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雪佛龙并购优尼科获批中海油仍有机会商务指南频道_公司上市_创业融资_雪佛龙_优尼科_中海油.doc

雪佛龙并购优尼科获批中海油仍有机会商务指南频道_公司上市_创业融资_雪佛龙_优尼科_中海油.doc

雪佛龙并购优尼科获批中海油仍有机会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创业融资_雪佛龙_优尼科_中海油

发言人否认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已经赴美参加谈判

本报记发自北京

中海油(CEO.NYSE,0883.HK)对公司的竞购必须加快步伐。据新华社报道,中海油的竞购对手雪佛龙公司29日宣布,该公司并购优尼科的计划已经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

这意味着雪佛龙对优尼科的并购计划已经完成最后一道法律监管程序。而中海油指定的新闻发言人蔡金青则表示,在8月10日优尼科召开股东大会之前,中海油的竞购还有机会。

此前,美国联邦委员会也已批准了这一并购计划。雪佛龙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维·奥赖利则在29日表示,雪佛龙成功完成相关法律程序要求,标志着该公司并购优尼科的计划可能会很快取得成功。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优尼科公司29日表示将在8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就雪佛龙公司提出的并购方案进行投票表决。优尼科表示,尽管中海油开出了185亿美元现金的出价,但董事会仍会

支持雪佛龙提出的现金加股票共计163亿美元的收购出价。但在表决之前,优尼科公司董事会将把其对中海油并购计划的评估结果向股东进行通报。

蔡金青也强调,不能说中海油的竞购动作已经晚了,在8月10日优尼科股东大会之前,中海油还有时间。

蔡金青同时否认了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已经赴美参加谈判的消息,她表示:“傅总在适当的时候会去美国。”

另据报道,中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等高管已经前往美国,与优尼科的收购谈判已经开始,若能去除政治上的阻力,预料一周内可以完成;但若美国方面坚决反对,则结果难以预料。

然而并非所有的消息都对中海油不利。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公开资料显示,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的部分美国议员自2002年起累计从另一竞购方雪佛龙公司获得了超过10万美元的政治捐款。这也引发了雪佛龙公司涉嫌操纵政治力量以阻挠中海油收购的猜测。

报道援引美国专门监督政府和国会腐败行为的“敏感政治中心”披露的资料称,最早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提出反对意见的议员理查德·庞博在过去3年中从雪佛龙公司收取了1.35万美元捐款。而在几天前联名上书政府要求严查中海油收购案的41名美国

众议院议员中,有22人在过去的三届选举中从雪佛龙公司收取了政治捐款。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消息确实,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将增添助力。

中海油最近几日在香港股市的表现非常活跃,继28日股价飙升7%至4.6港元/股后,29日和30日股价各自攀升0.025港元/股,截止到截稿时,中海油盘价为4.65港元/股。

作:中国网

雪华乡宏业村街道机关财务管理制度1

雪华乡、宏业村街道机关财务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乡、街财务监督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执行“乡财区管”,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如下:

一、企业上缴承包费、租赁费,乡经委按协议催缴,资金缴财政所,乡、街房产租赁收入由资产运营公司负责收缴,资金缴财政所,资金收缴情况由分管领导每季度向乡党政联席会通报。机

关各部门的各项收费等,一律纳入乡财政统一管理。

二、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收入的部门一律使用行政性收据。收入及时上缴财政,严禁部门截留挪用,坚决取缔部门“小金库”。违反规定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三、坚持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限批单项1000元以内。1000-10000元由书记、乡长研究同意后方可审批;超过10000元支出,由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特事特批。严格控制招待费,因招商引资、协税等原因确需招待的,须经书记、乡长研究同意后,方可招待。

四、各项支出,严格执行“乡财区管”,实行报账制。

五、学习、参观考察未经同意,费用一律自理。需要外出考察学习须经乡党政主要领导同意,考察、学习结束后于7日内办理报批手续。

六、部门开展工作,需要使用经费,由分管负责人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经同意后方可安排使用。大型会议、活

动、表彰等费用支出,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政府办公室统一安排。财会人员协助领导把好财务关,对违反财务规定,报账员有权拒付。各种支出单据须有经手人、证明人,经分管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报财务负责人审批。各种支出单据要保证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凡弄虚作假,或不按规定程序的支出一律由经办人和报账员个人承担,并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七、各项支出一律使用正式发票或合格票据报账。

八、因公从报账员处借款须经乡长批准,并及时结清。严禁未批先借,否则由报账员负责。打的票一律不予报销。

九、其他财务事项,严格按上级财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2004年12月26日(美国西部时间12月25日),美国加州正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覆盖。此刻,在加州首府洛杉矶某饭店一个暖意融融的餐厅里,只身赴美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正和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着一次秘密会晤。 谈话围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内容展开,由于交谈甚欢,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傅成玉甚至忘记了那天是圣诞节。当晚,兴奋不已的傅成玉便返回北京。 正是这次非常私密的会晤,拉开了一场长达8个月之久、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的大幕。有媒体甚至将之渲染为“世纪收购”。 第一阶段:寒冬蛰伏(2004年12月26日-2005年2月27日) 傅成玉和威廉姆斯见面仅过了10天,消息灵通的英国《金融时报》就率先披露了中海油洽购优尼科的“秘闻”。1月6日,该报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起交易将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 “在更早的时候,中海油就已经在为跨国并购做准备了。”回忆起年初洽购优尼科的初衷,傅成玉如是说。“过去几年,中海油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单靠内部持续增长很难实现我们的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在实现海外产量目标方面。” 2004年年中,中海油通过对12家亚洲油气公司过去几年的收购情况研究时发现,靠收购区块资产的方式实现持续增长效果不彰。一般来讲,较为成功的油气资产收购都发生在低油价时代,进入高油价时代,资产收购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大。“必须从资产收购向公司收购转变。”傅成玉在中海油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战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选择收购目标。第一轮的筛选范围很大,北美、西非和里海等地的数十家独立油公司,甚至包括加拿大国家石油、科麦奇和莫菲这种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都进入了中海油的视线。按照“资产价值小于200亿美元;有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中海油的承受能力、中国LNG业务和可获得性”等各项指标,中海油在经过三轮的筛选后,最终将收购目标锁定在优尼科。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优尼科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公司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经营不甚景气,市值低于同类公司30%左右,因此董事会一直在考虑寻找买家。 中海油选择并购优尼科,主要看中的是优尼科在亚洲的油气资源。在优尼科已经探明的17.5亿桶油气储量中,70%位于美国本土以外,包括亚洲的印尼、泰国、缅甸、孟加拉和中亚的阿塞拜疆等国及里海地区。优尼科的资产分布与中海油在中国东南沿海加紧实施天然气战略可谓“天作之合”——优尼科气资产分布最广、与中国地理最为接近的东南亚正是中海油沿海天然气市场最理想的气源地。 2月27日,优尼科提供了初步资料,邀请中海油作为“友好收购”的候选公司之一。同日,中海油总公司党组和管委会在听取了有关人员的汇报后,正式认可优尼科是符合中海油长期发展目标的收购对象,并决定2月28日正式启动该项目。 第二阶段:初试锋芒(2月28日-4月4日) 2005年2月28日,“誓师大会”在中国海洋石油大厦举行。会上,中海油宣布成立由傅成玉、罗汉、蒋龙生、周守为等四名执行董事和曹云石、杨华、刘健等三位高管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小组,涵盖技术、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及交易支持和价值评估等领域。同时中海油还聘请了各领域的世界知名顾问助战。投资银行是高盛和摩根大通;法律顾问是DPW、HerbertSmith;税务顾问是德勤;技术顾问是MillerLents;公关和媒体顾问是Brunswick,PSI;政策顾问是AkinGum。 项目启动后,经过8昼夜的紧张工作,3月7日,中海油决定向优尼科提出一个每股59-62美元的报价区间。该报价属于意向性报价,不具有约束性。“其目的是表明中海油对本次收购的诚意,争取一张进入优尼科收购者行列的入门券,以打开进入尽职调查阶段的大门。”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报告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目录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 1.1中海油概况 (4) 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 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 2.简要并购过程 (5)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 3.1政策政治阻力 (6) 3.2融资方式单一 (7)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 4.经验教训 (9) 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 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 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 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 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2) 5.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 前言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Flomerics公司的融资案例商务指南频道案例分析_行业标准_商品检验.doc

Flomerics公司的融资案例_商务指南频道案例分析_行业标准_商 品检验 Flomerics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开发“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的公司,其产品用于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公司于1989年初获得MTI公司30万英镑的风险资本。中途进行了第二轮融资,然后于1995年底在伦敦AIM上市,市场价值高达330万英镑,为MTI带来了30%的内部收益率(IRR)。以下是风险投资的全过程。 背景介绍: Flomerics的两位创建David Tatchell与Harvey Rosten(以下分别简称David与Harvey)早在70年代就曾经合作共同研究CFD 工业技术的商业化潜力。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中,必须精确把握电子系统的冷却要求,否则,产品在工作过程中将会因为不能及时散热而导致损坏。长期以来,只能在原型产品研制阶段由专业CFD工程师通过复杂的软件来测算出产品的冷却要求。但这不仅十分费时,而且价格昂贵。随着80年代电子工业行业竞争的升级,热量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David与Harvey共同创建了Flomerics公司,开发在原型产品研制阶段之前模拟热量交换的CFD软件。一开

始,公司采用合伙的形式。后来,为了完成最终产品开发,使公司获得茁壮成长,两位创建认为引入风险资本是最好的途径。 具体过程: David和Harvey开始寻求第一次的风险资本融资。在投资建议书中,他们估计公司至少需要25万英镑。他们接触了一些风险资本家,其中有一家是MTI管理公司。经过一番考察,他们选定了MTI。1989年2月,MTI决定向Flomerics投资30万英镑。这样,MTI获得了Flomerics 62.5%的股权份额,而两位创建则拥有公司其余37.5%的份额。 MTI认为Flomerics项目将实现商业化,并获取利润。MTI的项目负责人Ernie Richardson为Flomerics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包括在新公司中采用财务报告系统以及为公司提供管理支援等。Flomerics的第一个产品Flotherm 1.2版本于1989年9月面世,其目标顾客是电子工程师,主要应用于远程通讯与计算机领域,但也可以用于国防与航空电子工业、电子消费产品以及交通运输工业。Flomerics的第二个产品Flovent也于1990年初发布。它的目标市场是采暖、通风和空调(HV AC)市场,用于空气循环流程分析之中。Flomerics的所有早期产品都在为下一阶段开发精确测量产品而做准备。 Flotherm首先在英国市场进行推广,但随后又发现,只有打入

市值管理十大经典案例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墨西哥湾、东南亚等地区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要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 2005年年初,优尼科挂牌出售。雪佛龙、意大利埃尼公司等均表示了收购兴趣。3月,中海油递交初步收购方案,每股报价在59-----62美元。优尼科当时的市值还不到百亿美元,但很快,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优尼科股价迅速上涨,中海油内部对这一收购看法出现分歧。4月,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雪佛龙的收购计划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向优尼科正式提出收购要约,要约价为185亿美元,每股67美元。7月19日,雪佛龙提高报价。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的报价。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比雪佛龙高出近10亿美元,仍然具有竞争力,为了维护股东利益,无意提高原报价。8月2日,中海油宣布正式放弃对优尼科的收购。8月10日,优尼科和雪佛龙合并协议获批准。 尽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了,但中海油却给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中海油在纽交所的股价,在2005年6月份是50多美元,到8月份正式退出时,已经达到70多美元。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中海油的表现可圈可点,处处彰显公司对投资者利益的尊重,对国际规则的把握,以及在中国企业中少有的透明和开放性;即使受挫,中海油仍是最受外国投资者看重的中国企业之一。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展示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无心插柳,带来了自身市值的提高。 中信证券市值管理案例分析---三年成就世界第八大券商仅三年多的时间,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增长近十倍,速度之快令同业望尘莫及。截至9月26日,中信证券市值达到407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老牌投行雷曼兄弟,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八的券商 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后,市值成为上市公司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市值管理动作明显增多,市值管理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巧妙运用市值管理的各种策略,提高了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业绩增长强劲;改善了公司价值在市场的表现,市值增幅可观;增强了价值创造和市场表现之间的关联度,市值反映公司价值合理、充分;保护了投资者利益,股东回报喜人。

雪佛龙并购优尼科获批中海油仍有机会商务指南频道_公司上市_创业融资_雪佛龙_优尼科_中海油.doc

雪佛龙并购优尼科获批中海油仍有机会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创业融资_雪佛龙_优尼科_中海油 发言人否认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已经赴美参加谈判 本报记发自北京 中海油(CEO.NYSE,0883.HK)对公司的竞购必须加快步伐。据新华社报道,中海油的竞购对手雪佛龙公司29日宣布,该公司并购优尼科的计划已经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 这意味着雪佛龙对优尼科的并购计划已经完成最后一道法律监管程序。而中海油指定的新闻发言人蔡金青则表示,在8月10日优尼科召开股东大会之前,中海油的竞购还有机会。 此前,美国联邦委员会也已批准了这一并购计划。雪佛龙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维·奥赖利则在29日表示,雪佛龙成功完成相关法律程序要求,标志着该公司并购优尼科的计划可能会很快取得成功。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优尼科公司29日表示将在8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就雪佛龙公司提出的并购方案进行投票表决。优尼科表示,尽管中海油开出了185亿美元现金的出价,但董事会仍会

支持雪佛龙提出的现金加股票共计163亿美元的收购出价。但在表决之前,优尼科公司董事会将把其对中海油并购计划的评估结果向股东进行通报。 蔡金青也强调,不能说中海油的竞购动作已经晚了,在8月10日优尼科股东大会之前,中海油还有时间。 蔡金青同时否认了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已经赴美参加谈判的消息,她表示:“傅总在适当的时候会去美国。” 另据报道,中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等高管已经前往美国,与优尼科的收购谈判已经开始,若能去除政治上的阻力,预料一周内可以完成;但若美国方面坚决反对,则结果难以预料。 然而并非所有的消息都对中海油不利。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公开资料显示,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的部分美国议员自2002年起累计从另一竞购方雪佛龙公司获得了超过10万美元的政治捐款。这也引发了雪佛龙公司涉嫌操纵政治力量以阻挠中海油收购的猜测。 报道援引美国专门监督政府和国会腐败行为的“敏感政治中心”披露的资料称,最早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提出反对意见的议员理查德·庞博在过去3年中从雪佛龙公司收取了1.35万美元捐款。而在几天前联名上书政府要求严查中海油收购案的41名美国

中远投资(新加坡)海外上市公司成功案例商务指南频道_公司上市_创业融资.doc

中远投资(新加坡)海外上市公司成功案例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 市_创业融资 实践证明,海外上市已经成为中资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远投资新加坡公司正是通过成功的收购上市战略,积极打入区域市场,充分发挥上市公司海外融资功能为企业的扩张打下基础,同时,上市后精心营造出来的良好企业形象也是中远向国际接轨、最终向跨国企业迈进的重要桥梁。 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从收购上市、到在区域的扩张发展,走过了10年的成功历程,其间有挫折也有失误,但他们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轻装上阵,终于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外发展之路。 一、借上市东风,走扩张之路 1993年10月5日,中远集团宣布收购新加坡上市企业“孙集团公司”615万股股票,成为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继续在新加坡挂牌上市。通过这家投资公司,中远开始建立起以新加坡为基地的海外投资中心,主营业务设定为航运及相关业务、其它贸易和房地产投资。 1993年底,中远投资追加实付资本到500万新元,并购入

“ROCSEA”货轮,耗资910万美元,此举是中远发展船队的第一步。1994年1月10日,合资成立”中远东方石油公司”,中远投资占股51%,主要从事油品贸易。2月1日,中远海事工程有限公司开业,该公司实投资本200万新元,中远投资占股60%。3月28日,中远贸易(新加坡)有限公司开业,中远投资占股80%。7月18日,中远东方石油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2700万美元建造20万平米的油库,以便进行油品贸易,同时为挂靠新加坡的中远船舶提供燃油服务。12月31日,中远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哈林顿房地产公司”开业。至此,中远借着新加坡上市公司这块招牌,1994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业务扩张。 从1993年买壳上市起,中远投资公司实力不断壮大,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拥有8家子公司,其中4家为独资公司,4家为合营公司,从事航运、代理、修船、房地产、电脑网络、贸易、沥青贸易和运输等业务。其摩下航运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骨干企业,拥有14艘散货船,航行于世界各地,2002年利润达到329万美元。从上市公司股票表现看,中远投资已经得到了当地投资的认可。公司在当地的影响逐步扩大,树立了良好的上市公司形象。根据《商业时报》公布和新加坡交易所提供的资料,中远投资公司的市值现在已经增加了50%以上。在中远集团的发展规划中,中远投资这个棋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帮助中远实现进一步发展海外事业的战略,充分利用新加

案例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

案例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在2005年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 年底在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中,“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入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榜。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最终将被国际市场接受,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并购事件三方简介 (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以上游产业为核心,正在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中海油现已形成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基地服务、化工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呈现出各板块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4年,中海油的产量持续增长,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0 912亿元人民币,利润24 2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2%和62%。截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增至153 21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83 01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年初增长28%和21%。公司的利润总额居中央企业第5位,总资产列中央企业第12名。中海油良好的发展业绩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国际权威资信评定机构标准普尔及穆迪分别给予公司BBB +和A2的评级,均等同于中国主权评级,这也是中国公司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外部权威机构评级。 (二) 雪佛龙公司 雪佛龙公司(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业务遍及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石油炼制、营销和运输,化学品制造和销售,发电。2004年雪佛龙公司平均日产原油250桶,其中2 /3产自于海外20多个国家。截至2004年底,该公司在全球拥有每天200万桶的石油炼制能力,并且用强大的营销网络为遍及全球90个国家的257 000座加油站提供支持。

风险XX的弊端商务指南频道_风险XX_创业融资_风险XX_资本_企业

风险的弊端_商务指南频道_风险_创业融资_风险_资本_企业 风险是为了弥补传统资本市场上**部门难以获得支持的融资缺陷而产生的追逐暴利是风险资本的最初和原始动力,对内容的知识和科技含量的把握则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 风险的风险高,筹资成本高,回报却不理想,故通过明确的合约设计,将权利和义务明确化和制度化来规避风险。风险的趋利性和短期性不仅使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产生局限,而且也加重了被企业的负担 . 风险资本是一种生产性资本而不是虚拟资本,撤出一定要有二板市场 . 目前,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风险已成为新的主要资助之一,而风险资本这种的资本运作形式也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极**趣.眼下,也正在风险热。由于种种局限,国内对风险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误解和幻想,这些都不利于风险行业在我国的建立和。 何为风险?风险是指“由专业作出的长期风险性,这种不同于一般债务,它的着眼点并不在利息和红利,而是寄希望于最终资本所得来获取丰厚的回报。"风险与创业是不同的:首先,风险是于企业的整个周期,比创业更广泛;而创业则只局限于企业的创业阶段。其次,许多风险是在企业的扩展期介入的,衰退期还有可能退不出来,可见风险资本的范围很广;而创业期在整个风险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历史上最早的风险企业是1946的建立的“研究和"(American Research a nd Devel—oment,简称,AR&D),其创办人一是曾为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分行行长的罗夫.弗兰德;另一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乔治。迪罗特.而后更是在因为学术和中都身体力行地论证了风险资本的可行性而被后人尊称为“风险资本之父”。在,风险确实对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制度安排的缺陷使得高无法通过其它的渠道融通,这样便给了风险以用武之地. 首先,法律限制银行向客户索取过高的利率.为降低信贷风险,除非企业有物业作抵押,否则银行便不会向技术上尚未成熟的高企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般很难拿出“硬”资产作为担保,这就增加了高筹资的难度。其次,为保护公众,对通过银行融资及证券上市有着很多法规限制,例如证券上市不仅需要有1500万美元的销售额、1000万美元的资产,还必须要有持续一定时期的盈利。而97年500多万家中,仅有不足2%的收入在1000万美元以上。何况高企业往往白手起家,很难从公开市场上获得支持。风险的应运而生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它能以较高利率从传统的低成本市场上吸取,然后将之于急需支持的高部门,这就弥补了传统资本市场上**部门难以获得支持的缺陷。 许多人都认为,风险是对人和思想进行,或说是对“点子”进行,但实际上,风险从利润出发,对有竞争力和有潜力的行业进行,这才是风险资本的原则.从风险的历程看,1980年20%的风险都集中于能源;90年代以来风险由遗传工程、计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分析 【摘要】: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此前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约15亿美元。在这场双赢的“蛇吞象”大并购具体是怎样的中海油最终为什么会竞购失败同时他给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带来了什么启示。这将在本文中得到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在2005年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底在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中, “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入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榜。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 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 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长远来看, 中国企业最终将被国际市场接受, 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案例背景

美国优尼科公司成立于1890年,它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按储量计算,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按营业收入计算,是美国第七大石油公司。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一直都是美国加州首屈一指的石油和汽油生产商。随后,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二、两家主要的并购公司简介 (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以上游产业为核心,正在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二)雪佛龙公司 雪佛龙公司( 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 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石油炼制、营销和运输、化学品制造和销售、发电。 三、案例概述 2004年12月26日,美国加州首府洛杉矶某饭店的一个餐厅里,只身赴美的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正和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着一次秘密会晤。正是这次非常私密的会晤,拉开了一场长达8个月之久、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 原因分析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目录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海油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优尼科公司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雪佛龙公司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简要并购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政策政治阻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融资方式单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经验教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邮政与快递企业的恩怨纷争商务指南频道_运输导航_贸易宝典.doc

中国邮政与快递企业的恩怨纷争_商务指南频道_运输导航_贸易 宝典 一位在邮政系统工作了几十年的内部人士说,中国邮政最初开展的业务就是信函的递送,包括印刷品、包裹、居民的小额汇款等,也就是法律上规定的邮政专营的部分,这部分业务根本不赚钱,主要依靠其他途径的补贴。因为全国范围内寄一封信的成本实际上是1元3角6分。后来才扩展了邮政储蓄、报刊发行、邮发广告等业务,而邮政快递EMS(邮政特快专递)业务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的。事实上,EMS业务从事的就是“邮政专营”的那部分业务,只是速度更快、价格更高,也成为邮政最赚钱的业务之一,业务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980多个城市。而就是这最赚钱的市场,正在日益受到民营快递的“侵蚀”。据了解,目前我国比较有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基本是在1992年左右成立的,并在1998年前后开始迅速扩张。而正是在这个时候,邮政开始酝酿与电信分家,而以前邮政都是依靠电信的补贴生存的。与此同时,快递“老大”EMS的市场份额也开始从最高峰时的97%下跌到如今的30%左右。特别是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EMS业务受当地民营快递企业的冲击更大,市场份额甚至缩至10%以下。而在国际快递业务市场,虽然EMS 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被“财大气粗”的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抢占,

可邮政对他们却是“束手无策”,这与双方的行业监管部门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当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初入中国时,国家就指定了商务部下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协会作为其行业主管部门,快递巨头们也大多是与商务部下的中外运建立合资公司,开始在中国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协会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组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及与货运代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的社会团体,主要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的管理,维护国际货代业的经营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货代业的发展。 而民营快递企业到底归谁管?邮政的人说不清,民营快递自己也很迷茫。据了解,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物流采购联合会以及邮政局,都很想做民营快递企业的主管部门,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还一度想更名为“中国货运代理协会”,以便名正言顺地接管国内的民营快递企业。 而据邮政系统的内部人士称,除了国家邮政局作为行政机构,管理全国邮政企业外,省、市局及以下邮政局均为企业,这些企业还都设有邮政行业管理办公室,专门查处“违法”的快递业务,行使着快递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 另外,1995年,国务院曾经转发外经贸部,也就是现在的商务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1.1中海油公司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注册资本949 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 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作为一家小型企业,优尼科也不具有壳牌、BP 那样的品牌影响,因此早就被列为收购目标。而优尼科选在国际油气价格偏高的

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公司事件商务指南频道_商务视点_中国公司家_海尔_上市.doc

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企业事件_商务指南频道_商务视点_中国企 业家_海尔_上市 从成长到成熟,从公司管理到公司治理,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创新;2005年,中国企业进步不小 WTO留给中国企业的保护期限多是在2006年结束。在市场完全放开之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2005年格外的整齐。以并购来迅速增强实力,成为们的共识。 机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企业面前。但藏在机会背后的成本和困难,也同样令中国企业为难。2005年6月,出资185亿美元竞购美国尤尼克石油公司,虽然高于美国雪佛龙公司,并且中海油还承诺今后不,但是在中美两国关系和能源战略的大背景下,国企身份的中海油无论怎么解释,仍然被认为是国家行为,而非企业行为。这次失败让很多中国企业认识到市场的复杂。一个月之后,集团也退出了对美国家电企业美泰克的收购争夺。虽然海尔对美泰克的市场地位、制造能力都很欣赏,但是在机会面前,海尔首先看到了成本。海尔高层曾说:“我们考虑的是,如果白给我们,海尔能不能把美泰克扭亏。最后我们发现非常困难。”

两起被寄予厚望的收购案都以失败结束。但两次失败所带来的经验和知识,无论是参与其中的企业,还是旁观,都是获益匪浅。而在收购过程中,海尔所表现出来的进退分寸,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家的成熟。企业收购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相应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同样重要。明白了这一点,失败也就变成成功路上的一块基石。多几块这样的基石,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不过,可惜的是,一位伟大的旁观在2005年离开了我们。彼得·德鲁克,这位世界管理学界的宗师安静地离开了我们。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管理学经典逐渐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企业家渐渐明白了管理的真谛。在不断的以及并购过程中,他们发现,在做好公司管理之前,首先要做好公司的治理结构。德鲁克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良好的治理结构。中国神华能源在香港上市,海外路演的时候,更关心的是神华的治理结构如何搭建,而不是其资产和利润在世界排第几名。由此来看,大型央企的改制和改革,今后还要向基础的治理方面努力,而不是在管理能力上,做一些空对空的调整。不然,赵新先的被拘留永远都后继有人。 辑推荐:热点专题:2005年,中国的行业整合又增加了新的失败案例。格林柯尔系终于走出神话,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查下,彻底倒闭,也被送交公安机关。以9亿资金而控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摘要 跨国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常态,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流方式。 本文以中海油跨国并购美国优尼科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中海油跨国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从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且对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作了进一步的解析,得出政治和政策障碍,竞购时机不当,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政企间不透明关系正是其竞购失败的原因所在。文章总结了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教训,指出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加紧培养跨国并购人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来加强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力,并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海油优尼科

Abstract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 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 [Key Words] M&A ;CNOOC;Unocal Corporation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目录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1 摘要2 关键词2 前言2 1.并购三方概况与参与并购的原因3 1.1中海油概况3 1.2优尼科公司概况3 1.3雪佛龙公司概况4 2.简要并购过程4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5 3.1政策政治阻力5 3.2融资方式单一6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6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7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8 4.经验教训8 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8 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9 4.3. 必须选择最正确的跨国并购时机9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10 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10 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10

5.总结11 参考文献:11 摘要 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与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 前言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第三部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的问题 (一)并购前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并购战略定位 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前需明确:并购是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需?这是企业海外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战略前提。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并通过全球战略的统筹布局,赢得在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将企业并购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就要在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搜寻上下足功夫,通过建立一套先进、定量化的并购风险评价体系,对并购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分析论证及评估,明察市场变化,审视自身资源及弱点,能通过并购弥补自己在战略上的某些劣势,并从中获益。 2、并购的动机和动力问题 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在短期内实现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的基本动机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具体的动机包括: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抢占市场份额、保障生产原料供应(矿和石油等资源类产业)等。同时也有一些并购仅仅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知名度、拉高企业股票价格,这类并购一般含有虚假的做秀和投机成份。不管具体的动机如何,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是经济层面的动机,获取高额利润和市场回报就成为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往往被认为不仅局限在企业经营层面,一定程度上还出于迎合政策的需要。由于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并不是完全考虑到企业利益,使得跨国并购的效果也

不理想,国有资产在跨国并购中出现缩水或流失的可能性加大。对此问

题应该有所觉察和重视,并就并购的具体进程进行适当的评估和监督。中国去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这些企业仅仅从名称上就给人以国有企业的印象。当这些大型企业凭借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全球并购市场上谋篇布局的时候,往往会遭致被并购方政府的非常规对待。往往不被看作是按市场规则正常经营的企业,而是被当作具有政府背景的代理人。这样在具体的并购交易中往往面临更严格的歧视性并购审查。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其国有企业背景引发诸多政治问题,导致美国政府出面阻止这一收购。当时美国国会担心或反对的理由是:(1)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购了优尼科。那么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将优先输送给石油饥渴的中国;(2)中海油有l/3的并购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相当于政府补贴,属不公平竞争;(3)在优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和提炼技术中,有些可用于军事,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苏丹这些地方都很活跃,一旦收购完成,这些可用于军事的技术,有可能会出口到这些受美国贸易制裁的国家。目前,一些国家已开始针对主权基金收购考虑防范措施,如德国政府正在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可能考虑按照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对由国家控制的外国基金进行的收购进行审核。虽然针对的是主权基金,但是这种对国内市场的保护趋势无疑加大了中国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