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直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窘。大直如绌,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道竽,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及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虺弗螫,据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也,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害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政紊紊,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国者不过欲并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

其智也。故以智知国,国之贼也;以不智知国,国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战而善谋。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且不畏死,若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则希不伤其手。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伸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竞。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下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

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视之而弗见,命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命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命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贞臣。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门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炊者不立,自示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示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虽有环

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得不离。恒得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而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以上共6112字(包括标点符号)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直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窘。大直如绌,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德道论》说明:帛书《老子》,我也合称为帛书《德道论》,在其甲、乙本被发掘出来时,它原文都是没有划分小节或章节的,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九九“八十一章”,只是大致可以看得出《老子》原文分上、下两篇,即“德”篇和“道”篇,而且是“德”篇在前面,“道”篇在后面。这种形式暗示着“德”篇与“道”篇相关相配。在这里,为阅读时与通行本《老子》原文好做对照,我特按照顺序划分了八十一个小节原文,每小节前面的数字表示帛书《老子》甲本的顺序“小节数”,后面的“章节数”则表示该小节在通行本《老子》原文里面为第几章节。 关于帛书《老子》原文整理,我以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为底本,对照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老子》、多家通行本《老子》原文及注释等多种版本进行校勘,这是我多年来研读《老子》积累下来的《老子》原文本子,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校订本,特提供给大家选用。如果有人要引用此件的文本,请注明长在深秋帛书《老子》校勘本,以示我文责自负。也许以后,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话,我还会调整原文以正误。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與无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新分二十篇) 一、失道篇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0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luò]硌若石。 二、闻道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340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5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06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三、悟道篇知足浑心损之又损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损)之【而益,益】之而 (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 (冲),其用不 (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 (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8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帛书老子注释

帛书老子注释 上德不德:上,高。德,竹簡本《老子》(以下簡稱“竹簡本”)中作“ 悳”。据考証竹簡本成書時間早於帛書本,可見” 悳“當為古本《老子》的本字,而”德“是由” 悳“引申而來的。德,從彳、悳。彳,音”次“,本義行走;悳,音”得“,《說文》意內得於己,外得於人(表示個人品德好,做事又很得人心)。而一般人的說法:德,通”得“。但”得“似指獲得外物;”德“卻包含著個人的修養与品行。上德,指道德高尚的人。不,表示否定。不德,似言不認為自己有”德“。 為而 以為: ,”無“的古文奇字。為,當指個人的行為,《老子》中的”為“似有”做作“的意思。 為,當指人處於一种無所作為、無所表現的狀態。以,是用的意思。 仁:仁愛,親愛。 義:權威,威嚴。 道:本意指”前途“、”道路“,但老子所說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規律,它是天地万物生存与發展的、博大而無限的空間(其具体的涵義在《老子》書中有多次描述)。 泊:漂泊、漂浮。 華:繁華,浮華。 亓:即”其“,甲本上半部(從”上德不德“到”恒与善人“)皆用”亓“(個別地方除外),下半部(從”道可道“到結束)皆用”其“。”亓“,從”一“,從”丌(下基)“,似有其特定意義。 皮:外表、表面。乙本為”罷“。或通”彼“。 一: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或最原始的、單純的狀態。 :即”靈“,靈通。 浴:山澗,山谷間的流水。 胃:通”謂“,說。 天毋已清將恐蓮:毋,不可,不使。蓮,甲本缺,通行本為”裂“,從乙本補,似指完結、毀滅。 發:爆發,震動。 渴:枯竭。 :甲本原缺,從乙本補。通”厥“,摔倒、失敗。 :即”基“。 孤、寡、不 : ,通” “,庄稼和糧食的總稱。孤、寡、不 ,為古代帝王、諸侯的謙稱。 与:參与、給予。這里似指人的行為与表現。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是故,所以。祿,通”碌“。祿祿,珍貴的玉石。硌,音”洛“,大石頭。硌硌,奇 的石頭。 堇能行之:堇,通”勤“,努力,盡力。行之,竹簡本作”行於丌中“。所以”行之“,不是行”道“的意思,而是實行、行動。 建言:立言,确立精要可傳的詞語。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德篇 第一章論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歟?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趮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

【高级】03《道德经》老子帛书版(可能是最佳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今日学堂讲习【老子】采用的版本,一个就是流行的所谓的世传本,晋代的王弼版;这个版的优点是文字优美,朗朗上口。但是缺点也很严重,主要就是相对晚出,对原始版本有一些改动,这当然影响对老子原意的理解。例如第一章,王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帛书甲乙本均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王本以“天地”对“万物”,文辞固然工整流畅,但不免让后人思想“天地”和“万物”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对“无名”和“有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很多“解老专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文字游戏上乱解一起,弄的很玄乎的样子,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义。王版类似这种的错漏还有一些,这都会让人们的理解与老子的原意走向相反的道路。 另外一个就是分章:世传的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为81章,这也是目前通行的版本;但历史上还有其他分章方式的版本,如汉严尊[道德指归论]分为72章,元吴澄分为68章,可见分章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后来的学人为了研读方便而分的;原始的老子,用【史记】的记载来说只是分为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因此老子原文应该是不分章的。分章之后固然好读一些,但是有些章节分得很勉强;特别有些故弄玄虚的人,臆说老子每章均有不同的旨意,每章都暗喻一种修行方法,甚至还给每章都取上名字,如“道体第一,养生第二”(河上公版),则更是误导学人,眩惑众生。 所以,为了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我更倾向于采用帛书版为底本,王本只是作为讲解时的参考对象;王本与帛书本有冲突的时候,依据帛书版为准。而且为了避免分章对于解读可能造成的误导,采取分句讲解的方式。为便于对照,同时列出王本和帛书本的文字,不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通行的帛书本,往往依据王本分章句,我则依据帛书本内在的逻辑语义另分标点符号,与市面上流传的帛书勘校本不完全一致,特别说明一下。

帛书老子繁体版

1 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三、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2 恒使 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四、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六、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之 根 。 緜 緜 呵 若 存,用之不勤。 七、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

3 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 能成其私。 八、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之也。金玉盈室, 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智乎?天門啓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

马王堆帛书《二三子》文

马王堆帛书《二厽子》 二厽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刑叚,賓于帝,俔神聖之德也。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陽也;下綸窮深潚之潚而不沫,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則有天□□□。1行乎深則魚鮫先後之,水流之物莫不隋從;陵處則 神養之,風雨辟鄉,鳥守弗干。曰:龍大矣。龍既能雲變,有能蛇變,有能魚變。鳥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神能之至也。□□□□□2行□□□□□□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察亓義,至巧不能贏亓文,□者[不]能察□也。成非焉,化虫,神貴之容也,天下之貴物也。曰:龍大矣。龍之剛德也曰□,□□□□3行易□□□,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諱賢,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亓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曰君子。兼,黄常近之也;尊威精白堅强,行之不可撓也,不習近之矣。易曰:寑龍勿4行用。孔子曰:龍寑矣而不陽,时至矣而不出,可胃寑矣。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猒在廷,亦猷龍之寑也。亓行滅而不可用也,故曰寑龍勿用。易曰:抗龍有,孔子曰:此言為上而驕下,驕下而不佁者,未5行之有也,聖人之立正也,若循木,俞高俞畏下。故曰抗龍有,易曰:龍戰于野,亓血玄黄。孔子曰:此言大人之廣德而施教於民。夫文之孝,采物畢存者,亓唯龍乎?德義廣大,灋物備具者,6行[亓唯]聖人乎?龍戰于野者,言大人之廣德而下民也。亓血玄黃者,見文也。聖人出灋教以道民,亦猷龍之文也。可胃玄黄者,故曰龍。 見龍而稱莫大焉。易曰:王臣,非今之故。孔子7行曰:王臣

者,言亓難也。夫唯智亓難也,故重言之,以戒今也。君子智難而備[之],則不難矣;見幾而務之,[則]有功矣。故備難[者]易,務幾者成。存亓入,不言吉凶焉。非今之故者,非言獨今也,古以狀也。易曰:鼎折8行足,複公莡,亓刑屋,凶。孔子曰:此言下不勝任也。非亓任也而任之,能毋折虖?下不用則城不守,師不戰,內乳[於]上,胃折足;路亓國,[蕪亓]地,五種不收,胃複公莡;口養不至,飢餓不得食,謂刑屋。二厽子問曰:人君至於飢9行乎?孔子曰:昔者晉厲公路亓國,蕪亓地,出田七月不歸,民反諸雲夢,橆車而獨行,□□□□□□公[不勝]亓飢也,□□□□飢不得食亓月,此亓刑屋也。故曰德義橆小,失宗橆大,此之胃也。易曰:鼎王,[大]吉,10行橆不利。孔子曰:鼎大矣,鼎之遷也,不自往,必人舉之,大人之貞也。鼎之舉也,不以亓止,以□□□□□□□□□□□□□□賢以舉忌也,明君立正,賢輔之,將何為而不利?故曰大吉。易曰:康矦用錫馬番11行庶畫日三接。孔子曰:此言聖王之安世者也。聖人之正,牛參弗服,馬恒弗駕,不憂乘,牝馬□□□□□□□□□□□□粟時至,芻稾不重,故曰錫馬。聖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橆菑,民[人]不12行傷,甘露時雨聚降,風苦雨不至,民也相以壽。故曰番庶。聖王各有厽公厽卿,畫日三[接者],□□□□□者也。易曰:聒囊,橆咎橆譽。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13行可以衍矣,而不可以言箴之,亓猷聒囊也,莫出莫入,故曰橆咎橆譽。二厽子問曰:獨橆箴於聖[人之口乎?孔子曰]:聖人之言也,德之首也。聖人之有口也,

老子-陈鼓应版校定原文

老子校定文 老子書,錯簡、衍文、脫字及誤字不少,今依王弼本為藍本,參看簡本、帛書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據歷代校詁學者可取的見解,加以訂正。下麵為校定全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徼,音jiào,边际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作為祭祀時用。橐,音tuó;籥,音yuè。橐籥:风箱。編者按:天地不仁句,後人多誤解,可參看原著。)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姑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音gǔ,車輪中心的圓孔;埏埴,音shān zhí,和陶土做成飲食的器皿)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畋,音tián)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德道论》说明:帛书《老子》,我也合称为帛书《德道论》,在其甲、乙本被发掘出来时,它原文都是没有划分小节或章节的,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九九“八十一章”,只是大致可以看得出《老子》原文分上、下两篇,即“德”篇和“道”篇,而且是“德”篇在前面,“道”篇在后面。这种形式暗示着“德”篇与“道”篇相关相配。在这里,为阅读时与通行本《老子》原文好做对照,我特按照顺序划分了八十一个小节原文,每小节前面的数字表示帛书《老子》甲本的顺序“小节数”,后面的“章节数”则表示该小节在通行本《老子》原文里面为第几章节。 关于帛书《老子》原文整理,我以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为底本,对照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老子》、多家通行本《老子》原文及注释等多种版本进行校勘,这是我多年来研读《老子》积累下来的《老子》原文本子,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校订本,特提供给大家选用。如果有人要引用此件的文本,请注明长在深秋帛书《老子》校勘本,以示我文责自负。也许以后,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话,我还会调整原文以正误。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與无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李健 作者简介:李健,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作者邮箱:lijian151@https://www.doczj.com/doc/0917818751.html,。 《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 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帛书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乎,似域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乎若存,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邦,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 长沙马王堆帛书〈[1]老子〉甲乙本合订校订本》 【上篇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 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亏],躁胜寒,靓(凉)胜炅(热),清靓(清凉/清静)可以 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