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第三课时

●课题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投影片)

是什么

[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 、B 、C 、D 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位球星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

[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生]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

(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生]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

[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frequency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

[师]分别计算A 、B 、C 、D 的频数与频率.

[生]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

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

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

3. Ⅲ.课堂练习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

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课后完成)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美体

学生数

频数

频率

[生]可以用上例中的图(三)表示的形式.

[师]这种图叫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不可以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如何表示.阅读课本P 151页内容.(利用频率绘制的图)(略)

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

图5-1

[生]频率在至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至之间变化.

[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

[生]我认为是“的”字.

3.做一做

(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158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9 156 166 164

160 157 156 160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58 160

165 158 163 162 161 154 163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学生填下表)

频率分布表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小结: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对各种数据的统计表的处理.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

Ⅴ.课后作业

习题 .

Ⅵ.活动与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内、外多让学生去观察分析自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写一些实习作业,逐步掌握统计里的实习作业的问题如何表述,完成的步骤、实习报告的写法.例如要了解当地初中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

[过程]具体要求包括:(1)如何选取样本、样本容量多大.(2)计算哪些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频数、频率等).(3)数据如何整理.(4)如何估计总体情况.

[结果]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在统计里,所要了解的情况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大,为了使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更加精确,所确定的抽取样本的对象力求具有代表性.例如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初中某年级某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如果要选一个学校作为抽取样本的对象,那么这个学校不应是学习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校,而应是成绩较为适中的学校.可见抽取样本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

(2)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并抽取样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3)计算和分析数据,写出书面报告.为了保证所得结论具有参考价值,所以要求数据来源于实际且真实,计算准确无误.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用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以小见大,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频数与频率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

频数与频率

【基础知识精讲】 1.理解数据的频数、频率及频率分布的意义. 2.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和画出分布直方图,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 【重点难点解析】 1.频率分布的意义 频率分布反映了样本数据在各个范围内所占的比例. 2.求频率分布的步骤 要得到一个样本的频率分布情况,可按下列五步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5)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3.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表中,可以知道一组数据在各个小组所占的比例大小.在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可将一组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的比例非常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出来.4.频率的意义 一个小组的频率是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 5.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中,可将数据所占的多少形象地反映出来. A.重点、难点提示 1.掌握频数与频率的的概念、频率分布表的列法、频率直方图的画法. 2.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3.难点是在求频率分布时决定组距和组数. (这是重点,要掌握好) B.考点指要 本节的考点通常会集在求频率以及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建立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联系时,决定组数的方法是:数据总数目n,当n ≤50时,分为5~8组;当50≤n≤100时,分为8~12组较为合适.决定分点的方法是:若数据为整数,则分点数据减去0.5;若数据为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则分点减去0.05,以此类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是:假设频数为1的小长方形的高为h,则频数为k的小长方形的高为kh,从频率分布表中直接看出哪个范围的多少,以及所占的比例.(图是用来反映表的,而表是用来归纳图的,二者相辅相成) 【难题巧解点拨】 例1 抽样检查20个工件的直径所测得的一组数据:(单位:mm) 23.26 23.52 23.43 23.54 23.66 23.31 23.27 23.41 23.55 23.44 23.38 23.63 23.54 23.46 23.48 23.50 23.49 23.53 23.46 23.45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

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问题) 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 B、排球 C、足球 D、羽毛球 E、乒乓球 (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 二、想一想 (投影显示问题) 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 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 (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

初三中考数学专项练习 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 一、选择题 1. (?海南,第12题3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3个分别标有3,1,﹣2的球,这些球除 了所标的数字不同外其他都相同,若从袋子中随机摸出两个球,则这两个球上的两个数字之 和为负数的概率是() A.B.C.D.w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列表得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数,找出这两个球上的两个数字之和为负数的情况数,即可求出所求的概率. 解答:解:列表得: 3 1 ﹣2 3 ﹣﹣﹣(1,3)(﹣2,3) 1 (3,1)﹣﹣﹣(﹣2,1) ﹣2 (3,﹣2)(1,﹣2)﹣﹣﹣ 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有6种,其中两个数字之和为负数的情况有2种, 则P==.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法,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二、填空题 1. (?黑龙江龙东,第4题3分)三张扑克牌中只有一张黑桃,三位同学依次抽取,第一位同 学抽到黑桃的概率为. 考点:概率公式.. 分析:由三张扑克牌中只有一张黑桃,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三张扑克牌中只有一张黑桃, ∴第一位同学抽到黑桃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概率公式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2. (?黔南州,第14题5分)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都匀市有40名同学进入复赛,把他 们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组一第四组的人数分别为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则 第六组的频率是0.1 考点:频数与频率 分析:先用数据总数乘第五组的频率得出第五组的频数,再求出第六组的频数,然后根据频率=频数÷数据总数即可求解. 解答:解:∵都匀市有40名同学进入复赛,把他们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组一第四组的人数分别为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 ∴第五组的频数为40×0.2=8,第六组的频数为40﹣(10+5+7+6+8)=4, ∴第六组的频率是4÷40=0.1. 故答案为0.1. 点评:本题考查了频数与频率,用到的知识点:频数=数据总数×频率,频率=频数÷数据总数,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 三、解答题 1. (?广西来宾,第20题8分)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大课间活动的跳绳情况,随机抽取了50 名学生每分钟跳绳的次数进行统计,把统计结果绘制成如表和直方图. 次数70<x<90 90<x<110 110≤x<130 130≤x<150 150≤x<170 人数823 16 2 1 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50; (2)本次调查中每分钟跳绳次数达到110次以上(含110次)的共有的共有19人;(3)根据上表的数据补全直方图; (4)如果跳绳次数达到130次以上的3人中有2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学校从这3人中抽取 2名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求恰好抽中一男一女的概率(要求用列表法或树状图写出分析过程).

频数与频率(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投影片)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教学提纲

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反思一: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如下的教育理 念: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灌输式变为探究式。其次,教师和教学行为由 原来的垄断者变为平等参与者,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外,注重了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分组活动前,我先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活动后思考并回答自己从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这样,在分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盲目的玩游戏,而是边做边思考、边讨论,想着如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结论。结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 法。这样更多的人有可能在学习中学会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以改进自己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活动能力,促进了他们自身整体的发展。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体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这样能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精神,大家取长补短,使学习更有效率。在课外,也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讨论问题,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等。 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心盯着教学 的内容讲解,而忽略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利用眼神和学生交流,并细心观察学生。先进经验 的学习中我觉得许多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例如用卡片对教师进行评价,或者小组成员用卡片互

相评价;写数学日记甚至利用网络等手段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他们的 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反思二: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全过程的亲身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新课程做数学、用数学的重要理念,同时加深对本课新知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另外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体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这样能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精神,大家取长补短,使学习更有效率。在课外,也要培 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讨论问题,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等。 反思三: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理清频数、频率的概念。 (2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小组之间多交流,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老师应该起到辅导和点拨的作用,千万不能以讲授代替试验,因为概率和统计的知识跟 亲手试验有很大关联,学生在活动和试验中获得感性认识,老师再加以点拨和指导,这样才能 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4)老师应该多涉猎关于概率和统计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学生课上的提出的各种问题。 反思四: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就是每一次好的学习机会,每一次的课后反思就是每一次好的经验总结。在这次省优秀课评比中,我上了一节沪教版七年级下的《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上过以后,收获颇丰,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恰当 在教学设计时,我寻找了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以学生的生日月份作为统计对象,不仅可以 引起学习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在统计时,充分体现老师的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接着选取课本的问题1作为素材,为引出频数、

第五章频数与频率复习春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初中八年级数学学科主备人:年月 课题第五章频数与频率复习(一)本课(章节)需5课时,本节课为第4—5课时,为本学期总第51—5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回顾思考本章内容,进一步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及数据值的频数分布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能够准确地计算数据的频数和频率,会分析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获得相关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绘图,进一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能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难点观察、整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型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回顾、梳理本 章的基础知识, 建立知识结构 图 (二)规律与方法: 1. 频数、频率与总数之间的 关系是: 频数=频率×总数 2. 区别众数和频数: 众数是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即众数的对象是数据。 频数指的是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的对象是次数不是数据本身。 3. 各实验数据的频率之和等于1。 (三)典型例题: 例1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 4万名初中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统计,所得到有关数据绘制 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从左至右五个小组的频率之比依次是2: 4:9:7:3,第五小组的频数是30。(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 生?(2)本次调查抽测的数据的中位数应在哪个小组?说明理由。(3) 如果视力在4.9~5.1(含4.9,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初中生视力正 常的约有多少人? 解:(1)解法1: 个案修改

频数与频率表格式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三郊中学范志清 教学目标: 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难点:正确列出统计图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投影片或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问题) 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 B、排球 C、足球 D、羽毛球 E、乒乓球 (每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 二、想一想 (投影显示问题) 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 (如果统计结果非常明显,教师可做适当改变或转移到课本第159的例子) 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 (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 三、活动与探究

课本习题第1、2题(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 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 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 计图等。 四、讲解概念 1、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2、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切忌不要生搬硬记,要结合上述具体情况加 以分析,让学生体会其意义,如有25人喜爱篮球运动,则把篮球的 频数记为25,再用25除以全班总人数即得喜爱篮球运动的人的频率) 五.做一做 对课本158页“读一读”进行统计,看看哪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学会用正确的统计方式表示一组数据。 2、理解频数、频率。(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 八.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八年级数学下册5_1频数与频率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5.1 频数与频率 1.理解频率的概念,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重点,难点) 2.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一、情境导入 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2.9、3.2、3.5、3.6、4.8、4.3、3.6、3.8、3.4、3.4、3.5、2.8、3.3、4.0、4.5、3.6、3.5、3.7、3.7.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s 2=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 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频数 将20个数据分成8个组,如下表,则第6组的频数为( ) 组号 1 2 3 4 5 6 7 8 频数 3 1 1 3 2 3 2 A .2 B .3 C .4 D .5 解析:根据总频数之和等于20,即20-3-1-1-3-2-3-2=20-15=5,∴第6组的频数为5.故选D. 方法总结:求频数时要明白各频数之和为数据总数,列出相应方程求解即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频率 “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快结束了,愿中考将我送达另一个理想的彼岸”,这28个 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依次是3,6,8,7,4,8,3,5,9,7,9,7,2,14,4,6,9,7,9,6,5,1,3,11,13,8,8,8,其中笔画数是9的字出现的频率是多少? 解析:首先确定笔画数为9的字的个数,根据题意可得出总数为28,然后根据频率=频数÷总数进行计算即可. 解:由题意得笔画数是9的字的频数为4,∴笔画数是9的字出现的频率是4÷28=1 7. 方法总结:对频数及频率意义的考查的题目,关键是掌握频率=频数÷总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探究点三:频数与频率的综合应用 【类型一】 频数、频率及数据总数间的计算 青云中学某次作文比赛后,王涛将所有参赛的作文,按所得的“甲、乙、丙、丁” 成绩进行了分类统计,得甲、乙、丙、丁的频率依次为0.15、0.35、0.30、x ,其中频率为x 的频数为20,求这次作文比赛中得甲、乙、丙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解析:先根据频率之和为1,求出x =0.2;再根据频数为20,求出总人数,即可求得甲、乙、丙的学生数.

频数与频率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频数与频率(一) 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中学王学源 总体说明 本节是《频数与频率》的第3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对样本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他们在以前的统计活动中曾经将一些统计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实际上这已经涉及到了频数的概念,有了频数的基本模型,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他们制作了大量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为今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的是小组协作、讨论等一些学生很熟悉的活动方法,学生们有较好的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学生对学会了对数据进行收集之后,本节内容就安排了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等处理活动,并将处理好的数据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但怎样进行分类是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读懂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数学能力: (1)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统计活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现场调查——学生讨论——引入概念——设计方案——再讨论——学生反思——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现场调查 活动内容: (如用P 现场调查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下列六门学科中哪一门功课?并用枚举法表示出来! 表示政治,C表示表示语文,M表示数学,E表示英语,Ph表示物理,S表示体育)假定调查结果如下(调查人数:50): S M C E Ph M C S S Ph S M M S C Ph E E S M C M P Ph M M C S E Ph Ph C Ph E E M C E Ph E Ph E E S M C M P Ph M 活动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明白统计的数据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并为下一环节的讨论提供合适的数据 教学效果: 学生对被调查的热情很高,现场调查的数据可以保证其真实性. 第二环节学生讨论 活动内容: 上述的表示方式好不好?如果不好,请你设计一个更好的表示方式. 方式1:列表法: 方式2: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活动目的: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频数与频率

三 拓展延伸(努力去完成,老师相信你。) 当堂测试: 1、在对n个数据实行整理的频率分布表中,各组的频数与频率之和分别等于() A.n,1 B.n,n C.1,n D.1,1 2、已知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分成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故第六组的频率是 . 3、某中学一位同学调查了八年级60名学生观看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其中有10人爱看动画片,15人 爱看连续剧,23人爱看体育节目,12人爱看新闻节目.在上面问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为各节目出现的频数,其中爱看动画片的频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某班的一次英语测验成绩实行统计分析中,各分数段的人数如图所示(分数取正整数,满分100分).(1)该班有多少名学生? (2)69.5~79.5分这个组的频数是多少?频率是多少? 5、八年级2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的频数分布表 (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 (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5秒的人数和所 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 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组别(秒) 频数频率 12.55-13.55 2 13.55-14.55 5 14.55-15.557 15.55-16.55 4 16.55-17.55 3 四反 馈与评价(成功的法则是这样的,无论你的收获是如何微小,只要勤于弯腰,聚沙即可成塔。) 39.5 49.5 59.5 69.5 79.5 89.5 99.5 成绩/分 频数/学生人数 5 10 15 20 6 8 10 18 16 2

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第三课时 ●课题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投影片)

§531频数与频率(1)

§5.3.1频数与频率(一) 学习目标: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活动一:学前准备 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 活动二:新知探究 1.实例解析 下面是小明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 (1)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 (2)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3)小丽根据小明的结果制成了下面的图表,你能从中迅速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 分析: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 2.引入概念

频数:,频率:。 如,A的频数为23,A的频率为 50 23 ;B的频数为8,B的频率为 25 4;C的频数为,C的频率为;D的频数为,D的频率为。 活动三:议一议 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 (1)随着统计页数的增加,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2)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 练习反馈: 设计一个方案,了解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课后完成) 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 列表如下 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上表所收集数据的内容. 课堂小结: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美体学生数 频数 频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2020中考数学专项解析:频数与频率

【文库独家】 频数与频率 一、选择题 1. (?安徽省,第5题4分)某棉纺厂为了解一批棉花的质量,从中随机抽取了20根棉花纤维进行测量,其长度x(单位:mm)的数据分布如下表所示,则棉花纤维长度的数据在8≤x <32这个范围的频率为() A.0.8 B. 0.7 C. 0.4 D. 0.2 考点: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求得在8≤x<32这个范围的频数,根据频率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在8≤x<32这个范围的频数是:2+8+6=16, 则在8≤x<32这个范围的频率是:=0.8.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用到的知识点是:频率=频数÷总数. 二.填空题 1.(年四川资阳,第12题3分)某校男生、女生以及教师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若该校师生的总人数为1500人,结合图中信息,可得该校教师人数为120人. 考点:扇形统计图.菁优网 分析:用学校总人数乘以教师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1500×(1﹣48%﹣44%)

=1500×8% =120. 故答案为:12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2.(年山东泰安,第22题4分)七(一)班同学为了解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整理如下表(部分): 若该小区有800户家庭,据此估计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m3的家庭约有户.分析:根据=总数之间的关系求出5<x≤10的频数,再用整体×样本的百分比即可得出答案. 解:根据题意得:=100(户),15<x≤20的频数是0.07×100=7(户), 5<x≤10的频数是:100﹣12﹣20﹣7﹣3=58(户), 则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m3的家庭约有×800=560(户);故答案为:560.点评:此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和频数、频率、总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总数和样本估计整体让整体×样本的百分比是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毕节地区,第24题12分)我市某校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有:A:篮球,B:足球,C:排球,D:羽毛球,E:乒乓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易门,学校李老师对某班全班同学的选课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制成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如图).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4频数与频率 教案

6.4 频数与频率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二.讲授新课 1.习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 [师]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 [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 、B 、C 、D 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位球星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 [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生]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 (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 ,frequency).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frequency). [师]分别计算A 、B 、C 、D 的频数与频率. [生]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50 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 25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 50 13.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