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

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

增生性病变总称(简称AS),其常见的有动脉粥样

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

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

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调整血脂代谢可以防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适用于动脉血管狭窄在70%以下的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按作用的不同可分类如下。

1 影响脂质合成、代谢和清除的药

1.1 烟酸类及降低脂蛋白α药[1]:包括烟酸、烟酸肌

醇酯、阿昔莫司等。剂量与效应呈相关性,服用大

剂量烟酸能抑制VLDL合成,使血清TG、CH、LDL-

C分别降低40%~60%、25%和25%,HLD-C升

高25%~30%,使HDL2/HDL3比值增加。但是

不良反应较多,易刺激胃粘膜、扩张皮肤血管、增

加血浆尿酸浓度及耐糖量等,所以少用。最近发现

烟酸能使脂蛋白α降低30%。为了能发挥这一特

长,1985年研制出了阿昔莫司,其化学结构与烟

酸相似,作用特点相同,而不良反应较轻。烟酸与

他汀类合用能增强降血脂作用而不增加副作用。

近年,为解决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多的问题,

国内外开发出了烟酸缓释制剂。

1.2 苯氧芳酸类[1]:又称贝特类,包括氯贝丁酯、非

诺贝特、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利贝特、苯扎贝特、

益多酯。氯贝丁酯是60年代研制出的本类最早产

品,其降低血浆TG和VLDL作用较强,降低LDL

作用较弱,同时能升高HDL-C。但是70年代末

WHO的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报告认为,氯贝丁酯

虽可使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20%,非致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

Drugs Classification &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artherosclerosis

赵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0050)

ZHAO Zhi-gang

性心肌梗塞减少25%;但是非心血管病致死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癌症与胆结石症明显增加,所以该药已很少应用。随后研制出的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环丙贝特等,既保持了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80年代经国际多中心试验证明,吉非贝齐能使TG降低43%、LDL-C降低10%和CH降低11%,以及使HDL-C升高10%,同时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率。但对高胆固醇血症不理想,且仍有胆石症发

生。最近有缓释制剂的研究应用。2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2]亦称他汀类(Stain),1976年由Endo等从桔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发现并提出了Compactin,证明它具有抑制HMG-CoA还原酶和降低血浆CH的作用,从此开拓了调血脂药的“抗生素”新途径。进一步改变菌种,采用半合成和全合成的路线,发展同类品种。临床应用的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HMG-CoA抑制剂调节血脂的强度顺序为:西立伐他汀(因毒性大,临床停止使用)>阿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此类药物适用于各型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冠心病有明显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效应,能阻滞AS的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增加非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与剂量有相关性,多发生于合并用药者。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改变,超大剂量可引起白内障。

赵志刚(1966-),男,

湖南祁阳人,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临床药理与临

床药学,中国药学会医

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3 胆固醇及胆汁酸吸收抑制剂[1]

它包括考来烯胺、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消胆胺、降胆宁及降胆葡胺等阴离子交换树脂,口服不被吸收,在肠道内与胆汁酸螯合,阻止胆汁酸的重复吸收和利用,迫使体内大量胆固醇向胆汁转化,导致血浆CH及LDL-C降低10%~25%,HDL-C略有升高(5%),是高胆固醇血症可靠的防治药。曾报道,3 806例Ⅱa高血脂症病人服用消胆胺7.4年,使血清CH和LDL-c分别降低13%和20%,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发生率减少19%,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4%。但由于剂量较大,服用不便,并有防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药品难吸收的缺点,在我国已较少使用。目前一些药物正在临床研究中,如BRL39924、SC-435(9)等。

4血管内皮保护剂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保护动脉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3]

在AS的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血管内皮免受各种因子损伤,防止血细胞与血管内皮发生粘附聚集反应,是抗AS的重要环节。

目前具有这方面作用的药物有硫酸粘多糖类的肝素、硫酸软骨素A、冠心舒、藻酸双酯钠和硫酸葡聚糖等。这类药物具有大量阴电荷,结合在血管内皮表面,能防止白细胞、血小板及有害因子的黏附,因而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也有抑制作用,能对抗多种化学物质所致的动脉内皮损伤,并可预防血管再造术后发生的再狭窄。这是一类有希望的抗AS药。为克服肝素不能口服和容易引起出血缺点,目前已研究出低分子肝素和类肝素,临床用于防治心肌梗塞。

5 抗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溶解药[3]

AS与血栓可同时存在,也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抗血小板药和抗血栓药的应用对抗AS也有重要作用。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的防治缺血性和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作用强而持久,1次用药可持续7~10天,不会出现耐受性,应用期间出现威胁生命的自发性出血罕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剂量以75~300 mg/d为好,具体剂量视反应而定。

其他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前列环素、硫氧唑酮、维脑路通等,可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防止AS恶化而出现血管梗塞。

6 中医药[3]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药源广泛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近年来从中医学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理论出发研制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心脑康、脑心舒、月见草油、银杏叶制剂、川芎制剂、丹参及丹参酮制剂等,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调节血脂、防治血栓的作用,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一族。

7 胆固醇合成抑制剂

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麦文酸转化成焦磷酸法尼酯后,一部分经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催化生成鲨烯,再在鲨烯加氧酶(Squalene Epoxidase)的作用下生成2,3-氧化鲨烯,然后再经鲨烯环化酶(SqualeneCyclase)的作用,多步反应生成羊毛固醇,而后再合成胆固醇。抑制该系列过程中鲨烯相关酶的活性是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另一条途径。

7.1 鲨烯合成酶抑制剂[4~6]

CP-458003(11)等是较早合成的鲨烯合成酶抑制剂,对其与酶结合的构象关系的研究推动了对这类制剂的研究。YM-53601(12)是日本Yamanou公司合成的一种咔唑类鲨烯合成酶抑制剂,仓鼠的药理实验表明它能通过增强LDL和VLDL的清除率,迅速大幅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而且不诱导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

7.2 鲨烯加氧酶抑制剂[7]

FR-194738(15)为鲨烯加氧酶抑制剂。药理实验表明,该药能降低仓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普伐他汀相比,虽然都能一定程度地

激活肝脏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但总的降血脂效果要比普伐他汀好。

7.3 鲨烯环化酶抑制剂[8]

LF05-0038(16)为2,3-氧化鲨烯环化酶抑制剂,对雄性鼠体内2,3-氧化鲨烯环化酶的抑制浓度为1.1μmol/L,有较好的降胆固醇的作用。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9]

近年来发现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均有肾素样酶、紧张素转换酶、紧张素原mDNA、紧张素和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能引起人平滑肌细胞肥大,并可增加离体培养的小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直接刺激血管增生。因此从理论上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目前实验研究已获得有力证据,临床资料也在逐渐积累,它们有望成为一类抗AS的药物。

9 钙拮抗剂[9]

钙离子过多被摄取进入动脉壁,导致细胞增生和弹力纤维钙化,其钙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明显相关。钙拮抗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1)降低内皮渗透性,减少脂类进入动脉壁,减少泡沫细胞的生成;(2)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向内膜游移,减少巨噬细胞形成,减少血小板聚集;(3)减少钙在血管壁沉积。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地尔硫、维拉帕米、依拉地平等均显示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0 抗氧化剂[10~12]

活性氧(ROS,包括超氧化物自由基、亲单态氧、过氧化氢等)目前受到重视。ROS参与的病理性损伤包括各种炎症、脂质过氧化、衰老等,近年对ROS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损伤如AS、缺血再灌注关系的研究较多。ROS除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细胞,影响NO的保护作

用,引起脂质过氧化等病理损伤外,还可通过氧化修饰的脂类引起AS的各种效应,因此抗氧化剂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普罗布考(苯丙酚)和泛硫乙胺(潘托新)为新型抗氧化剂,具有强抗氧化作用,阻止氧化LDL-C,改变HDL-C的组成和活性,增加ApoI的水平,有助于胆固醇的逆行转运,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此外维生素C、E,亚硒酸钠,银杏叶制剂及β胡罗卜素等都有抗氧化作用。其他一些新药正在开发中。

11 二十碳五烯酸和其他降血脂药[3]

目前疗效较明显的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亚油酸。其中对EPA的研究较多,发现它有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延长出血时间、抗血栓、增加红细胞可变形、扩张血管、抑制白细胞在动脉内膜的粘附等作用,长期服用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可使已形成的斑块消退,从多方面发挥抗AS的效应。此类药物还可使白细胞表面白三烯含量减少,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内皮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物的生长因子的产生,阻止移植血管壁的增厚,有预防血管再造术后再梗塞的作用。但有报道过量食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升高,应引起注意。

12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ed Receptor,PPAR)激动剂[13~15]PPAR属于核受体基因家族的转录因子。它们在结合了配体后再与视黄酸受体-配体结合,然后与DNA相应顺式元件结合激活基因转录,转录产物能调节血糖、血脂和蛋白质的代谢。如今PPAR已发现有三种亚型:α、β、γ。PPARα在肝脏、小肠、肾脏、心血管细胞等处表达,它在脂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PARα激动剂除能产生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升高HDL外,它还能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炎作用。PPARγ则在脂肪组织、胸腺等处表达,其激动剂除能阻止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还能促使胆固醇从巨噬细胞流出。这些都有

助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曲格列酮、比格列酮、罗格列酮等为胰岛素增敏剂,同时是PPARγ激动剂,具有降血糖、调血脂,阻止心血管细胞炎症反应等作用,但效果和安全性仍不满意。TAK-599(26)为新合成的PPARγ激动剂,动物实验证明其降血糖活性为比格列酮的9倍,而降脂活性为比格列酮的50倍。

13 糜酶(Chymase)抑制剂[16,17]

糜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生成途径时发现的,其主要功能还未完全阐明。初步研究表明,糜酶在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间叶细胞分泌颗粒中储存,其中以肥大细胞为主。除能合成AngⅡ外,它还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肥大细胞糜酶能修饰LDL和HDL,造成脂质堆积,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糜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糜酶的这些活性能被相应的抑制剂所抑制。

糜酶抑制剂分为肽类和非肽类。Sun-C8257(27)是一种口服稳定的非肽类糜酶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它能明显抑制主动脉脂质沉积,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

14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抑制剂[18]MTP是极低密度脂蛋白聚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抑制MTP活性,能起到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这类药物中的BMS-20108(29)能显著地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目前己进入临床试验阶段。Jeffrey等先用未取代苯并咪唑环,后用小烃基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哌啶环,得到了一系列化合物,从中筛选出活性最强的BMS-212122(30)。动物实验证明,它能比前者更显著地降低仓鼠和猴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15 冠状动脉平滑肌增生抑制剂[19,20]

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皮下层迁移,吸收胆固醇酯而泡沫化。它和巨噬细胞转化成的泡沫细胞一起参与了粥样斑块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rani1ast(31)是一种能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的药物,能有效地抑制冠状血管成型术(PCHA)后的血管再狭窄,但对部分病人有肝脏毒性。Haruhisa等在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后,得到了一种高选择性的抑制人冠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化合物,活性比Trabukast强25万倍。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进一步的评价中。

16 极低密度脂蛋白产生抑制剂

VLDL主要转运甘油三酯,经代谢可转化为LDL,主要向肝外周组织转运胆固醇及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HOE-402(33)先被认为是肝细胞LDL受体激活剂,能促进肝外胆固醇回运并在肝脏代谢消除。近来,Michard等用鼠的药理实验证明,它能强烈地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明显减弱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7 抗炎症性药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AS病的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AS是一种炎症性反应。AS炎症性病变发展的每个过程和环节,无论是促AS病变发展的因素或阻滞病变发展的因素,都可能作为开发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基础和依椐。

一些应用抗生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初步的结果显示抗生素的抗炎症作用可能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

18 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等[9]

卡维地洛为新型的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抗高血压药,近期发现该药有血管保护作用,能阻断氧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对抗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它不仅能阻止LDL的氧化修饰过

程,而且还能抑制氧化修饰的LDL所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因此卡维地洛等有可能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造再狭窄的新药物。

19 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活性因子的利用[3]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逐步揭开了AS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己发现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IL)和干扰素都能阻止AS的发展。近年来,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IL-10在国外作为一种理想的抗炎药,已通过Ⅲ期临床试验。

20 一氧化氮(NO)供体类药物[9]

目前认为NO具有保护动脉内膜、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等作用,动物实验证明NO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由于NO作用短暂,需要不断有供体经NO合成酶催化,持续产生NO方能取得较好效果。除L-精氨酸可作为NO的供体,在体内经NO合成酶的催化产生NO,初步实验证明有抗AS效应。因此,近年来还合成了许多类似的NO供体,正在开发中。此外,有资料认为人参皂苷及三七皂苷也有促进血管内皮释放NO,产生保护动脉内皮的作用。

21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ODN)

AODN目前还在实验阶段,有资料表明,应用AODN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再狭窄的很有潜力的途径。研究发现这些AODN能杂交至DNA或RNA的特异区域,阻断靶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因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起到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此为从影响脂代谢的酶系统中探索出的调血脂药物,ACAT是体内许多组织细胞催化脂肪酸酰基辅酶A和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一种酶,正常生理条件下,它可避免由于游离胆固醇过多对细胞

造成伤害,对胆固醇的吸收和代谢平衡起重要调节作用。但在病理条件下,它会造成过多的胆固醇酯被动脉壁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无限制的摄取堆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此酶的活性被抑制,则使血浆及病变部位游离胆固醇减少,阻滞AS发展。亚油酰甲苄胺(Melinamide)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ACAT抑制剂,1983年上市,随后相继有许多酰胺类、苯基咪唑类、脲类等化合物合成,一些已进入临床研究。

近年来又从其他酶系统着手,如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脂蛋白酶及肝脂酶等方面进行研究。

23 促进侧支血管生成因子

对发展缓慢的冠脉狭窄或闭塞及时建立侧支循环改善心肌供血。实验证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都有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和心肌梗塞区血管新生,缩小梗塞区域的效应,被称为药物促进“自身血管搭桥”,第二代基因重组bFGF(rh-bFGF)即将用于临床,有可能取代部分血管成型和搭桥,被称为“分子搭桥”。

24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位——HDL受体SR-BIB族Ⅰ清道夫受体(SR-BI)是唯一确认的HDL受体,介导胆固醇逆转运的起始和终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DL的抗AS作用主要基于HDL参与的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过程,而HDL的受体SR-BI在RCT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被认为是发现新型心血管药物有潜力的新靶位之一。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因治疗的手段在肝脏或动脉壁过量表达SR-BI,可以减轻AS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在体外构建高通量筛选模型,寻找SR-BI激动剂(针对肝脏和动脉壁)或拮抗剂(针对小肠),或者SR-BI基因表达上的调控,将有可能获得可以调节HDL受体通路的活性化合物,为预防和/或逆转AS的

学习提纲

1.掌握他汀类、烟酸类和贝特类药物的

点、以及常用药物

的床使用方法。2.熟悉抗动脉粥样化药物的分类。3.了解抗动脉粥样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的出现奠定基础。

25 基因治疗[3]

基因治疗是将具有防治功能的外源基因通过适当载体转移到患者的相应器官组织,并进行表达,以获得防治疾病的疗法。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使基因治疗前景愈加光明,但是尚有许多课题需要解决。近年来在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下,利用基因技术治疗AS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己用基因转移法治疗家族性高血脂症,并取得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杨维高.调血脂性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2000,19(3):310-331

2金有豫.他汀类调血脂药的药理学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3):1-4.

3单靖珊,张树林,赵可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18(4):410-412.

4Pandit Jdanley D E,Schulte G K.Crystal structureof human squalene synthase[J].Biol Chem, 2000,275(39):30610-30617.

5Ugawa T,Kakuta H,Moritani H,et al.Effect ofYM-53601,a novel squalene synthase inhibitor onthe clearance rate of plasma LDL and VLDL in hamsters[J].Br J Pharmacol,2002,137(4):561-569.

6Ugawa T,Kakuta H,Moritani H,et al. Exper-imental model of escape phenomenon in hamsters andthe effectiveness of YM-53601 in the model[J].Br

J Pharmacol,2002,135(6):1572-1578.

7Sawada M,Matsuo M,Seki J.Inhibition of chole-sterol synthesis causes both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hypocholesterole mia in hamsters[J].Biol Pharm Bull,2002,25(12):1577-1582.

8Binet J,Thomas D,Benmbarek A,et al.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new inhibitors of mammalian2,3-oxide squalene cyclase designed from isoquinolinederivatives[J].Chem Pharm Bull,2002,50(3):316-329.9林湘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概述[J].海峡药学,2005,17(1):83-84.

10Parthasarathy S,Santanam N,Ramachandran S,etal.Oxidants and antioxidants in atherogenesis.Anappraisal[J].J Lipid Res,1999,40(12):2143-2157.11Iravbe H.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what isunderstood and what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J]. Biol

Pharm Bull,2003,26(1):1-9.12Wagberg M,Jansson A H,Westerlund C,et al.N,N-diacetyl-L-cystine(DiNAC),the disulphidedimmer of Nacetyl-cysteine,inhibits atherosclerosisin WHHL rabbits:evidence for immunomodulatoryagents as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 atherosclerosi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1,299(1):76-82.13Willson T M,Brown P J,Sternbach D D,et al.The PPARs:form orphan receptors to drug discovery[J].J Med Chem,2000,43(4):527-550.

14Marx N,Libby P,Plutzkyl J.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 and their rolein the vessalwall:possible mediato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J].JCardiovascular Risk,2001,8(4):203-210.

15Ricote M,Li A C,Willson T M,et al.Th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is anegative modulator of macrophage activation[J].

Nature,1998,391:79-82.

16Takai S,Sakaguchi M,Jin D,et al.Differentangiotensin-II-forming pathways in human and ratvascular tissues [J].Clin Chim Acta,2001,305(1-2):191-195.

17Akahoshi F,Ashimori A,Sakashita H,et al.Syn-thesis,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nonpeptidic difluoromethyleneketones as novel inhibitors of human chymase[J].JMed Chem,2001,44(8):1297-1304.

18Robl J A,Sulsky R,Sun C Q,et al.A novel seriesof highly potent benzimidazole-based microsomaltriglceride transfer protein inhibitors[J].J Med

Chem,2001,44(6):851-856.

19Libby P.Changing concepts of atherogenesis[J].JInter Med,2000,247(3):349-358.

20Ogita H,Isobe Y,Takaku H,et al.Synthesis ofpotent and selective inhibitors against the proliferationof human cor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J].Chem Pharm Bull,2003,51(2):117-121.

[收稿日期:2006-03-21]

[本文编辑:赵艳丽]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 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 增生性病变总称(简称AS),其常见的有动脉粥样 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 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 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调整血脂代谢可以防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适用于动脉血管狭窄在70%以下的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按作用的不同可分类如下。 1 影响脂质合成、代谢和清除的药 1.1 烟酸类及降低脂蛋白α药[1]:包括烟酸、烟酸肌 醇酯、阿昔莫司等。剂量与效应呈相关性,服用大 剂量烟酸能抑制VLDL合成,使血清TG、CH、LDL- C分别降低40%~60%、25%和25%,HLD-C升 高25%~30%,使HDL2/HDL3比值增加。但是 不良反应较多,易刺激胃粘膜、扩张皮肤血管、增 加血浆尿酸浓度及耐糖量等,所以少用。最近发现 烟酸能使脂蛋白α降低30%。为了能发挥这一特 长,1985年研制出了阿昔莫司,其化学结构与烟 酸相似,作用特点相同,而不良反应较轻。烟酸与 他汀类合用能增强降血脂作用而不增加副作用。 近年,为解决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多的问题, 国内外开发出了烟酸缓释制剂。 1.2 苯氧芳酸类[1]:又称贝特类,包括氯贝丁酯、非 诺贝特、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利贝特、苯扎贝特、 益多酯。氯贝丁酯是60年代研制出的本类最早产 品,其降低血浆TG和VLDL作用较强,降低LDL 作用较弱,同时能升高HDL-C。但是70年代末 WHO的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报告认为,氯贝丁酯 虽可使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20%,非致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 Drugs Classification &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artherosclerosis 赵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0050) ZHAO Zhi-gang 性心肌梗塞减少25%;但是非心血管病致死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癌症与胆结石症明显增加,所以该药已很少应用。随后研制出的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环丙贝特等,既保持了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80年代经国际多中心试验证明,吉非贝齐能使TG降低43%、LDL-C降低10%和CH降低11%,以及使HDL-C升高10%,同时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率。但对高胆固醇血症不理想,且仍有胆石症发 生。最近有缓释制剂的研究应用。2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2]亦称他汀类(Stain),1976年由Endo等从桔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发现并提出了Compactin,证明它具有抑制HMG-CoA还原酶和降低血浆CH的作用,从此开拓了调血脂药的“抗生素”新途径。进一步改变菌种,采用半合成和全合成的路线,发展同类品种。临床应用的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HMG-CoA抑制剂调节血脂的强度顺序为:西立伐他汀(因毒性大,临床停止使用)>阿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此类药物适用于各型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冠心病有明显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效应,能阻滞AS的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增加非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与剂量有相关性,多发生于合并用药者。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改变,超大剂量可引起白内障。 赵志刚(1966-),男, 湖南祁阳人,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临床药理与临 床药学,中国药学会医 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七节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概述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主要用于治疗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将血脂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 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一)血脂异常的定义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二)血脂异常的分型 按临床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具体见表1。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表1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 (三)血脂异常的检出 1、血脂异常的检出 (1)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3)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 2、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 (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点归纳

第十九章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降血脂作用,是使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2.减少脂类的合成 3.促进脂质的代谢 药物分三类: 1.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类 2.苯氧乙酸类 3.其他类 第一节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抑制HMG-CoA还原酶(体内生物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可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对原发性高胆固醇酯血症的疗效确切。 本考点学习建议 1、药物的词干“他汀” 2、他汀类药物的共同副作用: 所有他汀类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横纹肌溶解副作用。 3、首先重点掌握洛伐他汀的结构、性质、代谢对活性的影响,其它“他汀”类代表药均与之有关联。 (一)洛伐他汀 考点:1、结构特征:①多氢萘和六元内酯。 ②有8个手性中心,用右旋(+)体。

2、性质:①六元内酯环(吡喃环)上羟基氧化生成二酮吡喃。 ②水溶液酸碱催化下,内酯环水解,生成羟基酸,羟基酸是体内产生作用的形式,是代谢生成活性产物的形式(前药)。 (二)辛伐他汀 考点:1、是洛伐他汀结构改造得到,结构特征同洛伐他汀,多氢萘和内酯,侧链羧基多一个甲基。 2、内酯水解开环产生活性。(前药) (三)氟伐他汀

考点:1、第一个通过全合成得到的他汀类药物 2、是用芳环(吲哚)替代洛伐他汀分子中的萘环,并将内酯环打开得到的羟基酸。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水溶性好。 (四)阿托伐他汀钙 (五)瑞舒伐他汀钙(新)

共同考点:1、是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具有二羟基戊酸侧链,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不同点:刚性部分阿托伐他汀是吡咯,瑞舒伐他汀是嘧啶。 4、用途:阿托伐他汀钙用于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血管重建术后,瑞舒伐他汀用于经饮食控制不能控制血脂异常。 小结:构效关系(10条) 1、按来源不同分两类:第一类从微生物得到的洛伐他汀,半合成的辛伐他汀,均含多个手性中心的氢化萘环(下图环A)。第二类是全合成的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均有含氮杂环(下图环B)这三个结构较简单,便于合成。 2、都具二羟基戊酸(或其内酯环)基本药效结构片段。 3、3,5-二羟基羧酸是产生酶抑制活性的必需结构,含内酯的化合物须经水解才能起效,是前体药物(见洛伐他汀)。 4、3,5-二羟基的绝对构型与洛伐他汀中3,5-二羟基的构型一致。 5、改变C5与环系之间两个碳的距离会使活性减弱或消失。

27第二十七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大、中动脉主要因单核细胞浸润连同受损内皮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粥样斑块致使靶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导致急性临床事件的心脑血管疾病。抗AS药主要有: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类和动脉内皮保护药。 (一)调血脂药:包括HMG-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苯氧酸类(贝特类)和烟酸类。 他汀类在肝脏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Ch)合成减少,反馈性调节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减少,临床用于:1、调血脂(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性和肾性高脂血症);2、其它: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骨质疏松等。 胆汁酸结合树脂主要有考来烯胺(消胆胺),口服不吸收,与胆汁酸牢固结合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抑制Ch吸收,加速肝内Ch降解,反馈性降低LDL。与他汀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但不宜同时口服。临床适用于IIa、IIb型及家族性杂合子高脂蛋白血症。 贝特类包括氯贝特(安妥明,已少用)、吉非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主要降低三酰甘油(TG)及VLDL,轻度升高HDL-C,临床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Ⅲ、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烟酸类主要有烟酸,大剂量能降低血浆TG和VLDL,升高HDL,与他汀类或贝特类合用可提高疗效。为广谱调血脂药,对Ⅱb和Ⅳ型最好。 (二)抗氧化药:主要有普罗布考。抑制氧化LDL生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血管病变过程,降低血浆TC和LDL-C,对血浆TG和VLDL一般无影响。临床用于各型高Ch血症,包括纯合体和杂合体家族性高Ch血症。对继发于肾病综合症或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症也有效。 (三)多烯脂肪酸类:降低血浆TG、VLDL,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适用于高TG高脂血症。 (四) 动脉内皮保护药:多从动物脏器或藻类中提取或半合成的硫酸多糖,如低分子量肝素、天然类肝素(如冠心舒,是从猪肠黏膜提取的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的混合物),因具有大量阴电荷,结合在血管内皮表面而保护血管内皮。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

药理-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习题集 附答案

第十四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是(D) A.洛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考来烯胺 2.下列哪种药物可阻断肠道胆固醇的吸收(B) A.烟酸 B.考来烯胺 C.洛伐他汀 D.吉非贝齐 3.能产生抗氧化调血脂的药物是(D) A.考来替泊 B.烟酸 C.吉非贝齐 D.普罗布考 4.关于洛伐他矴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B.用于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 C.用于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 D.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 5.下列药物中具有抗LDL氧化修饰作用的是(A) A.普罗布考 B.烟酸 C.洛伐他汀 D.美伐他汀 6.下列哪种药物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脂作用(A) A.考来烯胺 B.非诺贝特 C.烟酸 D.氯贝丁酯 7.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应首选(B) A.洛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吉非贝齐 8.能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是(A) A.烟酸 B.辛伐他汀 C. 考来烯胺 D.氯贝丁酯 9.能增强肝HMG-CoA还原酶活性的药物(C) A.考来烯胺 B.烟酸 C.氯贝丁酯 D.洛伐他汀 10.能产生骨骼肌溶解的药物是(A) A.辛伐他汀 B.考来替泊 C.吉非贝齐 D.普罗布考 11.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C) A.普罗布考是抗氧化剂 B.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使之消退

C.保护动脉内皮药不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D.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 12.下列哪种药物具有抗LDL氧化修饰作用(A) A.普罗布考 B.美伐他汀 C.乐伐他汀 D.氯贝丁酯 13.能明显提高HDL的药物(B) A.氯贝丁酯 B.烟酸 C.考来烯胺 D.不饱和脂肪酸 14.氯贝特的不良反应中哪一项是错误的是(A) A.皮肤潮红 B.皮疹、脱发 C.视力模糊 D.血象异常 15.能明显降低血浆胆固醇的药是(D) A.烟酸 B.苯氧酸类 C.多烯脂肪酸 D.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二)、多项选择题 1.苯氧酸类的降血脂特点是(ABCDE) A.能著降低TG、VLDL 、LDL、升高HDL B.对单纯高TG血症病人的LDL无明显影响 C.对单纯高TC血症病人可使其LDL下降15% D.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E.降低血浆黏度作用 2.普罗布考的药理作用是(ABDE) A.降低TC(总胆固醇) B.降低LDL-C C.降低BLDL D.抗氧化作用 E.降低HDL-C 3.具有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有(ABCD) A.调血脂药 B.抗血小板药 C.抗氧化药 D.硫酸多糖 E.脂肪酸 4.具有抗血管内皮损伤的硫酸多糖类药物有(ACDE) A.肝素 B.华法林 C.硫酸软骨素 D.硫酸葡聚糖 E.硫酸类肝素 5.考来烯胺降血脂作用是(ABC)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 很多人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放太大的心思在这上面,因此,往往到发展到严重的情况,才明白过来,原来它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是什么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影不离。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2、糖尿病 糖尿病人容易并发动脉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脑部、心脏、肾脏、末动脉粥样硬化稍血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脂肪代谢的障碍,其次为高血压。在糖尿病人中,发生脂肪代谢异常的,以体内胰岛素分泌极为低下和体型肥胖的病人居多。在胰岛素分泌极端欠缺的情形下,分解脂肪酵素的活性会增高,以致有大量脂肪酸游离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约有1/3涌进肝脏里,合成为三酸油脂(俗称中性脂肪),三酸油脂进而合成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但体型肥胖的病人,虽有较高浓度的胰岛素,但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有相当的抗拒性,在胰岛素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也会升高,是与胰岛素分泌低下的情况殊途同归的。三酸油脂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也会增高,这是一般糖尿病人脂肪代谢异常的特征。有少部分的病人也可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2)了解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3)了解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案例引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谓三高人群越来越多,三高即在存在高血压、高血糖的同时还存在高血脂。针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某老年男性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在近期检查中发现血脂也偏高。医生可建议患者在进行抗高血压及降糖治疗的同时,再实施降脂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有部分调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造成肝、肾功能障碍,故应加强定期检查。除此之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锻炼身体、清淡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特点是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黄色物质,主要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统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antiatherosclerotic drug),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黏多糖和多糖类等。 一、调血脂药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包括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PL)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它们以CE和TG为核心,外包FC和PL,形成球状颗粒,在血液中与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成为各种脂蛋白(lipoprotein,Lp)。血脂是以脂蛋白的形式溶于血浆,并进行转运的。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以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