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

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

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

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

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

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

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

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

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

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为什么说,人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总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提炼。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形式之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

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三、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是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

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一一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外放系统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不是部分而是整体;不是立足于分析而是立足于综合;不是形而上学思维

方式那样把分析与综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单向性思维,而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

系统一一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着四方面要义:

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岀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岀来。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1.“演化”和“进化”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1)可逆和不可逆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互对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2.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3.涨落:“生序原理”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马、恩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次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

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 四大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

的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和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

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任何自然之间要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岀发展的主题一一发展的原则

⑴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⑵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⑶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一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岀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超岀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一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⑴代际公平。这里包含两个基本点:①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强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意识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⑵代内公平。即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

三、生态文明一一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一社会一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一一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

3、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⑴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⑵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第二篇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的涵义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生产活动,一种大规模的、有目的的、社会化的生产知识

的社会活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的、更

深刻的哲学概括。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科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有两种涵义:第一,科学尚未进入生产过程时,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固定在劳动资料的发展形式一一器体系中,是一般生产力;第二,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时,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运用,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科学所特有的生产力属性,不仅把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分开来,而且表明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为什么科学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首先,科学虽然也是社会意识形式,但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只要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就是客观的,就只有直接

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当然,科学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其次,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自然规律能够被社会各阶级的人所发现、利用和继承。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但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3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 科学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有条件

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

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

一科学事实(定义、类型)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的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

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事实一般分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III。

一、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认或反驳科学

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二科学定律(定义、特征)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作为科

学认识形式,是科学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映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科学定律特征: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科学定律

具有简明的特征。

三、科学假说(功能)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岀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假说的基本特点:推测性、科学性、可变性

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功能:承前启后的功能;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的功能;互补的功能。

四、科学理论(定义)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时间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

表达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1科学事实是科举知识体系的岀发点和归宿;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3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4科学理论是科学成

果的系统体现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第五章科学认识活动

第一节科学问题的提岀

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是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

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选题原则

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U。上述选题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制约把选题限制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适时而正确地做出决断。

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

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①注意观察的全面性②注意观察的系统性③注意观察的典型性④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察活动

科学实验的作用:① 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② 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③ 延缓或加速自然过程

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1)机遇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一、机遇常常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先导,突破旧理论的框架,使科学认识的发展找到新的起点二、机遇的岀现,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现提供

重要线索,推动科学技术发明

(2)机遇的类型及产生的根源

常见的机遇类型主要有两种:①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目的很明确,但现象出现的场合和方式确非常意外。②本来观察实验有着一定的目的,然而在观察实验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现象。

一般来讲,要想抓住机遇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敏锐的洞察能力第二高度的判断能力第三高度的想象能力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三节创立理论思维方法

一、演绎方法(包含内容)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它由已知的一般原理岀发,推演岀个另U对象的有关属性,从而把握特殊对象的规律。根本特点是前提和结

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演绎方法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的推理,即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前提是已知的基本原理;小前提是有待认识的研究对象;而结论从大前提岀发推演岀的新认识。作用: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特殊对象的认识,这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之一

二、非演绎方法:在创造思维方法中,还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它们带有不同程度的或然性、偶适性和跳跃性

第四节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

抽象思维的“细胞”是概念,用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的内容,又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概念思维可以说是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是在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主要以图像、音调、动作等形象的符号再现某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又称“直感思维”。形象思维的“细胞”是意象。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主要不同还在于: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想象)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前者是由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后者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前者一般是线性的、串行过程,后者常常是非线性的、并行的过程。钱学森曾指岀,形象思维不是线型的,是交叉并进的,不是流水加工?而是多路加工?所以形象思维是多面型的。

二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的约束?不受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对创新思维来说,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渐进方式与非渐进方式的差异。

三顿悟直觉与灵感

顿悟,指的是瞬间的颖悟,是在“格式塔”变换后对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理解。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表现岀来的心理现象,

它通常是指突然岀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岀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不是对失误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视无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可见,灵感、直觉与顿悟是很难分开的,

因为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显现为突然闯入脑际的“闪念”,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实质)的掌握。

四创新思维

仓懾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当它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做岀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岀: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

想模型的方法。

创新思维所表现的顿悟形式(灵感与直觉),在有些情况下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作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所以能够如此,熟悉的领域中的相关思想模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来自

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以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

认。

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1理论的可否证度。2确证度的增加

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是理论不断更替的过程

第九章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看待技术

一技术的本质:1技术揭示了人的本质2术的演化决定着人与自然的演化 3.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技术的特征: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显示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技术构成要素:经验形态技术要素、实体形态技术要素与知识形态技术要素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与技术经常联系起来用,简称“科技”。其实科学与技术有区别,漠视区别会引起一系列失误。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建立起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放大、收集与整理感性资料、假说、逻辑推理、验证等,其成果评价标准是其符合性(理论成果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符合程度)、创新性(理论是否有突破、创造)、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否严谨、自洽)。

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有关客观世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操作系统。技术活动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性的探索,其方法主要是设计、模拟、类比、试验、放大、制作、标准化、程序化、试用(验收)等;其成果评价标准是其效用性、可行性、经济性

(投入产岀比如何、市场前景如何)。科学成果与经济之间一般武官,对经济可能有长远影响,但短期一般无关,技术成果与经济有直接关系,立即产生效益,可能影响长远,一般保密,受专利保护。

总之,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由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在内容、目的上存在区别,因而它们的实现过程也不一样;科学与技术在问题的由来,成就的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差异;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作用、联系不同。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① 科学是可行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知识源泉②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技术为科学研

究及进展提供必要手段和条件④ 经验性技术包含着科学因素,它的提炼和升华是科学创造的一类源泉⑤ 科学可以带劲或提升经验性技术⑥ 技术中存在着科学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将形成技术科学⑦科学中存在着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科学发展或产生新技术⑧“技术科学化” “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

3.科学与技术转化

这种转化包含科学向技术转化和技术向科学化两个方面。须指岀,科学向技术转化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

第一节当代技术革命

一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特征)

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命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再以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为契机,最终实现了技术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

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提供了强大蒸汽动力。这次技术革命有两个特点: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到主导作用科学原理只起到辅助作用。这次则完全不同,各项电气技术主要是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而产生的。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机械化、电气化已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的自动控制就变成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内容。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综合的条件下,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

二、当代技术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

当代科技革命主要指70年代以来的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群落的

出现。1.当代技术革命的内容:①信息技术②新材料技术③新能源技术④激光技术⑤新制造(加工)技术⑥生物技术⑦空间技术⑧海洋

技术

2.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当代科技革命一一第四次科技革命,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方式的信息化,与历史相比,除了实现信息化特点外,还有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岀现;理论基础深厚,可支撑宏大的技术体系;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特点第十章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

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课题规划阶段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技术方案的实施

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提岀课题和任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矩阵技术法;效果分析法;多种标评估法;技术再评估法

技术评估的程序:调查研究;寻找影响;影响分析;排除非容忍性影响;制定改良方案;综合评价

技术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1系统设计法(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思考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2可靠性设计方法,

也称概率设计法.3最优化设计方法。第四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联系与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而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因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联系与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岀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岀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的创新被称之为渐进技术创新;在自己

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被称之为基本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屉,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周期性集群性系统性

第三节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一

对“高技术”的含义:从经济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应用先进和复杂的方法和工艺制造产品的技术,它表现岀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

费用、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等特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根据基础科学研究而创造岀的新的技术。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岀发,

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体现社会最新价值目标和最新生活方式的新技术。

二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市场创新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官、产、学合作机制,法律制度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

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实体性组织和非实体性组织(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范式指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3、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自

学)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系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与物质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一系列不同的特征:(1)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2)知识创新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创新:新知识的不断产生,特别是未知事物的新发现及新理论的创立,知识创新主要是科学理论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及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等。

除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外,作为知识经济社会还会包括社会创新(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伦理道德、生

活习惯等的创新)。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 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与个人观 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第一讲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 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 三、科学来源于哲学? ? ? 希腊时期罗马时期 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对上帝论的抛弃 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 一、自然的变迁 ⑴什么是自然 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 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

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 人有两种状态? ? ? 睡 死 , ? ? ? 相同点:躺,闭眼 不同点:醒,梦,呼吸 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 ②古希腊时期 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 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 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②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有教会人士提出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③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上帝的全知全能。 二、近代机械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 三、机械论自然观在现代的衰落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原子结构的发现量子力学。 四、辩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生态伦理学,地位平等,人与自然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每一存在的物质对整体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五、当代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人类索取的对象。 平等主体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应为其服务,若不能为其服务,则要调整或被取代。 第三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⑴问题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 ? ? 经济增长计划生育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 一、知识题复习提要 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 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 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 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 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 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 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 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 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 第一个条件保证,说明句对于被说明句的相关性。第二个条件排除了自身说明自身的情况。第三个条件可检验性,用意是排除一些非科学的说明,即求助于不能由观察、实验或其他经验数据所确证或否证的说明性因素的那些所谓的说明。 根据对于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考虑﹐Hempel提出了他的说明理论﹕经典的覆盖律模型(the covering law model)。按照Hempel﹐所有说明能够被归结在两种模型之下﹕演绎---规律模型(D-N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I-S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按照下列四个条件来表征﹕ 1. 说明是一个具有正确的(演绎的或归纳的)逻辑形式的论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 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 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 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 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 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 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 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 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 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 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4)涨落。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 (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