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课题:____3.2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___

学段2008-2009学年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一、授课时间:2009年3月20日上午第2节

二、授课地点:南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学校高一年级8班

三、执教教师:张晓剑

四、研究课题或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案例阐述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运用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各地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七、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建议】

1.联系当前或当地实际,加强案例教学

2.课堂组织好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归纳、点拔

八、教学用品:多媒体电脑、课件

九、教学过程:

【分组讨论学习】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组):

2. 完成P60页活动题(2组)。(图示讲解活动3题)

3. 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经济因素(3组)。

4. 完成P61页活动题(4组)。

5.

6. 完成P62页活动题(6组)。

【探究思考】

1.有人说:“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区位影响是决定性的”。对吗?为什么?(1、2、3组)

错误。如: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将双季水稻的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说明: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2. 坡度较陡(大于25度)的山区改造为梯田,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4、5、6组)

不可行。1、从投入和产出来考虑,投入远远大于产出(也就是“得不偿失”);2、容易引起山区水土流失。

【小结】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条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因素,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使农业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如何进行农业区位(发展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经济基础、开发历史

技术条件:劳动力、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案例分析】

1、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

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不利条件: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

2、评价分析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优势条件:

自然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辽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

限制性条件:

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

【课堂限时训练】

1、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吐哈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2、影响以下变化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①促使我国近年“温室无土栽培生产”得以推广

②当代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

A.①自然条件,②政策

B.①市场,②政策

C.①政策,②自然条件

D.①技术,②市场

3、下列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是( )

①水稻种植业②园艺业③乳畜业④游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某地生产的新品种西瓜,第二年种植面积比第一年扩大1倍,第三年又比上一年扩大50%,主要原因是( )

A.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种西瓜

B.西瓜产量高,价格便宜

C.西瓜品种好,口味佳

D.西瓜销路好,需求量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

水果。据此回答5~6题。

5、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价格因素

B.交通运输不便

C.消费者习惯变化

D.气候变化

6、“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土壤

C.热量

D.光照

7、分析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课后阅读讨论】

荷兰特色农业

荷兰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国,主要是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土地资源缺乏,种粮食经济上不合算,他们就集中力量发展价值相对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等高效种植业。从自然条件上看,荷兰并不十分适合花卉栽培,但该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玻璃温室栽培,成为“世界的庭院”。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温室,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集约生产,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共有7000多农户从事花卉栽培,培育出了9700多个品种,每天向全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花和170万株盆花,每年获得112.5亿美元的收益。蔬菜和花卉种植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以色列是个面积只有1.49万平方千米,一半以上国土都是沙漠,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却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其根本原因就是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农业,并瞄准国际市场,大搞出口创汇。在农业科研上,他们十分注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在生物技术、喷滴灌技术、微咸水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利用上独具特色。

以色列农业重视经济上的高效益,重视资源利用上的节约型,重视生产经营上的集约化,着重发展高产高效的罗非鱼、鲶鱼和鳗鱼、番茄、西瓜、花卉等动植物的养殖种植,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节水灌溉。目前以色列的灌溉农业已成为世界上的特色农业。

讨论:我们应如何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中国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3.农业生产技术

十、教学反思

1、地理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问题化:

地理导学案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导学案问题化。导学案不杜绝问题,但如果象其他科目一样,单纯题目的罗列,就成了课堂练习题或学生预习题,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导学案简单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一个问题是导学案简单化。单纯问题的罗列,违反了导学案的固有规律,抹煞了导学案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导学案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也就从实际上排斥、乃至摈弃了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思维训练浮泛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思维训练浮泛化,它直接影响了导学案教学倡导的“思维训练为主攻”思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现。从而影响了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2、地理导学案应注意“导”的顺畅。

(1)“导”得顺畅,关键之一在于导学案导学实施程序的顺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乱。”实施程序的顺畅,表现在导学案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现代教育,也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因此我觉得,搞好导学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程序的优化。地理导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问题探究、当堂练习和达标测试、课堂质疑、课后小结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学法指导应该结合学生喜欢“规律化”的思维记忆习惯,把握和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应该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2)“导”得顺畅,关键之二在于导学案备课实施程序的顺畅。

①个人钻研教材。教师利用各种资料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写出教案或教学思路。

②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个人的备课优势,共同商讨,取长补短。完成下列内容:

A.排查知识点,确定重难点

B.制定学习总目标及课时操作子目标

C.商讨授课思路,确定课堂结构模式

D.确定电教内容及电教手段

E.筛选、拟定自测题及达标题

③根据集体讨论结果,主编人员编写导学案,并打印。

④个人确定导学案使用方法。根据本班实际可以对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

(3)“导”得顺畅,关键之三在于导学案教学原则体现的顺畅。

导学案教学原则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条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每节课的导学导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对照课本,联系生活,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他们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精力集中地去接受和加工信息,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下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下标记,那么,带着问题去听课,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到了。并且在题目的旁边设有学法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的提示、思路的提示等。

总之,学法指导是紧紧联系导学案内容,根据学生在学习时有可能出现障碍和不知如何下手时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学法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

②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无论是自学预习,还是课堂的导学导练,直到反馈训练,都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进行的。

老师提前备课,查阅资料,把握每一课的重难点,把学生可能不明确或产生疑惑的问题,编成题目,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试着解决(参考学法指导),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进行思维训练,同时又可有自己的创见。

③导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动的原则

思维是智力核心,教育竞争就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因而要注意导学案注重诱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学案设置的“预习”,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创设的种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在“导学导练”的过程中,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去探究、去认识,起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并进行信息加工,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训练,并自主组建新的知识结构。

2、导学案导学中应注意习题的分层、分类。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就有片面观点,认为地理易学难记,,易懂难会,课堂上似乎懂了,一到做题就“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其实,只要把握了地理“知识杂”“层面多”的两个特点,实施起来就简单多了。

因此,地理教师选编的习题必须注意分层、分类,从而使每节课堂有所得,每组导学案有所得,每位学生有所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利于克服“劳而无功”的心理。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悲观失望,自认为基础差,提高有困难,缺少信心和意志。针对这些学生,有关基础知识的题目设置,可以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2)满足高层次能力训练的要求。作为学生,大部分是有上进心的,他们思路严谨,具有追求“高难度”为荣的“优秀品质”,愿意显示自己,习题的挑战性、复杂性往往能够吸引他们。

现在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我们学校是一个创新型学校。目前,我校虽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是我们并没有满足。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和突破口,学校采取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改革中我们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相信在学校领导带领下,老师们的努力工作下,我们的改革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一轮复习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 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 高考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能说出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生能够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3.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知识框架”;再完成“基础知识复习问答”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最后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 二、考点分频: 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

1.请分别按生产对象、投入多少、产品用途、发展历史将农业分类。 2.说出下列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条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造,试举例说明。 5 6.判断下列农作物分布的温度带: 棉花_______,甘蔗________,甜菜________,亚麻________,柑橘________,苹果________ 7.在布局郊区农业时,需考虑哪些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位选择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2.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3.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含义? ?? ??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农业区位的变化 类别 具体因素 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发展变化较快 判断 1.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这反映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市场需求。( √ )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典型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主要类型: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 思考 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属于混合农业吗?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混合农业吗? 答案 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只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小,故不是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地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山东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海南是北京乃至全国的蔬菜基地。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2)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3)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寿光发展蔬菜大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较丰富,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3)热量(气温)。寿光冬季晴天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劳动力充足;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政府的大力支持。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 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作物 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 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学习重难点】 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劳动力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区位 之中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比较,对农业区位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

风气候、地中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下节课提问。 【问题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罗列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完成教材P43活动题,根据活动题分析: 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 系。

【知识点拨】: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选择,我的说课分为四个环节,其中教学过程作为说课重点。下面我就各设计环节做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1、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本节课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说课对象。教材先给出农业区位的概念,然后再以核心原理概念图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最后再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及区位因素的影响,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理中的区位问题,也是为学习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做铺垫,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的第一节,为后面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打基础。可见此节内容比较重要。 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是说教学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教材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把影响农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作为教学重点,又因为农业区位因素随着发展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农业布局,学生需要综合的分析农业区位问题,难度较高,因此我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我又对学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本节内容是面向高一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储备,也能够分析简单地理问题。但是他们对于问题的看待常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注意循序渐进、多引导鼓励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差异,说明每一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从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优势因素和限制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培养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2)树立学为所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观。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 (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 六、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高考_2

【学习目标】 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法指导】 通过案例和活动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链接】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观察、对比图3.1和3.2,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分析图 3.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 根据活动题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都较寒冷,为什么农业类型不同。() 4.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活动1和2要求在地图上找到各个地区相应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乳、肉、蛋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基地。()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完成活动3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阅读课本P44第一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说课稿 学校:凉州区职业中专 授课班级:电一(3)班 教者:鲁霞 授课时间:2013.4.12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的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加强对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同时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分析,了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结合了大量的资料和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它也为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整合]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温室大棚内水果、蔬菜口感较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较小。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深度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2013·课标Ⅰ,1、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高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

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

泰(安)东(平)公路。境内有肥(城)梁(山)路、湖(屯)王(庄)路,王(庄)边(院)路、郭(场)演(马)路等市一级、二级公路主要交通干道,并由“村村通”的市乡柏油路构成密集、通达的交通网络。 3、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肥城市王庄镇积极实施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根据马铃薯播种收获的技术要求,确定马铃薯生产创新示范的农机农艺技术流程,先后研发推广了马铃薯振动深松机、马铃薯覆膜播种机、收获机等机械,实现机械深松、机械播种培土压膜、机械械挖掘筛土、机械运输入库等播种、收获生产程序,基本代替了人工劳作。 4、王庄镇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马铃薯重点选择鲁引1号、荷兰15号等高产抗病品种,重点推广脱毒种薯覆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种薯切块,催芽播种。及时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及早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组装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故事续二 在肥城王庄镇马铃薯种植蓬勃发展的时候肥城桃产业呈现出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步入了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目前,全市形成了以设施油桃、水蜜桃、佛桃、中华寿桃为主的早、中、晚熟品种系列,实现了四季有桃,成为鲁中南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优质肥城桃系列品种生产基地;现有加工运销龙头企业6家,各类协会、合作社12个,产品有桃脯、桃浆、桃酒,远销德国、日本和国内各大城市。已成功举办11届桃花旅游节、6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4届金秋品桃节。初步形成了集特色基地、赏花品桃、加工销售、桃木工艺品研发、桃文化展示、桃源风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肥城桃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产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世界荔枝在中国,中国荔枝在深圳,深圳荔枝在南山。南山荔枝是广东省著名荔枝品种。南山荔枝,岭南佳果,是世界上唯一享有地理标志保护的荔枝 南山荔枝种植面积2.6万亩,主要分布于南山区西丽、南山、沙河等街道和区西丽果场。主要栽培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年产量1000~1300吨。生产方式除区西丽果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外,其余为果农和果园承包者生产经营。产品以本地销售为主,少部分销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和港澳地区,每年出口到美国、德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的荔枝100多吨。南山荔枝以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而饮誉海内外,成为南山区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产品知名品牌,雄踞“南山农产品三宝”之首。[1] 材料1: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说说汉武帝该不该迁怒于养护人?为什么? 结合荔枝的生长习性(荔枝属亚热带果树,,喜高温多湿,冬季不耐低温霜冻。在我国年均温18℃以上的地方有分布,而以年均温21~25℃,年雨量1300mm,年日照时数1600h以上的地区栽培品质较好。 对比南山和长安的年均温和降水量。 从图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2 什么是正宗南山荔枝?有人认为,正宗南山荔枝是大南山的荔枝,为什么这么说?“南山荔枝”的名称由来及特色,南山区因风光秀丽的大、小南山和建村历史已有700多年的南山村而得名,南山村最有名的水果是荔枝,并取名南山荔枝。南山区政府十分重视南山荔枝的发展和保护,于2006年9月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南山荔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并获得通过。2007年‘南山荔枝’商标被西丽果场抢先注册。南山村荔农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改名“大南山荔枝”。“大南山荔枝”跟“南山荔枝”是没有区别的,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应该是一个注册,一个未注册吧。荔枝三把火很多朋友都知道,正宗南山荔枝含有盐分,故有百吃不上火之说!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得天独厚,且能吸润到带盐份的潮气。大南山是半岛海洋性气侯,它土壤里面含有丰富的各种微量元素,再一个,在大气里面这些会有海风吹过来或者说含氯离子比较高,这样生产出来的南山荔枝品质就比较好。这是其它地方的荔枝无法复制的天然条件。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 模块《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在围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探讨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

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具体说来就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 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深刻认识各个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联系, 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业区位因素 学案

精品文档农业区位因素 【考纲点击】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设问角度】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二、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评价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资料书的“知识框架”;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预习检测】 请说出以下农业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橘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上海城郊的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 新疆的棉花() 【课上探究】 农业区位因素是否可以改造?若可以,请举例说明。二、如何分析某区域区位条件 [2014·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 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 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 发展。图5示意英国地理 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 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 种植的气候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2013高考题海南卷)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 药材。武都(位置见图2)素 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 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 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 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