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上转发光法)产品技术要求热景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上转发光法)产品技术要求热景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上转发光法)产品技术要求热景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上转发光法)产品技术要求热景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上转发光法)

组成: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浆和全血样本中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

2.1 外观:液体组分应澄清透明、无沉淀或絮状物,铝箔袋应无破损漏气现象。

2.2 物理性能

2.2.1 液体试剂的净含量:范围应在1.0mL/支~1.1mL/支。

2.2.2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2.3 试纸条宽度:应为4.0±0.1mm。

2.3 准确度

检测CRP的国际标准品(ERM-DA474/IFCC),其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5%。

2.4 线性

[5, 150]mg/L范围内,相关系数(r)应不低于0.9900。

2.5精密度

2.5.1 测定高、低两个水平的样本,批内变异系数(CV)应不高于10.0%。

2.5.2 测定高、低两个水平的样本,批间变异系数(CV)应不高于15.0%。

2.6空白限

试剂盒空白限应不大于4mg/L。

2.7 特异性: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与其它物质的干扰反应数据

2.8 溯源性

根据GB/T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及有关要求提供校准信息的来源、赋值过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溯源至CRP的国际标准品(ERM-DA474/IFCC)。

2.9稳定性

4℃~30℃保存18个月,取到效期2个月内的产品进行检测,测定结果应符合上述2.3、2.4、2.5.1、2.6的要求。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全量程)试制工作总结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全量程)试制工作总结 一、概述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半衰期19小时;血清CRP由肝脏合成,白细胞介素1b、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其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因子;CRP的分子量为105 500,由含有五个相同的未糖基化的多肽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含有187个氨基酸,这些亚单位间通过非共价键连结成环状的五聚体,并有一个链间二硫键。 1930年,Tillett和Francis首次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一种能在Ca2+存在时与肺炎球菌细胞壁中的C-多糖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的物质。1941年,Avery等测知它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为C反应蛋白(CRP)。1944年,Jones将其作为临床风湿热诊断标准的次要指标之一。后来,人们在非感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都测到了CRP,于是人们认为,CRP是组织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或细菌感染、梗塞、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都可导致组织损伤。在组织损伤的急性期,肝脏合成的一些血浆蛋白显著增加,这些蛋白质通称为急性时相蛋白,其中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中变化最显著的一种。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微;在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感染或肿瘤破坏时CRP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上升,可增高数倍或数百倍,2-3天达峰值,待病情改善时逐渐下降,恢复正常。CRP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其升高可见于:1、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2、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指标:手术后病人CRP升高,术后7—10天CRP水平应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3、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则多数不升高。 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与CRP并不是两种蛋白,只是从灵敏度上加以区分,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最低检测限达0.1 mg/l; 原先认为CRP是正常的血清却发现同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化的血栓去除了是脂肪堆积的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Hs-CRP轻度升高与冠状动脉事件、中风及周围血管病相关,是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而被临床重视。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hs-CRP 水平升高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健康人的2 倍, 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正常者的3 倍。2003 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 ESH/ESC) 正式推荐, 高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班别:姓名: 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 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 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 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防止造成热量损失)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表格中。 5.重复实验步骤2~4三次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四、实验数据处理 1 3、计算反应热

五、实验分析 1、中和热与反应热的区别与联系? 答: 2、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答: 3、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答: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50 mL 0.50mol/L NaOH 5、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 答: 6、离子方程式H++OH-=H2O代表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 7、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 答: 8、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 答: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班级姓名 【自主学习】 1.称为比热容。 2.反应热的测量 (1)测量原理 中和热是指。 (2)简易量热计中用于搅拌的是,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温度有 、、。 3.盖斯定律 (1)内容: (2)意义 【交流与讨论】 一、阅读课本P6用简易量热计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热,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了达到此目的,实验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2、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3、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4、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 5、有人建议用50mL0.55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什么? 6、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测定KOH与HCl、NaOH与HNO3反应的反应热,请推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NaOH与CH3COOH反应呢? 二、阅读盖斯定律相关内容 如何测定C(s)+1/2O2(g)==CO(g)的反应热△H1?能直接测定吗?如何测?若不能直接测,怎么办? 【小结与归纳】 1、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 2、盖斯定律表明: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H= 【随堂练习】 1、量热计能够直接测出的是() A.质量的变化 B.能量的变化 C.温度的变化 D.电流的变化 2、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OH(l)+3/2O2(g)→CO2(g)+2H2O(l)△H=+725.8 kJ/mol B.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 kJ/mol C.2CH3OH(l)+3O2(g)→2CO2(g)+4H2O(l)△H=-725.8 kJ/mol D.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 kJ/mol 3、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s)+O2(g)=CO2(g) △H = —393.51 KJ/mol C(金刚石,s)+O2(g)=CO2(g) △H = —395.41 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高 4、火箭发射时可以用肼(N2H4)作为燃料、NO2作为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2NO2(g);△H=+67.7KJ?mol-1; N2H4(g)+O2(g)==N2(g)+2H2O(g);△H=—534 KJ?mol-1 请利用盖斯定律写出肼与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上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yuepu

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全血(静脉血和指尖血)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 1.1规 格 1人份/袋、10人份/盒、20人份/盒、50人份/盒 1.2组成 产品包含1/10/20/50人份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检测卡、1/10/20/50 支样品缓冲液(300μL/支)、1份二维码(内含校准信息),每人份试剂独立铝箔袋包装内含1支检测卡和1包干燥剂。 检测卡由标记垫(喷涂有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鼠抗人C-反应蛋白单克隆抗体混合物)、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T1线包被鼠抗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T2线包被鼠抗人C-反应蛋白单克隆抗体;C线包被羊抗鼠多抗体)、吸水纸、塑料载板组成。 样品缓冲液由0.1%的表面活性剂和0.1mol/L的Tris溶液(pH7.0)组成。 2.1物理性状 2.1.1外观 检测卡应整洁完整、无毛刺、无破损、无污染;材料附着牢固;标签字迹清晰,无破损。样品缓冲液应清澈透明、无杂质、无絮状物。 2.1.2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 mm/min。 2.1.3 膜条宽度 检测卡的膜条宽度≥2.5mm。 2.1.4样品缓冲液装量 样品缓冲液体积应在标识体积的±5%以内。 2.2空白限 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空白限应不高于10μg/mL,C-反应蛋白的空白限应不高于0.5μg/mL。

2.3重复性 分别用高、中、低3个浓度的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CV(%)应不高于15.0%。 2.4批间差 用3个批号的试剂卡,分别检测2个浓度的样本,相对极差R应不高于15.0%。 2.5线性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10,15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0。C-反应蛋白在[0.5,10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0。 2.6准确度 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国际标准品(92/680)、C-反应蛋白国际标准品(ERM DA-474/IFCC),相对偏差在±15%以内。 2.7 校准信息溯源性 应根据GB/T21415-2008提供校准信息的来源、赋值过程,血清淀粉样蛋白A溯源至国际校准品(92/680),C-反应蛋白溯源至国际校准品(ERM DA-474/IFCC)2.8稳定性 将试剂盒在4℃~30℃环境中放置至有效期18个月后,过有效期后3个月内,分别检测,结果应符合2.1、2.2、2.3、2.5、2.6的要求。

反应热测定实验讲义(word版本)

r m r m 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测定锌和硫酸铜反应的热效应; 2. 练习天平、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熟悉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 掌握利用外推法校正温度改变值的作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叫做等压反应热,常以焓变 Δr Ηθ来表示,在热化学中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Δr Ηθ为负值,吸热反应的焓变 Δr Ηθ为正值。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自发 进行的反应,在 298.15K 下,每摩尔反应的 CuSO 4 与 Zn 放出 216.8kJ 热量,即 Zn + CuSO 4 = ZnSO 4 + Cu ? H θ = -216,8kJ / mol 放热反应焓变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是通 过如图 3-l 所示的量热器来测定的。测定焓变的 原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促使量热器本身和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因此,由 图 3-l 反应热测定装置示意图 l —橡胶塞;2—温度计;3—真空隔热层;4—保温杯外壳;5—CuSO 4 溶液 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 ? r H m = -?T ? 1 ? n 1 1000 ? (cVd + c p ) 式中? H θ ——反应的焓变,kJ/mol ;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 c ——溶液的比热容,实验时测定; V ——反应时所用 CuSO 4 溶液的体积(mL ); d ——CuSO 4 溶液的密度,近似用水的密度 1.00g/mL 代替; n ——VmL 溶液中 CuSO 4 的物质的量; c p ——量热器等压热容,指量热器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J/K 。 θ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产品技术要求bohui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 适用范围:用于临床机构体外定量测定人体血清、全血和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 2.1外观 2.1.1检测试剂卡 外观应平整,边缘无毛刺。 2.1.2样本稀释液 样本稀释液应澄清,无异物、沉淀物和絮状物。 2.1.3膜条宽度 应不小于3.5mm。 2.1.4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2装量 样本稀释液装量应在1.50±0.15mL范围内。

2.3空白限 不高于0.5mg/L。 2.4线性 在[0.5~200]mg/L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0.990; 在[0.5~10]mg/L区间内(不含10mg/L),绝对偏差应不超过±0.6mg/L; 在[10~200]mg/L区间内(含10mg/L),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 2.5准确度 用标准品(使用WHO的标准品,NIBSC code:85/506)稀释后作为样本进行检测,其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应≤10%。 2.6精密度 2.6.1批内不精密度 批内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10%。 2.6.2批间不精密度 批间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15%。 2.7效期稳定性 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有效期为12个月,到期后3个月内,应符合2.1~2.6.1的要求。 2.8特异性 特异性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含人血清白蛋白浓度为60g/L的零浓度C-反应蛋白样本,检测结果不高于 0.5mg/L;

b) 含血红蛋白浓度为4g/L的零浓度C-反应蛋白样本,检测结果不高于 0.5mg/L; c) 含降钙素原浓度为1ng/mL的零浓度C-反应蛋白样本,检测结果不高于 0.5mg/L。

中和反应中反应热的测定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纸条、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Δ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板书]V酸=V碱=50 mL。

反应热的计算与重要的反应热

反应热的计算与重要的反应热 1.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1 mol 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已知H —H 、H —O 和O===O 键的键焓ΔH 分别为436 kJ·mol -1、463 kJ·mol -1和495 kJ·mol -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12 O 2(g) ΔH =-485 kJ·mol -1 B .H 2O(g)===H 2(g)+12 O 2(g) ΔH =+485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 1 D .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 1 2.已知:C(s)+H 2O(g)===CO(g)+H 2(g) ΔH =a kJ·mol - 1 2C(s)+O 2(g)===2CO(g) ΔH =-220 kJ·mol - 1 H —H 、OO 和OH 键的键能分别为436 kJ·mol -1、496 kJ·mol -1和46 2 kJ·mol - 1,则a 为( ) A .-332 B .-118 C .+350 D .+130 3.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 b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c .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d .单质的熔点降低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________,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________。 (3)已知: 化合物 MgO Al 2O 3 MgCl 2 AlCl 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 2而不电解MgO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铝时,电解Al 2O 3而不电解AlCl 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晶体硅(熔点1410 ℃)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粗硅制纯硅过程如下: Si(粗)――→Cl 2460 ℃SiCl 4――→蒸馏SiCl 4(纯)――→H 2 1100 ℃ Si(纯) 写出SiCl 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由SiCl 4制纯硅的反应中,测得每生成1.12 kg 纯硅需吸收a kJ 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1.1.2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一、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2、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认识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及常见的节能方法。 二、重点 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三、难点 盖斯定律 四、过程 复习:热化学方程式书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授: 一、中和热 1、定义: 2、H+(aq)+OH-(aq)=H2O(l);ΔH=-57.3KJ/mol (1)含义: (2)注意点: 思考: (1)若稀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ΔH -57.3KJ/mol; (2)若浓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ΔH -57.3KJ/mol; (3)若稀盐酸与稀氨水反应生成1mol水,ΔH -57.3KJ/mol; (4)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2mol水,ΔH -57.3KJ/mol; (5)若用20g氢氧化钠配成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水,放出 KJ的热量; (6)若用2mol硫酸配成稀溶液后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水,放出 KJ的热量。 二、反应热的测定 1、原理 2、步骤 3、注意事项

三、盖斯定律 1、内容: 2、应用 例1:课本P8例2 练习:1、课本P8问题解决 2、P12练习与实践 3、 4、 5、6 四、燃烧热 1、定义: 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练习: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 例题 1.在101 kPa时,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 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反应热及计算--习题

反应热及计算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铝片和稀盐酸反应 B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 D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 .物质的量 B .分子个数 C .原子个数 D .物质质量 4.下列变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H 2O(g)=H 2O(l) △H =- kJ/mol B .2HI(g)=H 2(g)+I 2(g) △H =+ kJ/mol C .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的化学反应 D .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5.已知如下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CO(g)+O 2(g)===2CO(g);△H==-566kJ /mol } CH 4(g)+2O 2(g)==CO 2(g)+2H 2O(1);△H =-890kJ /mol 由1molCO 和3molCH 4组成的混合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 .2912kJ B .2953kJ C .3236kJ D .3867kJ 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一定不能发生 B 、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中和热 C 、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0),(),(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教案(苏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二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1.学会测量反应热的方法,正确分析实验测量误差及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减少误差。 2. 理解盖撕定律的内容,运用并能够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测量反应热的方法,正确分析实验测量误差及原因 教学模式:边探讨边讲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探究 1.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2.中和反应过程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3. 是中和热。 4.怎样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中和热? 二、总结 1.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 研究条件:稀溶液 反应物:酸与碱 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1mol 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 OH - = H 2O ,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都有:H +(aq) + OH - (aq) = H 2O(l);△H =-57.3kJ 注:强酸与弱碱反应,强碱与弱酸、弱酸和弱碱反应生成1molH 2 O 放出的热小于57.3KJ/mol 2.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药品: 0.50 mol/L 和0.50 mol/L 的盐酸和0.50 mol/L 和0.50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2)实验仪器:简易量热计 (3)实验原理: 3 4.1810/0.025 m t H KJ mol -???=- (4)实验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 (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 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 (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0.50 mol/L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

实验 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 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目的】 1、理解中和热的概念。 2、学习中和热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进一步领会做定量实验的方法。 【知识点回顾】 中和热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 【实验原理】 1、0.50mol ·L -1盐酸和0.55 mol ·L -1NaOH 溶液的密度都是1g ·cm -3,所以50mL 0.50mol ·L -1盐酸的质量m 1=50g ,50mL 0.55mol ·L -1 NaOH 溶液的质量m 2=50g 。 2、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 ·(g ·℃)-1,由此可以计算出0.50mol ·L -1盐酸与 0.55mol ·L -1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m 1+m 2)·c ·(t 2-t 1)=0.418(t 2-t 1)kJ 又因50mL 0.50mol ·L -1盐酸中含有0.025molHCl ,0.025molHCl 与0.025molNaOH 发生中和 反应,生成0.025molH 2O ,放出的热量是0.418(t 2-t 1)kJ ,所以生成1 molH 2O 时放出的热 量即中和热 为 △H=-025.0) (418.012t t kJ ·mol -1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 )、小烧杯(100mL )、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 沫塑料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 ·L -1盐酸、0.55mol ·L -1 NaOH 溶液。 注:为了保证0.50mol ·L -1盐酸完全被NaOH 中和,采用0.55mol ·L -1NaOH 溶液,使碱稍微 过量。 【实验过程】 一、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1、 温度计的使用。 ⑴选择精密温度计(精确到0.1℃),并进行校对(本实验温度要求精确到0.1℃)。 ⑵使用温度计要轻拿轻放。温度计用后要及时 放回 。刚刚测量高温的 温度计不可立即用水冲洗,以免 。

2020年反应热测定实验讲义

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测定锌和硫酸铜反应的热效应; 2.练习天平、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熟悉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掌握利用外推法校正温度改变值的作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叫做等压反应热,常以焓变 Δr Ηθ来表示,在热化学中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Δr Ηθ为负值,吸热反应的焓变 Δr Ηθ为正值。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反应,在298.15K 下,每摩尔反应的CuSO 4与Zn 放出216.8kJ 热量,即 Cu ZnSO CuSO Zn +=+44 mol kJ H m r /8,216-=?θ 放热反应焓变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是通过如图3-l 所示的量热器来测定的。测定焓变的原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量热器本身和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因此,由 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 )(1000 1 1p m r c cVd n T H +??? ?-=?θ 式中θ m r H ?——反应的焓变,kJ/mol ;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 c ——溶液的比热容,实验时测定; V ——反应时所用CuSO 4溶液的体积(mL ); d ——CuSO 4溶液的密度,近似用水的密度1.00g/mL 代替; n ——VmL 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 c p ——量热器等压热容,指量热器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J/K 。 图3-l 反应热测定装置示意图 —橡胶塞;2—温度计;3—真空隔热4—保温杯外壳;5—CuSO 4溶液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zhongshengbeikong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与ABBOTT ARCHITECT c4000/c8000/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使用,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 1.1包装规格 液体双剂型 试剂1(R1):60mL×1,试剂2(R2):15mL×1; 试剂1(R1):80mL×2,试剂2(R2):20mL×2。 1.2主要组成成分 1.2.1 试剂1(R1)(液体)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0mmol/L 1.2.2 试剂2(R2)(液体) 羊抗人C-反应蛋白抗体浓度根据效价而定 2.1 外观 试剂盒中各组件的外观应满足: 2.1.1 试剂 1(R1)应为无色透明溶液,无杂质、无絮状物,外包装完整无破损; 2.1.2 试剂2(R2)应为淡黄色至淡粉色溶液,无杂质、无絮状物,外包装完整无破损。 2.2 净含量 液体试剂净含量应不少于标示值。 2.3试剂空白吸光度 在波长340nm处(光径1cm),试剂空白吸光度(A)应≤0.100。 2.4 准确度

测定ERM-DA474,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 2.5分析灵敏度 对应于浓度为9mg/L的CRP所引起的吸光度差值(△A)的绝对值在 0.006~0.030的范围内。 2.6重复性 重复测定高、低浓度样本,变异系数(CV)应≤ 5%。 2.7批间差 测定同一样本,批间差(R)应≤ 5%。 2.8线性范围 在[1,250]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0.990; 在(5,250]mg/L范围内,线性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 在[1,5]mg/L范围内,线性绝对偏差应不超过±0.5mg/L。 2.9试剂稳定性 2.9.1效期稳定性 原包装的试剂盒在2℃~8℃避光贮存,有效期为12个月。试剂有效期满后3个月以内,试剂性能应符合2.1、2.3、2.4、2.5、2.6、2.8的要求。2.9.2开盖稳定性 开盖后,在2℃~8℃避光保存,可稳定30天;开盖稳定期满后1天内,试剂性能应符合2.1、2.3、2.4、2.5、2.6、2.8的要求。

计算反应热效应

计算反应热效应 运用Hess定律,首先可由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直接计算化学反应 热效应()。试设计如下反应过程: 图1-4反应热效应的计算示意图 显然,上述反应可由下列两个过程分别完成: (1)由稳定单质(始态)直接结合为生成物(终态) (2)由稳定单质(始态)先结合为反应物,再转变为生成物(终态)。 根据Hess定律,两过程的始态与终态相同,其热效应必相等,即 或 可见,上述反应热效应应等于两组热效应之 差。式中前一项实为生成物标准生成焓之和 (),后一项实为反应物标准生成焓之和 (),因此,该化学反应的标准热效应等于生 成物标准生成焓之和减去反应物标准生成焓之和。见右 图:反应热效应计算示意图 对于一般反应: 式中,a,b,p,q为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则计算反应热效应的公式可写为:

(1-7) 式(1-7)表明,在标准态时,化学反应的标准热效应等于反应中各 生成物标准生成焓的总和减去各反应物标准生成焓的总和。利用式(1-7),可直接计算反应热效应,也可在反应热效应已知时,计算某些化合物(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Gibbs函数判据 由上述讨论可知,决定某过程的自发性有焓变和混乱度变化两大因 素,即受过程的焓效应(ΔH)和熵效应(T·ΔS)的影响。一般 说,需综合评定是焓效应或是熵效应何者起主要作用而定。 1873年,美国化学家Gibbs J.W.引进了一个新的状态函数——Gibbs函数(也称Gibbs自由焓或自由焓),用符号G表示,将上述两种相反的因素统一起来作为新的判据。Gibbs函数的定义式为: G=H-TS式(1-8) 式(1-8)中,焓H、熵S和热力学温度都是状态函数,因此Gibbs函数G是一组合的状态函数。 在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其相应的Gibbs函数变(ΔG)则应为: 式 (1-9) 式(1-9)称为等温方程式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式。 由此,可得到只做体积功的恒温、恒压条件下,某过程自发性的判据,即 ΔG <0或ΔH -T·ΔS < 0 过程自发 ΔG >0或ΔH -T·ΔS > 0 过程非自发 ΔG = 0或ΔH =T·ΔS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组别 [基础知识] 中和反应: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放热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 + 和碱电离产生的 OH -结合生成难电离的H 2O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多数为H ++OH -=H 2O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任何中和反应的中和热都相同。但是不同的中和反应,其反应热可能不同。 有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生成1mol 液态水时的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因为弱酸弱碱电 离时吸收热量。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L 盐酸、0.55mol/LNaOH 溶液。 三、实验原理 1、0.50mol ·L -1盐酸和0.55mol ·L -1NaOH 溶液的密度都约为1g ·cm -3,所以50mL0.50mol ·L -1 盐酸的质量m 1=50g ,50mL0.55mol ·L -1NaOH 溶液的质量m 2=50g 。 2、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 ·(g ·℃)-1,由此可以计算出0.50mol ·L -1盐酸与0.55mol ·L -1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m 1+m 2)·c ·(t 2-t 1)=0.418(t 2-t 1)kJ 又因50mL0.50mol ·L -1盐酸中含有0.025molHCl ,0.025molHCl 与0.025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0.025molH 2O ,放出的热量是0.418(t 2-t 1)kJ ,所以生成1molH 2O 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H=-025 .0) (418.012t t kJ/mol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 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4年05月20日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是指利用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法、时

间分辨法、免疫荧光法等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免疫学方法对人全血、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C反应蛋白进行体外定量测定的试剂。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由肝细胞合成,在胎儿期产生,非母体胎盘传递。其产生机理是:当机体受感染或组织受损伤时巨噬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等被激活,产生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细胞因子及其他介导物,这些细胞因子和介导物到达肝脏,刺激肝细胞和上皮细胞合成 CRP。在结构上,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地结合为盘形多聚体,分子量为11.5万~14万,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 常规CRP测定包括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价感染,组织损伤和炎症性疾病。对于常规的CRP测定,参考值通常被认为是临床上含量高于10毫克/升。在健康人群血液中CRP水平低于5毫克/升,而在各种条件下,急性炎症4~8小时内,CRP值达到约20至500毫克/升。常规CRP作为急性炎症评估指标比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白细胞计数更敏感、更可靠。 超敏C反应蛋白线性范围低端低于常规CRP,这种较低的范围可扩大使用适应症,C反应蛋白是非特异性的,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评估,不能作为特定的疾病或疾病的风险的确诊依据。

反应热计算的类型及练习

反应热计算的类型及练习 一、反应热的几种计算方法: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总和计算:ΔH=生成物的能量总和-反应物的能量总和。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活化能计算:ΔH=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和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 4.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5.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Q=cmΔT。 6.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①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的途径无关。 【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技巧】 (1)虚拟路径法:若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 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 ΔH3,如图所示:,则有:ΔH=ΔH1+ΔH2+ΔH3。 (2)加和法: ①确定待求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是同侧还是异侧)。 ③利用同侧相加、异侧相减进行处理。 ④根据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通过乘除来调整已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并消去中间产物。 ⑤实施叠加并确定反应热的变化。 【推论】 ①任何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其逆反应的反应热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②任何化学反应,当各物质系数发生变化时,反应热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方程式相加减时,左边和左边相加减,右边和右边相加减,反应热也要跟着进行加减。 二、配套练习 1.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dekangrun

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全血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 1.1 包装规格:10人份/盒、20人份/盒、50人份/盒。 1.2 主要组成成分:该产品由对应人份数量的检测试纸、干燥剂、稀释液和1 个ID卡组成。检测试纸:由胶体金垫(胶体金标记鼠抗人C反应蛋白单克隆抗体)、硝酸纤维素膜(C线包被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T线包被鼠抗人C反应蛋白单克隆抗体)、样品垫、吸样垫和PVC板组成。稀释液:由2ml的0.01M(pH7.4)磷酸盐缓冲液组成。ID卡:内含校准曲线。 2.1 外观 试剂盒组分应齐全,内外包装均应完整,标签清晰;检测试纸应整洁完整、无毛刺、无破损、无污染,材料附着牢固。 2.2 膜条宽度 膜条宽度为4.0mm±0.1mm。 2.3 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4 空白限 空白限应不高于0.5mg/L。 2.5 线性范围 线性区间[0.5,200]mg/L,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 2.6 准确度 回收率应不超过85%~115%。 2.7 重复性 重复检测高、中、低3个浓度的样本各10次,各浓度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均不大于20%。 2.8 特异性 检测1mg/L PCT样本各3次,检测结果应均不高于0.5mg/L。 2.9 批间差

随机抽取三批检测试剂,每批分别检测高、中、低3个浓度的样本各3次,各浓度所得结果的批间相对极差(R)应均不大于15%。 2.10 稳定性 4℃~30℃避光保存18个月后,分别检测2.1~2.8各项,结果应符合各项要求。 2.11 校准信息溯源性 试剂盒校准信息按照GB/T 21415-2008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溯源到本公司工作校准品,该工作校准品通过与已上市产品比对赋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