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按风险事故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按损失结果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按是否能够量化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

按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把风险分为以下八类:

1。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

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1)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

(2)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赫斯塔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1.2。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被定义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并且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

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分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

1。2.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分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操作风险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但是操作风险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对它的管理策略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

1.2.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是综合性风险。

产生原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

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1.2。5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从而使贷款商业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境外商业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

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2。6声誉风险

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通过持续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银行声誉。

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

1.2。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狭义的法律风险

广义的法律风险包括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

1.2.8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这种风险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二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三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

以及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战略风险管理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风险管理;二是从战略性的角度管理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按风险事故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按损失结果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按是否能够量化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 按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把风险分为以下八类: 1。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 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1)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 (2)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赫斯塔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1.2。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被定义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并且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 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分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 1。2.3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第三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既离不开商业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历程,也离不开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实施共同监管平台的规范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管理监管标准和风险计量模型的一系列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纵观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和会融事件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笔大额信贷资产的失误,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这种资产管理模式是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度。资产管理理论是一种保守消极的理论,它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风险管理理念,限制了银行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

二、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贷资金需求大大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会不足的压力。这促使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以扩大资金来源,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也转向了负债业务。 负债管理理论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要求的新途径,改革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但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会受到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及其他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借入资金需要付出较高的利息,相应增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迸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为此,商业银行开始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管理风险,即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通过缺口管理、期限管理以及衍生工具等手段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控制。形成了以费雪·布莱克(FisherBlack)、麦隆·舒尔斯(Myron Scholes)、罗伯特·默顿(Roben Menon)的欧式期权定价的一般模型为代表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更注重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风险管理》考试涵盖了银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是必要的。在考试中,考生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定义、目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还需要理解风险管理的核心原则,例如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等。 掌握各种风险类型的特点和应对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例如,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考生需要了解信用风险的成因、评估方法和控制措施;市场风险则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考生需要掌握市场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方法;操作风险则是因内部流程、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考生需要了解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方法。 对于银行从业者来说,熟悉监管要求和合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国内外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和合规要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为了通过《风险管理》考试,考生还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学科。考生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通过分析案例来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考生全面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同时注重实践和应用。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顺利通过考试,为银行的稳健运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银行管理》考试大纲doc 一、考试概述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银行管理》是银行业从业人员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考试之一。该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经营、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考试内容 1、风险管理 考试将重点考察考生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的理解

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重点:第一章风险管理基础

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重点:第一章 风险管理基础 知识点 第一章风险管理基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教训:一是与实体经济脱节的金融创新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二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使银行资产负债表短时间内严重受损;三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助推了危机的形成和扩大;四是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创造了条件。 各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监管标准过于宽松;二是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未及时跟进金融创新的步伐;三是监管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 1.1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风险、收益与损失 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灾难性损失。 预期损失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到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有时也采用中间值); 非预期损失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内)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商业银行难以预见的较大损失; 灾难性损失指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应对和吸收预期损失—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 非预期损失—资本金; 灾难性损失—购买商业保险、限制业务。 1.1.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风险分散(非系统风险)、风险对冲(管理市场风险—自我对冲与市场对冲)、风险转移(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风险规避(消极)、风险补偿(价格补偿)

1.1.2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八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 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市场风险数据充分易于计量,适于采用量化技术加以控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非营利性,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流动性风险最具破坏力,其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声誉风险是多维风险; 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密切相关的还有违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巴III增加了对交易账户和双重违约的处理。 相比巴塞尔协议II,III对资本监管的重要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新界定监管资本的构成,恢复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核心地位,严格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从严确定资本扣住项目,强化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 2.改进风险权重计量方法,大幅度提高高风险业务的资本要求; 3.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提升银行体系应对信贷周期转换的能力,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4.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资本充足率应达到7%,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计提1-3.5%的附加资本要求。 八大类风险之外,巴又提出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集中度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等 1.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1.2.1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担和管理风险既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其业务发展的原动力;二是风险管理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三是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四是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五是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四个)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中华会计网校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充分备考,整理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梦想成真! 第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专栏: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商业银行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如果能够回归到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环节,特别是加强风险文化的培育与“三道防线”的建设,则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模式,指的是在银行内部构造出三支对风险管理承担不同职责的团队(业务团队、风险管理团队、内部审计团队),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并通过独立、有效地监控,提高主体的风险管理有效性。“三道防线”的模式构建了一个风险管理体系监督架构,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垂直性。 第一道防线——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承担部门)。前台业务人员处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最前沿,应当具备可持续的风险-收益理念,掌握最新的风险信息,对其业务经营活动所承担的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的管理,切实遵守风险偏好、风险限额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及时报告、主动化解业务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其中,可持续的风险-收益理念是商业银行持之以恒地培育健康风险文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除了审慎且负责任的前台业务人员,商业银行还需具备高效、高素质且受到尊重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经理要对对业务及其所承担的风险有清晰的理解,从而对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并对业务经营活动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识别、计量、监控、报告,控制业务部门过度承担风险。 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前台如何盈利等业务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要对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有正确的认识,独立、客观地对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董事会所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内部审计应避免仅以逐项核查的方式进行合规性检查,而缺少对潜在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建议。内部审计要时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持续监控,监督整改,从而促进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持续提高。 专栏: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责任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促进商业银行持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建立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业务经营部门在开展业务经营的同时,也是风险承担者。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如果仅单纯考核其财务收益,或者业务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就会对业务经营部门形成过度激励,容易导致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从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通过引入风险调整后绩效,即对其业务经营带来的财务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来考核其承担的风险水平与获取的财务收益是否相平衡,从而促进业务部门稳健经营。同样,对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承担的风险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也要由业务经营部门承担。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第一章第二节:商业银行风险的四个发展阶段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第一章第二节:商 业银行风险的四个发展阶段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淌性。当时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如贷款等)。 通过增强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 实施抵押、资产分散化等各种措施和手段,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 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哈瑞·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 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行的流淌性需求,避开金融监管 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创新金融工具,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 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转向负债风险管理。资产定价模型——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 致汇率变动持续加大。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 负债的波动明显。

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 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淌性 和效益性的均衡。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同管理, 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 量平衡和风险控制。同期,利率、汇率、商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 具大量涌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工具。 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开辟了风险管理的全新领域。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开始金融衍生工具和中间业务获取高利,非利息收入比重增加。 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在此情况下,风险管理理念和技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 织流程再造与定量分析技术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符合巴塞尔 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 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2022年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大纲

2022年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大 纲 银行从业考试教材大纲一般3年左右更新一次,202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估计沿用2022年4月教材大纲,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科目考试大纲内容如下 【考试目的】 风险管理中级考试基于国内外监管标准的权威框架体系,紧密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和风险管理的进展,定位于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育和选拔,注意技术含量,特殊是市场风险、流淌性风险、国别风险、表外风险、业务综合化经营、压力测试、全面风险管理的专业学问和技能。 【考试内容】 一、风险管理基础 (一)把握风险与收益、损失的关系,全面把握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把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策略和作用; (三)娴熟把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线性回归分析、收益和风险的度量以及风险分散的数理原理。

二、风险管理体系 (一)把握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治理架构中的职责; (二)理解并把握风险文化、偏好和限额管理; (三)把握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四)熟识风险数据加总与IT系统建设; (五)熟识内部掌握与内部审计的内容及作用。 三、资本管理 (一)把握资本定义、功能以及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二)熟识资本分类、监管资本构成以及资本扣除项; (三)娴熟把握资本充分率计算和监管要求、资本充分率影响因素和管理策略、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以及其次支柱资本要求; (四)娴熟把握杠杆率要求的提出背景、杠杆率指标的计算、杠杆率指标的优点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杠杆率缓冲要求。 四、信用风险管理 (一)把握单一法人客户、集团法人客户、个人客户和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要点; (二)熟识信用风险评估和计量的进展历程、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以及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15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随着金融体系变革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从1988年的第一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Ⅰ)到2006年的第二版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Ⅱ)提出了一系列风险计量的规范标准,而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又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新标杆和新高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纵观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和金融实践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笔大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虽然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导致了银行业的一场革命,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同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瑞·马柯维茨( Harry 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组合理论,即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威廉·夏普( William F.Sharpe)在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更为显著。 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正是在此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暴露分类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暴露分类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适应本行的风险暴露分类的管理政策和程序,确定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和流程。在内部评级法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即主权类、金融机构类(含银行类和非银行类)、公司类(含中小企业、专业贷款和一般公司)、零售类(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和其他零售)、股权类和其他类(含购入应收款及资产证券化),具体定义如下: (l)主权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2)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可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3)公司风险暴露 公司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公司、合伙制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的债权。根据债务人类型及其风险特征,公司风险暴露细分为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业贷款风险暴露和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其中,中小企业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年营业收入(近3年营业收入的算术平均值)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企业的债权。

专业贷款是指公司风险暴露中同时具有如下特征的债权: ①债务人通常是一个专门为实物资产融资或运作实物资产而设立的特殊目的 实体; ②债务人基本没有其他实质性资产或业务,除了从被融资资产中获得的收入外,没有独立偿还债务的能力; ③合同安排给予贷款银行对融资形成的资产及其所产生的收入有相当程度的 控制权。 专业贷款具体可划分为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商品融资和产生收入的房地产贷款等四类。 一般公司风险暴露是指中小企业风险暴露和专业贷款之外的其他公司风险暴露。 (4)零售风险暴露 零售风险暴露应同时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 ①债务人是一个或几个自然人; ②笔数多,单笔金额小。 ③按照组合方式进行管理。 零售风险暴露分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其他零售风险暴露三大类。各类别的具体定义如下: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指以购买个人住房为目的并以所购房产为抵押的贷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平安、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当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应当催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当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根本要素:(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考点:流动性风险

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考点:流动性风险 2017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考点:流动性风险 导语: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成交量不足或缺乏愿意交易的对手,导致未能在理想的时点完成买卖的风险。在各个市场中均存在流动性风险,比如证券,基金,货币等等。 形成原因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能导致银行倒闭。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随时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例如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除了应当做好流动性安排之外,还应当有效管理其他各类主要风险。从这个角度说,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第一,流动性极度不足。流动性的极度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性的风险。但这种极端情况往往是其他风险导致的结果。例如,某大客户的违约给银行造成的重大损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这足以触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

2015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这一概念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翻译为“风险敞口”。例如,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为银行战略层面的内容,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制定明确的风险偏好,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明确表达对待风险的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能盲目追求财务利润、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而过度承担风险,导致经营发展不可持续;也可能过于谨慎保守,片面规避风险而只能获取过低的收益,甚至丧失发展机遇;或者在银行内部造成董事会、管理层、不同业务领域、分支机构对风险的“胃口”迥异,各自为政,从而使银行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20XX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加强公司治理的原则》,针对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银行公司治理缺陷,进一步强调了银行要设定明确的风险偏好。20XX年6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商业银行内部充足评估程序要实现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规定董事会负责设定风险偏好,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国际金融协会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77%的机构已在公司层面制定了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风险偏好。 常见的定性描述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级别、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维持现有的红利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期望等。定量指标通常包括资本类指标、收益类指标、风险类指标及零容忍度类指标。资本类指标反映银行希望维持偿付能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资本水平,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收益类指标反映银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风险类指标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各类型风险指标,反映银行对不同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风险偏好指标选取需要体现全面性和重要性。全面性是指指标设置要反映银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覆盖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重要性是指风险偏好重在明确需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方向,重点突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风险偏好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稳定性和合规性原则。一是稳定性原则。风险偏好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核心指标,指标值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调整,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平稳发展。二是合规性原则。银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监管机构对银行有明确的监管要求,风险偏好至少不能突破监管机构的要求,因此在风险偏好指标取值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监管标准作为目标值的下限或上限。 建立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我国商业银行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风险偏好进行了阐述,但由于受限于数据支持、计量模型的不足,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店铺特地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点: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商业银行应定期(通常为1年)研究、制定或修正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两方面内容。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以便管理层清晰了解战略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修正的必要性。 知识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 信用风险管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笔贷款的层面上,还应当从贷款组合的层面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贷款组合内的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正是由于这种相关性,贷款组合的整体风险通常小于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简单加总。 与单笔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在识别和分析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系统性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1.宏观经济因素 系统性风险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反映出来。 2.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是指当某些行业出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原材料价格上升或竞争加剧等不利变化时,贷款组合中处于这些行业的借款人可能因履约能力整体下降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损失。

3.区域风险 区域风险是指当某个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不利变化时,贷款组合中处于该区域的借款人可能因履约能力整体下降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损失。 专栏:集中度风险 集中度风险是指银行对源于同一及相关风险敞口过大,如同一业务领域(市场环境、行业、区域、国家等)、同一客户(借款人、存款人、交易对手、担保人、债券等融资产品发行体等)、同一产品(融资来源、币种、期限、避险或缓险工具等)的风险敞口过大,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誉、持续经营的能力乃至生存。 知识点: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将导致的后果及严重程度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到不同风险计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适时采用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压力测试(Stress T esting)、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等方法作为补充。 风险计量既需要对单笔交易承担的风险进行计量,也要对组织层面、银行整体层面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风险加总。全行层面的风险加总需要确保银行面临的所有实质性风险都被考虑进来。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类型越复杂,风险加总的难度越大。风险加总的关键在于对相关性的考量,不同类型的风险之间、风险参数之间、不同机构之间都存在着相关性,对相关性假设的合理性成为风险加总可信度的关键。 监管机构对风险计量模型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原理、逻辑和模拟函数是否正确合理; (2)是否积累足够的历史数据,用于计量、监测风险的各种主要假设、参数是否恰当; (3)是否建立对管理体系、业务、产品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例外安排;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收益与损失」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收益与损失 知识点:风险、收益与损失 风险是一个宽泛且常用的术语。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体系的演变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显著增强,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理解日益具体和深入。 在本书中,风险被定义为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如果某个事件的收益或损失是固定的并已经被事先确定下来,就不存在风险;若该事件的收益或损失存在变化的可能,且这种变化过程事先无法确定,则存在风险。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特色各不相同,风险所造成的结果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中央银行上调基准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占较高业务比重的商业银行,可能因利率上升而增加收益;但对于持有大量金融工具的商业银行,则可能因利率上升而降低其市场价值,甚至造成巨额损失。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损失可能性和盈利可能性的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损失而制约机构的盈利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济资本配置、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RiskAdjusted Performance)等现代风险管理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地促进商业银行优势业务的发展,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估,并以此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从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角度,要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重在分析不同风险状况或条件下,商业银行可能遭遇的损失规模,以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统计上表现为概率)。 尽管风险与损失有密切联系,但根据风险的含义及产业实践,风险虽然通常采用损失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损失规模来计量,但绝不等同于损失本身。 严格来说,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风险和损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将风险误解为损失的危害在于将发生损失之前的风险管理和损失真实发生之后的善后处置相混淆,从而削弱了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做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风险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 在实践中,通常将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 Expected Loss,EL)、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和灾难性损失(Stress Loss,SL)三大类。 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到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有时也采用中间值);非预期损失是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和持有期内)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商业银行难以预见到的较大损失;灾难性损失是指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2020初级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高频考点汇总【一】

2020初级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高频考点汇总【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备考同样如此只有先行者才能得到先机,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高频考点汇总【一】”,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高频考点汇总【一】 考点:风险、收益与损失 一、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 风险: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2.特征 (1)未来 (2)不确定性 (3)与收益和损失的关系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二、风险与收益 三、损失的分类 1.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或中间值 2.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 利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难以预见到的较大损失 3.灾难性损失(Stress Loss,SL) 四、各类损失的应对 1.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 提取损失准备金、冲减利润 2.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 资本金 3.灾难性损失(Stress Loss,SL)

商业保险、限制业务 2020初级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高频考点【二】 考点: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一、信用风险 (一)定义 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来源 1、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违约风险) 2、履约能力不足导致信用质量下降,引致资产价格降低 (三)结算风险 特殊的信用风险 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1974 年赫斯塔特银行) 二、市场风险 (一)分类 1、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为金融资产,利率变化导致资产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2、汇率风险 3、股票风险 4、商品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特征 市场风险来自所属经济体系难以通过在自身经济体内的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分散投资于多国金融市场降低风险数据充分且易于计量 三、操作风险 (一)定义 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知识点: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不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金融灾难事件,还是自2007年起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近年来欧债危机带来的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动荡,均不断警告世人,作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球以及各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因此,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和承担客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参与者用来转嫁风险的主要平台。 商业银行吸收和承担客户风险的能力主要来自其相较转嫁风险的客户更加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能,利用分散或对冲等方法对从客户方承担过来的风险进行管理。例如,服务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该业务不仅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主动承担和管理风险的表现;在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以做市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通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认识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和业务开展的不确定性,对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客观预期,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主动、动态地管理潜在风险,为提高收益制定相关策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终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平衡。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战略实施只能停留在业务指导层次,难以从宏观战略层次和微观技术上分析、判断风险与收益的合理性,难以适应商业银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否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自觉管理、微观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等功能。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和财务成本,保护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必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必备)风险管理 第1章风险管理基础 1.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类:预期;非预期;灾难性。 2.商行的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3.商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5.商行风险类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国别、声誉、法律、战略。 6.市场风险分类:利率、汇率、股票、商品。 操作风险分类: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 国别风险分类:转移、主权、传染、货币、宏观经济、政治、间接国别。

7.商行风险管理策略分为: 分散: 对冲:自我对冲:利用资产负债表或业务组合 市场对冲:利用衍生品市场 转移:保险: 非保险:担保、备用信用证 规避 补偿。 8.商行资本的概念包括: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监管资本: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 其他一级资本 二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9.巴塞尔协议3:普通商行的普通股充足率应达到7%,总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重要性银行银行计提1%—3.5%的附加资本要求。 2012年XXX的《资本管理办法》规定了监管资本要求:最低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 一级资本充足率:6% 资本充足率:8% 储备资本:2.5% 逆周期资本:—2.5%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1%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 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 杠杆率:不低于4%。 杠杆率=(一级资本—扣除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 10.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 =(税后净利润—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 =(税后净利润—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会计准则请求 经济资本: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 监管资本:监管政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