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8T14:20:48.0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赵山松[导读] 良好的观察力是思维能力的前奏,是实验能力的基石,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观察力赵山松

(洛阳市回民中学河南洛阳 471000)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2 摘要:在新课改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灌输机,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因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显得更加的至关重要。良好的观察力是思维能力的前奏,是实验能力的基石,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多对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学习,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和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教师的必修课。

关键词:观察力;探究;培养;指向;课堂结构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同时,观察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观察的范围;培养观察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中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或事物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或者事物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以下谈谈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摈弃传统注入式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都应该逐步且快速的摈弃传统注入式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快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多探求、多引导、多互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如:在学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时,教师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己想象各种情况下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时,在空间最稳定的分布是哪种构型。教师再利用气球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分析、想象能力,并对各种观察、感悟做出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而且也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理解掌握的更加全面牢固。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强有力的培养。教师仅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大致从以下三点去做:(一)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化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另一部分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很多,教学内容很生动、很有趣味性。当老师并不急于把结论教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与感受。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比如:学习氨气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氨气的状态,闻气味,观察喷泉实验等演示实验来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子,通过氨水中滴酚酞变红,氯化铵受热分解等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对每节课的设计,在每节课都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汇总,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效率也高,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持久。切忌刚上课先板书个结论或者图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答案。

(二)明确问题的指向

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十分重视提问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性十分重要。

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讲钠的物理性质时,拿着一块钠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的兴趣瞬间下降,不知应如何回答。

这样的观察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向。

学生不知道要从中看出点儿什么,已熟悉的是一目了然,不熟悉的仍看不出来。明确的指向引导了学生的观察目的: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等。这样可以准确的引导学生发现现象及规律。

(三)复杂的情境要设计观察的程序如果在课程内容讲授时遇到化学现象不鲜明或者概念方法理论联系比较曲折隐蔽的时候,学生容易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从而更加难以理解。这个时候需要设计观察的程序,让整个知识的学习层次分明,难度递进,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观察钠与水的反应时(浮、游、熔、响、红),教师事先设计好观察的程序,让学生在观察时按照设计好的问题来逐个进行观察和讨论。这样一个复杂的实验,在教师的设计下变得富有层次,复杂的现象变得清晰。学生的观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很大的展现和提升。在学生把各自的结论汇总后,把钠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做出总结。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看到的现象及所产生疑问也有了思考的方向,从而使学习过程显得轻松愉快。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以转变教学思想、接收、融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目标,立足教材实验,深化学科教研,着眼课堂教学,力求尽早尽快地让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达到深化专题研究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校继上学期语文学科开展的“诊断式听课”后进行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教育叙事以及案例教学等校本研究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的作用、意义和策略等进行实践研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主要工作 ①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形成共识,获取经验; 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研究课指导,互动交流,深化研究; ③征集专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然后筛选经验、整理推广; ④形成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

四、研究小组 五、分月工作安排 9月 拟定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9月16日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发放表格一即“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之提出问题”。10月 总结9月工作。每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组内教师互相听课,不得少于两节,发放表格二“语文教学片断记录”。 11月 总结交流10月工作,教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反思,发放表格三“比较分析表”形成完整教学案例。 12月 11月工作总结,筛选经验、整理推广,每位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完稿。1月 语文教师课堂观察叙事研究报告评比,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三等奖3名。典型优秀《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全校交流。

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 一、文献探讨 [强迫症定义]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种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状] 强迫思维,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有的与精神因素有联系,内容不荒诞离奇,病人自知力存在,无其他精神病和明显精神衰弱性格特征。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内心都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一方面,他们明知这些动作和观念毫无意义,不必要,想努力加以控制,但又无法消除这些行为,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紧张和不安。许多患者同时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强迫症患者一般都胆小,敏感,害羞,做事情怕难为情。常因此不能显示他们的口才和表演才能。这种难以控制的心理矛盾常使患者坐立不安、易激怒、紧张、虚弱、疲乏。 二、研究设计 [研究框架] 问题描述——→问题分析——→实情探究——→拟定策略 ——→运用实践——→评估效果——→纠正改善——→期待解决 [个案描述] 1.基本资料 姓名:萧何(化名) 性别:女 年龄:17岁 家中成员:3人父亲、母亲、萧何 2.成长经历 萧何在家中是独生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但是也正因为就这一个女儿,因此父母对她的期望也很高。上幼儿园期间,年年是“好孩子”;上小学和初中期间,年年是“三好生”,初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班”。 在高一第二学期之前,似乎一切都很正常。 [研究地点]

萧何就读的重点班有52位同学,是该所学校的一个特色班。它由年级的前54名同学所组成的,这是一个班风踏实的集体,也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集体。就周记的情况来看,除了萧何一人受强迫干扰,其他各个都正常地运转着。对第一个矛盾,我们打算把重点放在教室,通过对她的观察、对周记的再了解、动用集体教师的智慧,来对她进行引导,尽可能地消除她的强迫感;对第二个矛盾,我们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或者说是数学课情况的延续,它应该是由第一个矛盾决定的,我们决定用意志去塑造她。 三、行动研究历程 日期:2004年5月7日(一) 背景简述:高一重点班学生萧何,刚踏入高中时,成绩优秀(除了数学稍稍有些逊色)。然而,第二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迫使这位本该充满朝气的女生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疲乏,在她的周记中,赫然写着:“各位老师,帮帮我,上数学课时,我总是在重复中煎熬,下课后,我总在弥补我的浪费,我快要被这种状况吞没了。” 场景描述:(在周记中,她反应的是数学课,因此,我们决定把研究的时间就安排在数学课上,而听课时我们就坐在教室的前面,而萧何的位子就在第三张)第一次关注到萧何,发现她确实在这样的班级中格格不入。整个一堂数学课,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随着教师的步伐在前进,且一脸的自信,包括做练习题都是如此;而她,时而紧锁双眉若有所思,时而看看同桌,时而低头疾书与他人无关,时而盯着黑板的某一处神情沮丧,似乎整个人就处于浮躁状态。 实情简析:课下面谈后,得知:数学课上,本来是萧何的思路跟着老师在走,突然之间,发现旁边的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有个念头在想,自己第一题可能没有弄懂,虽然她明白,她完全弄懂了,但是有了这个念头以后,她根本无心去听下个题目,又知道时间的宝贵,但是为了证明什么,她却拿起笔把第一题在纸上写了一遍,这才了事。但又错过了后几题的听讲,结果,一堂课下来,丢失了好几个题目的听讲时间。而数学课一下课,她说自己肯定不会出教室,因为要补那不懂的题目,很多时候,课间十分钟是不够的,常常会影响下一堂课。 处理方式:了解、安慰并告诉她,不要再在课间的时候去做数学题目,我们会联系数学老师,利用中午的时间为她讲解另外几个题目。 处理结果:虽然利用中午的时间为她讲解题目,是弥补了她上课时的漏洞,但是下一堂数学课呢,难道经常这样上课听不完整,下课再来补吗?我们感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日期:2004年5月14日(二) 背景简述:一个星期内,据数学教师称,有五个中午自习的时间,萧何都在办公室问问题,而且比上个星期的问题还要多,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在萧何的周记本上有这样几句话:“现在的我,比起上个星期,要有负罪感。因为现在课上,我经常跟着强迫走,而且还走得心安理得,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背景 任教教师:贾振礼(官渡镇惠庄小学数学高级级老师,教龄37年,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 观察者:(数学教研组:张春山、汤立全、张相云、吴春旺、刘正虎) 二、课前会议:2015年4月10日 (一)贾振礼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

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讲座稿)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 2013/10/2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热潮中。对传统的听评课进行专业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课堂观察与评价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团队的合作研究。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特征:课堂观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是一种行为系统。 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课堂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是一种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设计依据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研究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下面,我根据这张量表谈谈我对今天凌老师《竞争与合作2》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敬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1、课堂话语的时间。根据观察的数据,凌老师讲授的时间为20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为20分钟,师生互动的时间为5分钟,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互动时间充裕,对于这样一个时间分配是比较适中的。这样的时间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真正融入了课堂,效率高。 2、课堂话语的措辞。根据观察,凌老师的吐词清晰,语速适中并不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话语的插话。每一次学生的作答,凌老师都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面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凌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发扬民主,从来打断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小小建议: 1、教师讲解的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把感受合作拼图游戏的小组分享的时间适当加长一些更好,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经验或教训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多一点,让学生真正懂得良好合作的意义。

2、在小组分数统计上,教师应更多的照顾一些弱势的小组,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分体现和谐课堂、民主课堂。 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

课堂观察的实施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系统性: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 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 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 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三、课堂观察的具体特点: 现场实施:观察人员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开始记录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 简便易行:观察设计简便、过程可长可短、可整可零,适合教师使用; 样本量小:观察研究的问题、场景和对象比较微观,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主观性强:观察者就是首要的研究工具,所观察的又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所以主观性不可避免。 四、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第二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教师从事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可为: 1.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观察的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2.研究的准备——工具准备(问题体系、观察的框架、表格或录音录像设备等); 教师素质准备(意识、方法或技术如观察研究模式等)。 3.观察的实施——自我观察、合作观察的选择实施(记录、问卷调查、访谈); 4.分析与思考——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要点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 1.定性方法: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分析手段主要是归纳法。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 2.定量方法: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系统性: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 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

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 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课堂观察的具体特点: 现场实施:观察人员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开始记录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 简便易行:观察设计简便、过程可长可短、可整可零,适合教师使用; 样本量小:观察研究的问题、场景和对象比较微观,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主观性强:观察者就是首要的研究工具,所观察的又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所以主观性不可避免。 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课堂观察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常见的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化观察、系统化观察;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等。现在大多采用的是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的分类。前者是指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而后者是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比如文字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 诊断报告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小学数学共开设了3节课,涉及到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3个年级,执教的3位老师中有2位教龄在10年以上,其中一位教师是备课组长,区首届教学能手。另外一位教龄5年。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课型类别、教学环节与时间配置 本次所开设的3节课均为新授课,一节是计算教学新授课《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节是几何知识新授课《圆周长》,另一节是几何知识概念课《角的大小》。 本次开设的3节课就教学环节而言大致都可分为:引入部分——揭示课题——展开研究——巩固应用。 (二)课堂提问分析(包括提问技巧水平和提问行为) 表1 课堂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 表2 教师提问行为分析表(一)

表3 学生回答的类型分析表 结论: 教师提问方式正在转变,推理性问题占30%以上,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已逐步被教师重视,但教师之间还存在差异。 (1)提问具有包容性和启发性。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3节课中,教师所提推理性问题共56个,占问题总数的%,相应地学生的回答也不只是停留在机械判断是非上。反映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没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而是居高临下的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起求知欲。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成都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 成都市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序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启蒙运动课堂观察案例

《启蒙运动》课堂观察案例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 [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刘美(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 课堂类型:课堂探究型 观察类型:专题性观察 活动背景:课堂观察已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品牌。在改进听评课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独到的作用,课堂观察活动正在成为我们历史组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课前会议] (一)刘美老师说课(5分钟) 一、说课题 启蒙运动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材中上启文艺复兴,下启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地位重要。但新教材分两课阐述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内容分散,不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教材的整合,两课并一课。启蒙思想丰富多彩,教学上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素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和认同启蒙思想家们的进步主张。 三、我的想法 1、针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这几块相对分散的内容,我最终选用了康德的一篇介绍启蒙运动的文章《什么是启蒙》把这三个部分串联起来,使教学流程显得更加流畅和自然。 2、通过所有流程和互动设计,凸显启蒙运动的真谛——理性。 3、运用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四、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通过引起学生对启蒙老师的回忆,结合康德对启蒙的定义,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真谛的总结,进入启蒙运动的内容。通过三组文字材料,突破重难点,解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观点。 第三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障碍的思考,展开启蒙运动背景的探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思考,感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规律。 第四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影响的评价,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启蒙影响。 第五环节:联系现实,进行课题总结。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报告 ( 2013届 )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09190113 实习生:阮美霞 实习学校: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唐恒钧麻艳芳 完成时间:2012 年 10 月 18 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课堂观察报告

生物科学阮美霞1 授课课题:细胞膜和细胞壁 授课科目:生物 授课教师:麻艳芳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授课班级:高二(2)班 一、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具体内容时间(秒) 时间% 导入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 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56 2.6% 细胞膜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304 14.2%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 0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451 21% 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223 10.4% 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164 7.6% 小结:细胞膜的成分。87 4.1% 0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337 15.7% 细胞壁0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163 7.6% 1本课堂观察报告由赵敬言,阮美霞共同完成

教师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包括八个模式

教师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包括八个模式。它们是, 1、确定研究问题及目的:教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决定行动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2、确定观察工具:选择或设计相应的观察工具并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 3、实地观察记录:运用所选择或设计的观察工具进行课堂观察记录。 4、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或数据:对数据或者文字资料的分析方法不相同。对于较为复杂的研究,教师可以在专门研究者的帮助下对信息进行分析 5、进一步从多种渠道收集所需要信息:通过粗布研究,焦点更凸显,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可以设计其他的观察方式,或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或文献资料分析,以求对问题得到更全面真实的了解。 6、讨论结果并拟定行动研究计划:教师汇总观察研究的结果,可能的话,邀请校外专家一起讨论,并草拟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计划应当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 7、实施行动计划:行动时研究的关键所在。 8、重复第2至7个步骤:不断修改和调整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直至达到研究的目的。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 我区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以“面向教育实践,解决突出问题”为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目标,引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思考,从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形成行动策略,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首先,教育行动研究以找到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以及整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来发现问题;可以从新的教学观念、思想与自己教学实践对照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经验的比较来发现问题;还可以主动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发现问题。然后在众多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专题。要注意的是所选专题一定是针对自己教学实践改进的需要,体现实践性;要考虑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是自己能够研究的,体现可行性;是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假问题,体现科学性。 第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充分占有资料,再整理和分析资料,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资料的收集贯穿整个行动研究的始终。资料收集后需要及时处理,从而对问题及情境了解得更为清

英语高效课堂观察与分析报告

英语教学研活动记录 主题: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观察与主题报告 1月4日,我们围绕高效课堂的构建对肖静老师执教的when was it invented?一课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分设立了如下几个角度,以 下是详细材料: 观察目标:课前预习效果及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 观察对象:肖静老师及初三1班全体同学 观察地点:初三1班教室 观察时间:2015年1月4日 观察过程: 8:52 提问单词 采用点名单独提问的方式。 1号女生发音拼写均正确; 2号徐新杰invent scoop heel 发音全部正确; 3号褚建:be used for doing 掌握较好; 4号李涛:calculator adjustable 发音全部正确。 以上几位同学,都回答了2--4个单词,表现良好。 9:10 学习2a时,提问了要求预习的短语:adjustable heels /heated ice cream scoop/battery-operated 。 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本节课主要是进行Unit9 SectionA部分的新授课讲解,所预习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本节要用到的单词。 在利用检查单词进行课程导入后,徐老师又从单元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回忆了Unit3的重要语法点,然后展开了新课的讲解。在整节的教学内容中,所预习的单词及短语,均为目标语言。师生进行了多次操练。从学生的个人表现、小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正确的拼读所预习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延伸,效果较好。

课堂观察与主题报告 赵丽平 肖静老师这节课讲授初三英语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 ? section A.主要语法点是被动语态的用法,包括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被动语态在特殊疑问句中的使用以及一些常用词语搭配。主要句型: When was it invented? When were they invented? Who was it invented by? What is it used for? 首先从整体角度对这节课进行分析: 课堂开始第一步是熟悉课上所用词汇如:invent ,be used for, scoop, adjustable ,heel 等 接着联系unit3所学内容引入被动语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重点是被动语态。 下一步是新课。根据句型 When was is invented? 详细解释被动语态。根据基本结构be+ done ,对be 进行变化 When ____ it invented? 让学生填空从而猜测本节主要将那种被动语态。 随后,结合听力材料,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When were they invented? 从而体会被动语态在过去式中的用法。在这之后马上跟上pairwork 联系学生对话能力,对语言的使用能力。 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who was is invented by? 与此同时教师介绍不同的发明,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总结完成句子: When ____ it _______? When ______they ______? Who ______ it invented ______? What ____ it _______ (use)_______? 通过完这些句子顺便对课堂进行总结。 最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纵观肖静老师这节课,有下列特点 :一是学习目标明确,开始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 二是环节步骤分明,衔接自然。 三是重视基础能力培养。 am is are was were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除了自身通过教学反思自觉地改进教学行为外,还要通过同伴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是使听、评课活动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根本性变革,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我校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课堂观察作为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抓手,将观察量表作为从不同的维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测具。 一、关于课堂观察活动的意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师教方式的转变,谋求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与平时的听、评课相比,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确定的观察行为、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的观察点、不同维度人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活动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教师培训是从教育学角度运用课堂观察方法的。其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象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教师从事课堂观察有其他研究者所没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整个教育教学

阅读材料:课堂观察研究案例

案例一:课堂观察计划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对文科学生在理科课堂上学习行为的观察计划”案例: 1. 观察的目的:了解文科学生在理科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便为改变文科学生在理科课堂中的不良表现提供依据。 2. 观察对象:6名高二年级学生,优、中、差生各2名( 3名男生,3 名女生) 。 3. 观察的内容:课堂学习行为主要指听讲、作笔记、回答教师提问、向教师提问题、参与讨论、课堂练习;非学习行为主要指和同学说话、睡觉、吃东西、喝水、东张西望、做其他事情等,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 4. 观察的取样和安排:学科取样:抽取物理、化学、生物三科;时间取样:观察两周,每周每科听三节,总共18节。 5. 观察记录表: 表6-1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观察记录表(样例) 学科:听课时间:任课教师: (记录时,每节课有45分钟。该表省略了中间段,以……代替) 观察内容 1 2 3 4 5 6……40 41 42 43 44 45 学习行为听课笔记答问…… 非学习行说话睡觉张望……

为 附:记录符号,如,听课认真;,不认真听课;,正确完成了课堂练习; ,没有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6. 观察的注意事项:(1)在观察前要熟悉观察内容,对于观察表所包含的观察项目,基本达到熟记程度;(2)在正式观察前要进行预试观察;(3)观察时不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自居,要与观察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保证观察对象的常态。 案例二: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制作 和所有的科学观察一样,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需要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否则,效果低下,意义甚微。在确定课堂观察点后,如何获得适当的观察记录工具,成了实施课堂观察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怎样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呢?总的来说,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分析设计阶段,首先,根据观察点的特性,确定观察记录工具的类型。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提问的层次”,应该采用定性的工具;如果观察“提问的有效性”,显然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观察记录工具。其次,在参照已有观察记录工具的基础上,对确定的观察点进行维度分析。还是以观察提问为例,可以分别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设计具体的记录工具。当然,若一堂课观察不了这么多维度,可以把范围进一步缩小,就某一个维度进行观察。在开发观察工具时,要遵循两个标准: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这就要求观察框架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所选择的观察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相互涵盖。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试用修订阶段。观察记录工具出来后,必须检验其科学性,因此,通过试用进行修正是必要的。在试用过程中,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弥补工具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先前遗漏的事项,得到正式的观察记录工具。这里列举几种常用的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1. 表单式 表6-4 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观察表 教师目光停留位置频次比例 1.回答问题的学生 2.黑板板演的学生 3.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走神、做与学生任务无关事、瞌睡) 4.全班学生 5.教室前排学生 6.教室的中间学生 7.教师后排学生 8.黑板、投影屏幕、电脑、学习资料 9.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天花板、窗外)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李殿明 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他一些研究方法, 或者是从观察法发展来(如实验法 ,或者要建立在观察法所提供事实的基础上(如经验总结法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细胞” ,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堂观察可划分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利用课堂观察。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对课堂观察的一些分类。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是否借助仪器分: (1直接观察——凭借观察者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方法。 优点:直接观察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

(2 间接观察——观察者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活动的方法。 优点:间接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现行的观察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 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会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局限:要求有较高的摄录技术。 2、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从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 参与型观察——研究者要参加到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中去进行观察, 并参与他所观察的活动。参与的方式有两种:①观察者隐蔽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观察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当作自己人,在不影响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观察, 这是完全参与的观察。②观察者不改变身份进入观察群体,参与活动,但可能被观察对象看作“客人” 。是不完全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不完全参与观察。 优点:消除心理距离,了解较真实情况。 缺点:容易相互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2非参与型观察——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旁观 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影响,比较客观公正。 缺点:带有表面性和偶然性,不易深入。 (学校行政领导的观察多属于此类 3、 结构型观察和非结构型观察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作用专业的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1、立足课堂,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所关注的角度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专业的课堂观察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在“反思”。既有上课教师和听评课教师的个体反思,也有课后的集体反思;既有观课时短时的个人反思,也有之后撰写报告时长时的个人反思;既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又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正是通过教师这样专业的课堂观察和反思,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改进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立足常态,开展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可以避免教师研究的“贵族式”和“运动式”,使教师把课堂观察作为常规的武器来使用,可以在每一次课堂观摩中运用,使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教研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用专业的视角对常规教学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讨论,将组内教师构成一个合作体,能给每一位教师一个学习探究、专业成长的机会,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的实践者转变,催生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互惠与共享,提高教师研究的有效性。 3、立足合作,专业自觉,推动教师成长的高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可以避免教师之间的合作常常呈现出来的貌合神离的现象,实现教师间合作是在共同旨趣基础上的对话、个体思考基础上的共享和直面事实基础上的坦诚。这样美好的合作既是一种技术上的互惠,又是一种文化上的融洽。教师在坚持运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的方法后,在长期坚持中能实现累积式的成长,使教师体会到专业的课堂观察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惠泽,从而实现教师理念的深刻变革和自觉发现。从笔者所在的学科组来看,专业的课堂观察从一开始学校的行政推动已经转变为了教师的自觉要求,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合作学习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合作学习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在准备阶段,笔者在访谈调查以及各校听课教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结合听课的案例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如下: ㈠学生不具备合作心向,做而不合 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自己必须首先具备合作心向,即合作意识,愿意和小组成员开展积极地互动,才能形成积极互赖的合作氛围,发挥小组每个人的智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小组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较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案例】 在六下《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 师:表中描述了路程和相应的时间,这期中隐藏着什么新的知识呢?通过学案的学习,你 们应该有所体会,把你们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学案在4人小组里交流一下。A:(看了一下其余三人)第一题,B你来回答。 B:时间每增加1小时,路程都会增加80千米。(照着学案读,其他人盯着自己的学案,说完后 没有反馈) A:第二题D,你说。 D:可以用80:1,160:2,240:3,我发现他们的比值都是80,是相等的。(照着学案读,其他 人盯着自己的学案,说完后没有反馈) A:第三题,C来说。 C:因为他们的比值相等(B转身坐了回去),速度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成正比例。 (照着学案读,其 他人盯着自己的学案,说完后没有反馈) A:有没有补充?

四人沉默,转回了座位。B.D东张西望,A和B时有交流,讨论无关问题。 该校实行的是学案导学的教学形式,在交流学案中的问题时常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其初衷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彼此的意见,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完善认知。但笔者发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学案只是小组成员依次把之前写好的学案读了一遍,其他组员对于该成员的发言没有交流,没有反馈,每个学生读完了,大家坐好,就算小组合作学习了,学生没有合作的心向,做而不和。笔者认为这种做而不和的方式是一种伪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讨论的问题也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的见解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大家不能在交流中互助、完善认知,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原因分析】 ⒈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 交流学案时,学生在小组中只关注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认为只要是自己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不管其他成员说的是什么,说的怎么样。课后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每个人在学案上写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答案甚至是错的),但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也不想对别人的答案进行补充,抱着只管自己的态度。可见,学生出现做而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合作意识差。 再者,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之下进行合作,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合作。学生自身缺乏合作需求,没有合作心向也就根本无法发挥小组的合作力量。 ⒉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 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就学案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没说清小组怎样进行合作,每个人在合作时做些什么,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或遇到了问题怎么办,时间限制,汇报要求,评价标准等问题。学生对小组合作的要求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去小组合作学习,就出现了依次读完学案就当是小组合作过的现象。 ㈡小组交流时组内欠缺有序管理,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有序的管理来保障小组交流的顺利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应对各个小组进行观察和介入,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交流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则应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