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摘要

跨国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常态,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流方式。

本文以中海油跨国并购美国优尼科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中海油跨国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从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且对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作了进一步的解析,得出政治和政策障碍,竞购时机不当,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政企间不透明关系正是其竞购失败的原因所在。文章总结了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教训,指出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加紧培养跨国并购人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来加强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力,并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海油优尼科

Abstract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

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

[Key Words] M&A ;CNOOC;Unocal Corporation

目录

1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背景和动因 (4)

1.1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背景 (4)

1.2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动因 (5)

2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过程和结局 (6)

3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7)

3.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 (7)

3.2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 (8)

3.3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9)

4.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 (10)

4.1做足政治风险评估 (10)

4.2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1)

4.3学习和探索具体的操作经验和技巧 (11)

5 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的启示 (12)

5.1启示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条新路径 (12)

5.2启示之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已成一种趋势。跨国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有成功也有失败。中国企业如何尽可能取得成功,避免失败?本文以我国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为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背景和动因

1.1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背景

回顾中海油2002年到2003年的数宗并购案,均为近年来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共斥资近20亿美元。海外并购带给中海油的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被并购者所拥有的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这正是中海油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并购瑞索普的印尼公司权益.中海油获得4000万桶/年的油气产量,并由此成为印尼海上油田最大的生产商;收购澳大利亚ALNG油,中海油同时与澳方达成总额120亿美元、长达25年的合作;而东固天然气项目,则本是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资源供应方;至于里海油田,目前已经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130亿桶1。

表1.1.1 2002年-2003年度中国海油跨国并购事件

资料来源:赵环宇,2006:《中海油公司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战略研究》,《企业管理》第8期第10页。1单宝,2005:《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国际贸易》第3期第34页。

截止2004年,中海油可采储量的20%、油气产量的25%来自海外,而2001年时,这两个比重仅为0.94%和2.63%。从利润指标来看,海外并购带给中海油的预期回报也甚是可观。据已披露的资料,仅就里海项目而言,按100万-120 万桶/天的出油量计算,2010年该油田进入生产高峰期时,每年即可为中海油带来4亿美元的现金流,而这个数字相当于该集团2001年全年现金流量的31%1。

1.2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动因

作为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中海油在2005年1月便已制订了“走出去”并购海外企业的计划。经过对上百家并购对象的反复筛选和论证,最后将目光锁定优尼科。

中海油认为,优尼科价值被低估,并购优尼科后公司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亚洲能源市场的领导者,合并后公司的储量约有85%位于亚洲和里海地区。两家公司互补的优势将使合并后集团的能力大大提升,预计将使中海油的产量增长一倍以上,并使其储量提高近80%2,同时将使中海油的油气资产构成更为均衡,最后勘探和资本投资项目的优化选择将会产生可观的协同效益,中海油还可以从优尼科的深水钻井和生产技术中获益。“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收购优尼科的最大理由。”3傅成玉说。据介绍,优尼科60%的储量是天然气(绝大部分位于亚洲)。中海油目前35%的储量是天然气;预计合并后的公司的油、气储量将更为均衡,石油将约占53%,天然气将约占47%4。中海油认为,优化后的油气储量将降低由于商品价格周期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资料来源:习艳华,2006:《中海油跨国并购成败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第9期第11页。

1单宝,2005:《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国际贸易》第3期第35页。

2王习农,2005:《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06页。

3徐波,2004:《第五次企业购并浪潮及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第201页。

4单宝,2005:《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国际贸易》第3期第33页

优尼科作为百年企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都是美国加州首屈一指的石油和汽油生产商。其后,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优尼科就陆续出售大量资产。前几年,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不得不为停滞的业务增长苦苦挣扎。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连年亏损,已经将优尼科推进举步为艰的困境,其债务曾一度高达6l亿美元。2001年1月,威廉姆森当选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公司业绩显著回升。然而复苏势头依然无法抵挡巨大的亏损压力,迫不得已之下,优尼科向美国申请破产,并在2005年1月份挂牌出售。从2004年肇始,全球能源需求在迅速膨胀,而能源储备却越来越难勘测到。曾经令优尼科的股东们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海外石油勘探生产计划,恰恰令其掌握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尤其在亚洲、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在国际油价节节上涨,国际能源形势越趋紧张的背景下,资源的优势令优尼科价值凸显。而此时的威廉姆森,也比他的前任们更乐于接受别人的收购,或许威廉姆森早已明白,不管花落谁家,现在正是卖掉优尼科的最佳时间。

2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过程和结局

2005年6月23日,优尼科公司正式接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发出的185亿美元收购要约。这是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由此,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拉开了序幕。

2005年2月27日,优尼科提供了初步资料,邀请中海油作为“友好收购”的候选公司之一。中海油决定2月28日正式启动该项目。3月7日,中海油决定向优尼科提出一个每股59~62美元的报价区间。该报价属于意向性报价,不具有约束性。3月10日,优尼科董事会接受了中海油的非约束性报价,允许中海油进行“确认性”尽职调查,时间为2周半。3月30日,是按照约定由中海油向优尼科提交准确报价的最后期限,中海油没有报价。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宣布以25%的现金(65亿美元)、75%的股票(1.03股雪佛龙股票换1股优尼科股票)收购优尼科公司。按照雪佛龙公司4月1日股票59: 3l美元的收盘价,收购价约为62.07美元/股。优尼科管

理层初步接受了该报价。

6月24日,中海油报价后的第一天,共有41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了公开信,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严格审查。据统计,前后共有64个国会议员参与到这场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游说行列中来。6月28日,中海油代表团赴美与优尼科展开新的谈判。经过近一周的艰苦谈判,中海油与优尼科就包括以下主要问题在内的兼并协议达成了一致:(1)在中海油违约不进行交割的情况下,法院判决如何执行的问题(因为中海油在美国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所以双方约定中海油要在美国一家银行的专用账户中存人20亿美元);(2)为获得EXON—FLORlA法案的批准,资产的处理问题;(3)因为中海油的加入,如果导致雪佛龙与优尼科的谈判破裂,中海油需要向雪佛龙支付分手费(5亿美元);(4)在兼并完成前,油价的保值问题。

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于其展开对优尼科并购。在中海油5天坚持不涨价的情况下,7月19日,雪佛龙被迫加价,报价改为40%的现金,60%的股票,测算下来合每股63.1美元1。当时,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一个条件——即不能将加价的消息告诉中海油。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8月2日,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8月10日,优尼科公司如期举行股东大会。雪佛龙公司收购优尼科成为定局2。

3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3.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

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亦有不同程

1王小冰、曹海丽、何禹欣等,2005:《“走出去”之道》,《财经》第8期第32页。

2单宝,2005:《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国际贸易》第3期,第33-35页。

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典型一例。这次跨国并购案是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2005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国会担心或反对的理由是:(1)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购了优尼科。那么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将优先输送给石油饥渴的中国;(2)中海油有l/3的并购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相当于政府补贴,属不公平竞争;(3)在优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和提炼技术中,有些可用于军事,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苏丹这些地方都很活跃,一旦收购完成,这些可用于军事的技术,有可能会出口到这些受美国贸易制裁的国家。同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对于中海油来说。把石油留在美国,为美国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气是一项更为有利的举措。由此可见,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这次中海油公司1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3.2 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

中海油很早就开始与优尼科接触,然而到了2005年4月4日,优尼科招标截止时间来临,由于公司内部原因,中海油出人意料地沉默了。浮出水面的竟是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雪佛龙。这一意外,使中海油陷入一个非常被动的境地。到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宣布正式竟购优尼科时,雪佛龙与优尼科的并购已经得到美国政权委员会的批准,这意味着雪佛龙对优尼科的并购计划已经完成最后一道法律监管程序。若优尼科放弃被雪佛龙收购,改为考虑中海油的收购建议,有关交易估计最快需要顺延两个月,其中包括美国外国投

1王习农,2005:《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第238-254页。.

资委员会为期45天的调查程序,以及美国总统根据调查报告考虑是否批准该项交易的时闭,由此将使整个交易存在变数,一些优尼科股东声称更乐于接受雪佛龙虽然较低但风险更小的报价,而不愿进行一场可能失去所有“舞伴”的赌博。

但如果优尼科接受中海油的并购,那么根据雪佛龙与优尼科的协议,中海油必须支付雪佛龙高达5亿美金的违约金。此外.在雪佛龙与优尼科的协议中,还有一项“强迫股东表决”条款,即雪佛龙可以抢在中海油与优尼科的谈判以及有关当局的批准完成之前要求召开股东大会,对雪佛龙的要约进行表决,不需要董事会推荐,而且不属于“恶意收购”。届时,雪佛龙可以以中海油收购的不确定性等来劝说股东接受雪佛龙的并构计划。

中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得并不好。当优尼科在市场上竞标出售时,中海油并没有出价,却在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价。加之目前国际市场的油价飞速上涨,达到历史新高度,与之对应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中海油虽然有全现金交易的优势,但对于那些看好Unocal发展国际能源市场的股东来说,雪佛龙以25%的现金加75%股票的价格似乎更有吸引力。而且现时中美经贸关系紧张,人民币升值问题又悬而未决,正好又赶上伊拉克战争僵持不下,世界油价持续上涨,美国举国上下在讨论能源安全问题的时刻。在这个时候出手,正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

3.3 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并购经历而言,一般遵循先国内并购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全球前三次并购浪潮先在欧美国家内部进行便是明证。实际上,即使最近两次带有鲜明跨国特征的并购浪潮,也以活跃的国内并购为背景。一般企业在跨国并购之前就已经通过国内并购积累了企业并购的经验。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于属于转型经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在此情况下企业贸然参与跨国并购,失败也就在所难免。照理说,任何并购在没有正式公开报价之前,都属于高度的商业机密,但是,在中海油的并购过程中,每到中海油竞价的关键时刻,相关消息总会被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甚至连机密的董事会内容也被公之于众。与

之相随,借机打压买方股价、拉抬卖方股价,抬高交易价格和成本,这为中海油以后的收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次并购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所表现出的经验和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随着竞购的加码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雪佛龙打出的政治牌,紧紧抓住并且放大了美国人的忧虑。与此不同的是,中海油的种种努力和友好姿态却被人误解至深。在客观上,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显然是现有国际格局中的既得利益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4.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没有取得成功,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借鉴,因为这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也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

4.1 做足政治风险评估

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政治压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时, 须在海外市场的市场风险评估之外, 做足政治风险评估。中海油当时曾通过多种渠道对可能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进行评估, 结论是: “会引起关注, 但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对声音。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 而且这是公司间正常的并购行为”1。从事情的发展来看,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中海油低估了美国政界对中国的反对力量以及该事件在美国被政治化后的公众影响力。但这里恰恰忽略了一点, 在西方投资者眼中, 中国企业是来自于社会主义中国, 在美国政治家眼中,它与中东国家的公司大相径庭, 与英国石油公司更不能同日而语。从决策分析来看, 任何忽视政治风险的评估都是轻率的, 尤其是对中国企业来说, 政治风险和歧视将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常量。我国和中亚、俄罗斯这些国家存在着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 同时这些地区的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较多, 开采风险较低。因此中国石油企业1王小冰、曹海丽、何禹欣等,2005:《“走出去”之道》,《财经》第8期第14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 ·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分别以1984年保定纺织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为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本章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阶段划分。吴茜茜(2011)[1]综合跨国并购历史和周期性特点,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启航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9年)回归效应阶段、第三阶段(2001~2007年)国际化效应阶段、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阶段。马建威(2011)[2]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年份,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准备阶段(1993-2001)、起步阶段(2002-2006)、增长阶段(200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蹒跚起步阶段(2001-2007)、积极增长阶段(2007至今),主要考虑到:1、虽然1984年中国企业就出现了第一例跨国并购案例,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国企改革、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2、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WTO 第143个成员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2004年12月26日(美国西部时间12月25日),美国加州正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覆盖。此刻,在加州首府洛杉矶某饭店一个暖意融融的餐厅里,只身赴美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正和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着一次秘密会晤。 谈话围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内容展开,由于交谈甚欢,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傅成玉甚至忘记了那天是圣诞节。当晚,兴奋不已的傅成玉便返回北京。 正是这次非常私密的会晤,拉开了一场长达8个月之久、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的大幕。有媒体甚至将之渲染为“世纪收购”。 第一阶段:寒冬蛰伏(2004年12月26日-2005年2月27日) 傅成玉和威廉姆斯见面仅过了10天,消息灵通的英国《金融时报》就率先披露了中海油洽购优尼科的“秘闻”。1月6日,该报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起交易将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 “在更早的时候,中海油就已经在为跨国并购做准备了。”回忆起年初洽购优尼科的初衷,傅成玉如是说。“过去几年,中海油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单靠内部持续增长很难实现我们的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在实现海外产量目标方面。” 2004年年中,中海油通过对12家亚洲油气公司过去几年的收购情况研究时发现,靠收购区块资产的方式实现持续增长效果不彰。一般来讲,较为成功的油气资产收购都发生在低油价时代,进入高油价时代,资产收购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大。“必须从资产收购向公司收购转变。”傅成玉在中海油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战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选择收购目标。第一轮的筛选范围很大,北美、西非和里海等地的数十家独立油公司,甚至包括加拿大国家石油、科麦奇和莫菲这种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都进入了中海油的视线。按照“资产价值小于200亿美元;有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中海油的承受能力、中国LNG业务和可获得性”等各项指标,中海油在经过三轮的筛选后,最终将收购目标锁定在优尼科。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优尼科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公司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经营不甚景气,市值低于同类公司30%左右,因此董事会一直在考虑寻找买家。 中海油选择并购优尼科,主要看中的是优尼科在亚洲的油气资源。在优尼科已经探明的17.5亿桶油气储量中,70%位于美国本土以外,包括亚洲的印尼、泰国、缅甸、孟加拉和中亚的阿塞拜疆等国及里海地区。优尼科的资产分布与中海油在中国东南沿海加紧实施天然气战略可谓“天作之合”——优尼科气资产分布最广、与中国地理最为接近的东南亚正是中海油沿海天然气市场最理想的气源地。 2月27日,优尼科提供了初步资料,邀请中海油作为“友好收购”的候选公司之一。同日,中海油总公司党组和管委会在听取了有关人员的汇报后,正式认可优尼科是符合中海油长期发展目标的收购对象,并决定2月28日正式启动该项目。 第二阶段:初试锋芒(2月28日-4月4日) 2005年2月28日,“誓师大会”在中国海洋石油大厦举行。会上,中海油宣布成立由傅成玉、罗汉、蒋龙生、周守为等四名执行董事和曹云石、杨华、刘健等三位高管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小组,涵盖技术、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及交易支持和价值评估等领域。同时中海油还聘请了各领域的世界知名顾问助战。投资银行是高盛和摩根大通;法律顾问是DPW、HerbertSmith;税务顾问是德勤;技术顾问是MillerLents;公关和媒体顾问是Brunswick,PSI;政策顾问是AkinGum。 项目启动后,经过8昼夜的紧张工作,3月7日,中海油决定向优尼科提出一个每股59-62美元的报价区间。该报价属于意向性报价,不具有约束性。“其目的是表明中海油对本次收购的诚意,争取一张进入优尼科收购者行列的入门券,以打开进入尽职调查阶段的大门。”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报告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目录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 1.1中海油概况 (4) 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 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 2.简要并购过程 (5)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 3.1政策政治阻力 (6) 3.2融资方式单一 (7)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 4.经验教训 (9) 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 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 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 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 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2) 5.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 前言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韩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

Abstract 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 afte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 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 , TCL ,Haier ,Huawei ect.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om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 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 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company, 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 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 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 by means of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 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 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 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 目录 一、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一、引言 2009 年8 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 最大笔交易。2009年8 月18 日中石化宣布以82.7 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 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 (一)公司背景 Addax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除了在伊拉克有2 个区块总计为138200 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11 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JDZ”)就有4 个合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JDZ 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24500 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Addax 持股14.33%,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Addax 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5 个,开发区块10 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Addax 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另外,尚有111 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009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2008 年Addax 的总收入为37.62 亿美元,净利润7.84 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28.65 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1.01%,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20.84%。去年年底该公司曾决定今年继续投入16 亿美元用于提高产量,公司现有产量为682 万吨/年,相比2007 年增加8.4%。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 )在《财富》2008 年度全球500 强企业中排名第16 位,是1998 年7 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始末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始末 背景介绍: 企业信息: 优尼科: 有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之称,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资料显示,优尼科公司目前已探明石油及天然气储量中约70%位于亚洲和里海地区,优尼科60%的储量是天然气,绝大部分位于亚洲。该公司还向泰国提供天然气进行发电,并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拥有热电厂。 中海油: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有员工5.7万人。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25.3%、60.1%和43.9%。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雪佛龙: 雪佛龙原名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简称Socal),是1911年标准石油由于反托拉斯案分裂的结果。雪佛龙曾是20世纪初期统治世界石油工业的“七姊妹”之一。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并以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作为公司的名称。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 美国雪佛龙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并以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作为公司的名称。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 雪佛龙是当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全球能源公司之一,其总部设在美国,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位列第5名 中海石油收购优尼科: 日程表 2005年01月10日 据英国《金融时报》1月7日报道,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下称“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Unocal)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起交易将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 优尼科公司当日股价飙涨7.7%,报收44.34美元,创下1999年4月以来最大涨幅。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月7日下午16点,优尼科股价报收45.46美元,当日涨幅2.99%。2005年01月11日 就外电大肆报道接受本报专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相关人士

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2世纪9年代初开始,跨国公司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系列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推动我国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构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2世纪8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也日趋活跃。在1994年~24年这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值由1994年的7.15亿美元上升到24年的67.7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4年并购投资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1.2%,25年呈快速上升势头,接近2%,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跨国并购的积极影响 1.外资并购将成为国资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企改革 目前国际上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现有的国有资产只有1多万亿元,而需要支付的国企历史遗留性债务就有上万亿元,如果实现外资的进入,将不仅仅解决国企的负担问题,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 2.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成功后的后续投资是巨大的,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对我国的感光产业进行全行业收购后,在1年内的后续投资高达1亿美元。调查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来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并购占大部分,并购发生后,跨国公司一般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后续投资。 3.开拓了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逐步纳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之中 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跨国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各成员公司提供资本、管理和技术,并帮助各成员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收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并购,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当地聘用。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影响分析 1.挤占了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通过对中国行业主导企业实施并购,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见下表) 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摘要 跨国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常态,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流方式。 本文以中海油跨国并购美国优尼科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中海油跨国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从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且对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作了进一步的解析,得出政治和政策障碍,竞购时机不当,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政企间不透明关系正是其竞购失败的原因所在。文章总结了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教训,指出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加紧培养跨国并购人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来加强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力,并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海油优尼科

Abstract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 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 [Key Words] M&A ;CNOOC;Unocal Corporation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特点_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肖细根,男,厦门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经济。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 的特点、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肖细根 (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形成原因。认为目前跨国并购追求垄断竞争优势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占有市场份额为主转移到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优秀人力资源的垄断竞争优势上来。因此,我国必须从完善投资环境、相关的法律规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形成有利于跨国并购的内外部环节。 关键词:跨国并购;特点;成因;启示中图分类号:F2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4)03-0045-03 一、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 1.并购规模巨大,强强联合显著增多,产 生了许多“巨无霸”的跨国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涌现出了许多巨型跨国 公司相互之间并购的案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1995 年美国迪尼斯公司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公司。1999年英国的沃达丰以650亿美元并购美国空中通讯公司案。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资产规模巨大,对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次全球企业并购活动不仅表现为大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吞并,而且发生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多,成为这次并购的显著特征。1998年艾克森-美孚兼并案以近790亿美元的价格创下了行业并购史上的最高记录;而2000年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著名的传统媒体企业时代华 纳,成为迄今为止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2.并购数量增多,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发 展。以美国为例,从数量上讲,前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数量平均每年分别是530、916、1650和3000起。而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1995 年在5000起以上,1996年则达到1万多起的记录。1995-1997年,美国共有2176万家企业参与并购活动,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数目还多。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表明市场进一步全球化,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跨国并购活动目前主要发生在能源、电信、银行业,这说明兼并国都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移需要统一的世界市场才能够顺畅。 3.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出现了超 级并购。本来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市场集中度已很高,并有垄断之嫌,但在这次的跨 — 54—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

跨国并购案例解析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浙江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浙江龙盛 公司简介 浙江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

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业巨头的染料部门合并而成的。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并购过程 这样一家由世界顶级染料企业组成的公司,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德司达近破产,中国企业浙江龙盛把握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9年9月,德司达德国公司向法兰克福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2月,印度吉里(KIRI)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支付4000万欧元收购了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接着,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吉里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牵手IBM打造世界PC巨头 案例简介: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历经13个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通过现金、股票支付以及偿债方式,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其中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并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而诞生了世界PC行业第三大企业。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新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新联想集团将会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作为国内知名的IT企业,联想正在走出国门,向着国际化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一、并购动因分析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身处激烈动荡的商业经营环境之中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掌握并购这一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及时做出理性明智的并购抉择,尽快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竞争力,才能经受无情竞争的洗礼和冲击,达到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全球已经进入了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而中国在这次浪潮中将占据重要位置。跨国并购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联想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如下: (一)两公司通过合作,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竞争优势 联想虽然是国内PC界的老大,国内市场份额远高于戴尔、惠普等公司。但是戴尔通过广泛采用行业标准技术和高效率的直销方式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联想在全球市场中份额却远远不及戴尔和惠普。作为个人电脑的创造者IBM在PC市场的份额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该公司同前两名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规模不大就降低不了成本,得不到竞争的优势,所以此次并购联想和IBM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以应对戴尔、惠普等同行的竞争。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两边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希望把领先产品跟品牌,世界一流的服务跟知识立足全球,让大家有新的成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里有足够的经济规模。 (二)联想与IBM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能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首先,联想和IBM在地域、产品和客户群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互补的,联想公司是中国第一的PC品牌,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市场占有率最高,它具有在个人消费者跟小型企业领域装专业技能,与有一个效率很高的营运团队,拥有非常完善的国内销售网络是其优势所在。而IBM公司拥有全球顶级品牌,作为IT领域的缔造者,其品牌就是产品质量和潮流的保证。IBM主要面向大型客户、中型客户,尤其是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同时,IBM公司拥有完善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有利于产品的推广,正因为联想和IBM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所以两者联合就可以覆盖所有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三)联想做强核心业务,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联想收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收缩战线,回归PC核心业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联想虽然在国内个人电脑市场排名首位,但并不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除PC制造外其他业务刚刚起步,这就必然决定了联想将要重新考虑调整战略。在确认了以PC制造销售为核心业务后,联想在国内份额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也已经很高,而且面对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强大竞争,开拓国内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联想做大做强PC业务唯有拓展海外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最新文档】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 篇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 成功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1X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1X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1X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1X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分析 【摘要】: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此前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约15亿美元。在这场双赢的“蛇吞象”大并购具体是怎样的?中海油最终为什么会竞购失败?同时他给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带来了什么启示。这将在本文中得到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在2005年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底在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中, “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入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榜。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 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 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长远来看, 中国企业最终将被国际市场接受, 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案例背景 美国优尼科公司成立于1890年,它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按储量计算,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按营业收入计算,是美国第七大石油公司。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一直都是美国加州首屈一指的石油和汽油生产商。随后,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二、两家主要的并购公司简介 (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以上游产业为核心,正在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石油公司 一、引言 年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笔交易。年月日中石化宣布以亿加元(约合人民币亿元)成功收购瑞士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 (一)公司背景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除了在伊拉克有个区块总计为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就有个合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持股%,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个,开发区块1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另外,尚有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年的总收入为亿美元,净利润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去年年底该公司曾决定今年继续投入亿美元用于提高产量,公司现有产量为万吨年,相比年增加%。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 )在《财富》年度全球强企业中排名第位,是年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直接参与此次收购的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TCL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2003年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1988~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03年高达16.47亿美元。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里本文选取了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跨国并购现状有一个认识。 (一)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建立其欧洲生产基地。施耐德是一家113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 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二)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资产,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将持有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