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4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4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4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技术审查

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该类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未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

(一)临床背景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fetal chromosome aneuploidies)中的21三体、18三体、13三体(trisomies 21、18、13,即T21、T18、T13)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其对应的分别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又称Edwards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发病率分别约为1/700、1/6000、1/10000,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及器官畸形,生活无法自理,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即是为避免产生遗传缺陷患儿提供的有效手段。常规的产前筛查方法包括:早孕期的超声与血清学联合筛查和中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中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是指通过中孕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亚基、抑制素A和非结合雌三醇指标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病史等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得出胎儿是否罹患相关三体综合征或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建议经产前诊断进行最终确认,由孕妇知情选择。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金标准为介入前产前诊断手术,是指通过绒毛取材术/羊膜腔穿刺术/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取相应细胞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对胎儿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我国对以下孕妇均实行产前诊断: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产前筛查出来的胎儿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孕妇;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产前B超检查怀疑胎儿可能有染色体

异常的孕妇;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其他情形。

(二)高通量测序法进行产前筛查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是近年来迅

速发展的测序技术,又称做下一代测序(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或大规模平行测序(MPSS,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相较于以Sanger测序为代表的第一代测序技术,其检测通量高,灵敏度高,速度快,随着近年来检测成本的降低,逐渐由科研转入临床应用研究。但从检测的准确性上说,第一代测序技术目前仍然是测序检测的金标准。

从全球范围看,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应用最广的方面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筛查。其原理是:孕妇母体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cffDNA,cell-free fetal DNA), 长度约为75bp-250bp,几乎全部来源于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其浓度和孕周密切相关并以一定比例(5%-30%)稳定存在于母体外周血浆中。取母体血浆提取包含正常母体和胎儿的血浆游离DNA,通过文库构建技术,经过片段扩增,最后进行上机测序,通过软件分析数据获得染色体数目评价结果。当对怀有T21胎儿的母体血浆游离DNA数据进行分析时,其21号染色体游离DNA总数会有小比例的升高,通过统计学算法区分这一微小差异来实现利用cffDNA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筛查。但高通量测序法不能对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检测,不能代替传统筛查中的开放式神经管缺陷筛查等。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的高通量测序法,指的是通过文库构建、片段扩增进而进行上机测序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不需要进行

片段扩增的第三代、第四代单分子测序方法在文中并未涉及。但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迅速,第三代、第四代单分子测序方法如果在企业内部参考品设置、性能评估或临床评价等处如有适用的方面,可以参照执行。

适用人群:本指导原则预期用途为对孕周12周(包含12周)以上的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其结果不能代表对孕妇怀有三体胎儿的确认,产前筛查的结果必须要经过产前诊断进行确认。

伦理学问题:终止妊娠应在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前提下由医师提出建议,由夫妻双方知情选择,该项检测不得作为终止妊娠的依据。

三、基本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有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其他等内容,其中其他包括同类产品在国内外批准上市的情况,应着重从方法学及检出限等方面写明拟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5号)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

综述资料应详细阐明检测原理,可配合图示并写明一个完整检测配合使用的全部试剂及耗材名称、生产厂家、货号或注册证书号以及详细的组成成分。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

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包括企业内部参考品和完成检测所需试剂组成两部分。

1. 企业内部参考品应至少包括:阳性参考品、阴性参考品、检测限参考品、嵌合体参考品,具体要求如下:

1.1阳性参考品:应采用T21、T18、T13胎儿DNA片段按一定比例与正常女性血浆混合的模拟样本,T21、T18、T13胎儿DNA片段可由流产组织或羊水细胞等来源制备。

1.2阴性参考品:应包括采用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DNA片段按一定比例与正常女性血浆混合的模拟样本,以及采用其他染色体异常胎儿DNA片段按一定比例与正常女性血浆混合的模拟样本。其他染色体异常的阴性参考品由申请人依据常见染色体异常项目并根据对产品的质控要求自行选择。

1.3检测限参考品:应采用T21、T18、T13胎儿DNA片段按不同比例梯度与正常女性血浆混合的模拟样本,如5%、3.5%、

2.5%等,建议采用95%(n≥20)的阳性检出率作为最低检测限确定的标准。

1.4嵌合体参考品:由申请人按照对产品的质控要求自行设定模拟T21、T18和T13嵌合体的组成比例,如70%异常,30%正常;30%异常,70%正常等。

申请人应详细说明企业内部参考品的组成、详细说明制备及检定方法、胎儿DNA片段浓度确认方式和所占比例的选择依据。企业内部参考品中各类型均应设置多个重复。

2. 完成全部检测流程所需试剂应至少包括:血浆游离DNA 提取纯化试剂、文库构建试剂、文库定量试剂、测序试剂、阴、阳性质控品,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测序芯片和数据分析软件。具体要求如下:

2.1血浆游离DNA提取纯化试剂:该试剂分类界定为一类试剂,无论申报产品中包含或是配合使用,申请人均应提供该试剂提取纯化原理、生产厂家及货号或一类备案凭证号,提交详细组成成分资料。性能方面需对该试剂提取的DNA片段准确性及纯度要求,提取效率、重复性及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

2.2文库构建试剂、文库定量试剂、测序试剂:文库构建试剂通过对片段化的DNA进行缺口补平及相应部分5’端磷酸化和3’端去磷酸化之后使用连接酶加上用于测序和分析的标签和接头,构建成可以用来测序上机的标准文库;文库定量试剂通过PCR扩增及与标准品曲线的比对,用于定量测定文库浓度,为后续均一化文库进行上机测序做准备,同时能够评估文库构建的质量。文库定量时应明确对文库质量、片段大小及浓度要求,应提供分析图谱,对其中参数进行解释说明(如是否有杂峰,产生的原因,是否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等);测序试剂用于对均一化的文库进行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仪捕捉扩增过程中碱基的变化引起的信号变化来达到读取序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试剂一般由:相应功能的酶(末端修复酶、DNA 连接酶、缺口修复酶DNA聚合酶等)、核苷酸序列(引物、接

头序列、标签序列、文库定量标准品)、缓冲液及dNTP组成。具体要求如下:

2.2.1酶:应提交纯度、活性和稳定性资料,提交功能性试验资料。例如:文库构建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末端修复酶、DNA 连接酶、缺口修复聚合酶等,所选择的酶应当具有末端突出削平、缺口补平、标签或接头连接、DNA聚合酶活性;

2.2.2核苷酸序列:应提交相应的序列组成和纯度信息,序列准确度及稳定性资料;引物设计应提交引物设计原则及选择对比依据;

2.2.3缓冲液:缓冲液应明确详细的组成及各盐浓度选择对比的依据;

2.2.4 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应提交对纯度、浓度、保存稳定性等的详细验证资料。

2.3阴、阳性质控品:须能够监控DNA片段提取到最终测序结果全过程,因此应当由阴、阳性(T21、T18和T13)胎儿DNA片段按已知比例与正常女性血浆基质混合组成。

2.4测序芯片:应详细阐明芯片进行片段扩增原理及结构,明确使用芯片型号,并对同一次测序芯片上样的样本间精密度进行评价。

2.5数据分析软件:举例介绍原始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处理和筛选的方法,明确数据筛选依据以及使用的算法。

2.6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交不同原材料对于最终测序数据

质量影响的评估材料。由于各测序平台的技术侧重点不同,数据质量评估的项目可能存在差异,需考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文库浓度、文库片段大小、单样本总序列数(数据量)、唯一比对率、单次检测的GC gap(最高GC值与最低GC值的差值)以及错误率等。

综上所述,申请人应提交主要原材料的筛选依据及试验资料。如为自制,则应提交:制备方法、质量要求、质量检测方法、对比筛选的试验资料等;如为外购,则应提交:外购证书、质量要求、质量检测方法、对比筛选的试验资料等。其中,对比筛选的试验资料应包括筛选过程中的数据、图谱、对比图表等信息。

(三)主要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 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配制工作液、半成品检定、分装和包装。配制工作液的各种原材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要求,原材料应混合均匀,配制过程应对关键参数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包括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和应用流程图方式表示,后者需标明关键工艺质控步骤,并详细说明该步骤的质控方法及质控标准。

2. 反应体系研究:指完成检测所涉及到的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选择过程,包括对提取纯化步骤、游离DNA片段的末端修复、接头及标签连接、文库定量、片段扩增、测序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选择确定,涉及到对样本类型、样本用量、试剂用量、缓冲体系的选择、反应温度和时间条件及检测过程中质控方法确定的依据。重点关注: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离子浓度、加样量及反应体积等,加样量和反应体积参考相应行业标准,经研究验证后确定;片段扩增各阶段温度、时间及循环

数的研究资料;测序数据质量的评估指标等。

此外,还应进行数据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和胎儿游离DNA浓度和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提交生产者在产品研制后,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连续生产三批并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研究目的、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实验数据、统计方法等详细资料。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实验地点(实验室)、适用仪器、试剂规格、批号、临床样本来源(如涉及)等。分析性能评价的实验方法可以参考相关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批准指南(CLSI-EP)文件或国内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指导原则进行。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

1. 最低检出限:建议使用国家参考品进行梯度稀释并多次检测,将具有95%阳性检出率的胎儿游离DNA浓度水平作为最低检出限。

2. 企业内部参考品符合率:用试剂检测企业内部参考品的符合情况进行评估。

3. 微缺失微重复评价:申请人应采用一定比例的微缺失微重复胎儿DNA与正常女性血浆混合制备微缺失微重复评估模拟样本,微缺失微重复模拟样本的类型及数量由申请人选择确定,并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示。

4. 嵌合体评价:申请人应采用不同嵌合比例的模拟T21、T18和T13嵌合体样本对试剂检测嵌合体的能力进行评估,对不能检测到的模拟嵌合体的嵌合比例进行确认。

5. 精密度:精密度的评价方法并无统一的标准可依,可根据不同产品特征或企业的研究习惯进行,前提是必须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具体实验方法可以参考相关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批准指南(CLSI-EP)或国内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文件进行。企业应对每项精密度指标的评价标准做出合理要求,如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的范围等。针对本类产品的精密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要求:

5.1对可能影响检测精密度的主要变量进行验证,除检测试剂(包括核酸分离/纯化组分)本身的影响外,应对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操作者、地点等要素进行相关的验证。

5.2合理的精密度评价周期,例如:为期至少20天的连续检测,每天至少由2人完成不少于2次的完整检测,从而对批内/批间、日内/日间以及不同操作者之间的精密度进行综合评价。如有条件,申请人应选择不同的实验室进行重复实验以对室间精密度进行评价。

5.3用于精密度评价的模拟样品和临床样本均应至少包含3个水平:阴性样品、临界阳性样品、(中或强)阳性样品,并根据产品特性设定适当的精密度要求。精密度评价中的每一次检测均应从核酸提取开始。

5.4干扰试验:包括内源性干扰物质和外源性干扰物质。应针对可能存在的干扰情况进行验证。建议申请人在干扰物质的潜在最大浓度(“最差条件”)条件下进行评价。内源性干扰物质的评价只少应包括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甘油三酯。

5.5特异性:主要包括其他常见染色体样本是否干扰T21、T18和T13阴、阳性的检出能力进行评价。其他常见染色体样本类型及数量由申请人选择确定,并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示。

(五)参考值的确定资料

由于目前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的阳性值测算存在多种计算方式,且更好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方式仍在不断开发中,因此,如申请人选择了某一算法作为参考值的计算方式,则应详细阐述选择该算法作为依据的原因(如权威文献、行业共识等),并详细阐述计算公式和各参数代表的意义并提交采用一定数量真实临床样本对参考值的试验验证资料。

以大样本常用的Z-值(Z-score)算法来举例说明:

1. Z-值这个统计量反应的是当前数值距离平均数的相对标准距离,Z-值的应用条件为大样本量以及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算公式如下,

1.1 chrN z-score for test sample:所检测样本的Z-值;

1.2 N:为指定的第N染色体;

1.3 %chrNsample:待测样品第N条染色体唯一比对序列数占常染色体的百分比,通过高通量测序后软件分析获得;

1.4 Mean%chrNreference:参照样品第N条染色体比例平均值;

1.5 S.D.%chrNreference:参照样品第N 条染色体比例的标准偏差。

该公式中,影响唯一比对序列的因素包括GC含量、覆盖度等,申请人应计算并统计检验覆盖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参照样品的数据影响Mean%chrNreference,S.D.%chrNreference 以及S.D.%chrNreference,参照样品的数量,来源等均对其数据产生影响,申请人需对参照样品的数据计算进行详述,并提供计算值。

2. 被筛查孕妇所怀胎儿的染色体数量状况应当符合正态分布图,即大概率为正常染色体数量,小概率事件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如下所示:

如图可以看出,出现在Z-值为正负3以外的数值,则有99.9%的可能为阳性,因此,通常将Z-值=3定为参考值分界点。Z-值>3则判断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

鉴于并无100%阴、阳性分界点,申请人应将参考值设定灰区范围,灰区的设定应提交理论和实际试验结果的依据,并在说

明书【参考值】和【检验结果的解释】项进行解释说明,如是否需要用产前诊断的方式进行最终确认,可能的原因,是否需要孕龄再大时进行再次抽血复测等等。

在参考值设定后,申请人应当选取一定数量阴、阳性临床样本进行试验验证,如与该公式不符,则应说明出现的问题及详细的数据矫正方式。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确定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

1. 申报试剂的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实时稳定性(有效期)、运输稳定性、开瓶稳定性及冻融次数限制等研究。对于实时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2. 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对含有游离DNA的孕妇血浆的保存、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有效期验证,以及血浆游离DNA提取后储存条件的验证。可以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选择温度点(温度范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段即对储存样本进行全性能的分析验证,从而确认样本的效期稳定性。适于冷冻保存的样本还应对冻融次数进行评价。

此外,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均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七)产品技术要求

拟定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号)、《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相关要求。该类产品作为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应将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检定等内容作为附录附于技术要求正文后,应将各种原材料的来源、特性以及质量标准等信息的重点内容予以明确。

如果拟申报试剂已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则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低于上述标准要求。

(八)注册检测

根据总局第5号令要求,首次申请注册的第三类产品应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具有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连续三个生产批次样品的注册检测。该产品已有国家参考品发布,在注册检测时应使用“高通量测序用外周血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和T13)国家参考品”进行(九)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的要求,境外产品的中文说明书除格式要求外,其内容应尽量保持与原文说明书的一致性,翻译力求准确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产品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均应与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资料中的相关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如某些内容引用自参考文献,则应以规范格式对此内容进行标注,并单独列明参考文献的相关信息。

结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下面对

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产品名称】

建议按照如下方式命名: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方法学)或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方法学)。

举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

2.【预期用途】

2.1第一自然段:预期用途描述,包括被测孕妇孕周特征,样本类型等。

举例: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孕周为12-24周的孕妇外周血血浆中胎儿游离脱氧核糖核酸(DNA),通过分析样本中的胎儿游离DNA的21号、18号及13号染色体数量的差异,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进行产前辅助诊断。如试剂盒仅是测序步骤中的建库步骤,则预期用途应描述为“构建测序文库”。

2.2第二自然段,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进行,介绍临床适应症及背景,说明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等,应介绍产前诊断金标准。

2.3明确该产品作为产前筛查用途,其结果的确认要由产前诊断金标准进行。

3.【检验原理】

详细说明母体胎儿游离DNA判断染色体数量的检测原理并简介方法学原理(必要时可用图示进行)。

4.【主要组成成分】

说明试剂盒所包含组分的名称、数量、比例或浓度等信息,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

试剂盒中不包含但该项检测必需的组分,说明书中应列出相关试剂/耗材的名称、生产企业、货号、注册证号(如有)及其他相关信息,测序芯片应明确型号

5.【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1按照稳定性研究资料,说明试剂盒的效期稳定性、开瓶稳定性、复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冻融次数要求等,应标明具体的储存条件及效期。

5.2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总局令第5号)增加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6.【样本要求】

6.1样本采集要求。

6.2说明对采血管及抗凝剂的要求;

6.3样本保存、运输及处理:孕妇外周血样本的保存条件(温度、时间长度),运输条件,处理条件(如:多长时间内必须分离血浆);已分离的血浆样本的保存条件(温度、时间长度),运输条件,处理条件(如:核酸提取前的预处理);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需恢复至室温,冻融次数的要求。

上述内容需在稳定性研究资料中详述并用产品进行性能评估与验证。

7.【适用机型】

适用的测序仪器具体型号,并提供与仪器有关的重要信息以指导用户操作。

8.【检验方法】

无论是否包含提取试剂或测序试剂,申请人应从头详细描述完成完整检测所需的全部步骤,包括血浆游离DNA的提取、文库构建、文库定量、片段扩增及上机测序。该类产品操作程序较多,作为产品使用说明书该项内容应当尽量详细,以能够指导用户进行操作,其中应当包括各步骤的注意事项及配合使用物品的技术参数、仪器厂家和型号(如PCR仪,生物分析仪等)和反应条件,以半导体测序为例:

8.1 DNA提取:DNA提取方式,提取试剂盒货号或注册证号;DNA提取液的短期和长期保存方式,冻融次数等。

8.2文库构建:末端修复、接头连接、缺口修复、PCR扩增;所构建的文库短期和长期保存方式,冻融次数等。

8.3文库定量;描述对于定量后文库浓度和质量的要求,以及何种情况进行文库的重新构建。

8.4测序模板的制备:混合文库、PCR、模板富集。

8.5上机测序:仪器准备、设置及仪器使用相关参数

9.【参考值】

明确设定参考区间所使用的算法及验证参考区间所使用的样本例数及类型。如使用软件,则应明确软件名称、唯一标识号、生产厂家及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如暂未拿证,应空出相应内容,在软件名称后注明(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

10.【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0.1 本试剂盒作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检测,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应采用金标准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进行。该产品不能对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检测。

10.2 本试剂盒适用于孕妇外周血血浆样本检测,不适用于其它样本检测。

10.3 胎儿游离DNA浓度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变化范围从2%到30%不等且和孕周密切相关,因此若因胎儿游离DNA浓度较低造成检验失败时,可待孕周较大时再次抽血检测。

10.4 以下几种情况的孕妇样品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0.4.1孕妇本人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患者、其他染色体疾病患者或携带者;

10.4.2 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平衡易位,嵌合型三体异常会影响检测;

10.4.3怀有双胎或者多胎(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孕妇;

10.4.4近期接受过移植手术、干细胞治疗;近期接受过免疫治疗或输注过异体血制品;

10.4.5孕妇本人为肿瘤患者;

10.4.6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方式受孕的孕妇;

10.4.7体重严重超重的孕妇。

10.5样本采集、运输及处理不当、未按说明书操作均有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描述在样本采集,保存、运输中需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例如:

10.5.1只可使用EDTA抗凝采血管进行取样;

10.5.2颠倒混匀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溶血;

10.5.3全血离体后必须在8小时内进行血浆分离;

10.5.4血浆分离过程中注意不要吸到中间层的白细胞;

10.5.5血浆样本反复冻融次数应不超过2次;

10.5.6禁止将普通EDTA抗凝样本和血浆样本在室温状态下放置;

10.5.7血浆样本寄送采用干冰运输。

11.【产品性能指标】

按照分析性能评估资料内容详述以下性能指标:最低检出限、企业内部参考品符合率、微缺失微重复评价、嵌合体评价、精密度、干扰试验、特异性。各项评估应包括评估方法、数据和结果。应将临床评价的试验结果纳入。包括临床试验机构数量、样本例数、试验结果等内容。

(十)临床评价资料

1.研究方法

对照方法:依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发布的“《WS322.2-2010胎儿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第2部分: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以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结果(包

括绒毛取材术、羊膜腔穿刺术和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和出生随访结果作为确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的对照金标准。对于出生随访,应在方案中明确随访由新生儿医师进行,各机构在制定方案中对医师进行统一的培训,采用科学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项目(应当提供依据)对出生后婴儿表观进行是否是三体患儿的诊断,也可采用出生后采血进行核型分析的方式进行诊断。

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研究也可纳入部分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是指对临床需要正常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采集样本与金标准检测进行对比分析;回顾性研究是指对临床研究单位样本库中已有金标准确认的样本进行重新检测,其结果与原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分析一般选用交叉四格表的形式总结本试剂盒测序结果和金标准检测结果并进行卡方或kappa检验,与金标准比对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分析,计算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于以上统计值,均应做统计假设,并报告95%置信区间。

2. 临床研究机构及人员

临床研究机构应为已取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且为卫计委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人员应为经过专门培训的取得资质的人员。机构和人员应遵循《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机构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人员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第52号)

附件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T21、 T18、 T13) 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技术审查指 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T21、T18 、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申报资料 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 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该类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 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 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 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 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 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理由, 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 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 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1——

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Fetal Chromosome Aneuploidies )中 的21 三体、 18 三体、 13 三体( Trisomies 21、 Trisomies 18、Trisomies13 ,即 T21 、T18、T13)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 倍体疾病。其对应的分别为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 或 Down 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又称 Edwards 综合征)和 13-三体 综合征(又称 Patau 综合征),发病率分别约为 1/700、1/6000、1/10000,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及器官畸形。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为避免产生遗传缺陷患儿提供的手 段。常规的产前筛查方法包括:早孕期的超声与血清学联合筛查和中 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建议经产前诊断进 行最终确认,由孕妇知情选择。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金标准 为介入前产前诊断手术 ,是指通过绒毛取材术 /羊膜腔穿刺术 /经皮脐 血管穿刺术,取相应细胞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对 胎儿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原理是:孕妇母体 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 (cell-free DNA ,cfDNA ),长度约为 75bp— 250bp,几乎全部来源于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其浓度和 孕周密切相关并以一定比例( 5%— 30%)稳定存在于母体外周血 浆中。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取母体血浆提取包含正常母体和胎 —2——

染色体异常基因检测

染色体异常基因检测 染色体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人类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染色体异常 体细胞或性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异常改变称为染色体异常,可分为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大类。染色体异常可以自发地产生,称为自发突变;也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诱变作用而产生;还可以由亲代遗传所致。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出生缺陷、先天性遗传病、自然流产、不孕不育等的重要遗传因素。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为1/60。 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有300种,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和智力障碍,常伴有五官、内脏、四肢等方面的畸形,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染色体异常基因检测 核子基因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开发的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可对流产组织、脐带血、绒毛、羊水、外周血等多种来源的样本进行测序分析,一次性检测23对染色体非整倍体、300种常见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及其他100kb以上的染色体异常,全面排查流产、胎儿异常、新生儿/儿童表型异常、不孕不育原因。 临床应用: 1、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检测:查明反复流产、异常妊娠的原因,指导再次生育。 2、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排查胎儿异常的原因。 3、新生儿/儿童染色体异常检测:为发育异常、智力障碍,多发畸形等患儿排查染色体异常因素,为疾病确诊和治疗提供指导信息。 4、成人染色体异常检测:排查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的遗传因素。 ????

技术优势: 1、全面覆盖:一次性检出23对染色体非整倍体和300种常见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2、分辨率高:可检出100kb以上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和低至5%的嵌合体。 3、准确度高:检测准确率>99% 4、自动解读:对检测到的微缺失/微重复,自动关联国际主流染色体异常数据库(Decipher、ISCA、OMIM、Clinvar)进行解读。 检测适用人群: 1、反复性流产,需要查明流产原因并确认再次生育方案的家庭。 2、超声显示结构异常或宫内发育迟缓的胎儿及父母。 3、临床表型为发育异常、智力障碍、多发畸形等患儿及父母。 4、具有染色体疾病家族史的夫妇及胎儿。 5、曾生育染色体疾病患儿的夫妇。 6、不孕不育或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 ????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第52号)

附件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技术 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该类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理由,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 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1—

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Fetal Chromosome Aneuploidies)中的21三体、18三体、13三体(Trisomies 21、Trisomies 18、Trisomies13,即T21、T18、T13)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其对应的分别为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又称Edwards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发病率分别约为1/700、1/6000、1/10000,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及器官畸形。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为避免产生遗传缺陷患儿提供的手段。常规的产前筛查方法包括:早孕期的超声与血清学联合筛查和中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建议经产前诊断进行最终确认,由孕妇知情选择。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金标准为介入前产前诊断手术,是指通过绒毛取材术/羊膜腔穿刺术/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取相应细胞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对胎儿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原理是:孕妇母体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长度约为75bp—250bp,几乎全部来源于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其浓度和孕周密切相关并以一定比例(5%—30%)稳定存在于母体外周血浆中。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取母体血浆提取包含正常母体和胎 —2—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知识讲解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 断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时间:2013-01-31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染色体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据估计染色体异常占出生儿的 1/150~1/120。产前诊断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微结构异常染色体疾病。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出生染色体异常的新生儿约10万人,在活婴儿中染色体异常者占0.3%。因此,普及染色体疾病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查和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作简单的阐述。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临床上最主要的染色体病,其中以13号、21号、18号,X、Y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占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95%以上。这些染色体异常占全部染色体病的80%~90%。常见的可以进行产前诊断的染色体病有以下几种。 (一)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trisomy 21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是胎儿和新生儿中最常见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600,在受精卵中为1/150。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眼裂上斜,鼻梁扁平,舌大、外伸和流涎。约4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患者核型绝大多数(92.5%)为单纯型21三体,即47,XX,(xy),+21; 4.8%为易位型(如14/21、21/22易位);少数为嵌合型。单纯型21三体几乎都是新突变,与父母核型无关,它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所致。单纯型21

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密切相关,高龄孕妇生育21三体患儿的比例明显升高。 (二)18三体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又称为Edward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畸形,出生后不久死亡。患儿临床表现为头面、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部凸出,犹如冬瓜样,称冬瓜头。眼距宽,眼球小,手紧握拳,足突出,向背部翘起,呈帆船状脚,95%的病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细胞遗体学检查80%患者核型为47,XY(或XX),+18;另外10%患者为嵌合体,即46,XY(或XX)/47,XY(或XX),+18;其余为各种易位,主要是18号与D组染色体的易位。 (三)13三体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25 000。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障碍、小头、眼球小、前脑发育缺陷,常伴有腭裂。 细胞遗传学检查80%的病例为游离型13三体,核型为47,XX(或XY),+13。其余的为嵌合型或易位型。易位型通常以13号和14号染色体罗泊逊易位居多。 (四)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1. klinefelter syndrome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小睾丸、无精子产生,97%患者不育。患者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差,身材高,四肢长,可有智商低,精神异常及精神分裂症倾向。细胞遗传学检查绝大多数患者核型为47,XXY。大约有15%患者为嵌合体,其中常见的为46,XX/47,XXY;46,XY/48XXXY。额外的X是由于亲代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 2. XYY综合征:在男婴中发生率为1∶900。患者男性表型正常,身材高大,易兴奋,常有攻击行为。睾丸发育不全,生精过程障碍。XYY核型是父亲精子形成过程中第二次减数分裂时发生Y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

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技术的应用

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技术的应用 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技术是20多年来基因组学首个真正意义上能够进入临床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突破,以下是搜集的一篇探究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技术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研究发现,孕妇外周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cffD-NA),长度在75bp和250bp之间,平均为166bp。怀孕4周可检出,8周后含量上升并稳定存在(7周建立胎儿胎盘循环),其含量在5%~30%之间,能够通过高通量方法稳定检测出来。cffDNA以核小体形式稳定存在,在分娩后2h内快速消失从而不会影响下一胎的检测。因此,可以作为非创伤性产前检测的理想材料。 xx年8月,我院与中国医学遗传中心,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xx年8月-xx年8月,对257例孕13周~26周孕妇外周血进行了胎儿游离DNA检测。 检测的257例孕妇外周血中,253例正常,4例异常。其中:1例提示21-三体阳性,羊水结果证实(无假阳性,无假阴性)。1例提示18-三体阳性,羊水结果证实(无假阳性,无假阴性)。1例提示13-三体阳性,羊水结果正常(有假阳性,无假阴性)。1例提示母体性

染色体异常,对孕妇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为46,XXX/46,XX(60%∶40%)(无假阳性,无假阴性)羊水结果提示胎儿正常。阳性率为1.56%,灵敏度99%以上。 3.1国外临床试验结果:自1997年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胎儿游离DNA之后,无创伤的直接检测胚胎染色体异常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xx年 ___中文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相继发表了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母体血浆DNA中检测胎儿21三体的论文。xx 年 ___中文大学、美国Sequenom公司和VerinataHealth公司先后开展了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胎儿21、18、13号染色体的临床试验。 3.1.1 ___中文大学于xx年1月发表于英国医学 ___(BritishMedicalJournal)的文章表明,通过对753例高危孕妇的血浆DNA进行检测,准确检出86例唐氏综合征胎儿,灵敏度大100%,3例假阳性,无假阴性。 3.1.2Sequenom公司的临床结果于xx年3月发表于AJOG,该机构对449例高危孕妇的血浆DNA进行了检测,准确诊断出39例T21样本,1例假阳性,无假阴性,与 ___中文大学的结果非常相似。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时间:2013-01-31 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染色体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据估计染色体异常占出生儿的 前诊断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微结构异常染色体 疾病。据文献报道我国 每年出生染色体异常的新生儿约 1 0万人,在活婴儿中染色体异常者 占 0.3%。因此,普及染色体疾病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 面就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查和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作简单的阐述。 、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临床上最主要的染色体病,其中以 13号、21号、18号,X 、Y 染色体异 常最为常见,占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 95%以上。这些染色体异常占全部染色体病的 80%- 90%。 常见的可以进行产前诊断的染色体病有以下几种。 (二) 18 三体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又称为 Edward 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畸形, 出生后不久死亡。 患儿临床表现 为头面、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部凸出,犹如冬瓜样,称冬瓜头。眼距宽,眼球小, 手紧握拳,足突出,向背部翘起,呈帆船状脚, 95%的病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细胞遗体学检查 80%患者核型为47, XY (或XX ),+ XY (或XX ) /47 , XY (或XX ) , + 18;其余为各种易位, (三) 13 三体综合征 13 三体综合征又称 Patau 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障碍、小 头、眼球小、前脑发育缺陷,常伴有腭裂。 1/150 - 1/120 。产 (一) 21 三体综合征 21 三体综合征 ( trisomy 21 syndrome )又称先天愚型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 是胎儿和新生儿中最常见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 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中为 1/150 。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 和流涎。约 4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患者核型绝大多数( 92.5%)为单纯型 21 (如 14/21 、21/22 易位);少数为嵌合型。 无关,它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所致。单纯型 关,高龄孕妇生育 21 三体患儿的比例明显升高。 特殊面容, 三体,即 单纯型 Downsyndrome ), 1/600 ,在受精卵 眼裂上斜,鼻梁扁平,舌大、外伸 47,XX ,( xy ),+ 21;4.8%为易位型 21 三体几乎都是新突变,与父母核型 21 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密切相 18;另外 10%患者为嵌合体,即 46, 主要是18号与D 组染色体的易位。 1 : 25 000。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

染色体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读:染色体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染色体异常也称染色体发育不全,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病即染色体异常,故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机体发育异常。…… 染色体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染色体异常也称染色体发 育不全,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病即染色体异常,故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机体发育异常。 染色体异常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物理因素:人类所处的辐射环境,包括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辐射,地球辐射及人体内放射物质的辐射,人工辐射包括放射辐射和职业照射等。 2、化学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有的是天然产物,有的是人工合成,它们会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染色体畸变。 3、生物因素:当以病毒处理培养中的细胞时,往往会引起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包括断裂、粉碎化和互换等。 4、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常可以表现为家族性倾向,这提示染色体畸变与遗传有关。 5、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似乎在染色体不分离中起一定作用,如甲状腺原发性自身免疫抗体增高与家族性染色

体异常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染色体异常分分类为:数量畸变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增多、减少和出现三倍体等;结构畸变染色体缺失易位倒位、插入、重复和环状染色体等又可分为常染色体畸变以及性染色体畸变和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 染色体异常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导致的先天性智能障碍的治疗,也尚无有效药物,可尝试中药治疗与康复训练。所以该病的预防很重要,染色体发育不全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测、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孕妇应该定期做产前检查,如果胎儿有问题,至少能及早发现。抽羊水诊断是能检验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染色体缺陷的其中一个方法。

基于孕妇游离DNA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质量控制技术评价指南(高通量测序法)征求意见稿

基于孕妇游离DNA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质量控制技术评价指南(高通量测序法) (征求意见稿)

1.前言 对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并分析孕妇外周血中携带的胎儿的染色体突变异常风险,特别是染色体非整倍体变异的检测,是近几年出现的无创产前筛查新技术。 本指南主要是对企业研发、质检和产品应用关于质量控制和分析的指导性文件,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规范申请人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的产品设计开发、性能评价的诊断试剂技术指标和要求,并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不代替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的指南和规范。 本指南仅作为技术指导性文件使用,需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更新,本指南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2.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述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 NIPT)是 采用低深度全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法,指的是直接通过对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进行文库构建、上机测序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深度的目标片段测序法,SNP突变测序法和表观遗传学甲基化的测序法等其他高通量测序法。和本指南不相适应的其他高通量测序法,可以参照本指南的性能评价、质量控制的要求,并通过企业参考品,证明和本指南的要求具有实质性的等效性。 对于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或其他测序方法,在文中并未涉及,但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迅速,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方法在企业内部参考品设置、性能评估等,如有适用的方面,可以参照执行并证实实质性的等效性。

刘兴会教授: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2016年ACMG声明更新)

刘兴会教授: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2016年 ACMG声明更新) 翻译:苏明连刘兴会陈锰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参考文献:Gregg et al. 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 for fetal aneuploidy, 2016 update: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Genet Med. 2016 Oct;18(10):1056-65. 自2013年美国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首次发表声明以来,应用细胞游离DNA的无创产前筛查(NIPS)已经被快速整合进入产前检查体系。新的证据强烈推荐在不同年龄段的非肥胖妇女中,妊娠9-10周以后,NIPS可以取代针对Patau综合征,Edwards综合征,和Down综合征的传统筛查。进行NIPS前的咨询至关重要,但咨询需要超出Patau 综合征,Edwards综合征,和Down综合征这三个综合征的范围。鉴于目前没有其他的筛查方法,应用NIPS筛查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及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CNVs)越来越常见。 本声明强调所有的遗传学筛查都存在残余风险。需要重点强调的是NIPS不是针对患者的筛查;在临床上不用于单基因病的筛查;不用于预测晚期妊娠并发症;也不能筛查开放性神经管缺陷,故仍然应在妊娠15-20周时检测母亲血清甲胎

蛋白以筛查开放性神经管缺陷。NIPS无法取代常规得胎儿解剖学超声筛查。 NIPS临床实践:基因检测是一个多方面的临床过程 在妊娠期进行基因检测或者筛查,是出于向患者提供信息便于他们优化妊娠结局的目的。遗传学咨询贯穿了基因检测或筛查的整个主题,咨询的核心是建立患者的偏好和期望。患者的信息偏好对在产检中使用NIPS起重要作用。ACMG推荐:检测前的咨询,应当充分告知患者能够(例如非整倍体,易位,微缺失和微重复)和不能够被识别(例如单基因疾病)的异常类型,以及检测的缺点,以便优化患者不依赖筛查方法的决策。检测实验室应当与公共健康组织,政策制定者和私人支付方合作,使得NIPS,包括检测前、检测后教育和咨询,对所有妊娠妇女可及。允许患者根据个人目的和偏好选择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或基因变异的诊断和筛查方法。告知所有妊娠期妇女诊断性检查(CVS或者羊膜穿刺术)是检测染色体异常和有临床意义的CNVs的选择之一。 NIPS的应用 1.告知所有妊娠期妇女,筛查传统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包括Patau综合征,Edwards综合征,和Down综合征),NIPS是最敏感的方法。不推荐NIPS用于除Patau综合征,Edwards 综合征和Down综合征之外的其他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 2.应告知患者NIPS可扩展用于筛查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可

无创产前染色体非整倍体项目书

无创产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项目书 1

目录 华大基因简介 (3) 华大基因染色体相关项目(部分) (4) 基于孕妇外周血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 (4) (一)项目简介 (4) (二)现有技术比较 (6) (三)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数据 (7) (四)样本要求 (9) (五)适用范围 (9) (六)技术路线 (10) (七)相关文章 (10) 2

华大基因简介 华大基因是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拥有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致力于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民生造福,聚焦?基因与健康?领域。通过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广泛合作,积极地推动基因组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应用于医学健康实践;为?预防为主、服务民生?的新医疗健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自2007以来,华大基因共在国际高水平杂志《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柳叶刀》、《细胞》、《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有研发人员4000多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9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9人,地方级领军人才4人,后备级人才6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重点科研团队国际肿瘤基因组创新研究团队成员10人。持专家证的外国专家2人。 2007年10月,依托华大基因全球领先的基因组技术力量,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临床检验中心,先后通过了卫生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ISO 9001:2008及ISO17025等资质认证。本中心以?基因引领未来?为理念,旨在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独立医学检测服务平台,成为基因检测前沿技术的引领者,着重为生育健康、出生缺陷、单基因病、血液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病原微生物、肿瘤、药物基因组等相关方向提供研发及临床检测服务;致力于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基因检验回馈社会,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妇幼健康状况直观地反映了国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出生缺陷是对妇幼生存健康最严重的威胁,是我国卫生体系的重点防控方向。基于 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软件产品技术要求华大基因

2. 性能指标 2.1 通用要求 2.1.1 处理对象 本软件针对基因测序仪上获得的基因组DNA序列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分别与之对应的参考序列比对结果,并根据阈值进行统计和筛选达到对T13、T18、T21的检出目的,确定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或高危)或阴性,可用于13、18、21常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基因检测数据分析。 2.1.2 最大并发数 本软件属于单机版软件,在服务器端标准配置要求下可行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为1个。 2.1.3 数据接口 用户接口:软件采取功能键作为用户接口。模块之间采用函数调用、参数传递、返回值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各接口传递的信息是以数据结构封装了的数据,以参数传递或返回值的形式在各模块间传输。 产品接口:基因测序仪产生的测序下机数据。 2.1.4 特定软硬件 a)特定软件: 1)操作系统x64 Windows 7或以上; 2)R(版本号3.0.0或以上)。 b)特定硬件:基因测序仪 2.1.5 临床功能 1)数据筛选模块:可以实现按是否分析和测序日期对测序数据进行筛选;

2)测序批次选择模块:对输入路径下所有测序批次进行列表,并显示测序 批次ID; 3)样本选择模块:选择特定测序批次后,用户界面会列出该批次中所包含 的所有样本列表,用户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样本进行分析; 4)比对分析模块:对所选择的样本中的测序数据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并 输出比对结果; 5)报告生成模块:测序数据分析完成后,会输出质控指标和分析结果;2.1.6 使用限制 本软件仅适用于与基因测序仪配套使用,仅供经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使用。 2.1.7 用户访问控制 本软件的调用和访问,受基因测序仪用户控制界面的限制,用户可根据界面上的图标进行操作,实现相应功能。 2.1.8 版权保护 使用了基于软件加壳的版权保护技术。 2.1.9 用户界面 用户通过视窗调用运行本软件。 2.1.10 消息 出自软件的消息应设计成使最终用户易于理解的形式。 2.1.11 可靠性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后会在本地固定路径自动对分析结果进行备份。 2.1.12 维护性 包括用户所需的维护信息: 1)软件可以自动监控数据产出情况,并自动运行主程序; 2)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监控日志记录程序的运行情况; 2.1.13 效率 在满足软硬件标准配置条件要求下,处理一个标准数据量(5M reads)数据时间约为800秒左右,多核处理器可同时处理核数个样本,一个文库(16个样本)大约需要3200M的存储空间。 2.1.14 运行环境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时间:2013-01-31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染色体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据估计染色体异常占出生儿的1/150~1/120。产前诊断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微结构异常染色体疾病。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出生染色体异常的新生儿约10万人,在活婴儿中染色体异常者占0.3%。因此,普及染色体疾病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查和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作简单的阐述。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临床上最主要的染色体病,其中以13号、21号、18号,X、Y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占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95%以上。这些染色体异常占全部染色体病的80%~90%。常见的可以进行产前诊断的染色体病有以下几种。 (一)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trisomy 21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是胎儿和新生儿中最常见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600,在受精卵中为1/150。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眼裂上斜,鼻梁扁平,舌大、外伸和流涎。约4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患者核型绝大多数(92.5%)为单纯型21三体,即47,XX,(xy),+21;4.8%为易位型(如14/21、21/22易位);少数为嵌合型。单纯型21三体几乎都是新突变,与父母核型无关,它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所致。单纯型21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密切相关,高龄孕妇生育21三体患儿的比例明显升高。 (二)18三体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又称为Edward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畸形,出生后不久死亡。患儿临床表现为头面、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部凸出,犹如冬瓜样,称冬瓜头。眼距宽,眼球小,手紧握拳,足突出,向背部翘起,呈帆船状脚,95%的病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细胞遗体学检查80%患者核型为47,XY(或XX),+18;另外10%患者为嵌合体,即46,XY(或XX)/47,XY(或XX),+18;其余为各种易位,主要是18号与D组染色体的易位。 (三)13三体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25 000。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障碍、小头、眼球小、前脑发育缺陷,常伴有腭裂。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 法)》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中,不同公司在不同的测序技术平台上开发了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目前尚无相关的标准对试剂盒的性能及使用进行规范。项目名称定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标准起草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撰写。主要起草人:曲守方等。 2、工作过程 本标准于2018年3月形成工作组草案,2018年4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工作组草案讨论会,5月30日召开标准研讨会,针对工作组草案和验证方案进行了讨论。会后在2018年月至月组织企业对标准进行了验证,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1、标准制定的意义、原则 染色体非整倍体是指相对于人的正常的46条染色体而言,细胞中的某一条或几条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与婴幼儿期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新生儿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为1/60,其中21三体(唐氏综合征)、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和13三体(帕陶氏综合征)是三种最主要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分别为1/(600-800)、1/(3500-8000)和1/(7000-20000) 。临床上对胎儿这几种病变产前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B超引导下的羊水穿刺,再将羊水细胞培养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该技术检测结果准确,但所需时间长,检测过程中还可能导致羊水量骤减而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另外羊水细胞不易培养,不便于大规模的产前普查。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是通过检测孕妇外周静脉全血样本中的胎儿游离DNA,然后对测序信号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1、18和13号染色体所属的DNA 片段数量进行统计,将统计的结果与大量正常样本构成的参考集合相比较,从而获得样品中所含的DNA 片段数量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实现对21、18和13三体综合征快速的产前辅助诊断。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不同公司进行了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开发,但是不同的技术平台及评价指标不统一。目前尚无相关的标准对试剂盒的性能及使用进行规范,对临床使用上的风险不易把控。

43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技术审查 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该类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未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

(一)临床背景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fetal chromosome aneuploidies)中的21三体、18三体、13三体(trisomies 21、18、13,即T21、T18、T13)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其对应的分别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又称Edwards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发病率分别约为1/700、1/6000、1/10000,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及器官畸形,生活无法自理,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即是为避免产生遗传缺陷患儿提供的有效手段。常规的产前筛查方法包括:早孕期的超声与血清学联合筛查和中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中孕期母体血清学筛查是指通过中孕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亚基、抑制素A和非结合雌三醇指标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病史等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得出胎儿是否罹患相关三体综合征或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建议经产前诊断进行最终确认,由孕妇知情选择。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金标准为介入前产前诊断手术,是指通过绒毛取材术/羊膜腔穿刺术/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取相应细胞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对胎儿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我国对以下孕妇均实行产前诊断: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产前筛查出来的胎儿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孕妇;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产前B超检查怀疑胎儿可能有染色体 异常的孕妇;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其他情形。 (二)高通量测序法进行产前筛查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是近年来迅

第五章,染色体病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教案内页2012-2013 学年度第1 学期

第五章 染色体病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一、知识点展示: 嵌和体 (二)教学设计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染色体在数量和形态结构上发生异常改变。染色体畸变可以是自发产生的,也可由外界因素(电离辐射、诱变剂、病毒等)诱发产生。染色体畸变涉及到染色体数目或节段上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转移,破坏了遗传物质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影响细胞正常的遗传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物质代谢和个体发育,进而引起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1.物理因素 染色体对辐射敏感,孕妇接触放射线后,其子代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危险性增加。自然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射线,虽剂量极微,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人类有极大的潜在危险。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后,可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发生畸变。最常见的畸变类型有染色体断裂、染色体不分离、缺失、易位和核内复制等,这些都可能使个体的性状表现异常。而且畸变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高而增高。辐射线有两大类:一类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射线,如X 射线、γ射线;另一类是高能量基本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所产生的射线。 2.化学因素 许多化学药物、抗肿瘤药、毒物和农药都是染色体的诱变剂,能够导致染色体畸变。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氮芥、马利兰等;农药如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乐果等;工业毒物如苯、甲苯、砷、硫化物等都会使染色体畸变率增高。 3.生物因素 病毒和细菌产生的毒素都具有一定致癌作用,而病毒本身就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它主要是影响DNA 代谢导致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肝炎病毒等都可以引起染色体断裂,造成胎儿染色体畸变。 4.遗传因素 母亲受孕时年龄过大,母体卵子老化和受精卵早期所处的宫内环境不良均可引起畸变。如母亲大于35岁时,生育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频率增高。这与生殖细胞老化有关。染色体异常的父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染色体畸变也可以从遗传获得,因此常具有家族倾向。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染色体数目畸 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 非整倍性改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机制 染色体结构畸变表示方法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常见类型 整倍性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