各个地区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单位,有上级与下级的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一个单位里面,有人忙得要死,有人闲得要命;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又没人干,这也是矛盾。认识事物、构建和谐,必须辩证分析矛盾,准确把握矛盾。

(三)协调地解决冲突。矛盾和冲突是要解决的。《周易》的和谐思想主张立足和谐而不是斗争来解决冲突,把冲突的双方纳入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协调发展。宋朝哲学家张载就此讲了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只要有象,必定有一个东西和它相对;相对的事物,它的行为方式必然是相反的;有了相反的行为,就免不了产生摩擦、矛盾和冲突;这种对立面的摩擦、矛盾和冲突,并不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其最终结局必然是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周易》和谐思想告诉我们,要以“保合太和”作为理想目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消除矛盾、解决矛盾,化冲突为和谐、变无序为有序。对于习惯于以对抗方式解决冲突的现代人来讲,这一思路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我们不仅要知道矛盾的斗争性;而且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就象美味佳肴往往是不同调味品的结合,动听音乐往往是不同音调的交响,“和而不同”才是高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斗争的多样性,重视从对立面汲取动力,实现双赢。比如,个体、民营和三资企业虽然是非公有制,但它们在纳税、就业和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上,是和公有制的目标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积极发展而不能排斥非公有制。

三、将《周易》的和谐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周易》的和谐思想是《周易》的合理内核和智慧结晶。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对《周易》和谐思想的研究和运用,使之造福于国人、世人。当前,似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发挥《周易》和谐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与《周易》的和谐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大力弘扬《周易》的和谐思想,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同时,要运用博大精深的《周易》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

考。比如《周易》“和而不同”思想,要求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协和万邦,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在处理各种文明的关系时,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再如,《周易》认为,实现和谐要“各明其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这启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社会民主和公平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发挥《周易》和谐思想在重建中华民族价值观中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追求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良社会生活方式的诱惑、利益关系调整的冲击,社会上不同程度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迷失等现象。重建中华民族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周易》和谐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周易》倡导的和谐,就是引导人们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周易》强调的“时”、“中”,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大力弘扬《周易》的和谐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道德修养,校正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抑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腐蚀,重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

(三)发挥《周易》和谐思想在易学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当今时代是易学文化大行其道的盛世。易学界要有一个大思路,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以《周易》和谐思想及其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引领易学文化创新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总的可按照“和谐格局”→“调和方法”→“推广普及”的步骤,对易学各学科进行对照反思和充实完善。首先,对和谐格局进行分析论证。和谐格局是《周易》运用的出发点。《周易》对和谐格局有许多论述,如《系辞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目前易学的和谐格局模型逐一认真分析,如风水、命理的理想和谐状态到底应是什么样,使之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上可证明。只有做到这一点,易学文化才能站稳脚根。其次,对调和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对不和谐格局进行调节是《周易》运用的关键环节。在理论上搞清原理的同时,要对相对成熟的《周易》学科的调和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最大限度地去除《周易》学科及调和方法的模糊性,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可检验性、可重复性,使《周易》学科进一步科学化、简约化。再次,对成熟易学进行推广普及。对于完成上述两个步骤的比较成熟的《周易》学科,要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象四柱预测和张氏金锁玉关风水那样,摆脱门户之缚,大步走向民间、走向科学,甚至进入政策。我相信,对于一直受到多方质疑的易学文化,只有高举和谐思想的大旗,并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统一的运作思路、统一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住脚、抬起头,真正进入科学的殿堂。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刘武祥

作者简介 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易经看天人合一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摘要:《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堆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关键词:易经易天人合一和谐 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这种对由天及地及人和由人及地及天的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以及尚中和合兼容原则去认识对待周围世界,显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一、“易”的含义 《易经》之“易”有三种含义。其一,简易之义。《易经》全部卦象均由“一”、“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容易把握。《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谓,再复杂的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千种万种。其二。变易之义。“一”、“一”二爻的组合自有其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变化无穷。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即谓,阴阳的相推和变化是永远的。万物和人世也就处于不断的“易”之中。《剥》卦和《复》卦即以事物的“剁”、“复”,说明剥极必复,生生不已的变化之理。其三,不易之义。《易经》中虽然六十四卦均由“一”、“一”二爻变化组合而来。但其组合与变化的意义却不易掌握。在每一卦中。不仅“一”、“一”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如《泰》和《否》两卦各有三个“一”和三个“一”,但其意义却迴然不同。《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为什么为有如此不同呢?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又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如此说来,要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说明“易”的变化无穷与神秘莫测。 《易》曰:“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天”对远古时代的人们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人们把昼夜、冷暖、四时更替、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及其变化,与他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利害吉凶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主动去认识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不仅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 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 与艺术思想的著作。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 代设计的集中体现, 同时书中有关造物、 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 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 正如风水学 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 《周礼-春官-大卜》 表明了“易” 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 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 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 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 正是其作为设计存 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 它对原始先人观察、 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 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 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 “坤 ” 为地, “震 ” 为雷,巽为风, “ 离 ” 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 之关键。 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 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 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 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 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 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
1/9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易经中的“和”

谈论易经中的“和” 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 084040067 陈开彦 摘要:“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关键词:《易经》;合和;和谐;统一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和,义也。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周易·乾卦·文言》云:“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龙德,上承于天,下开于人,因此,在天为乾,在人为健。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为“庸言之信”之“庸”。庸者,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克己复礼过分,则有失于“和”的原则;“飞龙在天”太过分,就必然“亢龙有悔”。过分,就违背了《易经》卦爻体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则。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中国从尧舜禹、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易经精髓

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一部哲学集他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主要是变阴和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卜卦算命只是小用,不是大用。真正会易经的人不用占卜,孔子说过:善易者不卜。 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 前言 《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不同目的的解读者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周易》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 周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算卦数,讲天人合一,劝君主从善。 一、《周易》是怎样产生的? 源于忧患意识。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了解预测发展、命运的主观意识。圣人以神道(天道)设教天下福。《易经是为天子大人而写的。三种忧患,矛盾冲突。 第一,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冲突,理想与现实; 第二,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个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易经是通过道德提升解决,而道德提升又由学习而得,感悟学习天道,八卦预吉凶,而道德避驱凶,只有谦虚、诚信最为重要的卦,这是决定命运的重要条件。如何改变命运,引人道德提升,引人学习,引人教育。 水无定型,随势而变。智者不呆板,灵活多变。因此智者乐水。 格物、至知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做人诚信、按天道行事(以礼而行),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影响治理家国。 如何解决人面临的三大矛盾?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自然(规律、环境)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社会(制度、他人)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自己(欲念)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如何趋吉避凶??? 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道德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学习修道德,增仁义。 二、八卦的口诀 推天道,明人事。找不到方法规则学不好。三个角度,一为符号;二为卦象;八种自然物象征八种德联系,与道联系。用语言描绘象,用象展示意(道、德)。 乾就是健,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坤亦臣、妻,坤即忠顺,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和谐需要一方必要的妥协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年轻人的事,对老人讲养生为重。雷意动,艮意指止,火意内虚外强,水指没有管理的水指险,兑是泽指有益的水。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音训)下断

易经3000字论文

《周易》与为人处世之道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周易》与为人处世之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它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对于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首先,易经提出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已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周易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学院:信息学院学号:094100194 姓名:苏子恒 内容摘要:《周易》是中国历史的心血结晶,它包含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智慧的参考,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很多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学会应用《周易》的阴阳思想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全面、合理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避免犯错误的几率,可以说是我们的人生向导,起作用不容忽视。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及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阴阳思想涉及我们的家庭,养生等很多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情操无疑是很大的提升。阴阳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即日和月)的关系引申而来。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 (5)扶阳抑阴观。 我们下面把周易的阴阳观和矛盾观对比来证明周易的阴阳观。 (1) “阴阳对立观”,这是说在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是有阴和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对立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阴阳互根观”,这是在说,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作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对方也就没了自己。这一观点同样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3) “阴阳消长观”,这是讲,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但在发展中,这主要的一方也会变成次要的一方,使自己在矛盾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得到消失;而次要的一方,又会成长为主要的一方,即在矛盾中成长为具有支配地位的—方,从而使矛盾斗争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有关内容也很相似。《矛盾论》中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而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 (4) “阴阳转化观”,这又是讲,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点《矛盾论》中也作了充分肯定。《矛盾论》中说:“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5) “扶阳抑阴观”,在这个问题上,《周易》的作者是把阳当作是正义的象征,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摘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本文从存在论、辩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古代;和谐;解读 “和”是中国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X畴。细细体会古典哲学中“和”的意蕴,进人它所建构的“和”的语境,梳理清楚古典和谐思想的内在逻辑,对当代人思考和谐问题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和谐之道,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和谐存在论:万物一体 对“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但作为一种方法或作为一种理论视域提出来,则是从现代西方哲学才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出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解构和超越,提出了“存在论”哲学。 “存在论”哲学相比于“认识论”哲学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意义呢?“存在论”哲学的思考向度与“认识论”哲学的思考向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整全的视野,统一性视野,把人置于存在之中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从与人相关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至于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不被强调,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

相较于“认识论”哲学的思路,“存在论”哲学的思路更符合中国古人的思考习惯。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就是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的视点出发的,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万物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一切关于事物存在的判断,如美丽、鲜艳、崇高等,都是人赋予的。一切人的“灵明”所没有涉及的东西,是不可思想的,是处于“黑暗”之中的,因而等于是不存在的。 这种思路,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到先秦这个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道家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存在论”哲学的特征。老子、庄子都具有拒斥客观知识的倾向。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还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第五十六章》)在老子的视野中,人与世界不是单向的认识关系所以要塞“兑”、闭“门”,要致“虚”、守“静”,世界不是人的认知对象,而只是人可以感悟的存在。所以人可以观“复”,即从万物的根本和归宿处感悟,也就是从大本大源处体会万千世界的风起云涌。 庄子更是反对人们以认识态度来对待一事一物。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对繁多的具体事物的追逐,正是“认识论”哲学所强调的,这种努力的方向,在庄子看来是徒劳无益的。他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庄子·逍遥游》)在明月光照之下却打起火炬,在时雨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类比有些简单,失之牵强,但是这在几千年来的古人已经难能可贵的了。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有关六十四卦整体模型的系统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深入,人们从这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动态系统发现了相当多的宇观规律。不仅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囊括了许多自然的规律,堪称宇宙的一个科学图式,就是一个卦,虽说只有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很好地认识掌握这套符号系统,深入地灵活地操纵这具宇宙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知天了。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周易》每一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涣卦,上为巽风,下为坎水,意味风行水上,象征事业发展顺利,故卦辞说:“利涉大川”。《周易》不仅用具体的卦象说明顺天的道理,而且在易传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革卦·彖传》在谈到商汤王、周武王的革命时,明确地说:“顺天而动,不失其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得很明白:商汤周武王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