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一、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积水。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ICD-10编码:G91.2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2)西医诊断标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常见证候:

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

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诊断为脑积水,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引起的脑积水、急进型脑积水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乙肝五项、肝功、肾功、胸部X线片、脑电图、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测颅压,泌尿系B超、心脏彩超、颈部血管B超、24小时脑电图、甲状腺功能、凝血系列、头颅MRA或CT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3)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温补脾肾,化瘀开窍。

(4)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补益肝肾,填髓开窍。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外治法

(2)针刺治疗

(3)拔罐治疗

4.康复疗法

5.诊疗设备

6.西医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步态不稳,认识功能障碍及小便失禁等主要症状改善。

2.影像学检查无加重或有所好转。

3.无需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颅压增高或脑室进行性扩大,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

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2016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

神经指南: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2016-08-03中华医学杂志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mmH2O(1mmH2O=0.0098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概述 1936年Riddoch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病例,1965年Adams和Hakim等首先提出NPH 综合征的概念,报道3例NPH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NPH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疑似iNPH 的患病率大约在21.9/10万人,发病率约为5.5/10万人。iNPH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有研究表明,日本61岁以上人群“基于MRI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iNPH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部分iNPH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iNP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的流动和吸收。由于CSF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一、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积水。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ICD-10编码:G91.2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2)西医诊断标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常见证候: 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 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诊断为脑积水,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引起的脑积水、急进型脑积水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乙肝五项、肝功、肾功、胸部X线片、脑电图、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测颅压,泌尿系B超、心脏彩超、颈部血管B超、24小时脑电图、甲状腺功能、凝血系列、头颅MRA或CT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3)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温补脾肾,化瘀开窍。 (4)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补益肝肾,填髓开窍。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外治法 (2)针刺治疗 (3)拔罐治疗 4.康复疗法 5.诊疗设备 6.西医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步态不稳,认识功能障碍及小便失禁等主要症状改善。 2.影像学检查无加重或有所好转。 3.无需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颅压增高或脑室进行性扩大,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

混合痔标准住院流程 (1)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混合痔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纯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I84.901 )行混合痔外剥内扎(编号49.451)、痔上黏膜缝扎+肛门括约肌松解+肛周亚甲蓝注射术。 2.第一诊断为混合痔血栓形成行混合痔外剥内扎、痔上黏膜缝扎+肛门括约肌松解+肛周亚甲蓝注射术。 3.第一诊断为混合痔嵌顿行嵌顿混合痔外剥内扎、痔上黏膜缝扎+肛门括约肌松解+肛周亚甲蓝注射术。 4.第一诊断为环状混合痔行环状混合痔分段外剥内扎、痔上黏膜缝扎+肛门括约肌松解+肛周亚甲蓝注射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临床诊疗指南肛肠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肛肠外科分册;《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肛肠外科学》(主编:李春雨)。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 (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

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指南共识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指南共识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神经 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 mmH2O(1 mmH2O = 0.0098 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概述1936 年Riddoch 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 病例,1965 年Adams 和Hakim 等首先提出NPH 综合征的概念,报道 3 例NPH 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 NPH 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 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

查资料,疑似iNPH 的患病率大约在21.9 /10 万人,发病率约为 5.5/10 万人。iNPH 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有研究表明,日本61 岁以上人群「基于MRI 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 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iNPH 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部分iNPH 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 iNPH 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 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 的流动和吸收。由于CSF 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间质水肿,锥体束通路受损、中脑结构受压等多种病理改变均有所改善,表明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是因多个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 临床表现iNPH 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其中步态障碍最为常见,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约有一半患者同时具有三联征。 1. 步态障碍:步态障碍往往表现为行走缓慢、摇摆不稳、步距小、双脚间距增宽、抬脚高度变小,起步和转弯障碍,但行走时摆臂功能正常。在疾病的早期,步态障碍症状轻微,

6-脑病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1)神识呆滞,表情淡漠。 (2)足废不能用,行走不稳。 (3)小便淋漓不尽,甚至便溺不知。 (4)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明确病因如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脑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等。 2.西医诊断标准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1)起病年龄≥60岁,缓慢起病并逐渐加重,有时症状可波动性加重或缓解 (2)临床表现: ①步态障碍,发生率为94.2~100%。典型的三联征为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有时会跌倒,尤其在起身站起或转向时更明显。引流一定量的脑脊液后,步态改善的特征性表现为步幅的增大及转向时所需步数的减少,其他方面则无明显改善。 ②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9~98%。轻度患者可有额叶相关功能如注意力、思维反应速度、语言流利程度、执行能力和记忆力的障碍。在记忆障碍方面,回忆记忆障碍要比识别记忆障碍相对严重。重度患者可表现为全部认知功能的障碍。少数者也可有行动笨拙及书写困难的表现。分流术后言语记忆和思维反应速度障碍的改善较明显。 ③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4.0~76.7%。患者膀胱内压力测定时,显示膀胱机能亢进。 ④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也可见上肢运动功能减退,表现为抓物上抬时因指尖抓力的减退而导致抓起动作缓慢。CSF引流测试可使上举动作得到改善。 ⑤其他神经系统表现有运动迟缓、运动技能减退、过伸强直、眉心反射、撅

痔疮临床路径

..痔疮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一、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 3.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的患者。(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疮临床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痔(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TCD编码:BWG000)和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5.患者同意并适合中医药治疗。 6.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凝血功能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线片 (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超声、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即指颅内压处于正常范围的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改变、步态异常及尿失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简介 Hakin(1964)记载了关于成人的颅内压正常的脑积水,1965 年Adams 提出了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的概念。即指颅内压处于正常范围的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症状和体征 正常颅压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改变、步态异常及尿失禁。 1.智力改变比较常见,一般最早出现,但有时先见步态异常。智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反应缓慢、近事记忆减退、迟钝、易倦、淡漠等,进一步出现思维能力减退、计算力下降、性格改变,类似于Alzheimer病。 2.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为走路缓慢不稳、步基变宽,但无明显的小脑体征。重者行走、站立、起立都有困难,晚期则卧床不起。下肢的运动障碍重于上肢,表现为不完全的锥体束损害,常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3.尿失禁出现相对较晚,程度不一。 4.头颅CT 或MRI 可以显示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也扩大,脑萎缩。连续颅内压监护可发现患者熟睡后的眼动期出现颅内压升高现象,据此可与脑萎缩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相鉴别。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正常,CSF 检查正常。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疾病病因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大量的红细胞阻塞了脑室外的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通路;也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异常增高或其他能阻塞脑脊液在脑室外的循环和吸收通路的原因引起。 一般说来,正常颅压脑积水是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病理生理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或PPH术(编号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得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与外痔得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与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与/或隆起得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得部位、大小、数目与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得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得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得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得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得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传染病检查;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6)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7)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6)之1项及(7)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庞大,苔白滑,脉濡滑。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头痛如裹,头沉,肢体乏力,善忘,或痴呆、反应迟钝、语音不清,视物模糊、耳聋等症,甚有个性改变。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 mmH2O(1 mmH2O=0.009 8 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概述 1936年Riddoch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病例,1965年Adams和Hakim 等首先提出NPH综合征的概念,报道3例NPH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1,2]。NPH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1]。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疑似iNPH的患病率大约在21.9/10万人,发病率约为5.5/10万人。iNPH 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3]。有研究表明,日本61岁以上人群"基于MRI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

iNPH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4],部分iNPH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 iNP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的流动和吸收[5]。由于CSF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间质水肿,锥体束通路受损、中脑结构受压等多种病理改变均有所改善,表明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是因多个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 二、临床表现 iNPH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其中步态障碍最为常见,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约有一半患者同时具有三联征[6]。 1.步态障碍: 步态障碍往往表现为行走缓慢、摇摆不稳、步距小、双脚间距增宽、抬脚高度变小[7],起步和转弯障碍,但行走时摆臂功能正常[8]。在疾病的早期,步态障碍症状轻微,难以察觉,常以"头晕"为主诉。随着疾病进展,典型的步态障碍会逐渐表现出来。在疾病晚期,患者则需要辅助下才能行走,甚至完全不能行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于帕金森综合征。2.认知障碍: iNPH的认知障碍属于神经心理损伤的一部分,涉及认知、情绪情感、精神行为各个方面。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迟缓、淡漠、情感冷淡,注意力、

脑积水典型病例

1例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典型病例的治疗体会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脑积水,以步态异常、进行性认知障碍、小便失禁的“三主征”为临床特征。其发病率随人群寿命的提高而增加。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NPH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9%。由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较慢,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11年9月2日收治的典型INPH患者治疗体会分享一下。 79岁的丁大爷主因“步态不稳伴反映迟钝3年余”收入院。丁大爷三年前出现双下肢走路无力,步幅小,后期出现反映迟钝、记忆力差,小便失禁等症,曾先后就诊于天津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内科给予的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丁大爷家里焦急万分,在网上也不断的搜索良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属登陆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积水中心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d10200044.html,),找到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型脑积水救治工作,从事神经外科救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的医学博士胡群亮教授就诊。 胡群亮教授热情的接待了丁大爷。经过缜密的分析后,胡群亮教授指出:患者行走困难、认知障碍及伴小便失禁,是脑积水“三主征”,本病发现步态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89%,其次是认知改变,发生率为79%,晚期出现尿失禁,发生率为44%。该患者脑积水“三主征”

全部俱备,可见目前社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在出现步态异常时并未引起重视,当出现认知功能等改变时才就诊。本病进展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与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类似,故容易漏诊、误诊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要牢记INPH与老年性脑萎缩鉴别:INPH患者除认知障碍外还存在行走困难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脑室明显扩大(包括第四脑室),脑室周围存在水肿带(额部为主),无或仅有轻度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脑沟回不扩大。而脑萎缩患者脑室扩大很少累及第四脑室,脑沟回明显增宽及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明显,无脑室周围水肿带。 随后胡群亮主任提出了治疗方案,第一,根据年龄、既往史、症状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脑脊液释放试验(Tap Test)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患者的手术选择及手术效果的预测,步态改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术指征。第二,手术引流管的选择。根据阀开放时的压力,引流管分为低、中、高压管。可调压性分流管可通过体外调节分流阀开放压力而解决分流管选择不当的问题,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混合痔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或PPH术(编号)。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传染病检查; 4、凝血功能检查;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的住院患者。 一、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901 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临床常见证侯: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病(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混合痔)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适应证,且同意接受手术。 3.患者伴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痢疾或严重腹泻、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临产期孕妇、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均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胸部正位片或胸透、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胆胰脾B超、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沿外痔基底部剥离外痔至齿线上0.5cm,弯钳钳夹内痔部分,丝线结扎或缝扎,剪去残端。残端保留0.5cm。 2.术后中药坐浴熏洗。 3.辨证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4.根据患者病情及创面情况选择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治疗。 5.术后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手术结扎线脱落。 2.创面生长良好、患者无发热。 3.排便正常、肛门功能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

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11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骨折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S52.501); (二)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外伤史 (2)体检有明显体征:患侧腕关节周围疼痛、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腕关节X光片显示桡骨下端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1、入院必须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生化全项(包括肝、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血型等。 (七)治疗方法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的住院患者。 一、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901 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临床常见证侯: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病(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混合痔)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适应证,且同意接受手术。 3.患者伴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痢疾或严重腹泻、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临产期孕妇、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均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胸部正位片或胸透、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胆胰脾B超、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沿外痔基底部剥离外痔至齿线上0.5cm,弯钳钳夹内痔部分,丝线结扎或缝扎,剪去残端。残端保留0.5cm。 2.术后中药坐浴熏洗。 3.辨证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4.根据患者病情及创面情况选择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治疗。 5.术后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手术结扎线脱落。 2.创面生长良好、患者无发热。 3.排便正常、肛门功能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混合痔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

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