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八章教案

毛概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设问: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一步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强调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也发放过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包括后来八十年代,家里如果要购置电视机、洗衣机还得找人托关系。时至今日,世界上的经济体系大多是市场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但仍有部份国家如古巴、伊朗、朝鲜采用计划经济.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财、物都集中在中央,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所有商品的价格也都是由国家规定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看不见的手)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显然不适应当时经济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我国当时还要发展计划经济?这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客观上看: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实行计划经济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

第二、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

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从主观上看: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我们的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包括列宁、斯大林等都主张实行计划经济,而苏联为什么会选择计划经济呢?

科学社会主义之前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它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书中展示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没有商品,没有交换,更不要说剥削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并没有看到他在书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诞生,所以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也提到了没有商品、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等,所以,在马恩之后,列宁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认为的,再之后,斯大林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苏联模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阐释了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及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

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

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3、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我们今天可能讲市场经济比较多,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在举国体制推动下,我国在重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两弹一星”工程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案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相距仅仅32个月

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从首次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可以说,两弹一星奠定了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4、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5、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改革探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指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是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可能存在。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毛泽东还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来就是在抛弃计划的体制.经济改革最早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农村公社的高度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开始了城市工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后来成为经济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

计划经济体制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社保、医疗、教育等一些社会方面。我国的改革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并良好发展。目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正是社保、医疗这些公共部门方面。如看病难、社会保障落后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亟待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市场经济理论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理论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中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8、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最新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妾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江泽民提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妾求。第二.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 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

毛概2013版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一、两个内涵。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事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一个原因。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三、分配制度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先富与共富;注重社会公平与防 止两极分化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 1、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场革命。 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就不再成其为分配的根据。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三种分配方式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第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第二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案

教学内容备注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敌人 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两者的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质上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我 国国情。”------邓小平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我国的政体。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根本不同。 第一、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与“一府两院”与西方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与西方议会会员制有着本质区别。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内容备注1.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除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2.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专门组织机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 辱与共”------基本方针。 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的不同: 第一、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工厂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 第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安,参与多家事务管理。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各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 度。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特征 第一、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 第二、政治基础;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 义传统。 第三、现实条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 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 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2.我国的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方面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熟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重大意义。把握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济制度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这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极作用及其弊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引入市场经济 农村经济市场化:以农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改革 城市经济市场化:1987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2,"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和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毛概8.4

叶毅峰|个人中心|退出知识点目录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本章导入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正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邓小平立足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此后,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与评价人数18494 已评价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毛概(第八章 ---第十五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因。苏联的榜样作用;新中国成立初,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非常少;当时的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理论界普遍存在: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观念。 在这些探索中,毛泽东提出了六个新论点。 第一,突破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第三,十大关系论。第四,中国新经济政策论。第五,经济建设和人民内部矛盾主题论。第六,双百方针和新型民主新论。 刘少奇的新三论: 第一,重心转变论——社会主义时期基本矛盾与工作重心转变。 第二,扩大民主论——社会主义时期新型民主不断扩大。 第三,必要补充论——以私人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必要补充、以自由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必要补充。 陈云的三个新思想: 第一,“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新型体制论。第二,搞活市场论。陈云最早意识到搞活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重要生命线,需要走出官商的死路。第三,反对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的国力论。 邓小平的六个闪光思想: 第一,经济建设重心论。第二,反对官僚主义论。第三,反对个人崇拜论。第四,发展民主论。第五,人民监督论。第六,制度决定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但是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才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四大报告之所以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市场经济体制被证明是能够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人类文明成果。第三,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第五,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任务要以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为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各有优劣。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理论思考,使这一理论最终确立,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思想上的革命。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理论上的革命。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体制上的革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的基本框架由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简称两大体系三大制度(或称为五大支柱)。 第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上述五个方面是互为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同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四: 1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5:我国的居民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五:依法治国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毛概 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次贷企业制度的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5.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依据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8.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9.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10.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毛概总结第八章到15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选择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第二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质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长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第四阶段:(选择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三、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补。广告班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在企业劳动者的地位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必然要行使管理企业,当家作主的权利。 五、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引。

毛概第八章教案

毛概第八章教案 教案标题:毛概第八章教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历史和意义; 2.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 3. 掌握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历史;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3.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 2. 分析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历史,包括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

2. 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作用。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2. 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四、知识总结(10分钟) 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思考、知识总结、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等 环节,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和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使教学更加贴近 学生的需求和实际。

毛概公开课教案

及的 仇富”说,面对富人经常遭受的指责和质疑,我们该如何理性看 待财 富差距? 教师点评:袁隆平的过亿身价和网上频频 出现的仇富现象,其实都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关系。让我们通过第八 章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学习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 术等生产要素 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更进一步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 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1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的含义: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 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 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有劳动能力而不劳 动者不得食。 情境探究一: 某国有企业车间:小李:初级技工,月工资 2千元(为什么受伤的 总是我?) 老王:高级技工,月工资3千元(我是高级技 工,工资自然比他们高。) 小张:初级技工,月工资2.5千元(我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 入还不错哦)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收入为什么高 低不一? 推理分析: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讨论探究:一、按需分配 二、平均分配 邓小平:”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 (1)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 主体地位,(1)才能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的 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促 使学生对上次课的内容 进行复习,达到了巩固既 有知 识的效果。再根据 “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的原则,对分配制度进行 推理,展开教学。 通过分组讨论加深学生 对 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语言 表达能力,有效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推理 环环 相扣,步步相随,保 持内容的紧凑。而通过脉 络牵引,让他们知道一系 列问 题的来龙去脉,从而 很好 地攻克重点、难点, 帮助 学生理解、消化新的 知 识。 运用案例,创设情境呈现 诃题,使学生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 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四)课堂小结: 归纳总 结,深刻领会。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教案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去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了解相关的去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可以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生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指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毛概第八章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毛概第八章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代价,需要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概第八章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主题和任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要求。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毛概第八章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中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党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选)1992年6月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设,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P185)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P187)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 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P188) 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P189) 答:公有制是指全体社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 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8、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P190) 答:性质: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 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 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都可以大胆利用。 9.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10.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